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的戰事,原本就沒什麽太大的問題,但是這樣拖下去,動員的兵馬太多,糧草運輸是個大問題,這一代原本的運輸能力要擴充,發動地方短期民夫代工,李登高你要迅速安排銀子和糧食,招募民夫上陣,在前線和大同腹地修建糧倉,運輸糧食,最起碼要以四十萬石計,”安排妥當了各投降將官和文臣的去處,李璟就開始著手應對北邊的威脅,畢竟這是最後的決戰了,以後估摸著,除非關外的韃子和東邊的孔有德,不然也沒人給自家打了。
“秦王,四十萬糧草倒不是問題,原本在黃河邊上的7個十萬石糧倉順利運入山西,加上原本的糧草,百萬石都能調撥出來,隻是走太原府到大同鎮,運輸時辰久遠,而且塞外苦寒多荒漠,雖然如今才七月底,但是白日運輸,仍舊得沿河走,不然補水是個大問題,隻是這樣一來,這可選的道路就少了,征發的民夫數量?”
李登高不是推脫,而是涉及四十萬石糧草的運輸量是個大工程,以一人出雁門關到大同府這個距離,一來一回要走足足十日,十日耗糧又是二十斤,這些可得給民夫補足吧?兩個人拉獨輪車,一次最多不過八袋四石,有驢子騾馬的又是額外支出。
以次為例,一次運輸四十萬石糧食,需十幾萬民夫(有牲畜的隻一人。)十日之功,當然,這隻是個紙麵字數,畢竟太原府和大同鎮也不可能同時征發這麽多民夫運糧,按照太原府知府衙門登記在冊的適齡男子,和大同府,應州府的登記所得,三府一起在極限數字範圍內能征發的人員不會超過三十萬人。
再多,地方就會生亂,因為16-40歲的男人全部上陣的話,農活就沒人可以去幹了,因為現在不同於以往,以往夏收之後,一年的地利活就幹的差不多了,頂多是種點別的貼補貼補,可是現在從閩南找回來的番薯和番麥(即玉米)開始陸續在五月底,六月初種植。
大同府當時由於身處前線沒有大規模推廣,但是應州府卻開始種植了番薯和玉米,現在大同府由於錯過了玉米的種植時間,隻能補種番薯,即便這樣,按照官府的宣傳,地方百姓也是歡興鼓舞,畢竟這多收的糧食,就等同於在冬季的救命糧草啊,這怎麽能不小心照料呢。
所以李登高才不敢耽誤這些農活,可是這樣一來,可以征發的人數又少了很多,根據三個府統計上報的數字,頂多能有五萬人上陣,按照各地的劃分,太原府居多可以出動二萬五千人,應州府一萬五千人,大同府一萬人,這是因為現在征發用於戰爭的民夫也同樣超過了三萬,不能再多了,再多地方農活就要被耽誤了。
“民夫不一定得是男子,你要搞清楚這個問題,由於長期的地方戰亂,很多州縣已經出現了家中又老又弱,唯獨沒有成年男子的惡果,這些頂梁柱就變成了家中的婦孺,他們雖然力氣小些,但是終歸要求條活路的,你們不能忘記這些人,如果家中還有人照料,有明年的盼頭的,那就征發這些人一起上來,隻要地方做好了組織,就不怕出亂子。”
李璟想了一下,這些民夫和婦孺,雖然暫時被征發上來,但是由秦軍解決了他們這些日子的吃食,就為他們的家庭節省了大量的過冬糧食,事後還發一筆銀錢,這樣又能迅速盤活地方的經濟,他們手裏的錢多了,購買商品的能力就大了,自己手裏的一些涉及民生的產品同樣也就賣得動了。
“那即便算上這個數字,三地同時交替運輸,以各地糧倉到雁門需一兩日不等的運輸時間,咱們倒是可以合理的運用,兩萬五千人加上牲畜一次可運輸八萬石軍糧,所以在太原府內地最多半個月就能運輸完畢,到時候在安排其中代州地界的民夫往北直接運輸到大同去,又節省了應州和大同民夫的壓力,我估摸著,大約一個月征發六萬青壯婦孺便可完成。”
李登高帶著幾個後勤司的文書快速的計算著,由於推廣了新式記賬法和簡化的數字字母,這樣以往在運輸中出入糧草的數字時間被大大的節省了,而且管理起來也非常容易,簡直是一目了然,當然也就很快得出了結論。
“很好,一個月的時間,消耗軍糧不過四五萬石就能將四十萬石的糧食送到前線,得虧咱們修了官道,不然的話,這時間起碼要多一個月,而且還能養活這麽多缺糧的百姓,解決了地方的隱患,一來一回,到了冬天他們自家的糧食又有收獲,值得!”李璟默默的算了一筆賬,這樣幹絕對值!
