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軍兩日,地方上籌集的船隻基本能滿足全軍所需,很多旱鴨子不得不上船接受鍛煉。


    不過大部分士兵在船上最多隻能堅持半天,清晨拔營上船,到下午時就不得不想辦法離開船,找地方喘息。


    軍中因為暈船而生病的士兵愈發增多,這東西並不是光靠意誌力就能克服,鍛煉也好像不那麽靠譜,人成年後,生活習慣已經養成,讓他們適應船板上的生活太過困難,以至於沈溪一籌莫展。


    “……帶一群北方兵平中原之亂,那沒有任何問題,不過讓他們去江南……請恕在下說句不好聽的話,這頗有點南轅北轍的意思,士兵們根本適應不了舟楫上的生活,就算那些統兵的將領也都適應不來,跟他們自身的能力無關……”


    唐寅在經曆幾天指揮調度和練兵生涯後,深感軍中將士因不習水性帶來的暈船等不良情況影響嚴重,偏偏沈溪走的還是從湖廣到江南的水路,這意味著比直接陸地行軍要複雜許多。


    沈溪原本利用船隻順流而下,加速行軍速度的計劃遭遇失敗,唐寅在跟沈溪闡明觀點的時候,也在積極幫沈溪想對策。


    兵馬駐紮後,營地內一片安靜。


    士兵們不適應這種行軍方式,從船上下來的官兵好像霜打的茄子一樣,根本就直不起身來,早早便回帳篷休息,至於那些因暈船而上吐下瀉的官兵,此時都住進了傷兵營,軍醫成為軍中最勞累的人。


    沈溪道:“伯虎兄有何好建議?難道讓我在江南重新征募一批人馬?此前我就說過,臨時征調人馬不合適,不經過嚴格的訓練,很多士兵連槍支都不會用,你可知這背後蘊含的巨大影響?”


    唐寅皺眉:“但這麽折騰下去,先受不了的是軍中將士……沈尚書調兵遣將是有一套,但再有本事的主帥,也架不住手下將士羸弱……難道讓他們躺著跟賊寇交兵?這不現實吧?”


    沈溪沒有怪責唐寅直言,或者說現在唐寅是在用一種負責任的態度做事,這正是沈溪欣賞和希望看到的一幕。


    沈溪笑著搖搖頭:“你說的這些情況都擺在明麵上,現在我要的是對策,不知你能否想出對策?”


    “這……”


    唐寅非常為難,仔細思索後道,“前方就是宜城,或者我們可以在那邊渡過漢水,然後放棄船隻,走隨州到信陽,順著大別山東麓向東,走光州、商城到廬州府,從廬州府到南京就很方便了……如此行軍,將士們應該能適應。”


    沈溪這次卻直接拒絕:“不可能,這也太折騰了……你知道我當初為何不選擇直接從鄧州東行走信陽一線?我們南下襄陽的目的,一方麵確實是為了提前適應南方的地形地貌和氣候,同時也是為向西南之地的叛軍施壓,讓他們以為我們會取道湖廣先討伐他們,順便振奮四川、貴州等地官軍士氣……”


    唐寅一陣為難,他來找沈溪隻是覺得有必要跟沈溪說明當前軍中麵臨的困難,卻未料沈溪對他的期望值太高,居然讓他想對策,換作一年前這根本是不可想象之事。


    “要不就幹脆放棄這路人馬?”


    唐寅無奈地道,“咱們不坐船了,走陸路直抵長江北岸,就地駐紮,這支軍隊將屯軍於巴蜀門戶宜昌,威懾西南那些造反的土司,而大人則乘船東下,直抵南京,重新編練一支隊伍……勉強行事隻會造成更大麻煩,一旦兵敗,吃虧的就是沈尚書您,多年積累的好名聲一下就毀了。”


    沈溪道:“名聲乃身外物,毀不毀無所謂,不過江南之地暫時沒有適合我統領的人馬倒是真的……”


    “有的。”


    唐寅擠眉弄眼,“沈尚書昔日出任沿海三省總督時,可是訓練過一支人馬,並以此平息閩粵海域的匪寇……沈尚書難道忘了?”


