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地道,江蘺帶著皇帝陛下一路前行。
這條地道通往皇城外圍,是白玉堂倉促之中挖出來的,手藝粗糙了些,隻能彎著腰行走,地道的大部分路段借用了皇城下的溝渠,也就是通俗意義上的下水道。
為了防範皇城內發生洪澇災害,工匠們在皇城下修建了直通洛水的溝渠,這些溝渠縱橫交錯,連接四方,是一項極其龐大的工程,正因為借用了早已存在的溝渠,白玉堂才能在短時間內挖通地道。
既然是下水道,味道自然不太好聞,而且極容易在其中迷失,若非白玉堂帶著他走過一遍,江蘺也很難記得如此繁複的路徑,更不用說在後麵追趕他們的僵屍了,溝渠裏的氣味還能掩蓋他們的痕跡。
從地道中出來,他們來到洛水之上。
由於宵禁,整個河麵上靜悄悄的,無數畫舫停靠在岸邊,江蘺攙扶著武瀾上岸,望著皇城的方向,從那裏隱約傳來殺戮之聲,衝天的火光預示著這場****的規模正在擴大,即將從皇城蔓延到整個神都。
“陛下,將何去何從?”江蘺探問道。
他不知道武瀾還有沒有留下逆轉局麵的手段,不過以眼下的境況來看離開神都是最好的選擇,江家的商船正在洛水岸邊,連夜起錨,不到天亮就能駛離神都,那時僵屍們恐怕還在城內搜索。
武瀾眼中閃過一絲心痛之色,他孤身逃離,宮中尚有皇子和嬪妃,心中難舍,可若不當機立斷,就此離開,整個皇朝都要落入魔物之手。
“離開吧!”皇帝陛下輕聲道。
“遵旨。”江蘺應對道。
他和武瀾來到江家的商船上,招來船夫,準備開船。
在此之前,他還要到劉潛府中一趟,白玉堂和武令月都在劉府中藏身,皇帝陛下希望能夠把公主殿下救出來。
江蘺在夜色中穿行,皇城的****正在影響整個神都,無論是大臣還是百姓都從睡夢中驚醒,有人戰戰兢兢的躲在家中,有人出門查探狀況,負責巡邏的軍士在街道上維持著秩序,沒有人知道真正發生了什麽。
他來到劉潛府中,劉大人正準備進入皇城,在了解了事情的經過後,劉潛卻要留在神都,神都內還有上百萬的百姓,這位一向為民請命的官員不想放棄城內的民眾。
“我若離開,將陷百姓於何地?”劉潛如此說道。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江蘺知道勸不動這位大人,隻好帶著其他人離開,他抱著金小環,白玉堂和武令月騎馬飛奔,朝著洛水岸邊而去。
此時僵屍已經追出了皇城,在城內大肆的搜捕著,然而神都采取的是裏坊式的管理製度,把城內劃分成大小不一的坊,坊的四周有牆,設有四門,每一個坊相當於一座小城,這些小城構成了整座神都。
一旦到了宵禁的時間,禁軍就會關閉坊門,想要開門需要官府頒發的通行令牌,這麽做可以有效的防止犯罪。
劉潛是大理寺卿,自然有通行令牌,不過那些僵屍沒有,僵屍和守衛坊市的禁軍戰鬥起來,造成了更大的混亂。
申元之沒想到今夜的行動會出現如此多的變數,但他知道皇帝想要離開神都有兩條路徑,一是走陸路,一是走水路。
可神都實在是太大了,或許武瀾正躲藏在某個角落裏,而想要把神都的百姓都化成僵屍也不現實,隻能沿著水陸兩路尋找,妖怪們紛紛變身,飛禽在空中巡視,熟悉水性的妖怪則潛入河中。
一時間,神都城內妖氣衝天,群魔亂舞。
趁著混亂,江蘺一行來到商船上,商船起航,漸漸遠離,他們站在船頭,望著混亂中的神都,江蘺倒還好些,沒有牽掛之人,不過金小環和白玉堂都有親人在那裏,更別說是武瀾父女了,神都就這樣淪陷了。
“父皇,咱們去哪兒?”太平公主武令月傷感道。
“鎮江金山寺。”武瀾決斷道。
對於皇帝陛下的去向江蘺倒是能夠理解,金山寺和嶗山是天下修士的聖地,不過嶗山位於東海之畔,地理位置過於偏僻,金山寺在江南的中心地帶,是富饒之地,無論是請法師降妖除魔,還是重建大炎皇朝都是最好的去處。
可以預見,隨著神都的陷落,僵屍們一定會加快入侵的步伐,上京城離神都不遠,還在梁王的控製之中,想來會首當其衝,江家南遷勢在必行。
僵屍不同於其他勢力,隻要投降就能確保平安無事,要想不成為僵屍中的一員,隻能反抗到底,沒有其他出路。
天亮之時,神都內的亂局基本上得到了控製,聖旨從宮中傳出,以此來安定民心,百姓們隻知道皇城內發生了****,並不清楚具體的情況,隻能留在家中等著官府的告示,而官員們則身穿官服,進入皇城辦公。
官員們急切的想要知道昨晚發生了什麽,是謀權篡位還是宮廷內亂?
