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香江控股對置地全體股東發布全麵要約收購,到置地公司完成私有化從港股退市,整個過程隻持續了半個月時間。在大家都還有些錯愕,似乎沒有完全回過神來時,香港資本市場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場並購案就已經落下了帷幕。
置地集團宣布從港股市場退市的這一天,也恰好是東方集團對外宣布,公司新的總部大樓——位於港島中環的東方大廈,即將正式啟用的日子。
於是《明報》在第二天的頭版頭條中,用了這樣一個標題——《王朝的更替》!怡和集團的興衰史,可以說貫穿了香港前一百五十年的曆史。鴉片戰爭與其說是由英國政府發動的,不如說是由怡和洋行發動的!
在中英兩國開戰之前,怡和洋行的創始人渣甸親自返回倫敦,極力遊說英國政府和議會通過戰爭決議。而在戰爭按照他們的意願順利爆發後,怡和洋行不僅幫著英國艦隊製了訂整個作戰計劃和戰爭策略,還積極為勞師遠征的英*隊,提供必需的後勤補給、甚至軍費。
就連從清政府手中割占香港島的提議,也是渣甸向英國政府極力主張的。而早在1842年中英兩國正式簽訂《南京條約》的前一年,怡和洋行就已經在香港島上建起英國人的首棟建築。
怡和洋行可以說是英國在香港的殖民曆史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個縮影。而伴隨著九七大限的臨近,英國資本早已開始有計劃的進行撤退。但誰也沒想到怡和集團,會以這樣一種毫無反抗、近乎被碾壓的方式,宣告了自己與香港這個起家之地。漸行漸遠。
當然,怡和係在香港依舊有兩家上市公司,怡和控股與怡和證券兩家的市值加在一起,依舊能有八、九十億港幣。但是整個怡和係在香港最核心、最優質的資產,幾乎都在置地公司之中。
在失去了置地公司之後。怡和集團在香港已經淪落為一家平庸的公司。而現在的凱瑟克家族,甚至連對怡和控股公司的控製力也開始搖搖欲墜。如果香江控股願意再多花十幾億港幣,完全可以把怡和控股也一並收入囊中。
對置地被並購的行動,媒體們喜歡進行各種各樣的高調解讀,認為這是香港曆史進程中,距離裏程碑意義的一次並購。但對香江控股的幾位股東來說。他們之所以調動上百億的資金是為了生意,而不是意氣之爭。
五位股東中除了李軒之外,剩餘四位的身家都與地產業有脫不開的關係。所以大家看上的僅僅是置地公司而已,對隻需再花十幾億元就能拿下的怡和控股並沒有多少興趣。否則這家有著一百五十年曆史的老牌公司,很可能就從此徹底泯滅在雲煙之中了。
完成了對置地公司的私有化之後。接下來的步驟自然就是分配戰利品。置地公司是一個包括地產、零售、食品、酒店等龐大業務的大規模集團公司。這其中最讓人垂涎的資產,自然是置地公司位於中環的一大批優質商業大廈。
置地公司有“中環地王”的美譽,而且它的經營作風一貫比較保守,對旗下的商業地產通常隻租不賣。所以僅在香港最寸土寸金的中環,置地公司就握有包括太古大廈、太子大廈、怡和大廈、公爵大廈、告羅士打大廈、曆山大廈、香港會所大廈,以及剛剛落成的交易廣場一期、二期等九棟高級寫字樓。
許家的中建集團經營風格與置地公司比較類似,同樣以出租商業地產為主。所以許士勳這次主要分得了包括置地廣場一期、二期、太古、太子、怡和這五棟位於寸土寸金的中環的商業大廈。
林氏集團經營地產的方向是商用住宅,所以林桂泰並沒有與郭和年競爭東方文華酒店的控製權。林氏集團轉而選擇繼承了置地公司位於半山區、上環、銅鑼灣、尖沙咀等地的大量住宅地產。以及一棟曆山大廈。
郭和年的嘉利集團這次除了收獲,香港文華東方酒店所在的公爵大廈之外,還把整個文華東方酒店公司收入囊中。要知道文華東方公司在香港、澳門、新加坡、曼穀、馬尼拉。各有一家以文華東方命名的五星級酒店。此外它在香港中環還有一家四星級的怡東酒店,在泰國的清邁還有一家豪華度假酒店!
