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宣德帝聽聞蹇義死前竟然給自己寫奏章,心中一時間感到莫名的落寞,緩緩閉上眼睛道。↗頂點說,..
短短一天之間大明接連失去了蹇義和李雲天兩名足以影響朝局的重臣,這令宣德帝感到措手不及,同時也異常痛心,尤其是李雲天的死讓他心裏五味雜陳,暗中感到懊惱。
畢竟,李雲天為宣德帝效力十年,南征北戰,治理地方,即便是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李雲天一死頓時勾起了他很多往事的回憶,也化解了他心中的猜忌。
得到宣德帝的禦命後,金英打開蹇義的奏章抑揚頓挫地讀了起來,宣德帝聽著聽著心中不由得更加苦楚。
奏章是蹇義的兒子代筆所寫,重病臥床的蹇義已經無法再拎得起筆,他先是在奏章前麵總結了一生的功過,而後語峰一轉談到了八方貨棧火繩槍一案。
蹇義老成持穩,自然不會在奏章裏對八方貨棧的案子過多評價,隻是含蓄地指出李雲天曾在堂審中火繩槍的部件由多家工坊製造,城外驍武軍大營的工坊僅僅負責組裝而已。
因此,如果想要查清八方貨棧那批火繩槍的來曆可以去隻要去那些生產部件的工坊去查驗記錄,那麽就能知道那批槍是如何製造出來的,由於講武堂工坊執行嚴格的規章製度故而那批火繩槍肯定會留下蛛絲馬跡。
雖然蹇義在奏章裏沒有明,但宣德帝很清楚,蹇義是在委婉地告訴他李雲天在堂審時其實有著反擊的機會,那就是向陳泰提議查講武堂生產火繩槍工坊的賬目,這個要求陳泰無法拒絕,那麽火繩槍一案十有**會出現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折。
之所以會這樣原因很簡單,由於那些生產火繩槍的工坊距離京城太遠,再加上製造火繩槍的環節和流程複雜,涉及到多個部門,例如采購、審核等等,因此要想神不知鬼不覺地瞞過李雲天增產那些火繩槍根本不可能。
蹇義不相信李雲天會私下增產火繩槍,所以他可以斷定那批八方貨棧的火繩槍與宣德帝有關,因為除了李雲天外宣德帝是唯一一個可以避開李雲天調動那麽多槍械的人。
故而,蹇義可以肯定,出現在八方貨棧的火繩槍是宣德帝從城外驍武軍大營的火繩槍工坊裏調出來的,而且還是新近調用,否則一旦講武堂按照規定展開核查的話此事就會曝光。
宣德帝雖然可以讓人在城外驍武軍大營的火繩槍工坊裏造假,但是卻沒辦法去外地生產火繩槍部件的工坊造假,因為這樣一來容易走漏消息而且也會留下把柄,按照講武堂的規章製度凡與火繩槍有關的事情必須要留下相應的記錄。
實際上正如蹇義所猜測的那樣,八方貨棧的那批火繩槍是宣德帝用諭令從城外驍武軍大營的火繩槍工坊裏調出來的,時間就在八方貨棧火繩槍一案發生的幾天前。
宣德帝雖然能夠悄無聲息地把那批火繩槍從城外驍武軍大營火繩槍工坊裏調出來,但卻無法阻止講武堂的例行查賬,這裏麵涉及到諸多方麵的因素根本無法在不驚動李雲天的前提下實行。
值得一提的是,外界並不清楚火繩槍生產的流程,根本不知道火繩槍的部件是在外地生產的,城外驍武軍大營的火繩槍工坊隻不過是負責組裝而已,還以為火繩槍就是在那裏製造。
因此,策劃了八方貨棧火繩槍一案的阿仇和方良並不知道火繩槍製造的隱情,故而也就不會考慮如何應對那些製造部件的外地工坊。
