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推薦:、 、 、 、 、 、 、


    “原來是他!”太仆寺典廄署,李雲天吃驚地望著手裏的紙條,紙條上隻寫了兩個字“阿仇”。


    “怪不得他要置你於死地,當年你可壞了他的大事。”坐在李雲天對麵的胡一圖皺著眉頭說道,看來這個阿仇不僅有智謀而且還頗為執著,竟然跑到了京城來向李雲天複仇。


    “胡叔,我覺得事情沒有這麽簡單。”李雲天沉吟了一下,神情嚴肅地說道,“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這個阿仇是和文勇伯一起投靠的北元。”


    “你的意思是他並不是因為你壞了北元的事情而找你複仇,而是利用北元向你複仇。”胡一圖立刻明白了李雲天的意思,臉上流露出一絲驚訝的神色。


    “對我恨之入骨,又能說動文勇伯投靠北元,他的年齡讓我想起了一個人。”李雲天緊緊皺著眉頭,麵無表情地望著胡一圖。


    “威國公的次子魯天行!”胡一圖已經從李雲天的言語中猜出了他懷疑誰,因此沉聲說道。


    “漢王的叛亂被平定後,魯天行就失蹤了,我本來以為他死在了戰亂中,不過現在看來他並沒有死,而是把我當成了複仇目標。”李雲天苦笑了一聲,長長地籲出一口氣,他沒有想到與魯天行之間會有十幾年的恩怨糾葛。


    如果阿仇就是魯天行的話,那麽所有的一切都能解釋的通了。


    文勇伯古辰受過威國公魯仲乾的大恩,對魯仲乾忠心耿耿,之所以投靠北元就是為了協助魯天行報仇,很顯然他不可能置魯天行於不顧,否則以後如何麵對死去的魯仲乾。


    而另外一個謎團也隨之解開,那就是為何方良一案牽扯出的大多數是當年追隨漢王的人,看來漢王叛亂平息後魯天行的性情大變,連帶著恨上了馮長安和武通等人。


    “就怕他不止想要找你報仇。”望著陷入沉思的李雲天,胡一圖的眉頭緊緊地皺了起來,阿仇家破人亡,他費盡心機設下這種圈套恐怕不僅僅隻是向李雲天複仇。


    “這個家夥簡直是瘋了。”李雲天聞言頓時回過神,見胡一圖臉上神情嚴峻,立刻意識到胡一圖在擔心什麽,禁不住臉色一變。


    當年漢王的失敗是多方麵因素造成的,李雲天隻不過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而已,以魯天行現在的情形來看他應該也不會輕易放過那些曾經在平定漢王叛亂中立下大功的人,又或者說他真的想要輔佐漢王世子登基,以完成魯仲乾的心願。


    由此一來,魯仲乾就由謀反的罪臣成為了大明從龍的功勳,恐怕這才是魯天行想要的結果。


    “胡叔,你立刻把這個消息告訴我嶽父,同時讓我嶽父和雨婷加派人手保護府中的安全,如果阿仇真的是魯仲乾,我當心他會向忠國公府和鎮國公府下手!”隨後,李雲天想起了一件事情,神情嚴肅地向胡一圖說道。


    “好,我這就去。”胡一圖知道此事事關重大,立刻起身離去,要是魯仲乾來複仇了,那麽鎮國公府和忠國公府要首當其衝。


    先不說當年正是李雲天在黑牛鎮擋住了漢王,而魯仲乾未能越過周征的防線前去支援,最終導致漢王的失敗,單單李雲天與魯天行之間因為周雨婷的感情糾葛就會使得魯天行報複鎮國公府和忠國公府。


    原因很簡單,如果不是李雲天“橫刀奪愛”搶走了周雨婷,如果不是周征“有眼無珠”把周雨婷嫁給李雲天,那麽周雨婷現在已經是他的妻子。


    “魯天行!”等胡一圖走後,李雲天一拳砸在了桌麵上,口中冷冷地說道,看來兩人之間的恩怨很快就會有一個了解。


    得到了胡一圖的警示後,鎮國公府和忠國公府不約而同地加強了防務,周雨婷還特意從城外調來了三百名精悍的驍武軍進駐鎮國公府,以確保府裏的安全。


    由於京城權貴紛紛加強了府裏的護衛,因此鎮國公府和忠國公府的舉動沒有引起外界絲毫的懷疑,這在大家看來是很正常的事情。


    隨著宣德帝出殯日期的臨近,京城裏的局勢變得越來越緊張,氣氛也越來越壓抑。


    誰都清楚,宣德帝出殯後將商討太子登基的事宜,可是從目前的情形來看越王聲威日盛,這使得大家的心裏都有些忐忑。


    宣德十年二月初一,京城萬人空巷,所有的百姓都齊聚街頭給宣德帝送殯。


    出殯的隊伍要走東華門,前麵是舉著各式器具的引導隊伍,後麵是七十二名杠夫抬著的靈柩,再後麵跟著後宮妃嬪和滿朝文武,車轎連綿不斷,浩浩蕩蕩,哭聲震天。


    當靈柩出現後,百姓們紛紛下跪送別宣德帝,不少百姓失聲痛哭,不得不說宣德帝在位的這十年是大明立國後最好的十年,可謂國泰民安,百姓們都得了不少實惠。


    值得一提的是,抬靈柩的七十二名杠夫在出殯前要在德勝門演杠十天,即杠夫按正式出殯的規模和要求先抬著一塊和棺木重量相同的獨龍木,大約有萬斤重,上麵放一碗水,要練到走時水灑不出來為止。


