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難怪陳荻等人臉色大變。
“倉廩實而知禮節”出自“華夏第一相”管仲之口。這個狠人不僅是國民經濟高手,知道采山鑄錢、煮海為鹽,建立國營勾欄教坊,而且對陰謀詭計門兒清,北伐山戎,南服強楚,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代第一位霸主。連眼高於頂的孔老夫子都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聲稱“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這句“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也與管某人的光輝事跡一起被司馬遷寫進《史記》,從而名揚千古,為後世所津津樂道。
兩千年後,這句名言又得到西方救苦救難廣大工農造反有理馬教主的強烈點讚。隨著紅旗插遍半個地球,“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可以認為是“倉廩實而知禮節”的另一種表述——更是變得路人皆知。這種先後得到東西方權威認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想做翻案文章實在是太難了!
裁判可不管雙方心情如何,隨即宣布道:“接下來你們有兩個小時準備,請兩隊各自到準備室裏認真準備,兩個小時後準時到這裏參加比賽。”
剛進準備室,曾平就抱怨連聲:“咱們運氣怎麽這麽背?是出門沒看黃曆,還是命中合當有此一劫?本來以為撿個軟柿子,可以輕鬆贏個開門紅,沒成想卻挨了當頭一棒!”
替補施軒更是肆無忌憚,矛頭直指江水源:“江學弟,你是上廁所沒洗手吧?瞧你那手氣臭的!”
江水源卻麵色如常:“怎麽了?我覺得我的手氣還行啊!抽的簽雖不算上上大吉,至少也是中等偏上,大有辯駁發揮的空間。不知為何大家這麽沮喪?”
“嗯?”眾人齊刷刷看向江水源,也不知道他究竟是胸有成竹,還是死鴨子嘴硬。
陳荻趕緊問道:“‘大有辯駁發揮的空間’?江學弟,你這話是什麽意思?”
江水源找了張凳子坐下,然後慢慢解釋道:“辯題按照字麵與難易程度可以大致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辯題難易程度從字麵上一眼就能看得出來,不需要仔細探究。這種情況相對比較常見。另一種情況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字麵上看某一方可謂勝券在握,仔細琢磨才會發現凶險異常;而另一方看上去必輸無疑,事實上卻能輕鬆取勝。換句話說就是似難實易、似易實難。咱們今天碰到的‘倉廩實而知禮節’就是後一種情況!”
“哦?那你說清楚點!”
盡管隊裏不少人對江水源入選及擔任主將很有意見,但對他的國學功底還是非常認可的,這一點連傅壽璋都沒有異議。聽他說可以輕鬆取勝,眾人頓時打起精神,圍坐在他周圍聆聽他的講解。
江水源也不故意拿喬,當下便對辯題展開細致剖析:“說起‘倉廩實而知禮節’,大家一般首先會想到它是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卻很少有人知道它其實源自《管子》的《牧民篇》,原文作‘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司馬遷在《史記》中引用了這句話並稍加改動,變成了我們熟知的‘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眾所周知,管仲是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被譽為‘法家先驅’。法家與儒家之間的深仇大恨應該不用我多說吧?法家與儒家之間的筆墨官司應該也不用我多說?關於禮義名節與生死榮辱的爭論更是汗牛充棟史不絕書。盡管司馬把‘則’字改成‘而’字,削弱了‘倉廩實’與‘知禮節’之間的因果關係,但裏麵仍然有很多文章可以做。這是其一!”
陳荻猛拍一下大腿:“對啊,‘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可是宋明理學家的經典名言!”
江水源接著說道:“我知道大家擔心的另一個原因是德國馬教主說過類似的話,他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而且有一套嚴密的論證體係,近代以來得到很多人認同。如果是普通辯論賽,咱們遇到這個辯題確實有點棘手,可現在咱們這是國學論難,嚴禁使用西方哲學術語,如此一來馬教主的結論就變成了好看卻不能吃的毒果,稍一觸碰便會被罰下場。而咱們可以放心大膽任意引用先秦以來儒家辯駁法家的言論,不用擔心觸犯禁律。這是其二。”
屋裏氣氛瞬間活了過來,大家紛紛點頭:“正是、正是!”
