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傲劍問,“內功為什麽是心法呢?”


    姬玉雪道,“這就要從頭說起。武功本自兵陣廝殺演化而來,朝廷選將,首重的就是弓馬兵刃功夫。少林是外家拳法之祖,但隋末相助唐室,嘉靖助剿倭寇,派出的精銳都是棍僧。所以江湖相鬥,威力最大的依然是兵刃功夫。”


    姬傲劍點了點頭。武功再高,也怕菜刀。拳一劍三的說法,並不是講著玩玩的。


    海上玉龍的冰山神掌無比厲害,但要打退一群一流高手的圍攻,也非得動用兵刃不可。


    姬玉雪道,“既然兵刃功夫最為重要,為何這數百年來,天下間拳法盛行,各種外家拳內家拳層出不窮?”


    姬傲劍想了想,“這是因為滿人占據中原,怕漢人造反,不許百姓練習兵刃。練武之人隻好把戰場功夫化成拳腳功夫,勤練不息,以免忘卻我華夏武功。”


    姬玉雪道,“這個說法,你怎麽看?”


    姬傲劍是後世見過這個說法,心中早有懷疑,“拳法盛行是在明清時代,先明並非異族政權,為何已經有此兆頭?”


    姬玉雪道,“五代十國入宋以後,國家轉向重文輕武,民間習武之風漸被控製。於是越到後世,越是輕兵刃而重拳腳。”


    中國自古兵民合一,國家兵源主要來自鄉野之民,戰國時期更是軍國主義體製,全民都要拚命習武,隨時準備被征募到戰場上。


    漢唐盛世,民間兵源依然是軍隊主力。魏晉亂世,塢壁密布,民間習武自保。在這些年代,練武之人剽悍凶狠,和遊牧部族相鬥不落下風。即使五胡亂華,也不能對華夏一掃而盡。北方隋朝重新統一全國之時,已完成了漢化,被天下人視為中華政權。


    在宋以前,“出將入相”這四個字是天下壯誌男兒的夢想,沙場建功立業,回朝就有望拜相。文武雙途都有出色業績,最是風光。


    那時的書生,同樣是練武不懈,時時佩劍在身,以上陣效國為榮。大唐是詩歌盛世,就有邊塞詩歌這一流派。李長吉亦有詩雲: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淩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自宋朝立下重文輕武的國策之後,“出將入相”的豪情已成為過眼雲煙,民間武風也開始轉衰。時人都認為,武將即使率軍光複燕雲十六州,凱歌回朝,太廟獻捷,也比不上狀元及第的榮耀。民間更是有“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之語。


    雖然北宋覆傾之後,南宋的民間武風略有恢複。但以文製武,始終是國家不變的政策。明清時代世間的普遍看法:百業之中,舉業第一。


    姬玉雪問,“小劍,你說元末之後,拳法遍地盛行,這是不是進入了武學盛世?”


    姬傲劍想了又想,遲疑道,“應該是吧。”


    姬玉雪又問,“那現下的練武之人和古時相比,是多了呢,還是少了呢?”


    姬傲劍道,“古時全民練武,自然是練武之人要比現在多。”


    姬玉雪道,“為何那時拳法少,招式少,套路少?”


    姬傲劍忽然眼前靈光一閃,“因為那時人人都需練武自保,聽國征召,有拳法也得練,沒拳法也得練。”


    古時人人都要練武,日常相鬥視若沙場廝殺,在平日裏漸漸積累經驗和訣竅,雖然沒有多少固定成型的招式,但資質穎悟過人者,對於武技的掌握並不比後世差。


    多年在戰場廝殺的名將,更是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獨門絕活。隻是天下人人都在自小練武,自小感悟屬於自己的武道理解,並不需要全盤照搬照學別人的武技,所以武道高手也沒有必要編出過多的固定招式。那個時代,有回馬槍、有拖刀計、有三板斧,但完整繁複的武學套路卻不多。


    姬傲劍道,“兩宋之後,民間武風轉衰,尋常百姓練武興趣大減。練武之人急劇減少,如果還是靠亂打亂鬥來積累經驗,摸索武技,不僅見效慢,有興趣的人也會越來越少。所以武道高人將各自的武理整理出完整的套路招式,方便訓導弟子。”


    他心中卻想到,其實中國古代的生產力是在不斷進步的,宋代以後,中國百姓的生活水準不斷提高。這人一過上好日子,國家又不提倡武風,誰願意費神費力亂打一氣學武技啊,當然要有個固定路數,好跟著學。


    姬玉雪道,“正是如此。宋代最早開始將武道整理成完整武學套路的,便是軍門世家。”


    姬傲劍問,“莫非是楊家將那些?”


