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雲天隨著正統帝進入內殿後,張輔等人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低聲議論著,暗自猜測張氏太皇太後會給李雲天什麽樣的囑托。請大家搜索()看最全!更新最快的
從張氏太皇太後把內殿的侍者和禦醫都給趕出來的一幕來看,張氏太皇太後有重要的事情交待李雲天。
“太皇太後懿旨,宣眾位大人前去覲見。”就在眾人議論紛紛的時候,慈寧宮內務總管太監推開內殿的門走了出來,尖著嗓子高聲喊道。
“見過太行太後。”張輔等人聞言頓時排好了隊列,魚貫進入內殿,在床榻前排成幾排躬身向張氏太皇太後行禮。
“各位大人免禮。”倚坐在床榻上的張氏太皇太後微微一笑,伸手向上虛空一托,示意眾人起身。
“諸位大人,皇上年幼尚未親政,以後朝中的政務還需各位大人多多費心。”等張輔等人起身,張氏太皇太後環視了一眼眾人,不動聲色地開口說道。
“太皇太後,這是臣等的職責和本份。”張輔身為太師,自然是朝中文武百官之首,聞言連忙躬身回答。
“太師,皇上年紀尚幼,你們這些朝廷的重臣可要多多輔佐,開創大明一代盛世。”張氏太皇太後聞言微微笑了笑,沉聲向躬身而立的眾臣說道,也算是對他們進行“托孤”。
“臣等必銘記在心,不負太皇太後所望。”聽聞此言,張輔等人齊刷刷地躬身行禮,異口同聲地說道。
“諸位大人,哀家一病數日,皇上一直此照顧無心處理政務,爾等可有要務要稟告皇上?”張氏太皇太後聞言微微笑了笑,望著眾人說道。
雖然說是稟告給正統帝,但是眾人都清楚這是張氏太皇太後最後一次裁斷大明的軍政要務,因此相互對視了一眼後望向了張輔和楊士奇。
張輔是軍閣首輔,楊士奇是內閣首輔,勳貴集團和文官集團上報的奏章都經過他們的手,故而文官集團和勳貴集團的事務軍閣和內閣一清二楚。
“稟皇上、太皇太後,南方諸都司一直上文,懇請效仿北方諸都司進行軍製革新,請皇上定奪。”張輔身為太師,自然率先向正統帝稟告,沉吟了一下後上前一步,向正統帝和張氏太皇太後一躬身,沉聲說道。
雖然南方諸都司所轄的衛所軍武官都不願意進行新軍軍製的改革,但士兵們對此紛紛持以歡迎的態度,隨著北方諸都司新軍軍製改革如火如荼地進行,南方諸都司所轄衛所軍的武官和士兵為此心神不寧。
既然新軍軍製改革是朝廷的大勢所在,那麽南方諸都司的高級武官們知道他們無法阻止,因此不如主動出擊尋求改變。
在北方諸都司的軍製改革事宜中,中高級武官都得以留任,受到影響最大的是中低級武官,因此那些都司的高官們自然不會擔憂頭上的烏紗帽。
其實,大明也想在南方進行軍製改革,一勞永逸地解決掉衛所製所帶來的頑疾,可惜大明的國力不足以支撐南、北都司同時進行新軍軍製改革,要知道那需要大量的銀子,所以就先在北方諸都司進行改革。
縱觀大明的內外軍務,隨著北元的滅亡以及帖木兒帝國的臣服,如今勳貴集團最關注的就是南方諸都司何時進行新軍軍製改革,故而張輔有此一問。
正統帝聞言不由得望向了張氏太皇太後,由於他年幼尚未親政,故而國家的軍政事務都是由張氏太皇太後拿主意。
“忠王,你如何看待此事?”張氏太皇太後的視線落在了立在正統帝身後的李雲天身上,不動聲色地開口問道。
推動南方進行軍製改革最大的阻礙就是資金,李雲天雖然不是掌管國庫的戶部尚書,但對大明的財政情況了如指掌,再加上新軍軍製改革是由其主導的,所以張氏太皇太後自然有此一問。