這就等同於秦王府拿著其他地方交上來的稅賦,養活了轄區所有百姓的性命,而且還盤活了地方經濟,當然,這也就是暫時的,如果一直這樣,秦王府就不用幹別的了,光救濟了地方,也不剩下糧食,那還支撐什麽大軍作戰,說白了,李璟用對付地主和明廷官僚,王府,查抄了他們的家產,繳獲了糧食,用得罪朝廷的代價在一直支撐。
隻要過了今年的冬天,到了來年,整個山陝之地就會大量的提供軍糧,以一年兩季小麥或者加一季番薯玉米的種植,屆時糧食的大問題就被徹底的解決了,騰出手來的秦軍隨時可以征戰天下,再也無須擔心其他的問題了。
“根據咱們的計算,十日之內從河曲,岢嵐等地征發的民夫就能回去,咱們以務工一日兩斤糧草,回家路途每日一斤糧草計,需十三日之多,這部分人再以每日50文銅錢計,每人需錢糧不等,倒還能湊合。”李登高隨即又算了一筆賬,這就是所謂的以錢糧雇傭民夫製的壞處了。
國家賬麵上可用的錢糧一下子就消耗了,但是這些人都忘記了,一旦地方穩定,黎民安居樂業,就會創造的更多的稅賦和國家人口,隨著這部分的補足,國家的實力也會迅速上升,隻不過這種事,明廷是做不了的,因為地方實力上升了,他們不僅得不到一分銀子的好處,反而還要警惕地方豪強壯大。
因為那些黎民豐收,地主和地方官員那是要瘋狂進行剝削的,所以明廷才不會蠢到給民夫發錢呢,他們恨不得所有的百姓都是苦哈哈的,餓不死但也絕不能吃飽,不然的話日子可能更苦。
但是換在李璟這裏就不同了,整個地方的地主,已經全部被剿殺一空了,沒了鄉紳從中漁利,黎民拿到手的就是實實在在的,而且地方的知縣的權利也被大大的分攤了,他們從原本一直需要親力親為變成了監督執行和把控大方向,隻要知縣和不和六房同流合汙,那麽地方就不會出現欺壓百姓的舉動,
何況在李璟旨在統一天下這個穩定的上升期,地方還駐著剛剛建立的屯田軍和守備軍呢,這些人可是本地人,加上長期不懈的宣傳,這些人都明白,地方官員要胡亂生事,找他們要銀子,那就是他們的敵人,所以發現地方官府強行征收不屬於秦王發布的稅收,那麽他們就會迅速的上奏和製止。
是的,製止,這是李璟給予屯田軍和守備軍最大的職責,如果地方官府沒有得到秦王府的命令就私自收稅,向黎民攤牌而拿不出正式的文書的話,那麽等待他們的,就是屯田軍集體抵製,但凡文官和武將集團交上了手,文官還是對手嗎?不可能的!
“好了,這些事,你們拿個最後的結論出來,上報歸納入帳,隻是天策衛和地方屯田部隊會一直盯著,督察部也同樣要派人下去盯著,誰敢亂伸手並且朝民夫索要這部分錢糧,甚至克扣的,一律按軍法處置,誰伸手就砍了誰。”
這就是如今軍管的好處,雖然簡單粗暴,但是卻十分有效,李璟也隻能暫時倚靠這個方法去管理地方,不然的話,鬧騰起來的文官是腐蝕的非常快的,甚至可能沒等自己統一天下,他們內部就開始謀劃著怎麽給自己謀福利了,這可不是吹的,而是曆史上不斷發生的事情,誰都無法避免,因為這是人治,而非冷血的機器在治理。
李璟也隻能在自己未曾統一天下之前,暫時用軍管還避免這一切,甚至在統一天下製定文官管理國家之後,他也要不斷的向外圍擴充謀取利益,這樣才能避免整個國家快速沉淪,有周而複始的成為另一個封建王朝,起碼在自己有生之年,這個國家必須不斷的建立大海軍,和侵略性的陸軍,並建立相對完善的製度去傳承下去。
或許它會在某一天失敗,王朝被推翻,但是李璟想要這個世界,最不濟是整個東方都被漢人占據,打內戰都比外敵入侵遭受屈辱來的好!(未完待續。)
“秦王,四十萬糧草倒不是問題,原本在黃河邊上的7個十萬石糧倉順利運入山西,加上原本的糧草,百萬石都能調撥出來,隻是走太原府到大同鎮,運輸時辰久遠,而且塞外苦寒多荒漠,雖然如今才七月底,但是白日運輸,仍舊得沿河走,不然補水是個大問題,隻是這樣一來,這可選的道路就少了,征發的民夫數量?”
