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4-03-05
全體韶州城的居民一起度過了一個不眠之夜,城外吵嚷嘶叫哄鬧了一夜,不必登上城頭也能知道,賊寇們把韶州城周邊的幾十個村落一掃而空了,熊熊烈火徹底未息,映紅了四麵的天空,一副大難臨頭的末日景象。
這幾十個村子裏的居民絕大多數已經遷到了城裏,隻有部分老弱,頑固地堅守家園寧死不肯動身,這一夜大火究竟死傷多少人,難以計數。
常懷德換了一身嶄新的官袍,正襟危坐在州衙公堂上,公堂的門敞開著,儀門和大門都敞開著,一眼就能看到外麵的大街。公案的左手放著刺史印盒,印盒是空的,印已經被妥善地藏了起來,那是朝廷的體麵,絕不可落入賊寇之手,公案的右手則擺著一口寶劍,這劍殺敵或無力,殺自己還是夠鋒利的。
常懷德的家眷此刻都聚集在刺史府後宅客堂裏,分尊卑老幼或坐或站,眼勾勾地望著虛掩著的大門,門開時就是他們的斷頭日。
驚擾了一夜,拂曉時分,城外安靜了下來。
客堂的門突然被推開,一陣清冷的晨風撲麵而來,驚恐了一夜,剛剛鬆懈下來的常府老幼們驀然發出一聲尖叫。
“嗨,是我!”來人笑嗬嗬的,是周柔,跑的氣喘籲籲,寬大的腦門上全是汗水。
“城外賊兵退啦?”看到弟弟滿臉的笑,周夫人的心突然明朗起來,她小心地問道。
“賊沒退。”周柔擦了把汗,想故意賣了個關子,實不忍眾人再擔驚受怕,他哈哈大笑道:“賊首王六被楊讚策反,殺了幾個作惡的賊首,已經答應歸順官府啦。”
一陣靜默後,客堂裏發出一陣歡呼,“賊兵退了,賊兵退了。”常懷德的一雙子女呼喊著衝出門去,從後宅一路衝到前堂,公堂外已經聚集了一些僚佐,正熱切地談論著剛剛從城外傳回的消息。兩個孩子呼喊著衝進公堂,看見父親正立在公案前一臉疲憊地衝著他們笑,在他身後的公案上,擺著刺史大印和出鞘的寶劍,寶劍寒光閃閃,凜然一股殺氣。
楊讚一夜之間成了韶州城的大功臣,在此之前,已經有半數韶州居民聽過他的名字,不過絕大多數都以為他是個腰纏十萬貫的大富商,此番才知道他還是個官,年輕有為的參軍。作為英雄,楊讚得到了應有的尊重,回城的時候,韶州軍民萬人空巷,夾道歡迎,認識的不認識的,喜歡他的,恨他的人都在向他歡呼。
官方宣傳隻提到他不避艱險,孤身深入賊營,唇槍舌劍,舌戰群賊,說服賊首雙刀王六毅然反正,設下鴻門宴誘殺了作惡多端的車行祝、杭木匠、陳和尚、醬醋周四個匪首,解散亂民歸附官府,一舉解除了韶州之圍。
不過關於他如何孤身一人潛入婆娑渡,如何與四惡鬥智鬥勇,步步驚心,又總能化險為夷,遇難成祥,又如何憑一己之力在鴻門宴上擊殺四賊,震懾王六,最終促使王六反正的傳奇故事還是很快就傳遍了街頭巷尾,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不二談資。
對此,李熙保持謹慎和低調,當別人當麵向他求證事實真偽時,他莫不哈哈一笑,或說今天天氣好,或說本年除夕在臘月三十,總之是顧左右而言他從不正麵回應。
對李熙的這份低調,最滿意的當屬常懷德,韶州去賊一役幹的如此漂亮,實在出乎他的意料之外,即便是李熙借“偵察”之機潛回城中向他麵呈破賊方略時,他也是將信將疑。
幾千賊眾圍在城外,城中兵少將寡,軍民離心,城池旦夕可破,憑你一張嘴就能說服王六投誠,他王六果然是這樣的明白人,當初就不該做賊!
