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皇太後娘娘,小女子麵紗已失,倘若如此回國必將遭到外界的非議和嘲諷,屆時小女子也唯有一死了之了。”
在滿朝文武饒有興致地注視下,娜爾莎的臉頰浮現出兩朵羞澀的紅暈,咬著嘴唇向張氏太皇太後說道。
雖說娜爾莎是西域女子但自幼接受了大明文化的熏陶,知道大明的婚事講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她在大明無依無靠哪裏去找媒人。
況且又有哪個媒人膽敢進忠武王府的大門,京城裏能給王爺說親的人唯有高官權貴的夫人們,娜爾莎不可能接觸到那些人,因此唯有借助張氏太皇太後來達成這件事情。
其實,娜爾莎現在也不知道,她之所以想要嫁給李雲天是為了東察合台汗國的利益,還是對李雲天有了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愫,或許在這兩方麵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使得她下定決心求張氏太皇太後賜婚。
“爾等是何人取下了娜爾莎姑娘的麵紗?”
張氏太皇太後見娜爾莎麵若桃花,她也年輕過自然知道娜爾莎對李雲天有意,否則絕對不會無意中流露出難以抑製的嬌羞來,於是忍著笑,環視了一眼大殿下興致勃勃的眾臣們一眼後目光落在了一臉尷尬的李雲天身上,故意高聲問道。
“稟太皇太後,是臣一時酒後失儀無意中拉下了娜爾莎姑娘的麵紗。”伴隨著張氏太皇太後的話,眾臣的視線再度集中在了李雲天的身上,李雲天硬著頭皮上前一步,躬身回道。
“娜爾莎,可是忠武王取下了你的麵紗。”張氏太皇太後望了一眼李雲天,然後轉向娜爾莎問道。
“娘娘,是忠武王。”娜爾莎聞言微微頷首,臉上不由得變得更加紅潤。
“忠武王,事情既然是由你而起,你想要如何解決?”張氏太皇太後還從沒有見過一向胸有成竹的李雲天如此尷尬過,於是故意板著臉不動聲色地說道,“此事倘若無法善了,那麽勢必影響大明與東察合台汗國之間的邦交!”
“臣實在無言以對,全憑太皇太後娘娘做主!”李雲天聞言心中苦笑了一聲,跪在了殿前,在張氏太皇太後麵前哪裏還有他說話的份兒,自然是甘聽張氏太皇太後的安排了。
“好,那哀家就做主,你與娜爾莎姑娘即刻在京完婚,我們大明與東察合台結秦晉之好!”張氏太皇太後的嘴角流露出一絲笑意,高聲向李雲天說道。
“臣謹遵懿旨!”李雲天聞言心中不由得一聲苦笑,他知道張氏太皇太後並不是想要真的給娜爾莎做主,關鍵是在大明與東察合台汗國的“秦晉之好”上,故而沉聲應了下來、
換句話來說,李雲天和娜爾莎的婚事已經成為了大明與東察合台汗國的一種交易,娜爾莎不僅是黃金家族的後裔還深得東察合台太妃娘娘的喜愛,成為了太妃娘娘的義女,也算是東察合台的公主了,如此一來與李雲天的地位也就對等,兩國也算是結了姻親。
“胡大人,忠武王與娜爾莎姑娘的婚事是我大明的一大喜事,這件事情就交給你們禮部去辦,一定要辦得風光熱鬧。”張氏太皇太後見李雲天答應了下來,隨即微微一笑,向禮部尚書胡瀅說道。
“臣遵旨!”胡瀅聞言向張氏太皇太後問道,“太皇太後,不知忠武王與娜爾莎姑娘的婚事選何吉日,按照何規製籌備。”
雖說張氏太皇太後把親事交給禮部去辦,但成親的吉日還是要張氏太皇太後去定,另外娜爾莎現在的身份隻是東察合台汗國的一名女官,如何認定她的身份將決定著婚事時相應的規製。
“以郡主之禮行事。”張氏太皇太後明白胡瀅的意思,於是沉吟了一下問道,“近來可有吉日?”
