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容我講句mmp,碼好的第一章居然沒保存,我就繼續碼第二章了,現在隻能重新碼,擦擦擦擦擦!!』
————以下正文————
時至十月上旬,距離「施貴妃出殯」又過了整整十一日。
在這十幾日的日子裏,朝中的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首先是繼襄王弘璟外封陽翟之後,長皇子趙弘禮亦離開了大梁,這使得在大梁城內,雍王弘譽的聲勢再次提升,已經到了無法撼動的地步。
當然,雖說就總體來說無法撼動,但雍王黨內部也出現了一些不安的情緒,原因就在於雍王弘譽至今仍躲在雍王府裏沒有露麵,既沒有出席施貴妃的喪殯之事,也未曾到垂拱殿處理政務,這讓雍王黨內部很大一批人人心惶惶,不知究竟發生了什麽事。
更讓他們感到不安的是,待等他們前往雍王府希望探探口風時,卻被雍王弘譽的宗衛們擋在府外,看著那塊掛在府門前的「謝絕賓客」的木塊,雍王黨那些貴族、世家成員們,怎麽瞧都感覺有些不安。
而另外一方麵,由於長皇子趙弘禮在離開大梁之前,將這些年來經營的勢力與人脈都交給了桓王趙弘宣,這使得桓王趙弘宣近階段的勢力大增。
比如說,長皇子趙弘禮的妻族「濟陽李氏」。
不得不說,在得到了長皇子趙弘禮的遺留後,桓王趙弘宣一躍成為繼慶王弘信之後,無論在軍方還是在廟堂都擁有不俗勢力的皇子。
甚至於在駱瑸的協助下,桓王趙弘宣還接受了一部分吏部的力量,在吏部擁有了一定的話語權。
隻可惜,曾經堅定站在長皇子趙弘禮這邊的吏部左侍郎闞密,在如今局麵下保持了觀望態度,而右侍郎鄭圖,這個出身鄭城王氏聯姻家族的男人,也暫時不作表態,幾次謝絕了駱瑸的籠絡。
這也難怪,畢竟鄭圖的妻室是鄭城王氏的女兒,雖然當初鄭城王氏鼎力支持長皇子趙弘禮,可如今,突然爆出「雍王弘譽才是王皇後親生兒子」的驚聞,也難保鄭、王兩家會有所遲疑。
在長皇子趙弘禮離開大梁的如今,轉投桓王趙弘宣不是不可以,但說到底,轉投桓王趙弘宣頂多隻是自保,倘若能搭上雍王弘譽這根高枝,那才是能夠飛黃騰達的捷徑。
可能正是考慮到這一點,長皇子趙弘禮在離開大梁前才會特地叮囑趙弘宣,直白地表示鄭城王氏已不可信任——至少已不能像曾經那樣信任。
十月初九,在桓王府的書房內,桓王趙弘宣與駱瑸、周昪再次提起此事。
當然,聊的話題當然不是什麽「鄭城王氏是否會轉投雍王弘譽」這種話題,他們商議的,是長皇子趙弘禮在上黨的那些家底,主要還是米糧與釀酒這兩大類。
而這些家底,長皇子趙弘禮在離開大梁前,也一並留給了趙弘宣,供他養活北一軍。
而問題就在於,曾經趙弘禮這些家底,都是鄭城王氏的人在負責打理,可如今發生了那樣的事,以防萬一,趙弘宣必須將這些東西從鄭城王氏的手中接管過來。
為此,趙弘宣與駱瑸、周昪二人在經過商議後,挑出了兩位人選。
一位便是「黃邑沈氏」目前的家主「沈緒」,此人乃是沈淑妃的兄長,趙弘潤、趙弘宣兄弟倆的舅舅,自然是完全值得信任的人;而另外一位,則是長皇子趙弘禮的妻族、「濟陽李氏」的嫡長子「李霖」,也是注定不太可能投奔雍王弘譽的人。
記得在趙弘禮離開大梁之前,就寫了一封書信派人送到濟陽李氏,兩日後,李霖便代表濟陽李氏,拜訪了桓王府。