隨著張氏太皇太後話音落下,現場的文武重臣紛紛望向了李雲天,這件事情還真的隻有李雲天才能回答,要知道北方諸都司的軍製改革可是由講武堂和正統帝的內庫出的錢,而那些錢是李雲天賺來的。
說實話,戶部國庫的資金還不如講武堂的錢多,單單講武堂這些年的支出就是一個龐大的數字,維持著講武堂旗下軍隊的日常運作和交趾、遼東、蒙古以及關西衙門的開銷。
故而,朝廷何時才能有錢推動南方諸都司的新軍軍製改革,當然要看李雲天這個財神爺的打算。
況且李雲天現在正當壯年,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主導南方諸都司的新軍軍製革新,這是在場眾人所無法比擬的。
“稟皇上、太皇太後,依照大明當前的局勢,臣覺得十年內可對南方諸都司進行軍製革新。”李雲天知道此事躲不過去,因此仔細想了想後給出了一個期限,他這樣所並不是無的放矢,而是根據大明的境況得出來的結論。
由於北元滅亡、帖木兒帝國臣服,所以大明周邊已經沒有值得興起刀戈的戰事,唯一要對付的就是朝鮮國和倭國。
在李雲天看來,十年時間足以擺平朝鮮國和倭國,然後可以在南方推動新軍軍製改革,有了北方諸都司新軍軍製改革的經驗,南方諸都司新軍軍製改革將會順利許多。
“十年!”張氏太皇太後聞言微微頷首,她相信李雲天一定會說到做到,故而有李雲天的這番表態她也就放心了。
“太師,告訴南方諸都司的將士,十年之內朝廷定會對其進行新軍軍製革新。”正統帝見張氏太皇太後點頭,於是開口沉聲向張輔說道。
張輔聞言一躬身,隨後退回到了隊列中,現場的勳貴不由得眼神閃爍,暗自盤算著在這之前如何爭奪改革後的南方諸都司衛所軍的掌控權。
“皇上、太皇太後,臣有三疏啟奏!”
等張輔回到隊列,楊士奇走上前一步,沉聲向正統帝和張氏太皇太後稟告道,“其一,建庶人雖死,但其畢竟是太祖皇帝嫡孫,故而應當編修實錄以告後人,以免民間妄自猜測。”
所謂建庶人自然指的就是建文帝,永樂皇帝靖難後把取消了建文帝的年號,將建文朝那幾年歸入了洪武朝,視為洪武朝的延續,不承認其大明天子的地位。
由此一來,朝廷自然也不會給建文帝編修實錄,這使得建文帝從明朝的史書中消失。
隨著永樂皇帝的駕崩,朝廷中的文官們開始傾向於給建文帝修錄,畢竟建文帝曾經是大明正統的天子,而靖難時文人們可是支持建文帝,這使得建文帝獲得了文官集團的同情。
永樂皇帝後,洪熙皇帝、宣德皇帝乃是現在的正統皇帝,都對文人比較親近,思想也比較開明,故而文官集團給建文帝修錄的呼聲越來越高,楊士奇於是趁著這次難得的機會提了出來,以張氏太皇太後的賢德肯定會給文官集團一個滿意的交待。
“首輔大人言之有理。”果然,張氏太皇太後聞言柳眉先是微微一蹙,隨後看向了正統帝,“皇上,建庶人雖然罪無可恕,但他畢竟是太祖皇帝的嫡孫,哀家覺得可以為其修錄,皇上意下如何?”
“朕也覺得可行。”既然張氏太皇太後已經同意了,那麽正統帝肯定不會阻止,聞言向張氏太皇太後點了點頭。
李雲天心中暗自搖了搖頭,楊士奇這個時候提出來給建文帝修編實錄張氏太皇太後即便是再不願意也不會拒絕,畢竟正統帝還需要文官集團的輔助,她這樣做是在對文官集團的安撫。
“皇上、太行太後,永樂皇帝曾下詔,凡收藏方孝孺諸臣遺書者死,然洪熙皇帝已經給方孝孺諸臣平反,故而臣懇請解除這條禁令。”楊士奇隨後沉吟了一下,開口說出了他的第二道上疏,也與建文帝有著密切的聯係。
“洪熙皇帝當年下詔給方孝孺等人平反時哀家就在其身邊,方孝孺等人既以無罪,那麽永樂皇帝的禁令應當解除,皇上覺得如何?”
