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日,薛姨媽用了早飯,照例又要往賈府裏去,見兒子悶悶地又要鑽回書房,便說:“蟠兒,好容易考完了你也好生歇息歇息啊,考得怎麽樣都沒關係,身體才是要緊。再說,就算是中了狀元又如何,最後還不是要從五品翰林做起?我兒且放寬心,就算考得不盡如人意也沒關係。你舅舅是正一品的大官,往後有他照應著你,跑不了好前程去!”
胤g這會一反常態地強硬說道:“大丈夫在世頂天立地,我豈是那等投親靠友、要人照拂的人?母親未必也太小瞧了兒子!”
薛姨媽略略有些尷尬,“投親靠友”這句話可不就戳著她的心病了?不過,她從來也不願埋怨兒子,反而是自己發訕說:“唉,四大家族,同氣連枝,說起來,咱家往日是和他們平起平坐的,現在不知道是生意不好做了還是人丁稀少的緣故,生生被他們幾家人超了過去,媽又豈是願意在人家那裏看人臉色的?”
胤g也意識到自己失言,轉而安撫母親說:“娘你別光看著人家好,他們家裏現在看著是轟轟烈烈,可是真要有個什麽,爬得高也跌得重呢。倒不如咱們自己爭口氣,步子慢一點不怕,關鍵是每一步都是自己踏踏實實走出來的。娘你以後隻管安心吧,這家裏有我呢。”
一席話說得薛姨媽抹起了淚花,半響才欣慰地說:“好好好,有你這句話娘就安心了。”
等薛姨媽晚上回來,卻又吞吞吐吐地對胤g說:“我今兒個去西府裏,賈老太太說得親熱得很,一定要為你擺酒慶賀呢,還說,若是咱家裏地方仄擺不開,就借他們花園裏一用也是無礙的。”
胤g一聽就火冒三丈,這不是故意寒磣人嘛?哪有自家擺酒請客,要到人家家裏去借地方的?賈老太太這意思無非就是譏諷他們薛家新買的房子不夠闊氣,連多來幾個賓客都坐不下。
胤g按捺住火氣,沉沉地說:“等我殿試考過了,自然短不了要請他們吃一頓的,等著吧。現在我可是一點心思沒有。若是他們實在嘴饞,等不得,就請自便,隻是不要打著為我慶賀的名義,我也不會去。對我來說,會試不能進入三甲,是晦氣不是喜氣!”
薛姨媽自然不可能將兒子這話傳到賈太君耳裏,隻好百般尋找托辭推脫了此事,賈母嘴上打著哈哈,心裏卻暗自鄙薄“到底是商戶人家,小家子氣,給我一試就試出來了。我們哪裏就稀罕吃她那頓了?不過為了湊趣罷了。”
次日,寶釵特意回家看望哥哥,胤g觀寶釵如今長高了些,因為個子抽條連臉盤子都好像小了點似地,倒是顯出了幾分青春少女的嫵媚情致來,比以前耐看了不少。
飯桌上,等上菜的功夫,薛姨媽憐愛地婆娑著寶釵,說:“怎麽你們兩兄妹都瘦了?你哥哥瘦了,原是考試辛苦,你瘦了,可是在那府裏吃得不好?不如還是回家來住吧。”
寶釵說:“媽媽又多心了,我在那裏,每天隻是肥雞大鴨子吃膩了腸子,怎麽會吃不好?我原是羨慕林妹妹纖巧,特意少吃的。”
薛姨媽連忙說:“你學林丫頭幹什麽?各人有各人的緣法,她原是清瘦得好看,到你身上就未必了,你原本骨架子大,瘦得隻剩一把骨頭有什麽好看?”
聽得胤g都笑了,說:“媽媽的意思是妹妹原來是邯鄲學步,反而失其本色了。”
寶釵微微撅了嘴,說:“看媽媽說得,惹得哥哥都來取笑我。”
飯畢,薛姨媽卻又注意到寶釵未戴著那金鎖,便問:“咦,那個鎖呢?怎麽不戴著?”
