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昨晚丈母娘來了,遲寫了這一章,對不住諸位書友,在此向諸位書友道歉。至於打賞加更這個問題……讓我緩兩日吧,我才剛剛還完債呐,唔,就幾日……』
————以下正文————
二月中旬至二月末,趙弘潤就住在山陽,等著國內將糧草運往河東郡東部。
期間,在二月二十三日的時候,原本駐軍在長子城、泫氏城兩地的肅王軍,已與南梁王趙元佐麾下的北二軍完成了城池交割的事宜。
從即日起,趙弘潤與麾下肅王軍將退出上黨戰場,將這個戰場上的一切戰略移交給了北二軍。
為此,趙弘潤還特地寫了一封信,喚來幾名青鴉眾,命他們日夜兼程送到將軍薑鄙手中,畢竟此前薑鄙曾與他趙弘潤約好,由薑鄙攻打太原郡,吸引太原郡韓軍的注意,方便趙弘潤進攻上黨,免得到時候太原郡韓軍支援上黨。
而如今趙弘潤既然決定退出上黨戰場,那麽理當與薑鄙打聲招呼。
至於薑鄙與南梁王趙元佐是否能合作默契,趙弘潤對此並不擔心。
因為這兩方,目前都是表明旗幟支持皇五子慶王弘信的人,因此趙弘潤並不擔心一旦薑鄙局勢不妙時,南梁王趙元佐會像之前對待他那樣袖手旁觀。
畢竟單單南梁王趙元佐一己之力,是很難在魏國朝堂上站穩腳跟的,隻有當他與薑鄙背後的天水魏氏聯合起來時,才會讓魏天子感到些許壓力。
因此無論如何,南梁王趙元佐都不會對薑鄙的北三軍見死不救。
當然了,這隻是就事論事,畢竟以目前北三軍的形式來說,薑鄙還是非常悍勇的,一口氣打到了太原郡,戰績雖不及肅王軍風光,但也稱得上可以傲視其餘諸路魏軍。
相比之下,趙弘潤反而在意南梁王趙元佐麾下的北二軍,是否能守住上黨不被韓軍再次占領。
不過據抵達山陽的屈塍、晏墨等將軍所言,南梁王的北二軍似乎已在籌劃繼續向北進攻。
這讓趙弘潤暗自竊笑。
意料之內、情理之中,南梁王趙元佐意圖繼續率軍向北挺進,這完全不出乎趙弘潤的意料。
畢竟,倘若南梁王趙元佐僅僅隻滿足於守住長子城與泫氏城,那麽,他們即便能守住這兩地,風頭也是不可能蓋過肅王軍的——因為攻克這兩地的,乃是肅王軍!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南梁王趙元佐麾下北二軍隻有一條出路:非但要守住長子城與泫氏城,還要繼續擴大功勳,隻有這樣,北二軍日後才不會再次遭遇被人抹除功勳的事情。
對於長子城、泫氏城往北的那一帶,趙弘潤還是比較了解的。
從地圖顯示,長子城往北仍有不少值得攻取的肥沃之地,比如屯留、襄垣(yuán)穀遠、潞氏、銅鞮(di)等等。
這些地方屬於上黨軍的中部,由於年代相隔較遠,因此趙弘潤也說不清這些地方是否曾經歸屬他魏國所有,不過從地名來判斷,這應該是當年魏韓兩國的邊界,居住著像銅鞮、潞氏、赤狄等異族,充當魏韓兩國夾縫間的緩和帶。
但有一點可以證實,那就是南梁王趙元佐的北伐,注定不會輕鬆。
長子城的西北方是『屯留』,而這裏已經臨近被稱之為『五雲山』與『八賦嶺』的山地地形,再往北的『襄垣』則是建在一片較為低勢的山上。
再往北,那便是『壺關』,它建立在一片當地人稱之為『壺口山』高山之上,那裏的地勢海拔,毫不遜色太行山上的天門關與孟門關。
至於壺關再往北,那就是上黨郡的北部山地,雖然在趙弘潤看來那裏蘊藏著豐富的資源,但以當代的技術,想要在這些山脈中發展礦業,仍然是非常艱難。
也正因為這樣,就連韓國都沒有在這裏投入建設,以至於從百餘年前起,都死盯著當時仍屬於魏國的上黨郡南部,畢竟那裏是平坦而肥沃的土地,適合耕種。
從戰略上來看,南梁王趙元佐要是想確保長子城無憂,就必須攻下壺關;倘若他並不滿足於止步長子城,而是想打到太原郡去,那麽就更要拿下這座雄關。
