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賓館裏發生的群毆事件很快就傳到了李雲天那裏,李雲天不由得啞然失笑,他沒想到崔禮和樸三澤的人竟然會爆發如此大規模的衝突,看來兩個使團的人不僅關係惡劣而且情緒好像也很不穩定。
“王爺,禮部派人來問,如何處置這次朝鮮國使團的鬥毆?”第二天,李雲天正在都察院裏處理手頭公務的時候,雲娜進門問道。
昨天迎賓館崔禮和樸三澤隨從群毆的結果已經出來,這起衝突一共造成了五人死亡,重傷七人,雙方很顯然已經打出了火氣。
由於此事涉及到了外國使團,而且還是處於戰亂中的朝鮮國的事務,因此禮部也不好對此事做出決斷,唯有請教李雲天該如何處理,好上報給正統帝。
“自家的事情讓他們自己去解決。”李雲天聞言頭也不抬地回答,歸根結底這是朝鮮國使團內部的事情,既然沒有傷及到外人那麽大明也就用不著進行幹涉,讓崔禮和樸三澤去善後。
“明白了。”雲娜向李雲天微微一躬身後抬步走了出去,準備回報給禮部的人。
“等等!”就在雲娜走到門口的時候,李雲----,天忽然抬頭喊住了她,沉聲道,“迎賓館裏毀壞的物件他們要按價賠償。”
雲娜聞言先是一怔,隨後嘴角不由得閃過一絲笑意,別看李雲天平常在講武堂出手非常大方,將大筆大筆的銀兩和物資撥發出去,但那都是公務上的事情,在私事上他還是比較摳門的。
換一句話來,李雲天有著他的一套行事規則,不會輕易給他人造成的損失買單。
迎賓館的群毆事件發生後,崔禮和樸三澤是惴惴不安,誰也沒想到事情會鬧得如此之大,竟然有五個人死於非命,其中崔禮一方死了兩個,樸三澤一方死了三個。
此時此刻,無論是崔禮一方還是樸三澤一方都不想惹出什麽事端來,畢竟李雲天即將啟程前往朝鮮國,他們都想給李雲天留下一個好印象。
然而,這次群毆不僅發生在迎賓館裏而且還搭上了五條人命,意味著此事注定會捅到大明皇帝那裏,天知道正統帝會如何進行處置,一旦嚴懲的話兩人可就要吃不了兜著走了。
不過令兩人感到慶幸的是,正統帝好像並沒有追究這件事情的意思,禦準了禮部的上報,讓崔禮和樸三澤賠償迎賓館的損失後協商解決,然後把結果上報給禮部。
崔禮一方和樸三澤一方的人聞之後頓時鬆了一口氣,好像正統帝並不想把迎賓館的事情搞得太過麻煩,因此雙方第一時間就賠償了迎賓館的損失。
接下來,崔禮和樸三澤不得不麵對麵地坐到一起談判,雖然兩人並不想見到對方但為了完成正統帝的詔命唯有耐下性子來解決這次的衝突。
談判一開始,雙方當然是互相指責對方挑起了事端,拍桌子瞪眼睛自然在所難免,吵得是不亦樂乎,所謂輸人不輸陣這個時候自然誰也不肯退縮以免弱了自己一方的氣勢。
吵架自然是下人們做的事情,崔禮和樸三澤坐在那裏慢條斯理地喝著茶,都等著對方先繃不住。
別看現場吵得七葷八素,但崔禮和樸三澤都很清楚這件事情不能久拖,越快解決越好以免夜長夢多。
不過,兩人必須要這樣做否則以後回去了無法向李瑈和李珦交代,因此必須爭鋒相對維護本方的利益。
所以雖然現場局勢緊張但雙方卻沒有打起來,最多口頭互相問候對方全家女性外加一些不雅的手勢,最為激烈的對峙莫過於兩個家夥額頭對額頭地起了牛,由於用力過猛再加之體力消耗過大差一親上。
隨著夜幕的降臨,這場鬧劇終於落下了帷幕,雙方的人員此時已經口幹舌燥、精疲力竭,不少人的嗓子都吵啞了。
“樸大人,皇帝陛下還等著咱們的奏報,依本官看不如這樣,咱們各自承擔己方的損失,盡快解決此事?”瞅了一眼窗外的夜幕,崔禮放下手裏的茶杯,不動聲色地向樸三澤提出了一個建議。
“本官也正有此意,不過如此一來崔大人可就要受委屈了。”樸三澤自然也不想在這件事情上糾纏,聞言了頭,微笑著放下了手裏的茶杯,話裏有話地道。
