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4-04-04
花燈遊行結束時,已經接近一更天,李熙由東南王府衛隊護送著回到位於城東南角的東南王府,這裏本是潤州司戶程濡的私宅,重修了門廳後改做東南王府。宅子不大,但除了大門和客堂外,建築卻都十分精雅,亭台樓閣布局精巧,回廊水榭勾結串連,使得並不算大的一所宅子,移步生景,氣象萬千,
東南王府衛隊是從拱辰軍中抽調精銳組建,人數有六十人,除了阮承梁等五名左神火軍親衛外,其餘的都是張孝先的心腹。李熙被軟禁在聖京不得脫身,這支衛隊出力不小。剛下馬入府,禦史中丞、負責偵辦李熙通敵案的欽差大使毛詩章就帶著書吏迎過來。
毛詩章是毛耀的族叔,跟張孝先一樣曾在鄉間為教書先生,不過他教的是私塾,地位比張孝先稍低一些。相同的職業經曆讓毛詩章和張孝先一見投緣,本來他是投侄子來的聖京,所謀不過是八九品小官,沒想到竟一步登天,在張孝先的提攜下做了禦史中丞。
雖然是待罪之身,但李熙的王爵並沒有被削奪,東南王視同從一品,毛詩章循例還得向李熙行禮。李熙沒理睬他,毛詩章習慣了,也不以為意。循例跟到李熙的內堂書房,李熙脫袍服、踢靴子、擦臉、洗腳,自己忙自己的。毛詩章站在那,公事公辦地問起李熙和唐朝內監仇士良的交往細節。
他問他的,李熙把腳泡在木桶裏,靠在他自己設計的椅子上閉門養神。
毛詩章把所要問的問題問完,依舊一無所獲,他向身後一手提筆,一手拿書板點點頭,書吏無奈地收拾了筆墨。
毛詩章望了眼李熙,說道:“東南王不要記恨卑職,我這是奉旨辦差,你一日不說話,我就一日交不了差,明日我還得過來。這樁案子是欽點要禦史台辦的,我們也很無奈嘛。”
得不到李熙的半點回應,毛詩章躬身施禮,退出。
毛詩章出門的時候,沐雅馨正好進來,手裏端著一盤蔬果。望見毛詩章,她退在路旁,低著頭。毛詩章見她不施粉黛,衣料普通,料是個侍女,便很不客氣地從她端著的果蔬盤裏提走了一串水晶提子。仰著脖子邊走邊吃,心裏想:我奈何不得你主子,還不能欺負你一下麽,豈有此理,我堂堂禦史中丞、欽差大使到他家來竟跟個討飯的相似。
沐雅馨一直等到毛詩章走遠,才移步跨入後堂。她放下蔬果盤,將李熙亂丟在地的袍服撿起來,抱在懷裏,問他:“明日還上朝嗎?”
李熙道:“上與不上都是一個樣,有事嗎?”
沐雅馨道:“你不上朝,我有事與你商量。”
李熙眼睛一亮,抓住她的裙角,把她往身邊拉扯,沐雅馨不情願地向前挪了兩步。李熙抬起頭望著她說:“恕我直言,你瘦點其實更好看,麵帶些許憂傷其實更有味道。以前的你是紅塵中妖豔之美,現今的你吧,清寒若月宮仙子。各有千秋,我都喜歡。美麗的姑娘,快樂起來吧,不要為我而憂傷。”李熙想把她拉入懷裏,沐雅馨拒絕了。他不敢用強,雙臂扶著她的胯,頭抵著她的小腹,親昵地磨蹭著。
沐雅馨放下懷裏的袍服,走到他背後,給他捏肩按揉太陽穴,李熙享受地閉著眼,嘴裏發出受用的哼哼聲。他的手並不閑著,捉住她的手腕,貼著她的手掌,與她五指緊扣。“外麵有數萬忠於我的大軍,他不敢把我怎樣。退一萬步說,即使大軍被他分化瓦解,被他吃掉,我也會平安無事。他忌憚的是能挑戰他的我,而非失去權力的我。經曆了許多事,我也明白了,平安才是福分,能守著你們就是我的福分。”沐雅馨掙開他的手,來到他身側,坐在紅木椅的扶手上,將身體斜靠著他。
但她再次拒絕了李熙伸向她腰間的手。“今天是元和十六年八月十五,她已經滿十七歲了,你舊日對她的承諾呢?幾時兌現?”
李熙吃了一驚,伸出手指盤算道:“元和十一年十一月她十三歲不到,打算十二年元月她十三歲,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十六年……十四歲,十五歲,十六歲,十七歲,呀,她真是滿十七了!都快奔十八了!”
沐雅馨目光溫柔地盯著李熙:“你從太極宮把她帶回來,給了她一個名分,卻冷落了她足足四年,你還要冷落她到幾時?”