    沈溪再度搖頭:“時過境遷,先不說那批人馬基本都來自粵桂之地,調到南直隸和江浙作戰也會出現水土不服的問題,單說現在要將這些人馬湊齊,已是不可能的事情,像荊越等將領,已到北方帶兵,且這麽多年下來,當初的新兵早成了老兵油子,而那些老兵怕是已經自己的軍職傳給子侄……火器的更新換代也是大麻煩,那時候那批人用的是最原始的火器,現在他們會用佛郎機銃和燧發槍嗎?”


    唐寅聽到這裏不由異常懊惱,沈溪這裏似乎處處都是麻煩,不是他能解決的。


    他看到的問題,其實沈溪也看到了,綜合方方麵麵的情況,眼下統領的這批士兵必須到江南,至於到了地方是將暈船反應強烈的士兵淘汰,還是將整路人馬放棄,或者是沈溪靠一些獨特的訓練方式讓士兵適應,都是有可能的。


    唐寅低下頭,沉思半晌後道:“光靠這路人馬去江南平倭寇,有些不切實際,畢竟接下來基本都是水戰,落船的情況時有發生,軍中大多數人不會遊泳,要教會他們遊泳,還要讓他們在船上如履平地,太過艱難……不如在江南招募一批士兵重新訓練,教會他們使用新式火器,這比訓練旱鴨子熟悉水性容易許多。”


    沈溪點頭:“伯虎兄所說,倒是有幾分道理。”


    唐寅本來不過是想找台階下,讓自己可以在沈溪麵前全身而退,誰知臨時想出的說辭得到沈溪讚揚,心氣頓時高漲。


    隻要是在沈溪這裏講道理,哪怕不是盡善盡美,沈溪的包容度都很高,使得他可以暢所欲言。


    不但是唐寅,別的將領或者文官也能在沈溪這裏得到相同的待遇。


    “伯虎兄還有別的建議嗎?”沈溪笑著問道。


    “這……”


    唐寅思索半晌後斷然搖頭。


    對此時的他來說,能把問題看清楚,並且有自己的判斷已經很不錯了,想讓他解決問題不切實際。


    沈溪似也早料到唐寅無法給出對策,畢竟現在軍中麵對的一係列問題非常棘手,唐寅隻是作為幕僚隨軍,而非全軍主帥,能力不足完全可以理解。


    沈溪道:“伯虎兄先回去考慮清楚再來建言,將士麵臨的難處都擺在明處,難道我會看不到?不過想建功立業,平海疆令百姓安定,就要有所犧牲……他們在隨我出征前就該有心理準備……難道軍功是白得的嗎?”


    沈溪想的是前世某隻軍隊,從東北冰天雪地的地方一路打到長江邊,然後渡江橫掃江南,最後橫渡瓊州海峽,拿下海南島,也沒誰說水土不服就故步不前。


    這天底下所有士兵都想跟著沈溪打仗,因為軍功幾乎是唾手可得。現在那些已在中原平叛戰爭匯總立下軍功的將士因不習水性和暈船吃苦受累,並不是什麽不可忍受之事,天底下沒有白吃的晚餐,要想立功就要忍受非人的痛苦。


    “在下明白了。”


    唐寅顯得有些懊惱,他覺得自己在一些事上思慮不周,到沈溪這裏來建言卻拿不出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沒得到印象分倒是丟分了,實在劃不來。


    唐寅離開沈溪營帳,情緒低落,站在帳門前半晌說不出話。


    左右侍衛不敢說什麽,隻是默默地看著他。


    過了半晌,張侖走了過來。


    張侖雖然行動無礙,但身子骨終歸沒有好利索,所以沈溪暫時沒讓他領兵,如今就連訓練之事也都輪不上。


    不過作為英國公世子,張侖在軍中地位很高,以至於許多事情軍中將校會委托他出麵,幫忙解決。


    “唐先生,不知沈大人有何意見?”張侖知道唐寅來找沈溪的目的,說話時目光中帶著極大的期許。


    唐寅無奈道:“還能怎樣?沈尚書暫且未有對策,將士仍舊要訓練,不能因為一些人不適應而中止!”


