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爺,這是提督宣大軍務張宗衡張總督特意遣人入京,專程送來孝敬老爺的一點心意。”
剛一回府,周廷儒還在不住的揣摩今日聖上最後那句話的用意,怕是時局一旦繼續這樣糜爛下去,終有一日陛下會將念頭打到京官俸祿上去,這可了不得啊,最後不得鬧騰得無法收場?正心憂下轎進了府邸,見自家內院管家等候在庭院裏,見自家進來,趕緊上來道。
“來的人呢?”周廷儒本無意搭理這些瑣事,此刻卻猛然間一個激靈,急聲詢問,實在由不得耽擱,山西局勢一日比一日混亂,前番密信相告,還能勉力鎮壓招撫,眼下卻已到了無法收拾的地步,但具體如何,其中內情不甚了解,此刻有個明白人在此,哪裏不找來詢問?
他日涉及山西軍務,也好在朝廷裏有個交代,總比兩眼抹黑來的強,平白壞了自家在陛下心目中幹練的形象。
要說秦晉的局勢究竟怎樣,下邊的官員自然知曉,朝中的大臣也多少知曉一些,可要緊處唯獨就是瞞著陛下,叫天子不知道,既然天子不知道,那朝廷自然也裝作不知,任由秦晉兩地號百萬流民作亂,隻作埋頭不理,得過且過。
但眼下,山西已然是徹底玩脫了,整個晉地,南有流賊數十萬之眾,本就擾的地方不安寧,全仗晉北之地稅賦接濟,才能勉強維持,但如今北地又起暴亂,聲勢浩大到居然能夠攻取省府,恐怕其中內情甚大,況且叫捅到朝廷上明麵上來談,定要拿出個章程來剿賊才是。
今日聖天子已吩咐叫有司衙門一同參詳。限令務必數日內拿出解決的辦法來,可是滋事甚大,所涉兵馬何處調撥。何處匯集,何人統兵。每日沿途駐紮之地,所需預先調撥糧餉,都是個傷腦筋的事。
再者,賊兵軍力如何,所聚何處都沒探聽明白,貿然上去,若是調動兵馬過多,而勢必調兵關隘處守備空虛。恐有外敵趁虛而入之危,但若是賊軍眾,而官軍寡,則勢必不能順利平亂,若是叫賊軍發展壯大,成心腹之患,則今日計議之人,必定受到牽扯問罪。
所以,眼下有個從山西來的明白人,怎能不親自見上一見。
那管家本就隻當這事順嘴一提。畢竟自家瞧見張宗衡遣派之人懂得規矩,不僅恭敬進獻禮品,連自家。也是不忘塞上整整二百兩的山西匯票,隻求懇請其裝作無意,在自家老爺麵前順帶提上一嘴,若是沒有下文,也不打緊,隻求一提便行。
這管家想了半響,也覺得沒甚為難的,況且瞧在二百兩銀子的麵上,提上一嘴也並無不可。隻是心中也不在意,暗想自家主人。何等身份,貴為文官首輔。端的是貴不可言,每日上門拜訪官員絡繹不絕,瞧見外頭五品官沒,連進門的資格都沒有。
若是張宗衡親來,說不得還能入見,而你區區一個宣大總督標下親衛,官不過領千總銜,能與自家見上一麵,便是瞧著宣大總督的招牌和送來的禮品的份上,居然還提非分之想,如此,隻是笑笑也沒在意,任由他在後院門外等著吧。
不想此刻聽聞周廷儒吩咐召見,頓時心中一驚,怎的?風向變了?莫不是其中有何關節自家不懂?也不敢多想,即刻領命下去,卻是健步如飛往後院去請……
“你家總督,來時可有囑咐?”周廷儒可沒工夫與這等武夫交談,不過為避人耳目,遂抽出時間,親自來問。
那千總本名姓張,名曰展圖,乃張家族中後進,頗為機靈,乃是武舉出身,添作張宗衡總督標營千總,前途也算遠大,加上張宗衡刻意栽培,走南闖北下來,倒也見識極廣,但頭一回麵見首輔這樣的大官,頓時心底緊張,口不能順暢言辭,隻是斷斷續續的將張宗衡所言,事無巨細稟告,到叫周廷儒皺著眉頭聽完。
這樣聽著他拗口的言辭,心中頗為不喜,無意多言,可越聽越驚,山西的局勢比自家所想,猶過之不及,於是直接問道,“如今晉兵善戰者多少?留存糧餉可供幾日之需?!”