“經江學弟這麽一說,我特麽才發現馬教主的結論哪是什麽有力佐證,分明就是帶蜜的**嘛!”
“不能引用馬教主的結論,等於是廢了她們一條胳膊!”
江水源又道:“‘倉廩實而知禮節’是正方的觀點,那咱們反方的觀點是什麽呢?我覺得應該是‘倉廩實’與‘知禮節’沒有必然聯係。為了論證這一點,咱們可以從兩方麵著手,一個是倉廩不實也可以知禮節,一個是倉廩實也未必知禮節。縱覽中國數千年有文字記載的曆史,向來是亂世多,治世少;為富不仁多,富而好禮少。想要從中找去這兩方麵的證據來證明咱們的觀點,簡直易如反掌。這是其三。”
傅壽璋接口說道:“江部長說得有道理!如果‘倉廩實’就可以‘知禮節’,那麽文景之治後應該人人都是守禮君子,個個都是忠臣良相,王朝長治久安,國家長盛不衰才對。事實上呢?兩千年間有數不盡的奸臣逆賊,說不完的興亡更替。這說明什麽問題?說明‘倉廩實’與‘知禮節’根本就沒有太大幹係!”
江水源表示讚同:“根據《史記》記載,‘漢興七十餘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不可食。’從這一點上說,文景之治確實達到了‘倉廩實’的標準!”
陳荻道:“咱們還可以以彼之矛攻彼之盾!孔子在《論語》中說過:‘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連管某人他自己都做不到‘倉廩實而知禮節’,還想要求別人做到??”
江水源補充道:“陳師姐這個主意好,不過前麵可以加上《史記》中的一句話‘管仲富擬於公室’,證明他早就已經達到‘倉廩實’的宏偉目標。”
“富擬公室?這何止是‘倉廩實’,恐怕他們家耗子都得有脂肪肝!”
江水源忽然正色說道:“和寫作文一樣,辯論賽也最怕跑題。一旦跑題,哪怕咱們舌燦蓮花,說得頑石點頭,最終也難逃敗局。對於‘倉廩實而知禮節’這個辯題來說,我覺得有兩個誤區需要特別注意,一是把‘倉廩實’視為‘利’,把‘知禮節’視為‘義’,通過偷換概念,把‘倉廩實而知禮節’變成傳統的義利之辯。
“借用西方的哲學概念來說,‘倉廩實而知禮節’其實是探討物質基礎與社會意識之間的關係,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唯心主義則認為意識決定物質,兩者素來爭執不下,所以也就有了咱們今天的辯題。至於義利之辯,論辯焦點集中在行為道德與物質利益之間的關係。兩個論題雖然在物質與道德的關係上有點交叉,但絕不能混為一談!”
沒辦法,相對於中國哲學中比喻、感悟式的論述,顯然西方的哲學術語更能簡潔明了地厘清兩者之間的差別。眼下時間緊急,江水源也就顧不上是否犯忌諱了。
“那另一個誤區是什麽呢?”傅壽璋催問道。
“另一個誤區是不能把‘倉廩實而知禮節’的主體陷入君子小人之辨。仔細揣摩辯題就會發現,無論是從‘倉廩’二字著眼,還是從《管子》的《牧民篇》出發,其實都暗藏一個‘民’字,即‘知禮節’的主體是整個社會中最廣泛、最普遍的主流群體,而非單純的王侯將相、公卿貴族,更不涉及君子與小人之間的區別。然而《論語》、《孟子》等儒家經典在論述安貧樂道、富而好禮等問題時,卻經常著眼於‘君子’和‘小人’的不同。咱們在引述這些語句時要千萬小心,可以以點破麵,卻不能輕易以點帶麵。否則一旦糾纏其中,咱們肯定敗多勝少!”江水源諄諄提醒道。
傅壽璋拍拍腦門:“謝謝江部長提醒。話說我之前真沒太留意辯題居然還有個主體,這要是被對方抓住把柄,後果肯定不堪設想!”
江水源笑道:“我這也是愚者千慮,必有一得。下麵還請各位學長傾灑潘江陸海!”
