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死去的親人有一個好的歸宿,是每一個活著的親人的心願。
親手埋葬最親最愛的人,這原本就是在人生中經常會發生的一個令人悲傷的普通故事,但後來的一切,卻變得不同尋常起來。
因為童貫。
石頭出殯的馬車,剛出城門,就和從京兆府匆匆趕到熙州打算進城的童貫的隊伍相遇了。
石頭這邊是一輛馬車,一具棺材,送靈的人數不超過十個人,童貫這邊加上迎接他的官員,有上千人,光戰馬也有近千匹。
童貫是大宋高官,他的出行正常情況下百姓是要迥避的。
童貫第一眼就看見了那口棺材還有棺材車前那張隨風發抖的“引魂幡”,由於石頭的兒子太小了,那張幡和石頭的兒子、女兒一起被抱在杜鵑的懷裏,然後,童貫就看到跟在後邊穿著軍服的那些士兵。
童貫立即就判斷出這是一位大宋軍人的送靈的隊伍。
童貫毫不遲疑的翻身就躍下了戰馬,向路邊讓去,見了長官這樣做了,跟著大路上所有的人全部下了馬,向路的倆邊退去。
大路上立即形成了一列由上千人組成的人牆。
童貫恭恭敬敬站在路邊,示意棺車先行。
這是杜鵑第一次見到童貫,也是童貫第一次見到杜鵑。
杜鵑一身素白,傷心欲絕,象雨打的梨花,她也許不知道童貫的官究竟有多大,不過,能給石頭讓路,這已經足夠讓她感動了,所以,杜鵑淚眼盈盈充滿感激的向著童貫點了點頭。
靈車繼續向前移動著。
就在靈車經過童貫身邊的時候,童貫又做出了驚人之舉,他的這個舉動後來傳遍西北軍中,所有知道童貫這件事的人無論是官員、還是百姓、還是軍人,甚至敵人,無不被童貫的行為所感動。
童貫的手扶住了靈車,並且一直跟在了後邊,跟到了墳前。
於是,一個普通的大宋軍人――石頭的葬禮變得非同尋常起來。
童貫和他的人在路上都帶了孝,童貫的隨員,還有迎接他的官員,成了護靈的隊伍,全部跟在靈車後邊,慢慢走著。
石頭,一個普通的軍人,生前默默無聞,為國捐軀,因為遇到童貫,死後萬眾矚目。是的,當天最後趕到嶽麓山下石頭墳前參加葬禮的人,已經超過萬人。
城裏各司官員聽說了童貫在給一位普通的大宋軍人扶棺送葬,全部穿著孝匆匆趕出城。熙州一位守將聽說了消息一下就調了十個營――五千士兵前去送行。
石頭是一名軍人,他肯定沒有想到死後會得到這麽隆重的禮遇,陝西最高長官童貫親自祭拜了他。
石頭安息了,但是故事並沒有因此結束,杜鵑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參加石頭的葬禮,隻是童貫回到熙州一個意外的經曆,他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辦。
熙州原有撫司衙門,童貫便把製置使的衙門也合並到一起,撫司和置司光工作人員就有上百人,童貫帶了很多人,都需要安置,所以,忙了足有半個月。
冬天,在不經意之間,伴著陣陣嚴寒,已經籠罩了熙州城內。十月最後的一天,刮了一夜的寒風,天亮了,風也停了,城裏城外的樹葉也就差不多掉光了。
十一月初一日,“陝西四將”中第一個趕到熙州的,就是東上閣門使廓州知州劉仲武。
劉仲武,字子文,秦州成紀人,涇原名將。神宗天子時的武舉出身,弓馬嫻熟,屢立軍功。曾隨童貫參加了青唐之戰,因為提的問題比較多,給童貫留下了深刻了印象,後來,童貫了解到,劉仲武不但喜歡提各種問題,更善於解決各種問題。所以,劉仲武被童貫毫不遲疑的歸到“陝西四將”的隊列中。
劉仲武行過禮,入座後,童貫象是開著玩笑一樣問道:“劉將軍,這次準備說什麽書呢?”
劉仲武外號就是“說書先書”,他最擅長的就是給人講故事,可能因為說書的需要,不論春秋冬夏,他手裏總拿著一把扇子。劉仲武聽了故做沉吟,隻說了一句:“廓州很平靜,我無話可說。”
童貫也答了一句:“很好!”。
當自己治下一位知州說他的轄區很平靜,難道不是很好嗎。
如果劉仲武說“廓州很亂,我的故事又多又長,能講《一千零一夜》。”童貫一定會問:“你還能行不能行?”