而眼下,沈緒與李霖二人皆已前往上黨郡,一方麵是整合上黨郡的原東宮勢力,將這些因為長皇子趙弘禮離開大梁而無所適從的貴族、世家,重新納入到桓王黨的圈子裏;而另外一方麵,則是逐漸從鄭城王氏的手中,拿回本該屬於趙弘禮、但後者卻已轉贈給趙弘宣的家業。
在商量完針對鄭城王氏的態度後,趙弘宣與駱瑸、周昪二人,又清點了一下趙弘宣目前所擁有的財產。
趙弘宣自然是沒有什麽積蓄的,畢竟他養活一個北一軍都不夠,哪裏來什麽積蓄。
但是長皇子趙弘禮有,據駱瑸所說,趙弘禮原本就籌備一筆大概十萬金的錢款,準備日後購置博浪沙河港的店鋪。
看得出來,那時的趙弘禮,還是有東山再起的希望的,隻是沒想到發生了那樣的事,這位長皇兄心灰意冷,索性就將所有的一些都遺留給了趙弘宣。
包括那座長皇子府。
“若是出售那座府邸,應該可以湊個二三十萬金左右……”駱瑸在旁用略帶感慨的語氣說道:“終究,那也是王府,想來大梁的世族門閥,對此應該會很感興趣才是。”
聽聞此言,趙弘宣眼中閃過幾絲猶豫之色。
雖然趙弘禮在離開大梁前將那座府邸也送給了趙弘宣,並且看他樣子日後也不太可能返回大梁,但趙弘宣還是不想賣掉那座府邸。
但正如駱瑸、周昪所言,與其留著那座多餘的府邸,每年還要花費資金去修繕、打理,還不如賣給城內的世族,哪怕是賣給宗府,將賣得的錢投入博浪沙河港的店鋪,終究那裏是一本萬利的買賣。
在思忖了許久後,趙弘宣點了點頭,說道:“駱瑸,這件事就由你來全權負責吧。”
『我?』
駱瑸微微一愣,不由地與周昪對視一眼,二人皆感覺有些意外。
不過一轉念間,駱瑸與周昪便明白了自家殿下的意思。
在告辭了自家殿下離開書房後,在經過府內走廊轉角的時候,周昪感慨地說道:“這樣的話,可能得多花許多的錢呐……”
駱瑸聞言點了點頭。
關於博浪沙河港那些店鋪,駱瑸原以為自家殿下會親自出麵,畢竟博浪沙河港那些店鋪的租售,雖然對外宣稱是戶部負責,但實際上負責此事的,卻是他們家殿下的兄長、肅王趙弘潤——隻不過這筆龐大的收入,肅王府隻得兩成,其餘八成歸戶部罷了。
因此,最實惠的辦法無非就是桓王趙弘宣自己出麵,親自與其兄長交涉,憑借著兄弟倆的親份,難道那位肅王殿下還會賺自己弟弟的錢不成?
搞不好,趙弘宣隻需說兩句好聽的話,那位肅王殿下會直接送幾個上好的店麵給弟弟也說不定。
可偏偏,趙弘宣卻讓駱瑸出麵。
想到這裏,駱瑸感慨地說道:“這說明,殿下真正長大了,已懂得自己肩負責任……”
周昪聞言唏噓道:“也不曉得肅王殿下得知後會是怎樣的心情。”
“大概是七分欣慰、三分寂寞吧。”駱瑸微笑著打趣道。
當日,駱瑸來到了博浪沙河港,在一處懸掛著「博浪沙商鋪租購處」牌匾的鋪子裏,找到了仿佛賬房先生般的介子鴟,向後者提起了購置店鋪的事。
聽到駱瑸的要求,介子鴟亦是愣了愣,但聰慧過人的他,還是立刻就把握住了桓王趙弘宣派駱瑸前來交涉的用意,也沒有徇私,按照趙弘潤當初製定的「十萬金」的市價,讓駱瑸挑選了幾處店鋪。
不過到了當晚,介子鴟便將此事稟告了自家殿下。
正如駱瑸所猜測的那樣,趙弘潤在得知此事後,確實有些感慨:一方麵欣慰於弟弟趙弘宣逐漸長大,漸漸有了擔當;但從另外一方麵來說,當弟弟逐漸有了擔當之後,也就意味著與兄長不再像從前那樣親近。
倒是宗衛長衛驕,聽說此事後頗為驚奇:“宣殿下要養活一個北一軍,哪裏來那麽多閑錢?”