“誰受了委屈心裏清楚!”崔禮聞言也笑了起來,他知道樸三澤話裏的潛台詞是自己使團一方在這場衝突中遭受的損失大,他並不想在這裏跟樸三澤打嘴仗,畢竟樸三澤一方死了三個人而他這一方隻是兩個。
著,崔禮起身領著手下的人揚長而去,樸三澤隨即也帶著他的人走了,原本喧鬧的房間裏刹那間就冷清了下來,隻剩下迎賓館的雜役在那裏打掃清潔。
誰能想到,雙方爭吵了一天結果僅僅依靠著崔禮和樸三澤的三言兩語就解決了,也著實是令人感到可笑。
畢竟無論是崔禮還是樸三澤都不想把事態擴大,都想著早解決此事後跟隨李雲天一同返回朝鮮國,一旦被這件事情耽擱在了大明京城可就糟糕了。
由於崔禮和樸三澤達成了協議,第二天禮部就把結果上報給了正統帝,如果不是李雲天行程臨近的話,按照禮部一向的行事效率肯定不會這麽快就上報,禮部的人可不敢耽擱了李雲天的事情。
很顯然,一旦李雲天啟程的時候朝鮮國的使團不陪同,那麽禮部的相關人等可就要吃不了兜著走了,不別的,都察院的那幫子禦史會率先彈劾他們失職和惰政。
正統帝並沒有把迎賓閣的事情放在心上,與那些國家大事相比這隻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要不是因為李雲天要去朝鮮國他現在肯定還不知道崔禮和樸三澤的人在迎賓閣打起來的事情。
因此,正統帝收到奏章後隻是掃了一眼就讓人歸檔,禦準了崔禮和樸三澤的解決辦法。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崔禮和樸三澤不肯一起賠償迎賓閣的損失,故而兩人各自全價賠給了迎賓閣,這使得迎賓館平白無故地得了一筆外財。
隨著李雲天啟程日子的臨近,京城的高官權貴相繼前去忠王府拜訪,這種人情上的走動自然不可缺少。
不過,李雲天由於忙著準備前去朝鮮國的事宜,周雨婷就以王妃的身份招待來訪的貴客們,能在此時登門的人莫不是朝廷數一數二的人物。
與此同時,司禮監。
“公公,忠王爺這次去朝鮮國可給了公公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公公可以趁著這個時機把朝堂上那些礙眼的家夥都給除了,讓他們知道咱們內廷的厲害。”毛貴躬身立在查看手裏奏章的王振身旁,滿臉堆笑地道。
在毛貴看來,李雲天此次前去朝鮮國短期內無法趕回,故而王振正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在朝堂上打壓異己,暗中坐大。
自從薛瑄被貶到外地為官後,朝廷中的一些文武官員就開始見風使舵暗中投靠了內廷,其中投靠王振的人最多,使得王振的勢力擴張了不少。
不過,雖然內廷現在的勢頭開始上升,但文官集團畢竟底蘊深厚,那些投靠了內廷的官員可謂都是一些魚蝦,還傷不了文官集團的元氣。
這可不是王振所希望看見的事情,要是不能把文官集團中的那些中高層官員挖過來的話那麽內廷依舊沒有資本與文官集團相抗衡。
正因為這樣才有了毛貴的這番言論,毛貴跟了王振很長時間對王振的性格已經非常熟悉,知道王振不會就這麽消沉下去,肯定會有所行動來改變內閣與文官集團較量中的不利地位。
“不多,隻要雜家動一個人,朝堂上那些見風使舵的家夥就會蜂擁前來投靠。”王振聞言合上了手裏的奏章,笑著將遞給一旁拿著印章的內侍,那名內侍連忙躬身在上麵蓋了章,示意呈上奏章的部院衙門可以按照所奏行事。
“李清正那個老東西!”毛貴立刻猜出了王振的心思,湊上前微笑著躬身道。
雖然京城有著眾多位高權重的文官,但有什麽能比拿下清流之首更能震懾對方和提升士氣的?