第二個趕到熙州“陝西四將”中的是武勝軍節度觀察留後王厚,童貫和王厚,用那句“好久不見,十分想念”描述最恰當不過。
童貫和王厚行過官禮後,又互相擁抱了一下。
童貫開起玩笑:“王將軍,幾天不見,你又長高了。”
“我多大歲數人了,還長個子呢。”王厚哭笑不得,隻好隨口答了一句:“基因好,沒辦法。”
誰讓王厚有那麽傳奇的一位父親――“三奇副使”王韶呢,驕傲一下,也是沒有辦法的一件事情。
童貫和王厚笑了起來,落座後,童貫神情凝重的問道:“‘西蕃三王’有什麽新情況?”
“洮州蕃王擾拶和溪哥城王子藏征撲哥都很乖,等著咱們去捉他們呢,不過,小王子溪賒羅撒和多羅巴已經逃到了西夏了。”
童貫表情凝重起來,“西蕃三王”中溪賒羅撒年紀最小,因為他有一匹“白馬之王”,也最能跑,幾次讓他逃脫,沒想到逃到西夏了,童貫忍不住歎了口氣,說道:“再抓這個小子可不容易了。”
“大哥放心,他早晚還得回來,抓住他隻是時間早晚的問題。”王厚很會安慰人。
童貫點點頭,話題一轉,說道:“王將軍眼力不錯呀?”
“此話怎講?”王厚明知故問。
“種師道果然有倆下子,真就把高俅給治服了。”
“還是大哥英明,要是把高俅扔到劉法身邊,高俅隻怕會後悔來這世上活一次。”
童貫瞪大眼睛,好奇的問:“如果讓劉法收拾高俅會是什麽情況?”
“劉法會讓高俅生不如死。”王厚平靜的說道。
“你怎麽不早點說。”童貫一臉懊悔,後悔不迭。
要知道,給不聽話的下屬穿個小鞋或是看著他們倒黴,是所有領導的共同愛好和一大樂趣。
親手埋葬最親最愛的人,這原本就是在人生中經常會發生的一個令人悲傷的普通故事,但後來的一切,卻變得不同尋常起來。
因為童貫。
石頭出殯的馬車,剛出城門,就和從京兆府匆匆趕到熙州打算進城的童貫的隊伍相遇了。
石頭這邊是一輛馬車,一具棺材,送靈的人數不超過十個人,童貫這邊加上迎接他的官員,有上千人,光戰馬也有近千匹。
童貫是大宋高官,他的出行正常情況下百姓是要迥避的。
童貫第一眼就看見了那口棺材還有棺材車前那張隨風發抖的“引魂幡”,由於石頭的兒子太小了,那張幡和石頭的兒子、女兒一起被抱在杜鵑的懷裏,然後,童貫就看到跟在後邊穿著軍服的那些士兵。
童貫立即就判斷出這是一位大宋軍人的送靈的隊伍。
童貫毫不遲疑的翻身就躍下了戰馬,向路邊讓去,見了長官這樣做了,跟著大路上所有的人全部下了馬,向路的倆邊退去。
大路上立即形成了一列由上千人組成的人牆。
童貫恭恭敬敬站在路邊,示意棺車先行。
這是杜鵑第一次見到童貫,也是童貫第一次見到杜鵑。
杜鵑一身素白,傷心欲絕,象雨打的梨花,她也許不知道童貫的官究竟有多大,不過,能給石頭讓路,這已經足夠讓她感動了,所以,杜鵑淚眼盈盈充滿感激的向著童貫點了點頭。
靈車繼續向前移動著。
就在靈車經過童貫身邊的時候,童貫又做出了驚人之舉,他的這個舉動後來傳遍西北軍中,所有知道童貫這件事的人無論是官員、還是百姓、還是軍人,甚至敵人,無不被童貫的行為所感動。
童貫的手扶住了靈車,並且一直跟在了後邊,跟到了墳前。
於是,一個普通的大宋軍人――石頭的葬禮變得非同尋常起來。
童貫和他的人在路上都帶了孝,童貫的隨員,還有迎接他的官員,成了護靈的隊伍,全部跟在靈車後邊,慢慢走著。
石頭,一個普通的軍人,生前默默無聞,為國捐軀,因為遇到童貫,死後萬眾矚目。是的,當天最後趕到嶽麓山下石頭墳前參加葬禮的人,已經超過萬人。
城裏各司官員聽說了童貫在給一位普通的大宋軍人扶棺送葬,全部穿著孝匆匆趕出城。熙州一位守將聽說了消息一下就調了十個營――五千士兵前去送行。
