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統帝這次所下達的詔書中,朝鮮布政使司李稷、朝鮮按察使司柳尚民、朝鮮都司都指揮使崔閏德、朝鮮都察院都禦史黃喜以及原朝鮮都司副都指揮使金宗瑞可謂是最大的贏家,由於對朝鮮功勳卓著故而被正統帝封為大明的伯爵。
其中,李稷由朝鮮的星山府院君進封為大明的星山伯;黃喜由朝鮮的南原府院君進封為大明的南原伯;柳尚民由朝鮮的光雲府院君進封為大明的光雲伯;崔閏德進爵為朝寧伯;金宗瑞進爵為韓安伯。
李雲天之所以奏請正統帝給李稷五人進封爵位,除了他們是朝鮮掌控實權的重臣外,還與他們是朝鮮各派勢力的首領有關,以此來安撫朝鮮官場。
按照大明的規章定製,正統帝會在大明京城給李璆和李稷六人修建府邸,不過由於朝鮮情形特殊允許李稷和黃喜五人留在朝鮮任職直至被調離,而李璆身為郡王必須要跟隨劉坤宇前去京城。
對於百感交集的李璆來說,李稷五人的心情則非常愉快,他們自然願意成為大明的伯爵,這遠比朝鮮的爵位要尊貴得多。
“欽此!”當劉坤宇抑揚頓挫地宣讀完升值後,把聖旨一合向李璆高聲說道,“朝鮮王接旨!”
“臣接旨謝恩!”李璆連忙直起身子雙手從劉坤宇那裏接過了聖旨,然後其身恭聲向劉坤宇說道,“劉大人,不知皇帝陛下可有要交代小王的事情!”
“皇上說了,朝鮮王寬厚愛民,實乃當世藩王之典範,皇上已經在京城備下美酒佳肴,靜待朝鮮王的到來。”劉坤宇衝著斜上方一拱手,沉聲向李璆說道。
“臣叩謝皇恩。”李璆聞言雙目閃過一絲複雜的神色,知道自己無論如何都要離開朝鮮,心中有一股莫名的傷感,隨後把聖旨交給一旁的景福宮大殿內侍,再度跪下謝恩。
“五位爵爺,皇上讓本官轉告,由於朝鮮並入大明後事務繁多,故而五位爵爺不必隨著朝鮮王進京謝恩,待朝鮮局勢穩定後隨忠王爺一同前去京城覲見。”劉坤宇抬頭望向了跪在李璆後麵的李稷和黃喜五人,不動聲色地開口說道。
雖然李稷和黃喜五人可以不用去京城但他們的家眷要和李璆一同到京城,畢竟他們已經是大明的勳貴,而按照規矩其家眷要住在京城,即便是外放也隻能帶妾室去外地赴任。
這樣做自然是有人質的意味,但京城乃大明的權力中樞,沒有哪個勳貴願意離開這個中樞,故而就算是外放任職也希望家眷在京中周旋,以免脫離了京城上流社會這個圈子。
不過李稷和黃喜五人的情形有些不同,由於他們是從藩屬國新晉的勳貴,故而把他們調到京城肯定有削弱他們在地方上影響的意味,同時也是對他們加以掌控。
李稷和黃喜五人自然清楚其中的緣由故而早就做好了準備,對於他們而言融入大明京城上流社會權貴圈子比待在漢城要重要得多,希望後世子孫能成為大明上流社會權貴的一份子。
值得一提的是,在正統帝的這道詔書中,廢除了朝鮮國所實行的法律,一切都以大明的律法為主。
這意味著令朝鮮兩班子弟受益匪淺的“從母法”在劉坤宇宣讀詔書的一刹那就已經煙消雲散,凡是朝鮮的學子皆可參與大明科舉,當然了,庶子也有繼承家產的資格,在分家產的時候要分得相應的一部分。
雖然這使得兩班貴族的權益受到了損害,但很顯然贏得了包括兩班貴族庶子在內的朝鮮百姓的支持,這才是大明治理朝鮮的根基。
由於李雲天已經在朝鮮布局了兩年多,所以朝鮮並入大明的事情就變得簡單了許多,隨著劉坤宇傳達聖旨,漢城的各大衙門改換了一下門口的招牌後就有條不紊地繼續辦公,絲毫也沒有受到影響,這令劉坤宇大為欽佩。
