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太平天國時期,人類戰爭史已經進入了新的階段,相比僅僅有《紀效新書》《武備誌》等專著的東方軍界。西方世界已經從莫裏斯親王、古斯塔夫一路走到了拿破侖、克勞塞維茨。被戲稱做“排隊槍斃”的線式戰術已經非常成熟。不久的將來,西方世界將爆發兩次大戰,1853年的克裏米亞戰爭和1861年的南北戰爭,交戰國都展示了西方世界軍事藝術上的成就,米尼槍,蒸汽戰艦,精銳整肅的近代騎兵。等到了1860年的八裏橋之戰,蒙托邦這平庸將領就能率領一萬英法聯軍毆打僧格林沁的三萬滿蒙精銳,整場戰鬥結束後,英軍陣亡兩人,法軍陣亡三人,最要命的英軍陣亡兩人中還有一個是印度阿三……
傳說中僧王的蒙古勇士奮勇衝鋒,兩萬多人在帝國主義的火槍大炮下全軍覆沒……那純粹是扯淡,蒙古人發起衝鋒沒多久就潰了,英法聯軍那邊的記錄是殲滅一千兩百多中國軍隊,而且這裏麵的大頭都是勝保的京營兵。僧王一招拖刀計扭頭就走,也就是勝保這個文官出身的家夥傻實在,在八裏橋給僧王擋刀。八裏橋戰後,鹹豐帝一邊申飭“英勇頑強”的蒙古勇士僧王,一邊感動流淚的稱讚勝保“忠勇性成,赤心報國。”
第一次鴉片戰爭和第二次鴉片戰爭相距不過十年,剛剛被毆打過一遍的清王朝根本就沒有啥吸取教訓的意思。軍隊裏依舊是冷兵器,熱兵器各半,主要火力輸出還是抬槍,鳥槍,小炮什麽的。就算是後來搞起洋務,可甲午的時候也是該輸就輸了,可清軍的火器火力比日本鬼子先進強大多了。後來八國聯軍的時候,清軍手裏的家夥也不輸場麵,結果還是一潰又潰。
這種失敗難道僅僅歸咎於武器落後嗎?西方列強都開始義務兵配合職業軍官團的時候,清軍仍舊是一副中世紀的死樣子,就算是湘軍、淮軍也是類似武裝同鄉會的組織。打起仗來也是紮硬寨,打呆仗的那一套。不過湘軍淮軍洗城大掠的本事可是相當高的。
清軍垃圾,太平軍也強不到哪裏去。天京之變楊秀清死去後就軍閥化的那段時間不提,就算是天京事變前,也是主要是靠兩廣老兄弟悍不畏死,指揮將領指揮技術高超。後期忠王李秀成部下的火器水平比湘軍高不少,結果打起呆呼呼的湘軍來還是以前的那一套。
現在中國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場民族革命,更需要一場真正的社會革命。不用直接跨越到社會主義,更不用啥民主共和或者君主立憲,隻要能建立起德意誌第二帝國或者奧地利帝國那種程度的君主專製製度,加強對基層的控製能力,建立起現代的教育,經濟,軍事機構。那麽中國就絕對不會是被帝國主義宰割的殖民地了。
在楊秀清的藍圖裏,新模範軍就是這場變革的發動機,他要在這裏塑造出能為這場變革提供基層力量和軍事中堅的鐵杆嫡係。他從自己的部下裏挑選那些頭腦靈活的人,白天操練他們隊列,晚上就講述文化知識。隊列還好說,學生們軍訓時的那一套從根子上講就是排隊槍斃時代的軍事技術,文化知識課就麻煩多了。
首先是識字,這個時候太平軍中識字的很少,就算有識字的也是老童生,比如楊秀清找的識字教師就是一個叫李俊昌的郎中。這位李先生和洪教主都差不多,都是考不上秀才的老童生。不過和報複社會走上邪教道路的洪教主不一樣,李先生是不為良相就為良醫,走上了救死扶傷的神聖道路。在楊秀清的安排下,這位李先生除了要完成治病救人的本職工作,到了晚上還要教學生們識字,楊秀清本人也在識字班中學習。
說來可笑,楊秀清假不假也是大學本科學曆,開始穿越之後,最基本的文字還要從頭學起。他的古文水平還好,能分句讀,不過那些沒簡化的的繁體字差點要了他的老命。他終於明白古人的文言文為啥言簡意賅了。每個字都這麽複雜難寫,逗比才把白話寫紙上呢。真不知道使用白話文加繁體字的台灣同胞是怎麽寫考試作文的,這要是工工整整的寫上一千五百字不是要魂斷考場?
實際上楊秀清上學字班也有一個不得已的苦衷,他這麽幹也是為了減少宗教影響。天王三兒子生而知之,一上來就識字,而且數學水平相當高,這樣的故事隻會讓他的部下深陷迷信泥潭之中。而匪首楊秀清本目不識丁,興兵以來禮賢下士,手不釋卷,最好《孟子》,這樣的故事不僅能減少太平軍內的宗教成分,還能讓地方士紳沒落知識分子對他們太平軍產生好感。一個願意學習讀書的人總不會苛待士人吧?