況且就算兩人清楚火繩槍的製造流程,那麽也對那些外地的工坊無能為力,李雲天給講武堂製定的那些嚴格的規章杜絕了他們想要瞞天過海的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用宣德帝的諭令從城外驍武軍大營的火繩槍工坊裏調出那批火繩槍的人是武平侯梁少傑,梁少傑是驍武軍排行第三的高級將領,在驍武軍的地位僅次於李雲天和驍國公王簡,由他調用那批火繩槍不會引起工坊主事的懷疑。
蹇義的這道奏章是在勸慰宣德帝放李雲天一條生路,因為李雲天即便是在生死關頭還是維護宣德帝的權威。
如果李雲天提出查驗外地那幾個與火繩槍製造有關工坊的賬目,那麽屆時將會發生一件非常尷尬的事情,那就是錦衣衛從城外驍武軍大營裏的火繩槍工坊裏查抄出來的賬目與那幾個外地工坊的賬目對不上,這將成為大明的一大鬧劇。
而且蹇義可以肯定,宣德帝很難對納西外地工坊的賬目作假,因為講武堂和驍武軍一定會拚死保護那些可以證明李雲天清白的賬目,搞不好還會爆發武力衝突,那樣一來後果不堪設想。
李雲天很顯然清楚這一,因此他才沒有在京畿都督府的大堂上提出到那幾個火繩槍部件製造的工坊查賬的要求,而是擺出了一副逆來順受的架勢,準備承擔那些火繩槍被盜的責任。
倘若連蹇義都能猜到能從戒備森嚴、規章嚴格的城外驍武軍大營裏的火繩槍工坊裏調出火繩槍的人是宣德帝,那麽李雲天自然也能想到,故而這就解釋了為何他在京畿都督府大堂上並沒有質疑那些火繩槍如何從工坊裏留出來而是徑直承擔罪責。
當金英念完了蹇義奏章上的內容後,宣德帝的心情已經沉到了穀底。
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蹇義的一番話對他猶如當頭棒喝,使得他意識到自己先前對李雲天的態度太過偏激,僅僅憑著臆測就定了李雲天的罪,進而使得李雲天在京畿都督府的大火中丟了性命。
雖然宣德帝是天子,對大明的臣民擁有生殺予奪的大權,不過李雲天在大明的文武百官中非常特殊,不僅和宣德帝一起曆經生死,而且還冒著生命危險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將遼東和交趾治理得井井有條清除了大明北方和西南的戰火,可謂勞苦功高。
現在,李雲天沒有絲毫逾越之處就被宣德帝猜忌,還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回過神來的宣德帝一時間五味雜陳,心中頗為不是滋味。
金英見宣德帝躺在床上沉默不語,於是衝著屋裏的那幾名太醫揮了揮手,那幾名太醫就躬身退了出去,避免打擾李雲天休息。
“太後駕到!”幾名太醫離開後不久,張太後的鑾駕進入了乾清宮的院子,張太後神情冷峻地在一名宦官的攙扶下走進了東暖閣,門口值守的內侍連忙尖著嗓子喊道。
“母後!”沉思中的宣德帝聽見聲音連忙睜開了眼睛,掙紮著想要起身向張太後行禮。
“皇上,你抱恙在身還是躺著吧。”張太後連忙快走幾步到暖榻旁,神情關切地把宣德帝按在了床榻上,與昨天相比宣德帝的氣色又差了許多。
“母後,朕看樣子拖不了幾天了,以後太子還要母後多加教誨。”宣德帝的臉上浮現出一絲笑意,咳嗽著向張太後道。
“皇上乃真命天子,一定能化險為夷,長命百歲。”張太後臉上的神色一黯,開口勸慰道。
“母後,朕知道母後責怪朕將三弟趕去藩地,現在京城局勢複雜朕不得不防呀。”宣德帝咳嗽了一陣後,不無歉意地望著張太後,他口中的三弟自然指的是越王。
“皇上,哀家理解皇上的難處,越王確實不宜再留在京城。”張太後聞言不以為意地笑了笑。
宣德帝知道張太後是在安慰他,他忙於朝政平時都是越王在陪伴張太後,張太後豈會舍得讓越王去那麽遠的地方就藩?