“好,那我也說說自己對這個辯題的認識。首先……”
“倉廩實而知禮節”出自“華夏第一相”管仲之口。這個狠人不僅是國民經濟高手,知道采山鑄錢、煮海為鹽,建立國營勾欄教坊,而且對陰謀詭計門兒清,北伐山戎,南服強楚,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代第一位霸主。連眼高於頂的孔老夫子都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聲稱“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這句“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也與管某人的光輝事跡一起被司馬遷寫進《史記》,從而名揚千古,為後世所津津樂道。
兩千年後,這句名言又得到西方救苦救難廣大工農造反有理馬教主的強烈點讚。隨著紅旗插遍半個地球,“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可以認為是“倉廩實而知禮節”的另一種表述——更是變得路人皆知。這種先後得到東西方權威認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想做翻案文章實在是太難了!
裁判可不管雙方心情如何,隨即宣布道:“接下來你們有兩個小時準備,請兩隊各自到準備室裏認真準備,兩個小時後準時到這裏參加比賽。”
剛進準備室,曾平就抱怨連聲:“咱們運氣怎麽這麽背?是出門沒看黃曆,還是命中合當有此一劫?本來以為撿個軟柿子,可以輕鬆贏個開門紅,沒成想卻挨了當頭一棒!”
替補施軒更是肆無忌憚,矛頭直指江水源:“江學弟,你是上廁所沒洗手吧?瞧你那手氣臭的!”
江水源卻麵色如常:“怎麽了?我覺得我的手氣還行啊!抽的簽雖不算上上大吉,至少也是中等偏上,大有辯駁發揮的空間。不知為何大家這麽沮喪?”
“嗯?”眾人齊刷刷看向江水源,也不知道他究竟是胸有成竹,還是死鴨子嘴硬。
陳荻趕緊問道:“‘大有辯駁發揮的空間’?江學弟,你這話是什麽意思?”
江水源找了張凳子坐下,然後慢慢解釋道:“辯題按照字麵與難易程度可以大致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辯題難易程度從字麵上一眼就能看得出來,不需要仔細探究。這種情況相對比較常見。另一種情況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字麵上看某一方可謂勝券在握,仔細琢磨才會發現凶險異常;而另一方看上去必輸無疑,事實上卻能輕鬆取勝。換句話說就是似難實易、似易實難。咱們今天碰到的‘倉廩實而知禮節’就是後一種情況!”
“哦?那你說清楚點!”
盡管隊裏不少人對江水源入選及擔任主將很有意見,但對他的國學功底還是非常認可的,這一點連傅壽璋都沒有異議。聽他說可以輕鬆取勝,眾人頓時打起精神,圍坐在他周圍聆聽他的講解。
江水源也不故意拿喬,當下便對辯題展開細致剖析:“說起‘倉廩實而知禮節’,大家一般首先會想到它是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卻很少有人知道它其實源自《管子》的《牧民篇》,原文作‘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司馬遷在《史記》中引用了這句話並稍加改動,變成了我們熟知的‘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眾所周知,管仲是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被譽為‘法家先驅’。法家與儒家之間的深仇大恨應該不用我多說吧?法家與儒家之間的筆墨官司應該也不用我多說?關於禮義名節與生死榮辱的爭論更是汗牛充棟史不絕書。盡管司馬把‘則’字改成‘而’字,削弱了‘倉廩實’與‘知禮節’之間的因果關係,但裏麵仍然有很多文章可以做。這是其一!”
陳荻猛拍一下大腿:“對啊,‘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可是宋明理學家的經典名言!”
江水源接著說道:“我知道大家擔心的另一個原因是德國馬教主說過類似的話,他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而且有一套嚴密的論證體係,近代以來得到很多人認同。如果是普通辯論賽,咱們遇到這個辯題確實有點棘手,可現在咱們這是國學論難,嚴禁使用西方哲學術語,如此一來馬教主的結論就變成了好看卻不能吃的毒果,稍一觸碰便會被罰下場。而咱們可以放心大膽任意引用先秦以來儒家辯駁法家的言論,不用擔心觸犯禁律。這是其二。”
屋裏氣氛瞬間活了過來,大家紛紛點頭:“正是、正是!”
