“皇上息怒,龍體為重。☆→頂☆→☆→☆→,..”見宣德帝發怒,金英、楊慶和範弘連忙跪在了暖榻前,誠惶誠恐地道。


    “朕自認待其不薄,竟然欲行不軌之事,實在令朕感到心寒!”宣德帝在手帕上咳出了兩口血,怒容滿麵地痛斥到。


    金英拿來的這份急件與寧王有關,據江西南昌府的鎮守太監稟告,寧王朱權今日派人前去九江府湖口縣見了李雲天的兩位嶽父,也就是九州商會的會長鄭貴和副會長陳伯昭,不知所為何事。


    尤為重要的是,寧王已經秘密派人前去聯絡原先他在大寧的舊部,並讓手下的人大肆購買糧食和鐵器,似乎有不軌之心。


    在大明的諸多藩王中,有一個藩王是宣德帝最為忌憚的,那就是大明的寧王朱權,當年如果不是永樂帝買通了兀良哈三衛,使得兀良哈三衛背叛了寧王,那麽永樂帝要想逼得兵強馬壯的寧王跟他一起舉兵造反並不容易,甚至反而會陷入被寧王和建文帝南北夾擊的格局。


    寧王雖然是永樂帝的兄弟,但僅比洪熙帝大三個月,比漢王大兩年,如今還未到六十歲,依然精神矍鑠。


    被永樂帝改封南昌後寧王深感前途無望,於是韜光養晦,托誌衝舉,多與文人學士往來,寄情於戲曲、遊娛、著述和釋道,並結交道家第4代天師張宇初友善,拜為師研習道典,弘揚道教義理。


    不僅如此,寧王還在南昌郊外構築精廬修道,曾於西山緱嶺創建道觀與陵墓,永樂帝得知後特意賜額“南極長生宮”,其所撰道教專著《天皇至道太清玉冊》八卷,成書於正統九年,收入《續道藏》。


    即便是漢王造反,明軍與叛軍在北直隸、山東、山西和大同打得不可開交時,寧王依舊躲在道觀裏修道,擺出了一副與世無爭的架勢,後來還特意受到了宣德帝的獎賞。


    當年永樂帝曾經許諾寧王奪取大明江山後與其共分天下,可是等永樂帝一承大統之後不僅沒讓寧王與他共掌江山,反而奪了寧王的兵權將寧王從遼東的大寧遷往了江南的江西,使得寧王頃刻之間權勢盡失。


    三十多年來,寧王一直循規蹈矩,沒有絲毫逾越雷池之心,永樂帝雖然是人們眼中的鐵血帝王,但對寧王卻始終禮遇有加,即便是洪熙帝和宣德帝也是將寧王與別的藩王區別相待,每次所給的賞賜都最為豐厚。


    如今,宣德帝萬萬想不到,已經年過半百的寧王竟然會有不軌之心,這令他倍感震驚,也異常得憤怒乃至恐慌,他可不想大明再來一次靖難之役,而寧王的比漢王更加沉穩,能蟄伏三十多年也著實令人感到可怕。


    如果單單寧王的話宣德帝還不擔心,可是如果寧王煽動驍武軍和九州商會的人造反的話,那麽後果可就異常嚴重了,而李雲天要是陷入八方貨棧的火繩槍一案而死,保不準驍武軍和九州商會會受到蠱惑。


    宣德帝無法想象,要是遼東軍區、北方軍區和西南軍區的驍武軍南北夾擊的話,大明哪個都司的軍隊能夠與之抗衡。


    值得一提的是,遼東軍區和北方軍區就在京城的家門口,隻隔著一道長城,而長城很顯然無法阻止驍武軍南下的步伐,屆時北京城可就要陷入一片戰火中。


    “咳咳,去,傳朕諭旨,中止京畿都督府的堂審,何時開審等朕示下!”經曆了最初的憤怒後,宣德帝想起了一件事情,一邊咳嗽著一邊向金英道。


    “奴才這就去辦。”金英聞言心中頓時鬆了一口氣,不動聲色地向宣德帝一躬身,快步走到殿門口吩咐一名候旨的七品宦官幾句,那名宦官隨即飛奔著離去。


    “但願趕得及!”望著那名七品宦官的背影,金英眉頭微微皺著,暗中祈禱道,今天內廷四大太監齊出在宣德帝麵前演了這麽一出戲,可不能前功盡棄否則他們也就白忙活一場。


    很顯然,無論是王瑾還是楊慶、範弘,所向宣德帝提供的情報都是虛構出來的。


    現在京城處於非常時期,朝廷的文武百官即便是有什麽心思也不敢輕舉妄動,畢竟宣德帝還未駕崩,而李雲天也並未獲罪,豈會如此密集的聚會還商談到講武堂和太子登基後的利益分配?