寶釵低著頭說:“顏色舊了,不好看,就沒有帶。”
薛姨媽說:“那明天你給我,我叫人給你炸一炸去。”
胤g知道這金鎖的用意,估摸著寶釵是在賈府那邊因為這個被人詬病才不願意戴的,便為寶釵解圍說:“那個金鎖太沉了,掛在脖子上吊得腦門兒都累,何況妹妹還常常要做針線,不戴也好。”
薛姨媽見兒子如此說,又有寶釵在,也不好多說,隻得罷了。
待寶釵走後,薛姨媽才對胤g說:“蟠兒,那金鎖的事娘以前可是和你說過的,如今看來娘往日說的做兩手準備的話今兒個可算是靈驗了,寶丫頭想入宮的事情看來是黃了,咱們不如趕緊打算將她嫁入賈府才好。你知道娘的用意,怎麽今天反而和娘唱起對台戲來了?”
胤g說:“妹妹入宮的事隻是延後,怎麽就黃了?母親未免放棄得太早。”
“我琢磨著如今龍椅上坐著的那位”胤g壓低了聲音,頓了頓又說:“也是個今兒往東,明兒就要往西的主兒,就像這次恩科一樣,什麽時候說不定一高興就又要興出什麽新文章來。妹妹身上還背著待選的名義呢,娘就要把她發嫁了,萬一那位突然又說要才人們入宮隨伺公主郡主們,到時候咱們還能把妹妹又從賈家要回來啊?”
薛姨媽沒詞了。
胤g說:“娘,腳踏兩隻船,有時候可以取巧,有時候卻會兩頭落空,反而落水。娘你聽我的吧。妹妹年紀尚小,且急不到嫁人這上頭來。再說,咱家如今門第不高,低嫁了,妹妹不甘心,高攀了,妹妹在夫家要受氣。且等我再努力幾年,若是得抒平生誌向,妹妹就算大個幾歲再嫁,也少不了好人家,何必心心念念一個賈家?老實說,就他們家那個寶貝疙瘩,我十分看不上,不願意與他做舅兄。俗話說‘表壯不如裏壯’,賈家再赫赫揚揚,也保不了賈寶玉一世榮華,他文不成武不就,偏偏還是那麽個脾氣德行,妹妹嫁過去能得什麽好?想必妹妹自己也認清了這一點,所以自己就不肯戴那個勞什子的金鎖。”
薛姨媽聽了心服口服,便說:“蟠兒如今倒真是有大主意了,算了,這一檔子事,娘就先不管了,就像你說的,先看看吧。”
時間飛快,轉眼就到了殿試之期。
胤g隨著九十名貢生在凜冽的寒風中靜候在午門外等待進殿的鍾聲。
“當當當”隨著鍾聲悠揚,左、右掖門一齊開了,貢生們排成兩列,在兩名太監的引領下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一般走進去,唯有胤g神采飛揚,也不像其他人那般惶恐得頭都不敢抬,他隻是微垂著頭,目光卻是四處流轉,領略久違的皇宮大殿的氣象。
金鑾殿上,孝文帝身著大典的禮服,威赫赫端坐於龍椅之上。
站在眾貢生正前方的主考官(原主考已被罷免,這是禮部臨時指定替補)率領著貢生們跪下,恭恭敬敬地行了叩拜之禮,一時殿上回蕩著“恭請皇上聖安”的聲音。
皇上威嚴地拈須頷首,他身後的掌事太監便尖細著嗓子宣示:“傳聖諭,開考!”
主考官又率領著貢生們叩頭謝恩,站了起來。貢生們都按照之前被嚴格叮囑好的指示,腳步放得輕巧,屏著呼吸走向自己的考案。人數雖多,倒是整齊有序,一聲兒咳嗽都不聞。
胤g端坐在自己的考案之前,看了看考題,便一邊慢慢地磨墨,一邊腦中飛快地運轉。他想,殿試和會試不同。會試的審卷官們一天要看成百上千份考卷,腦子都木掉了,所以,文章必須要按著八股格式循規蹈矩地來,太有文采的反而被視作出格。殿試則不同,皇帝不會每一份考卷都看,他隻看在場的主考大人們精選出來的,所以應該會更加欣賞不落俗套的文章,就算略略脫出一點八股格式,隻要文章氣勢不凡,想必反而容易脫穎而出。
胤g心裏有了計較,文章的寫法走勢也成竹在胸,於是提起筆來,文不加點,龍飛鳳舞起來。
而此時,許多考生還在或咬著筆頭出神,或兩眼望著殿頂凝思。
胤g奮筆疾書的樣子在這群人之中十分引人注目,果然,孝文帝的目光停頓在他的身上,若有所思地看了他一會兒,便招手叫下麵巡場的主考官過來,問道:“最左邊第四個的考生什麽來曆?會試中排名第幾?”