當李熙麵呈外破賊方略,連夜離去時,常懷德望著黢黑的夜色和夜色中李熙孤單的身影,那一刻他絕望到了極點。絕望的甚至已經向司馬馮毅交代若自己戰死或自盡後,由他主持韶州政務,維持殘局了。
李熙在城外西山廟動手的時候,常懷德沐浴更衣,焚香向西北方向叩拜後,換上嶄新的官袍,獨坐公堂,他將新研的寶劍置於案頭,以明隨時準備殺身成仁、報效君王之心。
他是往最壞處打算的,卻收獲了最好的結果。事情發展的太有戲劇性,太喜慶了。
從邸報上看,朝局發生了變動,某位曾在嶺南任節度使的大員上位出任宰相,幾位鎮撫不利的刺史則丟了官帽,天子開始關注嶺南了,無論是剿還是撫,嶺南的春天馬上就要來了。這個節骨眼上自己露了這麽漂亮的一手,哎呀,湖州雖然是個山明水秀,人傑地靈的好地方,不過才是個中州,有了這份大功是不是得找個上州安頓一下呢。
一貫嚴肅的常太守忽然咧大大嘴笑了起來,好在是在書房裏,獨自一人,沒有嚇到誰。笑過之後,常懷德站起身來,拔出鋒利的寶劍,仔細端詳了一遍,遂叫來管家,在耳邊吩咐了幾句,管家捧著寶劍去了。常太守步出書房,天瓦藍,好一個南國的冬天,常太守讚了一聲,背負其雙手優哉遊哉步出了後宅。
還沒到鬆勁的時候,目下首要的任務是得安頓好聚集在城下的數千民眾,給他們住,給他們吃,確保他們不鬧事,還得再熬上三個月呀。
常太守提醒自己務必要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心態,善始善終,不能剛露了一小手,跟著就跌一個大跟頭,禍福相依,不可不慎啊。
常刺史召集僚屬在公事堂集會,州司馬、錄事參軍、司功、司倉、司戶、司兵、司法,司士、兩位參軍事和曲江縣的縣令濟濟一堂,討論撫民之策,受了一番驚嚇的州縣官員此刻都醒過神來了,一個個就都像剛剛蘇醒的蛇,見誰都想咬上一口,各抒己見,爭的不可開交。
司馬馮度主張開放韶州城任百姓出入,以示親民之意,曲江縣令付良碧不讚同,說城裏已經人滿為患了,都進城來睡大街也睡不下,那還得亂套?
司倉參軍閔蓉說城中存糧不足,設五十座粥棚怕吃不消,建議縮減一半,錄事參軍陸產駁斥說城外有饑民近五千,你設十座粥棚,一個粥棚招呼三百個饑民,等吃飯等時間久了還不得打起來。閔司倉很鬱悶,我說話的時候你陸產的耳朵打蒼蠅去了嗎,五十座粥棚減一半它怎麽就成了十座呢?五千饑民,設十座粥棚,每個粥棚招呼三百人,你這都是怎麽計算的,這算術學的,唉……
