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婿且細細道來!”李世民聽見夏鴻升突然有了辦法,頓時大喜,立刻坐正了身子,對夏鴻升說道。
“小婿遵命!”夏鴻升點了點頭,說道:“嶽父大人,小婿所言之法,主要乃是兩個東西。其一,曰掛職鍛煉。其二,曰基層工作經曆。這兩樣其實是一個東西,隻是一個是手法,一個是目的。一個是舉措,一個是規製。”
李世民又從夏鴻升的口中聽到了新鮮的名詞,於是問道:“這基層工作經曆,朕倒是猜得到,想來該是有過在基層為官做事之經驗吧?”
夏鴻升點了點頭,說道:“嶽父大人說的沒錯,所謂基層工作經曆,就是具有在縣一級,和縣以下的朝廷機構中做事的經曆。包括縣令、縣丞、主簿、縣委……甚至於衙門差役、裏正之類。就是說,有在這些能夠直接接觸到百姓,直接深入到民間,直接處理百姓之事務,同百姓打交道的朝廷最底層做事的經驗。基層工作經驗太重要了。民間的事情,千頭萬緒。隻有了解基層實情,貼近百姓,增強朝廷官員的百姓觀念和百姓感情,密切朝廷同百姓之間的血肉聯係,官員才能夠有的放矢的去治理百姓,去造福百姓。而為百姓造福了,同百姓有感情了,百姓自然也就對這些官員,對朝廷心服口服,也就會忠心於大唐,忠心於朝廷,忠心於陛下了。”
“賢婿所言不錯啊!”李世民點了點頭,說道:“先賢孟子有雲: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若是朝臣們都未曾接觸過百姓,未曾深入過民間,又如何能知道其所欲,其所惡?又如何能得其心?不得民心,又如何能使得這天下長治久安?”
“嶽父大人所言極是!還有,嶽父大人您一定是知道的。這朝臣之中,也是有一些成文和不成文的規矩的。”夏鴻升對李世民說道:“比方說科舉吧,讀書人若想要入朝為官,就必須經過科舉考試,及第之後才算是有了謀求官位的資格。法度有所明令,故而這就是一個成文的規定。還有吏部的釋褐試,隻有通過了吏部的釋褐試,及第之進士或明經者方能分授官職,這也是朝廷的規定,故而也是一個成文的規矩。可進士科之應試者,多在禮部試之前,將自己所作之詩文輯錄成卷,投獻給主考官,或是有地位的人物,以表現自己,並爭取其的推薦。若得其賞識並推薦,則考試之時及第的幾率就要大上許多,這不是朝廷的明文規定,然進士科之學子逢考必投行卷,博求高位者舉薦,日後入仕升遷,也會快上許多。這也是一貫有之的了。這就是不成文的規矩。陛下,如今朝臣之升遷,從或科舉、或舉薦、或因功、或蒙蔭而入仕,到分授官職,再到升遷官位,這中間都有這些條件的限製。科舉及第,是一個條件,高官推薦,是一個條件,赴任之後取得功勞,是一個條件,朝堂之中有人提攜,是一個條件。當這些條件一個一個的都滿足了,官員才會得到升遷。滿足的條件越多,升遷的幾率越大。所以,朝廷完全可以將基層工作經曆也補充到這些條件之中。那就是,日後但凡官員升遷,必要求其有過基層工作之經曆,否則不能升遷。”
“凡官員升遷,必要求其有過基層工作之經曆,否則不能升遷……”李世民沉吟了起來,想了一會兒,又對夏鴻升說道:“這倒是一個讓朝中官吏都不會欠缺同百姓接觸之經曆的好法子。若朝中有此令,則但凡是官員想要升遷的,那就算是朝廷不安排,自己也該要想法設法的請求到那些基層赴任去了。”
