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太皇太後要殺王振的事情發生在去年宮宴結束後,當時驚動了京城,給了王振沉重打擊,可惜李雲天錯過了這場好戲。
本來,張氏太皇太後並不想把事情鬧得這麽大,再怎麽說王振也是正統帝的心腹,俗話說打狗看主人,她怎麽也得給正統帝留幾分麵子,畢竟正統帝才是天子,大明的主人。
值得一提的是,張氏太皇太後雖然代替了正統帝秉政並不處理國家政務,將政務交給了朝廷的文武官員去處理,忠實地秉承了明太祖訂下的後宮和外戚不得幹政的祖訓,放眼中華上下兩千年,恐怕中國封建王朝中也隻有明朝沒有後宮專權外戚亂政的事情發生。
可王振實在是太過張揚,這使得張氏太皇太後心生警惕,她在世的時候能鎮住王振,可一旦去世的話恐怕內廷就要趁機做大,這可不是她所希望看見的事情。
其實,張氏太皇太後希望李雲天在京城多留些時日,是想李雲天教授給正統帝馭下之策,使得正統帝可以像宣德帝一樣將那些宦官掌控在手心,維持朝堂之上的均勢。
可惜的是李雲天實在是太忙了,根本就沒有多少時間留在京城,這也是張氏太皇太後欣賞李雲天的地方,不像京城別的高官顯貴那樣一直在京城裏窩著想著如何討她和正統帝的歡心,再不然就是在官場上爾虞我詐,黨同伐異。
畢竟,張氏太皇太後已經年過六旬,這在古代可謂是高齡老人,健康江河日下,考慮到正統帝年幼,她不得不未雨綢繆提前做準備,即便是殺不了王振也要讓他記住這個教訓。
不得不說,王振心機深沉非常有手段,雖然沒在司禮監任職但是卻能越過司禮監的掌印太監金英來介入“批紅”事宜。
司禮監的幾個秉筆太監都跟王振和宋大山走得非常近,誰都知道兩人將來會執掌司禮監,所以現在肯定要打好關係,免得屆時被排擠。
說起來,王振和宋大山的官職在宦官中隻是中上水平,兩人現在擔任禦馬監的左右少監,是從四品的官職,上麵還有正四品的禦馬監太監。
但從權力上而言,王振和宋大山足以跟司禮監掌印太監金英相提並論,宮裏麵的宦官超過一半投靠了兩人,其中司禮監秉筆太監的投靠顯得尤為重要。
毫無疑問,司禮監是內廷衙門中最重要的一個,不僅總管著宮中的宦官事務,還提督東廠等特務機構,替皇帝掌管著內外的一切章奏和文件,代傳皇帝諭旨等。
由於司禮監的重要,故而司禮監的掌印太監和秉筆太監都由皇帝的心腹宦官擔任。
當大明的“票擬”製度形成後,皇帝對大臣們上奏的奏章的意見由司禮監秉筆太監用紅筆批寫在奏章上,再由掌印太監在上麵用印,稱為“批紅”,然後再交內閣撰擬詔諭頒發。
實際上,由此一來司禮監的太監們就掌握了“批紅”大權,成為了皇帝的代言人。
縱觀大明曆史,大明自宣德帝以後的朝堂政務基本上都由宦官集團和文官集團處理,這樣的話大大減輕了皇帝的負擔,省得皇帝與那些文官集團勾心鬥角。
因為宦官成天在皇帝旁邊,故而清楚皇帝的喜好,善於察言觀色以迎合皇帝,又常常利用皇帝深居簡出和外廷官接觸少的特點欺上瞞下、假傳諭旨或歪曲篡改諭旨,成為宦官日後擅權的重要原因,同時也使得他們足以與強大的文官集團對抗。
雖然王振和宋大山深得正統帝的喜愛,但正統帝畢竟年幼無法主政,朝廷大事由張氏太皇太後垂拱而治,而張氏太皇太後不僅信任李雲天、張輔和楊士奇等朝廷文武權貴,同時也重用了金英等內廷權宦。
由於李雲天、張輔、楊士奇和金英等人都是前朝的元老,在朝廷和內廷的威望很高,王振自知難與匹敵所以還不敢放肆以免惹禍上身,暗中等待時機來攥取權力。
