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六,韓健如往常一樣早起。:3w.等他梳洗過吃過早飯,便要處理正事。
身為東王,雖然可以生來享受榮華富貴,但也要承擔他自己的責任,便是要挑起東王府的大梁。
早飯過後,北方的軍情傳來,說是洛陽方麵已經發兵攻打江都的北部重鎮洛州,從各方渠道回饋的消息來看,這次洛陽方麵出兵有七八萬兵馬,近乎是洛陽除了要正常守備之外,所能調出的全部兵馬。
緊急軍事會議在東王府內進行,這次軍事會議,出席的都是江都軍方的實權人物。其中也包括剛被提拔起來的正將張行。張行在韓健離開軍營進城之後,一直負責城外十萬大軍的調度。隨著這些日子的調度,十萬兵馬有部分已經歸鄉,而其中主力部分,仍舊駐紮在江都城外,隨時聽候調遣。
這次會議,韓健有意沒讓朝廷洛陽派係的人參加,而好似是東王府的閉門會議。
會議一開始,韓健便將前線的戰報通報了一下,將大致情況說明清楚。
“……除了洛陽方麵的兵馬,北王府駐紮在黃河以北的四五萬兵馬也隨時會動身南下,抵達洛州,前後不需三日……”
洛陽的七八萬兵馬,加上北王府的四五萬兵馬,一下子就是十二三萬兵馬。
而江都的正規軍,加起來也不過七八萬,還有接近十萬的守備軍。守備軍雖然在戰時也會被調用,但畢竟並非正規軍。武器落後訓練又跟不上,以至於戰鬥力低下,甚至有的地方守備軍以老弱病殘居多,連看個城門都嫌累贅,調上前線也不堪大用。
而此時東王府在前線洛州的駐軍,有七八千之多。都是在年底這段時間從洛州周遭的州府調過去應戰的,但這七八千兵馬,也完全是地方守備軍。其中有作戰能力的可能隻有三四千之多,守城會很困難。
“……諸位,如今情勢緊迫。有什麽便直言。”韓健最後看著在場所有人道。
韓健把前線的狀況說完。在場的人也會感覺到壓力。在描述洛州駐軍時候,韓健有意將兵馬提高到兩萬,一來是給將士信心,二來是為了防止有洛陽細作混在這些軍將中。走漏軍情。
韓健把話說完。在場卻沒人說話。
一般的軍事會議。除非特別有見地的人,否則不會挑頭來發表意見。這是需要擔責任的。隻有別人發表了意見,在根據其討論。才是一般有經驗軍將所為,這樣就算要擔責任也會很輕。
見在場人不說話,韓健坐回椅子上。
韓鬆氏起身,帶著幾分薄怒道:“如今東王已執掌東王府,你們這些都是東王府的忠臣良將,難道這時候就是讓你們來不說話的?”
“郡王妃見諒,我等不言,乃是因並無良策。”一名軍將道,“此時最好辦法,莫過於增派援軍。但如今東王府情況,我們不甚了解,如此決定還是應交由東王來做方為合適。”
韓健一笑,這就是推諉責任了。
他也知道這些軍將推諉責任,也跟這些日子以來江都糧價的起伏有關。說到底,涉及到江都地方商賈和富戶的,不但有江都的行政官員,還有這些武將。
這些人的背後,可能都有不少的富賈來支持,這次富賈損失慘重,連這些軍將也會跟著有損失。說到底,他們對東王府帶著一定的憤恨,責怪韓健跟南齊用城池換糧食,反倒損害了他們的利益。
在他們看來,韓健獨斷專行,什麽事都不需要他們來幫忙。這也是韓健在最初提出借糧構想時候想到的。
“既然如此,那今日的會議,就到此結束。”韓健起身道。
“結束?健兒,你……”韓鬆氏驚訝打量著韓健。
現在洛陽和北王軍的兵馬都已經發兵來攻打東王府的軍事重鎮,已是迫在眉睫,會議結束,應該就是馬上出兵應戰。但韓健卻如此輕鬆地說會議結束。
“諸位,請回吧。”韓健朗聲道。
在場的武將雖然對韓健多少有些意見,但也沒想到韓健會如此直接,麵麵相覷一番,隻好先行禮退下。
等人都走了,韓健坐下來悠閑拿起茶杯喝茶。韓鬆氏道:“健兒,你又搞什麽鬼?”
“二娘,你沒看出來,這些人心懷戒備,就算你再說下去也是徒勞無功?”韓健突然說道。
“他們都當是你用江都的城池換了糧食,隻要將來他們知道你是冤枉的,自然會改變成見。你不會因跟他們計較這個,連涉及到我東王府的大事都不理了吧?”