李登高不是推脫,而是涉及四十萬石糧草的運輸量是個大工程,以一人出雁門關到大同府這個距離,一來一回要走足足十日,十日耗糧又是二十斤,這些可得給民夫補足吧?兩個人拉獨輪車,一次最多不過八袋四石,有驢子騾馬的又是額外支出。
以次為例,一次運輸四十萬石糧食,需十幾萬民夫(有牲畜的隻一人。)十日之功,當然,這隻是個紙麵字數,畢竟太原府和大同鎮也不可能同時征發這麽多民夫運糧,按照太原府知府衙門登記在冊的適齡男子,和大同府,應州府的登記所得,三府一起在極限數字範圍內能征發的人員不會超過三十萬人。
再多,地方就會生亂,因為16-40歲的男人全部上陣的話,農活就沒人可以去幹了,因為現在不同於以往,以往夏收之後,一年的地利活就幹的差不多了,頂多是種點別的貼補貼補,可是現在從閩南找回來的番薯和番麥(即玉米)開始陸續在五月底,六月初種植。
大同府當時由於身處前線沒有大規模推廣,但是應州府卻開始種植了番薯和玉米,現在大同府由於錯過了玉米的種植時間,隻能補種番薯,即便這樣,按照官府的宣傳,地方百姓也是歡興鼓舞,畢竟這多收的糧食,就等同於在冬季的救命糧草啊,這怎麽能不小心照料呢。
所以李登高才不敢耽誤這些農活,可是這樣一來,可以征發的人數又少了很多,根據三個府統計上報的數字,頂多能有五萬人上陣,按照各地的劃分,太原府居多可以出動二萬五千人,應州府一萬五千人,大同府一萬人,這是因為現在征發用於戰爭的民夫也同樣超過了三萬,不能再多了,再多地方農活就要被耽誤了。
“民夫不一定得是男子,你要搞清楚這個問題,由於長期的地方戰亂,很多州縣已經出現了家中又老又弱,唯獨沒有成年男子的惡果,這些頂梁柱就變成了家中的婦孺,他們雖然力氣小些,但是終歸要求條活路的,你們不能忘記這些人,如果家中還有人照料,有明年的盼頭的,那就征發這些人一起上來,隻要地方做好了組織,就不怕出亂子。”
李璟想了一下,這些民夫和婦孺,雖然暫時被征發上來,但是由秦軍解決了他們這些日子的吃食,就為他們的家庭節省了大量的過冬糧食,事後還發一筆銀錢,這樣又能迅速盤活地方的經濟,他們手裏的錢多了,購買商品的能力就大了,自己手裏的一些涉及民生的產品同樣也就賣得動了。
“那即便算上這個數字,三地同時交替運輸,以各地糧倉到雁門需一兩日不等的運輸時間,咱們倒是可以合理的運用,兩萬五千人加上牲畜一次可運輸八萬石軍糧,所以在太原府內地最多半個月就能運輸完畢,到時候在安排其中代州地界的民夫往北直接運輸到大同去,又節省了應州和大同民夫的壓力,我估摸著,大約一個月征發六萬青壯婦孺便可完成。”
李登高帶著幾個後勤司的文書快速的計算著,由於推廣了新式記賬法和簡化的數字字母,這樣以往在運輸中出入糧草的數字時間被大大的節省了,而且管理起來也非常容易,簡直是一目了然,當然也就很快得出了結論。
“很好,一個月的時間,消耗軍糧不過四五萬石就能將四十萬石的糧食送到前線,得虧咱們修了官道,不然的話,這時間起碼要多一個月,而且還能養活這麽多缺糧的百姓,解決了地方的隱患,一來一回,到了冬天他們自家的糧食又有收獲,值得!”李璟默默的算了一筆賬,這樣幹絕對值!