“經江學弟這麽一說,我特麽才發現馬教主的結論哪是什麽有力佐證,分明就是帶蜜的**嘛!”
“不能引用馬教主的結論,等於是廢了她們一條胳膊!”
江水源又道:“‘倉廩實而知禮節’是正方的觀點,那咱們反方的觀點是什麽呢?我覺得應該是‘倉廩實’與‘知禮節’沒有必然聯係。為了論證這一點,咱們可以從兩方麵著手,一個是倉廩不實也可以知禮節,一個是倉廩實也未必知禮節。縱覽中國數千年有文字記載的曆史,向來是亂世多,治世少;為富不仁多,富而好禮少。想要從中找去這兩方麵的證據來證明咱們的觀點,簡直易如反掌。這是其三。”
傅壽璋接口說道:“江部長說得有道理!如果‘倉廩實’就可以‘知禮節’,那麽文景之治後應該人人都是守禮君子,個個都是忠臣良相,王朝長治久安,國家長盛不衰才對。事實上呢?兩千年間有數不盡的奸臣逆賊,說不完的興亡更替。這說明什麽問題?說明‘倉廩實’與‘知禮節’根本就沒有太大幹係!”
江水源表示讚同:“根據《史記》記載,‘漢興七十餘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不可食。’從這一點上說,文景之治確實達到了‘倉廩實’的標準!”
陳荻道:“咱們還可以以彼之矛攻彼之盾!孔子在《論語》中說過:‘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連管某人他自己都做不到‘倉廩實而知禮節’,還想要求別人做到??”
江水源補充道:“陳師姐這個主意好,不過前麵可以加上《史記》中的一句話‘管仲富擬於公室’,證明他早就已經達到‘倉廩實’的宏偉目標。”
“富擬公室?這何止是‘倉廩實’,恐怕他們家耗子都得有脂肪肝!”
江水源忽然正色說道:“和寫作文一樣,辯論賽也最怕跑題。一旦跑題,哪怕咱們舌燦蓮花,說得頑石點頭,最終也難逃敗局。對於‘倉廩實而知禮節’這個辯題來說,我覺得有兩個誤區需要特別注意,一是把‘倉廩實’視為‘利’,把‘知禮節’視為‘義’,通過偷換概念,把‘倉廩實而知禮節’變成傳統的義利之辯。
“借用西方的哲學概念來說,‘倉廩實而知禮節’其實是探討物質基礎與社會意識之間的關係,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唯心主義則認為意識決定物質,兩者素來爭執不下,所以也就有了咱們今天的辯題。至於義利之辯,論辯焦點集中在行為道德與物質利益之間的關係。兩個論題雖然在物質與道德的關係上有點交叉,但絕不能混為一談!”
沒辦法,相對於中國哲學中比喻、感悟式的論述,顯然西方的哲學術語更能簡潔明了地厘清兩者之間的差別。眼下時間緊急,江水源也就顧不上是否犯忌諱了。
“那另一個誤區是什麽呢?”傅壽璋催問道。
“另一個誤區是不能把‘倉廩實而知禮節’的主體陷入君子小人之辨。仔細揣摩辯題就會發現,無論是從‘倉廩’二字著眼,還是從《管子》的《牧民篇》出發,其實都暗藏一個‘民’字,即‘知禮節’的主體是整個社會中最廣泛、最普遍的主流群體,而非單純的王侯將相、公卿貴族,更不涉及君子與小人之間的區別。然而《論語》、《孟子》等儒家經典在論述安貧樂道、富而好禮等問題時,卻經常著眼於‘君子’和‘小人’的不同。咱們在引述這些語句時要千萬小心,可以以點破麵,卻不能輕易以點帶麵。否則一旦糾纏其中,咱們肯定敗多勝少!”江水源諄諄提醒道。
傅壽璋拍拍腦門:“謝謝江部長提醒。話說我之前真沒太留意辯題居然還有個主體,這要是被對方抓住把柄,後果肯定不堪設想!”
江水源笑道:“我這也是愚者千慮,必有一得。下麵還請各位學長傾灑潘江陸海!”
“好,那我也說說自己對這個辯題的認識。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