公事堂很久沒有這麽哄鬧過了,熱鬧點好,熱鬧才見興旺,常懷德正襟危坐,心裏卻笑嗬嗬的。他本想抬舉一下李熙,讓他說兩句,好露露臉,卻發現坐在角落裏的楊參軍正靠著同為參軍的張思肩膀在打瞌睡。常懷德心裏不僅沒有責怪的意思,反而生出了一絲同情:在賊營的日子不好過,久別回家後的日子更加難熬啊。
公議結束的時候,眾僚起身恭送太守,常懷德卻走到了李熙麵前,後者還在夢遊天府,口水拖出老長。參軍張思很沒義氣地先撤了,並攏雙腿,叉手垂首立在一旁,麵上一本正經,肚子裏卻在吃吃發笑。
常懷德的身後也是一片吃吃的笑聲。李熙晃了一下腦袋,按照記憶的方向偏向張思的肩頭靠去,卻靠了個空,他驀然地打了個激靈跳了起來,嘴裏喊了一聲“噯喲我的娘也”!常懷德以下皆忍俊不住哈哈大笑起來。
公議的時候睡覺,還被長吏和全體僚屬圍觀,李熙覺得自己的臉有點發燙,隻怕還會有點小麻煩,至少一頓訓斥是免不了的了。
孰料,常懷德隻是搖了搖頭,背起雙手走了,走到門外廊下,止住腳步,回身來淡淡地說了句:“扛不住就請假嘛,我又不是不允。”眾人還期盼著常太守再紮個回馬槍,刺激一下貪睡的楊參軍,孰料這回太守是真的走了,走遠了。
太守如此寬宏大度,同僚們還好說什麽,一個個搖頭晃腦含笑去了。
張思去而複返,跑回來跟李熙說:“太守有令,放你十天大假,回去歇著吧。”張思一本正經地說完,躬下腰來拱手笑道:“無敵兄恭喜啦。”
李熙道:“你個小王八蛋害我出這麽大醜,還有個屁喜可恭喜。”
張思是李熙見到的第一個韶州同僚,二人年紀也最接近,在公署裏最是能說的來。張思官宦人家出身,自幼家教嚴厲,絕不敢冒半句粗話,加之他本人性格溫和,說話柔聲細語,一副溫文爾雅的君子做派。李熙覺得自己總算是找個一個可以欺負的同僚了,跟張思稍微熟悉後,每每跟他說話時粗話隨心而發,信手拈來。
“唉,無敵兄你這張嘴真要改改,動不動就爆粗可不成,馬上都是一縣長吏了,親民之官代表的是朝廷的臉麵,沒你這樣的,動不動就王八蛋、笨蛋的。”
張思仗著大李熙兩歲,平日在李熙麵前總是一副兄長派頭。
“唉,你等等,什麽意思?一縣長吏?誰是一縣長吏?老張你要升官啦?恭喜啊。”
張思撇撇嘴:“別打諢,說你的正經事呢。”
張思有兄長在吏部為官,官職雖然不大,消息卻十分靈通。張思有這個消息源一早就成了韶州官場的消息靈通人事,有關官員的考評、遷轉,他總是先知先得。
五品以下官員的任用、考核、遷轉,權在尚書省,吏部對口主管,這小子是不是得到什麽內幕消息了。
李熙驚跳起來,正想巴結一下探探風聲,忽而又想:扯淡嘛,昨日賊亂才平,就算常懷德肯為我請功,上麵願意為我記功,宰相尚書肯酬功獎賞我,那也得是幾個月之後的事了,公文往來,官僚作風,怎可能這麽快?!