嘉利集團接下來準備把旗下的香格裏拉酒店公司拆分出來,與文華東方完成整合後,再在香港證券市場獨立上市。新公司也將一舉躍升成為,亞洲地區規模最大的頂級酒店集團。
霍營東先生雖然是全香港最早參與地產開發的華商之一,就連賣樓花的創舉也是由他最先想出來的。但從六十年代開始。霍營東在港府當局的打壓下,就已經逐漸淡出香港地產界。而從八十年代初開始。霍家投資的重點更是逐漸轉向中國內地。
霍老這次分得的資產,主要是置地集團旗下包括牛奶公司、美心集團、萬寧藥店、惠康超市、7-便利店、慎昌公司等在內的。食品和零售兩大業務。霍家準備把這些業務整合成新的牛奶國際公司,然後重新在港股市場進行上市。
霍老唯一要求劃入自己旗下的一處物業,是位於九龍尖沙咀的一棟19層商業大廈。這棟大樓的名叫星光行,是霍營東在六十年代初邀請其他四家華資財團,共同集資3000萬港幣建成的,當時取名叫九龍商業大廈。
但是霍營東由於在朝鮮戰爭期間,從香港向國內走-私了大量戰略物資。他借此積累了第一桶金,又被譽為香港“紅頂巨賈”的同時,也上了英美兩國的黑名單。因此星光行從落成招租開始,就遭到港府以及美國駐港領事館的各種打壓。
最後,霍老被迫之後把這棟新大廈。低價轉讓給了趁火打劫的置地公司。而霍家為了自保,自此之後就開始逐漸淡出香港的商業經營。星光行可以說是霍營東記憶深處最灰暗的時刻,而現在他終於可以一雪前恥了!
李軒作為這次收購行動的召集人,以及最大的出資方,此次獲得的收益自然是最豐厚的。他首先拿到了位於中環的告羅士打大廈、香港會所大廈這兩棟商業寫字樓。以及交易廣場二期邊上,原本準備用來建設交易廣場三期的一塊地皮。
置地公司在1982年以47.55億港幣的天價,購入中環交易廣場地塊,成為82年地產危機爆發之後,置地連年巨虧的重要原因之一。
這一黃金地塊隨著香港地產市道回暖,已經成為稀缺資源。置地公司不久前剛剛建成開盤的交易廣場一期和二期出租率很高。就足以說明問題。
原本剩餘地塊已經被置地公司規劃好。用來建設交易廣場三期。但置地公司被私有化後,這塊地皮被劃到了李軒的旗下。如果這塊地皮現在再次拿來拍賣,售價至少值15億港幣。
所以說置地因為八二年地產崩盤而出現的巨大窟窿,隨著香港樓市從去年開始回暖之後,已經被逐漸彌補得差不多了。隻不過有時候財務報表中反應出來的數據。則要滯後一些。
比如交易廣場一期、二期剛剛落成,雖然出租率很不錯,但還沒來得及為置地公司產生穩定的現金流。但建設這兩棟摩天大廈所需的成本卻已經入賬,這樣一來置地的財報自然不會很好看。
如果再有個一年半載的時間,等置地公司把這口氣緩過來,李軒等人根本不可能僅僅用160億港幣,就能夠把置地公司給私有化!