    按照定製,走在引導隊伍最前麵的是是六十四位引幡人,高舉萬民旗傘;接著是皇帝的鹵薄儀仗隊,有一千六百人之多,他們舉著各種兵器、幡旗和各式各樣的紙紮或綢緞製作的“燒活”,一路行來浩浩蕩蕩,十分威風。


    抬棺木的扛夫皆身穿孝服,都是人高馬大之輩,分三班每班一百二十八人輪流抬送。


    另外,在送葬行列中還夾有大批的和尚、道士、尼姑、道姑和喇嘛,身著法衣,手執法器,不斷地吹奏、誦經。


    如果細算的話,整個送葬隊伍長達十幾裏,從京城到天壽山宣德帝的景陵有百餘裏的距離,因此每隔一段路程要搭設蘆殿供停靈和送葬隊伍休息,而這種蘆殿也是玉階金瓦,朱碧交映,十分華麗。


    值得一提的是,景陵的營建始自宣德九年,宣德帝預感到自己的病情難以康複,於是隨即派人赴天壽山陵區卜地,於宣德九年(1435年)六月十五日正式動工。


    內廷太監沐敬、豐城侯李賢、工部尚書吳中、侍郎蔡信等奉命督工,成國公朱勇、新建伯李玉、都督沈清及內府各衙門、錦衣衛等共發軍民工匠10萬人興役。


    宣德帝出殯的時候,景陵隻不過把安葬他的墓室修好,其他的配套設施還未完工。


    曆史上,宣德帝的景陵於宣德十年修建,一直到天順七年才修建完畢,其間斷斷續續共曆28年的時間。


    景陵修建完畢後,其神道從長陵神道北五空橋南向東分出,長約三裏,途中建單空石橋一座。


    陵宮朝向為南偏西,占地約兩萬五千平方米,寶城因地勢修成前方後圓的修長形狀。前麵的二進方院和後麵的寶城連成一體,中軸線上依次修建祾恩門、祾恩殿、三座門、欞星門、石供案、方城、明樓等建築。


    李雲天夾雜在太仆寺送葬人員裏麵,臉上的神色無比哀傷,按理說他現在的身份是平民無法參與送葬,不過為了盡君臣之誼他還是要送宣德帝最後一程。


    出城十裏後張太後和孫皇後停了下來,領著後宮的女眷在此拜別宣德帝的靈柩,靈柩將由朝臣們護送到景陵下葬。


    由於行程緩慢,故而五天後才抵達景陵,在太師張輔的主持下眾人叩拜宣德帝的靈柩後將其送入陵墓中,宣告著大明一個時代的結束,以及新時代的到來。


    二月初七,送殯的朝臣們相繼趕回了京城,休息一天後將要參加二月初九在太和殿舉行的大朝,屆時將商議太子的登基事宜。


    二月初八,山海關總兵、誠勇伯薛義趕來了京城。


    與以往不同的是,隨同薛義前來的還有五萬山海關守軍,原來孫皇後以太子的名義用鈞旨從山海關調兵前來,連張太後事先也不知道。


    因此,直到山海關守軍距離京城不足五裏的時候京城裏的人才得到這個消息,頓時使得城內的局勢變得更加複雜。


    按照太子的鈞旨,他此次之所以調薛義前來,是為了防止陳天雷和馮長安一案的“餘黨”作亂。


    張太後得知此事後大吃了一驚,萬萬想不到孫皇後竟然瞞著她調兵,雖然心中不滿但也無可奈何,畢竟孫皇後已經是大明的太後,按照定製的話理應由孫皇後來執掌後宮並在太子登基前輔佐。


    不過,山海關守軍雖然趕了過來,但是卻未能進入京城,隻能在城外駐紮,一是城裏沒有準備好營地給他們,二來京城乃朝廷所在的重地,因此除了駐守京城的京軍外禁止其餘軍隊進入,即便是驍武軍也隻有乖乖地待在城外驍武軍大營。


    畢竟太子現在還不是皇帝,因此山海關的守軍無法進入京城,若想強行進入的話必將引發一場衝突,這並不是京軍對太子有意見,實在是他們職責所在。


    試想一下,如果太子能調兵入城的話那麽皇帝豈不是將寢食難安,雖說太子是儲君,但這條規矩卻萬萬不能破。r1148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執宰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小黑醉酒(書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小黑醉酒(書坊)並收藏執宰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