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反麵角色


    人物太多就不一一相述了,以大體勢力為主。滿清、李自成、吳三桂、耿仲明、尚可喜、西藏、瓦剌、台灣、倭寇。


    主角能力


    (詳述)


    摸金校尉出身,穿越前正在盜掘崇禎墓,對明末情況相當熟悉。多年的盜墓生涯,讓朱慈烺鍛煉出了一個老奸巨猾的性格。


    勢力團夥分布


    李自成,滅亡大明


    1月,李自成在西安稱帝,以李繼遷為太祖,建國號“大順”。


    2月8日,李自成建立“大順”國,以崇禎十七年為永昌元年。


    4月25日,李自成進入北京,推翻明朝。


    6月4日,李自成退出北京。


    朱由檢,自殺殉國,中國最後一個漢族中央王朝滅亡


    4月25日,明朝明思宗(明毅宗)朱由檢在景山自縊身亡。


    吳三桂,拒絕大順招降,投降滿洲,引清兵入關


    4月21日,吳三桂向農軍舉了屠刀,李自成的招降活動徹底破產了。


    5月27日,吳三桂引清兵入關。


    多爾袞,率清兵入關,滅亡漢族各政權,入主中原


    6月5日--多爾袞進入並定都北京,清朝入主中原。


    福臨,成為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新王朝皇帝


    8月20日,順治車駕自盛京啟行


    9月19日,至京師,自正陽門入宮


    10月30日,清世祖福臨定都北京。


    南明朝廷架構


    福王朱由鬆——馬士英、史可法、四鎮總兵(高傑、黃得功、劉澤清、劉良佐)起用閹黨,貪贓枉法,針對東林黨。走狗阮大铖。


    明朝死忠高弘圖,時人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計約被逐大臣劉宗周為外援,據守江浙一帶。南明終結,絕食而亡。


    錢士升:1644年甲申變後,與嘉興知府鍾鼎臣、給事中馬嘉植、翰林屠象美等舉兵反清,事敗,削發為頭陀。士升精研易學,病危時,猶有“易學垂成,遽爾永訣”之語。


    何吾騶:弘光元年(1645年)清兵陷京,福王召任首輔,至清兵入閩棄官返鄉。


    著有《元氣常詩集》三卷、《元氣堂文集》三十卷、《雲芨軒稿》二卷、《經筵日講拜稽集》四卷、《周易補注》四卷、《中麓閣集》及石刻楷書四種等。其詩文篤實淵雅,為時人所重。當時倪元璐、鄺露、伍瑞隆(香山小欖人)等皆其同返。其兼善書法,取法鍾繇、王羲之、蘇軾等名家,兼習章草,融會貫通。與其詩文同受推崇。當時書壇四大名家邢侗、董其昌、米萬鍾、張瑞圖等推服其為“樹一幟於嶺外”。所選登之作豪逸雄渾,有章草之韻味。


    方逢年:明朝被清朝滅亡後,福王時複原官,不奉召。魯王用其議稱監國,流落在海島上,逢年追趕不及,清軍破紹興,方假意向清軍投降“臥底”,暗中將書信密封在蠟丸中,把清軍動向告訴在福建沿海島嶼上的明朝宗室流亡人員,但這件事做得不夠機密,事情泄露後方逢年被清軍捕殺。方逢年著有《雪滌齋集》一卷。


    範複粹:李自成攻占洛陽,福王遇害,範複粹漸感回天乏術,在借崇禎大赦天下之機釋放眾多被囚禁官員後,於五月辭職歸家。明朝滅亡後,範複粹拒絕了為清朝做官的邀請,隱居在老家黃縣的盧山,於清朝順治十四年病逝。享年79歲。


    黃道周:明亡後,任南明弘光朝吏部侍郎、禮部尚書,“嚴冷方剛,不偕流俗”,楊廷麟曾力薦他充講官兼直經筵。弘光亡後,回福建,至福州。隆武帝封武英殿大學士兼吏、兵二部尚書。但兵權落入鄭芝龍手中,時清廷頒布剃發令,江南人民求救於南明隆武朝廷,芝龍養兵自重,不發一兵一卒。黃道周隻得返鄉籌兵籌糧。


    左良玉: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封寧南伯。南明弘光帝(朱由崧)即位後,又晉為侯,鎮守武昌。此時,弘光政權中馬士英、阮大铖用事,排斥東林黨人。他袒護東林黨人,且懷有個人野心,於弘光元年(1645年)三月二十三日從武昌起兵,以清君側為名,進軍南京。未幾,病死於九江舟中。子夢庚率所部降清。


    盧象升:盧象升(1600~1639),字建鬥,號九台,又字鬥瞻、介瞻。漢族,明南明隸常州府宜興縣人,天啟年間進士。明末著名將領、民族英雄。授戶部主事,擢員外郎,死後追贈兵部尚書,南明福王時追諡“忠烈”,清朝追諡“忠肅”。著作有《盧忠肅集》、《盧象升疏牘》。本為已死之人,賴忠昭日月,功垂千秋。作者決定回天施術。斬首市井描述時會寫到一段。被稱為將軍的大漢歎了口氣:“我知你等所想,我等上百人從地獄中走了一遭,從平昌到京師,一路以劫掠匪人為生,可京師淪陷,滿清蠱惑人心欲圖染指我漢人江山,太子是我大明唯一的希望,這種國家存亡之際我豈能置身世外。”


    先前說話的青年緊緊握住拳頭,眼中竟然有霧氣滾動,這種經曆無數次生死的人居然會流淚,此刻的心情可見一斑:“大明負我,致使數萬兄弟喪生疆場,我哥、陳副將還有許多同甘苦共患難的兄弟,都是被大明害死,將軍何必…”


    將軍擺擺手止住對方的話語,筆直雄壯的身軀透出悲壯,語氣非常堅定:“大明沒有負我等,國家危難之際,先帝委以重任,將最後的希望寄托在我等身上,可惜朝中奸臣當道上欺君王下愚百姓,五萬大軍都是毀在奸賊高起潛手上,若非此賊斷我軍中糧草,清軍豈能長驅直入,此乃****,我必弑之。”


    說到這裏,將軍神色有些激動,臉上的傷疤充血變得殷紅:“當日在巨鹿賈莊,僅剩的一萬軍士被清軍包圍,缺糧少水之時,陳副將、你兄長還有眾多將士無一人投降,硬肯血染疆場亦不願做亡國降臣,他們所作所為到現在你還不明白嗎?”。


    最後一句話如同驚雷在青年腦海炸響,一幕幕回憶在腦海中出現,大哥替自己當下飛射而來的箭矢,倒地的瞬間麵上有的是憤怒卻沒有絲毫悔恨,為什麽?