當然,置地公司作為香港地產業的執牛耳者。在全港各地還有不少物業和地皮,這些資產也被香江控股的五位股東瓜分殆盡。
李軒除了分到兩棟位於中環的寫字樓,一處裙樓。一塊地皮之外,還將從其他四家把從置地公司瓜分得的資產進行獨立上市、或者並入自家原有上市公司時,獲得大量的股權。
根據莊玉海的預估,置地公司旗下的這些資產經過這番拆分重組,然後再進行精心包裝後重新上市後,很容易就能把市值做到200億以上。也就是說這次收購行動的毛利潤率很可能達到25%。
五位股東在刨去初始投入後。每人至少能有五六億財富的增長。而李軒在香港控股公司中的權益占比最高,就算除掉銀行借貸利息、收購費用等一係列成本之後。也肯定會由超過10億港幣的純利。
“阿軒,你這些年給我的支持已經夠多了。並不欠我什麽!這些資產就留給我侄子和侄女當零用錢吧,你就算不分給小糯米和小湯圓,也應該提早給小豆包做一些打算!”李軻搖了搖頭,把手中的轉讓協議推回給了自己弟弟。
東方集團並不準備進軍地產業,所以也不會買樓收租。李軒私人名下的lh投資基金,雖然準備在香港未來的樓市暴利中分一杯羹。但它的參與方式也會以,購買香港各大地產公司股票為主。其實早在八三年開始,lh基金的投資組合中,就已經逢低吸入了不少香港地產股的股票。
李軒在這次瓜分置地公司的資產中,之所以劃入了告羅士打大廈、香港會所大廈這兩棟寫字樓,以及交易廣場三期的地皮,正是為自己的大哥李軻準備的。
“香港地產業從五十年代起步之後,已經經曆了三個循環!第一次地產興旺期是在六十年代初,包括李嘉城、郭德勝等人都是這個時候進軍地產業的。隨後在六十年代中後期,香港銀行業出現擠提危機,再加之國內wenge動亂傳導到香港,使得香港樓市出現第一次大蕭條!
新世界集團的鄭玉彤,就是趁此良機低價收購了大量物業!還有像李嘉城、郭德勝等人,也都借著地價暴跌之際,儲備了大量地皮!
香港樓市隨後在1968年走出低穀,重新進入一個上升周期。這個上升周期維持了五年,隨後因為1973年的石油危機,再次陷入低穀!
而像李嘉城的長實集團、郭德勝的新鴻基地產、鄭玉彤的新世界集團、胡應相的合和實業,都在之前的1972年,借著香港股市、樓市大旺,騎牛上市,圈到了大筆資金。
而香港地產業在1973年再次崩盤後,這些華資地產商,同樣和前一次樓市低穀期一樣,借機低價儲備地皮,等待樓市轉旺後繼續擴張。
香港樓市的第三個上升周期,則是從1975年到1982年。香港樓市在1982年達到頂峰、積累了大量泡沫之後,因為中英談判的政治動蕩,再次發生崩盤!
而從去年開始,香港樓市已經逐步走出低穀,開始進入新一輪的上升周期!縱觀香港所有迅速崛起的華資地產商,無一不是踏準了節奏,趁著市道低穀期大量儲備地皮,然後在樓價回暖後獲得暴利!
根據我的判斷,香港接下來的這輪樓市上升期,持續的時間可能會很長。而你的鯤鵬置業在我的有意壓製下,已經錯過前兩年繼續力量的最佳時機!
咱們親兄弟明算賬,因為我的原因使得鯤鵬置業失去了三級跳的機會,我現在自然要進行彌補!”李軒又把大哥推回來的轉讓協議再次遞了過去。
李軻其實早在1983年的年初,就已經成立了一家名為鯤鵬置業的地產公司。但鯤鵬置業成立後,也就是在香港樓市最低穀的時候,低價購入了一些物業!
唯一的一個大型項目,還是趁著老牌華資地產公司——嘉年集團在破產清盤時,接手了對方位於沙田的一個隻建了一半的商住樓盤。
李軻背後站著一個世界首富的弟弟,因此鯤鵬置業在資金方麵沒有任何問題。而它之所以沒有趁著前兩年的機會大量收購地皮,的確是因為李軒的原因。
地產投資很賺錢,這在香港幾乎是一個共識。而李軒手裏握著大把資金,因此香港地產業的大佬們,其實一直非常警惕東方集團這個巨無霸進來搶食。
東方集團超高的盈利能力,讓李軒的現金流非常充裕,其他公司根本沒法和他拚資金。但香港地產業的蛋糕就這麽大,李軒如果吃得越多就意味著其他人吃得越少!
當初李軻以鯤鵬置業的名義投得中環消防局舊址地皮時,香港地產業的大佬們一陣驚慌,紛紛高呼狼來了!直到東方集團對外公布,這塊地皮將用來興建集團新的總部大廈之後,大家才放下心來!