    “怎會這樣?”


    張侖不太理解,明明唐寅去見沈溪前說好要為那些不適應的將士說情,擇地安頓,或者選擇江北的道路而行,免去舟船之苦。


    但現在唐寅的口風明顯改變,說明之前去見沈溪非但沒起到效果,還被沈溪說服。


    唐寅歎了口氣:“堯臣,其實沈尚書說的很對,江南戰事在即,現招兵訓練,還倉促跟倭寇交戰,能有幾分勝算?那些賊寇海船甚至比海防衙門的船隻更大,兵器也不比官軍弱多少,以前跟官軍交戰中又積累不少實戰經驗,咱隻靠新兵去打……勝算著實不高。”


    張侖望著唐寅,半晌後道:“道理是如此,不過將士們實在太辛苦了。”


    唐寅道:“當兵哪有不受苦的?現在不受苦,意味著碰到賊寇就要丟掉性命,盡早適應舟船乃是為了更好活命……跟宋副總兵說,這件事我幫不上忙,除非有更好的應對之策,不然沈尚書這邊我實在遞不上話。”


    張侖隻是中間人,不涉及切身利益,聞言點頭:“我明白了,這就去跟宋將軍說。”


    ……


    ……


    沈溪遇到的麻煩,流於表麵,不但軍中上下都很清楚,就連大軍過境的沿途地方官員和將領也都看得分明。


    消息以最快速度傳回京城,為謝遷等朝中重臣所知。


    張懋因張侖受傷之事而懊惱,趁著去跟謝遷商議孫子襲爵之事,將沈溪軍中的情況跟謝遷說明,卻未料謝遷早就知道沈溪的難處。


    “……他帶著北方兵去南方湖泊密集、河流縱橫之地平亂,本就是胡鬧,若他早有預估,何至於出現如今的麻煩?”


    謝遷語氣中帶著幾分蠻橫。


    張懋道:“於喬,現在要想辦法幫之厚解決麻煩,不行的話就讓他在江南重新招募新兵,訓練成軍,南直隸和江浙子弟天生就擅舟楫,對上倭寇也不會弱多少……就算從閩粵征調人馬也來得及。”


    謝遷眯眼打量張懋:“難道老公爺覺得他沒辦法?這小子做事素來自負,麵麵俱到,自詡算無遺策,相信他一定可以拿出對策來!”


    “嗯?”


    張懋突然覺得自己腦袋瓜跟不上謝遷的節奏了。


    明明之前還對沈溪嗤之以鼻,一轉眼便對沈溪有所期待,好像沈溪隨時都能化腐朽為神奇。


    不過在稍微琢磨後,張懋便感覺事情沒那麽簡單,心想:“難道於喬是想讓之厚知難而退?於喬對之厚於朝中所作所為一向非常苛刻,他既如此說,大概是想讓之厚自行解決麻煩。”


    未等張懋給出評價,謝遷堅決地道:“就算有再大的麻煩,也先等之厚領兵到了南直隸再說……南京城現在已亂成一鍋粥,陛下不問朝事,有宵小趁機興風作浪,我寧可留在京城圖個耳根清靜,也不想牽扯地方紛爭。”


    張懋微微歎息:“看來於喬終歸未放下心結。”


    謝遷抬頭瞄了張懋一眼,以前他跟張懋相處時多半處於弱勢一方,因為二人從未有利益爭奪,張懋乃四朝元老加勳貴之首,年老持重,穩壓謝遷一頭。


    但現在情況卻不同,張懋因為繼承人問題,求上門來,導致張懋說話時明顯軟弱許多,謝遷反倒占據上風。


    謝遷道:“若他覺得北方兵不習南方氣候和環境,自會主動跟陛下提請,我自不會袖手旁觀……但問題是他自己都沒提,不過是一群人在背後嚼舌根,如此我還要拉下臉幫他不成?有麻煩,讓他自己去說,實在不成可以找陛下解決,我等根本沒必要插手!”