隻不過,想要攻克壺關這可不易,而拿下之後,筆直穿越上黨郡北部那一百五十裏到兩百裏直線距離的山區,最終抵達太原郡,這更是一樁極其艱難的挑戰。
正是因為考慮到這種種原因,趙弘潤機智地將上黨戰場移交給了南梁王趙元佐,畢竟在他看來,在那種崇山峻嶺與韓國的輕步兵戰鬥,肅王軍的刀盾兵非但沒有絲毫優勢可言,反而是處於劣勢的。
至於南梁王趙元佐能否在那一帶取得戰果,那就憑他自己的本事了,反正就目前整個北疆戰役的局勢來說,無論是太原戰場還是上黨戰場,都已經不再是整個魏韓戰局的焦點。從趙弘潤決定攻打韓國王都邯鄲那一刻起,兩國的焦點戰場就轉移到了邯鄲郡這邊。
之後過了兩三天,待等到二月二十六日的時候,目前駐軍於『宅陽』的魏武軍統帥兼魏國北疆戰役總帥、大將軍韶虎,專程派人到山陽,向趙弘潤遞交了任命書,任命趙弘潤為副將兼偏師主帥。
原來,在趙弘潤抵達山陽的第二日,他便寫了一份詳細的戰報,派青鴉眾送到了身在宅陽的大將軍韶虎手中。這份戰報中,詳細記載了趙弘潤出兵上黨的具體過程以及目前上黨的局勢。
當時在收到這份書信後,大將軍韶虎對於趙弘潤收複了『長子城』與『泫氏城』感到非常驚喜,尤其是當趙弘潤在信中指出天門關、孟門關兩地亦回歸魏國之後。
因為這意味著,魏國已在此戰中收複了所有祖祖輩輩時期被韓國侵占的國土與城池,可以說,這次北疆戰役非常成功,隻要接下來能夠擋住韓軍的再次反撲,相信此戰的戰果,會令整個魏國都感到雀躍,畢竟魏軍已經收複了魏國曾經的失地——上黨郡南部那片肥沃的土地。
至於上黨郡北部,說實話魏國對那裏並沒有什麽想法,倒不是因為那裏曾經就屬於韓國所有,隻是因為那裏是深山峻嶺,不利於耕種,即便占領那些人跡罕至的山脈,對於魏國也沒什麽大用。
再者,一旦魏國占領了上黨郡北部,那麽魏國將直接與韓國的太原郡接壤,而這會刺激到韓軍。
因此,留出上黨郡北部那些山嶺不攻,這是明智的選擇。
當然,這是趙弘潤的考慮,而既然南梁王趙元佐決定率軍向上黨郡北部挺進,他也不會攔著,萬一南梁王的北二軍配合薑鄙的北三軍,能將韓國的太原郡給打下來呢?
雖說打下太原郡,意味著魏國將與北原的胡戎接壤,但也意味著魏國有機會得到戰馬不是麽?淡淡三川郡放牧的馬群,可不足以讓魏國組建大規模的騎軍的。
隔日,大梁朝廷工部尚書孟隗親自來到了山陽,隨同還有冶造總署的署長王甫,看得出來,他倆對趙弘潤前幾日那封書信非常重視,尤其是趙弘潤在信中提及的那種已命名為『水泥』的膠凝材料。
當日,趙弘潤像孟隗與王甫出示了他在太行山上撿到的那塊石灰岩,並向他們解釋燒製石灰、拌製水泥的原理,隻聽得工部尚書孟隗與冶造總署署長王甫這兩位專業人士雲裏霧裏,端詳著手中那塊石灰岩驚地說不出話來。
也難怪,畢竟趙弘潤的這番話對他們的衝擊力實在太大。
要知道,魏國的建築大抵都是木質機構與土木結構,木質結構就不用多說了,而土木結構,其材料就是竹子、木材、夯土、稻草、幹草、土坯磚和瓦,可能會用夯土灌漿的方式增固牆麵的牢固度——有時能在一些泥牆上看到一個個明顯的孔狀痕跡,那就是夯土灌漿留下的痕跡。
但無論木質結構還是土木結構,大抵都是不怎麽牢固的,前者一般用於宮殿,而後者一般用於縣內的民房,真正像成皋關、汾陘塞、天門關、孟門關這種戰略關隘或著要塞,那都是用整塊整塊的山石打磨堆砌的,工程量相當龐大。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以往石匠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但是水泥的出現,就取代了整塊山石的作用,意味著魏國從此可以用黏土燒製出來的磚塊來砌造城塞與關隘,砌造難度明顯大幅度下降。
同樣規模一座的城塞,可能以往用石頭堆砌需要三五年甚至更久,而如今有了水泥,或許三五個月就能建成,這是何等的提升?!