李軒崛起的速度太快,由此帶來的隱患就是他在香港根基不穩。所以少樹敵對他來說就很重要,而香港最強大的利益集團,幾乎都集中在地產行業中。
為了消除大家的猜忌,李軒不但自己從未有進軍地產業的心思,就連他大哥有這方麵的心思,也隻好壓一壓!(未完待續)
置地集團宣布從港股市場退市的這一天,也恰好是東方集團對外宣布,公司新的總部大樓——位於港島中環的東方大廈,即將正式啟用的日子。
於是《明報》在第二天的頭版頭條中,用了這樣一個標題——《王朝的更替》!怡和集團的興衰史,可以說貫穿了香港前一百五十年的曆史。鴉片戰爭與其說是由英國政府發動的,不如說是由怡和洋行發動的!
在中英兩國開戰之前,怡和洋行的創始人渣甸親自返回倫敦,極力遊說英國政府和議會通過戰爭決議。而在戰爭按照他們的意願順利爆發後,怡和洋行不僅幫著英國艦隊製了訂整個作戰計劃和戰爭策略,還積極為勞師遠征的英*隊,提供必需的後勤補給、甚至軍費。
就連從清政府手中割占香港島的提議,也是渣甸向英國政府極力主張的。而早在1842年中英兩國正式簽訂《南京條約》的前一年,怡和洋行就已經在香港島上建起英國人的首棟建築。
怡和洋行可以說是英國在香港的殖民曆史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個縮影。而伴隨著九七大限的臨近,英國資本早已開始有計劃的進行撤退。但誰也沒想到怡和集團,會以這樣一種毫無反抗、近乎被碾壓的方式,宣告了自己與香港這個起家之地。漸行漸遠。
當然,怡和係在香港依舊有兩家上市公司,怡和控股與怡和證券兩家的市值加在一起,依舊能有八、九十億港幣。但是整個怡和係在香港最核心、最優質的資產,幾乎都在置地公司之中。
在失去了置地公司之後。怡和集團在香港已經淪落為一家平庸的公司。而現在的凱瑟克家族,甚至連對怡和控股公司的控製力也開始搖搖欲墜。如果香江控股願意再多花十幾億港幣,完全可以把怡和控股也一並收入囊中。
對置地被並購的行動,媒體們喜歡進行各種各樣的高調解讀,認為這是香港曆史進程中,距離裏程碑意義的一次並購。但對香江控股的幾位股東來說。他們之所以調動上百億的資金是為了生意,而不是意氣之爭。
五位股東中除了李軒之外,剩餘四位的身家都與地產業有脫不開的關係。所以大家看上的僅僅是置地公司而已,對隻需再花十幾億元就能拿下的怡和控股並沒有多少興趣。否則這家有著一百五十年曆史的老牌公司,很可能就從此徹底泯滅在雲煙之中了。
完成了對置地公司的私有化之後。接下來的步驟自然就是分配戰利品。置地公司是一個包括地產、零售、食品、酒店等龐大業務的大規模集團公司。這其中最讓人垂涎的資產,自然是置地公司位於中環的一大批優質商業大廈。
置地公司有“中環地王”的美譽,而且它的經營作風一貫比較保守,對旗下的商業地產通常隻租不賣。所以僅在香港最寸土寸金的中環,置地公司就握有包括太古大廈、太子大廈、怡和大廈、公爵大廈、告羅士打大廈、曆山大廈、香港會所大廈,以及剛剛落成的交易廣場一期、二期等九棟高級寫字樓。
許家的中建集團經營風格與置地公司比較類似,同樣以出租商業地產為主。所以許士勳這次主要分得了包括置地廣場一期、二期、太古、太子、怡和這五棟位於寸土寸金的中環的商業大廈。
林氏集團經營地產的方向是商用住宅,所以林桂泰並沒有與郭和年競爭東方文華酒店的控製權。林氏集團轉而選擇繼承了置地公司位於半山區、上環、銅鑼灣、尖沙咀等地的大量住宅地產。以及一棟曆山大廈。
郭和年的嘉利集團這次除了收獲,香港文華東方酒店所在的公爵大廈之外,還把整個文華東方酒店公司收入囊中。要知道文華東方公司在香港、澳門、新加坡、曼穀、馬尼拉。各有一家以文華東方命名的五星級酒店。此外它在香港中環還有一家四星級的怡東酒店,在泰國的清邁還有一家豪華度假酒店!