因此,正統帝登基後王振對張氏太皇太後和朝中文武重臣百般殷勤,畢恭畢敬,極盡諂媚之能事,裝出一副知節明義、一心為國的架勢以獲得眾人的好感。
有一件事情足以表明王振的奸詐,正統帝曾經與小宦官在禦花園裏擊球玩耍,王振事後趁著朝中文武重臣被召來宮中議事的時機當著眾人的麵跪奏正統帝,懇請正統帝以江山社稷為重,勿要醉心於玩樂。
現場的文武權貴對此是深受感動,紛紛慨歎王振一個宦官也能憂國憂民,實在是一名忠心的臣子。
李雲天當時也在現場,聞之不由得感到有些好笑,他很清楚那幾名與正統帝玩球的小宦官是王振安排的,其目的是迎合正統帝的喜好,畢竟正統帝隻是一名少年而已,自然有著愛玩的天性。
與此同時,李雲天也敏銳地注意到了,躬身立在正統帝一側的金英嘴角流露出一絲不屑的神色,很顯然他也清楚內情知道王振的虛偽。
值得一提的是,正統帝登基後,王振每次到內閣傳達皇帝的旨意都是一副恭敬的模樣,站在門外不進入閣內,以免耽誤了內閣的事務。
王振此舉無疑迷惑住了內閣包括楊榮、楊士奇和楊溥在內的閣老們,認為其是一名忠宦,故而後來王振再來內閣傳旨時,內閣的閣老們把王振請到屋內就坐,畢竟王振代表的是皇帝。
雖然王振表麵上討好朝中的文武重臣,裝出一副事事順從的模樣,但內心仍然按耐不住攫取權利的****,一有機會就擴張自己的勢力,而且常在私下裏勸正統帝用重典製禦臣下,反對開“經筵”、倡導文治,建議發展軍事、以武治國等等。
正是由於王振聯武治文,故而內廷與勳貴集團的關係相處的比較融洽,在王振看來文官集團的威脅要遠遠大於勳貴集團,雙方之間有著不可調和的利益衝突。
當年,西域大捷的捷報傳來後正統帝大喜,帶領朝中文武大臣到朝陽門外閱兵,舉行校場比試以振國威。
王振於是利用這個機會,趁著正統帝高興的時候把他的私黨、隆慶右衛指揮僉事紀廣報為騎射第一,使得紀廣得以從衛指揮僉事越級提升為了都督僉事。
隨著王振按捺不住私欲的誘惑蠢蠢欲動,終於引發了朝廷文武重臣的警覺,在內閣的三位輔臣中楊榮的謀略最高,城府也最深,他知道三位輔臣年事已高,因此便和楊溥、楊士奇商量,準備從文臣集團中挑選內閣的接班人,培植內閣的勢力,一旦三人退出內閣後,內閣可以與六部相呼應,繼續對付王振。
與此同時,張氏太皇太後也注意到王振篡權的跡象,心中感到十分不安,害怕前朝宦官專政的曆史在大明重演,進而斷送了大明江山。
當王振向宋大山發牢騷,進而被正統帝派人傳來宴會現場後,張氏太皇太後決定提醒正統帝謹防宦官專政,並懲治王振,以打消王振妄圖幹預朝政的念頭。
故而,張氏太皇太後讓宮中的女官穿上了戎裝,佩好刀劍,守衛在慈寧宮,然後把正統帝和英國公張輔、忠國公周征、大學士楊士奇、楊榮、楊溥以及禮部尚書胡煥等輔政大臣召來議事。
來到慈寧宮後,正統帝和張輔等人見到那些戎裝女官後頗為驚訝,不清楚發生了何事。
宋大山和王振作為正統帝的貼身內侍,自然時刻跟在正統帝的身邊,一左一右地躬身立在正統帝的身後,大氣也不敢喘,張氏太皇太後在朝廷威嚴甚高,兩人雖然有正統帝為後盾也不敢表現出絲毫得不敬。
張氏太皇太後望了一眼張輔等人,又看了看英宗,神色嚴肅地指著張輔等人對正統帝說道:“皇上,這些輔政大臣是先朝元老,受先皇之命輔佐皇上治理國家,皇上有事必須與之商議,倘若這些大臣不讚成切不可去做!”
