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絕山眾人與趙家眾將正在飲酒,軍兵來稟報趙蛟,說大事不好。趙蛟忙問:“出了什麽事?”“匈奴單於和左賢王,帶領大軍殺奔玉門關!邊關告急”


    趙蛟、趙奎,李明遠、諸葛英等,聞聽匈奴大軍.,殺向玉門關,他們酒也不喝了;趙家將下山回營,計議軍情,李明遠,諸葛英與眾將在聚義廳商定戰策。禍不單行這工夫,諸葛英派出的暗探回來了,說寧王之子趙鬆有十幾萬大軍,兵分河北、河東兩路殺向京城。沿路官吏棄城而逃,亂軍大肆屠殺百姓。趙鬆已在東都洛陽稱帝,亂軍氣焰甚為囂張,正殺往潼關。


    眾將聽罷,群情激昂。紛紛要求出兵,殺亂軍、教黎民.黑賽文說:“我兄妹三人願帶黑風山五千兵馬,到元帥棖下聽點,解救黎民百姓的刀兵之災!”眾將一聽,更來勁兒了。幾個呆子吵吵:“快出兵吧!”


    諸葛英說:“眾位弟兄不要心急。咱們來了一萬軍兵,攻山連死帶傷近千人.添補新兵不足五百,再加上黑氏兄妹的五千兵馬,總共才一萬四千餘眾。兵馬太少呀!”


    幾個呆子又叫:“照你這麽說,就不用打啦!”


    “怎麽能不打呢?”


    “你快說,怎麽打?”


    “咱們應與趙王兵合一處,將並一家,共打趙鬆。”


    李明遠說:“先生所言極是。我看隻有如此,才能利於破敵。”


    大呆子說:“大哥,不能聽牛鼻子老道的!人家兵多,咱們兵少,合到一塊兒,咱們就得聽人家的了,你也甭想當元帥啦!”


    呆子說:“要合兵也行。一定跟他們先講下,得李明遠當元帥。要不,咱們就不跟他們合!”那幾個呆子齊聲叫:“對。要不咱們就不跟他們合!”


    李明遠喝道:“休要胡言亂語!大難當頭,當以大局為重。如與趙王兵合一處。共討亂賊,我願在趙王帳下聽點。”


    這一下子,再也沒有敢吵吵的了。李明遠與諸葛英帶人下山,去軍營商定合兵之事。趙蛟、趙奎相互看了一眼,哈哈大笑,連連叫好.李明遠說:“二位老千歲,不知我等何時到帳前聽點?”


    趙蛟眉開眼笑。說道:“兩家合兵一處,定能平滅亂賊。拯黎民出水火,救百姓脫苦難。明遠,不必著急。咱們難得聚在一處敘談。來。你我談談兵法如何?”


    “晚生願洗耳恭昕。”


    “不,後生可畏呀!孫子兵法上說:國君不可因憤怒而興師,將帥不可因氣憤而出戰。明遠,你說這是為何?”


    “因為憤怒可以恢複到喜悅,氣憤可以恢複到高興。但國亡了就不能生存,人死了就不能再複生。”


    “好。兵書《三略》你可曾讀過?”


    “晚生讀過.漢初黃石公著有《黃石公三略》,後人簡稱《三略》。全書分為上略、中略、下略三卷。講的是作為將帥,須上曉天文,會觀日月星辰。知陰陽運行變化;要善於利用地形,出奇製勝,應知已知彼,揚己之長,破敵之短。”


    “《六韜》呢?”


    “相傳《六韜》為周代薑太公所作,分為六卷,即:文韜、武韜、龍韜、虎韜、豹韜、犬韜。說的是:文韜治國、武韜安邦、尤韜使水、虎韜使火、豹韜能戰、犬韜能守。”


    趙奎插話問道:“千絕山大營中有何軍律?”