嘉利集團接下來準備把旗下的香格裏拉酒店公司拆分出來,與文華東方完成整合後,再在香港證券市場獨立上市。新公司也將一舉躍升成為,亞洲地區規模最大的頂級酒店集團。
霍營東先生雖然是全香港最早參與地產開發的華商之一,就連賣樓花的創舉也是由他最先想出來的。但從六十年代開始。霍營東在港府當局的打壓下,就已經逐漸淡出香港地產界。而從八十年代初開始。霍家投資的重點更是逐漸轉向中國內地。
霍老這次分得的資產,主要是置地集團旗下包括牛奶公司、美心集團、萬寧藥店、惠康超市、7-便利店、慎昌公司等在內的。食品和零售兩大業務。霍家準備把這些業務整合成新的牛奶國際公司,然後重新在港股市場進行上市。
霍老唯一要求劃入自己旗下的一處物業,是位於九龍尖沙咀的一棟19層商業大廈。這棟大樓的名叫星光行,是霍營東在六十年代初邀請其他四家華資財團,共同集資3000萬港幣建成的,當時取名叫九龍商業大廈。
但是霍營東由於在朝鮮戰爭期間,從香港向國內走-私了大量戰略物資。他借此積累了第一桶金,又被譽為香港“紅頂巨賈”的同時,也上了英美兩國的黑名單。因此星光行從落成招租開始,就遭到港府以及美國駐港領事館的各種打壓。
最後,霍老被迫之後把這棟新大廈。低價轉讓給了趁火打劫的置地公司。而霍家為了自保,自此之後就開始逐漸淡出香港的商業經營。星光行可以說是霍營東記憶深處最灰暗的時刻,而現在他終於可以一雪前恥了!
李軒作為這次收購行動的召集人,以及最大的出資方,此次獲得的收益自然是最豐厚的。他首先拿到了位於中環的告羅士打大廈、香港會所大廈這兩棟商業寫字樓。以及交易廣場二期邊上,原本準備用來建設交易廣場三期的一塊地皮。
置地公司在1982年以47.55億港幣的天價,購入中環交易廣場地塊,成為82年地產危機爆發之後,置地連年巨虧的重要原因之一。
這一黃金地塊隨著香港地產市道回暖,已經成為稀缺資源。置地公司不久前剛剛建成開盤的交易廣場一期和二期出租率很高。就足以說明問題。
原本剩餘地塊已經被置地公司規劃好。用來建設交易廣場三期。但置地公司被私有化後,這塊地皮被劃到了李軒的旗下。如果這塊地皮現在再次拿來拍賣,售價至少值15億港幣。
所以說置地因為八二年地產崩盤而出現的巨大窟窿,隨著香港樓市從去年開始回暖之後,已經被逐漸彌補得差不多了。隻不過有時候財務報表中反應出來的數據。則要滯後一些。
比如交易廣場一期、二期剛剛落成,雖然出租率很不錯,但還沒來得及為置地公司產生穩定的現金流。但建設這兩棟摩天大廈所需的成本卻已經入賬,這樣一來置地的財報自然不會很好看。
如果再有個一年半載的時間,等置地公司把這口氣緩過來,李軒等人根本不可能僅僅用160億港幣,就能夠把置地公司給私有化!