“母後,現在鎮國公的事情是不是已經鬧得滿城風雨了。”不過,現在並不是糾結越王事情的時候,宣德帝隨後想起了一件事情,有些苦澀地問道,張太後雖然久居深宮但由於與京城權貴的家眷關係密切,因此消息非常靈通。
“皇上,京畿都督府的大火是怎麽回事?”張太後聞言微微頷首,就算她否認宣德帝也不會相信,然後鄭重其事地問道。
“朕也不知道是誰指使司禮監的人幹的,現在仍在查。”宣德帝的嘴角閃過一絲苦笑,恐怕現在外界肯定都會認為李雲天是他派人除掉的,這勢必會在講武堂和驍武軍中引發一連串的連鎖反應,這是他最不願意看見的一幕。
“皇上可還記得這幅畫?”張太後心中不由得鬆了一口氣,她也相信宣德帝不會做出這等蠢事,沉吟了一下後讓兩名宦官把那幅周雨婷帶來的牡丹圖展現在了宣德帝的麵前。
“這是朕當年離開京城去南京之前送給的鎮國公,當時他還隻是一個監察禦史而已。”宣德帝仔細打量了牡丹圖一眼,有些驚訝地望著張太後,“幕後,這幅畫怎麽會在你這裏?”
“是英睿郡主送來的,這幅畫一直被鎮國公掛在臥房裏。”張太後望著那幅牡丹圖,不動聲色地道,“英睿郡主請哀家做主,在八方貨棧火槍一案中還鎮國公一個清白,使得他能夠含笑九泉。”
“是呀,是該還鎮國公一個清白了!”宣德帝的臉色隨之一黯,口中喃喃自語了一句,這幅牡丹圖勾起了他對往事的回憶。
“皇上,哀家不相信鎮國公有謀反之心,如果他心存不軌的話皇上禦駕北征的時候就不會把驍武軍的主力留在皇上身邊,僅僅帶著一萬驍武軍趕赴遼東。”張太後聞言遲疑了一下,緩緩向宣德帝道,很顯然那樣一來更利於軍權在握的李雲天掌控朝局,而李雲天卻把驍武軍的主力留給了宣德帝。
事實上,也正是因為李雲天留下了驍武軍的主力,這才使得宣德帝幸運地逃回了京城,否則可就要成為阿魯台的俘虜。
宣德帝怔了一下,雙目閃過一絲懊惱的神色,如此淺顯的道理竟然被他忽視了,要是他早想到這一的話那該多好。
張太後見狀心中暗暗搖了搖頭,以宣德帝先前的境況,李雲天無論做什麽都會被認為是意圖不軌,有所圖謀。
在張太後看來,現在的當務之急是盡快還李雲天一個清白,想盡辦法平息此事所帶來的影響,以免被別有用心之人加以利用,那樣後果可就將不堪設想。
短短一天之間大明接連失去了蹇義和李雲天兩名足以影響朝局的重臣,這令宣德帝感到措手不及,同時也異常痛心,尤其是李雲天的死讓他心裏五味雜陳,暗中感到懊惱。
畢竟,李雲天為宣德帝效力十年,南征北戰,治理地方,即便是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李雲天一死頓時勾起了他很多往事的回憶,也化解了他心中的猜忌。
得到宣德帝的禦命後,金英打開蹇義的奏章抑揚頓挫地讀了起來,宣德帝聽著聽著心中不由得更加苦楚。
奏章是蹇義的兒子代筆所寫,重病臥床的蹇義已經無法再拎得起筆,他先是在奏章前麵總結了一生的功過,而後語峰一轉談到了八方貨棧火繩槍一案。
蹇義老成持穩,自然不會在奏章裏對八方貨棧的案子過多評價,隻是含蓄地指出李雲天曾在堂審中火繩槍的部件由多家工坊製造,城外驍武軍大營的工坊僅僅負責組裝而已。
因此,如果想要查清八方貨棧那批火繩槍的來曆可以去隻要去那些生產部件的工坊去查驗記錄,那麽就能知道那批槍是如何製造出來的,由於講武堂工坊執行嚴格的規章製度故而那批火繩槍肯定會留下蛛絲馬跡。
雖然蹇義在奏章裏沒有明,但宣德帝很清楚,蹇義是在委婉地告訴他李雲天在堂審時其實有著反擊的機會,那就是向陳泰提議查講武堂生產火繩槍工坊的賬目,這個要求陳泰無法拒絕,那麽火繩槍一案十有**會出現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折。
