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府首先會對他們便利,當然最主要的責任就是保護工商業的合法權益,說白了這些他們都是受壓迫的一群人,而現在他們卻有了翻身的機會,不僅不用去邊境當守軍戍卒,甚至到戰場當炮灰,還有穿金戴銀的資格,尤其是一些商人們,幾百年來也就敢在家穿穿絲綢衣裳,而現在終於可以光明正大走在街麵上。
當然這些對他們來說其實隻是一個最明顯的變化,但真正讓他們激動和感恩的無疑是他們有了讀書和成為官吏的權利,比起以前商籍和工籍,他們現在才算是真正有了人的樣子,雖然還會受到歧視,但是在出現問題的時候卻可以勇敢的去為自己爭取他們的利益,而這在以往,除非是那些背後有著大勢力的商販,純商人根本就隻能吃啞巴虧。
可是劉瀾既然在治下給予了工商業者身份,那就肯定會把一係列的後續問題都做出了相應的部署,如果是工商業上遇到了什麽麻煩,那就直接去主官部門解決,如果是其他民事問題,自然有當地官府解決,可如果出現歧視,因為他們的身份而故意欺壓,那麽可以直接提出申訴,到時候到了內閣,自然有人秉公辦理,而如果是一些商業上的事情,劉瀾甚至已經在將軍府門前仿造後世幾個朝代設立鳴冤鼓,如果真遇到了什麽臉內閣也包庇的人,隻要擊鼓三聲,內衛會接受調查,如果屬實,就算是劉瀾親自出麵解決為其做主也是有可能的。
不過這樣的事情更多還是屬於人治,不屬於法治,劉瀾之所以會這樣做,主要還是給一些人一點壓力,至於鳴冤鼓他覺得不僅要在將軍府施行,關鍵還是要在刑曹從事、內閣也一同施行。
如果這樣的話,那麽就可做到了縣令、刑曹與內閣刑部的三大審理機構,他覺得官司真打到他這裏的可能性已經不大了,畢竟劉瀾現在設立的監管機製已經非常成熟了,如果真在某一環節出現問題,他們會第一時間站出來。
其實在對設立言官的問題上,劉瀾是一直持謹慎態度的,因為曆史上的言官設立最初都是天子為了廣開言路,起到監督與勸諫的作用,如果真要追溯的話,在夏朝的時候就已經有言官了,當然要說言官達到最鼎盛的時期,無疑是在明朝。
但因為言官的特殊性,所以當言官體係出現問題時,那真正的麻煩也就隨之而來了,當然劉瀾因為是後世人,所以對言官他自己有自己的一係列解決手段,首先是結黨問題,這肯定是解決不了的,曆朝曆代都在瘋狂打擊官員結黨,包括恒帝靈帝所發動的黨錮,說白了也是一個道理。
素養劉瀾幹脆以地域在他的之下扶植了三大黨派,至於言官也幹脆讓他們各自推薦,各自監督,而在監督時,被檢舉之人也不是直接就定罪,劉瀾會給他們辯解的權利,可如劉瀾所料一樣,當被檢舉之人辯解時,他首先會選擇用言官的私德來為自己開脫。
這種站在道德的製高點來攻擊他人達到為自己開脫的事情不僅在封建王朝,就算是在後世也屢見不鮮,很多時候,人們在對一件事情的對錯發布自己的看法時,很少有直接對事的間接,反而會從各種角度,尤其是喜歡用他們的私德來說事,這樣一來事情就從最初的事變成了這個人的品德問題了,而一個有品德問題的人所說的話,自然就不值得相信了。
可關鍵的問題是,一個人的私德如何其實是與他檢舉的這件事情並無瓜葛的,一個人貪汙卻去檢舉另一人貪汙,這本來是兩件事,最後卻變成了一件事,最後問題沒有解決,卻引起了極大的黨爭。