隻是張展圖區區一介千總,哪怕添作張宗衡親信,也不曉如此軍國大事,但好在臨行前,張宗衡親自書寫一封密奏,隨身攜帶,此刻聞言,頓時小心翼翼打貼身隱秘處取出,恭恭謹謹的呈上來道,“請上官查閱。”
說著,便退到一旁,低頭不敢再提,生怕引起周廷儒的反感。
周廷儒一愣,順手取了張展圖遞在桌上的密奏,攤開一看,見前文盡是祈求搭救之語,通篇諂媚阿諛之聲,頓時不悅的直鄒眉頭,一掃而過,隻看後頭正文,如是:“今止鎮守山西鎮總兵官尤世祿麾下副將尤人龍以師八百移駐陽曲,抵禦進犯,一時尚可保省府安危。
隻是各部援軍,以孤山副將李卑,其餘張應期,劉光祚,艾萬年,陳國威,猛如虎等各將離城數十裏不等,拒不能進,更有交戰來往,各自損兵折將,如今各部多則折兵數千,寡則損將十數人,更兼丟失軍械糧草無算,
更有鎮守寧武三關總兵官孫顯祖於介休擊秦地賊寇,誤入埋伏,丟盔棄甲,喪師兩千有餘,而南兵往北調度,奔波勞累不堪,初時立足不穩,為敵所乘,又聞沁州,潞安府後方不寧,軍心不定,秦地流竄賊軍趁大兵北調,攻陷州縣,裹挾亂民,愈發壯大,局勢已無可挽回之餘地……
現今山西鎮可用之兵,無非許撫麾下東來援軍左良玉等,西來援軍曹文詔等,有戰兵四千,隻是賊兵勢大,實難一時平定,另謂賊李璟其人,聲勢浩大,聚眾十數萬,謂首領號令諸賊。但久思招撫,仰慕皇恩甚重。
且觀其縱橫州縣數十,所取之地並非殘害同僚之舉。足見其就撫之心意,若朝廷體恤山西百萬軍民。則以一紙書文令其叩首,許以節製,便可平添數萬敢死之士,引以為調其南下平賊,豈不一舉數得乎?若如此,則山西幸甚之,百萬軍民幸甚之,社稷幸甚之……”
“誒!”周廷儒無論先前如何估計山西局勢。也無非停留在一旦朝廷下旨,以宣府,大同兵鎮數萬精銳南下,片刻可以平定賊亂,不想山西局勢竟然一下子走到這個地步,瞧著上頭副錄的山西鎮錢糧稅賦實情,他再也提不起興兵進剿的心思來了。
如此,揮退張展圖出去,獨自一人沉默良久,良久……
眼見如此。周廷儒並不貿然進宮覲見陛下吐露山西實情,而是準備迂回旁敲側擊,準備試探崇禎帝的想法。故而命人查錄七月後山西奏本,總算尋得一章,與人核實之後,又招親信商議半夜,這才決定命一都禦史探路,先行上奏陛下。
曰四年七月間山西代州淳縣佛光顯聖,有民李氏蒙恩,十五載一朝醒轉,又有北直隸士紳陳品良年逾四十無子。幸得保佑,恩賜麒麟兒一員。視為祥瑞,獻入朝廷。以為恭賀天子,彰顯天下承安。
這奏本,當時進項,倒算得體,崇禎帝久聞惡訊,突得一祥瑞,命山西按察使司衙門核實照準,下撥恩賜紋銀三百兩並米糧數十石,更命許僧丁護寺不提,在朝中也沒掀起什麽波浪。
隻是此事舊事重提,就不再是輕描淡寫了,上朝商議的乃是國家大事,如此區區一樁早就了結的陳事,一旦再提,恐怕其中內意就不再是一點半點了,那些個不通其中凶險的,均是閉口不提,隻等崇禎帝瞧出些味道,怒喝曰,“風聞奏事,如何取此等無稽之談。”
他這段日子心中煩悶,是事事不順心,東奴犯邊,各地糧餉拖欠嚴重,加上秦晉動亂不堪,昨日又聽山西鎮幾乎淪陷,哪裏還容得下這股虛談,頓時重重的斥責出口。
隻是他早已忘記,一月之前,同樣一封奏本,還叫他喜笑顏開,對左右說朕之國家,祥瑞叢生,必定國泰民安,到了今日,態度已是大變,山西鎮上下文武,盡皆欺君,以風聞報功,必定引以為脫罪,遂不等禦史再談,直言說道,“擢令有司,不等核查,此等奸邪取巧之輩,即刻去職法辦,以儆效尤。”
連帶著,對這封奏本的惡念,即刻傳遞到遠在千裏之外山西淳縣知縣陳孟吉身上,可惜如今,陳孟吉如今已當了月餘的囚徒,早就不是代聖天子領淳縣民政的一縣知縣了,真是無妄之災啊,若是叫他知曉,指不定該如何痛哭流涕呢。
可朝堂之上,豈有一擊就走的傳統,此刻那禦史見觸怒龍顏,遂拜退歸列,隻以另一人上前道,“啟奏陛下,此奏本所言淳縣李氏,據臣所知,其正是此番山西鎮作亂賊首李璟是也。”
“哦?”崇禎帝頓時來了興致,要知朝廷上下,或故作不知,或真不知曉,幾乎所有官員對這突然冒出來的數十萬眾賊首李璟好奇不已,但無論其出身還是作亂原因,都無人能夠說出個所以然來,遂直接發問道,“卿家所知其詳細否?”