通常來,曆朝曆代的皇帝對言官都會另眼相待,即便是洪武大帝也對言官關照有加,原因無二,因為言官是清掃朝廷弊端的一把利劍。
所以王振這才想到對李清正開刀,這樣就會給文官集團足夠的威懾,讓那些自視清高的文官們認清目前的形勢,進而使得對方前來投靠。
不要認為所有的文官都是有骨氣的,能進入官場的文人大多數早已經失去了身上該有的棱角,變得隨波逐流,趨炎附勢,大部分已經成為了隨風倒的牆頭草。
“如果忠王爺在,雜家還真的不好對那個老東西下手,再怎麽他與忠王爺在交趾共過患難,不看僧麵看佛麵雜家都不應該動他,否則也就是不給忠王爺麵子了。”
王振拿起下一道奏章看了起來,邊看邊慢條斯理地道,“可忠王爺離開後就不一樣了,雜家就可以對那個老東西下手,讓他知道雜家的厲害!”
“公公,這個老東西倚老賣老,太不是東西了,當年如果不是忠王爺在先帝麵前求情,單憑他上疏氣死洪熙爺就應該被淩遲處死。”毛貴聞言連連著頭,忿忿不平地道。
“雜家本以為這老東西會吃一塹長一智,沒想到還這麽沒記性,膽敢蔑視雜家,雜家如果不把他給拿下了那麽將來如何服眾?”王振頓時冷笑了一聲,語氣變得陰冷起來。
實際上,即便李清正不去招惹王振的話也難以明哲保身,除非他投靠了內廷的宦官否則以他的身份必定會受到王振的打擊。
“王爺,禮部派人來問,如何處置這次朝鮮國使團的鬥毆?”第二天,李雲天正在都察院裏處理手頭公務的時候,雲娜進門問道。
昨天迎賓館崔禮和樸三澤隨從群毆的結果已經出來,這起衝突一共造成了五人死亡,重傷七人,雙方很顯然已經打出了火氣。
由於此事涉及到了外國使團,而且還是處於戰亂中的朝鮮國的事務,因此禮部也不好對此事做出決斷,唯有請教李雲天該如何處理,好上報給正統帝。
“自家的事情讓他們自己去解決。”李雲天聞言頭也不抬地回答,歸根結底這是朝鮮國使團內部的事情,既然沒有傷及到外人那麽大明也就用不著進行幹涉,讓崔禮和樸三澤去善後。
“明白了。”雲娜向李雲天微微一躬身後抬步走了出去,準備回報給禮部的人。
“等等!”就在雲娜走到門口的時候,李雲----,天忽然抬頭喊住了她,沉聲道,“迎賓館裏毀壞的物件他們要按價賠償。”
雲娜聞言先是一怔,隨後嘴角不由得閃過一絲笑意,別看李雲天平常在講武堂出手非常大方,將大筆大筆的銀兩和物資撥發出去,但那都是公務上的事情,在私事上他還是比較摳門的。
換一句話來,李雲天有著他的一套行事規則,不會輕易給他人造成的損失買單。
迎賓館的群毆事件發生後,崔禮和樸三澤是惴惴不安,誰也沒想到事情會鬧得如此之大,竟然有五個人死於非命,其中崔禮一方死了兩個,樸三澤一方死了三個。
此時此刻,無論是崔禮一方還是樸三澤一方都不想惹出什麽事端來,畢竟李雲天即將啟程前往朝鮮國,他們都想給李雲天留下一個好印象。
然而,這次群毆不僅發生在迎賓館裏而且還搭上了五條人命,意味著此事注定會捅到大明皇帝那裏,天知道正統帝會如何進行處置,一旦嚴懲的話兩人可就要吃不了兜著走了。
不過令兩人感到慶幸的是,正統帝好像並沒有追究這件事情的意思,禦準了禮部的上報,讓崔禮和樸三澤賠償迎賓館的損失後協商解決,然後把結果上報給禮部。
崔禮一方和樸三澤一方的人聞之後頓時鬆了一口氣,好像正統帝並不想把迎賓館的事情搞得太過麻煩,因此雙方第一時間就賠償了迎賓館的損失。