所以楊秀清一直很重視他的新模範軍,他除了每天和新模範軍一起上課外,還讓這些新模範軍軍人輪番擔任他的近衛,以加深感情。而且他晚上文化課的時候還要給這些人講古,培養民族精神。還要教他們數學,除了簡單的加減乘除外,他還非常用心的教授三角函數的知識。楊秀清對自己的數學非常有信心,別的不說,他覺得學過高等數學的自己應該是當今中國的一流數學人才了,要是算上概率論之類還沒出現的數學領域,他怎麽著也能做數學大師,至於物理水平和化學水平。楊先生也是學過量子論和基礎化學的人。
因為他一直沒有娶妻,又經常和新模範軍混在一起。蕭朝貴曾經開玩笑說:“這哪裏是新模範軍,簡直就是新媳婦軍。”
太平軍和清廷的第一次大規模交鋒就在眼前,楊秀清也想看看他的新模範軍到底練的怎麽樣。
楊秀清一邊下令讓他手下的精銳集合,一邊率領衛士向前軍趕去。
太平軍現在的行軍安排是這樣的,蕭朝貴是前軍,他手底下很多都是當年的燒炭工兄弟和天地會好漢,精銳最多。韋昌輝和石達開的基本盤都是他們的宗族勢力,因為他們都是大族,沒事也有鄉村械鬥的經驗,也很能打,被安排到左右兩翼擔任側衛。馮雲山的人馬實力最弱,不過馮雲山是一手創建天地會的大妖人,他手下的人馬信仰最狂熱,被安排在殿後的位置上。楊秀清總領中軍,楊雲嬌的女營,童子軍啥的老幼婦孺也和他在中央。
等楊秀清趕到前軍的時候,石達開和韋昌輝已經和蕭朝貴在那裏議論了。
雖然大家各自有各自的小算盤,但是現在還是同仇敵愾的袍澤。楊秀清下馬走到他們身邊,隻看見蕭朝貴憂心忡忡,原本就一臉陰翳的韋昌輝臉更沉了,石達開倒是一副躍躍欲試的樣子。
“怎麽了?”楊秀清問道:“出啥事了。”
“你自己看吧,秀清。”蕭朝貴遞給他一個單筒望遠鏡,這是他們花錢從廣東弄來的,也隻有洪秀全和蕭朝貴手裏有這東西。
楊秀清接過望遠鏡往前看去,看見一座看上去很堅固的營寨。
不過營寨上飄著三杆大旗,最當中的大旗上寫著“提督廣西軍務總兵官”周圍還有不少“向”字大旗。
向榮的提標從柳州翻山越嶺趕過來了,正好在大黃江口擋住了太平軍的去路。
這下讓人堵住了,楊秀清將望遠鏡還給蕭朝貴,臉色也沉了下來。
早點發……估計有審核
傳說中僧王的蒙古勇士奮勇衝鋒,兩萬多人在帝國主義的火槍大炮下全軍覆沒……那純粹是扯淡,蒙古人發起衝鋒沒多久就潰了,英法聯軍那邊的記錄是殲滅一千兩百多中國軍隊,而且這裏麵的大頭都是勝保的京營兵。僧王一招拖刀計扭頭就走,也就是勝保這個文官出身的家夥傻實在,在八裏橋給僧王擋刀。八裏橋戰後,鹹豐帝一邊申飭“英勇頑強”的蒙古勇士僧王,一邊感動流淚的稱讚勝保“忠勇性成,赤心報國。”
第一次鴉片戰爭和第二次鴉片戰爭相距不過十年,剛剛被毆打過一遍的清王朝根本就沒有啥吸取教訓的意思。軍隊裏依舊是冷兵器,熱兵器各半,主要火力輸出還是抬槍,鳥槍,小炮什麽的。就算是後來搞起洋務,可甲午的時候也是該輸就輸了,可清軍的火器火力比日本鬼子先進強大多了。後來八國聯軍的時候,清軍手裏的家夥也不輸場麵,結果還是一潰又潰。
這種失敗難道僅僅歸咎於武器落後嗎?西方列強都開始義務兵配合職業軍官團的時候,清軍仍舊是一副中世紀的死樣子,就算是湘軍、淮軍也是類似武裝同鄉會的組織。打起仗來也是紮硬寨,打呆仗的那一套。不過湘軍淮軍洗城大掠的本事可是相當高的。
清軍垃圾,太平軍也強不到哪裏去。天京之變楊秀清死去後就軍閥化的那段時間不提,就算是天京事變前,也是主要是靠兩廣老兄弟悍不畏死,指揮將領指揮技術高超。後期忠王李秀成部下的火器水平比湘軍高不少,結果打起呆呼呼的湘軍來還是以前的那一套。
現在中國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場民族革命,更需要一場真正的社會革命。不用直接跨越到社會主義,更不用啥民主共和或者君主立憲,隻要能建立起德意誌第二帝國或者奧地利帝國那種程度的君主專製製度,加強對基層的控製能力,建立起現代的教育,經濟,軍事機構。那麽中國就絕對不會是被帝國主義宰割的殖民地了。
