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乘坐班機飛抵華盛頓,第二天又坐著飛機趕到弗吉尼亞的羅斯林小城。
他們在《今日美國》報的總部見到了該報的創始人艾倫-紐哈斯,這個人也是甘尼特報團的首席執行官和總裁,並提名為下屆的集團董事會主席。
林強生想要掌握輿論的主動權,他發現從報刊媒體上下手最便利,所以《今日美國》這個在短短5年時間就躍升為美國第二大發行量的報刊就受到了他的關注。
幾人參觀了《今日美國》的總部,這家報刊是第一個以彩色圖文形式向公眾傳播新聞的報刊紙媒,也正是它真正開啟了“讀圖時代”。
《今日美國》以大版麵的彩色印刷和大圖片、插圖、數據分析等等打破了報紙的傳統束縛,給美國媒介帶來了一次顛覆性的變革。
但如此巨大的改變,違背常規,也就意味著不被傳統勢力所接受,這份報紙的出現也被業界和商界嘲笑,甚至連著名的投資高手巴菲特都不看好這家報紙加以嘲弄,甚至還有一個麥當勞小報的不雅綽號。
但是這家報刊的立意卻是十分鮮明和堅定的,它不僅以彩色大圖和新穎的設計打動了新時代的民眾,贏得了廣泛的喝彩和歡迎。
而且創始人們還堅持以明快積極向上的心態開辦報紙,《今日美國》的報道通常都是以正麵的、積極的內容為主,這迎合了大多數公眾喜歡正能量的心情。
它杜絕有關負麵的一些評論和報道,讓觀眾閱讀這份報紙能夠產生愉悅、快樂、輕鬆的心情,產生積極的生活態度,所以在民眾看來《今日美國》是一份賞心悅目的報紙,受到了持續歡迎也就不奇怪了。
當然,這是違背報紙宗旨的,受到了很多業內人士的評判,但是《今日美國》卻以他們難以理解的方式獲得了持續成功。從82年建立之後它的銷量就年年翻番,在今年已經穩穩的成為了美國第二大報!
會議室裏,艾倫-紐哈斯對於林強生的來訪有點摸不著頭腦,幾人寒暄了一番後,他就直接向林強生問道:“林先生,我想請問,您這次來訪的目的是什麽?”
在接到了林強生將要拜訪的消息之後,紐哈斯還特意問尋了一下手下,了解關於這位富豪的事情。
他這才曉得最近林強生和新聞集團的默多克之間起了一些紛爭,但是在紐哈斯卻很迷惑,《今日美國》或者是甘尼特報團的其他媒體對這場風波都沒怎麽過分的關注,甚至對林強生的報道也都很中立,且兩方也沒什麽交集,他很奇怪這位年輕人為什麽會突然來訪呢。
他最可能的猜測就是對方想和《今日美國》合作,打擊一下默多克的新聞集團。因為從某方麵來說,收購了《紐約郵報》的新聞集團也是甘尼特報團的競爭對手。
看對方這麽直接,林強生說道:“我對《今日美國》這家報刊非常感興趣,但是據我所知,雖然你們的發行量非常可觀,但公司卻還是處於虧損狀態。”
這也不是什麽秘密,開辦一家彩色報刊,需要大量的支出,而且《今日美國》雖然發行量高,但這是不斷拓展的結果,開銷是非常大的。
林強生對紐哈斯說道:“我想有我的資金支持,《今日美國》一定會擴展得更迅速,會在全北美鋪開,甚至加速歐洲的拓展。我想投資這家報刊,入股《今日美國》!”
“什麽?...”紐哈斯等人驚訝的看著林強生,然後麵麵相覷,對方的提議簡直可笑,入股《今日美國》,他們是絕對不會答應的。
紐哈斯對林強生說道:“林先生,我想你是不了解甘尼特報團!”
他說道:“從建立之初我們就確定了以收購為主的發展戰略,1906年,當時的弗蘭克·甘尼特與其合夥人一起出資購買了一家報紙的一半資產。到1966年我們才創辦了自己的第一份報紙《今日佛羅裏達報》。如今甘尼特報團的手中已經掌握了60多家美國本地報刊,我們是不會放棄任何一家報刊的,何況是《今日美國》!”
林強生點頭說道:“我當然知道甘尼特報團的實力,你們是美國第二大報業集團!”
但隨即他就對在場的紐哈斯等人澆了盆冷水,道:“但是,默多克的新聞集團卻緊隨你們之後,有望超過甘尼特報團,我想你們之間的競爭很不輕鬆吧!