張氏太皇太後的臉色微微變了一下,隨後咳嗽了起來,等咳嗽停了後望向了正統帝,表明了自己對此事的意見。
李雲天注意到了張氏太皇太後的臉色細微變化,知道張氏太皇太後心中已經動了怒氣,否則不會借著咳嗽來調整心態,楊士奇把方孝孺的事情提出來無疑是在向張氏太皇太後逼宮。
如果想要取消永樂皇帝的這條禁令的話,宣德皇帝和張氏太皇太後早就辦了,可自從洪熙帝後這條禁令依舊存在,這已經足夠說明了皇家對此事的態度,或許文官集團並沒有什麽別的居心,隻是想給方孝孺徹底平反而已,但此舉在李雲天看來無疑是趁人之危,逼得張氏太皇太後不得不答應。
“就依皇祖母說的辦。”正統皇帝現在還不清楚張氏太皇天後實際上已經在與文官集團進行了交鋒,聞言微微頷首,準備下詔廢除永樂皇帝的這條禁令。
“皇上、太皇太後,太祖皇帝鑒於前朝閹宦亂政,曾經鑄有鐵牌懸於宮中……”,楊士奇聞言心中不由得微微鬆了一口氣,隨後再度一躬身,把他的第三道上疏提了出來。
聽聞楊士奇提到“閹宦”亂政,躬身立在正統帝身後的宋大山和王振紛紛臉色一變,就連慈寧宮內務總管太監的臉上也流露出不悅的神色,這可是內侍最為忌諱的稱呼。
李雲天沒想到楊士奇會在這個時候提到內廷的事情,臉色頓時微微一變,這一下可真的就是不折不扣的逼宮了!
p
從張氏太皇太後把內殿的侍者和禦醫都給趕出來的一幕來看,張氏太皇太後有重要的事情交待李雲天。
“太皇太後懿旨,宣眾位大人前去覲見。”就在眾人議論紛紛的時候,慈寧宮內務總管太監推開內殿的門走了出來,尖著嗓子高聲喊道。
“見過太行太後。”張輔等人聞言頓時排好了隊列,魚貫進入內殿,在床榻前排成幾排躬身向張氏太皇太後行禮。
“各位大人免禮。”倚坐在床榻上的張氏太皇太後微微一笑,伸手向上虛空一托,示意眾人起身。
“諸位大人,皇上年幼尚未親政,以後朝中的政務還需各位大人多多費心。”等張輔等人起身,張氏太皇太後環視了一眼眾人,不動聲色地開口說道。
“太皇太後,這是臣等的職責和本份。”張輔身為太師,自然是朝中文武百官之首,聞言連忙躬身回答。
“太師,皇上年紀尚幼,你們這些朝廷的重臣可要多多輔佐,開創大明一代盛世。”張氏太皇太後聞言微微笑了笑,沉聲向躬身而立的眾臣說道,也算是對他們進行“托孤”。
“臣等必銘記在心,不負太皇太後所望。”聽聞此言,張輔等人齊刷刷地躬身行禮,異口同聲地說道。
“諸位大人,哀家一病數日,皇上一直此照顧無心處理政務,爾等可有要務要稟告皇上?”張氏太皇太後聞言微微笑了笑,望著眾人說道。
雖然說是稟告給正統帝,但是眾人都清楚這是張氏太皇太後最後一次裁斷大明的軍政要務,因此相互對視了一眼後望向了張輔和楊士奇。
張輔是軍閣首輔,楊士奇是內閣首輔,勳貴集團和文官集團上報的奏章都經過他們的手,故而文官集團和勳貴集團的事務軍閣和內閣一清二楚。
“稟皇上、太皇太後,南方諸都司一直上文,懇請效仿北方諸都司進行軍製革新,請皇上定奪。”張輔身為太師,自然率先向正統帝稟告,沉吟了一下後上前一步,向正統帝和張氏太皇太後一躬身,沉聲說道。