    張懋聽到這裏,頓時明白謝遷想抽身事外。


    張懋心道:“於喬好不容易將之厚打發出京,或許他想的是找人接替之厚的兵部尚書之位,或是讓之厚以勳貴之身進都督府而放棄文職,怎會誠心實意幫忙?看來跟他說這些,純屬徒勞。”


    ……


    ……


    以前張懋不想多理會有關沈溪之事,不過在對韃靼之戰後,朝中文臣武將的格局進一步發生變化,張懋已感受到來自沈溪的巨大壓力,同時他發現自己身體和精神狀態大不如前,想早些把繼承人問題解決。


    張懋知道張侖在朝中沒有丁點兒聲望,為了使英國公這爵位不被皇帝算計,隻能從沈身上溪入手,試著拉攏沈溪。


    之前張懋對沈溪處於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但現在情況不同了,他的孫子在沈溪麾下當差,他在京城必須要有所表現,為江南戰事奔走,目的隻有一個,那就是盡快讓張侖成為沈溪的“助手”,以此奠定其在五軍都督府的威望。


    “陛下喜歡提拔任用年輕人,這樣就給了堯臣上位的機會,若是之厚對堯臣多有器重的話,陛下對堯臣也會多幾分欣賞,那時我張家人仍舊可以在五軍都督府內占獨樹一幟,否則……唉!”


    回去的馬車上,張懋反複揣摩,他發現情況有些嚴峻,當今皇帝跟他的關係並不融洽,若是他死了,英國公這爵位很可能成為朝中不顯山不露水的雞肋存在,張侖難以扛起他留下的政治遺產。


    “之厚這幾年在朝中的確沒爭什麽,但以後什麽樣子沒人知曉。”


    張懋有幾分鬱悶,“於喬不肯出手幫忙,遇到事情便撂挑子,指望他真不如指望之厚,但我這邊有什麽方式可以讓之厚多幫堯臣一些?難道也要學當初的於喬,跟之厚結親?那我張某人顏麵何存?”


    張懋很苦惱,他幾次跟謝遷交流都不順利,而在沈溪出征前,他跟沈溪的關係算不上多好,突然安插張侖到沈溪身邊,提前都沒跟沈溪把話交待清楚,非常擔心沈溪對張侖表現出的友好態度隻是暫時的。


    回到國公府,知客過來在耳邊說了一通,張懋才知兵部右侍郎王守仁登門求見。


    張懋跟王守仁不是很熟悉,因為王守仁是文官出身,沒有在五軍都督府供職的經曆,平時不過是禮貌上交際。


    王守仁出自官宦世家,以前兩人倒是見過多次麵,屬於那種認識,但沒有深交的類型,再者王守仁比張懋矮了兩輩,就算王守仁的父親王華來公爵府求見,都要以晚輩之禮相見。


    張懋趨步到了自家正堂,王守仁連忙起身恭敬相迎,張懋笑道:“這是什麽風,把伯安你吹到府上來了?最近兵部事務應該很忙碌吧?”


    王守仁雖然隻是兵部右侍郎,屬於兵部三把手,但因一把手沈溪和二把手陸完都不在京城,使得兵部事務基本都是王守仁負責打理,兵部右侍郎所行基本是尚書事,這一切對於才進入朝廷中樞不久的王守仁來說應該很頭痛才是,故在張懋看來,王守仁公事繁忙,沒有要緊事絕對不會過府拜訪。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寒門狀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子並收藏寒門狀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