    青年雙眼無神的看著前方,顯然這一句話對他有很大的觸動,過了片刻才深深吸了口氣:“屬下明白了。”


    這時坐在將軍右手邊一人目露擔憂:“京師幾度混亂,太子是否仍然活著很難確定,若這太子是清廷故意捏造出來,並借此吸引反清之士然後以大軍圍之,我等豈不是會被一網打盡,將軍,此事不得不防。”


    將軍讚同的點點頭:“確實有這種可能,不過離京之時,我與太子見過數麵,明日法場之上自然能夠識得。”說到這裏,他緊緊握起拳頭:“若真是太子殿下……大丈夫又何惜一死。”


    史可法:史可法(1601年~1645年),明末政治家,軍事統帥。字憲之,又字道鄰,漢族,祥符人(今河南開封),祖籍順天府大興縣(今北京),東漢溧陽侯史崇第四十九世裔孫,其師為左光鬥。明南京兵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因抗清被俘,不屈而死,是中國著名的抗清名將。南明朝廷諡之忠靖。清高宗(乾隆)追諡忠正。其後人收其著作,編為《史忠正公集》。


    鄭成功:1645年清軍攻入江南,不久芝龍降清、田川氏在亂軍中自盡;鄭乃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後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襲、包圍清江寧府(原明朝南京),但終遭清軍擊退,隻能憑借海戰優勢固守海島廈門、金門。1661年率軍橫渡台灣海峽,翌年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台灣大員(今台灣台南市境內)的駐軍,開啟鄭氏在台灣的統治,但不久即病死。鄭成功死後,台灣民間陸續建立廟宇祭祀,其中以台南延平郡王祠最為重要。


    明末殉節官員及官職:


    史可法太師張煌言尚書


    朱術桂寧靖王閻應元典史


    李成棟惠國公何騰蛟定興侯


    黃得功靖南伯高傑興平伯


    瞿式耜大學士馬士英大學士


    範景文大學士張耀布政使


    夏萬亨布政使趙建極布政使


    莊祖誥按察使蘇觀生大學士


    曾櫻大學士朱繼祚大學士


    賀逢聖太子太保張同敞總督


    張慎言尚書高弘圖尚書


    王家彥尚書傅作霖尚書


    吳鍾巒尚書楊文驄尚書


    蔡懋德右僉都禦史衛景瑗右僉都禦史


    範文光右僉都禦史淩義渠大理卿


    薑曰廣大學士吳炳大學士


    楊廷麟大學士陳子壯大學士


    李邦華左都禦史尹伸太常卿


    徐石麒尚書高倬尚書


    李向中尚書吳鍾巒尚書


    倪元璐侍郎孟兆祥侍郎


    王景亮巡按南居益侍郎


    毛文炳兵備副使藺剛中兵備副使


    畢拱辰兵備副使孫康周知府


    房之屏知縣楊家龍知州


    閻夢夔參將侯君昭知州


    劉必達知縣王孕懋兵備副使


    周遇吉總兵李倬知縣


    朱家仕巡副使徐有聲督儲郎中


    朱敏泰通判寧龍副將


    董用文總兵劉九卿副將


    申以孝知縣顧景聞指揮


    王行儉知府王錫知縣


    陳糸熏兵備副使周鳳翔東宮講官


    劉理順修撰孟章明進士


    汪偉東宮講官吳甘來都給事中


    馬世奇左庶子吳麟征太常少卿


    王喬棟參政張繼孟知府


    齊赤兵備副使孔教僉事


    堯相同知劉佳胤總兵


    劉士鬥兵備僉事沈雲祚知縣


    王勵精知州劉三策知縣


    顧繩貽知縣趙嘉煒主簿


    卜大經典史刁化神郎中


    秦民湯知縣朱蘊羅知縣


    艾吾鼎知縣鄭夢眉知縣


    單之賓教諭朱钅尹禦史


    施邦曜左副都禦史吳宇英給事中


    蔡如蕙主事江騰龍舉人


    王起峨進士李含乙員外郎


    高其勳參將陳正指揮


    王承憲遊擊王士傑縣丞


    段見錦教授楊明盛經曆


    魏崇治司獄單國祚典史


    高拱極舉人楊士俊舉人


    吳子騏鄉官劉琯鄉官


    楊元瀛鄉官曾異撰知州


    米壽圖禦史耿廷籙監軍


    馬乾者知州席上珍舉人


    何思知州金世鼎舉人


    冷陽春知州夏祖訓知縣


    段伯美舉人陳昌裔知縣


    杜天禎舉人廖履亨進士


    徐道興經曆焦潤生知府


    劉廷標通判羅國瓛巡按


    王運開推官沈迅給事中


    範淑泰進士高名衡侍郎


    馬從聘進士耿廕樓員外郎


    徐汧右庶子鹿善繼太常少卿


    薛一鶚知州周遇吉總兵


    翁之琪總兵劉肇基左都督


    餘煌尚書李向中尚書


    張亮者右僉都禦史丘祖德右僉都禦史


    沈猶龍右僉都禦史周定仍右僉都禦史


    熊汝霖大學士沈宸荃大學士


    朱大典大學士張國維大學士


    乙邦才副將馬應魁副將


    莊子固副將樓挺副將


    江雲龍副將李豫副將


    陶國祚參將許謹參將


    馮國用參將陳光玉參將


    李隆參將徐純仁參將


    李大忠遊擊孫開忠遊擊


    姚懷龍都司解學曾都司


    汪皞光祿少卿朱旻如鎮西將軍


    周震中書舍人呂大器侍郎


    侯偉時主事那嵩土知府


    任民育知府曲從直同知


    王纘爵同知周誌畏知縣


    羅伏龍知縣楊振熙鹽運使


    吳道正知縣王誌端縣丞


    汪思誠副將何剛知府


    吳爾壎進士黃端伯主事


    劉成治郎中吳嘉胤主事


    龔廷祥中書舍人陳於階博士


    陳用極司務王一斌遊擊


    張良佐都司劉統都司


    王廷佐都司王道焜同知


    顧鹹建知縣高岱主事


    葉汝厓主事伍經正知府


    鄧岩忠推官方召知縣


    朱永佑侍郎劉世勳安洋將軍


    左懋第右僉都禦史祁彪佳右僉都禦史


    張肯堂右僉都禦史袁繼鹹右僉都禦史


    張名揚左都督鄭遵儉通政使


    董誌寧給事中朱養時郎中


    林瑛主事江用楫主事


    董元主事朱萬年主事


    顧珍主事李開國主事


    顧中堯主事蘇兆人中書舍人


    戴仲明所正顧明楫參謀


    劉朝太監李待問知縣


    陳子龍給事中夏允彝主事


    魯之璵副總兵湯芬參政


    林嵋給事中都廷諫知縣


    陳函輝侍郎王瑞栴太仆少卿


    路振飛右副都禦史劉中藻行人


    陳士奇右僉都禦史龍文光右僉都禦史


    張伯鯨右僉都禦史張孝起右僉都禦史


    金聲僉事溫璜推官


    吳應箕進士吳漢超進士


    龐昌胤知縣陳潛夫大理寺少卿


    沈廷揚侍郎林汝翥侍郎


    林惣員外郎鄭為虹禦史


    黃大鵬給事中王士和知府


    胡上琛指揮熊緯給事中


    彭期生兵備僉事周瑚主事


    王明汲通判萬發祥給事中


    龔棻主事林琦主事


    王其狖主事黎遂球主事


    柳昂霄主事魯嗣宗主事


    錢謙亨主事袁從鶚中書舍人


    劉孟鍧中書舍人劉應試中書舍人


    吳國球推官郭寧登通判


    胡縝推官林逢春知縣


    盧觀象鄉官劉日佺舉人


    陳烈參將萬元吉右副都禦史


    楊文薦給事中郭維經右副都禦史


    姚奇胤監察禦史詹光恒侍郎


    胡夢泰給事中馮厚敦訓導


    嚴起恒大學士孫誌尹遊擊


    尹洗都給事中劉會昌舉人


    鄧思銘禦史王養正知府


    曾亨應主事揭重熙右副都禦史


    文英員外郎田桂同知


    畢貞士舉人傅鼎銓侍郎


    陳實蓮主事陳象明主事


    梁萬爵舉人陳邦彥主事


    何複同知邵宗元知府


    方正化中官劉忠嗣指揮


    張大同守備張之坦守備


    朱之馮右僉都禦史章曠右僉都禦史


    文運昌指揮劉洪恩指揮


    戴世爵指揮劉元靖指揮


    呂九章指揮呂一照指揮


    李一廣指揮楊儒秀中軍


    管民治鎮撫楊仁政千戶


    李尚忠千戶紀動千戶


    趙世貴千戶劉本源千戶


    侯繼先千戶張守道千戶


    劉朝卿百戶劉悅百戶


    田守正百戶王好善百戶


    強忠武百戶王爾祉百戶


    郝國忠把總申錫把總


    張羅輔進士張羅俊進士


    金毓峒監軍韓東明知州


    陳國政進士張維綱通判


    張爾翬舉人孫從範舉人


    高經舉人劉之勃巡按


    陳泰來右僉都禦史張家玉右僉都禦史


    藍衍前鋒張英行軍司馬


    張萬禮提督魏標副將


    樸世用副將洪複副將


    潘賡督理戶官鍾儀衛督理戶官


    段應舉提督黃藍總兵


    戚勳中書舍人傅冠大學士


    林勝陳魁趙得勝鄭英吳正璽


    尹夢旗尹夢符馮大成楊憲偕楊一甲


    蕭時顯顧人龍孔師程餘繼善耿希哲


    李開芳王朝賀詹天顏薛大觀薛之翰


    盧渭高孝纘王士琇王纘王績


    王續戴之籓陳天拔陸愉張有德


    馮應昌徐某王章陳良謨申佳允


    許直成德金鉉範奇芳李若蔡


    姚時中張履旋張捷楊維垣黃金璽


    黃端伯劉成治吳嘉胤龔廷祥吳可箕


    陳士達潘集周卜年朱瑋傅日炯


    趙景麟張君正鄒欽堯鄒之琦林世英


    王朝相謝球司石磐王湛馬純仁


    王台輔夏完淳夏之旭侯峒曾左通政


    黃淳耀張錫眉董用圓****調唐全昌


    夏雲蛟朱集璜夏維新王華呂九韶


    黃毓祺徐趨陳宏勳楊永言孫道民


    張謙蘇達道莊萬程陸世鏜陸雲將


    歸之甲周複培陸彥衝沈征憲朱國軾


    徐洺徐溵王在中吳行貞周瑞複


    孫兆奎郭維經夏隆呂應蛟張羅彥


    張羅善張羅喆郭鳴世韓楓何一中


    杜日芳王法劉宗向田仰名劉自重


    王聯芳湯文瓊範箴聽楊鉉李夢禧


    張世禧高攀龍郝奇遇許琰曹肅


    藺衛卿周讜李汝翼李若葵王明灝


    王介休殷淵宋湯齊郭珩王拱辰王運閎


    殉國官員事跡:


    潘宗顏,字士瓚,保安衛人,大明萬曆四十一年進士。至遼東作戰,清兵大至。馬林(另一明將)恐甚,一戰而敗,策馬先奔。宗顏殿後,奮呼衝擊,膽氣彌厲。自辰至午,力不支,與遊擊竇永澄、守備江萬春、讚理通判董爾礪等皆死焉。


    張銓,字宇衡,沁水人。大明萬曆三十二年進士.守遼陽被圍,軍大潰。銓與應泰分城守,應泰令銓退保河西,以圖再舉,不從。守三日,城破,被執不屈,欲殺之,引頸待刃,乃送歸署。銓衣冠向闕拜,又遙拜父母,遂自經。


    何廷魁,字汝謙,山西威遠衛人。萬曆二十九年進士.守遼陽,城破,廷魁懷印率其妾高氏、金氏投井死,婢仆從死者六人。


    崔儒秀,字儆初,陝州人。大明萬曆二十六年進士.遼陽被圍,分守東城,矢集如雨,不少卻。會兵潰,儒秀痛哭,戎服北向拜,自經


    鄭國昌,邠州人。大明萬曆三十五年進士。曆山西參政。崇禎元年以按察使治兵永平,遷山西右布政使,上官奏留之。三年正月,清兵自京師東行,先使人伏文廟承塵上,主者不覺也。初四日黎明登城,有守將左右之,國昌覺其異,捶之至死。須臾,北樓火發,城遂破。國昌自縊城上,中軍守備程應琦從之。應琦妻奔告國昌妻,與之偕死。


    知府張鳳奇,推官盧成功,盧龍教諭趙允殖,副總兵焦延慶,東勝衛指揮張國翰及裏居中書舍人廖汝欽,武舉唐之俊,諸生韓洞原、周祚新、馮維京、胡起鳴、胡光奎、田種玉等十數人皆死。國昌、鳳奇一門盡死


    張春,字泰宇,同州人。大明萬曆二十八年舉於鄉.死戰不敵,與楊華征,遊擊薛大湖等三十三人俱被執,部卒死者無算。諸人見太宗文皇帝(皇太極)皆行臣禮,春獨植立不跪。至晚,遣使賜以珍饌。春曰:“忠臣不事二君,禮也。我若貪生,亦安用我。”遂不食。越三日,複以酒饌賜之,春仍不食。令剃發,不從。居右廟,服故衣冠(明朝衣帽),迄不失臣節而死。


    清兵攻保安,知縣蔣秉采募兵堅守,力屈眾潰,投繯死,合門殉之。


    一桂,黃岡舉人,督餉昌平,以南城最衝,身往扼之。俄西城失守,被執死。妻妾子女暨家眾二十七人悉赴井死


    孫士美,青浦人。由鄉舉授舒城教諭.十一年冬,滿清兵至,力守三日,城破,自剄於角樓。父訥亦自縊,一家死者十三人.


    白慧元,青澗人。崇禎七年進士,清兵抵城下,慧元躬擐甲胄,防禦甚力。及城破,一門俱死


    劉廷訓,順天通州人。歲貢生,為吳橋訓導.清兵入畿內,外圍將合,廷訓急趨城上,語守者曰:“守死,逃亦死,盍死於守,為忠義鬼乎!”眾泣諾(哭著答應),乃堅拒三晝夜。廷訓中流矢,束胸力戰,又中六矢乃死


    張秉文,字含之,桐城人.清兵徇下州縣十有六,遂臨濟南。秉文等分門死守,晝夜不解甲,援兵竟無至者。明年正月二日,城潰,秉文擐甲巷戰,已被箭,力不能支,死之。妻方、妾陳,並投大明湖死。


    學朱,字用晦,長洲人。崇禎四年進士.被薦未擢而遘難。望闕再拜,與妻劉偕死,闔門殉之


    謙,孝感人,進士。戰於城上,與季父有正偕死,母莫氏匿民間不食死,族戚傔從,死者四十餘人.


    烈獻,黃陂貢生,城破,與二子俱死.


    承宜,大學士爌孫,進士,與妻妾同死


    重光,字秀恒,保定人。由貢生為柏鄉訓導,及清軍至,吏民欲負之逃,重光不可,抱印赴井死。


    顏胤紹,字賡明,曲阜人,複聖六十五代孫也.胤紹知城必破,豫集一家老稚於室中,積薪繞之,而身往城上策戰守。城破,趨歸官舍,舉火焚室,衣冠北向再拜,躍入火中同死。


    大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匪首李自成陷北京,毅宗(思宗)皇帝於景山自盡,是時死國難者,東閣大學士範景文以下二十一人,後吳三桂以“報君父之仇”引清軍入關,李自成敗走。是年為幹支紀年甲申年,時稱“甲申國變”。自是明季殉難臣工士子以百千計。以上名錄輯選自《明史》,為大明崇禎十七年之後殉節者,括戰死、不屈被殺、自殺三類。


    降清名將:


    五將降清皇太極即位後積極從事擴張政策。為了擴大武裝力量,他除了把八旗變為24旗外,還采取種種措施招降納叛,從明朝網羅將領。從天聰七年(1633)到崇德七年(1642)這10年間,明朝有五位重要將領投降了皇太極,使清朝的力量大大增強。這五將是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洪承疇和祖大壽。五將尤其是前四將歸清,極大地壯大了清朝的力量。孔有德(1602—1652),遼東人。**哈赤攻克遼東,孔有德與耿仲明(1604—1649)奔皮島(遼寧南大海中)明總兵毛文龍麾下。由於毛文龍屢為清所敗又驕縱不受節製,為袁崇煥所殺。孔、耿二人走投登州巡撫孫元化,擔任參將。天聰五年(1631),皇太極率兵圍大淩河城,孫元化派遣孔有德率騎兵800赴援。孔有德到吳橋,下大雪,沒有吃的,士兵便掠奪百姓財物。在部將李九成兒子李應元的唆使下,孔有德叛變,耿仲明為內應,攻下登州。孫元化自殺未遂,孔有德讓他乘船離開,自號大元帥,耿仲明自稱總兵官。明遣朱大典圍攻,天聰七年三月,孔有德、耿仲明航海投降皇太極。孔有德一投降,皇太極就按原來他的自封號封他為都元帥,隸漢軍正紅旗。崇德元年封恭順王。入關後隨多爾袞進攻李自成起義軍,又下江南鎮壓南明政權。順治三年封定南王。九年為李定國圍於桂林,自殺。耿仲明投降後,皇太極就按原來他的自封號封他為總兵官。崇德元年,封懷順王。入關後,跟隨孔有德進攻李自成,下江南鎮壓南明政權。順治六年改封靖南王,領兵入廣東。以匿逃人罪自殺於吉安。尚可喜,遼東人。崇禎時,為明東江總兵官(駐皮島)黃龍部下。孔有德登州叛變後,黃龍提升他為廣鹿島副將。天聰七年,孔有德、耿仲明引後金兵攻旅順,黃龍兵敗自殺。明以沈世奎代黃龍為總兵,部校王廷瑞、袁安幫構陷尚可喜,可喜還據廣鹿島。天聰八年投降皇太極。皇太極封他為總兵官,崇德元年封智順王,隸漢軍鑲藍旗。順治元年隨阿濟格西追李自成,三年又隨孔有德南下。六年改封平南王,駐廣東。康熙十二年,乞歸海城。三藩起事,他仍然忠於朝廷,封平南親王。十五年因子尚之信叛,憂而死。洪承疇(1593—1665),福建南安人。明萬曆進士,曆任延綏巡撫,陝西三邊總督、兵部尚書。崇德四年(1639)督師薊遼,次年在鬆山為清兵所俘。皇太極派範文程勸降他,發現他愛惜衣服,梁上掉下一點灰塵,撒在他的衣服上,他拍了又拍。從此可見他更愛惜生命。聽了這個報告,皇太極便親自去看洪承疇。將身上的禦衣解下披在洪承疇身上。洪承疇睜大眼睛感注釋:激地看著皇太極,歎息說:“真命世之主也!”(命世的意思是著名於當世)便歸順了清朝。後來洪承疇隸屬漢軍鑲黃旗。順治二年到南京總督軍務,經略湖廣、廣西、貴州。順治親政後,他積極貫徹順治的懷柔政策,成績顯著。由於他的誘降,永曆政權中很多官員投降了清朝,對於瓦解西南抗清力量起了很大作用。祖大壽(?1656),遼東人。天聰二年(1628)守寧遠,擢前鋒總兵官,駐守錦州。三年,皇太極率大軍打到明都,袁崇煥與祖大壽千裏入援。皇太極施反間計,製造謠言,崇禎誤信,袁崇煥係獄。祖大壽驚懼出關。五年,祖大壽率軍為大淩河(今遼寧錦縣東)築城。尚未竣工,皇太極率兵圍城。城中缺食,祖大壽表示投降,說妻子在錦州,他願回錦州作內應。但到錦州後,他就拒絕投降了。崇德三年(1638)十一月,皇太極領兵第4次伐明,當時祖大壽方屯中後所(在山海關和興城之間)到中後所城。祖大壽出兵擊退多鐸。第二天,祖大壽被多鐸與濟爾哈郎圍困。皇太極致書祖大壽,求相見,祖大壽閉城不出。崇德五年至七年,明清鬆錦大戰,明軍大敗,七年二月,祖大壽據守的錦州被皇太極團團圍困,城中無食,祖大壽投降。投降後仍授總兵官,隸漢軍正黃旗,不受重用。順治十三年去世。吳三桂(1612年—1678年)字長伯。明遼東人,祖籍江蘇高郵。武舉出身,錦州總兵吳襄子,以戰功及父蔭授都指揮,崇禎四年(1631)八月,皇太極發動「大淩河之役」,吳襄在赴援時逃亡,導致全軍覆滅,祖大壽降清,孫承宗罷去,吳襄下獄,乃擢吳三桂為遼東總兵官,鎮守山海關。史載吳三桂部“膽勇倍奮,士氣益鼓”,是明末最後一支有戰力的鐵騎部隊。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初,李自成破大同、真定,逼近北京,崇禎帝飛檄加封他為平西伯,令其放棄寧遠(今遼寧興城)入衛京師,起用吳襄提督京營。吳三桂奉旨入援京師,十六日抵山海關,一路上“遷延不急行,簡閱步騎”,二十日抵達河北豐潤時,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已進入北京,崇禎自縊景山(煤山),北京失陷,吳三桂撤兵退保山海關。李自成後曾多次招他歸降,吳三桂再三猶豫,因其妾陳圓圓被李自成部將掠去,遂上書清睿親王多爾袞,請清兵入關討李。李自成害怕清兵入關,決定「滅吳保關」,4月13日,發兵二十餘萬由李自成親率大軍,奔赴山海關攻討吳三桂。22日山海關之戰,吳軍初敗,吳三桂求救於多爾袞,引清兵入關,吳三桂與清軍在一片石戰役中聯合大敗李自成,(傳說因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擄劫,吳梅村有詩證:「慟哭三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受清封平西王。不久,他又為清軍先鋒,追擊李自成,鎮壓陝西、四川等地的反清農民軍。清順治十四年(1657)受平西大將軍,會同清軍多尼等進攻南明雲貴等地區。十六年,清廷命他鎮守雲南,並引兵入緬,迫緬王交出南明永曆帝。康熙元年(1662),吳三桂殺南明永曆帝於昆明,被清廷晉封為親王,兼轄貴州省,形成割據勢力。與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子尚之信相呼應,成為擁兵自重的三藩。順治十七年,朝廷以賦稅不足,令吳三桂裁減兵員。吳三桂將綠營及投誠兵從六萬人減至二萬四千人,汰弱存強,留下的全是精銳之師。清廷於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吳三桂聞訊後叛清。自稱周王、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發布檄文,,聯合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及廣西將軍孫延齡、陝西提督******等以反清複明為號召起兵反清,揮軍入桂、川、湘、閩、粵諸省,戰亂波及贛、陝、甘等省,史稱三藩之亂。清政府調重兵全力鎮壓叛亂,逐漸扭轉了戰局,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湖南衡州稱帝,國號大周,建元昭武。同年秋在長沙病死。其孫吳世璠繼位,退據雲南。康熙二十年(1681年)昆明被圍,吳世璠自殺,餘眾出降。由於吳三桂作為漢人,一直與滿清勾結,故他的行為在中國曆史一直被視為「漢奸」的寫照。清朝張茂稷〈讀史偶感〉:“李陵心事久風塵,三十年來詎臥薪?複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丹心早為紅顏改,青史難寬白發人。永夜角聲應不寐,那堪思子又思親。”吳三桂與「圓圓曲」吳三桂降清後,文人對之諷刺不絕,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吳偉業所寫的「圓圓曲」。由於世人將吳三桂變節歸咎於其愛妾陳圓圓被擄,令吳三桂為奪回陳氏而出賣國家,吳梅村以西施諷今,譜下七言長詩「圓圓曲」,指出陳圓圓無一絲損害國家之舉,責任應在吳三桂。雖然晚清名家王國維比較圓圓曲與唐化詩人白居易之長恨歌時認為前者不若白氏之平白,境界遜後者一籌。然無可否認,吳偉業能將西施與陳圓圓之際遇融合得絲絲入扣。但最令吳三桂介懷的卻是詩中中段幾句與西施無關,矛頭直指吳三桂的詩句:「嚐聞傾國與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妻子豈應關大計?英雄無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妝照汗青!」此段不但為陳圓圓開脫,更露骨地諷刺吳三桂賣國外另一令人不齒的原因:其家人均因其投清而被李自成所殺。吳三桂曾出重金希望吳偉業刪改上述幾句,然為吳偉業所拒絕。