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敬宗這個人,夏鴻升本身十分討厭他。


    當年在鸞州城,夏鴻升還不知道他是誰的時候,就覺得這人說話做事不真誠,裏麵都藏著自己的小心思。後來知道了他是許敬宗,就更不待見他了。


    不過也不得罪他,隻是不過多同他交往,井水不犯河水。


    許敬宗這個人,其實是很有爭議的。單從能力上來說,是十分有能力,有才幹的。他曾監修國史,兩為帝師,其人非常有才氣,這也是太宗、高宗和武後一直欣賞他的原因之一。


    可若是從人品上來說,卻又有不少的人格缺陷。


    曲從迎合,投機取巧,曲直不正,貪財奸佞……這些都是他的缺點。


    所以他能夠得以監修國史,卻又因一己之喜憎利害而肆意篡改史實。地位崇高,卻治家無方,好色無度,造飛樓七十間,讓妓女在上麵騎馬而走,以為戲樂等等……


    然而眼下,夏鴻升卻也沒有其他的人選可用了。


    留下來盯著涇陽的新法推行的人選,首要的一個前提就是能夠不同士族苟合。如此一來,寒門出身的人自然更為合適。且士族勢力龐大,這個人又要有足夠的機敏變通,有萬般玲瓏心思去應付士族的種種手段。另外還要對李世民絕對忠誠,看得清楚形勢,不會站錯隊伍。綜此三者,馬周是最合適的人選。不僅是寒門出身,又極有能力,剛直而不失機敏,對李世民又十分忠心,重視百姓。


    可惜,李世民要馬周輔佐太子監國。而朝中其他人有此能力者,諸如虞世南、高士廉、唐儉之流,其雖然亦對於李世民的忠誠無話可說,然其本身就同士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本身也是大族世家。再說皇帝親征,太子監國,這些深受李世民信重的老臣,定然不是被留下來輔佐太子監國,就是被李世民帶著一同出征,也就不是最好的人選了。且他們的官位也太重,一舉一動都牽扯了好些人的視線和心思,也不利於親赴涇陽。


    這思來想去,能夠不太引人注目的來到涇陽,又有心機去對付士族的種種動作的人,還就隻有許敬宗了。至於忠誠於李世民,許敬宗雖然後來同武則天站在了一條船上,可現在他是斷然不敢違背李世民的。且,憑許敬宗的心思,也能夠看得出來大勢所趨,以他投機取巧為己謀功謀利的本性,反而會堅定的站在皇帝這邊。


    另外,許敬宗家雖然也是一個大族,不過比之那些士族,卻也小得多了。且其父被殺,家道沒落,因其當初虞世基與許敬宗的父親許善心一起被宇文化及殺害,封德彝當時為內史舍人,完全看到了當時的情況,因此對人說:“虞世基被誅殺,世南伏地而行請求替兄受死,善心被處死,敬宗手舞足蹈用來求生。”


    人們以此為話柄,不待見許敬宗。那些對孝道看到極重的士族更是因此看他不起,不屑與之為伍。許敬宗由此也是十分怨恨那些士族之人。


    這麽一合計,夏鴻升覺得讓許敬宗來支持著新商法和新稅法的事情,卻也可當一用。


    隻是,必然了,許敬宗也肯定會在推行商法和稅製的過程中,貪墨枉法,為自己謀利。


    若隻是小打小鬧,夏鴻升倒也不擔心。隻要推行的順利,成效顯著便是了。可關鍵就怕許敬宗貪墨太過,“剃光頭發微”,濫施權柄,使得新法不為善反為惡,為百姓所惡。


    古往今來,多少變法都是因為下麵的官員濫施權柄,矯枉過正,而使好法變惡法,最終失敗的!


    所以夏鴻升又拉了李恪出來,讓李恪看住許敬宗。


    而之所以選擇李恪,也有夏鴻升的考量。


    其一,李恪身為皇子,身份地位使得許敬宗不敢欺瞞於他。其二,李恪之機謀才智,在李世民的兒子當中,同李承乾是不相上下的。甚至於較之李承乾,更加接近於李世民。因此曆史上才有李世民“英果類己”的評價。大唐若有朝一日成為了君主立憲製國家,這貨是夏鴻升心目中首相的第一人選。


    眼下雖然他的能力還沒有展露,卻也同他故意收斂有關。憑借他的機謀,不說將許敬宗看的死死的了,起碼不會被蒙騙,不會讓許敬宗胡來。


    這麽做,也有些夏鴻升故意讓他也得到鍛煉的意思。


    後麵這些不敢同李世民講,夏鴻升隻說了前麵之所以選擇許敬宗的緣由,和李恪的身份地位及機敏心智足以監督住許敬宗而已。


    不過,李世民還是沒有當即作出決定。


    但夏鴻升知道,大軍出動,李世民禦駕親征之前,定然會做出安排了。


    “好了,此事便先就這樣。”李世民琢磨了一會兒,突然說道:“朕容後再想。今日讓你過來,除了問問新法整涇陽推行的情況之外,還有一件事情,朕要聽聽賢婿的看法。”


    “可是同高句麗有關?”夏鴻升問道。


    李世民點了點頭:“最多一個月,朕的大軍就會開拔。現今之棉花,全都做成了身上的衣物,卻也不大足夠。朕隻能先行令大軍出發,隨後做出的禦寒之物後續再運送過去了。入冬極寒之前,這些東西務必要送達遼東。否則,朕的計劃便功虧一簣。”


    “原本想著等棉花運抵長安之後,再稟報嶽父大人的。既然嶽父大人說起來了,那小婿就先行稟報了。”夏鴻升說道:“小婿令商隊往西域大肆收取棉花,收了不少,算算時間,也快要運回來了。陛下可不必擔心棉花的問題。隻要趕製禦寒之物的人手足夠,大軍應是能夠在遼東過冬的。”


    “哦?!”李世民一喜,連忙問道:“收了多少棉花?!”


    “四十七萬斤!”夏鴻升答道。


    “多少?!”李世民瞪大了眼睛,同之前夏鴻升聽到這個數字之時的反應一模一樣。


    夏鴻升笑了笑,說道:“回嶽父大人,您沒聽錯,四十七萬斤。不過,小婿隻知道個總數,具體的情況,若是嶽父大人想要了解,小婿明日可讓齊勇去將這回負責在西域為朝廷收棉花的商隊頭領叫來,讓他為陛下細說。”


    “好!”李世民手往腿上一拍,很是興奮。轉而卻又擔心的道:“賢婿,他怎的收來如此多的棉花?莫不是賢婿受了誆騙了吧?!”(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貞觀帝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石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石肆並收藏貞觀帝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