接下來,崔禮和樸三澤不得不麵對麵地坐到一起談判,雖然兩人並不想見到對方但為了完成正統帝的詔命唯有耐下性子來解決這次的衝突。
談判一開始,雙方當然是互相指責對方挑起了事端,拍桌子瞪眼睛自然在所難免,吵得是不亦樂乎,所謂輸人不輸陣這個時候自然誰也不肯退縮以免弱了自己一方的氣勢。
吵架自然是下人們做的事情,崔禮和樸三澤坐在那裏慢條斯理地喝著茶,都等著對方先繃不住。
別看現場吵得七葷八素,但崔禮和樸三澤都很清楚這件事情不能久拖,越快解決越好以免夜長夢多。
不過,兩人必須要這樣做否則以後回去了無法向李瑈和李珦交代,因此必須爭鋒相對維護本方的利益。
所以雖然現場局勢緊張但雙方卻沒有打起來,最多口頭互相問候對方全家女性外加一些不雅的手勢,最為激烈的對峙莫過於兩個家夥額頭對額頭地起了牛,由於用力過猛再加之體力消耗過大差一親上。
隨著夜幕的降臨,這場鬧劇終於落下了帷幕,雙方的人員此時已經口幹舌燥、精疲力竭,不少人的嗓子都吵啞了。
“樸大人,皇帝陛下還等著咱們的奏報,依本官看不如這樣,咱們各自承擔己方的損失,盡快解決此事?”瞅了一眼窗外的夜幕,崔禮放下手裏的茶杯,不動聲色地向樸三澤提出了一個建議。
“本官也正有此意,不過如此一來崔大人可就要受委屈了。”樸三澤自然也不想在這件事情上糾纏,聞言了頭,微笑著放下了手裏的茶杯,話裏有話地道。
“誰受了委屈心裏清楚!”崔禮聞言也笑了起來,他知道樸三澤話裏的潛台詞是自己使團一方在這場衝突中遭受的損失大,他並不想在這裏跟樸三澤打嘴仗,畢竟樸三澤一方死了三個人而他這一方隻是兩個。
著,崔禮起身領著手下的人揚長而去,樸三澤隨即也帶著他的人走了,原本喧鬧的房間裏刹那間就冷清了下來,隻剩下迎賓館的雜役在那裏打掃清潔。
誰能想到,雙方爭吵了一天結果僅僅依靠著崔禮和樸三澤的三言兩語就解決了,也著實是令人感到可笑。
畢竟無論是崔禮還是樸三澤都不想把事態擴大,都想著早解決此事後跟隨李雲天一同返回朝鮮國,一旦被這件事情耽擱在了大明京城可就糟糕了。
由於崔禮和樸三澤達成了協議,第二天禮部就把結果上報給了正統帝,如果不是李雲天行程臨近的話,按照禮部一向的行事效率肯定不會這麽快就上報,禮部的人可不敢耽擱了李雲天的事情。
很顯然,一旦李雲天啟程的時候朝鮮國的使團不陪同,那麽禮部的相關人等可就要吃不了兜著走了,不別的,都察院的那幫子禦史會率先彈劾他們失職和惰政。
正統帝並沒有把迎賓閣的事情放在心上,與那些國家大事相比這隻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要不是因為李雲天要去朝鮮國他現在肯定還不知道崔禮和樸三澤的人在迎賓閣打起來的事情。
因此,正統帝收到奏章後隻是掃了一眼就讓人歸檔,禦準了崔禮和樸三澤的解決辦法。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崔禮和樸三澤不肯一起賠償迎賓閣的損失,故而兩人各自全價賠給了迎賓閣,這使得迎賓館平白無故地得了一筆外財。
隨著李雲天啟程日子的臨近,京城的高官權貴相繼前去忠王府拜訪,這種人情上的走動自然不可缺少。