    “有十七條大律。”接著,李明遠就一一細說——第一條,聞鼓不進,聞金不止,舉旗不起,掩旗不伏,此為悖軍。斬之。第二條:呼名不應,點卯不到,師出失律,違期不至,此為慢軍。斬之。第三條:夜傳習鬥,怠而不報,更籌無度,聲號不明,此為懈軍。斬之。第四條:多出怨言,毀謗主將,不聽約束,梗教難治,此為橫軍。斬之。第五條:揚聲笑語,曉詈軍門,藐視禁約,此為輕軍.斬之。第六條:弓弩絕弦,箭無羽鏃,劍戟不利,旌纛凋零,此為欺軍.斬之。第七條:捏造鬼神,假托夢寐,大肆邪說,蠱惑將士,此為妖軍。斬之。第八條:奸舌利齒挑撥離間,妄言妄語撥弄是非,此為謗軍。斬之。第九條:所到之處淩侮百姓,毀壞房田,逼淫婦女,此為奸軍。斬之。第十條:竊人財物以為已有,奪人首級以為己功,此為盜軍。斬之。第十一條:營中聚眾密議軍情,私在帳下探聽機密,此為探軍。斬之。第十二條:或聞所謀,或聞號令,漏泄於外,使敵知之,此為叛軍。斬之。第十三條:調用之際結舌不應,低眉俯首,麵有難色,此為怯軍。斬之。第十四條:出越行伍,瞻前顧後,言語喧嘩,不遵禁約,此為亂軍。斬之。第十五條:假傷托病以避征戰,負傷詐死進而逃脫,此為詐軍。斬之。第十六條:主管錢糧克扣軍餉,行賞之時營私舞弊,此為弊軍。斬之。第十七條:觀寇不察,探賊不詳,到不言到,多則言少,少則言多,此為誤軍。斬之。


    趙奎聽完,說道:“哥哥呀,咱們問一,明遠答十,而且對答如流,我看咱們別往下問了。”


    “好。”


    趙蛟說完,麵向李明遠說:“明遠,我們從山上回來,計議了軍情,也都以為咱們應該兵合一處。合兵之後誰為元帥合適呢?我們老哥兒倆琢磨來琢磨去,覺得你挺合適,可就是不知道你是否熟讀兵書戰策,所以剛才同了一番。如今,我們哥兒倆十分放心了。明遠,你就做兩家的兵馬大元帥吧。”


    “二位老王爺,此事不可,我情願把千絕山大營的兵權交與鎮邊王執掌,我在老王爺帳下聽令。”


    趙蛟說:“這可不行。別看我們官職比你大,論本領,如今我們可不如當年了。我帳下的眾將、我的四子十三孫、我弟鎮西王的二平二孫,都不夠元帥之才,我情願把兵權交給你。我們祖孫三代及眾將,都願在你帳下聽令。”


    “二位老王爺。這萬萬使不得!”


    諸葛英說:“我替我李明遠說句話,這麽多兵將交給他,說實在的。真不行。”


    “為什麽不行?”


    “他能帶千絕兵,可帶不了大華兵。”


    “這是為何?”


    “他能帶千絕兵。是因為我們大夥對他敬佩。”


    “我如不敬佩,能把兵權交給他嗎?”


    “是啊,別看他是千絕山的元帥,到今天他連帥印還沒有呢!王爺把兵權交給他,沒有帥印,人家能聽他的調遣嗎?”


    鎮邊王哈哈大笑:“原來如此啊!好,我把帥印交給李明遠。”


    李明遠說什麽也不肯接帥印.諸葛英說:“我再說幾句吧。今天。我李明遠不肯接印,老王爺又從心裏願意讓.我看,您也效法古人,收我大哥為義子吧。也來個子代父職,您看如何?”


    “好哇!這麽出色的一位大英雄,能拜我為義父嗎?”


    李明遠跪倒,說:“父帥在上,孩兒拜見。”


    趙蛟立時心花怒放。趕忙扶起李明遠.李明遠又拜過趙奎。四人計議,明日由李明遠登台拜帥。趙蛟說:“搭帥台和其它一切準備,我們老哥兒倆全包了.明遠和先生不用操心,你們都好好歇一歇吧!”