李熙白了張思一眼,說:“恭喜張兄,賀喜張兄,賀喜張參軍又當新郎,祝你夫妻幸福。”要走,被張思張開雙臂攔住了,“唉,無敵兄你這是什麽意思嘛,張某何時得罪你了嗎,發這麽大脾氣?我為何又要當新郎,我與房下情深意篤,何時說要納妾或休妻再娶了,無緣無故的你何必咒我呢。”
李熙道:“原來張兄沒有納妾或休妻再娶的意思啊,那是我弄錯了,抱歉,抱歉,得罪,得罪。”張思哼笑道:“我明白你的心思,你是以為我在消遣你,故而存心惡心我,報複我,真是睚眥必報的心機小人。”
李熙麵朝藍天,腳尖點地,一副你猜著又能把我怎樣的無賴架勢。
張思默然一歎:“我是好心恭喜你,你不領情也就罷了,何必又惡言傷人呢。告辭。”
張思已經走出議事堂,李熙忽又追了出去,攔住張思,打躬作揖,扯著張思又回來了。
經過試探,李熙發現張思真的不是在消遣他,這小哥多半是真的有什麽小道不可靠消息要來顯擺一下,信不信的暫且放一邊,當著個樂子聽聽也不錯。
三言兩語後,能拉起臉也能落下身段的楊參軍就哄的張參軍眉開眼笑了,張思的確是得到了一點小道消息,不過不是從在吏部任職的那位兄長那傳來的,而是他從邸報裏分析歸納出來的。
大意有三點,一是朝廷已經定計賑濟嶺南,對嶺南各地鬧事的饑民鎮撫並用,以撫為主,輔之以兵,首惡究辦,脅從不問,歸順記功,冥頑不化者堅決鎮壓之,對膽敢圍攻州縣城鎮的饑民勸之不降,即視之為匪,予以剿滅。二是派吏部侍郎孔戣為檢點廉察使,禦史中丞李德裕為副使來嶺南,巡查吏治,防止各州縣官員借賑災之際貪腐舞弊,悶頭大發國難財。三是朝廷將破格重用平亂有功人員,用以撤換貪庸無能的州縣親民官員。
張思繼續分析道:“朝廷已經揭開了蒙在嶺南上空的蓋子,災情是捂不住了。說是以撫為主,實則字裏行間都透著淩厲的殺氣,殺作亂的賊,也殺逼民作亂、撫民無方的官。這個節骨眼上,你為常使君立下這麽一件大功勞,常使君怎會不對你另眼相看?你別忘了,上個月,也是在這個地方,趙參軍因為帽子戴歪了,可是挨了太守好一頓訓斥,還被罰了半個月的俸祿。而無敵兄你呢,在這打瞌睡,被抓了個現行,也隻是輕飄飄的一句話就過去了。兩相比較,你是否有所感悟呢。”
李熙道:“我又不像張兄你,滿腹錦繡,動不動就悲風傷秋,我沒有感悟,倒是被嚇出一身熱汗來。”
全體韶州城的居民一起度過了一個不眠之夜,城外吵嚷嘶叫哄鬧了一夜,不必登上城頭也能知道,賊寇們把韶州城周邊的幾十個村落一掃而空了,熊熊烈火徹底未息,映紅了四麵的天空,一副大難臨頭的末日景象。
這幾十個村子裏的居民絕大多數已經遷到了城裏,隻有部分老弱,頑固地堅守家園寧死不肯動身,這一夜大火究竟死傷多少人,難以計數。
常懷德換了一身嶄新的官袍,正襟危坐在州衙公堂上,公堂的門敞開著,儀門和大門都敞開著,一眼就能看到外麵的大街。公案的左手放著刺史印盒,印盒是空的,印已經被妥善地藏了起來,那是朝廷的體麵,絕不可落入賊寇之手,公案的右手則擺著一口寶劍,這劍殺敵或無力,殺自己還是夠鋒利的。
常懷德的家眷此刻都聚集在刺史府後宅客堂裏,分尊卑老幼或坐或站,眼勾勾地望著虛掩著的大門,門開時就是他們的斷頭日。
驚擾了一夜,拂曉時分,城外安靜了下來。
客堂的門突然被推開,一陣清冷的晨風撲麵而來,驚恐了一夜,剛剛鬆懈下來的常府老幼們驀然發出一聲尖叫。
“嗨,是我!”來人笑嗬嗬的,是周柔,跑的氣喘籲籲,寬大的腦門上全是汗水。
“城外賊兵退啦?”看到弟弟滿臉的笑,周夫人的心突然明朗起來,她小心地問道。
“賊沒退。”周柔擦了把汗,想故意賣了個關子,實不忍眾人再擔驚受怕,他哈哈大笑道:“賊首王六被楊讚策反,殺了幾個作惡的賊首,已經答應歸順官府啦。”