“回稟陛下,容臣與陛下細細說來。”那官員早就得了周廷儒囑咐,又得張宗衡麾下千總張展圖事無巨細相告,早有腹稿,遂口若懸河,一一道來,隻是其中隱匿關鍵,觀他所言,幾乎所有人耳中,都清晰的描繪出一幅麵孔來。
淳縣屬村,曰清河村,李氏一族百年來久居於此,十五年前,其間一族人生子,取名諱曰璟,生來瘋傻,口不能言,亦不知禮,前番東奴扣邊,朝廷拘押其父作役,不幸喪命遼東,隻餘孤子在鄉,每日顛簸流離,得虧族中接濟,勉強存活。
如此渾渾噩噩掙紮,不想一日鄰近慧濟寺佛光顯現,此天生呆傻竟然一日康複,且顯現異於眾人,得鄉鄰敬重,但為相鄰同村王姓不容,遂起爭執,不想淳縣偏幫,致使其興兵作亂,得妖法霍亂地方,蠱惑鄉鄰跟隨,以至於好端端的一樁祥瑞,變成禍事。
但其人畢竟得聖天子交口稱讚,又有神佛庇護社稷,其雖不得已興兵,卻每每思慕朝堂,每日沉香禮佛,祈求招撫……
這段,便是周廷儒觀張宗衡親筆所言山西局勢之後,徹夜召集幕僚商議所定,料定山西一旦局勢崩盤,則勢必波及朝堂,不說兵部牽連,便是作為百官之首的內閣首輔周廷儒,也勢必坐蠟,故而欲救自家,必救張宗衡。
畢竟眼下山西的局勢,隻有久在山西的張宗衡能夠化解,而且操作此事,宜早不宜遲,畢竟朝中參奏三邊總督楊鶴之聲,日益增多,若是楊鶴一去,即再無招撫之事,屆時必叫賊人心存不滿,以為朝廷言而無信,屆時局勢必將崩潰也。
“臣亦有奏本,還請陛下明察。”眼見崇禎聽聞此事,也未動怒,這一舉動,就叫周廷儒果斷把握住了,若是天子震怒,將那官員呼退,則他勢必權當此事從未發生,事後再行補救,但崇禎帝一言不發,倒叫他揣摩一番,決定先行奏聞天子為上,遂衝後頭使著眼色,其在都察院內的親信遂出列開口。
“哦?竟有此事?!”周廷儒親信交給崇禎帝的奏本,其間隱匿不少數字,隻談李璟求招撫一事,畢竟山西地界上的稅賦已經消耗一空,除開些許將要押解入京的糧餉之外,各軍已經欠餉嚴重,軍無戰心,若是叫陛下知道實情,恐怕屆時就將人頭落地了。
果然,聽聞此言,那大臣頓時帶著幾分期盼著說道,“回陛下,宣大一線,防備漠北,而今東奴前番西進犯邊,與西寇勾結,此時興賊兵犯邊大淩河,更多有蒙古諸部聯合,此時朝廷用兵之處頗多,牽扯錢糧不濟,若是西邊蒙古餘孽再行寇邊,則勢必首尾難顧,臣請陛下三思啊。”
崇禎帝聞言,暫未開口,隻是沉思一會不語,下頭熊明遇瞧見今日朝堂的氣氛,頓時開悟,趕緊出列……(未完待續。)
剛一回府,周廷儒還在不住的揣摩今日聖上最後那句話的用意,怕是時局一旦繼續這樣糜爛下去,終有一日陛下會將念頭打到京官俸祿上去,這可了不得啊,最後不得鬧騰得無法收場?正心憂下轎進了府邸,見自家內院管家等候在庭院裏,見自家進來,趕緊上來道。
“來的人呢?”周廷儒本無意搭理這些瑣事,此刻卻猛然間一個激靈,急聲詢問,實在由不得耽擱,山西局勢一日比一日混亂,前番密信相告,還能勉力鎮壓招撫,眼下卻已到了無法收拾的地步,但具體如何,其中內情不甚了解,此刻有個明白人在此,哪裏不找來詢問?