雖然南方諸都司所轄的衛所軍武官都不願意進行新軍軍製的改革,但士兵們對此紛紛持以歡迎的態度,隨著北方諸都司新軍軍製改革如火如荼地進行,南方諸都司所轄衛所軍的武官和士兵為此心神不寧。
既然新軍軍製改革是朝廷的大勢所在,那麽南方諸都司的高級武官們知道他們無法阻止,因此不如主動出擊尋求改變。
在北方諸都司的軍製改革事宜中,中高級武官都得以留任,受到影響最大的是中低級武官,因此那些都司的高官們自然不會擔憂頭上的烏紗帽。
其實,大明也想在南方進行軍製改革,一勞永逸地解決掉衛所製所帶來的頑疾,可惜大明的國力不足以支撐南、北都司同時進行新軍軍製改革,要知道那需要大量的銀子,所以就先在北方諸都司進行改革。
縱觀大明的內外軍務,隨著北元的滅亡以及帖木兒帝國的臣服,如今勳貴集團最關注的就是南方諸都司何時進行新軍軍製改革,故而張輔有此一問。
正統帝聞言不由得望向了張氏太皇太後,由於他年幼尚未親政,故而國家的軍政事務都是由張氏太皇太後拿主意。
“忠王,你如何看待此事?”張氏太皇太後的視線落在了立在正統帝身後的李雲天身上,不動聲色地開口問道。
推動南方進行軍製改革最大的阻礙就是資金,李雲天雖然不是掌管國庫的戶部尚書,但對大明的財政情況了如指掌,再加上新軍軍製改革是由其主導的,所以張氏太皇太後自然有此一問。
隨著張氏太皇太後話音落下,現場的文武重臣紛紛望向了李雲天,這件事情還真的隻有李雲天才能回答,要知道北方諸都司的軍製改革可是由講武堂和正統帝的內庫出的錢,而那些錢是李雲天賺來的。
說實話,戶部國庫的資金還不如講武堂的錢多,單單講武堂這些年的支出就是一個龐大的數字,維持著講武堂旗下軍隊的日常運作和交趾、遼東、蒙古以及關西衙門的開銷。
故而,朝廷何時才能有錢推動南方諸都司的新軍軍製改革,當然要看李雲天這個財神爺的打算。
況且李雲天現在正當壯年,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主導南方諸都司的新軍軍製革新,這是在場眾人所無法比擬的。
“稟皇上、太皇太後,依照大明當前的局勢,臣覺得十年內可對南方諸都司進行軍製革新。”李雲天知道此事躲不過去,因此仔細想了想後給出了一個期限,他這樣所並不是無的放矢,而是根據大明的境況得出來的結論。
由於北元滅亡、帖木兒帝國臣服,所以大明周邊已經沒有值得興起刀戈的戰事,唯一要對付的就是朝鮮國和倭國。
在李雲天看來,十年時間足以擺平朝鮮國和倭國,然後可以在南方推動新軍軍製改革,有了北方諸都司新軍軍製改革的經驗,南方諸都司新軍軍製改革將會順利許多。
“十年!”張氏太皇太後聞言微微頷首,她相信李雲天一定會說到做到,故而有李雲天的這番表態她也就放心了。
“太師,告訴南方諸都司的將士,十年之內朝廷定會對其進行新軍軍製革新。”正統帝見張氏太皇太後點頭,於是開口沉聲向張輔說道。
張輔聞言一躬身,隨後退回到了隊列中,現場的勳貴不由得眼神閃爍,暗自盤算著在這之前如何爭奪改革後的南方諸都司衛所軍的掌控權。
“皇上、太皇太後,臣有三疏啟奏!”