一陣靜默後,客堂裏發出一陣歡呼,“賊兵退了,賊兵退了。”常懷德的一雙子女呼喊著衝出門去,從後宅一路衝到前堂,公堂外已經聚集了一些僚佐,正熱切地談論著剛剛從城外傳回的消息。兩個孩子呼喊著衝進公堂,看見父親正立在公案前一臉疲憊地衝著他們笑,在他身後的公案上,擺著刺史大印和出鞘的寶劍,寶劍寒光閃閃,凜然一股殺氣。
楊讚一夜之間成了韶州城的大功臣,在此之前,已經有半數韶州居民聽過他的名字,不過絕大多數都以為他是個腰纏十萬貫的大富商,此番才知道他還是個官,年輕有為的參軍。作為英雄,楊讚得到了應有的尊重,回城的時候,韶州軍民萬人空巷,夾道歡迎,認識的不認識的,喜歡他的,恨他的人都在向他歡呼。
官方宣傳隻提到他不避艱險,孤身深入賊營,唇槍舌劍,舌戰群賊,說服賊首雙刀王六毅然反正,設下鴻門宴誘殺了作惡多端的車行祝、杭木匠、陳和尚、醬醋周四個匪首,解散亂民歸附官府,一舉解除了韶州之圍。
不過關於他如何孤身一人潛入婆娑渡,如何與四惡鬥智鬥勇,步步驚心,又總能化險為夷,遇難成祥,又如何憑一己之力在鴻門宴上擊殺四賊,震懾王六,最終促使王六反正的傳奇故事還是很快就傳遍了街頭巷尾,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不二談資。
對此,李熙保持謹慎和低調,當別人當麵向他求證事實真偽時,他莫不哈哈一笑,或說今天天氣好,或說本年除夕在臘月三十,總之是顧左右而言他從不正麵回應。
對李熙的這份低調,最滿意的當屬常懷德,韶州去賊一役幹的如此漂亮,實在出乎他的意料之外,即便是李熙借“偵察”之機潛回城中向他麵呈破賊方略時,他也是將信將疑。
幾千賊眾圍在城外,城中兵少將寡,軍民離心,城池旦夕可破,憑你一張嘴就能說服王六投誠,他王六果然是這樣的明白人,當初就不該做賊!
當李熙麵呈外破賊方略,連夜離去時,常懷德望著黢黑的夜色和夜色中李熙孤單的身影,那一刻他絕望到了極點。絕望的甚至已經向司馬馮毅交代若自己戰死或自盡後,由他主持韶州政務,維持殘局了。
李熙在城外西山廟動手的時候,常懷德沐浴更衣,焚香向西北方向叩拜後,換上嶄新的官袍,獨坐公堂,他將新研的寶劍置於案頭,以明隨時準備殺身成仁、報效君王之心。
他是往最壞處打算的,卻收獲了最好的結果。事情發展的太有戲劇性,太喜慶了。
從邸報上看,朝局發生了變動,某位曾在嶺南任節度使的大員上位出任宰相,幾位鎮撫不利的刺史則丟了官帽,天子開始關注嶺南了,無論是剿還是撫,嶺南的春天馬上就要來了。這個節骨眼上自己露了這麽漂亮的一手,哎呀,湖州雖然是個山明水秀,人傑地靈的好地方,不過才是個中州,有了這份大功是不是得找個上州安頓一下呢。
一貫嚴肅的常太守忽然咧大大嘴笑了起來,好在是在書房裏,獨自一人,沒有嚇到誰。笑過之後,常懷德站起身來,拔出鋒利的寶劍,仔細端詳了一遍,遂叫來管家,在耳邊吩咐了幾句,管家捧著寶劍去了。常太守步出書房,天瓦藍,好一個南國的冬天,常太守讚了一聲,背負其雙手優哉遊哉步出了後宅。
還沒到鬆勁的時候,目下首要的任務是得安頓好聚集在城下的數千民眾,給他們住,給他們吃,確保他們不鬧事,還得再熬上三個月呀。
常太守提醒自己務必要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心態,善始善終,不能剛露了一小手,跟著就跌一個大跟頭,禍福相依,不可不慎啊。
常刺史召集僚屬在公事堂集會,州司馬、錄事參軍、司功、司倉、司戶、司兵、司法,司士、兩位參軍事和曲江縣的縣令濟濟一堂,討論撫民之策,受了一番驚嚇的州縣官員此刻都醒過神來了,一個個就都像剛剛蘇醒的蛇,見誰都想咬上一口,各抒己見,爭的不可開交。
司馬馮度主張開放韶州城任百姓出入,以示親民之意,曲江縣令付良碧不讚同,說城裏已經人滿為患了,都進城來睡大街也睡不下,那還得亂套?