在劉坤宇看來,但凡是這種並入國家的事情中總會受到被並入國家某些人或者勢力的反抗,可朝鮮並入大明卻顯得波瀾不驚,一切都水到渠成,無論官場還是民間都對此非常歡迎,實屬難得。
這使得劉坤宇對李雲天不由得更加欽佩,如果換做他的話肯定使用武力來推動並入事宜的進展,而不像李雲天這樣耐心來布局謀劃。
李璆身為朝鮮王自然要盡地主之誼,準備了豐盛的酒宴給劉坤宇接風洗塵,如果按照慣例自然是身負皇命的劉坤宇坐在宴會的首席。
不過由於李雲天在情況就顯得比較特殊,李雲天也是奉旨來的朝鮮,故而這個時候就要按照資曆來排座次,李雲天身為大明都察院的左都禦史又是堂堂的忠王自然要坐首席,劉坤宇和李璆分坐在他的左右下首處。
劉坤宇是第一次來朝鮮,由於他的級別過高因此以前他就是想來也沒有機會,故而這次可以欣賞一下朝鮮的菜肴和舞蹈。
在酒宴上獻舞的歌舞姬都經過柳真的調教,舞姿婀娜多姿,令劉坤宇大飽眼福,雖說金陵也有朝鮮舞的表演,但如此原汁原味的舞蹈他還是第一次看見。
因為李雲天的緣故,劉坤宇此次前來朝鮮沒有絲毫壓力,李雲天做事他無比放心故而這次就權當是來朝鮮國散心。
劉坤宇這次來朝鮮除了傳達聖旨外還有協助李雲天處理朝鮮並入大明各項事宜的職責,其中最為重要的自然就是正統帝恩旨開設的武科科舉。
之所以是武科科舉而不是文科科舉,是因為朝鮮像交趾和西域那樣將來將交由講武堂來治理,朝廷的文官沒人願意去這種偏僻荒蕪很難撈油水的地方。
正統帝並不是無緣無故這樣做的,宣德帝時交趾的叛亂使得宣德帝意識到了朝廷派往交趾的那些官員所帶來的危害。
除了中高級別的官員外,那些從雲南和兩廣選派的官員幾乎都是沒有功名僅僅讀過幾天書的人,他們肯去交趾任職無非是抱著發財的夢想,對地方上的禍害之深令宣德帝感到震驚。
所以,當李雲天平定了交趾後使用武舉出身的武官來治理交趾,並且還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後,宣德帝就決定在那些偏遠的邊疆任用講武堂的武官來治理。
因為由李雲天主導的大明新式武舉要求中舉者有很高的文化素養,其文化方麵的能力絲毫不次於那些文舉出身的文官,而責任心和能力更是遠勝那些文官。
所以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慣例,大明兩京十三省以外行省皆用講武堂出身的武官來治理,朝堂上的文官對那些偏遠地區並沒有什麽興趣。
值得一提的是,大明兩京十三省中廣西的情形比較特殊,知府以下的官員已經全部換成了講武堂的武官。
說起來這還與當年李雲天平定交趾叛亂有關,為了有利於李雲天平定交趾的叛亂,宣德帝讓李雲天執掌交趾和廣西的軍政事宜,後來李雲天又榮升為了交趾、廣西總督,總攬交趾和廣西的軍政大權。
在李雲天的推動下,地處偏遠不被朝廷重視的廣西開始由武官治理,隻不過中高級官員由文官擔任,這樣一來有利於地方上的治理。
時至今日,廣西的地方事務蓬勃發展,那些講武堂出身的基層武官可謂功不可沒,正是他們任勞任怨的無私奉獻使得廣西有了如今欣欣向榮的局麵。
正統帝繼位後由於年幼,其大名的國策一直按照宣德帝時期的來,這樣的話朝鮮自然由講武堂的武官來治理。