可以說,這樣的事情說白了就是儒家教育下的結果,不管是官員,包括百姓在內,他們對一個人的好壞認知說簡單點就是他的人品和道德,如果他為人正直,那麽他說什麽都是對的,錯的也是對的,而如果他個人私德有虧,人品有問題,那麽他就算說出的是真理,但因為是從他口中說出來,也是錯的,所以為了杜絕這樣的問題,更為了杜絕兩大勢力因言官引起的相互攻擊,甚至最後發展成後世明朝時的情形,他隻是稍作了一點改變,就解決了這樣的問題。
首先不得挾私報複,任何一名言官絕不允許檢舉與自己有任何私怨的官吏,一旦被刑曹查實,這些是刑曹事後必須進行調查的,一旦查實,不管被檢舉者有沒有過錯,檢舉人都會被立即罷免官職,再不錄用。
其次被檢舉人當被檢舉時,劉瀾是允許他進行辯解的,可是辯解隻能是就事論事,也就是說他隻能去解釋被彈劾的這件事,而不允許其東扯西扯去攻擊檢舉人的人品和私德等問題,這是與本次檢舉毫不相幹的,更何況他檢舉你是他身為言官的職責,是與他的私德與人品沒有任何關係的。
而之後你不管如何辯解,是因罪被罷黜還是被關大佬甚至是被處以極刑,那都是罪有應得,而如果隻是較輕的罪責被罰俸祿或者其他,事後你要去檢舉之前檢舉你的人,那是不被允許的,因為劉瀾已經在第一條裏說的很明白了,不許抱負。
所以你的派係可以找另一人去檢舉他,有問題劉瀾自然不會放過,沒問題那就繼續使用,所以劉瀾這樣做不敢保證能夠保證言官都沒有問題,但最少可以保證言官在互相的製衡下不會有真正欺世盜名之徒。
而這更重要的一點是,可以讓三方勢力互相牽製下去,卻又不會讓他們爆發大規模的衝突,曆史上的黨爭是真的恐怖,讓劉瀾心有餘悸,而因言官出現的黨爭劉瀾更是要極力的避免。
劉瀾對勢力的態度很明確互相牽製與製衡是一方麵,但更希望的還是他們能夠分工明確,不要互相拆台,而要避免這些情況,那麽類似言官直接的交鋒就必須要避免,隻有這樣才不會爆發出真正大規模的問題。
而一旦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那勢必就變成不死不休的局麵,你方收集對方的黑料檢舉,我方收集你方的黑料檢舉,最後誰也別好過,卻把朝堂搞的烏煙瘴氣,明代的那些言官不就是這個樣子,甚至一些人幹脆是為了博取直名,刻意去激怒天子,這類人到底是戴著麵具還是剛正不阿,也隻有後人才能知曉了但在劉瀾看來,越是這種人,就越是在欺世盜名。
就好像海瑞,對他的評價曆代都褒貶不一,有的人拿私德女兒說事,但最少這些在嘉靖眼中都不算什麽,因為他明白一點,那就是海瑞敢抬著棺材來,就已經做好了一心求死的準備,你殺他那就是正中下懷,不僅給了海瑞一個直名,更會讓自己在青史上留下罵名。
那麽就海瑞來說,劉瀾眼中他是好是壞呢,其實並不重要,就他所做的事情,肯定是好官,百姓都喜歡的好官,可在天子眼中,這種人就是欺世盜名之輩,因為他讓天子很難做,甚至是在逼天子成為昏君。
劉瀾還記得後世最長聽到的一句話,百姓人人都希望能夠遇到海瑞這樣的清官,卻又害怕他們的親人是海瑞這樣的清官,這就說明了海瑞這個人最少在百姓眼中的評價是遠遠無法與包拯相提並論的,最少在劉瀾這裏是如此。
因為包公鍘親侄子包勉本來就是後人所編纂,曆史上如同鍘美案一樣並未真實上演,從私德的角度來說,鐵麵無私的包拯肯定是要比逼死女兒的海瑞更有人情味的,可拋開私德這一點來說,兩個人都是後人值得尊敬的古人,是百姓心目中的青天,隻不過青天或許沒有那麽神,青天的私德或許沒有那麽好。