    姬玉雪點頭,“楊家槍法是當世第一槍,七郎八虎,八姐九妹,世代都有人是槍法高手。兩宋時有言,二十年梨花槍,天下無敵手。”


    姬傲劍心想,把槍法編出套路流傳下去,果然能大大提高成才率。這天波府一家好像也沒出過庸才,和我家很像。


    姬玉雪道,“之後在武道上進行探索整理的,還有八十萬禁軍的教頭們。”


    姬傲劍立刻想起了王進、林衝,王文斌等人的名字,問道,“禁軍教頭很多嗎?”


    姬玉雪道,“大小各種教頭,有兩百來人。”


    姬傲劍咳了一聲,“教師真是挺多的,簡直是一家學院了。”


    姬玉雪道,“當時也有傳承武道的武林大派,便是從南北朝就開始流傳的少林寺。”


    姬傲劍道,“此時少林寺定然也開始整理武功套路了?”


    姬玉雪道,“曆代有高人從戰場廝殺之中,或是禽獸身形中揣摩悟出武學真諦,雖然未必個個創出了完整武功,但也留下了許多心得筆記。少林寺一直是武學交流聖地,這方麵保留的資料十分豐富,在兩宋之時,寺內高僧和外來的武學名家,便歸納整理了許多兵刃拳腳上的武功,又向外間傳播出去。有了這份淵源,當時就有天下武功出少林的說法。”


    姬傲劍明白了,“少林武功果然不都是達摩祖師傳下來的。”


    姬玉雪道,“達摩祖師是大宗師,自然有許多武學心得傳於後世。但他一人之力,自然不能創出少林寺成百上千套的完整武功。”


    姬傲劍道,“我聽小蘇提過,元末明初之時,內家拳派在武當發軔,將少林一係的拳法說成是外家拳。”


    姬玉雪道,“天下武功出少林的名聲傳開之後,即使有人再創出新的拳法,外界也一定視為有少林的淵源。少林是佛家,在武道上獨占顯赫地位,道家高人自然不忿。元朝以後,天下丹道高人雲集武當,以近百年之功,開創出內家拳法一係。”


    姬傲劍問道,“何為丹道?”


    姬玉雪道,“道家講求性命之修,有丹道派和符籙派之分。丹道也稱丹鼎派,原是煉製外丹飛升,號稱神仙不老之藥。唐朝之後,鍾呂一派開創了內丹之學,在心中修煉丹意,而成金丹大道。”


    姬傲劍有點困惑,“這個聽起來不太好理解。”


    姬玉雪道,“丹意就是心境。金丹有成便是成就大宗師心境,飛升有望。佛家講靈台指路,道家是說金丹飛升。”


    姬傲劍恍然點頭。


    姬玉雪道,“武道修煉也能成就無上心境。精氣神合一是名家丘壑心境,天地入心是宗師心境,天人感應是大宗師心境。曆代武學高人,明心見性者數不勝數,但這些個人體悟,很難向外人傳授,屬於隻可意會,不可言傳。”


    姬傲劍點頭,如何達成心境,自然是十分奧秘之事,說了你也不懂。


    姬玉雪道,“比如關聖爺,他於萬軍之中斬殺河北大將顏良,若沒有俯視天地的心境,如何能做到這一點?”


    當初關羽在河北軍前,曹操說道,“河北人馬,如此雄壯!”關公曰:“以吾觀之,如土雞瓦犬耳!”曹操又指曰:“麾蓋之下,繡袍金甲,持刀立馬者,乃顏良也。”關公舉目一望,謂操曰:“吾觀顏良,如插標賣首耳!”


    這等傲世無敵的氣態,和六姐的寂寞無敵之心,可不如出一轍麽?


    姬傲劍問,“關聖爺是什麽心境?”


    姬玉雪道,“他心中有春秋。”


    姬傲劍明白過來,關羽夜讀春秋,手不釋卷,這也是他能被稱為“關夫子”的重要因素。


    想起三國那些超一流大將,年過六旬時也個個都能舞動大刀重槍,無名下將依然不是他們一合之敵。不要說老黃忠、老關羽、老趙雲,就連老張郃,都是十分龍精虎猛的。


    那個年代,當世大將定然都至少有小三元意境,精氣神合一,體內自生元氣,等如內家高人,不是那些四五十歲之後狀態急劇下降的外家高手。


    姬玉雪道,“丹道高人,本也兼練武學,唐時道士的畫像,大多背著長劍到處轉悠。”


    姬傲劍點頭,“是啊,他們都在學呂洞賓。”


    他忽然反應過來,“元末丹道高人雲集武當,難道就是以心境修煉之法,化成內家功夫?”