默多克有著驚人的資金運作能力,而且他在1984年還買下了二十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堪稱現在最熾手可熱的媒體大亨。他以精確的眼光收購業績良好的報刊媒體,擴大自己的帝國版圖。
你們兩家媒介公司的發展戰略大同小異,不過現在默多克野心勃勃的在美國擴張,你們甘尼特報團就看著這個競爭對手一天比一天壯大嗎!”
紐哈斯猶豫了一下,說道:“但是,《今日美國》是全美第一家全國性的日報,雖然處於虧損狀態,但對於甘尼特十分重要,我們無意出售股份!”
林強生看今天無法談下去了,他露出了笑容,說道:“沒有什麽是不能賣的東西,我想以後我們會合作的!”他站起身,和在場的眾人點了點頭,然後就頭也沒回的走出了會議室。
紐哈斯疑惑的看著他背影,陰鬱的對屬下說道:“默多克惹上了這個口無遮攔的家夥,真是個錯誤!”
他的副手們都不約而同的點頭,眾人倒不是怕了林強生,而是這個家夥口無遮攔又年輕得過分,比如幾年前他就誇口預測蘇聯會解體,現在又敢於調侃默多克,誰知道以後他會做什麽,所以還是不惹為妙。
走出《今日美國》的總部,坐進車裏的林強生收斂了笑容,臉上有些鬱悶。
開著車的艾絲特不明所以的問道:“你就這樣放棄了?”
林強生揉著額頭,說道:“是啊,現在人家不賣我也沒辦法啊。”
隨之他就展露笑容,放鬆的說道:“不過,我料定幾個月之後甘尼特報團就會遇到麻煩。到時候我直接收購這家公司在市場上流通的股份,隻要手裏有10%就成為了他們的大股東,到時候說話就比較算數了,那時候《今日美國》也是囊中之物,哈哈哈...”
艾絲特奇怪的說道:“直接收購甘尼特報團的股份?怎麽可能,那是一家數十億美元產值的大公司,幾個月後甘尼特會有麻煩嗎,你怎麽知道的?”
林強生搖了搖頭,神秘的說道:“保密,現在還不能透露!”
艾絲特看了他一眼,回頭時不經意的掃了一眼後視鏡,然後又看了看,腳底下給了給油,把汽車速度提了起來。
林強生看著窗外,腦子裏卻回憶著,他可是記得87年十月會爆發了一場席卷全球的股災。那天正好是星期一,所以這場股災又被稱為“黑色星期一”。
1987年10月19曰,星期一,華爾街上的紐約股票市場刮起了股票暴跌的風潮,爆發了曆史上最大的一次崩盤事件。
在這場股災中,道瓊斯指數僅在一天之內就重挫508.32點,跌幅達到22.6%,創下自1941年以來單日跌幅最高記錄。
6.5小時之內,紐約股指損失5000億美元,其價值相當於美國全年國民生產總值的1/8。
這次股市暴跌也震驚了整個金融世界,並快速在全球股票市場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倫敦、法蘭克福、東京、悉尼、香港、新加坡等地股市均受到強烈衝擊,股票跌幅多達10%以上。
這場股災在各國股民中也引起了巨大的恐慌,“一切都失去了控製”《紐約時報》這樣報道。
在股災中,許多百萬富翁一夜之間淪為貧民。受股價暴跌震動,股民的心理變得極為脆弱,因股市暴跌而不堪於債務重壓的許多人精神徹底崩潰,自殺的消息不絕於耳。
不過這場股災雖然來的劇烈,但是經濟學家分析其對美國經濟的影響卻並不明顯,其傷害也僅限於股市,並且恢複的速度也相對較快。
林強生當然想利用股災大賺一筆,比如賣空股指期貨。股災後吸收暴跌的業績良好的企業股票,如甘尼特報業集團之類的,到時候甘尼特就真得求著自己放過他們了。
當然,林強生也不僅僅把目標放在甘尼特身上,對一些上市的消費品領域的公司也非常感興趣。
“這可是一次賺大錢的機會!”林強生想到這裏就暗笑,他沒注意到艾絲特已經把車速開到很高了,突然一個轉彎差點撞了頭。
“你幹什麽!”林強生怒道。
艾絲特從座椅下麵掏出一把手槍扔給了林強生,說道:“拿著,後麵有車跟蹤我們!”