當得知是長皇子趙弘禮的遺留後,衛驕暗暗咋舌。
其實不止衛驕感到驚奇,前幾日聽說這事,趙弘潤亦感到頗為震驚。
他曾以為趙弘禮親近他弟弟趙弘宣,隻為了將後者拉到其陣營,但事實證明,趙弘禮與趙弘宣之間,的確有一種就連趙弘潤都不得而知的交情,以至於趙弘禮在離開大梁後,將所有的一切就遺留給了趙弘宣。
可能是因為,趙弘宣是曾經唯一全力支持他的兄弟。
不得不說,這件事讓趙弘潤對長皇子趙弘禮的印象大為改變,當然,事到如今改不改變其實已無區別,畢竟趙弘禮心灰意冷離開大梁之後,多半不會再回來。
話說回來,一想到趙弘禮,趙弘潤便不由得聯想到了另外一位兄弟,既同樣因為「施貴妃之死」而深受打擊的雍王弘譽。
『父皇真沉得住氣,這都快二十日了,也未見他插手……』
趙弘潤暗暗想道。
與此同時,在皇宮內的甘露殿內,大太監童憲其實也正在向魏天子提及這件事:“……近幾日,雍王每日在府上酗酒倦事,這究竟不是一個辦法。”
聽聞此言,正在書桌前揮毫的魏天子淡淡說道:“雍王,亦是朕的選擇之一。……若他因為此事而消沉,那就代表,此子,終歸也不過這種程度而已。”
說罷,他丟掉了手中的毛筆,目視著紙張上那「雍王弘譽」四個字。
“……再看他兩日!”
他平靜地說道。
————以下正文————
時至十月上旬,距離「施貴妃出殯」又過了整整十一日。
在這十幾日的日子裏,朝中的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首先是繼襄王弘璟外封陽翟之後,長皇子趙弘禮亦離開了大梁,這使得在大梁城內,雍王弘譽的聲勢再次提升,已經到了無法撼動的地步。
當然,雖說就總體來說無法撼動,但雍王黨內部也出現了一些不安的情緒,原因就在於雍王弘譽至今仍躲在雍王府裏沒有露麵,既沒有出席施貴妃的喪殯之事,也未曾到垂拱殿處理政務,這讓雍王黨內部很大一批人人心惶惶,不知究竟發生了什麽事。
更讓他們感到不安的是,待等他們前往雍王府希望探探口風時,卻被雍王弘譽的宗衛們擋在府外,看著那塊掛在府門前的「謝絕賓客」的木塊,雍王黨那些貴族、世家成員們,怎麽瞧都感覺有些不安。
而另外一方麵,由於長皇子趙弘禮在離開大梁之前,將這些年來經營的勢力與人脈都交給了桓王趙弘宣,這使得桓王趙弘宣近階段的勢力大增。
比如說,長皇子趙弘禮的妻族「濟陽李氏」。
不得不說,在得到了長皇子趙弘禮的遺留後,桓王趙弘宣一躍成為繼慶王弘信之後,無論在軍方還是在廟堂都擁有不俗勢力的皇子。
甚至於在駱瑸的協助下,桓王趙弘宣還接受了一部分吏部的力量,在吏部擁有了一定的話語權。
隻可惜,曾經堅定站在長皇子趙弘禮這邊的吏部左侍郎闞密,在如今局麵下保持了觀望態度,而右侍郎鄭圖,這個出身鄭城王氏聯姻家族的男人,也暫時不作表態,幾次謝絕了駱瑸的籠絡。
這也難怪,畢竟鄭圖的妻室是鄭城王氏的女兒,雖然當初鄭城王氏鼎力支持長皇子趙弘禮,可如今,突然爆出「雍王弘譽才是王皇後親生兒子」的驚聞,也難保鄭、王兩家會有所遲疑。
在長皇子趙弘禮離開大梁的如今,轉投桓王趙弘宣不是不可以,但說到底,轉投桓王趙弘宣頂多隻是自保,倘若能搭上雍王弘譽這根高枝,那才是能夠飛黃騰達的捷徑。