當他們進入皇城的時候發覺皇城內戒備森嚴,陰氣森森,地上的血跡尚未幹透,正有宮人雜役們小心收拾,他們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來到衙署,想要進行一天的工作,等待著宮中的消息,卻看到一隊禁軍正在等著他們。
劉潛來到大理寺,召集手下的官吏議事,他雖說心中早有準備,可見到下麵官吏陰沉的麵容,還是心驚不已,因為江蘺從天牢逃走,昨夜大理寺是重災區,值守在這裏的官吏都被轉換成了僵屍。
該來的總會來的。
劉大人歎了口氣,沉穩的坐在大理寺的大堂上,像往常一樣翻閱著手中的卷宗,吩咐下麵的官吏做事,直到有官吏來到他身邊,露出獠牙,在他脖子上咬了一口。
這樣的場景在皇城內各個衙署中不停的上演,最終所有的官吏都成為了僵屍。
這一日的朝會照常進行,皇帝武瀾端坐在龍椅上,下麵是兩排死氣沉沉的大臣,大殿上鴉雀無聲,隻有太師龐吉的聲音在殿內回蕩著。
這條地道通往皇城外圍,是白玉堂倉促之中挖出來的,手藝粗糙了些,隻能彎著腰行走,地道的大部分路段借用了皇城下的溝渠,也就是通俗意義上的下水道。
為了防範皇城內發生洪澇災害,工匠們在皇城下修建了直通洛水的溝渠,這些溝渠縱橫交錯,連接四方,是一項極其龐大的工程,正因為借用了早已存在的溝渠,白玉堂才能在短時間內挖通地道。
既然是下水道,味道自然不太好聞,而且極容易在其中迷失,若非白玉堂帶著他走過一遍,江蘺也很難記得如此繁複的路徑,更不用說在後麵追趕他們的僵屍了,溝渠裏的氣味還能掩蓋他們的痕跡。
從地道中出來,他們來到洛水之上。
由於宵禁,整個河麵上靜悄悄的,無數畫舫停靠在岸邊,江蘺攙扶著武瀾上岸,望著皇城的方向,從那裏隱約傳來殺戮之聲,衝天的火光預示著這場****的規模正在擴大,即將從皇城蔓延到整個神都。
“陛下,將何去何從?”江蘺探問道。
他不知道武瀾還有沒有留下逆轉局麵的手段,不過以眼下的境況來看離開神都是最好的選擇,江家的商船正在洛水岸邊,連夜起錨,不到天亮就能駛離神都,那時僵屍們恐怕還在城內搜索。
武瀾眼中閃過一絲心痛之色,他孤身逃離,宮中尚有皇子和嬪妃,心中難舍,可若不當機立斷,就此離開,整個皇朝都要落入魔物之手。
“離開吧!”皇帝陛下輕聲道。
“遵旨。”江蘺應對道。
他和武瀾來到江家的商船上,招來船夫,準備開船。
在此之前,他還要到劉潛府中一趟,白玉堂和武令月都在劉府中藏身,皇帝陛下希望能夠把公主殿下救出來。
江蘺在夜色中穿行,皇城的****正在影響整個神都,無論是大臣還是百姓都從睡夢中驚醒,有人戰戰兢兢的躲在家中,有人出門查探狀況,負責巡邏的軍士在街道上維持著秩序,沒有人知道真正發生了什麽。
他來到劉潛府中,劉大人正準備進入皇城,在了解了事情的經過後,劉潛卻要留在神都,神都內還有上百萬的百姓,這位一向為民請命的官員不想放棄城內的民眾。
“我若離開,將陷百姓於何地?”劉潛如此說道。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江蘺知道勸不動這位大人,隻好帶著其他人離開,他抱著金小環,白玉堂和武令月騎馬飛奔,朝著洛水岸邊而去。