這就等同於秦王府拿著其他地方交上來的稅賦,養活了轄區所有百姓的性命,而且還盤活了地方經濟,當然,這也就是暫時的,如果一直這樣,秦王府就不用幹別的了,光救濟了地方,也不剩下糧食,那還支撐什麽大軍作戰,說白了,李璟用對付地主和明廷官僚,王府,查抄了他們的家產,繳獲了糧食,用得罪朝廷的代價在一直支撐。
隻要過了今年的冬天,到了來年,整個山陝之地就會大量的提供軍糧,以一年兩季小麥或者加一季番薯玉米的種植,屆時糧食的大問題就被徹底的解決了,騰出手來的秦軍隨時可以征戰天下,再也無須擔心其他的問題了。
“根據咱們的計算,十日之內從河曲,岢嵐等地征發的民夫就能回去,咱們以務工一日兩斤糧草,回家路途每日一斤糧草計,需十三日之多,這部分人再以每日50文銅錢計,每人需錢糧不等,倒還能湊合。”李登高隨即又算了一筆賬,這就是所謂的以錢糧雇傭民夫製的壞處了。
國家賬麵上可用的錢糧一下子就消耗了,但是這些人都忘記了,一旦地方穩定,黎民安居樂業,就會創造的更多的稅賦和國家人口,隨著這部分的補足,國家的實力也會迅速上升,隻不過這種事,明廷是做不了的,因為地方實力上升了,他們不僅得不到一分銀子的好處,反而還要警惕地方豪強壯大。
因為那些黎民豐收,地主和地方官員那是要瘋狂進行剝削的,所以明廷才不會蠢到給民夫發錢呢,他們恨不得所有的百姓都是苦哈哈的,餓不死但也絕不能吃飽,不然的話日子可能更苦。
但是換在李璟這裏就不同了,整個地方的地主,已經全部被剿殺一空了,沒了鄉紳從中漁利,黎民拿到手的就是實實在在的,而且地方的知縣的權利也被大大的分攤了,他們從原本一直需要親力親為變成了監督執行和把控大方向,隻要知縣和不和六房同流合汙,那麽地方就不會出現欺壓百姓的舉動,
何況在李璟旨在統一天下這個穩定的上升期,地方還駐著剛剛建立的屯田軍和守備軍呢,這些人可是本地人,加上長期不懈的宣傳,這些人都明白,地方官員要胡亂生事,找他們要銀子,那就是他們的敵人,所以發現地方官府強行征收不屬於秦王發布的稅收,那麽他們就會迅速的上奏和製止。
是的,製止,這是李璟給予屯田軍和守備軍最大的職責,如果地方官府沒有得到秦王府的命令就私自收稅,向黎民攤牌而拿不出正式的文書的話,那麽等待他們的,就是屯田軍集體抵製,但凡文官和武將集團交上了手,文官還是對手嗎?不可能的!
“好了,這些事,你們拿個最後的結論出來,上報歸納入帳,隻是天策衛和地方屯田部隊會一直盯著,督察部也同樣要派人下去盯著,誰敢亂伸手並且朝民夫索要這部分錢糧,甚至克扣的,一律按軍法處置,誰伸手就砍了誰。”
這就是如今軍管的好處,雖然簡單粗暴,但是卻十分有效,李璟也隻能暫時倚靠這個方法去管理地方,不然的話,鬧騰起來的文官是腐蝕的非常快的,甚至可能沒等自己統一天下,他們內部就開始謀劃著怎麽給自己謀福利了,這可不是吹的,而是曆史上不斷發生的事情,誰都無法避免,因為這是人治,而非冷血的機器在治理。
李璟也隻能在自己未曾統一天下之前,暫時用軍管還避免這一切,甚至在統一天下製定文官管理國家之後,他也要不斷的向外圍擴充謀取利益,這樣才能避免整個國家快速沉淪,有周而複始的成為另一個封建王朝,起碼在自己有生之年,這個國家必須不斷的建立大海軍,和侵略性的陸軍,並建立相對完善的製度去傳承下去。
或許它會在某一天失敗,王朝被推翻,但是李璟想要這個世界,最不濟是整個東方都被漢人占據,打內戰都比外敵入侵遭受屈辱來的好!(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