正是因為駭人聽聞,親自孟隗與王甫親自來到山陽與這位肅王殿下交談,畢竟水泥這種東西,是注定不能流入到他國的,相信日後無論是石灰的燒製還是水泥的拌製,工部與冶造局都會派兵駐守,謹防有人將這個秘密流出。
可能是因為水泥的吸引力實在太大,以至於孟隗與王甫都沒有在山陽久帶,當日就帶著趙弘潤提前叫肅王軍準備好的幾車石灰岩返回大梁,準備去研究燒製趙弘潤所說的石灰,並製成水泥,試驗這種膠凝材料的威力。
毫不誇張地說,一旦這個試驗成功,那麽,山石這種建築材料將從此退出舞台,被混凝土所取代。
待等到三月初,趙弘潤估算著國內新運往北疆的糧草應該快要抵達河東郡東部,遂留下三千鄢陵軍駐守天門關,帶著其餘共計近十萬商水軍、鄢陵軍、遊馬軍,啟程前往『修武』。
同行的,還有桓王趙弘宣兩萬北一軍與燕王趙弘疆的三萬山陽軍。
三支兵馬,共計約十五萬兵馬。
再加上此刻駐軍於河東郡的南燕軍與魏武軍,魏國反攻韓國邯鄲軍的總兵力,已超過二十萬。
這是魏韓兩國交兵以來,魏國出動最多兵力反攻韓國的一次。
相信這股力量,會使整個韓國都為之震蕩、恐慌。
————以下正文————
二月中旬至二月末,趙弘潤就住在山陽,等著國內將糧草運往河東郡東部。
期間,在二月二十三日的時候,原本駐軍在長子城、泫氏城兩地的肅王軍,已與南梁王趙元佐麾下的北二軍完成了城池交割的事宜。
從即日起,趙弘潤與麾下肅王軍將退出上黨戰場,將這個戰場上的一切戰略移交給了北二軍。
為此,趙弘潤還特地寫了一封信,喚來幾名青鴉眾,命他們日夜兼程送到將軍薑鄙手中,畢竟此前薑鄙曾與他趙弘潤約好,由薑鄙攻打太原郡,吸引太原郡韓軍的注意,方便趙弘潤進攻上黨,免得到時候太原郡韓軍支援上黨。
而如今趙弘潤既然決定退出上黨戰場,那麽理當與薑鄙打聲招呼。
至於薑鄙與南梁王趙元佐是否能合作默契,趙弘潤對此並不擔心。
因為這兩方,目前都是表明旗幟支持皇五子慶王弘信的人,因此趙弘潤並不擔心一旦薑鄙局勢不妙時,南梁王趙元佐會像之前對待他那樣袖手旁觀。
畢竟單單南梁王趙元佐一己之力,是很難在魏國朝堂上站穩腳跟的,隻有當他與薑鄙背後的天水魏氏聯合起來時,才會讓魏天子感到些許壓力。
因此無論如何,南梁王趙元佐都不會對薑鄙的北三軍見死不救。
當然了,這隻是就事論事,畢竟以目前北三軍的形式來說,薑鄙還是非常悍勇的,一口氣打到了太原郡,戰績雖不及肅王軍風光,但也稱得上可以傲視其餘諸路魏軍。
相比之下,趙弘潤反而在意南梁王趙元佐麾下的北二軍,是否能守住上黨不被韓軍再次占領。
不過據抵達山陽的屈塍、晏墨等將軍所言,南梁王的北二軍似乎已在籌劃繼續向北進攻。
這讓趙弘潤暗自竊笑。
意料之內、情理之中,南梁王趙元佐意圖繼續率軍向北挺進,這完全不出乎趙弘潤的意料。
畢竟,倘若南梁王趙元佐僅僅隻滿足於守住長子城與泫氏城,那麽,他們即便能守住這兩地,風頭也是不可能蓋過肅王軍的——因為攻克這兩地的,乃是肅王軍!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南梁王趙元佐麾下北二軍隻有一條出路:非但要守住長子城與泫氏城,還要繼續擴大功勳,隻有這樣,北二軍日後才不會再次遭遇被人抹除功勳的事情。
對於長子城、泫氏城往北的那一帶,趙弘潤還是比較了解的。