“朕謹遵皇祖母教導。”正統帝聞言自然不敢怠慢,連忙向張氏太皇太後一躬身,一口就答應了下來。
“把這兩個狗奴才給哀家拿下!”張氏太皇太後聞言微微頷首,然後伸手一指宋大山和王振,怒聲喝道。
張氏太皇太後的話音剛落,現場那幾個嚴陣以待的女官隨即衝上前,把刀架在了王振和宋大山的脖子上。
王振頓時嚇得麵如土色,連忙跪在了地上,渾身直打哆嗦,他在朝廷裏最忌憚的就是張氏太皇太後,張氏太皇太後殺他猶如捏死一隻螞蟻般簡單,即便是正統帝也救不了他。
宋大山一臉鬱悶地跪在了那裏,他屬於遭受了無妄之災,他平日裏行事低調並沒有什麽事情觸犯張氏太皇太後,但他畢竟是正統帝身邊的寵侍,所以張氏太皇太後這次一並進行了敲打。
“太祖皇帝曾經立下了規矩,宦官不得幹預政事,違犯者定斬不饒。現在,你等侍奉皇帝不守規矩,按照我大明法律應當賜爾等一死。”
張氏太皇太後伸手指著宋大山和王振聲色俱厲地嗬斥著,隨後一甩衣袖,冷冰冰地喝道,“爾等還不跪謝皇恩!”
正統帝見狀頓時大吃了一驚,萬萬想不到張氏太皇太後竟然要殺宋大山和王振,情急之下連忙跪下替王振求情,請張氏太皇太後看在兩人自幼陪伴他的份兒饒兩人不死。
張輔和楊士奇等人原本心中暗自叫好,這下可就除去了他們的心頭大患,眾人對深受皇寵的宋大山和王振頗為忌憚。
不過,當看見正統帝下跪後,張輔和楊士奇等人心中暗自歎息了一聲,沒想到正統帝與宋大山、王振感情如此之深,看來兩人這下是死不了了。
因此,張輔和楊士奇等人也紛紛下跪懇求張氏太皇太後免宋大山和王振一死。
“皇帝年幼,豈知此等宦官自古禍人家國,我看在眾卿家的麵上饒了這兩個狗奴才,此後不許內侍幹預國政,如有違犯定斬不饒!”張氏太皇太後環視了一眼現場下跪的正統帝等人,臉上的神色稍微放緩,指著宋大山和王振沉聲說道。
其實,張氏太皇太後本來就沒有殺了宋大山和王振的心思,隻不過是想震懾兩人而已,畢竟她還需要內廷來對付朝堂上的文武眾臣。
宋大山和王振聽後連忙磕頭謝恩,紛紛信誓旦旦地表示絕不擅權,兩人這才逃過這一劫。
此後,張氏太皇太後每隔一段時間就派人到內閣去查問宋大山和王振有沒有未通過內閣而自行決定的事情,對其進行了嚴密的監管。
宋大山和王振被張氏太皇太後教訓後變得異常低調,生怕做出了惹怒張氏太皇太後的事情,這使得內廷和外臣之間的關係變得平緩了許多。
如今,張氏太皇太後患有重病,楊溥自然要擔心內廷在張氏太皇太後去世後趁機崛起,所以才來找李雲天想辦法,可惜李雲天現在並不想介入這件事情,令他心中多少感到有些失望。
p
本來,張氏太皇太後並不想把事情鬧得這麽大,再怎麽說王振也是正統帝的心腹,俗話說打狗看主人,她怎麽也得給正統帝留幾分麵子,畢竟正統帝才是天子,大明的主人。
值得一提的是,張氏太皇太後雖然代替了正統帝秉政並不處理國家政務,將政務交給了朝廷的文武官員去處理,忠實地秉承了明太祖訂下的後宮和外戚不得幹政的祖訓,放眼中華上下兩千年,恐怕中國封建王朝中也隻有明朝沒有後宮專權外戚亂政的事情發生。