孝文帝聽完主考官的匯報,嘟噥了一句:“原來是內務府的皇商之後啊?”便不再看胤g了。
可是,胤g再次叫他驚奇了。
少頃,胤g便寫完了,然後站起來,捧著自己的考卷,走到大殿正中跪下,將考卷舉高過頭頂。
孝文帝偏頭對殿下側邊左首坐著觀考的太子說:“你先看看,若是有可取之處,再給朕瞧瞧。”
太子恭順答道:“兒臣遵命。”
胤g將考卷交給掌事太監,孝文帝卻玩味地看了他一眼,說:“大家都還在琢磨呢,你就交卷了,怎麽這麽快?”
胤g說:“回皇上,臣雖然稍有捷才,和皇上相比,卻是自愧弗如。聽說皇上日理萬機,每日要批閱堆積如山的奏折,往往回複評語萬字。臣這不過是班門弄斧。”
孝文帝聽了倒是得意,施施然拈須而笑,太子下首坐著的一個人卻出其意料地開口冷笑:“好個狂生!怎敢自比聖上?”
胤g當仁不讓地說:“臣自是不敢自比聖上。隻是,聖上既是萬民之表率,同時又是才華品德馥比聖賢,‘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臣之淺陋微見,怎及聖上之萬一?然,‘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追比聖賢,原是每一個讀書人的誌向所在。”
這話說得十分熨帖,皇帝雖然是富有四海,尊貴無比,可是也不能和曆代先賢相比。胤g不懼帝威,單說仰慕皇帝的堪比聖賢的才華品德,任是聽慣了花言巧語的皇帝也不禁動容一笑,說:“好個追比聖賢!說得好!你既然是天子門生,朕自然會給你機會!”
胤g叩頭謝恩,說:“ 吾皇聖明。”
孝文帝饒有興味地看著這個年輕舉子,俊眉修目,眼神堅定,不卑不亢,心裏起了一點趣味,便說:“等會兒考完了,你先不忙離開,朕還有話想問問你。”
胤g說:“是,臣遵旨。”便又磕了個頭,慢慢站起來退回到自己的位置。
這時全場舉子盡都停了筆,眼巴巴地望著這一幕,心裏滿是各種羨慕妒忌恨。
就連巡考的考官和觀考的皇子大臣們的目光都有意無意地在胤g身上打轉。
胤g隻是脊背挺得筆直地正襟危坐,接受各種目光的洗禮。
胤g這會一反常態地強硬說道:“大丈夫在世頂天立地,我豈是那等投親靠友、要人照拂的人?母親未必也太小瞧了兒子!”
薛姨媽略略有些尷尬,“投親靠友”這句話可不就戳著她的心病了?不過,她從來也不願埋怨兒子,反而是自己發訕說:“唉,四大家族,同氣連枝,說起來,咱家往日是和他們平起平坐的,現在不知道是生意不好做了還是人丁稀少的緣故,生生被他們幾家人超了過去,媽又豈是願意在人家那裏看人臉色的?”
胤g也意識到自己失言,轉而安撫母親說:“娘你別光看著人家好,他們家裏現在看著是轟轟烈烈,可是真要有個什麽,爬得高也跌得重呢。倒不如咱們自己爭口氣,步子慢一點不怕,關鍵是每一步都是自己踏踏實實走出來的。娘你以後隻管安心吧,這家裏有我呢。”
一席話說得薛姨媽抹起了淚花,半響才欣慰地說:“好好好,有你這句話娘就安心了。”
等薛姨媽晚上回來,卻又吞吞吐吐地對胤g說:“我今兒個去西府裏,賈老太太說得親熱得很,一定要為你擺酒慶賀呢,還說,若是咱家裏地方仄擺不開,就借他們花園裏一用也是無礙的。”
胤g一聽就火冒三丈,這不是故意寒磣人嘛?哪有自家擺酒請客,要到人家家裏去借地方的?賈老太太這意思無非就是譏諷他們薛家新買的房子不夠闊氣,連多來幾個賓客都坐不下。
胤g按捺住火氣,沉沉地說:“等我殿試考過了,自然短不了要請他們吃一頓的,等著吧。現在我可是一點心思沒有。若是他們實在嘴饞,等不得,就請自便,隻是不要打著為我慶賀的名義,我也不會去。對我來說,會試不能進入三甲,是晦氣不是喜氣!”