在楊秀清的藍圖裏,新模範軍就是這場變革的發動機,他要在這裏塑造出能為這場變革提供基層力量和軍事中堅的鐵杆嫡係。他從自己的部下裏挑選那些頭腦靈活的人,白天操練他們隊列,晚上就講述文化知識。隊列還好說,學生們軍訓時的那一套從根子上講就是排隊槍斃時代的軍事技術,文化知識課就麻煩多了。
首先是識字,這個時候太平軍中識字的很少,就算有識字的也是老童生,比如楊秀清找的識字教師就是一個叫李俊昌的郎中。這位李先生和洪教主都差不多,都是考不上秀才的老童生。不過和報複社會走上邪教道路的洪教主不一樣,李先生是不為良相就為良醫,走上了救死扶傷的神聖道路。在楊秀清的安排下,這位李先生除了要完成治病救人的本職工作,到了晚上還要教學生們識字,楊秀清本人也在識字班中學習。
說來可笑,楊秀清假不假也是大學本科學曆,開始穿越之後,最基本的文字還要從頭學起。他的古文水平還好,能分句讀,不過那些沒簡化的的繁體字差點要了他的老命。他終於明白古人的文言文為啥言簡意賅了。每個字都這麽複雜難寫,逗比才把白話寫紙上呢。真不知道使用白話文加繁體字的台灣同胞是怎麽寫考試作文的,這要是工工整整的寫上一千五百字不是要魂斷考場?
實際上楊秀清上學字班也有一個不得已的苦衷,他這麽幹也是為了減少宗教影響。天王三兒子生而知之,一上來就識字,而且數學水平相當高,這樣的故事隻會讓他的部下深陷迷信泥潭之中。而匪首楊秀清本目不識丁,興兵以來禮賢下士,手不釋卷,最好《孟子》,這樣的故事不僅能減少太平軍內的宗教成分,還能讓地方士紳沒落知識分子對他們太平軍產生好感。一個願意學習讀書的人總不會苛待士人吧?
所以楊秀清一直很重視他的新模範軍,他除了每天和新模範軍一起上課外,還讓這些新模範軍軍人輪番擔任他的近衛,以加深感情。而且他晚上文化課的時候還要給這些人講古,培養民族精神。還要教他們數學,除了簡單的加減乘除外,他還非常用心的教授三角函數的知識。楊秀清對自己的數學非常有信心,別的不說,他覺得學過高等數學的自己應該是當今中國的一流數學人才了,要是算上概率論之類還沒出現的數學領域,他怎麽著也能做數學大師,至於物理水平和化學水平。楊先生也是學過量子論和基礎化學的人。
因為他一直沒有娶妻,又經常和新模範軍混在一起。蕭朝貴曾經開玩笑說:“這哪裏是新模範軍,簡直就是新媳婦軍。”
太平軍和清廷的第一次大規模交鋒就在眼前,楊秀清也想看看他的新模範軍到底練的怎麽樣。
楊秀清一邊下令讓他手下的精銳集合,一邊率領衛士向前軍趕去。
太平軍現在的行軍安排是這樣的,蕭朝貴是前軍,他手底下很多都是當年的燒炭工兄弟和天地會好漢,精銳最多。韋昌輝和石達開的基本盤都是他們的宗族勢力,因為他們都是大族,沒事也有鄉村械鬥的經驗,也很能打,被安排到左右兩翼擔任側衛。馮雲山的人馬實力最弱,不過馮雲山是一手創建天地會的大妖人,他手下的人馬信仰最狂熱,被安排在殿後的位置上。楊秀清總領中軍,楊雲嬌的女營,童子軍啥的老幼婦孺也和他在中央。
等楊秀清趕到前軍的時候,石達開和韋昌輝已經和蕭朝貴在那裏議論了。
雖然大家各自有各自的小算盤,但是現在還是同仇敵愾的袍澤。楊秀清下馬走到他們身邊,隻看見蕭朝貴憂心忡忡,原本就一臉陰翳的韋昌輝臉更沉了,石達開倒是一副躍躍欲試的樣子。
“怎麽了?”楊秀清問道:“出啥事了。”
“你自己看吧,秀清。”蕭朝貴遞給他一個單筒望遠鏡,這是他們花錢從廣東弄來的,也隻有洪秀全和蕭朝貴手裏有這東西。
楊秀清接過望遠鏡往前看去,看見一座看上去很堅固的營寨。
不過營寨上飄著三杆大旗,最當中的大旗上寫著“提督廣西軍務總兵官”周圍還有不少“向”字大旗。
向榮的提標從柳州翻山越嶺趕過來了,正好在大黃江口擋住了太平軍的去路。
這下讓人堵住了,楊秀清將望遠鏡還給蕭朝貴,臉色也沉了下來。
早點發……估計有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