為了能使得那些前來參與科舉的朝鮮學子們安心過一個好年,李雲天把朝鮮文舉安排在十月初,大明的武舉恩科在十月中旬。
雖然武舉恩科錄取的人數有限,不過李雲天認為此次前來漢城的雜科學子是朝鮮近些年來不可多得的人才,因此屆時他將給那些落舉的學子一個機會,允許他們在漢城進入由講武堂開辦的學院裏進行專業化的學習,通過考核後將來也能踏入仕途。
李雲天的這個決定使得漢城那些雜科學子們歡呼雀躍,這意味著他們即便是無法考中武舉也能進入講武堂下屬的學院深造,不至於白來漢城一趟。
對於李雲天的這個決定劉坤宇是大為佩服,李雲天輕而易舉地就收複了朝鮮的讀書人,而這些讀書人將來是未來治理朝鮮的關鍵。
十一月中旬,備受漢城百姓期待的大明武舉恩科舉行,除了雜科學子外還有不少兩班子弟參與。
畢竟兩班子弟受教水平要高於那些雜科學子,並不是所有的兩班子弟都甘於平庸和寂寞,這其中以金宗瑞的次子金承璧為代表。
其實,這次的武舉恩科非常簡單,李雲天隻考了一些基礎的文化知識,並沒有出那些高深莫測的題目來為難那些學子。
這也與武舉選才的標準有關,武舉畢竟不是文舉,不需要太過深邃的文化知識,隻是進入講武堂以及講武堂所屬學院的一個選拔而已,他們所要掌握的技能要在講武堂和講武堂所屬學院裏學習。
而且,與通常的朝鮮科舉不同,大明的新式武舉題目多由填空題、選擇題和判斷題組成,實行分數製,故而成績一目了然,從上而下擇優錄取,這樣就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人為因素的幹擾,令考生們心服口服。
實際上,那些前來參加朝鮮科舉的學子,無論是兩班子弟還是平民子弟很早就知道了大明新式武舉這種新穎獨特的形式,因此備考的時候接觸過,不至於麵臨考題手忙腳亂。
朝鮮武舉恩科的成績很快就出來了,金承璧從眾多應試的學子中脫穎而出,以總分第一的成績力拔頭籌,成為了朝鮮並入大明後的第一個武舉魁元,給漢城的兩班貴族掙了不少顏麵,使得金宗瑞喜笑顏開,對金承璧期望甚重。
正統十二年三月,李璆帶著李稷和黃喜等人的家眷隨著劉坤宇前往京城,李雲天親自將他們送到了城外。
伴隨著李璆的離開,李氏王朝在朝鮮王國的統治正式落下了帷幕,朝鮮掀開了新的曆史篇章。
p
</br>
其中,李稷由朝鮮的星山府院君進封為大明的星山伯;黃喜由朝鮮的南原府院君進封為大明的南原伯;柳尚民由朝鮮的光雲府院君進封為大明的光雲伯;崔閏德進爵為朝寧伯;金宗瑞進爵為韓安伯。
李雲天之所以奏請正統帝給李稷五人進封爵位,除了他們是朝鮮掌控實權的重臣外,還與他們是朝鮮各派勢力的首領有關,以此來安撫朝鮮官場。
按照大明的規章定製,正統帝會在大明京城給李璆和李稷六人修建府邸,不過由於朝鮮情形特殊允許李稷和黃喜五人留在朝鮮任職直至被調離,而李璆身為郡王必須要跟隨劉坤宇前去京城。
對於百感交集的李璆來說,李稷五人的心情則非常愉快,他們自然願意成為大明的伯爵,這遠比朝鮮的爵位要尊貴得多。
“欽此!”當劉坤宇抑揚頓挫地宣讀完升值後,把聖旨一合向李璆高聲說道,“朝鮮王接旨!”
“臣接旨謝恩!”李璆連忙直起身子雙手從劉坤宇那裏接過了聖旨,然後其身恭聲向劉坤宇說道,“劉大人,不知皇帝陛下可有要交代小王的事情!”