可王振實在是太過張揚,這使得張氏太皇太後心生警惕,她在世的時候能鎮住王振,可一旦去世的話恐怕內廷就要趁機做大,這可不是她所希望看見的事情。
其實,張氏太皇太後希望李雲天在京城多留些時日,是想李雲天教授給正統帝馭下之策,使得正統帝可以像宣德帝一樣將那些宦官掌控在手心,維持朝堂之上的均勢。
可惜的是李雲天實在是太忙了,根本就沒有多少時間留在京城,這也是張氏太皇太後欣賞李雲天的地方,不像京城別的高官顯貴那樣一直在京城裏窩著想著如何討她和正統帝的歡心,再不然就是在官場上爾虞我詐,黨同伐異。
畢竟,張氏太皇太後已經年過六旬,這在古代可謂是高齡老人,健康江河日下,考慮到正統帝年幼,她不得不未雨綢繆提前做準備,即便是殺不了王振也要讓他記住這個教訓。
不得不說,王振心機深沉非常有手段,雖然沒在司禮監任職但是卻能越過司禮監的掌印太監金英來介入“批紅”事宜。
司禮監的幾個秉筆太監都跟王振和宋大山走得非常近,誰都知道兩人將來會執掌司禮監,所以現在肯定要打好關係,免得屆時被排擠。
說起來,王振和宋大山的官職在宦官中隻是中上水平,兩人現在擔任禦馬監的左右少監,是從四品的官職,上麵還有正四品的禦馬監太監。
但從權力上而言,王振和宋大山足以跟司禮監掌印太監金英相提並論,宮裏麵的宦官超過一半投靠了兩人,其中司禮監秉筆太監的投靠顯得尤為重要。
毫無疑問,司禮監是內廷衙門中最重要的一個,不僅總管著宮中的宦官事務,還提督東廠等特務機構,替皇帝掌管著內外的一切章奏和文件,代傳皇帝諭旨等。
由於司禮監的重要,故而司禮監的掌印太監和秉筆太監都由皇帝的心腹宦官擔任。
當大明的“票擬”製度形成後,皇帝對大臣們上奏的奏章的意見由司禮監秉筆太監用紅筆批寫在奏章上,再由掌印太監在上麵用印,稱為“批紅”,然後再交內閣撰擬詔諭頒發。
實際上,由此一來司禮監的太監們就掌握了“批紅”大權,成為了皇帝的代言人。
縱觀大明曆史,大明自宣德帝以後的朝堂政務基本上都由宦官集團和文官集團處理,這樣的話大大減輕了皇帝的負擔,省得皇帝與那些文官集團勾心鬥角。
因為宦官成天在皇帝旁邊,故而清楚皇帝的喜好,善於察言觀色以迎合皇帝,又常常利用皇帝深居簡出和外廷官接觸少的特點欺上瞞下、假傳諭旨或歪曲篡改諭旨,成為宦官日後擅權的重要原因,同時也使得他們足以與強大的文官集團對抗。
雖然王振和宋大山深得正統帝的喜愛,但正統帝畢竟年幼無法主政,朝廷大事由張氏太皇太後垂拱而治,而張氏太皇太後不僅信任李雲天、張輔和楊士奇等朝廷文武權貴,同時也重用了金英等內廷權宦。
由於李雲天、張輔、楊士奇和金英等人都是前朝的元老,在朝廷和內廷的威望很高,王振自知難與匹敵所以還不敢放肆以免惹禍上身,暗中等待時機來攥取權力。
因此,正統帝登基後王振對張氏太皇太後和朝中文武重臣百般殷勤,畢恭畢敬,極盡諂媚之能事,裝出一副知節明義、一心為國的架勢以獲得眾人的好感。
有一件事情足以表明王振的奸詐,正統帝曾經與小宦官在禦花園裏擊球玩耍,王振事後趁著朝中文武重臣被召來宮中議事的時機當著眾人的麵跪奏正統帝,懇請正統帝以江山社稷為重,勿要醉心於玩樂。