    第二日,山上山下兵合一處。將並一家,李明遠登台拜帥。眾兵將情緒高漲,紛紛請戰。李明遠、諸葛英與二位老王爺,商定如何平滅亂軍。


    趙蚊說:“思前想後,我看應當兵分兩路。一路打趙鬆,一路北取範陽,搗他的老巢,使亂軍內潰。”


    李明遠和諸葛英非常讚同.趙蛟又說:“既然元帥和軍師都認為這樣用兵好,我們老哥兒倆願討一支大令,帶領子孫與一萬兵馬,北取範陽。”


    李明遠、諸葛英見二位老王爺搶擔重任,很受感動,都說帶一萬兵馬太少,要讓他們帶三萬兵馬。趙蛟說:“不行.我們老哥兒倆一路上還可以招募一些兵士,兩路兵力決不可平分。不然。於軍不利。”


    兩廂又爭了半天,由三萬降到兩萬,二位老王爺還是不幹。非要帶一萬兵馬不可。諸葛英說:“我看都別爭了,二位老王爺帶一萬五千兵馬吧!”這事兒就這樣商議妥了。


    李明遠又把馬彪、馬龍和鄔家八兄弟這十員大將,撥給二位老王爺。為什麽?因為這十員將對北邊一帶很熟悉.再者,馬彪高來高往,探城探關,大有用場。趙蛟哈哈大笑:“我幹兒想得真周到呀!好,那我把趙孝傑、趙克峰留給你們,他父子二人熟悉京城、潼關一帶的地理。就這樣了,明天兵奔範陽。”


    第二天,北取範陽的一萬五千兵馬起程。李明遠帶領眾將,與趙蛟,趙奎和馬彪、馬龍等人拜別.李明遠他們回大營的時候,看見營門處聚集著一二百老百姓.有軍兵過來稟報。說這些人都是前兩天在武家寨上放回家的嘍兵和官兵,他們半道上得知亂軍巳殺過他們的家鄉,都回來要求從軍。李明遠和眾將剛走上前,有一老頭兒領一壯士就迎了上來.老頭兒說:“元帥,這是我兒子程小六,原先叫武家三鬼給抓上山。得虧你們破了武家寨,我們父子才得團圓。如今,我把我兒子給你們送來了,讓他從軍,跟你們一道去殺趙鬆那些賊寇吧!”


    劉蛟看了看這老頭兒,想起來了:這不正是自己和馬彪來武家寨探山時,遇見的那個抬糞的老頭兒嗎?劉蛟連忙上前拜謝老者。李明遠等不知怎麽回事兒,劉蛟訴說原委。李明遠上前謝過老者,說:“老伯,您如今隻有這一個兒子了,還是讓他留在您身邊行孝吧。”


    “元帥,常言道,自古忠孝不能兩全.我既把我兒送來,就沒打算再領回去。您要是把我當個人看,就收下他;您要是不把我當個人看,就別收他。”


    李明遠一聽這話,他都說絕了,隻好收下。那一、二百人也要從軍去殺亂軍,都被收留錄用.李明遠等送走了老者。回到營中,把新兵分到各營,把攻打武家寨中受傷的兵將留在山上養傷。諸事安排已畢。大元帥一聲令下,兵奔潼關。


    一路旌旗飄飄,征塵滾滾。浩浩蕩蕩,地動山搖!李明遠兵發潼關。此時京城金鑾殿上.此時,趙長青正在派將。他原本要禦駕親征,但倆個兒子一鬧騰,他停止了親征之令。楊旭輝說:“萬歲下詔停止親征,實乃英明決策。臣料想萬歲派出的幾員大將,不日便可傳來捷報。”


    文班中有位大臣名叫葛太古是謝賢的學生,這個人剛直不阿。嫉惡如仇。他見了不順眼的人,要不就不說話,要說話就帶刺兒,不是諷刺便是挖苦。那幾個家夥挺恨他。葛太古聽完楊旭輝的話。心中暗罵:就是你們這群狗男女誤國害民,如今國難當頭,你小子還胡吹亂拍呢!


    他出班奏道:“萬歲,微臣以為禦駕親征乃為上策。既然已下詔停止親征之令,不好再變。那就應派將出征,至少也應派將前往潼關,助潼關元帥李子康固守要塞。”


    趙長青聽前邊那話不大入耳,可覺得後邊這話還有些道理,就問道:“哪位愛卿前去與李子康共守潼關?”