你不可能要求人人都成為聖人,人無完人,如果真有這樣的人,那一定是包裝出來的,或者是王莽這種欺世盜名的偽君子,因為他需要給世人留下一個完美的形象,所以他就必須要裝出一副聖賢的樣子,而王莽這一個完美形象演足了整整三十年,最後他的狐狸尾巴終於藏不住露了出來。
所以海瑞更真,因為他有自己的缺陷,而包拯更假,因為距離年代久遠,很多他的事跡其實都是戲文,但這並不能否定包拯這個人,就好像曹操,他的功績擺在那裏,沒有他誰能知道天下會是個什麽樣子,更何況他終其一生也未曾稱帝。
評價人要客觀,評價事情要就事論事,所以千萬不要把人品和發生的事情混為一談,這樣你會發現問題永遠也解決不了,反而可能問題會被一帶而過,最後變成了一場道德的審判,不得不說傳統觀念,儒家思想已經深深耕植到了每一個人的心底,可有些時候道德的審判,又最傷人。
劉瀾對勢力的態度很明確互相牽製與製衡是一方麵,但更希望的還是他們能夠分工明確,不要互相拆台,而要避免這些情況,那麽類似言官直接的交鋒就必須要避免,隻有這樣才不會爆發出真正大規模的問題。
而一旦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那勢必就變成不死不休的局麵,你方收集對方的黑料檢舉,我方收集你方的黑料檢舉,最後誰也別好過,卻把朝堂搞的烏煙瘴氣,明代的那些言官不就是這個樣子,甚至一些人幹脆是為了博取直名,刻意去激怒天子,這類人到底是戴著麵具還是剛正不阿,也隻有後人才能知曉了但在劉瀾看來,越是這種人,就越是在欺世盜名。
就好像海瑞,對他的評價曆代都褒貶不一,有的人拿私德女兒說事,但最少這些在嘉靖眼中都不算什麽,因為他明白一點,那就是海瑞敢抬著棺材來,就已經做好了一心求死的準備,你殺他那就是正中下懷,不僅給了海瑞一個直名,更會讓自己在青史上留下罵名。
那麽就海瑞來說,劉瀾眼中他是好是壞呢,其實並不重要,就他所做的事情,肯定是好官,百姓都喜歡的好官,可在天子眼中,這種人就是欺世盜名之輩,因為他讓天子很難做,甚至是在逼天子成為昏君。
劉瀾還記得後世最長聽到的一句話,百姓人人都希望能夠遇到海瑞這樣的清官,卻又害怕他們的親人是海瑞這樣的清官,這就說明了海瑞這個人最少在百姓眼中的評價是遠遠無法與包拯相提並論的,最少在劉瀾這裏是如此。
因為包公鍘親侄子包勉本來就是後人所編纂,曆史上如同鍘美案一樣並未真實上演,從私德的角度來說,鐵麵無私的包拯肯定是要比逼死女兒的海瑞更有人情味的,可拋開私德這一點來說,兩個人都是後人值得尊敬的古人,是百姓心目中的青天,隻不過青天或許沒有那麽神,青天的私德或許沒有那麽好。
你不可能要求人人都成為聖人,人無完人,如果真有這樣的人,那一定是包裝出來的,或者是王莽這種欺世盜名的偽君子,因為他需要給世人留下一個完美的形象,所以他就必須要裝出一副聖賢的樣子,而王莽這一個完美形象演足了整整三十年,最後他的狐狸尾巴終於藏不住露了出來。
所以海瑞更真,因為他有自己的缺陷,而包拯更假,因為距離年代久遠,很多他的事跡其實都是戲文,但這並不能否定包拯這個人,就好像曹操,他的功績擺在那裏,沒有他誰能知道天下會是個什麽樣子,更何況他終其一生也未曾稱帝。