“稟太皇太後,三日後是一個黃道吉日,隻是時間上會不會過於倉促。”胡瀅略一沉思,抬頭向張氏太皇太後稟告。
“此乃非常時期,讓有司衙門的人晝夜籌備,務必三日後準備好婚宴之事!”張氏太皇太後知道時間上有些緊,但與帖木兒帝國和北元的大戰在即,李雲天又是她最為倚重之人,因此哪裏還有時間讓李雲天在婚事上耽誤太多精力,故而沉聲吩咐胡瀅。
“臣遵旨。”胡瀅自然清楚張氏太皇太後的心思,但身為禮部尚書有些重要的事情他必須要請旨行事。
“娜爾莎姑娘,哀家如此安排你可滿意。”張氏太皇太後隨後望向了跪在那裏的娜爾莎,微笑著問道。
“娜爾莎謝過太皇太後娘娘的恩典,娘娘千歲千歲千千歲。”娜爾莎此時心中又驚又喜,她沒想到張氏太皇太後竟然如此看重她與李雲天的婚事,連忙叩首謝禮。
“今日朝議到此為止,退朝!”張氏太皇太後聞言笑了笑,然後向侍立在一旁的宋大山點了一下頭,宋大山就走到高台前側,尖著嗓子高聲喊道。
“恭送皇上、太皇太後!”聽聞此言,大殿裏的滿朝文武紛紛跪了下去,異口同聲地說道。
張氏太皇太後於是牽著正統帝,在宋大山等內侍、宮女和侍衛的簇擁下從太和殿的側門離去,臨走的時候正統帝還扭頭望了一眼一臉鬱悶的跪在那裏的李雲天,嘴角流露出一絲笑意,說實話他還是第一次見到李雲天像今天這樣無奈。
“忠武王,恭喜,恭喜!”
“忠武王,這次太皇太後賜婚,咱們京城又要熱鬧一番了。”
“恭喜忠武王抱得美人歸。”
……
等正統帝和太皇太後離開,大殿上的群臣紛紛走上前向李雲天賀喜,能讓太皇太後賜婚本就是一份難得的榮光,況且女方又是一名令人垂涎欲滴的西域美女,眾人自然心中暗自羨慕李雲天的好運了。
“諸位大人屆時一定前來捧場。”雖然心中感到頗為尷尬,但李雲天還是笑著向周圍道賀的人拱手還禮,熱情地向他們發出了邀請,反正木已成舟現在再說什麽也晚了不如從容麵對。
不僅李雲天,娜爾莎的周圍也圍了不少向其賀喜的官員,至於東察合台汗國的使臣多魯爾則直接被人被無視了,那些官員看中的是娜爾莎忠武王府妃子的身份,他隻不過是一名小小的使臣而已,大殿上的文武大員豈會自降身份去搭理他。
由於太皇太後賜婚,再加上以郡主之禮讓娜爾莎出嫁,娜爾莎十有**會成為忠武王府的側妃,這樣一來也足以表明大明對東察合台汗國的看重。
雖然在大殿上被人冷落,不過多魯爾的心中卻倍感興奮,如今不僅大明準備出兵援助東察合台汗國,而且還與大明聯姻,這意味著東察合台汗國以後將受到大明的庇護,使得東察合台汗國遠離帖木兒帝國的威脅。
不久後,文淵閣。
內閣閣員、軍閣閣員、五軍都督府左右都督以及六部尚書、都察院左右都禦使、大理寺寺卿、通政使司通政使、六科給事中等大明上層社會的權貴人物濟濟一堂,召集廷議商議整軍備武之事。
由於李雲天“權”內閣和軍閣的事務,又是大明的唯一一個在世時獲得進封的異姓王,同時也是大明現在僅有的一個異姓王,故而自然也列席了此次廷議。
張輔是當朝太師,可謂大明官階最高的人,因此此次廷議自然由他來主持,主要涉及到出兵西域的兵力規模、後勤補給以及統軍將領三大議題。
畢竟,大明與帖木兒帝國、北元聯軍之戰是一場綜合國力的較量,勢必曠日持久,明軍這次又是勞軍遠征,因此後勤補給與戰場殺敵同樣重要。
按照明廷手頭掌握的情報,帖木兒帝國此次動用了五十萬大軍,北元二十萬人馬,加起來的話高達七十萬人。