之所以會這樣原因很簡單,由於那些生產火繩槍的工坊距離京城太遠,再加上製造火繩槍的環節和流程複雜,涉及到多個部門,例如采購、審核等等,因此要想神不知鬼不覺地瞞過李雲天增產那些火繩槍根本不可能。
蹇義不相信李雲天會私下增產火繩槍,所以他可以斷定那批八方貨棧的火繩槍與宣德帝有關,因為除了李雲天外宣德帝是唯一一個可以避開李雲天調動那麽多槍械的人。
故而,蹇義可以肯定,出現在八方貨棧的火繩槍是宣德帝從城外驍武軍大營的火繩槍工坊裏調出來的,而且還是新近調用,否則一旦講武堂按照規定展開核查的話此事就會曝光。
宣德帝雖然可以讓人在城外驍武軍大營的火繩槍工坊裏造假,但是卻沒辦法去外地生產火繩槍部件的工坊造假,因為這樣一來容易走漏消息而且也會留下把柄,按照講武堂的規章製度凡與火繩槍有關的事情必須要留下相應的記錄。
實際上正如蹇義所猜測的那樣,八方貨棧的那批火繩槍是宣德帝用諭令從城外驍武軍大營的火繩槍工坊裏調出來的,時間就在八方貨棧火繩槍一案發生的幾天前。
宣德帝雖然能夠悄無聲息地把那批火繩槍從城外驍武軍大營火繩槍工坊裏調出來,但卻無法阻止講武堂的例行查賬,這裏麵涉及到諸多方麵的因素根本無法在不驚動李雲天的前提下實行。
值得一提的是,外界並不清楚火繩槍生產的流程,根本不知道火繩槍的部件是在外地生產的,城外驍武軍大營的火繩槍工坊隻不過是負責組裝而已,還以為火繩槍就是在那裏製造。
因此,策劃了八方貨棧火繩槍一案的阿仇和方良並不知道火繩槍製造的隱情,故而也就不會考慮如何應對那些製造部件的外地工坊。
況且就算兩人清楚火繩槍的製造流程,那麽也對那些外地的工坊無能為力,李雲天給講武堂製定的那些嚴格的規章杜絕了他們想要瞞天過海的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用宣德帝的諭令從城外驍武軍大營的火繩槍工坊裏調出那批火繩槍的人是武平侯梁少傑,梁少傑是驍武軍排行第三的高級將領,在驍武軍的地位僅次於李雲天和驍國公王簡,由他調用那批火繩槍不會引起工坊主事的懷疑。
蹇義的這道奏章是在勸慰宣德帝放李雲天一條生路,因為李雲天即便是在生死關頭還是維護宣德帝的權威。
如果李雲天提出查驗外地那幾個與火繩槍製造有關工坊的賬目,那麽屆時將會發生一件非常尷尬的事情,那就是錦衣衛從城外驍武軍大營裏的火繩槍工坊裏查抄出來的賬目與那幾個外地工坊的賬目對不上,這將成為大明的一大鬧劇。
而且蹇義可以肯定,宣德帝很難對納西外地工坊的賬目作假,因為講武堂和驍武軍一定會拚死保護那些可以證明李雲天清白的賬目,搞不好還會爆發武力衝突,那樣一來後果不堪設想。
李雲天很顯然清楚這一,因此他才沒有在京畿都督府的大堂上提出到那幾個火繩槍部件製造的工坊查賬的要求,而是擺出了一副逆來順受的架勢,準備承擔那些火繩槍被盜的責任。
倘若連蹇義都能猜到能從戒備森嚴、規章嚴格的城外驍武軍大營裏的火繩槍工坊裏調出火繩槍的人是宣德帝,那麽李雲天自然也能想到,故而這就解釋了為何他在京畿都督府大堂上並沒有質疑那些火繩槍如何從工坊裏留出來而是徑直承擔罪責。
當金英念完了蹇義奏章上的內容後,宣德帝的心情已經沉到了穀底。
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蹇義的一番話對他猶如當頭棒喝,使得他意識到自己先前對李雲天的態度太過偏激,僅僅憑著臆測就定了李雲天的罪,進而使得李雲天在京畿都督府的大火中丟了性命。
雖然宣德帝是天子,對大明的臣民擁有生殺予奪的大權,不過李雲天在大明的文武百官中非常特殊,不僅和宣德帝一起曆經生死,而且還冒著生命危險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將遼東和交趾治理得井井有條清除了大明北方和西南的戰火,可謂勞苦功高。