滿清勢力架構:愛新覺羅·阿濟格(1605年年8月28日-1651年11月28日),萬曆三十三年出生,生母阿巴亥,烏喇那拉氏,中國清代親王,清太祖**哈赤第十二子。清初名將。滿族,剽悍少謀。初授台吉,後金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以軍功授貝勒,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晉封武英郡王,清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封和碩英親王。地位僅次於四大貝勒。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又以平西大將軍督師征討薑鑲在大同的叛亂。在九江,又招降明軍左夢庚部。他要求封叔王,被攝政王多爾袞拒絕。多爾袞死後,他企圖攝政,被削爵幽禁賜死。清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六月,帶領清軍分路入獨石口,進抵居庸關,攻克昌平,直逼北京。明軍皆不敢迎戰。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作為清軍前鋒隨多爾袞入關。四月,與吳三桂、豫王多鐸在山海關大破李自成農民軍(見山海關之戰)。又以靖遠大將軍自邊外入陝西、四川,切斷李自成後路,屢敗李自成,殺死劉宗敏,俘獲宋獻策。愛新覺羅·阿巴泰(1589年-1646年),清太祖**哈赤第七子。1589年六月十六出生,母側妃伊爾根覺羅氏。初受台吉,履從征戰,有戰功。初受台吉,履從征戰,有戰功。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皇太極即位,封為貝勒。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阿巴泰與費英東、安費揚古率師討伐東海窩集部烏爾固辰、穆棱二路,俘虜千餘人後撒退。天命八年(1623年),偕同台吉德格類等討伐紮嚕特部,渡過遼河,擊紮嚕特部長昂安。昂安攜同妻子引牛車逃遁,後金軍隊追擊,昂邦章京達音布戰死。阿巴泰繼續推進,斬殺昂安及其子,俘虜其眾後退軍,**哈赤在郊外****,並賞賜跟從出征的將士。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皇太極即位,封為貝勒。天聰五年(1631年)七月,清朝初設六部,命其掌工部事。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封多羅饒餘貝勒,六月,同英郡王阿濟格率師攻明。崇德七年十月,為奉命大將軍統兵攻明,由長城黃崖口入邊,破八十餘城,浮掠甚眾。八年六月,由牆子嶺返師。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晉封多羅饒餘郡王。次年正月,代豪格出師山東,進攻滿家洞抗清武裝。滿家洞為活躍在山東嘉祥一帶的抗清武裝,他們挖遍地洞,出沒其中,形成一定聲勢。清軍用土石塞填地洞,攻破十幾處。繼而阿巴泰派遣都統準塔擊敗駐紮在徐州一帶的南明軍隊,積極準備南下。順治三年三月廿五,阿巴泰病逝,終年五十八歲。晉贈饒餘敏親王,愛新覺羅·阿巴泰,明萬曆十七年已醜六月十六日午時生,清太祖**哈赤第七子,側妃伊爾根覺羅氏出。初稱台吉,天命十一年九月,封多羅貝勒。天聰五年七月,掌工部事。崇德元年四月,晉饒餘貝勒。三年八月,副奉命大將軍多爾袞攻明。明年四月,凱旋。七年十月,授奉命大將軍,攻明入塞,大掠畿輔、山東。八年六月,凱旋。順治元年四月,晉饒餘郡王。三年丙戌三月二十五日酉刻卒,年五十八。康熙元年二月,以子嶽樂晉封親王,贈如其爵。十年六月,追諡敏。乾隆十九年九月,入祀盛京賢王祠。四十三年三月,詔以阿巴泰與子嶽樂俱有功績,賜其子孫輔國公一人,世襲罔替。愛新覺羅·博洛(1613—1652)清宗室。愛新覺羅氏。**哈赤孫、饒餘郡王阿巴泰第三子,封貝勒。天聰九年(1635),從多鐸攻寧遠、錦州有功。崇德元年(1636),封固山貝子。翌年,參與議政,授理藩院承政。六年,設伏於阿爾齋堡,擊敗明將王樸、吳三桂。順治元年(1644),因功封貝勒。次年,擊潰李自成軍於潼關。又攻常州、蘇州、杭州,屢敗明軍,明淮王朱常洛自紹興出降,攻克江陰。三年,授征南大將軍,渡錢塘,取浙閩,派佟養甲南攻廣東,先後攻滅南明魯王、唐王政權,招降鄭芝龍。四年,加封端重郡王,翌年,與阿濟格征討薑鑲,晉封親王。七年,與滿達海、尼堪同理六部事。後坐事降爵。次年恢複親王爵,命掌戶部事。九年(1652)卒,諡定。十六年,以分多爾袞遺財罪追削爵諡號。愛新覺羅·濟爾哈朗(1599年-1655年6月11日),是舒爾哈齊第六子,**哈赤之侄。濟爾哈朗受封為和碩鄭親王,是清朝“********”之一。其父死後,被**哈赤養育盛京宮中,視為己子,封為和碩貝勒。愛新覺羅·濟爾哈朗(1599年11月19日-1655年6月11日),和碩莊親王愛新覺羅·舒爾哈齊第六子;己亥年十月初二日(11月19日)醜時生,母為舒爾哈齊五娶福晉烏喇納喇氏,布幹貝勒之女。順治十二年乙未五月初八日(1655年6月11日)寅時薨,年五十七。濟爾哈朗自小就生活在**哈赤的宮中,由**哈赤加以撫養,所以他與**哈赤的兒子們關係很好,尤其是與皇太極的關係更是非同一般,這樣他才會在父兄反叛後依舊受到信任和重用。濟爾哈朗從青年時代起就追隨**哈赤南征北討,因軍功受封為和碩貝勒。是**哈赤時期共柄國政的八大和碩貝勒之一,也是皇太極時代四大親王之一。成為清朝曆史上惟一一位受“叔王”封號的人。後入享太廟。敬謹莊親王尼堪(1610—1653年),全名愛新覺羅·尼堪,清太祖**哈赤孫,**哈曆史書《抗清英雄李定國》中的插圖赤長子褚英第三子。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封貝子,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以戰功進貝勒。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進封為敬謹郡王,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進封為敬謹親王。後兩次複降為郡王,又複,順治十年(公元1653年)戰死。諡曰莊。薩布素(1629—1701),清初寧古塔(黑龍江寧安縣)人。1629年生於寧古塔南馬場(今寧安市臥龍鄉英山村)。滿族鑲黃旗人,姓富察氏。行伍出身。行伍出身。薩布素曆任數十年“忠直無隱”、“家無餘財”。降職後仍率卜魁(齊齊哈爾)民眾治理水患。由於官場上明個暗鬥,他被人彈劾誣陷。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薩布素因積鬱成疾,卒於黑龍江將軍衙門。愛新覺羅·多鐸,清初著名將領。清太祖**哈赤第十五子,阿濟格、多爾袞同母弟,鑲白旗主,時人通稱十王。清太宗皇太極時,屢有戰功。愛新覺羅·代善,**哈赤次子,和碩禮烈親王。明萬曆十一年癸未七月初三日寅時生,元妃佟佳氏出,為皇長子褚英同母弟。三十五年四月,以擊敗烏拉功,賜號古英巴圖魯,明人或稱為貴永介。天命元年四月,封和碩貝勒,參國、務國,人稱為大貝勒。十一年八月,奉弟皇太極嗣父位。崇德元年四月,封和碩兄禮親王。順治二年春,至京師。五年戊子十月十一日醜刻卒,年六十六。鼇拜姓瓜爾佳氏,生年不詳,出生於一個武將世家。有“滿洲第一巴圖魯”的美稱,是康熙皇帝早期的輔政大臣之一,重要內閣大臣。[1]伯父費英東在明萬曆十六年(1588)隨其父索爾果投奔**哈赤,曆任固山額真、“眾額真”,天命建後金國前,位列五大臣之一。他英勇善戰,曾被**哈赤譽為“萬人敵”。鼇拜之父偉齊,係費英東第九弟,而鼇拜又是偉齊的第三子。鼇拜的二哥卓布泰、四弟巴哈、六弟穆裏瑪以及叔伯兄弟圖賴(費英東之子),都是清初軍功卓著的戰將,在對明和對農民軍的戰爭中效力甚多。但關於鼇拜五弟薩哈、七弟索山以及其他親屬的情況,曆史失載,所知不多。卓布泰,一稱趙布泰。瓜爾佳氏,滿洲鑲黃旗人。父衛齊,費英東第九弟。事太祖,從特爾晉等率兵伐虎爾哈,得五百戶以歸,授世職備禦。天聰初,從太宗伐明,略遵化,進世職遊擊。上統大軍出征,每令衛齊留守盛京,任八門提督。卒。順治間,追諡端勤。