從地圖顯示,長子城往北仍有不少值得攻取的肥沃之地,比如屯留、襄垣(yuán)穀遠、潞氏、銅鞮(di)等等。
這些地方屬於上黨軍的中部,由於年代相隔較遠,因此趙弘潤也說不清這些地方是否曾經歸屬他魏國所有,不過從地名來判斷,這應該是當年魏韓兩國的邊界,居住著像銅鞮、潞氏、赤狄等異族,充當魏韓兩國夾縫間的緩和帶。
但有一點可以證實,那就是南梁王趙元佐的北伐,注定不會輕鬆。
長子城的西北方是『屯留』,而這裏已經臨近被稱之為『五雲山』與『八賦嶺』的山地地形,再往北的『襄垣』則是建在一片較為低勢的山上。
再往北,那便是『壺關』,它建立在一片當地人稱之為『壺口山』高山之上,那裏的地勢海拔,毫不遜色太行山上的天門關與孟門關。
至於壺關再往北,那就是上黨郡的北部山地,雖然在趙弘潤看來那裏蘊藏著豐富的資源,但以當代的技術,想要在這些山脈中發展礦業,仍然是非常艱難。
也正因為這樣,就連韓國都沒有在這裏投入建設,以至於從百餘年前起,都死盯著當時仍屬於魏國的上黨郡南部,畢竟那裏是平坦而肥沃的土地,適合耕種。
從戰略上來看,南梁王趙元佐要是想確保長子城無憂,就必須攻下壺關;倘若他並不滿足於止步長子城,而是想打到太原郡去,那麽就更要拿下這座雄關。
隻不過,想要攻克壺關這可不易,而拿下之後,筆直穿越上黨郡北部那一百五十裏到兩百裏直線距離的山區,最終抵達太原郡,這更是一樁極其艱難的挑戰。
正是因為考慮到這種種原因,趙弘潤機智地將上黨戰場移交給了南梁王趙元佐,畢竟在他看來,在那種崇山峻嶺與韓國的輕步兵戰鬥,肅王軍的刀盾兵非但沒有絲毫優勢可言,反而是處於劣勢的。
至於南梁王趙元佐能否在那一帶取得戰果,那就憑他自己的本事了,反正就目前整個北疆戰役的局勢來說,無論是太原戰場還是上黨戰場,都已經不再是整個魏韓戰局的焦點。從趙弘潤決定攻打韓國王都邯鄲那一刻起,兩國的焦點戰場就轉移到了邯鄲郡這邊。
之後過了兩三天,待等到二月二十六日的時候,目前駐軍於『宅陽』的魏武軍統帥兼魏國北疆戰役總帥、大將軍韶虎,專程派人到山陽,向趙弘潤遞交了任命書,任命趙弘潤為副將兼偏師主帥。
原來,在趙弘潤抵達山陽的第二日,他便寫了一份詳細的戰報,派青鴉眾送到了身在宅陽的大將軍韶虎手中。這份戰報中,詳細記載了趙弘潤出兵上黨的具體過程以及目前上黨的局勢。
當時在收到這份書信後,大將軍韶虎對於趙弘潤收複了『長子城』與『泫氏城』感到非常驚喜,尤其是當趙弘潤在信中指出天門關、孟門關兩地亦回歸魏國之後。
因為這意味著,魏國已在此戰中收複了所有祖祖輩輩時期被韓國侵占的國土與城池,可以說,這次北疆戰役非常成功,隻要接下來能夠擋住韓軍的再次反撲,相信此戰的戰果,會令整個魏國都感到雀躍,畢竟魏軍已經收複了魏國曾經的失地——上黨郡南部那片肥沃的土地。
至於上黨郡北部,說實話魏國對那裏並沒有什麽想法,倒不是因為那裏曾經就屬於韓國所有,隻是因為那裏是深山峻嶺,不利於耕種,即便占領那些人跡罕至的山脈,對於魏國也沒什麽大用。
再者,一旦魏國占領了上黨郡北部,那麽魏國將直接與韓國的太原郡接壤,而這會刺激到韓軍。
因此,留出上黨郡北部那些山嶺不攻,這是明智的選擇。
當然,這是趙弘潤的考慮,而既然南梁王趙元佐決定率軍向上黨郡北部挺進,他也不會攔著,萬一南梁王的北二軍配合薑鄙的北三軍,能將韓國的太原郡給打下來呢?