“嗯?”林強生驚訝的回頭瞅了一眼,還真有一輛黑色轎車緊緊跟在後頭,這時候對方也轉了過來,車輪發出巨大刺耳呲溜溜聲,對方顯然不是來友好送別的。(未完待續。)
他們在《今日美國》報的總部見到了該報的創始人艾倫-紐哈斯,這個人也是甘尼特報團的首席執行官和總裁,並提名為下屆的集團董事會主席。
林強生想要掌握輿論的主動權,他發現從報刊媒體上下手最便利,所以《今日美國》這個在短短5年時間就躍升為美國第二大發行量的報刊就受到了他的關注。
幾人參觀了《今日美國》的總部,這家報刊是第一個以彩色圖文形式向公眾傳播新聞的報刊紙媒,也正是它真正開啟了“讀圖時代”。
《今日美國》以大版麵的彩色印刷和大圖片、插圖、數據分析等等打破了報紙的傳統束縛,給美國媒介帶來了一次顛覆性的變革。
但如此巨大的改變,違背常規,也就意味著不被傳統勢力所接受,這份報紙的出現也被業界和商界嘲笑,甚至連著名的投資高手巴菲特都不看好這家報紙加以嘲弄,甚至還有一個麥當勞小報的不雅綽號。
但是這家報刊的立意卻是十分鮮明和堅定的,它不僅以彩色大圖和新穎的設計打動了新時代的民眾,贏得了廣泛的喝彩和歡迎。
而且創始人們還堅持以明快積極向上的心態開辦報紙,《今日美國》的報道通常都是以正麵的、積極的內容為主,這迎合了大多數公眾喜歡正能量的心情。
它杜絕有關負麵的一些評論和報道,讓觀眾閱讀這份報紙能夠產生愉悅、快樂、輕鬆的心情,產生積極的生活態度,所以在民眾看來《今日美國》是一份賞心悅目的報紙,受到了持續歡迎也就不奇怪了。
當然,這是違背報紙宗旨的,受到了很多業內人士的評判,但是《今日美國》卻以他們難以理解的方式獲得了持續成功。從82年建立之後它的銷量就年年翻番,在今年已經穩穩的成為了美國第二大報!
會議室裏,艾倫-紐哈斯對於林強生的來訪有點摸不著頭腦,幾人寒暄了一番後,他就直接向林強生問道:“林先生,我想請問,您這次來訪的目的是什麽?”
在接到了林強生將要拜訪的消息之後,紐哈斯還特意問尋了一下手下,了解關於這位富豪的事情。
他這才曉得最近林強生和新聞集團的默多克之間起了一些紛爭,但是在紐哈斯卻很迷惑,《今日美國》或者是甘尼特報團的其他媒體對這場風波都沒怎麽過分的關注,甚至對林強生的報道也都很中立,且兩方也沒什麽交集,他很奇怪這位年輕人為什麽會突然來訪呢。
他最可能的猜測就是對方想和《今日美國》合作,打擊一下默多克的新聞集團。因為從某方麵來說,收購了《紐約郵報》的新聞集團也是甘尼特報團的競爭對手。
看對方這麽直接,林強生說道:“我對《今日美國》這家報刊非常感興趣,但是據我所知,雖然你們的發行量非常可觀,但公司卻還是處於虧損狀態。”
這也不是什麽秘密,開辦一家彩色報刊,需要大量的支出,而且《今日美國》雖然發行量高,但這是不斷拓展的結果,開銷是非常大的。
林強生對紐哈斯說道:“我想有我的資金支持,《今日美國》一定會擴展得更迅速,會在全北美鋪開,甚至加速歐洲的拓展。我想投資這家報刊,入股《今日美國》!”
“什麽?...”紐哈斯等人驚訝的看著林強生,然後麵麵相覷,對方的提議簡直可笑,入股《今日美國》,他們是絕對不會答應的。
紐哈斯對林強生說道:“林先生,我想你是不了解甘尼特報團!”
他說道:“從建立之初我們就確定了以收購為主的發展戰略,1906年,當時的弗蘭克·甘尼特與其合夥人一起出資購買了一家報紙的一半資產。到1966年我們才創辦了自己的第一份報紙《今日佛羅裏達報》。如今甘尼特報團的手中已經掌握了60多家美國本地報刊,我們是不會放棄任何一家報刊的,何況是《今日美國》!”
林強生點頭說道:“我當然知道甘尼特報團的實力,你們是美國第二大報業集團!”
但隨即他就對在場的紐哈斯等人澆了盆冷水,道:“但是,默多克的新聞集團卻緊隨你們之後,有望超過甘尼特報團,我想你們之間的競爭很不輕鬆吧!