    為了穩妥起見,朝中的文武重臣會等太子登基後再商議權力分配的事宜,這樣的話既不會激怒宣德帝,同時也不會得罪了李雲天,因為李雲天那個時候十有**已經被宣德帝處死。


    宣德帝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他最為依賴的四名太監會聯起手來欺騙他,這使得他完全沒有懷疑事情的真偽,故而震怒和驚訝之下不得不中止京畿都督府大堂的堂審,他發現李雲天對朝局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不能就這麽輕而易舉地死了,否則的話會引發一連串的連鎖反應。


    京畿都督府大堂。


    朝廷的文武重臣依次分坐在大堂左右兩側,交頭接耳,竊竊私語地低聲交談著,他們已經知道陳泰從內廷調來了八月的各項記錄,等當堂查驗後就能知道李雲天的命運如何。


    與上次堂審相比,坐在大堂上的文武大院中少了一個人,那就是吏部尚書蹇義,蹇義已經過了古稀之年,這兩年來身體一直不怎麽好,他本想參加下午的堂審可是上午的時候忽然昏倒在了吏部,使得吏部一陣雞飛狗跳。


    經過太醫的診治,蹇義需要臥床休息,故而不得不遺憾地錯過了今天的堂審。


    “主審到!”就在眾人議論著的時候,大堂外響起了一個洪亮的聲音,陳泰、魏鑫和胡大海三人麵無表情地走了進來,在座的人們見狀紛紛起身相迎,現場一時間安靜了下來。


    “帶鎮國公。”在大堂的案桌後落座後,陳泰麵無表情地沉聲喝道。


    他已經看了從內廷拿來的那些相關記錄信息,各項記錄表明李雲天八月初六的晚上在戌時離開了皇宮,毫無疑問這對李雲天極為不利,可謂將李雲天置於了死地。


    與此同時,皇城南門外的那個茶樓,同一個雅間,方良和阿仇依舊在那裏飲茶,等待著堂審的結果。


    “阿仇先生,這一次鎮國公可回天乏力了,必死無疑!”放下了手裏的茶杯後,方良微笑著向阿仇道,陳泰拿到的證據就是他一手炮製的,他自然清楚李雲天這下沒有辦法再行辯解。


    “世事無常,對李雲天這種人,不到最後一刻不能放鬆。”阿仇聞言眉頭微微皺了皺,他依舊不像方良那樣樂觀,因為他根本就不相信李雲天會束手待斃,認為李雲天肯定私下裏已經布置了不為人知的計劃,這令他感到擔心。


    “隻要宮裏的記錄一倍當堂公布,鎮國公首先就要被追究內廷記錄不符的罪責,這可是欺君大罪,再加上八方貨棧的那些火槍,主審此案的仁國公清楚皇上的心意知道該如何去做,鎮國公縱然有天大的本事也難逃這一劫!”


    方良聞言嘴角頓時流露出一絲不屑的神色,信心十足地向阿仇道,現在已經到了圖窮匕見的關鍵時刻,他不相信李雲天這次還能想出辦法來脫困。


    “他會不會從太後那裏入手?”聽聞此言,阿仇的眉頭再度皺了皺,然後神情嚴肅地望著方良,就目前的形勢而言張太後是唯一一個救李雲天於水火之中的人物,如果她開口替李雲天求情的話宣德帝保不準會改變殺李雲天的心意。


    “自從鎮國公去了京畿都督府大牢,英睿郡主和瑞祥郡主就再也沒有進過宮裏給太後請安,太後素來不理朝政而鎮國公一事又涉及到了大明的江山,如果太後想要給鎮國公解圍的話早就介入了此事,可直到現在慈寧宮裏都風平浪靜,上午並沒有阻撓內廷把那些記錄給京畿都督府的人,看來張太後是不準備給鎮國公出頭。”


    方良認為阿仇太過杞人憂天了,一邊悠閑地品著茶一邊慢條斯理地道,他並不認為張太後會幫李雲天,要不然內廷的那些記錄根本到不了京畿都督府。


    阿仇聞言若有所思地了頭,認為方良言之有理,張太後可謂大明的一代賢後,不僅恪守後宮的本分從不幹涉朝政,而且與京城權貴的女眷關係密切,擁有一張巨大的人際關係網絡,在朝堂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很顯然,張太後不會輕易介入李雲天的案子,原因很簡單,這是宣德帝定下的欽案她要是幹涉的話就有擾亂朝政之嫌,畢竟宣德帝這樣做有他自己的想法。


    京畿都督府大堂,李雲天在一名京畿都督府武官的引領下大步走進了堂內,神情如常,精神顯得很好,並沒有因為深陷險境而憔悴和頹廢,這使得現場眾人心中不由得暗自欽佩李雲天的心胸之寬闊。


    如果擱給別人的話,遇到八方貨棧火繩槍一案恐怕會惶惶不可終日,早已經憔悴得一塌糊塗,誰能像李雲天一樣沒事兒般地從容淡定?


    “鎮國公,本督問你,八月初六你是否在宮裏留宿?”等李雲天向現場眾位大臣行禮後,陳泰麵無表情地問道。


    “都督大人,本公記得清清楚楚,八月初六的晚上留在文淵閣。”李雲天沒有絲毫猶豫,鄭重其事地沉聲回答。


    “既然如此,那麽本督就查驗內廷的其他記錄,以證真偽。”陳泰聞言沉吟了一下,沉聲向李雲天道,隨後向堂前侍立的一名京畿都督府的武官了一下頭。


    那名武官立刻離開了大堂,很快就領著幾名手裏捧著賬簿的宦官走了進來,這些宦官是司禮監派來協助陳泰查案的,拿的那些賬冊是內廷二十四衙門在八月初六那幾天的相關記錄。


    望著宦官手裏的賬簿,在座的朝廷重臣們私下裏再度聲議論起來,如果他們沒有猜錯的話,這些賬簿上的內容將置李雲天於死地,看來李雲天這次在劫難逃,即便是有天大的本事也無可奈何了。


    此時此刻,李雲天依然神色如常地立在那裏,誰也看不出來他現在在想些什麽,是胸有成竹有了反擊之法還是已經準備認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執宰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小黑醉酒(書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小黑醉酒(書坊)並收藏執宰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