他日涉及山西軍務,也好在朝廷裏有個交代,總比兩眼抹黑來的強,平白壞了自家在陛下心目中幹練的形象。
要說秦晉的局勢究竟怎樣,下邊的官員自然知曉,朝中的大臣也多少知曉一些,可要緊處唯獨就是瞞著陛下,叫天子不知道,既然天子不知道,那朝廷自然也裝作不知,任由秦晉兩地號百萬流民作亂,隻作埋頭不理,得過且過。
但眼下,山西已然是徹底玩脫了,整個晉地,南有流賊數十萬之眾,本就擾的地方不安寧,全仗晉北之地稅賦接濟,才能勉強維持,但如今北地又起暴亂,聲勢浩大到居然能夠攻取省府,恐怕其中內情甚大,況且叫捅到朝廷上明麵上來談,定要拿出個章程來剿賊才是。
今日聖天子已吩咐叫有司衙門一同參詳。限令務必數日內拿出解決的辦法來,可是滋事甚大,所涉兵馬何處調撥。何處匯集,何人統兵。每日沿途駐紮之地,所需預先調撥糧餉,都是個傷腦筋的事。
再者,賊兵軍力如何,所聚何處都沒探聽明白,貿然上去,若是調動兵馬過多,而勢必調兵關隘處守備空虛。恐有外敵趁虛而入之危,但若是賊軍眾,而官軍寡,則勢必不能順利平亂,若是叫賊軍發展壯大,成心腹之患,則今日計議之人,必定受到牽扯問罪。
所以,眼下有個從山西來的明白人,怎能不親自見上一見。
那管家本就隻當這事順嘴一提。畢竟自家瞧見張宗衡遣派之人懂得規矩,不僅恭敬進獻禮品,連自家。也是不忘塞上整整二百兩的山西匯票,隻求懇請其裝作無意,在自家老爺麵前順帶提上一嘴,若是沒有下文,也不打緊,隻求一提便行。
這管家想了半響,也覺得沒甚為難的,況且瞧在二百兩銀子的麵上,提上一嘴也並無不可。隻是心中也不在意,暗想自家主人。何等身份,貴為文官首輔。端的是貴不可言,每日上門拜訪官員絡繹不絕,瞧見外頭五品官沒,連進門的資格都沒有。
若是張宗衡親來,說不得還能入見,而你區區一個宣大總督標下親衛,官不過領千總銜,能與自家見上一麵,便是瞧著宣大總督的招牌和送來的禮品的份上,居然還提非分之想,如此,隻是笑笑也沒在意,任由他在後院門外等著吧。
不想此刻聽聞周廷儒吩咐召見,頓時心中一驚,怎的?風向變了?莫不是其中有何關節自家不懂?也不敢多想,即刻領命下去,卻是健步如飛往後院去請……
“你家總督,來時可有囑咐?”周廷儒可沒工夫與這等武夫交談,不過為避人耳目,遂抽出時間,親自來問。
那千總本名姓張,名曰展圖,乃張家族中後進,頗為機靈,乃是武舉出身,添作張宗衡總督標營千總,前途也算遠大,加上張宗衡刻意栽培,走南闖北下來,倒也見識極廣,但頭一回麵見首輔這樣的大官,頓時心底緊張,口不能順暢言辭,隻是斷斷續續的將張宗衡所言,事無巨細稟告,到叫周廷儒皺著眉頭聽完。
這樣聽著他拗口的言辭,心中頗為不喜,無意多言,可越聽越驚,山西的局勢比自家所想,猶過之不及,於是直接問道,“如今晉兵善戰者多少?留存糧餉可供幾日之需?!”