這話說的有些重,李熙臉頰微微發燙,他搓著手,支吾道:“可我眼下這局麵……”
“你不是說不會有事嗎?”沐雅馨以矛攻盾,李熙愕然、尷尬。
他低頭思忖片刻,一咬牙,說:“也罷,明晚我去跟她好好談談。今晚我有些累了……”李熙說到這,饞著臉望向沐雅馨,看到的是她清瘦的臉上沉靜如月的一對明眸。李熙霍然而起,一把抓住沐雅馨的肩,惡狠狠地盯著她的眼,說:“你現在就去換件衣裳,咱們去後園水榭賞月。莫要辜負了這滿天的月色。謝謝你的提醒,我不會辜負她,更不會辜負你。”
“哼,虛偽的人。”沐雅馨從鼻孔裏哼了一聲,眸子驟然閃亮如焰火。
李熙緊緊地摟住了她,她的身體瘦的可怕,那一刻,李熙的心裏隻剩憐惜。
……
北極殿的內朝會開到第三天時,李熙就和張孝先隱隱較上了勁。
大聖國的天下是諸王的天下,諸王的才智品德各有不同,怎樣安置既能保證大聖國的權力掌握中諸王手裏,又能人盡其才,把國家打理的興旺發達,這就是第三天內朝會的主題。
國家體製不變,變的隻能是人事安排。
根據《定國大典》,大聖國實行三省六部製,朝中設中書、門下、尚書三省,掌全國政令。三省主官與兩宮內史單日在天聖宮久石閣舉行小朝會,議決日常軍政事務。每三日在朱雀殿舉行大朝會,詔告軍國大事。每季度末在北極殿舉行內朝會,議決軍國和神火道內外大事。《定國大典》規定,以內朝會所決之事效力最高。
因為地方大都督權力被大幅削減和三省地位抬高,張孝先提議諸王向三省集中,諸王原則上不再出鎮地方,原則上不再領軍。此議得到大多數人的讚同,反對者隻有三人:
王喜,他放心不下黔州那一攤子。陳蘇,他的水師無敵於江南,正是橫行無忌的時候,讓他窩在聖京,他不樂意。李熙,他想回福建,當初是打算頂著侍中的牌子回去的,現在寧可侍中不做,他也要回去。原因有兩個,一個是明麵上的,福建剛定,還不穩固,嶺南清海軍莫大海虎視眈眈,他走了,難免有傾覆的危險。
第二個原因是主要原因,但不能說出口,李熙對張孝先很不信任。
按《定國大典》的規定內朝會每季召開一次,時間在季末,此外還規定,張孝先作為召集人,隻須征得三位以上王的同意有權隨時召開。這樣一來,內朝會實際就成了張孝先弄權的工具。諸王中崔雍、劉夏現在已經是他夾袋中人,王弼、王喜是他的鐵杆盟友,曹曛、曹穀兄弟跟他有姻親關係,張仃發對他是敬重的。毛耀是他扶持起來的,對他是感恩戴德,小吵鬧,大幫忙。陳蘇和他保持距離不假,但隻要不涉及重大利益關係,他還是願意跟張孝先保持合作的。跟張孝先關係相對疏遠的隻有胡尖和自己。
胡尖現在地位並不穩固,他未必肯與張孝先合作,但指望他跟張孝先唱反調也是不可能的。實際上,拋開利益之爭,胡尖和張孝先私交還是不錯,當年在廣州城下,張孝先提議放棄廣州揮兵北上,以避開清海軍和保寧軍的聯合絞殺時,隻有胡尖和姬德高表示擁護。他對張孝先的才華還是很欣賞的。
這樣一樣,內朝會諸王共主的局麵很有可能演變為張孝先一人獨裁。李熙當日是堅決反對張孝先做召集人的,他提議由在京諸王輪流做召集人,或提高召開臨時內朝會的門檻,譬如,他主張召集人至少得征得五位王的同意才能召開臨時內朝會。
他的提議被張孝先發動盟友否決,這輪交鋒李熙完敗。
隨後李熙又提出,臨時內朝會上不得議決和戰、廢立和二品以上官員人事任免等重大問題,並且諸王缺席超過四分之一時,臨時內朝會所做決議無效。
這輪交鋒,李熙勝出。
張孝先被李熙狙擊之後,改變策略,轉而以久石閣小朝會架空內朝會。久石閣小朝會隻有內史和三省長官參與,除了他自己,其餘的四個人中,崔雍和劉夏是他的傀儡,王弼是他的鐵杆盟友,隻有一個曹曛稍稍獨立,但對他並不構成威脅。
把諸王納入三省六部係統,借久石閣小朝會發號施令,操控大朝會,架空內朝會,最終達到他獨攬大權,裁奪天下的目的。
三省六部權勢太重,誘惑太大,諸王垂涎欲滴。李熙無力阻止。
李熙意識到他無力阻止張孝先後,就想著回福建去。