默多克有著驚人的資金運作能力,而且他在1984年還買下了二十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堪稱現在最熾手可熱的媒體大亨。他以精確的眼光收購業績良好的報刊媒體,擴大自己的帝國版圖。
你們兩家媒介公司的發展戰略大同小異,不過現在默多克野心勃勃的在美國擴張,你們甘尼特報團就看著這個競爭對手一天比一天壯大嗎!”
紐哈斯猶豫了一下,說道:“但是,《今日美國》是全美第一家全國性的日報,雖然處於虧損狀態,但對於甘尼特十分重要,我們無意出售股份!”
林強生看今天無法談下去了,他露出了笑容,說道:“沒有什麽是不能賣的東西,我想以後我們會合作的!”他站起身,和在場的眾人點了點頭,然後就頭也沒回的走出了會議室。
紐哈斯疑惑的看著他背影,陰鬱的對屬下說道:“默多克惹上了這個口無遮攔的家夥,真是個錯誤!”
他的副手們都不約而同的點頭,眾人倒不是怕了林強生,而是這個家夥口無遮攔又年輕得過分,比如幾年前他就誇口預測蘇聯會解體,現在又敢於調侃默多克,誰知道以後他會做什麽,所以還是不惹為妙。
走出《今日美國》的總部,坐進車裏的林強生收斂了笑容,臉上有些鬱悶。
開著車的艾絲特不明所以的問道:“你就這樣放棄了?”
林強生揉著額頭,說道:“是啊,現在人家不賣我也沒辦法啊。”
隨之他就展露笑容,放鬆的說道:“不過,我料定幾個月之後甘尼特報團就會遇到麻煩。到時候我直接收購這家公司在市場上流通的股份,隻要手裏有10%就成為了他們的大股東,到時候說話就比較算數了,那時候《今日美國》也是囊中之物,哈哈哈...”
艾絲特奇怪的說道:“直接收購甘尼特報團的股份?怎麽可能,那是一家數十億美元產值的大公司,幾個月後甘尼特會有麻煩嗎,你怎麽知道的?”
林強生搖了搖頭,神秘的說道:“保密,現在還不能透露!”
艾絲特看了他一眼,回頭時不經意的掃了一眼後視鏡,然後又看了看,腳底下給了給油,把汽車速度提了起來。
林強生看著窗外,腦子裏卻回憶著,他可是記得87年十月會爆發了一場席卷全球的股災。那天正好是星期一,所以這場股災又被稱為“黑色星期一”。
1987年10月19曰,星期一,華爾街上的紐約股票市場刮起了股票暴跌的風潮,爆發了曆史上最大的一次崩盤事件。
在這場股災中,道瓊斯指數僅在一天之內就重挫508.32點,跌幅達到22.6%,創下自1941年以來單日跌幅最高記錄。
6.5小時之內,紐約股指損失5000億美元,其價值相當於美國全年國民生產總值的1/8。
這次股市暴跌也震驚了整個金融世界,並快速在全球股票市場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倫敦、法蘭克福、東京、悉尼、香港、新加坡等地股市均受到強烈衝擊,股票跌幅多達10%以上。
這場股災在各國股民中也引起了巨大的恐慌,“一切都失去了控製”《紐約時報》這樣報道。
在股災中,許多百萬富翁一夜之間淪為貧民。受股價暴跌震動,股民的心理變得極為脆弱,因股市暴跌而不堪於債務重壓的許多人精神徹底崩潰,自殺的消息不絕於耳。
不過這場股災雖然來的劇烈,但是經濟學家分析其對美國經濟的影響卻並不明顯,其傷害也僅限於股市,並且恢複的速度也相對較快。
林強生當然想利用股災大賺一筆,比如賣空股指期貨。股災後吸收暴跌的業績良好的企業股票,如甘尼特報業集團之類的,到時候甘尼特就真得求著自己放過他們了。
當然,林強生也不僅僅把目標放在甘尼特身上,對一些上市的消費品領域的公司也非常感興趣。
“這可是一次賺大錢的機會!”林強生想到這裏就暗笑,他沒注意到艾絲特已經把車速開到很高了,突然一個轉彎差點撞了頭。
“你幹什麽!”林強生怒道。
艾絲特從座椅下麵掏出一把手槍扔給了林強生,說道:“拿著,後麵有車跟蹤我們!”
“嗯?”林強生驚訝的回頭瞅了一眼,還真有一輛黑色轎車緊緊跟在後頭,這時候對方也轉了過來,車輪發出巨大刺耳呲溜溜聲,對方顯然不是來友好送別的。(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