“是啊,嶽父大人!”夏鴻升說道:“也不必擔心一旦有了這規定,官吏們都往基層擠。沒有基層工作經曆的,且去基層工作,以彌補經曆。而已有工作經曆的,則升遷至州、道乃至於朝中便是。這一出一進,從上到下的官員並沒缺少。而去,現如今朝中高官已定,不好再叫他們赴任基層。可從新晉科舉及第者開始,將這些科舉及第者直接授官到基層去,讓他們可以直接獲得基層工作經驗,日後提拔起來之後,自有新的科舉及第者補充到地方。”
李世民點了點頭,說道:“好,是個好法子!如此一來,日後朝中之官員,必都是在基層做過事情的,都直接的接觸過百姓,深入到百姓之事中去過。便可以避免官不知民了。好!這個法子好啊!官不知民,如何治民?不過,也有個問題。”
夏鴻升看著李世民,聽李世民皺了皺眉頭,又說道:“蒙蔭入仕者,其祖上於國有功,子孫得以承襲其位。這是祖輩用功德換來的。若將其授官到了基層,豈不是叫人寒心?就比方說那程老匹夫,朕若是叫他的兒子去做個縣尉,不僅對不住他於大唐之功勞,叫旁人看見了,也寒了心呐。令有一些受到舉薦之人,的確有真才實學,卻又故意讓他去做縣令之類,豈不是浪費了人才?”
夏鴻升笑了笑,說道:“這就涉及到小婿所說的另外那個詞兒了。”
“掛職鍛煉?”李世民記性好,聽一遍,雖然不明白甚子意思,可也記住了。
“不錯。正是掛職鍛煉。”夏鴻升點了點頭,說道:“所謂掛職鍛煉,就是上層選派一些公務之人員,保留其現今之身份位階,而遣派到下層官衙機構擔任某一職務一段時間,進行學習鍛煉,積累經驗。”
李世民一聽,頓時眼中一凝,想了想,說道:“賢婿的意思是,從朝堂之中,選出一批人來,讓他還有當下的官階,仍屬如今隻官衙,卻將其派到基層去,做一段時間事情,然後重新召回。”(未完待續。)
“小婿遵命!”夏鴻升點了點頭,說道:“嶽父大人,小婿所言之法,主要乃是兩個東西。其一,曰掛職鍛煉。其二,曰基層工作經曆。這兩樣其實是一個東西,隻是一個是手法,一個是目的。一個是舉措,一個是規製。”
李世民又從夏鴻升的口中聽到了新鮮的名詞,於是問道:“這基層工作經曆,朕倒是猜得到,想來該是有過在基層為官做事之經驗吧?”
夏鴻升點了點頭,說道:“嶽父大人說的沒錯,所謂基層工作經曆,就是具有在縣一級,和縣以下的朝廷機構中做事的經曆。包括縣令、縣丞、主簿、縣委……甚至於衙門差役、裏正之類。就是說,有在這些能夠直接接觸到百姓,直接深入到民間,直接處理百姓之事務,同百姓打交道的朝廷最底層做事的經驗。基層工作經驗太重要了。民間的事情,千頭萬緒。隻有了解基層實情,貼近百姓,增強朝廷官員的百姓觀念和百姓感情,密切朝廷同百姓之間的血肉聯係,官員才能夠有的放矢的去治理百姓,去造福百姓。而為百姓造福了,同百姓有感情了,百姓自然也就對這些官員,對朝廷心服口服,也就會忠心於大唐,忠心於朝廷,忠心於陛下了。”
“賢婿所言不錯啊!”李世民點了點頭,說道:“先賢孟子有雲: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若是朝臣們都未曾接觸過百姓,未曾深入過民間,又如何能知道其所欲,其所惡?又如何能得其心?不得民心,又如何能使得這天下長治久安?”