石頭是一名軍人,他肯定沒有想到死後會得到這麽隆重的禮遇,陝西最高長官童貫親自祭拜了他。
石頭安息了,但是故事並沒有因此結束,杜鵑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參加石頭的葬禮,隻是童貫回到熙州一個意外的經曆,他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辦。
熙州原有撫司衙門,童貫便把製置使的衙門也合並到一起,撫司和置司光工作人員就有上百人,童貫帶了很多人,都需要安置,所以,忙了足有半個月。
冬天,在不經意之間,伴著陣陣嚴寒,已經籠罩了熙州城內。十月最後的一天,刮了一夜的寒風,天亮了,風也停了,城裏城外的樹葉也就差不多掉光了。
十一月初一日,“陝西四將”中第一個趕到熙州的,就是東上閣門使廓州知州劉仲武。
劉仲武,字子文,秦州成紀人,涇原名將。神宗天子時的武舉出身,弓馬嫻熟,屢立軍功。曾隨童貫參加了青唐之戰,因為提的問題比較多,給童貫留下了深刻了印象,後來,童貫了解到,劉仲武不但喜歡提各種問題,更善於解決各種問題。所以,劉仲武被童貫毫不遲疑的歸到“陝西四將”的隊列中。
劉仲武行過禮,入座後,童貫象是開著玩笑一樣問道:“劉將軍,這次準備說什麽書呢?”
劉仲武外號就是“說書先書”,他最擅長的就是給人講故事,可能因為說書的需要,不論春秋冬夏,他手裏總拿著一把扇子。劉仲武聽了故做沉吟,隻說了一句:“廓州很平靜,我無話可說。”
童貫也答了一句:“很好!”。
當自己治下一位知州說他的轄區很平靜,難道不是很好嗎。
如果劉仲武說“廓州很亂,我的故事又多又長,能講《一千零一夜》。”童貫一定會問:“你還能行不能行?”
第二個趕到熙州“陝西四將”中的是武勝軍節度觀察留後王厚,童貫和王厚,用那句“好久不見,十分想念”描述最恰當不過。
童貫和王厚行過官禮後,又互相擁抱了一下。
童貫開起玩笑:“王將軍,幾天不見,你又長高了。”
“我多大歲數人了,還長個子呢。”王厚哭笑不得,隻好隨口答了一句:“基因好,沒辦法。”
誰讓王厚有那麽傳奇的一位父親――“三奇副使”王韶呢,驕傲一下,也是沒有辦法的一件事情。
童貫和王厚笑了起來,落座後,童貫神情凝重的問道:“‘西蕃三王’有什麽新情況?”
“洮州蕃王擾拶和溪哥城王子藏征撲哥都很乖,等著咱們去捉他們呢,不過,小王子溪賒羅撒和多羅巴已經逃到了西夏了。”
童貫表情凝重起來,“西蕃三王”中溪賒羅撒年紀最小,因為他有一匹“白馬之王”,也最能跑,幾次讓他逃脫,沒想到逃到西夏了,童貫忍不住歎了口氣,說道:“再抓這個小子可不容易了。”
“大哥放心,他早晚還得回來,抓住他隻是時間早晚的問題。”王厚很會安慰人。
童貫點點頭,話題一轉,說道:“王將軍眼力不錯呀?”
“此話怎講?”王厚明知故問。
“種師道果然有倆下子,真就把高俅給治服了。”
“還是大哥英明,要是把高俅扔到劉法身邊,高俅隻怕會後悔來這世上活一次。”
童貫瞪大眼睛,好奇的問:“如果讓劉法收拾高俅會是什麽情況?”
“劉法會讓高俅生不如死。”王厚平靜的說道。
“你怎麽不早點說。”童貫一臉懊悔,後悔不迭。
要知道,給不聽話的下屬穿個小鞋或是看著他們倒黴,是所有領導的共同愛好和一大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