可能正是考慮到這一點,長皇子趙弘禮在離開大梁前才會特地叮囑趙弘宣,直白地表示鄭城王氏已不可信任——至少已不能像曾經那樣信任。
十月初九,在桓王府的書房內,桓王趙弘宣與駱瑸、周昪再次提起此事。
當然,聊的話題當然不是什麽「鄭城王氏是否會轉投雍王弘譽」這種話題,他們商議的,是長皇子趙弘禮在上黨的那些家底,主要還是米糧與釀酒這兩大類。
而這些家底,長皇子趙弘禮在離開大梁前,也一並留給了趙弘宣,供他養活北一軍。
而問題就在於,曾經趙弘禮這些家底,都是鄭城王氏的人在負責打理,可如今發生了那樣的事,以防萬一,趙弘宣必須將這些東西從鄭城王氏的手中接管過來。
為此,趙弘宣與駱瑸、周昪二人在經過商議後,挑出了兩位人選。
一位便是「黃邑沈氏」目前的家主「沈緒」,此人乃是沈淑妃的兄長,趙弘潤、趙弘宣兄弟倆的舅舅,自然是完全值得信任的人;而另外一位,則是長皇子趙弘禮的妻族、「濟陽李氏」的嫡長子「李霖」,也是注定不太可能投奔雍王弘譽的人。
記得在趙弘禮離開大梁之前,就寫了一封書信派人送到濟陽李氏,兩日後,李霖便代表濟陽李氏,拜訪了桓王府。
而眼下,沈緒與李霖二人皆已前往上黨郡,一方麵是整合上黨郡的原東宮勢力,將這些因為長皇子趙弘禮離開大梁而無所適從的貴族、世家,重新納入到桓王黨的圈子裏;而另外一方麵,則是逐漸從鄭城王氏的手中,拿回本該屬於趙弘禮、但後者卻已轉贈給趙弘宣的家業。
在商量完針對鄭城王氏的態度後,趙弘宣與駱瑸、周昪二人,又清點了一下趙弘宣目前所擁有的財產。
趙弘宣自然是沒有什麽積蓄的,畢竟他養活一個北一軍都不夠,哪裏來什麽積蓄。
但是長皇子趙弘禮有,據駱瑸所說,趙弘禮原本就籌備一筆大概十萬金的錢款,準備日後購置博浪沙河港的店鋪。
看得出來,那時的趙弘禮,還是有東山再起的希望的,隻是沒想到發生了那樣的事,這位長皇兄心灰意冷,索性就將所有的一些都遺留給了趙弘宣。
包括那座長皇子府。
“若是出售那座府邸,應該可以湊個二三十萬金左右……”駱瑸在旁用略帶感慨的語氣說道:“終究,那也是王府,想來大梁的世族門閥,對此應該會很感興趣才是。”
聽聞此言,趙弘宣眼中閃過幾絲猶豫之色。
雖然趙弘禮在離開大梁前將那座府邸也送給了趙弘宣,並且看他樣子日後也不太可能返回大梁,但趙弘宣還是不想賣掉那座府邸。
但正如駱瑸、周昪所言,與其留著那座多餘的府邸,每年還要花費資金去修繕、打理,還不如賣給城內的世族,哪怕是賣給宗府,將賣得的錢投入博浪沙河港的店鋪,終究那裏是一本萬利的買賣。
在思忖了許久後,趙弘宣點了點頭,說道:“駱瑸,這件事就由你來全權負責吧。”
『我?』
駱瑸微微一愣,不由地與周昪對視一眼,二人皆感覺有些意外。
不過一轉念間,駱瑸與周昪便明白了自家殿下的意思。
在告辭了自家殿下離開書房後,在經過府內走廊轉角的時候,周昪感慨地說道:“這樣的話,可能得多花許多的錢呐……”
駱瑸聞言點了點頭。
關於博浪沙河港那些店鋪,駱瑸原以為自家殿下會親自出麵,畢竟博浪沙河港那些店鋪的租售,雖然對外宣稱是戶部負責,但實際上負責此事的,卻是他們家殿下的兄長、肅王趙弘潤——隻不過這筆龐大的收入,肅王府隻得兩成,其餘八成歸戶部罷了。
因此,最實惠的辦法無非就是桓王趙弘宣自己出麵,親自與其兄長交涉,憑借著兄弟倆的親份,難道那位肅王殿下還會賺自己弟弟的錢不成?