“皇上說了,朝鮮王寬厚愛民,實乃當世藩王之典範,皇上已經在京城備下美酒佳肴,靜待朝鮮王的到來。”劉坤宇衝著斜上方一拱手,沉聲向李璆說道。
“臣叩謝皇恩。”李璆聞言雙目閃過一絲複雜的神色,知道自己無論如何都要離開朝鮮,心中有一股莫名的傷感,隨後把聖旨交給一旁的景福宮大殿內侍,再度跪下謝恩。
“五位爵爺,皇上讓本官轉告,由於朝鮮並入大明後事務繁多,故而五位爵爺不必隨著朝鮮王進京謝恩,待朝鮮局勢穩定後隨忠王爺一同前去京城覲見。”劉坤宇抬頭望向了跪在李璆後麵的李稷和黃喜五人,不動聲色地開口說道。
雖然李稷和黃喜五人可以不用去京城但他們的家眷要和李璆一同到京城,畢竟他們已經是大明的勳貴,而按照規矩其家眷要住在京城,即便是外放也隻能帶妾室去外地赴任。
這樣做自然是有人質的意味,但京城乃大明的權力中樞,沒有哪個勳貴願意離開這個中樞,故而就算是外放任職也希望家眷在京中周旋,以免脫離了京城上流社會這個圈子。
不過李稷和黃喜五人的情形有些不同,由於他們是從藩屬國新晉的勳貴,故而把他們調到京城肯定有削弱他們在地方上影響的意味,同時也是對他們加以掌控。
李稷和黃喜五人自然清楚其中的緣由故而早就做好了準備,對於他們而言融入大明京城上流社會權貴圈子比待在漢城要重要得多,希望後世子孫能成為大明上流社會權貴的一份子。
值得一提的是,在正統帝的這道詔書中,廢除了朝鮮國所實行的法律,一切都以大明的律法為主。
這意味著令朝鮮兩班子弟受益匪淺的“從母法”在劉坤宇宣讀詔書的一刹那就已經煙消雲散,凡是朝鮮的學子皆可參與大明科舉,當然了,庶子也有繼承家產的資格,在分家產的時候要分得相應的一部分。
雖然這使得兩班貴族的權益受到了損害,但很顯然贏得了包括兩班貴族庶子在內的朝鮮百姓的支持,這才是大明治理朝鮮的根基。
由於李雲天已經在朝鮮布局了兩年多,所以朝鮮並入大明的事情就變得簡單了許多,隨著劉坤宇傳達聖旨,漢城的各大衙門改換了一下門口的招牌後就有條不紊地繼續辦公,絲毫也沒有受到影響,這令劉坤宇大為欽佩。
在劉坤宇看來,但凡是這種並入國家的事情中總會受到被並入國家某些人或者勢力的反抗,可朝鮮並入大明卻顯得波瀾不驚,一切都水到渠成,無論官場還是民間都對此非常歡迎,實屬難得。
這使得劉坤宇對李雲天不由得更加欽佩,如果換做他的話肯定使用武力來推動並入事宜的進展,而不像李雲天這樣耐心來布局謀劃。
李璆身為朝鮮王自然要盡地主之誼,準備了豐盛的酒宴給劉坤宇接風洗塵,如果按照慣例自然是身負皇命的劉坤宇坐在宴會的首席。
不過由於李雲天在情況就顯得比較特殊,李雲天也是奉旨來的朝鮮,故而這個時候就要按照資曆來排座次,李雲天身為大明都察院的左都禦史又是堂堂的忠王自然要坐首席,劉坤宇和李璆分坐在他的左右下首處。
劉坤宇是第一次來朝鮮,由於他的級別過高因此以前他就是想來也沒有機會,故而這次可以欣賞一下朝鮮的菜肴和舞蹈。
在酒宴上獻舞的歌舞姬都經過柳真的調教,舞姿婀娜多姿,令劉坤宇大飽眼福,雖說金陵也有朝鮮舞的表演,但如此原汁原味的舞蹈他還是第一次看見。
因為李雲天的緣故,劉坤宇此次前來朝鮮沒有絲毫壓力,李雲天做事他無比放心故而這次就權當是來朝鮮國散心。
劉坤宇這次來朝鮮除了傳達聖旨外還有協助李雲天處理朝鮮並入大明各項事宜的職責,其中最為重要的自然就是正統帝恩旨開設的武科科舉。
之所以是武科科舉而不是文科科舉,是因為朝鮮像交趾和西域那樣將來將交由講武堂來治理,朝廷的文官沒人願意去這種偏僻荒蕪很難撈油水的地方。
正統帝並不是無緣無故這樣做的,宣德帝時交趾的叛亂使得宣德帝意識到了朝廷派往交趾的那些官員所帶來的危害。
除了中高級別的官員外,那些從雲南和兩廣選派的官員幾乎都是沒有功名僅僅讀過幾天書的人,他們肯去交趾任職無非是抱著發財的夢想,對地方上的禍害之深令宣德帝感到震驚。