司倉參軍閔蓉說城中存糧不足,設五十座粥棚怕吃不消,建議縮減一半,錄事參軍陸產駁斥說城外有饑民近五千,你設十座粥棚,一個粥棚招呼三百個饑民,等吃飯等時間久了還不得打起來。閔司倉很鬱悶,我說話的時候你陸產的耳朵打蒼蠅去了嗎,五十座粥棚減一半它怎麽就成了十座呢?五千饑民,設十座粥棚,每個粥棚招呼三百人,你這都是怎麽計算的,這算術學的,唉……
公事堂很久沒有這麽哄鬧過了,熱鬧點好,熱鬧才見興旺,常懷德正襟危坐,心裏卻笑嗬嗬的。他本想抬舉一下李熙,讓他說兩句,好露露臉,卻發現坐在角落裏的楊參軍正靠著同為參軍的張思肩膀在打瞌睡。常懷德心裏不僅沒有責怪的意思,反而生出了一絲同情:在賊營的日子不好過,久別回家後的日子更加難熬啊。
公議結束的時候,眾僚起身恭送太守,常懷德卻走到了李熙麵前,後者還在夢遊天府,口水拖出老長。參軍張思很沒義氣地先撤了,並攏雙腿,叉手垂首立在一旁,麵上一本正經,肚子裏卻在吃吃發笑。
常懷德的身後也是一片吃吃的笑聲。李熙晃了一下腦袋,按照記憶的方向偏向張思的肩頭靠去,卻靠了個空,他驀然地打了個激靈跳了起來,嘴裏喊了一聲“噯喲我的娘也”!常懷德以下皆忍俊不住哈哈大笑起來。
公議的時候睡覺,還被長吏和全體僚屬圍觀,李熙覺得自己的臉有點發燙,隻怕還會有點小麻煩,至少一頓訓斥是免不了的了。
孰料,常懷德隻是搖了搖頭,背起雙手走了,走到門外廊下,止住腳步,回身來淡淡地說了句:“扛不住就請假嘛,我又不是不允。”眾人還期盼著常太守再紮個回馬槍,刺激一下貪睡的楊參軍,孰料這回太守是真的走了,走遠了。
太守如此寬宏大度,同僚們還好說什麽,一個個搖頭晃腦含笑去了。
張思去而複返,跑回來跟李熙說:“太守有令,放你十天大假,回去歇著吧。”張思一本正經地說完,躬下腰來拱手笑道:“無敵兄恭喜啦。”
李熙道:“你個小王八蛋害我出這麽大醜,還有個屁喜可恭喜。”
張思是李熙見到的第一個韶州同僚,二人年紀也最接近,在公署裏最是能說的來。張思官宦人家出身,自幼家教嚴厲,絕不敢冒半句粗話,加之他本人性格溫和,說話柔聲細語,一副溫文爾雅的君子做派。李熙覺得自己總算是找個一個可以欺負的同僚了,跟張思稍微熟悉後,每每跟他說話時粗話隨心而發,信手拈來。
“唉,無敵兄你這張嘴真要改改,動不動就爆粗可不成,馬上都是一縣長吏了,親民之官代表的是朝廷的臉麵,沒你這樣的,動不動就王八蛋、笨蛋的。”
張思仗著大李熙兩歲,平日在李熙麵前總是一副兄長派頭。
“唉,你等等,什麽意思?一縣長吏?誰是一縣長吏?老張你要升官啦?恭喜啊。”
張思撇撇嘴:“別打諢,說你的正經事呢。”
張思有兄長在吏部為官,官職雖然不大,消息卻十分靈通。張思有這個消息源一早就成了韶州官場的消息靈通人事,有關官員的考評、遷轉,他總是先知先得。
五品以下官員的任用、考核、遷轉,權在尚書省,吏部對口主管,這小子是不是得到什麽內幕消息了。
李熙驚跳起來,正想巴結一下探探風聲,忽而又想:扯淡嘛,昨日賊亂才平,就算常懷德肯為我請功,上麵願意為我記功,宰相尚書肯酬功獎賞我,那也得是幾個月之後的事了,公文往來,官僚作風,怎可能這麽快?!