    姬玉雪道,“不錯,正是將道家修煉之術與武道相合,創出內功修煉之法。”


    這世上任何學問精研到深處,都可以生成意境。武道醫道,琴棋書畫,修禪練丹,到了一定境界,都可以得出真意,如是兼練強身健體之術,便有可能達成小三元。


    武學之人必然以練習外功起步,在長年累月進行氣血運行中,對於氣血的調節成為了行家。


    當古時武學高人心性圓明,達到三元境界後,便能以強大的心神輔助調運氣血,生出超於外功的強勁力道。


    姬傲劍明白了,將氣血運行到超過外功修煉的程度,是非常耗神危險的事情。而心境有成的人物,心神足夠強大,就能從容完成這樣的舉動。


    所以心境達到一定的造詣之後,如果本是練武之人,自然就能在原本外功的基礎上將氣血提升更高,漸而覺得體內生出元氣,自然就有了“內力”。


    佛道修行,專門練就是身心控製和性情打磨的功夫,本就注重調養體內元氣。心神增強,心境超然,研究任何學問都能事半功倍,勇猛精進。用於在武學之上,自然也能取得更高的武道造詣。


    所以內家高人,不僅善於運功行氣,也注重心性修為,幾乎都是武理精深的高人。


    姬玉雪道,“道家內丹一係,在宋元時期是全真教,武當內家第一人張三峰就是全真道士。丹道高人們在武當創出內功後,便自稱內家派。內家的養性練氣之法用於武道之上,無論是氣血運行,還是養生延年,都優於外家。所以內家武術便被譽為真功夫,名頭一時壓倒了外家,自然也壓倒了已有千年武學傳承的少林寺。”


    丹道內功,盡是金丹修行術語和各種易學理論,太極兩儀,五行八卦。所以隨意翻看一本內家拳的理論,道教氣味十足。


    姬傲劍道,“所以少林寺也往內家理論轉型了,推出了號稱絕頂內功心法的《易筋經》和《洗髓經》。”


    姬玉雪道,“不錯,既然丹道心境可以化為內功。那麽禪道心境自然也可以化為內功。少林是禪宗祖庭,曆代高僧在禪意心神修煉上的心得數不勝數,《易筋經》和《洗髓經》雖然托名達摩祖師所著,但多半也有達摩祖師的心境體悟。”


    《易筋經》《洗髓經》因為出爐在丹道內家派之後,所以其實還“吸收”了一些對方的理論,裏麵的道家術語也有不少。


    丹道內功,是心法。禪道內功,也是心法。其實都是將修行之道的法門運用到武道之上。


    但是能將飄渺深奧,不可捉摸的心境修煉,用武道內功的形式呈現出來,讓天下之人能由此多接觸一條修行法門,也是功德之事。


    內家修煉之法,無論站樁斂神,還是打坐調息,都有對心性的要求,實則都是修行法門。


    修行之法第一步是入定,做到心無雜念。這在本家是專心致誌。


    修行之法第二步是忘我,不為旁騖所動。這在本家是入神有味。


    修行之法第三步是明悟,生成禪心道心,這在本家就是得意忘形,是小三元精氣神合一的“神”之前提。


    翻看任何一本內家心法,必定會說吐納運氣之時要專心致誌,拋去雜念,心神超脫,感應自然。


    因此任何內功修煉的過程,也是增長心神的過程,最終目的是為了提升心境。


    姬傲劍修習本家內功吐納心法的時候沒覺得費什麽功夫,因為那時他已經在頭頂青天、琴音幹擾的訓練之下,將前兩步完成。


    之後在頭懸利刃和眉心藏鋒的鍛煉之下,心神增長飛快,武道造詣很快就進入得意忘形,成就小三元也比別家容易得多。


    他正想得悵然入神,卻聽六姐道,“小劍,再過一日你就要開莊了,還想練功的話就抓緊時間。”


    手機用戶可訪問wap..tw觀看小說,跟官網同步更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頭頂青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艾露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艾露恩並收藏頭頂青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