薛姨媽自然不可能將兒子這話傳到賈太君耳裏,隻好百般尋找托辭推脫了此事,賈母嘴上打著哈哈,心裏卻暗自鄙薄“到底是商戶人家,小家子氣,給我一試就試出來了。我們哪裏就稀罕吃她那頓了?不過為了湊趣罷了。”
次日,寶釵特意回家看望哥哥,胤g觀寶釵如今長高了些,因為個子抽條連臉盤子都好像小了點似地,倒是顯出了幾分青春少女的嫵媚情致來,比以前耐看了不少。
飯桌上,等上菜的功夫,薛姨媽憐愛地婆娑著寶釵,說:“怎麽你們兩兄妹都瘦了?你哥哥瘦了,原是考試辛苦,你瘦了,可是在那府裏吃得不好?不如還是回家來住吧。”
寶釵說:“媽媽又多心了,我在那裏,每天隻是肥雞大鴨子吃膩了腸子,怎麽會吃不好?我原是羨慕林妹妹纖巧,特意少吃的。”
薛姨媽連忙說:“你學林丫頭幹什麽?各人有各人的緣法,她原是清瘦得好看,到你身上就未必了,你原本骨架子大,瘦得隻剩一把骨頭有什麽好看?”
聽得胤g都笑了,說:“媽媽的意思是妹妹原來是邯鄲學步,反而失其本色了。”
寶釵微微撅了嘴,說:“看媽媽說得,惹得哥哥都來取笑我。”
飯畢,薛姨媽卻又注意到寶釵未戴著那金鎖,便問:“咦,那個鎖呢?怎麽不戴著?”
寶釵低著頭說:“顏色舊了,不好看,就沒有帶。”
薛姨媽說:“那明天你給我,我叫人給你炸一炸去。”
胤g知道這金鎖的用意,估摸著寶釵是在賈府那邊因為這個被人詬病才不願意戴的,便為寶釵解圍說:“那個金鎖太沉了,掛在脖子上吊得腦門兒都累,何況妹妹還常常要做針線,不戴也好。”
薛姨媽見兒子如此說,又有寶釵在,也不好多說,隻得罷了。
待寶釵走後,薛姨媽才對胤g說:“蟠兒,那金鎖的事娘以前可是和你說過的,如今看來娘往日說的做兩手準備的話今兒個可算是靈驗了,寶丫頭想入宮的事情看來是黃了,咱們不如趕緊打算將她嫁入賈府才好。你知道娘的用意,怎麽今天反而和娘唱起對台戲來了?”
胤g說:“妹妹入宮的事隻是延後,怎麽就黃了?母親未免放棄得太早。”
“我琢磨著如今龍椅上坐著的那位”胤g壓低了聲音,頓了頓又說:“也是個今兒往東,明兒就要往西的主兒,就像這次恩科一樣,什麽時候說不定一高興就又要興出什麽新文章來。妹妹身上還背著待選的名義呢,娘就要把她發嫁了,萬一那位突然又說要才人們入宮隨伺公主郡主們,到時候咱們還能把妹妹又從賈家要回來啊?”
薛姨媽沒詞了。
胤g說:“娘,腳踏兩隻船,有時候可以取巧,有時候卻會兩頭落空,反而落水。娘你聽我的吧。妹妹年紀尚小,且急不到嫁人這上頭來。再說,咱家如今門第不高,低嫁了,妹妹不甘心,高攀了,妹妹在夫家要受氣。且等我再努力幾年,若是得抒平生誌向,妹妹就算大個幾歲再嫁,也少不了好人家,何必心心念念一個賈家?老實說,就他們家那個寶貝疙瘩,我十分看不上,不願意與他做舅兄。俗話說‘表壯不如裏壯’,賈家再赫赫揚揚,也保不了賈寶玉一世榮華,他文不成武不就,偏偏還是那麽個脾氣德行,妹妹嫁過去能得什麽好?想必妹妹自己也認清了這一點,所以自己就不肯戴那個勞什子的金鎖。”
薛姨媽聽了心服口服,便說:“蟠兒如今倒真是有大主意了,算了,這一檔子事,娘就先不管了,就像你說的,先看看吧。”
時間飛快,轉眼就到了殿試之期。
胤g隨著九十名貢生在凜冽的寒風中靜候在午門外等待進殿的鍾聲。
“當當當”隨著鍾聲悠揚,左、右掖門一齊開了,貢生們排成兩列,在兩名太監的引領下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一般走進去,唯有胤g神采飛揚,也不像其他人那般惶恐得頭都不敢抬,他隻是微垂著頭,目光卻是四處流轉,領略久違的皇宮大殿的氣象。
金鑾殿上,孝文帝身著大典的禮服,威赫赫端坐於龍椅之上。
站在眾貢生正前方的主考官(原主考已被罷免,這是禮部臨時指定替補)率領著貢生們跪下,恭恭敬敬地行了叩拜之禮,一時殿上回蕩著“恭請皇上聖安”的聲音。
皇上威嚴地拈須頷首,他身後的掌事太監便尖細著嗓子宣示:“傳聖諭,開考!”