搞不好,趙弘宣隻需說兩句好聽的話,那位肅王殿下會直接送幾個上好的店麵給弟弟也說不定。
可偏偏,趙弘宣卻讓駱瑸出麵。
想到這裏,駱瑸感慨地說道:“這說明,殿下真正長大了,已懂得自己肩負責任……”
周昪聞言唏噓道:“也不曉得肅王殿下得知後會是怎樣的心情。”
“大概是七分欣慰、三分寂寞吧。”駱瑸微笑著打趣道。
當日,駱瑸來到了博浪沙河港,在一處懸掛著「博浪沙商鋪租購處」牌匾的鋪子裏,找到了仿佛賬房先生般的介子鴟,向後者提起了購置店鋪的事。
聽到駱瑸的要求,介子鴟亦是愣了愣,但聰慧過人的他,還是立刻就把握住了桓王趙弘宣派駱瑸前來交涉的用意,也沒有徇私,按照趙弘潤當初製定的「十萬金」的市價,讓駱瑸挑選了幾處店鋪。
不過到了當晚,介子鴟便將此事稟告了自家殿下。
正如駱瑸所猜測的那樣,趙弘潤在得知此事後,確實有些感慨:一方麵欣慰於弟弟趙弘宣逐漸長大,漸漸有了擔當;但從另外一方麵來說,當弟弟逐漸有了擔當之後,也就意味著與兄長不再像從前那樣親近。
倒是宗衛長衛驕,聽說此事後頗為驚奇:“宣殿下要養活一個北一軍,哪裏來那麽多閑錢?”
當得知是長皇子趙弘禮的遺留後,衛驕暗暗咋舌。
其實不止衛驕感到驚奇,前幾日聽說這事,趙弘潤亦感到頗為震驚。
他曾以為趙弘禮親近他弟弟趙弘宣,隻為了將後者拉到其陣營,但事實證明,趙弘禮與趙弘宣之間,的確有一種就連趙弘潤都不得而知的交情,以至於趙弘禮在離開大梁後,將所有的一切就遺留給了趙弘宣。
可能是因為,趙弘宣是曾經唯一全力支持他的兄弟。
不得不說,這件事讓趙弘潤對長皇子趙弘禮的印象大為改變,當然,事到如今改不改變其實已無區別,畢竟趙弘禮心灰意冷離開大梁之後,多半不會再回來。
話說回來,一想到趙弘禮,趙弘潤便不由得聯想到了另外一位兄弟,既同樣因為「施貴妃之死」而深受打擊的雍王弘譽。
『父皇真沉得住氣,這都快二十日了,也未見他插手……』
趙弘潤暗暗想道。
與此同時,在皇宮內的甘露殿內,大太監童憲其實也正在向魏天子提及這件事:“……近幾日,雍王每日在府上酗酒倦事,這究竟不是一個辦法。”
聽聞此言,正在書桌前揮毫的魏天子淡淡說道:“雍王,亦是朕的選擇之一。……若他因為此事而消沉,那就代表,此子,終歸也不過這種程度而已。”
說罷,他丟掉了手中的毛筆,目視著紙張上那「雍王弘譽」四個字。
“……再看他兩日!”
他平靜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