評價人要客觀,評價事情要就事論事,所以千萬不要把人品和發生的事情混為一談,這樣你會發現問題永遠也解決不了,反而可能問題會被一帶而過,最後變成了一場道德的審判,不得不說傳統觀念,儒家思想已經深深耕植到了每一個人的心底,可有些時候道德的審判,又最傷人。
當然這些對他們來說其實隻是一個最明顯的變化,但真正讓他們激動和感恩的無疑是他們有了讀書和成為官吏的權利,比起以前商籍和工籍,他們現在才算是真正有了人的樣子,雖然還會受到歧視,但是在出現問題的時候卻可以勇敢的去為自己爭取他們的利益,而這在以往,除非是那些背後有著大勢力的商販,純商人根本就隻能吃啞巴虧。
可是劉瀾既然在治下給予了工商業者身份,那就肯定會把一係列的後續問題都做出了相應的部署,如果是工商業上遇到了什麽麻煩,那就直接去主官部門解決,如果是其他民事問題,自然有當地官府解決,可如果出現歧視,因為他們的身份而故意欺壓,那麽可以直接提出申訴,到時候到了內閣,自然有人秉公辦理,而如果是一些商業上的事情,劉瀾甚至已經在將軍府門前仿造後世幾個朝代設立鳴冤鼓,如果真遇到了什麽臉內閣也包庇的人,隻要擊鼓三聲,內衛會接受調查,如果屬實,就算是劉瀾親自出麵解決為其做主也是有可能的。
不過這樣的事情更多還是屬於人治,不屬於法治,劉瀾之所以會這樣做,主要還是給一些人一點壓力,至於鳴冤鼓他覺得不僅要在將軍府施行,關鍵還是要在刑曹從事、內閣也一同施行。
如果這樣的話,那麽就可做到了縣令、刑曹與內閣刑部的三大審理機構,他覺得官司真打到他這裏的可能性已經不大了,畢竟劉瀾現在設立的監管機製已經非常成熟了,如果真在某一環節出現問題,他們會第一時間站出來。
其實在對設立言官的問題上,劉瀾是一直持謹慎態度的,因為曆史上的言官設立最初都是天子為了廣開言路,起到監督與勸諫的作用,如果真要追溯的話,在夏朝的時候就已經有言官了,當然要說言官達到最鼎盛的時期,無疑是在明朝。
但因為言官的特殊性,所以當言官體係出現問題時,那真正的麻煩也就隨之而來了,當然劉瀾因為是後世人,所以對言官他自己有自己的一係列解決手段,首先是結黨問題,這肯定是解決不了的,曆朝曆代都在瘋狂打擊官員結黨,包括恒帝靈帝所發動的黨錮,說白了也是一個道理。
素養劉瀾幹脆以地域在他的之下扶植了三大黨派,至於言官也幹脆讓他們各自推薦,各自監督,而在監督時,被檢舉之人也不是直接就定罪,劉瀾會給他們辯解的權利,可如劉瀾所料一樣,當被檢舉之人辯解時,他首先會選擇用言官的私德來為自己開脫。
這種站在道德的製高點來攻擊他人達到為自己開脫的事情不僅在封建王朝,就算是在後世也屢見不鮮,很多時候,人們在對一件事情的對錯發布自己的看法時,很少有直接對事的間接,反而會從各種角度,尤其是喜歡用他們的私德來說事,這樣一來事情就從最初的事變成了這個人的品德問題了,而一個有品德問題的人所說的話,自然就不值得相信了。
可關鍵的問題是,一個人的私德如何其實是與他檢舉的這件事情並無瓜葛的,一個人貪汙卻去檢舉另一人貪汙,這本來是兩件事,最後卻變成了一件事,最後問題沒有解決,卻引起了極大的黨爭。
可以說,這樣的事情說白了就是儒家教育下的結果,不管是官員,包括百姓在內,他們對一個人的好壞認知說簡單點就是他的人品和道德,如果他為人正直,那麽他說什麽都是對的,錯的也是對的,而如果他個人私德有虧,人品有問題,那麽他就算說出的是真理,但因為是從他口中說出來,也是錯的,所以為了杜絕這樣的問題,更為了杜絕兩大勢力因言官引起的相互攻擊,甚至最後發展成後世明朝時的情形,他隻是稍作了一點改變,就解決了這樣的問題。