    穆裏瑪(?—1669)瓜爾佳氏,滿洲鑲黃旗人,鼇拜弟,衛齊第六子。衛齊卒,襲世職牛錄章京,授一等侍衛。順治初,遷甲喇額真。世職累進一等阿達哈哈番兼拖沙喇哈番。從征金聲桓,克饒州,遂下南昌。十七年,擢工部尚書,並授本旗滿洲都統。李自成將李來亨等降於明,竄伏鄖、襄山中,出劫掠為寇。康熙二年,授穆裏瑪靖西將軍,圖海定西將軍,率師討之。來亨擁眾據茅麓山,穆裏瑪督兵攻圍,九戰皆捷。來亨等夜襲總督李國英、提督鄭蛟麟營,穆裏瑪赴援,大破之,來亨**死,餘眾降。論功,超進一等阿思哈尼哈番。鼇拜得罪,坐死。


    瓜爾佳?巴哈,滿洲鑲黃旗,卓布泰弟。事太宗,以一等侍衛授議政大臣。順治初,入關,從肅親王豪格征張獻忠有功,世職累進一等甲喇章京。睿親王討薑?,巴哈請從征,王勿許,拂衣起,坐論死,命罰鍰以贖。睿親王攝政,巴哈兄弟獨不附。肅親王卒於獄,子富綬尚幼,尚書宗室鞏阿岱議殺之,巴哈及內大臣哈什屯持不可,乃止。鞏阿岱因與弟錫翰及內大臣西訥布庫等欲?陷以罪,聞上嘉其勤勞,議乃寢。世祖親政,使證鞏阿岱等罪狀,皆坐誅。複命為議政大臣,世職累進一等阿思哈尼哈番,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授領侍衛內大臣。鼇拜得罪,坐罷官奪世職。卒。遊散忠明勢力:李定國,字鴻遠,小號一純。明末傑出的軍事家。幼從張獻忠起義,明末清初大西農民軍領袖之一。家世務農。崇禎三年(1630),年方十歲的李定國就參加了張獻忠起義軍,受到張獻忠的喜愛。李定國隨張獻忠起義軍轉戰於秦、晉、豫、楚,臨敵陷陣以勇猛稱,又喜讀兵法、《資治通鑒》諸書,在軍中以寬慈著。有文武才,以勇猛著稱,殺敵不計其數。大西政權建立,擢安西將軍,同孫可望、劉文秀、艾能奇一起,被養為義子,合稱四將軍。後數年,大順元年,獻忠死後,率大西軍餘部進駐雲南,聯明抗清。從而立下赫赫戰功。野心勢力:


    李自成(1606年—1645年),原名鴻基,明末農民起義領袖,世居陝西米脂李繼遷寨。童年時給地主牧羊,曾為銀川驛卒。1629年起義,後為闖王高迎祥部下的闖將,勇猛有識略。滎陽大會時,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領的讚同。高迎祥犧牲後,他繼稱闖王。


    其時中原災荒嚴重,階級矛盾極度尖銳,李岩提出“均田免賦”等口號,獲得廣大人民的歡迎,部隊發展到百萬之眾,成為農民戰爭中的主力軍。1643年在襄陽稱新順王,並在河南汝州殲滅明陝西總督孫傳庭的主力,旋乘勝進占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四月,多爾袞率八旗軍與明總兵吳三桂合兵,在山海關內外會戰李自成。李自成戰敗,退出北京,率軍在河南、陝西抗擊。1645年5月17日,在湖北通城九宮山元帝廟遭村民誤殺致死。


    張獻忠,字秉忠,號敬軒,(1606年9月18日-1647年1月2日),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曾建立大西政權。與李自成齊名。1640年率部進兵四川。1644年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即帝位,號大順。1646年,清軍南下,張獻忠引兵拒戰,在西充鳳凰山中箭而死。其人多有奇聞異事流傳,如入川屠蜀、江中沉寶等等。對此史學界也一直存在爭議。


    崇禎十六年據武昌,稱大西王。不久克長沙,宣布免征三年錢糧,從者愈眾。崇禎十七年(1644年)8月9日攻破成都,巡府龍文光,蜀王朱至澍及其嬪妃全部自殺身亡,其他官員當了俘虜。義軍進入成都號稱60萬大軍,很快控製了四川大部分地區的州、縣,在成都,張獻忠先號稱秦王,接著宣告建立大西國,改元大順。建立健全製度,後稱帝,以成都為西京,8月16日登基皇位。


    科技型人才:


    宋應星(公元1587—約1666年),中國明末科學家,字長庚,漢族,奉新(今屬江西)人。萬曆四十三年(1615)舉於鄉。崇禎七年(1643)任江西分宜教諭,十一年為福建汀州推官,十四年為安徽亳州知州。明亡後棄官歸裏,終老於鄉。在當時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生產技術達到新水平的條件下,他在江西分宜教諭任內著成《天工開物》一書。宋應星的著作還有《野議》、《論氣》、《談天》、《思憐詩》、《畫音歸正》、《卮言十種》等,但今已佚失。


    畢懋康(明),字孟侯,歙人。萬曆二十六年進士。以中書舍人授禦史。言內閣不當專用詞臣,邊臣失律者宜重按,部郎田大年、賀盛瑞,中書舍人****薦以忤權要廢,當雪,疏留中。視鹽長蘆。


    畿輔多河渠,湮廢不治。懋康言:“保定清河,其源發於滿城,抵清苑而南十裏,則湯家口為上閘,又十裏則清楊為下閘,順流東下,直抵天津。旁近易、安諸州,新安、雄、完、唐、慶都諸縣,並通舟楫仰其利。二閘創自永樂初,日久頹圮,急宜修複,歲漕臨、德二倉二十萬石餉保定、易州、紫荊諸軍,足使士卒宿飽。往者,密雲、昌平故不通漕,萬曆初,總督劉應節、楊兆疏潮、白二河,陵泉諸水,漕粟以餉二鎮,二鎮之軍賴之。此可仿而行也。”詔從之。巡按陝西,疏陳邊政十事,劾罷副總兵王學書等七人。請建宗學如郡縣學製,報可。改按山東,擢順天府丞,以憂去。天啟四年起右僉都禦史,撫治鄖陽。


    懋康雅負器局,揚曆中外,與族兄懋良並有清譽,稱“二畢”。


    撰《軍器圖說》。此書不分卷。有附圖。書前有門人張繼孟序,侄登輔小引、侄登翰跋與作者自序,自序署曰:“崇禎八年七月二十日原兵部右侍郎今致仕臣畢懋康謹對”。本書:“羅列各種火器、毒弩,圖文並舉,敘說軍器之製造,使用與威力。書中雲:“夷虜所最畏於中國者,火器也”。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禁毀。


    1635年,身為大明火器研究家發明了燧發槍。能使火器在雨雪天使用,這是中華武器史上的巨大革命。但是隨著明朝淪亡,滿清的思想局限性,導致了火器發展停滯不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風流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半世崢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半世崢嶸並收藏風流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