李熙白了張思一眼,說:“恭喜張兄,賀喜張兄,賀喜張參軍又當新郎,祝你夫妻幸福。”要走,被張思張開雙臂攔住了,“唉,無敵兄你這是什麽意思嘛,張某何時得罪你了嗎,發這麽大脾氣?我為何又要當新郎,我與房下情深意篤,何時說要納妾或休妻再娶了,無緣無故的你何必咒我呢。”
李熙道:“原來張兄沒有納妾或休妻再娶的意思啊,那是我弄錯了,抱歉,抱歉,得罪,得罪。”張思哼笑道:“我明白你的心思,你是以為我在消遣你,故而存心惡心我,報複我,真是睚眥必報的心機小人。”
李熙麵朝藍天,腳尖點地,一副你猜著又能把我怎樣的無賴架勢。
張思默然一歎:“我是好心恭喜你,你不領情也就罷了,何必又惡言傷人呢。告辭。”
張思已經走出議事堂,李熙忽又追了出去,攔住張思,打躬作揖,扯著張思又回來了。
經過試探,李熙發現張思真的不是在消遣他,這小哥多半是真的有什麽小道不可靠消息要來顯擺一下,信不信的暫且放一邊,當著個樂子聽聽也不錯。
三言兩語後,能拉起臉也能落下身段的楊參軍就哄的張參軍眉開眼笑了,張思的確是得到了一點小道消息,不過不是從在吏部任職的那位兄長那傳來的,而是他從邸報裏分析歸納出來的。
大意有三點,一是朝廷已經定計賑濟嶺南,對嶺南各地鬧事的饑民鎮撫並用,以撫為主,輔之以兵,首惡究辦,脅從不問,歸順記功,冥頑不化者堅決鎮壓之,對膽敢圍攻州縣城鎮的饑民勸之不降,即視之為匪,予以剿滅。二是派吏部侍郎孔戣為檢點廉察使,禦史中丞李德裕為副使來嶺南,巡查吏治,防止各州縣官員借賑災之際貪腐舞弊,悶頭大發國難財。三是朝廷將破格重用平亂有功人員,用以撤換貪庸無能的州縣親民官員。
張思繼續分析道:“朝廷已經揭開了蒙在嶺南上空的蓋子,災情是捂不住了。說是以撫為主,實則字裏行間都透著淩厲的殺氣,殺作亂的賊,也殺逼民作亂、撫民無方的官。這個節骨眼上,你為常使君立下這麽一件大功勞,常使君怎會不對你另眼相看?你別忘了,上個月,也是在這個地方,趙參軍因為帽子戴歪了,可是挨了太守好一頓訓斥,還被罰了半個月的俸祿。而無敵兄你呢,在這打瞌睡,被抓了個現行,也隻是輕飄飄的一句話就過去了。兩相比較,你是否有所感悟呢。”
李熙道:“我又不像張兄你,滿腹錦繡,動不動就悲風傷秋,我沒有感悟,倒是被嚇出一身熱汗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