    百官一聽這話。都不搭茬兒了。兵部尚書周安武答道:“臣願往。”


    葛太古也出班了。楊旭輝看了看他,譏笑地說:“莫非葛大人也要去守潼關?”


    葛太古冷冷一笑:“我向來不會藏奸。在此國難當頭之時,意欲獻出微薄之力,讓楊大人見笑了。”


    這話剛中有柔,柔中有剛,剛柔並濟,一下子把楊旭輝頂回去了,楊旭輝臊了一個大紅臉。葛太古避開楊旭輝,麵向趙長青,說道:“萬歲,微臣願送小女明霞助守潼關,為國報效。”誰都知道,葛太古的獨生女葛明霞,相貌出眾、武藝高強。可是,誰也沒想到葛太古此時把女兒送往前敵。


    楊旭輝暗笑:“這老東西真是老糊塗了,這不是讓他姑娘去送死嗎?”


    趙長青準奏.第二天,周安武、葛明霞出京,帶兩萬兵馬,奔在潼關。他們來到潼關,潼關元帥李子康帶領先鋒官劉濱和眾將出關,把兵部尚書和葛明霞接進關中,共議抗敵之策。不多時,城外炮聲連天。探兵來報:敵軍大隊人馬紮下大營。


    元帥李子康說:“尚書大人,我要出馬上陣,先殺他個措手不及!”


    “元帥,殺雞何用宰牛刀,有事末將服其勞.待末將上陣!”


    李子康順聲音回頭一看,原來是先鋒官劉濱,說道:“你要小心!”


    “得令。”


    劉濱披掛整齊,提槍上馬,帶兵三千,放炮出城。周安武、李子康、葛明霞觀敵嘹陣.這時,對麵三聲炮響。飛來一匹卷毛獅子獸,上坐一員敵將:見此人身高過丈,膀奓腰圓,青銅盔甲,狐狸尾,雉雞翎,麵似出水蟹,說黑不黑,說綠不綠,說灰不灰,獅子眉,豹子眼,秤砣鼻子,血盆口,頦下奓撒著黑鋼辯,手中端八卦電光力。劉濱來到陣前看罷,用槍點指,大喝一聲:“賊將通名受死!”


    “我乃是渤海都督哈元陀。我胞兄哈蠻陀死在李明遠之手。這次我來中原,要替兄報仇。如今我大燕皇帝,已親自帶兵來到潼關。聽我忠言相告,及早獻關,如若不聽,叫你在我的刀下喪命!”


    先鋒大怒,口叫:“哈元陀,潼關先鋒劉濱要看看你有多大本領!”說罷,催馬擰搶便刺。哈元陀手撰八卦電光刀,接架相還。劉濱與哈元陀一動手,就知道這小子很厲害。打丁十幾個回合,劉濱被哈元陀一刀砍下馬來。


    元帥李子康見先鋒一死,心如刀絞,提刀催馬上陣。就在這時,有軍兵搶下先鋒死屍,抬回城去。啥元陀打量李子康:見他約有五十開外,如跳下馬來,有九尺身軀,膀闊腰圓,濃眉虎目,大鼻子,大嘴岔,頭戴帥子紫金盔,周圍絨球相配,盔頂上有個三股叉頭,身披紫金連環甲,牢踏紫金鐙,手中端著一口雁翎刀,胯下騎一匹五花駒。哈元陀看罷,叫道:“來者通名!”


    “我乃潼關元帥李子康。你是什麽人?”


    “哈元陀。方才你的先鋒不聽我良言相勸,死在我的刀下。李子康,你已知道都督我的厲害,快快獻關!”李子康一心要為先鋒報仇,哪還有話跟他多講?他舉刀就劈。啥元陀接刀架開。兩口大刀上下飛舞,如同閃電,兩軍陣前戰鼓齊催,恰似爆豆。二人大戰三十個回合。不分勝敗。


    明眼人都知道李子康要想打敗哈元陀,也很困難.此時,李子康忽聽後陣鑼響。聞鼓則進,聞金則退,違令斬首,這是軍規。他不敢再戰,隻好撥馬而回,心想:給我敲鑼幹什麽呢?一抬頭,看見葛明霞乘馬提刀來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極品家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小溫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小溫侯並收藏極品家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