首先不得挾私報複,任何一名言官絕不允許檢舉與自己有任何私怨的官吏,一旦被刑曹查實,這些是刑曹事後必須進行調查的,一旦查實,不管被檢舉者有沒有過錯,檢舉人都會被立即罷免官職,再不錄用。
其次被檢舉人當被檢舉時,劉瀾是允許他進行辯解的,可是辯解隻能是就事論事,也就是說他隻能去解釋被彈劾的這件事,而不允許其東扯西扯去攻擊檢舉人的人品和私德等問題,這是與本次檢舉毫不相幹的,更何況他檢舉你是他身為言官的職責,是與他的私德與人品沒有任何關係的。
而之後你不管如何辯解,是因罪被罷黜還是被關大佬甚至是被處以極刑,那都是罪有應得,而如果隻是較輕的罪責被罰俸祿或者其他,事後你要去檢舉之前檢舉你的人,那是不被允許的,因為劉瀾已經在第一條裏說的很明白了,不許抱負。
所以你的派係可以找另一人去檢舉他,有問題劉瀾自然不會放過,沒問題那就繼續使用,所以劉瀾這樣做不敢保證能夠保證言官都沒有問題,但最少可以保證言官在互相的製衡下不會有真正欺世盜名之徒。
而這更重要的一點是,可以讓三方勢力互相牽製下去,卻又不會讓他們爆發大規模的衝突,曆史上的黨爭是真的恐怖,讓劉瀾心有餘悸,而因言官出現的黨爭劉瀾更是要極力的避免。
劉瀾對勢力的態度很明確互相牽製與製衡是一方麵,但更希望的還是他們能夠分工明確,不要互相拆台,而要避免這些情況,那麽類似言官直接的交鋒就必須要避免,隻有這樣才不會爆發出真正大規模的問題。
而一旦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那勢必就變成不死不休的局麵,你方收集對方的黑料檢舉,我方收集你方的黑料檢舉,最後誰也別好過,卻把朝堂搞的烏煙瘴氣,明代的那些言官不就是這個樣子,甚至一些人幹脆是為了博取直名,刻意去激怒天子,這類人到底是戴著麵具還是剛正不阿,也隻有後人才能知曉了但在劉瀾看來,越是這種人,就越是在欺世盜名。
就好像海瑞,對他的評價曆代都褒貶不一,有的人拿私德女兒說事,但最少這些在嘉靖眼中都不算什麽,因為他明白一點,那就是海瑞敢抬著棺材來,就已經做好了一心求死的準備,你殺他那就是正中下懷,不僅給了海瑞一個直名,更會讓自己在青史上留下罵名。
那麽就海瑞來說,劉瀾眼中他是好是壞呢,其實並不重要,就他所做的事情,肯定是好官,百姓都喜歡的好官,可在天子眼中,這種人就是欺世盜名之輩,因為他讓天子很難做,甚至是在逼天子成為昏君。
劉瀾還記得後世最長聽到的一句話,百姓人人都希望能夠遇到海瑞這樣的清官,卻又害怕他們的親人是海瑞這樣的清官,這就說明了海瑞這個人最少在百姓眼中的評價是遠遠無法與包拯相提並論的,最少在劉瀾這裏是如此。
因為包公鍘親侄子包勉本來就是後人所編纂,曆史上如同鍘美案一樣並未真實上演,從私德的角度來說,鐵麵無私的包拯肯定是要比逼死女兒的海瑞更有人情味的,可拋開私德這一點來說,兩個人都是後人值得尊敬的古人,是百姓心目中的青天,隻不過青天或許沒有那麽神,青天的私德或許沒有那麽好。
你不可能要求人人都成為聖人,人無完人,如果真有這樣的人,那一定是包裝出來的,或者是王莽這種欺世盜名的偽君子,因為他需要給世人留下一個完美的形象,所以他就必須要裝出一副聖賢的樣子,而王莽這一個完美形象演足了整整三十年,最後他的狐狸尾巴終於藏不住露了出來。