此時僵屍已經追出了皇城,在城內大肆的搜捕著,然而神都采取的是裏坊式的管理製度,把城內劃分成大小不一的坊,坊的四周有牆,設有四門,每一個坊相當於一座小城,這些小城構成了整座神都。
一旦到了宵禁的時間,禁軍就會關閉坊門,想要開門需要官府頒發的通行令牌,這麽做可以有效的防止犯罪。
劉潛是大理寺卿,自然有通行令牌,不過那些僵屍沒有,僵屍和守衛坊市的禁軍戰鬥起來,造成了更大的混亂。
申元之沒想到今夜的行動會出現如此多的變數,但他知道皇帝想要離開神都有兩條路徑,一是走陸路,一是走水路。
可神都實在是太大了,或許武瀾正躲藏在某個角落裏,而想要把神都的百姓都化成僵屍也不現實,隻能沿著水陸兩路尋找,妖怪們紛紛變身,飛禽在空中巡視,熟悉水性的妖怪則潛入河中。
一時間,神都城內妖氣衝天,群魔亂舞。
趁著混亂,江蘺一行來到商船上,商船起航,漸漸遠離,他們站在船頭,望著混亂中的神都,江蘺倒還好些,沒有牽掛之人,不過金小環和白玉堂都有親人在那裏,更別說是武瀾父女了,神都就這樣淪陷了。
“父皇,咱們去哪兒?”太平公主武令月傷感道。
“鎮江金山寺。”武瀾決斷道。
對於皇帝陛下的去向江蘺倒是能夠理解,金山寺和嶗山是天下修士的聖地,不過嶗山位於東海之畔,地理位置過於偏僻,金山寺在江南的中心地帶,是富饒之地,無論是請法師降妖除魔,還是重建大炎皇朝都是最好的去處。
可以預見,隨著神都的陷落,僵屍們一定會加快入侵的步伐,上京城離神都不遠,還在梁王的控製之中,想來會首當其衝,江家南遷勢在必行。
僵屍不同於其他勢力,隻要投降就能確保平安無事,要想不成為僵屍中的一員,隻能反抗到底,沒有其他出路。
天亮之時,神都內的亂局基本上得到了控製,聖旨從宮中傳出,以此來安定民心,百姓們隻知道皇城內發生了****,並不清楚具體的情況,隻能留在家中等著官府的告示,而官員們則身穿官服,進入皇城辦公。
官員們急切的想要知道昨晚發生了什麽,是謀權篡位還是宮廷內亂?
當他們進入皇城的時候發覺皇城內戒備森嚴,陰氣森森,地上的血跡尚未幹透,正有宮人雜役們小心收拾,他們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來到衙署,想要進行一天的工作,等待著宮中的消息,卻看到一隊禁軍正在等著他們。
劉潛來到大理寺,召集手下的官吏議事,他雖說心中早有準備,可見到下麵官吏陰沉的麵容,還是心驚不已,因為江蘺從天牢逃走,昨夜大理寺是重災區,值守在這裏的官吏都被轉換成了僵屍。
該來的總會來的。
劉大人歎了口氣,沉穩的坐在大理寺的大堂上,像往常一樣翻閱著手中的卷宗,吩咐下麵的官吏做事,直到有官吏來到他身邊,露出獠牙,在他脖子上咬了一口。
這樣的場景在皇城內各個衙署中不停的上演,最終所有的官吏都成為了僵屍。
這一日的朝會照常進行,皇帝武瀾端坐在龍椅上,下麵是兩排死氣沉沉的大臣,大殿上鴉雀無聲,隻有太師龐吉的聲音在殿內回蕩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