東察合台汗國經過與帖木兒帝國的數場交戰損失慘重,再加上其內部存在割據勢力,因此屆時能集結十萬兵力相助明軍就已經非常不錯。
這次出兵西域,明軍的兵員主要來自兩大部分,一部分是陝西都司、陝西行都司、河南都司、山西都司和四川都司的衛所軍,另外一部分就是京畿都督府、山北軍區和遼東軍區的衛所軍。
至於驍武軍,已經被視為皇家的禁衛軍,非到緊要關頭張氏太皇太後絕對不會動用,她還要靠著各地驍武軍來拱衛京師。
其實,按照李雲天的意思可以調集哈拉和林地區、河套地區和兀良哈地區的蒙古兵,以及遼東的女真兵一同參與作戰,這樣的話明軍麵對東察合台汗國和北元聯軍時在騎兵上就不會有劣勢。
不過很可惜,李雲天的這個建議並沒有在廷議中被采納,原因很簡單,參與廷議的文武大員們信不過歸附大明的蒙古兵以及遼東的女真兵,尤其是蒙古兵更是令現場的眾臣們頗為忌憚。
畢竟無論帖木兒帝國還是北元都有著蒙古帝國的血脈,萬一那些蒙古兵臨陣倒戈的話那麽後果不堪設想。
李雲天知道群臣心中的擔憂,因此也就沒有再堅持,他很清楚這次出兵西域的統帥不會是自己,因此若是強行讓蒙古兵和女真兵隨軍出征的話搞不好真的會出什麽亂子來。
而且,李雲天也擔心蒙古兵和女真兵真的前去西域的話會十有**被明軍的統帥用來當做炮灰,那樣的話大明可就虧大了。
在李雲天看來蒙古兵和女真兵可是戰場殺敵的一支重要力量,尤其是蒙古騎兵和女真騎兵在戰場上與對方騎兵對決極可能會左右戰局的走向。u
在滿朝文武饒有興致地注視下,娜爾莎的臉頰浮現出兩朵羞澀的紅暈,咬著嘴唇向張氏太皇太後說道。
雖說娜爾莎是西域女子但自幼接受了大明文化的熏陶,知道大明的婚事講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她在大明無依無靠哪裏去找媒人。
況且又有哪個媒人膽敢進忠武王府的大門,京城裏能給王爺說親的人唯有高官權貴的夫人們,娜爾莎不可能接觸到那些人,因此唯有借助張氏太皇太後來達成這件事情。
其實,娜爾莎現在也不知道,她之所以想要嫁給李雲天是為了東察合台汗國的利益,還是對李雲天有了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愫,或許在這兩方麵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使得她下定決心求張氏太皇太後賜婚。
“爾等是何人取下了娜爾莎姑娘的麵紗?”
張氏太皇太後見娜爾莎麵若桃花,她也年輕過自然知道娜爾莎對李雲天有意,否則絕對不會無意中流露出難以抑製的嬌羞來,於是忍著笑,環視了一眼大殿下興致勃勃的眾臣們一眼後目光落在了一臉尷尬的李雲天身上,故意高聲問道。
“稟太皇太後,是臣一時酒後失儀無意中拉下了娜爾莎姑娘的麵紗。”伴隨著張氏太皇太後的話,眾臣的視線再度集中在了李雲天的身上,李雲天硬著頭皮上前一步,躬身回道。
“娜爾莎,可是忠武王取下了你的麵紗。”張氏太皇太後望了一眼李雲天,然後轉向娜爾莎問道。
“娘娘,是忠武王。”娜爾莎聞言微微頷首,臉上不由得變得更加紅潤。
“忠武王,事情既然是由你而起,你想要如何解決?”張氏太皇太後還從沒有見過一向胸有成竹的李雲天如此尷尬過,於是故意板著臉不動聲色地說道,“此事倘若無法善了,那麽勢必影響大明與東察合台汗國之間的邦交!”