所以,當李雲天平定了交趾後使用武舉出身的武官來治理交趾,並且還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後,宣德帝就決定在那些偏遠的邊疆任用講武堂的武官來治理。
因為由李雲天主導的大明新式武舉要求中舉者有很高的文化素養,其文化方麵的能力絲毫不次於那些文舉出身的文官,而責任心和能力更是遠勝那些文官。
所以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慣例,大明兩京十三省以外行省皆用講武堂出身的武官來治理,朝堂上的文官對那些偏遠地區並沒有什麽興趣。
值得一提的是,大明兩京十三省中廣西的情形比較特殊,知府以下的官員已經全部換成了講武堂的武官。
說起來這還與當年李雲天平定交趾叛亂有關,為了有利於李雲天平定交趾的叛亂,宣德帝讓李雲天執掌交趾和廣西的軍政事宜,後來李雲天又榮升為了交趾、廣西總督,總攬交趾和廣西的軍政大權。
在李雲天的推動下,地處偏遠不被朝廷重視的廣西開始由武官治理,隻不過中高級官員由文官擔任,這樣一來有利於地方上的治理。
時至今日,廣西的地方事務蓬勃發展,那些講武堂出身的基層武官可謂功不可沒,正是他們任勞任怨的無私奉獻使得廣西有了如今欣欣向榮的局麵。
正統帝繼位後由於年幼,其大名的國策一直按照宣德帝時期的來,這樣的話朝鮮自然由講武堂的武官來治理。
為了能使得那些前來參與科舉的朝鮮學子們安心過一個好年,李雲天把朝鮮文舉安排在十月初,大明的武舉恩科在十月中旬。
雖然武舉恩科錄取的人數有限,不過李雲天認為此次前來漢城的雜科學子是朝鮮近些年來不可多得的人才,因此屆時他將給那些落舉的學子一個機會,允許他們在漢城進入由講武堂開辦的學院裏進行專業化的學習,通過考核後將來也能踏入仕途。
李雲天的這個決定使得漢城那些雜科學子們歡呼雀躍,這意味著他們即便是無法考中武舉也能進入講武堂下屬的學院深造,不至於白來漢城一趟。
對於李雲天的這個決定劉坤宇是大為佩服,李雲天輕而易舉地就收複了朝鮮的讀書人,而這些讀書人將來是未來治理朝鮮的關鍵。
十一月中旬,備受漢城百姓期待的大明武舉恩科舉行,除了雜科學子外還有不少兩班子弟參與。
畢竟兩班子弟受教水平要高於那些雜科學子,並不是所有的兩班子弟都甘於平庸和寂寞,這其中以金宗瑞的次子金承璧為代表。
其實,這次的武舉恩科非常簡單,李雲天隻考了一些基礎的文化知識,並沒有出那些高深莫測的題目來為難那些學子。
這也與武舉選才的標準有關,武舉畢竟不是文舉,不需要太過深邃的文化知識,隻是進入講武堂以及講武堂所屬學院的一個選拔而已,他們所要掌握的技能要在講武堂和講武堂所屬學院裏學習。
而且,與通常的朝鮮科舉不同,大明的新式武舉題目多由填空題、選擇題和判斷題組成,實行分數製,故而成績一目了然,從上而下擇優錄取,這樣就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人為因素的幹擾,令考生們心服口服。
實際上,那些前來參加朝鮮科舉的學子,無論是兩班子弟還是平民子弟很早就知道了大明新式武舉這種新穎獨特的形式,因此備考的時候接觸過,不至於麵臨考題手忙腳亂。
朝鮮武舉恩科的成績很快就出來了,金承璧從眾多應試的學子中脫穎而出,以總分第一的成績力拔頭籌,成為了朝鮮並入大明後的第一個武舉魁元,給漢城的兩班貴族掙了不少顏麵,使得金宗瑞喜笑顏開,對金承璧期望甚重。
正統十二年三月,李璆帶著李稷和黃喜等人的家眷隨著劉坤宇前往京城,李雲天親自將他們送到了城外。
伴隨著李璆的離開,李氏王朝在朝鮮王國的統治正式落下了帷幕,朝鮮掀開了新的曆史篇章。
p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