“嶽父大人所言極是!還有,嶽父大人您一定是知道的。這朝臣之中,也是有一些成文和不成文的規矩的。”夏鴻升對李世民說道:“比方說科舉吧,讀書人若想要入朝為官,就必須經過科舉考試,及第之後才算是有了謀求官位的資格。法度有所明令,故而這就是一個成文的規定。還有吏部的釋褐試,隻有通過了吏部的釋褐試,及第之進士或明經者方能分授官職,這也是朝廷的規定,故而也是一個成文的規矩。可進士科之應試者,多在禮部試之前,將自己所作之詩文輯錄成卷,投獻給主考官,或是有地位的人物,以表現自己,並爭取其的推薦。若得其賞識並推薦,則考試之時及第的幾率就要大上許多,這不是朝廷的明文規定,然進士科之學子逢考必投行卷,博求高位者舉薦,日後入仕升遷,也會快上許多。這也是一貫有之的了。這就是不成文的規矩。陛下,如今朝臣之升遷,從或科舉、或舉薦、或因功、或蒙蔭而入仕,到分授官職,再到升遷官位,這中間都有這些條件的限製。科舉及第,是一個條件,高官推薦,是一個條件,赴任之後取得功勞,是一個條件,朝堂之中有人提攜,是一個條件。當這些條件一個一個的都滿足了,官員才會得到升遷。滿足的條件越多,升遷的幾率越大。所以,朝廷完全可以將基層工作經曆也補充到這些條件之中。那就是,日後但凡官員升遷,必要求其有過基層工作之經曆,否則不能升遷。”
“凡官員升遷,必要求其有過基層工作之經曆,否則不能升遷……”李世民沉吟了起來,想了一會兒,又對夏鴻升說道:“這倒是一個讓朝中官吏都不會欠缺同百姓接觸之經曆的好法子。若朝中有此令,則但凡是官員想要升遷的,那就算是朝廷不安排,自己也該要想法設法的請求到那些基層赴任去了。”
“是啊,嶽父大人!”夏鴻升說道:“也不必擔心一旦有了這規定,官吏們都往基層擠。沒有基層工作經曆的,且去基層工作,以彌補經曆。而已有工作經曆的,則升遷至州、道乃至於朝中便是。這一出一進,從上到下的官員並沒缺少。而去,現如今朝中高官已定,不好再叫他們赴任基層。可從新晉科舉及第者開始,將這些科舉及第者直接授官到基層去,讓他們可以直接獲得基層工作經驗,日後提拔起來之後,自有新的科舉及第者補充到地方。”
李世民點了點頭,說道:“好,是個好法子!如此一來,日後朝中之官員,必都是在基層做過事情的,都直接的接觸過百姓,深入到百姓之事中去過。便可以避免官不知民了。好!這個法子好啊!官不知民,如何治民?不過,也有個問題。”
夏鴻升看著李世民,聽李世民皺了皺眉頭,又說道:“蒙蔭入仕者,其祖上於國有功,子孫得以承襲其位。這是祖輩用功德換來的。若將其授官到了基層,豈不是叫人寒心?就比方說那程老匹夫,朕若是叫他的兒子去做個縣尉,不僅對不住他於大唐之功勞,叫旁人看見了,也寒了心呐。令有一些受到舉薦之人,的確有真才實學,卻又故意讓他去做縣令之類,豈不是浪費了人才?”
夏鴻升笑了笑,說道:“這就涉及到小婿所說的另外那個詞兒了。”
“掛職鍛煉?”李世民記性好,聽一遍,雖然不明白甚子意思,可也記住了。
“不錯。正是掛職鍛煉。”夏鴻升點了點頭,說道:“所謂掛職鍛煉,就是上層選派一些公務之人員,保留其現今之身份位階,而遣派到下層官衙機構擔任某一職務一段時間,進行學習鍛煉,積累經驗。”
李世民一聽,頓時眼中一凝,想了想,說道:“賢婿的意思是,從朝堂之中,選出一批人來,讓他還有當下的官階,仍屬如今隻官衙,卻將其派到基層去,做一段時間事情,然後重新召回。”(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