“二娘你聽我說。”韓健見韓鬆氏有些著急,道,“其實這幾日,我已經找了部分軍將談論過這事情。洛州的防務也有所準備,就算是賊軍發兵二十萬,一時三刻之間也不會攻陷洛州。”
“你怎會有如此自信?”韓鬆氏驚訝道。
“二娘好像忘了,現在正是深冬,天氣寒冷異常。這時候強行攻城並非良策,我猜想,就算是洛陽發兵,也是虛張聲勢,想趁機令洛州軍民不戰自潰。這時候最好的辦法,莫過於以兵馬和糧草支援,令城中軍民上下齊心……”
“如何才能上下齊心?”韓鬆氏聽韓健的話,便感覺不太妙。
“當然是要我這個東王,親自上前線去督戰。”韓健笑道。
“你說什麽?”韓鬆氏先是驚訝,繼而是憤怒,道,“健兒,你別說你又決定了,不讓二娘說!這次,你說什麽都不能離開江都半步。”
韓健安慰道:“二娘想多了。我是說上前線督戰,卻也沒說是現在。如今陛下不在江都,我就算是再任性,也知道江都少不了我。”
“你的意思是?”這下韓鬆氏是徹底糊塗了。
韓健想了想措辭,道:“我隻是說不馬上去,但怎麽說,還是要去的。因為在洛陽和北王府兩方夾攻之下,洛州終究也堅守不過兩個月。過了洛州這關,我們再想組織有效的防禦,軍心潰散之下便難比登天。”
韓鬆氏想了想,執意道:“二娘不想你到底要做什麽,但你現在就是不能走。你走了,東王府就徹底垮了!你可要三思而為之。”
韓健笑著點頭,韓鬆氏才稍稍放心。畢竟韓健說之前幾天他已經跟軍將商議過,那就是沒有大事。
“二娘,先頭部隊我已經在籌集,大約有兩千騎兵,會直接從東路北上,從江州斜插往上,對洛州形成支應。如此沒問題吧?”
韓鬆氏點頭道:“沒問題。這些事,你可以自行拿主意。不過你身邊得有人幫你,二娘身邊,的確找不到一個能信得過的軍將,真是愁人!”
韓鬆氏發愁,是因為韓健這次的借糧近乎把江都的士紳得罪了個遍。而那些軍將就算是有心幫韓健的,也要看著那些士紳的臉色,自然不敢太出頭。
韓健笑道:“我身邊倒有個好的幫手,就怕二娘不敢用。”
“誰?”韓鬆氏蹙眉打量著韓健。
“就是蓯兒,我的夫人。她在南王府,就是治軍有方,這些年南王府的大小軍事事項,都經過她的手,你說她有沒能力幫到我?”
韓鬆氏先點頭,繼而搖頭,道:“她是你的妃子,不能拋頭露麵。而且,她還是南王府的人,你就這麽信任她?”
“二娘你也是東王府的妃子,不照樣拋頭露麵?再者,二娘你是惦記娘家人多一些,還是東王府?”
韓鬆氏橫眉冷對韓健一眼,道:“健兒,不許你再拿二娘和你的那些姨娘開玩笑!這種話,說出來成何體統?”
韓健一笑,住口不言。
“既然你相信蓯兒,讓她幫你也無妨。這些日子看她,也的確很守本分。不過南王府那邊,你要應對一下,眼看我們要發兵北上,但南王府的兵馬仍舊字我江都城外,始終是個隱患。”
韓健道:“有蓯兒幫忙,相信南王府那邊也容易斡旋。”
韓鬆氏不再多說,借口要去跟韓崔氏商量事情,便先走了。
而韓健則先去了旁院,將消息告知了楊蓯兒。
本來韓健以為楊蓯兒聽到這消息應該很高興,但見楊蓯兒冷淡的反應,便知道自己猜錯了。
“蓯兒,你不樂意?”韓健問道。
楊蓯兒有些懊惱道:“讓我幫你?你覺得我有這能力嗎?”