“臣實在無言以對,全憑太皇太後娘娘做主!”李雲天聞言心中苦笑了一聲,跪在了殿前,在張氏太皇太後麵前哪裏還有他說話的份兒,自然是甘聽張氏太皇太後的安排了。
“好,那哀家就做主,你與娜爾莎姑娘即刻在京完婚,我們大明與東察合台結秦晉之好!”張氏太皇太後的嘴角流露出一絲笑意,高聲向李雲天說道。
“臣謹遵懿旨!”李雲天聞言心中不由得一聲苦笑,他知道張氏太皇太後並不是想要真的給娜爾莎做主,關鍵是在大明與東察合台汗國的“秦晉之好”上,故而沉聲應了下來、
換句話來說,李雲天和娜爾莎的婚事已經成為了大明與東察合台汗國的一種交易,娜爾莎不僅是黃金家族的後裔還深得東察合台太妃娘娘的喜愛,成為了太妃娘娘的義女,也算是東察合台的公主了,如此一來與李雲天的地位也就對等,兩國也算是結了姻親。
“胡大人,忠武王與娜爾莎姑娘的婚事是我大明的一大喜事,這件事情就交給你們禮部去辦,一定要辦得風光熱鬧。”張氏太皇太後見李雲天答應了下來,隨即微微一笑,向禮部尚書胡瀅說道。
“臣遵旨!”胡瀅聞言向張氏太皇太後問道,“太皇太後,不知忠武王與娜爾莎姑娘的婚事選何吉日,按照何規製籌備。”
雖說張氏太皇太後把親事交給禮部去辦,但成親的吉日還是要張氏太皇太後去定,另外娜爾莎現在的身份隻是東察合台汗國的一名女官,如何認定她的身份將決定著婚事時相應的規製。
“以郡主之禮行事。”張氏太皇太後明白胡瀅的意思,於是沉吟了一下問道,“近來可有吉日?”
“稟太皇太後,三日後是一個黃道吉日,隻是時間上會不會過於倉促。”胡瀅略一沉思,抬頭向張氏太皇太後稟告。
“此乃非常時期,讓有司衙門的人晝夜籌備,務必三日後準備好婚宴之事!”張氏太皇太後知道時間上有些緊,但與帖木兒帝國和北元的大戰在即,李雲天又是她最為倚重之人,因此哪裏還有時間讓李雲天在婚事上耽誤太多精力,故而沉聲吩咐胡瀅。
“臣遵旨。”胡瀅自然清楚張氏太皇太後的心思,但身為禮部尚書有些重要的事情他必須要請旨行事。
“娜爾莎姑娘,哀家如此安排你可滿意。”張氏太皇太後隨後望向了跪在那裏的娜爾莎,微笑著問道。
“娜爾莎謝過太皇太後娘娘的恩典,娘娘千歲千歲千千歲。”娜爾莎此時心中又驚又喜,她沒想到張氏太皇太後竟然如此看重她與李雲天的婚事,連忙叩首謝禮。
“今日朝議到此為止,退朝!”張氏太皇太後聞言笑了笑,然後向侍立在一旁的宋大山點了一下頭,宋大山就走到高台前側,尖著嗓子高聲喊道。
“恭送皇上、太皇太後!”聽聞此言,大殿裏的滿朝文武紛紛跪了下去,異口同聲地說道。
張氏太皇太後於是牽著正統帝,在宋大山等內侍、宮女和侍衛的簇擁下從太和殿的側門離去,臨走的時候正統帝還扭頭望了一眼一臉鬱悶的跪在那裏的李雲天,嘴角流露出一絲笑意,說實話他還是第一次見到李雲天像今天這樣無奈。
“忠武王,恭喜,恭喜!”