現場的文武權貴對此是深受感動,紛紛慨歎王振一個宦官也能憂國憂民,實在是一名忠心的臣子。
李雲天當時也在現場,聞之不由得感到有些好笑,他很清楚那幾名與正統帝玩球的小宦官是王振安排的,其目的是迎合正統帝的喜好,畢竟正統帝隻是一名少年而已,自然有著愛玩的天性。
與此同時,李雲天也敏銳地注意到了,躬身立在正統帝一側的金英嘴角流露出一絲不屑的神色,很顯然他也清楚內情知道王振的虛偽。
值得一提的是,正統帝登基後,王振每次到內閣傳達皇帝的旨意都是一副恭敬的模樣,站在門外不進入閣內,以免耽誤了內閣的事務。
王振此舉無疑迷惑住了內閣包括楊榮、楊士奇和楊溥在內的閣老們,認為其是一名忠宦,故而後來王振再來內閣傳旨時,內閣的閣老們把王振請到屋內就坐,畢竟王振代表的是皇帝。
雖然王振表麵上討好朝中的文武重臣,裝出一副事事順從的模樣,但內心仍然按耐不住攫取權利的****,一有機會就擴張自己的勢力,而且常在私下裏勸正統帝用重典製禦臣下,反對開“經筵”、倡導文治,建議發展軍事、以武治國等等。
正是由於王振聯武治文,故而內廷與勳貴集團的關係相處的比較融洽,在王振看來文官集團的威脅要遠遠大於勳貴集團,雙方之間有著不可調和的利益衝突。
當年,西域大捷的捷報傳來後正統帝大喜,帶領朝中文武大臣到朝陽門外閱兵,舉行校場比試以振國威。
王振於是利用這個機會,趁著正統帝高興的時候把他的私黨、隆慶右衛指揮僉事紀廣報為騎射第一,使得紀廣得以從衛指揮僉事越級提升為了都督僉事。
隨著王振按捺不住私欲的誘惑蠢蠢欲動,終於引發了朝廷文武重臣的警覺,在內閣的三位輔臣中楊榮的謀略最高,城府也最深,他知道三位輔臣年事已高,因此便和楊溥、楊士奇商量,準備從文臣集團中挑選內閣的接班人,培植內閣的勢力,一旦三人退出內閣後,內閣可以與六部相呼應,繼續對付王振。
與此同時,張氏太皇太後也注意到王振篡權的跡象,心中感到十分不安,害怕前朝宦官專政的曆史在大明重演,進而斷送了大明江山。
當王振向宋大山發牢騷,進而被正統帝派人傳來宴會現場後,張氏太皇太後決定提醒正統帝謹防宦官專政,並懲治王振,以打消王振妄圖幹預朝政的念頭。
故而,張氏太皇太後讓宮中的女官穿上了戎裝,佩好刀劍,守衛在慈寧宮,然後把正統帝和英國公張輔、忠國公周征、大學士楊士奇、楊榮、楊溥以及禮部尚書胡煥等輔政大臣召來議事。
來到慈寧宮後,正統帝和張輔等人見到那些戎裝女官後頗為驚訝,不清楚發生了何事。
宋大山和王振作為正統帝的貼身內侍,自然時刻跟在正統帝的身邊,一左一右地躬身立在正統帝的身後,大氣也不敢喘,張氏太皇太後在朝廷威嚴甚高,兩人雖然有正統帝為後盾也不敢表現出絲毫得不敬。
張氏太皇太後望了一眼張輔等人,又看了看英宗,神色嚴肅地指著張輔等人對正統帝說道:“皇上,這些輔政大臣是先朝元老,受先皇之命輔佐皇上治理國家,皇上有事必須與之商議,倘若這些大臣不讚成切不可去做!”