主考官又率領著貢生們叩頭謝恩,站了起來。貢生們都按照之前被嚴格叮囑好的指示,腳步放得輕巧,屏著呼吸走向自己的考案。人數雖多,倒是整齊有序,一聲兒咳嗽都不聞。
胤g端坐在自己的考案之前,看了看考題,便一邊慢慢地磨墨,一邊腦中飛快地運轉。他想,殿試和會試不同。會試的審卷官們一天要看成百上千份考卷,腦子都木掉了,所以,文章必須要按著八股格式循規蹈矩地來,太有文采的反而被視作出格。殿試則不同,皇帝不會每一份考卷都看,他隻看在場的主考大人們精選出來的,所以應該會更加欣賞不落俗套的文章,就算略略脫出一點八股格式,隻要文章氣勢不凡,想必反而容易脫穎而出。
胤g心裏有了計較,文章的寫法走勢也成竹在胸,於是提起筆來,文不加點,龍飛鳳舞起來。
而此時,許多考生還在或咬著筆頭出神,或兩眼望著殿頂凝思。
胤g奮筆疾書的樣子在這群人之中十分引人注目,果然,孝文帝的目光停頓在他的身上,若有所思地看了他一會兒,便招手叫下麵巡場的主考官過來,問道:“最左邊第四個的考生什麽來曆?會試中排名第幾?”
孝文帝聽完主考官的匯報,嘟噥了一句:“原來是內務府的皇商之後啊?”便不再看胤g了。
可是,胤g再次叫他驚奇了。
少頃,胤g便寫完了,然後站起來,捧著自己的考卷,走到大殿正中跪下,將考卷舉高過頭頂。
孝文帝偏頭對殿下側邊左首坐著觀考的太子說:“你先看看,若是有可取之處,再給朕瞧瞧。”
太子恭順答道:“兒臣遵命。”
胤g將考卷交給掌事太監,孝文帝卻玩味地看了他一眼,說:“大家都還在琢磨呢,你就交卷了,怎麽這麽快?”
胤g說:“回皇上,臣雖然稍有捷才,和皇上相比,卻是自愧弗如。聽說皇上日理萬機,每日要批閱堆積如山的奏折,往往回複評語萬字。臣這不過是班門弄斧。”
孝文帝聽了倒是得意,施施然拈須而笑,太子下首坐著的一個人卻出其意料地開口冷笑:“好個狂生!怎敢自比聖上?”
胤g當仁不讓地說:“臣自是不敢自比聖上。隻是,聖上既是萬民之表率,同時又是才華品德馥比聖賢,‘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臣之淺陋微見,怎及聖上之萬一?然,‘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追比聖賢,原是每一個讀書人的誌向所在。”
這話說得十分熨帖,皇帝雖然是富有四海,尊貴無比,可是也不能和曆代先賢相比。胤g不懼帝威,單說仰慕皇帝的堪比聖賢的才華品德,任是聽慣了花言巧語的皇帝也不禁動容一笑,說:“好個追比聖賢!說得好!你既然是天子門生,朕自然會給你機會!”
胤g叩頭謝恩,說:“ 吾皇聖明。”
孝文帝饒有興味地看著這個年輕舉子,俊眉修目,眼神堅定,不卑不亢,心裏起了一點趣味,便說:“等會兒考完了,你先不忙離開,朕還有話想問問你。”
胤g說:“是,臣遵旨。”便又磕了個頭,慢慢站起來退回到自己的位置。
這時全場舉子盡都停了筆,眼巴巴地望著這一幕,心裏滿是各種羨慕妒忌恨。
就連巡考的考官和觀考的皇子大臣們的目光都有意無意地在胤g身上打轉。
胤g隻是脊背挺得筆直地正襟危坐,接受各種目光的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