雖說打下太原郡,意味著魏國將與北原的胡戎接壤,但也意味著魏國有機會得到戰馬不是麽?淡淡三川郡放牧的馬群,可不足以讓魏國組建大規模的騎軍的。
隔日,大梁朝廷工部尚書孟隗親自來到了山陽,隨同還有冶造總署的署長王甫,看得出來,他倆對趙弘潤前幾日那封書信非常重視,尤其是趙弘潤在信中提及的那種已命名為『水泥』的膠凝材料。
當日,趙弘潤像孟隗與王甫出示了他在太行山上撿到的那塊石灰岩,並向他們解釋燒製石灰、拌製水泥的原理,隻聽得工部尚書孟隗與冶造總署署長王甫這兩位專業人士雲裏霧裏,端詳著手中那塊石灰岩驚地說不出話來。
也難怪,畢竟趙弘潤的這番話對他們的衝擊力實在太大。
要知道,魏國的建築大抵都是木質機構與土木結構,木質結構就不用多說了,而土木結構,其材料就是竹子、木材、夯土、稻草、幹草、土坯磚和瓦,可能會用夯土灌漿的方式增固牆麵的牢固度——有時能在一些泥牆上看到一個個明顯的孔狀痕跡,那就是夯土灌漿留下的痕跡。
但無論木質結構還是土木結構,大抵都是不怎麽牢固的,前者一般用於宮殿,而後者一般用於縣內的民房,真正像成皋關、汾陘塞、天門關、孟門關這種戰略關隘或著要塞,那都是用整塊整塊的山石打磨堆砌的,工程量相當龐大。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以往石匠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但是水泥的出現,就取代了整塊山石的作用,意味著魏國從此可以用黏土燒製出來的磚塊來砌造城塞與關隘,砌造難度明顯大幅度下降。
同樣規模一座的城塞,可能以往用石頭堆砌需要三五年甚至更久,而如今有了水泥,或許三五個月就能建成,這是何等的提升?!
正是因為駭人聽聞,親自孟隗與王甫親自來到山陽與這位肅王殿下交談,畢竟水泥這種東西,是注定不能流入到他國的,相信日後無論是石灰的燒製還是水泥的拌製,工部與冶造局都會派兵駐守,謹防有人將這個秘密流出。
可能是因為水泥的吸引力實在太大,以至於孟隗與王甫都沒有在山陽久帶,當日就帶著趙弘潤提前叫肅王軍準備好的幾車石灰岩返回大梁,準備去研究燒製趙弘潤所說的石灰,並製成水泥,試驗這種膠凝材料的威力。
毫不誇張地說,一旦這個試驗成功,那麽,山石這種建築材料將從此退出舞台,被混凝土所取代。
待等到三月初,趙弘潤估算著國內新運往北疆的糧草應該快要抵達河東郡東部,遂留下三千鄢陵軍駐守天門關,帶著其餘共計近十萬商水軍、鄢陵軍、遊馬軍,啟程前往『修武』。
同行的,還有桓王趙弘宣兩萬北一軍與燕王趙弘疆的三萬山陽軍。
三支兵馬,共計約十五萬兵馬。
再加上此刻駐軍於河東郡的南燕軍與魏武軍,魏國反攻韓國邯鄲軍的總兵力,已超過二十萬。
這是魏韓兩國交兵以來,魏國出動最多兵力反攻韓國的一次。
相信這股力量,會使整個韓國都為之震蕩、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