韓健一笑,他知道楊蓯兒應該還在為之前他們一起從洛陽回來時候,她一路上遭遇到的挫敗感而耿耿於懷。
韓健在路途中,已經表現出他並非完全不懂行軍打仗。
“蓯兒,你這話就說的不對了。我的那些能力,說到底都是野路子,要是遇上正經的交戰,以我那些野路子怎能取勝?沒你在身邊,我還真的不行。”
楊蓯兒眯著眼看著韓健,好像要從韓健目光中讀出這句話是否真誠。
“你說真的?”楊蓯兒一臉疑竇之色問道。
“千真萬確。”韓健言之鑿鑿道。
“那好,我可以幫你。不過我們要約法三章。”楊蓯兒心裏好像在打著小算盤,說道。(未完待續。。)
身為東王,雖然可以生來享受榮華富貴,但也要承擔他自己的責任,便是要挑起東王府的大梁。
早飯過後,北方的軍情傳來,說是洛陽方麵已經發兵攻打江都的北部重鎮洛州,從各方渠道回饋的消息來看,這次洛陽方麵出兵有七八萬兵馬,近乎是洛陽除了要正常守備之外,所能調出的全部兵馬。
緊急軍事會議在東王府內進行,這次軍事會議,出席的都是江都軍方的實權人物。其中也包括剛被提拔起來的正將張行。張行在韓健離開軍營進城之後,一直負責城外十萬大軍的調度。隨著這些日子的調度,十萬兵馬有部分已經歸鄉,而其中主力部分,仍舊駐紮在江都城外,隨時聽候調遣。
這次會議,韓健有意沒讓朝廷洛陽派係的人參加,而好似是東王府的閉門會議。
會議一開始,韓健便將前線的戰報通報了一下,將大致情況說明清楚。
“……除了洛陽方麵的兵馬,北王府駐紮在黃河以北的四五萬兵馬也隨時會動身南下,抵達洛州,前後不需三日……”
洛陽的七八萬兵馬,加上北王府的四五萬兵馬,一下子就是十二三萬兵馬。
而江都的正規軍,加起來也不過七八萬,還有接近十萬的守備軍。守備軍雖然在戰時也會被調用,但畢竟並非正規軍。武器落後訓練又跟不上,以至於戰鬥力低下,甚至有的地方守備軍以老弱病殘居多,連看個城門都嫌累贅,調上前線也不堪大用。
而此時東王府在前線洛州的駐軍,有七八千之多。都是在年底這段時間從洛州周遭的州府調過去應戰的,但這七八千兵馬,也完全是地方守備軍。其中有作戰能力的可能隻有三四千之多,守城會很困難。
“……諸位,如今情勢緊迫。有什麽便直言。”韓健最後看著在場所有人道。
韓健把前線的狀況說完。在場的人也會感覺到壓力。在描述洛州駐軍時候,韓健有意將兵馬提高到兩萬,一來是給將士信心,二來是為了防止有洛陽細作混在這些軍將中。走漏軍情。
韓健把話說完。在場卻沒人說話。
一般的軍事會議。除非特別有見地的人,否則不會挑頭來發表意見。這是需要擔責任的。隻有別人發表了意見,在根據其討論。才是一般有經驗軍將所為,這樣就算要擔責任也會很輕。
見在場人不說話,韓健坐回椅子上。
韓鬆氏起身,帶著幾分薄怒道:“如今東王已執掌東王府,你們這些都是東王府的忠臣良將,難道這時候就是讓你們來不說話的?”
“郡王妃見諒,我等不言,乃是因並無良策。”一名軍將道,“此時最好辦法,莫過於增派援軍。但如今東王府情況,我們不甚了解,如此決定還是應交由東王來做方為合適。”
韓健一笑,這就是推諉責任了。
他也知道這些軍將推諉責任,也跟這些日子以來江都糧價的起伏有關。說到底,涉及到江都地方商賈和富戶的,不但有江都的行政官員,還有這些武將。
這些人的背後,可能都有不少的富賈來支持,這次富賈損失慘重,連這些軍將也會跟著有損失。說到底,他們對東王府帶著一定的憤恨,責怪韓健跟南齊用城池換糧食,反倒損害了他們的利益。
在他們看來,韓健獨斷專行,什麽事都不需要他們來幫忙。這也是韓健在最初提出借糧構想時候想到的。
“既然如此,那今日的會議,就到此結束。”韓健起身道。
“結束?健兒,你……”韓鬆氏驚訝打量著韓健。
現在洛陽和北王軍的兵馬都已經發兵來攻打東王府的軍事重鎮,已是迫在眉睫,會議結束,應該就是馬上出兵應戰。但韓健卻如此輕鬆地說會議結束。
“諸位,請回吧。”韓健朗聲道。
在場的武將雖然對韓健多少有些意見,但也沒想到韓健會如此直接,麵麵相覷一番,隻好先行禮退下。
等人都走了,韓健坐下來悠閑拿起茶杯喝茶。韓鬆氏道:“健兒,你又搞什麽鬼?”
“二娘,你沒看出來,這些人心懷戒備,就算你再說下去也是徒勞無功?”韓健突然說道。
“他們都當是你用江都的城池換了糧食,隻要將來他們知道你是冤枉的,自然會改變成見。你不會因跟他們計較這個,連涉及到我東王府的大事都不理了吧?”