“忠武王,這次太皇太後賜婚,咱們京城又要熱鬧一番了。”
“恭喜忠武王抱得美人歸。”
……
等正統帝和太皇太後離開,大殿上的群臣紛紛走上前向李雲天賀喜,能讓太皇太後賜婚本就是一份難得的榮光,況且女方又是一名令人垂涎欲滴的西域美女,眾人自然心中暗自羨慕李雲天的好運了。
“諸位大人屆時一定前來捧場。”雖然心中感到頗為尷尬,但李雲天還是笑著向周圍道賀的人拱手還禮,熱情地向他們發出了邀請,反正木已成舟現在再說什麽也晚了不如從容麵對。
不僅李雲天,娜爾莎的周圍也圍了不少向其賀喜的官員,至於東察合台汗國的使臣多魯爾則直接被人被無視了,那些官員看中的是娜爾莎忠武王府妃子的身份,他隻不過是一名小小的使臣而已,大殿上的文武大員豈會自降身份去搭理他。
由於太皇太後賜婚,再加上以郡主之禮讓娜爾莎出嫁,娜爾莎十有**會成為忠武王府的側妃,這樣一來也足以表明大明對東察合台汗國的看重。
雖然在大殿上被人冷落,不過多魯爾的心中卻倍感興奮,如今不僅大明準備出兵援助東察合台汗國,而且還與大明聯姻,這意味著東察合台汗國以後將受到大明的庇護,使得東察合台汗國遠離帖木兒帝國的威脅。
不久後,文淵閣。
內閣閣員、軍閣閣員、五軍都督府左右都督以及六部尚書、都察院左右都禦使、大理寺寺卿、通政使司通政使、六科給事中等大明上層社會的權貴人物濟濟一堂,召集廷議商議整軍備武之事。
由於李雲天“權”內閣和軍閣的事務,又是大明的唯一一個在世時獲得進封的異姓王,同時也是大明現在僅有的一個異姓王,故而自然也列席了此次廷議。
張輔是當朝太師,可謂大明官階最高的人,因此此次廷議自然由他來主持,主要涉及到出兵西域的兵力規模、後勤補給以及統軍將領三大議題。
畢竟,大明與帖木兒帝國、北元聯軍之戰是一場綜合國力的較量,勢必曠日持久,明軍這次又是勞軍遠征,因此後勤補給與戰場殺敵同樣重要。
按照明廷手頭掌握的情報,帖木兒帝國此次動用了五十萬大軍,北元二十萬人馬,加起來的話高達七十萬人。
東察合台汗國經過與帖木兒帝國的數場交戰損失慘重,再加上其內部存在割據勢力,因此屆時能集結十萬兵力相助明軍就已經非常不錯。
這次出兵西域,明軍的兵員主要來自兩大部分,一部分是陝西都司、陝西行都司、河南都司、山西都司和四川都司的衛所軍,另外一部分就是京畿都督府、山北軍區和遼東軍區的衛所軍。
至於驍武軍,已經被視為皇家的禁衛軍,非到緊要關頭張氏太皇太後絕對不會動用,她還要靠著各地驍武軍來拱衛京師。
其實,按照李雲天的意思可以調集哈拉和林地區、河套地區和兀良哈地區的蒙古兵,以及遼東的女真兵一同參與作戰,這樣的話明軍麵對東察合台汗國和北元聯軍時在騎兵上就不會有劣勢。
不過很可惜,李雲天的這個建議並沒有在廷議中被采納,原因很簡單,參與廷議的文武大員們信不過歸附大明的蒙古兵以及遼東的女真兵,尤其是蒙古兵更是令現場的眾臣們頗為忌憚。
畢竟無論帖木兒帝國還是北元都有著蒙古帝國的血脈,萬一那些蒙古兵臨陣倒戈的話那麽後果不堪設想。
李雲天知道群臣心中的擔憂,因此也就沒有再堅持,他很清楚這次出兵西域的統帥不會是自己,因此若是強行讓蒙古兵和女真兵隨軍出征的話搞不好真的會出什麽亂子來。
而且,李雲天也擔心蒙古兵和女真兵真的前去西域的話會十有**被明軍的統帥用來當做炮灰,那樣的話大明可就虧大了。
在李雲天看來蒙古兵和女真兵可是戰場殺敵的一支重要力量,尤其是蒙古騎兵和女真騎兵在戰場上與對方騎兵對決極可能會左右戰局的走向。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