當然,置地公司作為香港地產業的執牛耳者。在全港各地還有不少物業和地皮,這些資產也被香江控股的五位股東瓜分殆盡。
李軒除了分到兩棟位於中環的寫字樓,一處裙樓。一塊地皮之外,還將從其他四家把從置地公司瓜分得的資產進行獨立上市、或者並入自家原有上市公司時,獲得大量的股權。
根據莊玉海的預估,置地公司旗下的這些資產經過這番拆分重組,然後再進行精心包裝後重新上市後,很容易就能把市值做到200億以上。也就是說這次收購行動的毛利潤率很可能達到25%。
五位股東在刨去初始投入後。每人至少能有五六億財富的增長。而李軒在香港控股公司中的權益占比最高,就算除掉銀行借貸利息、收購費用等一係列成本之後。也肯定會由超過10億港幣的純利。
“阿軒,你這些年給我的支持已經夠多了。並不欠我什麽!這些資產就留給我侄子和侄女當零用錢吧,你就算不分給小糯米和小湯圓,也應該提早給小豆包做一些打算!”李軻搖了搖頭,把手中的轉讓協議推回給了自己弟弟。
東方集團並不準備進軍地產業,所以也不會買樓收租。李軒私人名下的lh投資基金,雖然準備在香港未來的樓市暴利中分一杯羹。但它的參與方式也會以,購買香港各大地產公司股票為主。其實早在八三年開始,lh基金的投資組合中,就已經逢低吸入了不少香港地產股的股票。
李軒在這次瓜分置地公司的資產中,之所以劃入了告羅士打大廈、香港會所大廈這兩棟寫字樓,以及交易廣場三期的地皮,正是為自己的大哥李軻準備的。
“香港地產業從五十年代起步之後,已經經曆了三個循環!第一次地產興旺期是在六十年代初,包括李嘉城、郭德勝等人都是這個時候進軍地產業的。隨後在六十年代中後期,香港銀行業出現擠提危機,再加之國內wenge動亂傳導到香港,使得香港樓市出現第一次大蕭條!
新世界集團的鄭玉彤,就是趁此良機低價收購了大量物業!還有像李嘉城、郭德勝等人,也都借著地價暴跌之際,儲備了大量地皮!
香港樓市隨後在1968年走出低穀,重新進入一個上升周期。這個上升周期維持了五年,隨後因為1973年的石油危機,再次陷入低穀!
而像李嘉城的長實集團、郭德勝的新鴻基地產、鄭玉彤的新世界集團、胡應相的合和實業,都在之前的1972年,借著香港股市、樓市大旺,騎牛上市,圈到了大筆資金。
而香港地產業在1973年再次崩盤後,這些華資地產商,同樣和前一次樓市低穀期一樣,借機低價儲備地皮,等待樓市轉旺後繼續擴張。
香港樓市的第三個上升周期,則是從1975年到1982年。香港樓市在1982年達到頂峰、積累了大量泡沫之後,因為中英談判的政治動蕩,再次發生崩盤!
而從去年開始,香港樓市已經逐步走出低穀,開始進入新一輪的上升周期!縱觀香港所有迅速崛起的華資地產商,無一不是踏準了節奏,趁著市道低穀期大量儲備地皮,然後在樓價回暖後獲得暴利!
根據我的判斷,香港接下來的這輪樓市上升期,持續的時間可能會很長。而你的鯤鵬置業在我的有意壓製下,已經錯過前兩年繼續力量的最佳時機!
咱們親兄弟明算賬,因為我的原因使得鯤鵬置業失去了三級跳的機會,我現在自然要進行彌補!”李軒又把大哥推回來的轉讓協議再次遞了過去。
李軻其實早在1983年的年初,就已經成立了一家名為鯤鵬置業的地產公司。但鯤鵬置業成立後,也就是在香港樓市最低穀的時候,低價購入了一些物業!
唯一的一個大型項目,還是趁著老牌華資地產公司——嘉年集團在破產清盤時,接手了對方位於沙田的一個隻建了一半的商住樓盤。
李軻背後站著一個世界首富的弟弟,因此鯤鵬置業在資金方麵沒有任何問題。而它之所以沒有趁著前兩年的機會大量收購地皮,的確是因為李軒的原因。
地產投資很賺錢,這在香港幾乎是一個共識。而李軒手裏握著大把資金,因此香港地產業的大佬們,其實一直非常警惕東方集團這個巨無霸進來搶食。
東方集團超高的盈利能力,讓李軒的現金流非常充裕,其他公司根本沒法和他拚資金。但香港地產業的蛋糕就這麽大,李軒如果吃得越多就意味著其他人吃得越少!
當初李軻以鯤鵬置業的名義投得中環消防局舊址地皮時,香港地產業的大佬們一陣驚慌,紛紛高呼狼來了!直到東方集團對外公布,這塊地皮將用來興建集團新的總部大廈之後,大家才放下心來!
李軒崛起的速度太快,由此帶來的隱患就是他在香港根基不穩。所以少樹敵對他來說就很重要,而香港最強大的利益集團,幾乎都集中在地產行業中。
為了消除大家的猜忌,李軒不但自己從未有進軍地產業的心思,就連他大哥有這方麵的心思,也隻好壓一壓!(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