隻是張展圖區區一介千總,哪怕添作張宗衡親信,也不曉如此軍國大事,但好在臨行前,張宗衡親自書寫一封密奏,隨身攜帶,此刻聞言,頓時小心翼翼打貼身隱秘處取出,恭恭謹謹的呈上來道,“請上官查閱。”
說著,便退到一旁,低頭不敢再提,生怕引起周廷儒的反感。
周廷儒一愣,順手取了張展圖遞在桌上的密奏,攤開一看,見前文盡是祈求搭救之語,通篇諂媚阿諛之聲,頓時不悅的直鄒眉頭,一掃而過,隻看後頭正文,如是:“今止鎮守山西鎮總兵官尤世祿麾下副將尤人龍以師八百移駐陽曲,抵禦進犯,一時尚可保省府安危。
隻是各部援軍,以孤山副將李卑,其餘張應期,劉光祚,艾萬年,陳國威,猛如虎等各將離城數十裏不等,拒不能進,更有交戰來往,各自損兵折將,如今各部多則折兵數千,寡則損將十數人,更兼丟失軍械糧草無算,
更有鎮守寧武三關總兵官孫顯祖於介休擊秦地賊寇,誤入埋伏,丟盔棄甲,喪師兩千有餘,而南兵往北調度,奔波勞累不堪,初時立足不穩,為敵所乘,又聞沁州,潞安府後方不寧,軍心不定,秦地流竄賊軍趁大兵北調,攻陷州縣,裹挾亂民,愈發壯大,局勢已無可挽回之餘地……
現今山西鎮可用之兵,無非許撫麾下東來援軍左良玉等,西來援軍曹文詔等,有戰兵四千,隻是賊兵勢大,實難一時平定,另謂賊李璟其人,聲勢浩大,聚眾十數萬,謂首領號令諸賊。但久思招撫,仰慕皇恩甚重。
且觀其縱橫州縣數十,所取之地並非殘害同僚之舉。足見其就撫之心意,若朝廷體恤山西百萬軍民。則以一紙書文令其叩首,許以節製,便可平添數萬敢死之士,引以為調其南下平賊,豈不一舉數得乎?若如此,則山西幸甚之,百萬軍民幸甚之,社稷幸甚之……”
“誒!”周廷儒無論先前如何估計山西局勢。也無非停留在一旦朝廷下旨,以宣府,大同兵鎮數萬精銳南下,片刻可以平定賊亂,不想山西局勢竟然一下子走到這個地步,瞧著上頭副錄的山西鎮錢糧稅賦實情,他再也提不起興兵進剿的心思來了。
如此,揮退張展圖出去,獨自一人沉默良久,良久……
眼見如此。周廷儒並不貿然進宮覲見陛下吐露山西實情,而是準備迂回旁敲側擊,準備試探崇禎帝的想法。故而命人查錄七月後山西奏本,總算尋得一章,與人核實之後,又招親信商議半夜,這才決定命一都禦史探路,先行上奏陛下。
曰四年七月間山西代州淳縣佛光顯聖,有民李氏蒙恩,十五載一朝醒轉,又有北直隸士紳陳品良年逾四十無子。幸得保佑,恩賜麒麟兒一員。視為祥瑞,獻入朝廷。以為恭賀天子,彰顯天下承安。
這奏本,當時進項,倒算得體,崇禎帝久聞惡訊,突得一祥瑞,命山西按察使司衙門核實照準,下撥恩賜紋銀三百兩並米糧數十石,更命許僧丁護寺不提,在朝中也沒掀起什麽波浪。
隻是此事舊事重提,就不再是輕描淡寫了,上朝商議的乃是國家大事,如此區區一樁早就了結的陳事,一旦再提,恐怕其中內意就不再是一點半點了,那些個不通其中凶險的,均是閉口不提,隻等崇禎帝瞧出些味道,怒喝曰,“風聞奏事,如何取此等無稽之談。”
他這段日子心中煩悶,是事事不順心,東奴犯邊,各地糧餉拖欠嚴重,加上秦晉動亂不堪,昨日又聽山西鎮幾乎淪陷,哪裏還容得下這股虛談,頓時重重的斥責出口。
隻是他早已忘記,一月之前,同樣一封奏本,還叫他喜笑顏開,對左右說朕之國家,祥瑞叢生,必定國泰民安,到了今日,態度已是大變,山西鎮上下文武,盡皆欺君,以風聞報功,必定引以為脫罪,遂不等禦史再談,直言說道,“擢令有司,不等核查,此等奸邪取巧之輩,即刻去職法辦,以儆效尤。”
連帶著,對這封奏本的惡念,即刻傳遞到遠在千裏之外山西淳縣知縣陳孟吉身上,可惜如今,陳孟吉如今已當了月餘的囚徒,早就不是代聖天子領淳縣民政的一縣知縣了,真是無妄之災啊,若是叫他知曉,指不定該如何痛哭流涕呢。
可朝堂之上,豈有一擊就走的傳統,此刻那禦史見觸怒龍顏,遂拜退歸列,隻以另一人上前道,“啟奏陛下,此奏本所言淳縣李氏,據臣所知,其正是此番山西鎮作亂賊首李璟是也。”
“哦?”崇禎帝頓時來了興致,要知朝廷上下,或故作不知,或真不知曉,幾乎所有官員對這突然冒出來的數十萬眾賊首李璟好奇不已,但無論其出身還是作亂原因,都無人能夠說出個所以然來,遂直接發問道,“卿家所知其詳細否?”