“二娘你聽我說。”韓健見韓鬆氏有些著急,道,“其實這幾日,我已經找了部分軍將談論過這事情。洛州的防務也有所準備,就算是賊軍發兵二十萬,一時三刻之間也不會攻陷洛州。”
“你怎會有如此自信?”韓鬆氏驚訝道。
“二娘好像忘了,現在正是深冬,天氣寒冷異常。這時候強行攻城並非良策,我猜想,就算是洛陽發兵,也是虛張聲勢,想趁機令洛州軍民不戰自潰。這時候最好的辦法,莫過於以兵馬和糧草支援,令城中軍民上下齊心……”
“如何才能上下齊心?”韓鬆氏聽韓健的話,便感覺不太妙。
“當然是要我這個東王,親自上前線去督戰。”韓健笑道。
“你說什麽?”韓鬆氏先是驚訝,繼而是憤怒,道,“健兒,你別說你又決定了,不讓二娘說!這次,你說什麽都不能離開江都半步。”
韓健安慰道:“二娘想多了。我是說上前線督戰,卻也沒說是現在。如今陛下不在江都,我就算是再任性,也知道江都少不了我。”
“你的意思是?”這下韓鬆氏是徹底糊塗了。
韓健想了想措辭,道:“我隻是說不馬上去,但怎麽說,還是要去的。因為在洛陽和北王府兩方夾攻之下,洛州終究也堅守不過兩個月。過了洛州這關,我們再想組織有效的防禦,軍心潰散之下便難比登天。”
韓鬆氏想了想,執意道:“二娘不想你到底要做什麽,但你現在就是不能走。你走了,東王府就徹底垮了!你可要三思而為之。”
韓健笑著點頭,韓鬆氏才稍稍放心。畢竟韓健說之前幾天他已經跟軍將商議過,那就是沒有大事。
“二娘,先頭部隊我已經在籌集,大約有兩千騎兵,會直接從東路北上,從江州斜插往上,對洛州形成支應。如此沒問題吧?”
韓鬆氏點頭道:“沒問題。這些事,你可以自行拿主意。不過你身邊得有人幫你,二娘身邊,的確找不到一個能信得過的軍將,真是愁人!”
韓鬆氏發愁,是因為韓健這次的借糧近乎把江都的士紳得罪了個遍。而那些軍將就算是有心幫韓健的,也要看著那些士紳的臉色,自然不敢太出頭。
韓健笑道:“我身邊倒有個好的幫手,就怕二娘不敢用。”
“誰?”韓鬆氏蹙眉打量著韓健。
“就是蓯兒,我的夫人。她在南王府,就是治軍有方,這些年南王府的大小軍事事項,都經過她的手,你說她有沒能力幫到我?”
韓鬆氏先點頭,繼而搖頭,道:“她是你的妃子,不能拋頭露麵。而且,她還是南王府的人,你就這麽信任她?”
“二娘你也是東王府的妃子,不照樣拋頭露麵?再者,二娘你是惦記娘家人多一些,還是東王府?”
韓鬆氏橫眉冷對韓健一眼,道:“健兒,不許你再拿二娘和你的那些姨娘開玩笑!這種話,說出來成何體統?”
韓健一笑,住口不言。
“既然你相信蓯兒,讓她幫你也無妨。這些日子看她,也的確很守本分。不過南王府那邊,你要應對一下,眼看我們要發兵北上,但南王府的兵馬仍舊字我江都城外,始終是個隱患。”
韓健道:“有蓯兒幫忙,相信南王府那邊也容易斡旋。”
韓鬆氏不再多說,借口要去跟韓崔氏商量事情,便先走了。
而韓健則先去了旁院,將消息告知了楊蓯兒。
本來韓健以為楊蓯兒聽到這消息應該很高興,但見楊蓯兒冷淡的反應,便知道自己猜錯了。
“蓯兒,你不樂意?”韓健問道。
楊蓯兒有些懊惱道:“讓我幫你?你覺得我有這能力嗎?”
韓健一笑,他知道楊蓯兒應該還在為之前他們一起從洛陽回來時候,她一路上遭遇到的挫敗感而耿耿於懷。
韓健在路途中,已經表現出他並非完全不懂行軍打仗。
“蓯兒,你這話就說的不對了。我的那些能力,說到底都是野路子,要是遇上正經的交戰,以我那些野路子怎能取勝?沒你在身邊,我還真的不行。”
楊蓯兒眯著眼看著韓健,好像要從韓健目光中讀出這句話是否真誠。
“你說真的?”楊蓯兒一臉疑竇之色問道。
“千真萬確。”韓健言之鑿鑿道。
“那好,我可以幫你。不過我們要約法三章。”楊蓯兒心裏好像在打著小算盤,說道。(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