所以海瑞更真,因為他有自己的缺陷,而包拯更假,因為距離年代久遠,很多他的事跡其實都是戲文,但這並不能否定包拯這個人,就好像曹操,他的功績擺在那裏,沒有他誰能知道天下會是個什麽樣子,更何況他終其一生也未曾稱帝。
評價人要客觀,評價事情要就事論事,所以千萬不要把人品和發生的事情混為一談,這樣你會發現問題永遠也解決不了,反而可能問題會被一帶而過,最後變成了一場道德的審判,不得不說傳統觀念,儒家思想已經深深耕植到了每一個人的心底,可有些時候道德的審判,又最傷人。
劉瀾對勢力的態度很明確互相牽製與製衡是一方麵,但更希望的還是他們能夠分工明確,不要互相拆台,而要避免這些情況,那麽類似言官直接的交鋒就必須要避免,隻有這樣才不會爆發出真正大規模的問題。
而一旦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那勢必就變成不死不休的局麵,你方收集對方的黑料檢舉,我方收集你方的黑料檢舉,最後誰也別好過,卻把朝堂搞的烏煙瘴氣,明代的那些言官不就是這個樣子,甚至一些人幹脆是為了博取直名,刻意去激怒天子,這類人到底是戴著麵具還是剛正不阿,也隻有後人才能知曉了但在劉瀾看來,越是這種人,就越是在欺世盜名。
就好像海瑞,對他的評價曆代都褒貶不一,有的人拿私德女兒說事,但最少這些在嘉靖眼中都不算什麽,因為他明白一點,那就是海瑞敢抬著棺材來,就已經做好了一心求死的準備,你殺他那就是正中下懷,不僅給了海瑞一個直名,更會讓自己在青史上留下罵名。
那麽就海瑞來說,劉瀾眼中他是好是壞呢,其實並不重要,就他所做的事情,肯定是好官,百姓都喜歡的好官,可在天子眼中,這種人就是欺世盜名之輩,因為他讓天子很難做,甚至是在逼天子成為昏君。
劉瀾還記得後世最長聽到的一句話,百姓人人都希望能夠遇到海瑞這樣的清官,卻又害怕他們的親人是海瑞這樣的清官,這就說明了海瑞這個人最少在百姓眼中的評價是遠遠無法與包拯相提並論的,最少在劉瀾這裏是如此。
因為包公鍘親侄子包勉本來就是後人所編纂,曆史上如同鍘美案一樣並未真實上演,從私德的角度來說,鐵麵無私的包拯肯定是要比逼死女兒的海瑞更有人情味的,可拋開私德這一點來說,兩個人都是後人值得尊敬的古人,是百姓心目中的青天,隻不過青天或許沒有那麽神,青天的私德或許沒有那麽好。
你不可能要求人人都成為聖人,人無完人,如果真有這樣的人,那一定是包裝出來的,或者是王莽這種欺世盜名的偽君子,因為他需要給世人留下一個完美的形象,所以他就必須要裝出一副聖賢的樣子,而王莽這一個完美形象演足了整整三十年,最後他的狐狸尾巴終於藏不住露了出來。
所以海瑞更真,因為他有自己的缺陷,而包拯更假,因為距離年代久遠,很多他的事跡其實都是戲文,但這並不能否定包拯這個人,就好像曹操,他的功績擺在那裏,沒有他誰能知道天下會是個什麽樣子,更何況他終其一生也未曾稱帝。
評價人要客觀,評價事情要就事論事,所以千萬不要把人品和發生的事情混為一談,這樣你會發現問題永遠也解決不了,反而可能問題會被一帶而過,最後變成了一場道德的審判,不得不說傳統觀念,儒家思想已經深深耕植到了每一個人的心底,可有些時候道德的審判,又最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