“回稟陛下,容臣與陛下細細說來。”那官員早就得了周廷儒囑咐,又得張宗衡麾下千總張展圖事無巨細相告,早有腹稿,遂口若懸河,一一道來,隻是其中隱匿關鍵,觀他所言,幾乎所有人耳中,都清晰的描繪出一幅麵孔來。
淳縣屬村,曰清河村,李氏一族百年來久居於此,十五年前,其間一族人生子,取名諱曰璟,生來瘋傻,口不能言,亦不知禮,前番東奴扣邊,朝廷拘押其父作役,不幸喪命遼東,隻餘孤子在鄉,每日顛簸流離,得虧族中接濟,勉強存活。
如此渾渾噩噩掙紮,不想一日鄰近慧濟寺佛光顯現,此天生呆傻竟然一日康複,且顯現異於眾人,得鄉鄰敬重,但為相鄰同村王姓不容,遂起爭執,不想淳縣偏幫,致使其興兵作亂,得妖法霍亂地方,蠱惑鄉鄰跟隨,以至於好端端的一樁祥瑞,變成禍事。
但其人畢竟得聖天子交口稱讚,又有神佛庇護社稷,其雖不得已興兵,卻每每思慕朝堂,每日沉香禮佛,祈求招撫……
這段,便是周廷儒觀張宗衡親筆所言山西局勢之後,徹夜召集幕僚商議所定,料定山西一旦局勢崩盤,則勢必波及朝堂,不說兵部牽連,便是作為百官之首的內閣首輔周廷儒,也勢必坐蠟,故而欲救自家,必救張宗衡。
畢竟眼下山西的局勢,隻有久在山西的張宗衡能夠化解,而且操作此事,宜早不宜遲,畢竟朝中參奏三邊總督楊鶴之聲,日益增多,若是楊鶴一去,即再無招撫之事,屆時必叫賊人心存不滿,以為朝廷言而無信,屆時局勢必將崩潰也。
“臣亦有奏本,還請陛下明察。”眼見崇禎聽聞此事,也未動怒,這一舉動,就叫周廷儒果斷把握住了,若是天子震怒,將那官員呼退,則他勢必權當此事從未發生,事後再行補救,但崇禎帝一言不發,倒叫他揣摩一番,決定先行奏聞天子為上,遂衝後頭使著眼色,其在都察院內的親信遂出列開口。
“哦?竟有此事?!”周廷儒親信交給崇禎帝的奏本,其間隱匿不少數字,隻談李璟求招撫一事,畢竟山西地界上的稅賦已經消耗一空,除開些許將要押解入京的糧餉之外,各軍已經欠餉嚴重,軍無戰心,若是叫陛下知道實情,恐怕屆時就將人頭落地了。
果然,聽聞此言,那大臣頓時帶著幾分期盼著說道,“回陛下,宣大一線,防備漠北,而今東奴前番西進犯邊,與西寇勾結,此時興賊兵犯邊大淩河,更多有蒙古諸部聯合,此時朝廷用兵之處頗多,牽扯錢糧不濟,若是西邊蒙古餘孽再行寇邊,則勢必首尾難顧,臣請陛下三思啊。”
崇禎帝聞言,暫未開口,隻是沉思一會不語,下頭熊明遇瞧見今日朝堂的氣氛,頓時開悟,趕緊出列……(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