不過,李雲天由於忙著準備前去朝鮮國的事宜,周雨婷就以王妃的身份招待來訪的貴客們,能在此時登門的人莫不是朝廷數一數二的人物。
與此同時,司禮監。
“公公,忠王爺這次去朝鮮國可給了公公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公公可以趁著這個時機把朝堂上那些礙眼的家夥都給除了,讓他們知道咱們內廷的厲害。”毛貴躬身立在查看手裏奏章的王振身旁,滿臉堆笑地道。
在毛貴看來,李雲天此次前去朝鮮國短期內無法趕回,故而王振正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在朝堂上打壓異己,暗中坐大。
自從薛瑄被貶到外地為官後,朝廷中的一些文武官員就開始見風使舵暗中投靠了內廷,其中投靠王振的人最多,使得王振的勢力擴張了不少。
不過,雖然內廷現在的勢頭開始上升,但文官集團畢竟底蘊深厚,那些投靠了內廷的官員可謂都是一些魚蝦,還傷不了文官集團的元氣。
這可不是王振所希望看見的事情,要是不能把文官集團中的那些中高層官員挖過來的話那麽內廷依舊沒有資本與文官集團相抗衡。
正因為這樣才有了毛貴的這番言論,毛貴跟了王振很長時間對王振的性格已經非常熟悉,知道王振不會就這麽消沉下去,肯定會有所行動來改變內閣與文官集團較量中的不利地位。
“不多,隻要雜家動一個人,朝堂上那些見風使舵的家夥就會蜂擁前來投靠。”王振聞言合上了手裏的奏章,笑著將遞給一旁拿著印章的內侍,那名內侍連忙躬身在上麵蓋了章,示意呈上奏章的部院衙門可以按照所奏行事。
“李清正那個老東西!”毛貴立刻猜出了王振的心思,湊上前微笑著躬身道。
雖然京城有著眾多位高權重的文官,但有什麽能比拿下清流之首更能震懾對方和提升士氣的?
通常來,曆朝曆代的皇帝對言官都會另眼相待,即便是洪武大帝也對言官關照有加,原因無二,因為言官是清掃朝廷弊端的一把利劍。
所以王振這才想到對李清正開刀,這樣就會給文官集團足夠的威懾,讓那些自視清高的文官們認清目前的形勢,進而使得對方前來投靠。
不要認為所有的文官都是有骨氣的,能進入官場的文人大多數早已經失去了身上該有的棱角,變得隨波逐流,趨炎附勢,大部分已經成為了隨風倒的牆頭草。
“如果忠王爺在,雜家還真的不好對那個老東西下手,再怎麽他與忠王爺在交趾共過患難,不看僧麵看佛麵雜家都不應該動他,否則也就是不給忠王爺麵子了。”
王振拿起下一道奏章看了起來,邊看邊慢條斯理地道,“可忠王爺離開後就不一樣了,雜家就可以對那個老東西下手,讓他知道雜家的厲害!”
“公公,這個老東西倚老賣老,太不是東西了,當年如果不是忠王爺在先帝麵前求情,單憑他上疏氣死洪熙爺就應該被淩遲處死。”毛貴聞言連連著頭,忿忿不平地道。
“雜家本以為這老東西會吃一塹長一智,沒想到還這麽沒記性,膽敢蔑視雜家,雜家如果不把他給拿下了那麽將來如何服眾?”王振頓時冷笑了一聲,語氣變得陰冷起來。
實際上,即便李清正不去招惹王振的話也難以明哲保身,除非他投靠了內廷的宦官否則以他的身份必定會受到王振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