“朕謹遵皇祖母教導。”正統帝聞言自然不敢怠慢,連忙向張氏太皇太後一躬身,一口就答應了下來。
“把這兩個狗奴才給哀家拿下!”張氏太皇太後聞言微微頷首,然後伸手一指宋大山和王振,怒聲喝道。
張氏太皇太後的話音剛落,現場那幾個嚴陣以待的女官隨即衝上前,把刀架在了王振和宋大山的脖子上。
王振頓時嚇得麵如土色,連忙跪在了地上,渾身直打哆嗦,他在朝廷裏最忌憚的就是張氏太皇太後,張氏太皇太後殺他猶如捏死一隻螞蟻般簡單,即便是正統帝也救不了他。
宋大山一臉鬱悶地跪在了那裏,他屬於遭受了無妄之災,他平日裏行事低調並沒有什麽事情觸犯張氏太皇太後,但他畢竟是正統帝身邊的寵侍,所以張氏太皇太後這次一並進行了敲打。
“太祖皇帝曾經立下了規矩,宦官不得幹預政事,違犯者定斬不饒。現在,你等侍奉皇帝不守規矩,按照我大明法律應當賜爾等一死。”
張氏太皇太後伸手指著宋大山和王振聲色俱厲地嗬斥著,隨後一甩衣袖,冷冰冰地喝道,“爾等還不跪謝皇恩!”
正統帝見狀頓時大吃了一驚,萬萬想不到張氏太皇太後竟然要殺宋大山和王振,情急之下連忙跪下替王振求情,請張氏太皇太後看在兩人自幼陪伴他的份兒饒兩人不死。
張輔和楊士奇等人原本心中暗自叫好,這下可就除去了他們的心頭大患,眾人對深受皇寵的宋大山和王振頗為忌憚。
不過,當看見正統帝下跪後,張輔和楊士奇等人心中暗自歎息了一聲,沒想到正統帝與宋大山、王振感情如此之深,看來兩人這下是死不了了。
因此,張輔和楊士奇等人也紛紛下跪懇求張氏太皇太後免宋大山和王振一死。
“皇帝年幼,豈知此等宦官自古禍人家國,我看在眾卿家的麵上饒了這兩個狗奴才,此後不許內侍幹預國政,如有違犯定斬不饒!”張氏太皇太後環視了一眼現場下跪的正統帝等人,臉上的神色稍微放緩,指著宋大山和王振沉聲說道。
其實,張氏太皇太後本來就沒有殺了宋大山和王振的心思,隻不過是想震懾兩人而已,畢竟她還需要內廷來對付朝堂上的文武眾臣。
宋大山和王振聽後連忙磕頭謝恩,紛紛信誓旦旦地表示絕不擅權,兩人這才逃過這一劫。
此後,張氏太皇太後每隔一段時間就派人到內閣去查問宋大山和王振有沒有未通過內閣而自行決定的事情,對其進行了嚴密的監管。
宋大山和王振被張氏太皇太後教訓後變得異常低調,生怕做出了惹怒張氏太皇太後的事情,這使得內廷和外臣之間的關係變得平緩了許多。
如今,張氏太皇太後患有重病,楊溥自然要擔心內廷在張氏太皇太後去世後趁機崛起,所以才來找李雲天想辦法,可惜李雲天現在並不想介入這件事情,令他心中多少感到有些失望。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