等張輔回到隊列,楊士奇走上前一步,沉聲向正統帝和張氏太皇太後稟告道,“其一,建庶人雖死,但其畢竟是太祖皇帝嫡孫,故而應當編修實錄以告後人,以免民間妄自猜測。”
所謂建庶人自然指的就是建文帝,永樂皇帝靖難後把取消了建文帝的年號,將建文朝那幾年歸入了洪武朝,視為洪武朝的延續,不承認其大明天子的地位。
由此一來,朝廷自然也不會給建文帝編修實錄,這使得建文帝從明朝的史書中消失。
隨著永樂皇帝的駕崩,朝廷中的文官們開始傾向於給建文帝修錄,畢竟建文帝曾經是大明正統的天子,而靖難時文人們可是支持建文帝,這使得建文帝獲得了文官集團的同情。
永樂皇帝後,洪熙皇帝、宣德皇帝乃是現在的正統皇帝,都對文人比較親近,思想也比較開明,故而文官集團給建文帝修錄的呼聲越來越高,楊士奇於是趁著這次難得的機會提了出來,以張氏太皇太後的賢德肯定會給文官集團一個滿意的交待。
“首輔大人言之有理。”果然,張氏太皇太後聞言柳眉先是微微一蹙,隨後看向了正統帝,“皇上,建庶人雖然罪無可恕,但他畢竟是太祖皇帝的嫡孫,哀家覺得可以為其修錄,皇上意下如何?”
“朕也覺得可行。”既然張氏太皇太後已經同意了,那麽正統帝肯定不會阻止,聞言向張氏太皇太後點了點頭。
李雲天心中暗自搖了搖頭,楊士奇這個時候提出來給建文帝修編實錄張氏太皇太後即便是再不願意也不會拒絕,畢竟正統帝還需要文官集團的輔助,她這樣做是在對文官集團的安撫。
“皇上、太行太後,永樂皇帝曾下詔,凡收藏方孝孺諸臣遺書者死,然洪熙皇帝已經給方孝孺諸臣平反,故而臣懇請解除這條禁令。”楊士奇隨後沉吟了一下,開口說出了他的第二道上疏,也與建文帝有著密切的聯係。
“洪熙皇帝當年下詔給方孝孺等人平反時哀家就在其身邊,方孝孺等人既以無罪,那麽永樂皇帝的禁令應當解除,皇上覺得如何?”
張氏太皇太後的臉色微微變了一下,隨後咳嗽了起來,等咳嗽停了後望向了正統帝,表明了自己對此事的意見。
李雲天注意到了張氏太皇太後的臉色細微變化,知道張氏太皇太後心中已經動了怒氣,否則不會借著咳嗽來調整心態,楊士奇把方孝孺的事情提出來無疑是在向張氏太皇太後逼宮。
如果想要取消永樂皇帝的這條禁令的話,宣德皇帝和張氏太皇太後早就辦了,可自從洪熙帝後這條禁令依舊存在,這已經足夠說明了皇家對此事的態度,或許文官集團並沒有什麽別的居心,隻是想給方孝孺徹底平反而已,但此舉在李雲天看來無疑是趁人之危,逼得張氏太皇太後不得不答應。
“就依皇祖母說的辦。”正統皇帝現在還不清楚張氏太皇天後實際上已經在與文官集團進行了交鋒,聞言微微頷首,準備下詔廢除永樂皇帝的這條禁令。
“皇上、太皇太後,太祖皇帝鑒於前朝閹宦亂政,曾經鑄有鐵牌懸於宮中……”,楊士奇聞言心中不由得微微鬆了一口氣,隨後再度一躬身,把他的第三道上疏提了出來。
聽聞楊士奇提到“閹宦”亂政,躬身立在正統帝身後的宋大山和王振紛紛臉色一變,就連慈寧宮內務總管太監的臉上也流露出不悅的神色,這可是內侍最為忌諱的稱呼。
李雲天沒想到楊士奇會在這個時候提到內廷的事情,臉色頓時微微一變,這一下可真的就是不折不扣的逼宮了!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