現在,李雲天沒有絲毫逾越之處就被宣德帝猜忌,還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回過神來的宣德帝一時間五味雜陳,心中頗為不是滋味。
金英見宣德帝躺在床上沉默不語,於是衝著屋裏的那幾名太醫揮了揮手,那幾名太醫就躬身退了出去,避免打擾李雲天休息。
“太後駕到!”幾名太醫離開後不久,張太後的鑾駕進入了乾清宮的院子,張太後神情冷峻地在一名宦官的攙扶下走進了東暖閣,門口值守的內侍連忙尖著嗓子喊道。
“母後!”沉思中的宣德帝聽見聲音連忙睜開了眼睛,掙紮著想要起身向張太後行禮。
“皇上,你抱恙在身還是躺著吧。”張太後連忙快走幾步到暖榻旁,神情關切地把宣德帝按在了床榻上,與昨天相比宣德帝的氣色又差了許多。
“母後,朕看樣子拖不了幾天了,以後太子還要母後多加教誨。”宣德帝的臉上浮現出一絲笑意,咳嗽著向張太後道。
“皇上乃真命天子,一定能化險為夷,長命百歲。”張太後臉上的神色一黯,開口勸慰道。
“母後,朕知道母後責怪朕將三弟趕去藩地,現在京城局勢複雜朕不得不防呀。”宣德帝咳嗽了一陣後,不無歉意地望著張太後,他口中的三弟自然指的是越王。
“皇上,哀家理解皇上的難處,越王確實不宜再留在京城。”張太後聞言不以為意地笑了笑。
宣德帝知道張太後是在安慰他,他忙於朝政平時都是越王在陪伴張太後,張太後豈會舍得讓越王去那麽遠的地方就藩?
“母後,現在鎮國公的事情是不是已經鬧得滿城風雨了。”不過,現在並不是糾結越王事情的時候,宣德帝隨後想起了一件事情,有些苦澀地問道,張太後雖然久居深宮但由於與京城權貴的家眷關係密切,因此消息非常靈通。
“皇上,京畿都督府的大火是怎麽回事?”張太後聞言微微頷首,就算她否認宣德帝也不會相信,然後鄭重其事地問道。
“朕也不知道是誰指使司禮監的人幹的,現在仍在查。”宣德帝的嘴角閃過一絲苦笑,恐怕現在外界肯定都會認為李雲天是他派人除掉的,這勢必會在講武堂和驍武軍中引發一連串的連鎖反應,這是他最不願意看見的一幕。
“皇上可還記得這幅畫?”張太後心中不由得鬆了一口氣,她也相信宣德帝不會做出這等蠢事,沉吟了一下後讓兩名宦官把那幅周雨婷帶來的牡丹圖展現在了宣德帝的麵前。
“這是朕當年離開京城去南京之前送給的鎮國公,當時他還隻是一個監察禦史而已。”宣德帝仔細打量了牡丹圖一眼,有些驚訝地望著張太後,“幕後,這幅畫怎麽會在你這裏?”
“是英睿郡主送來的,這幅畫一直被鎮國公掛在臥房裏。”張太後望著那幅牡丹圖,不動聲色地道,“英睿郡主請哀家做主,在八方貨棧火槍一案中還鎮國公一個清白,使得他能夠含笑九泉。”
“是呀,是該還鎮國公一個清白了!”宣德帝的臉色隨之一黯,口中喃喃自語了一句,這幅牡丹圖勾起了他對往事的回憶。
“皇上,哀家不相信鎮國公有謀反之心,如果他心存不軌的話皇上禦駕北征的時候就不會把驍武軍的主力留在皇上身邊,僅僅帶著一萬驍武軍趕赴遼東。”張太後聞言遲疑了一下,緩緩向宣德帝道,很顯然那樣一來更利於軍權在握的李雲天掌控朝局,而李雲天卻把驍武軍的主力留給了宣德帝。
事實上,也正是因為李雲天留下了驍武軍的主力,這才使得宣德帝幸運地逃回了京城,否則可就要成為阿魯台的俘虜。
宣德帝怔了一下,雙目閃過一絲懊惱的神色,如此淺顯的道理竟然被他忽視了,要是他早想到這一的話那該多好。
張太後見狀心中暗暗搖了搖頭,以宣德帝先前的境況,李雲天無論做什麽都會被認為是意圖不軌,有所圖謀。
在張太後看來,現在的當務之急是盡快還李雲天一個清白,想盡辦法平息此事所帶來的影響,以免被別有用心之人加以利用,那樣後果可就將不堪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