張孝先哪裏肯放他走,一個雄鎮地方的王,那如放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好操控?張孝先違背了當初的諾言,沒有拉劉夏下馬扶李熙做侍中,而是給了他一個尚書左仆射的虛職,讓他上不著天下不著地,懸身在半空。
李熙堅決反對,他勾搭上王喜和陳蘇,三人結成臨時同盟,嚷著要出京鎮外。
張孝先最終答應三人外出鎮藩,王喜帶黔州大都督銜回他的黔州,陳蘇改任畿內道大都督,《定國大典》分東南道為浙東、福建兩道,李熙兼任兩道大都督。
作為約束,外出鎮藩的三人同時被解除統軍之職。
大聖國建國初年大都督不僅領軍,還兼領管內各州軍民財政和監察權,威風八麵,權勢極重,不過製定《定國大典》後,大都督權勢已經被極大削弱,隻保留對管內駐軍和州縣的監察權,沿邊各道需要大都督領軍時,則以兼任兵部侍郎督辦地方團練的名義掌管地方團練兵,用於維持地方治安。內陸各道則一般不兼任兵部侍郎。
不僅如此,大都督的官階也由從一品被降為正二品,比各軍統軍低了半階,以增加其吞管內駐軍,割據自雄的難度。
有沒有統軍的名號對三人來說影響不是很大,尤其對王喜,幾乎沒有影響,他的左佐聖軍主力已經由王弼帶回江南,現在他手裏的黔州軍都是雜牌,改個名字叫團練兵,以兵部侍郎督辦地方團練的身份兼管,十分便利。
陳蘇所掌右神火軍的核心是潤州水師,建製隻是一個營,現在他把水師營從右神火軍裏剝離給地方,再以兵部侍郎的身份兼管,對他來說衝擊不大。唯一不便的就是地方團練兵的糧餉需要地方供給,籌餉會有些影響。不過陳蘇早盤算好了,戰事一停,揚子江上的商船慢慢就會多起來,靠江吃江,有水師在手,還怕餓著自己嗎?
李熙的如意算盤跟陳蘇的大同小異,先將左神火軍精銳剝離給地方,改旗號為地方團練兵,再以兵部侍郎的身份兼管,左神火軍的軍旗就送給張孝先賞賜他人。福建的天下還不是自己的?至於浙東,如果張孝先感興趣,完全可以送給他,當然,他得自己去討平王士禎。
一番慘烈的爭執後,大聖國的諸王們各得所需,人人笑逐顏開。
張孝先任天聖宮內史,崔雍任儲聖宮內史。
曹曛任中書省中書令,劉夏任門下省侍中。
王弼任尚書省尚書令,張仃發任吏部尚書,趙達任戶部尚書,馮乜任禮部尚書,毛耀任兵部尚書,曹穀任刑部尚書,李正任工部尚書。
胡尖為禦史大夫,毛詩章為禦史中丞。
定內史、尚書令為正一品,中書令、侍中、六軍統軍、左右仆射為從一品,六部尚書、大都督、禦史大夫為正二品,聖京府尹、拱辰統軍、羽林軍統軍為從二品。
定上州刺史、將軍為從三品,中州刺史、監門將軍為正四品,下州刺史、大都督府長史為從四品。
定聖京府所轄神聖、神火、太平、長樂四縣縣令正五品,其餘上縣縣令從六品,中縣正七品,下縣從七品。
護法王視正一品,其餘諸王視從一品。
……
沐雅馨換了身淡藍色的紗裙正和崔鶯鶯坐在水榭上唧唧咯咯說話,李熙一身白衣,頭包方帕,月光下將一柄寶劍舞的寒流四溢,光華奪目。
沐雅馨趁著李熙舞劍時,告訴她今晚李熙要到她房裏去,崔鶯鶯已經不是懵懂無知的小姑娘了,自然知道李熙去她房間意味著什麽。
一時臉紅心跳緊張的莫名,本能地想到了逃。沐雅馨按住她,說:“你要躲他到幾時才罷休呢,失了這個好機會,等回到福建,你還能抓的住他的人嗎?”
崔鶯鶯低著頭道:“不是我回避我,隻是眼下這情形……”
沐雅馨哼道:“你看他舞劍多起勁,哪裏是有心事的人,我問過了,無非是狗咬狗。鬧鬧就沒事了。真要有事……這負心賊哪有心思哄你我呢。”
崔鶯鶯抬了下頭,想說什麽,看著沐雅馨陰鬱的臉,就忍住沒說。一對潔白的兔牙在月光下晶晶閃亮。
三十二路楊氏太極劍舞畢,李熙擦著汗向二人走來。邊還劍歸鞘,邊問:“這幾年我的劍法可有長進?”崔鶯鶯望他向自己走來,慌忙站了起來,叉手在胸前,緊張的不得了。
沐雅馨扶著她,把她輕輕往前推,崔鶯鶯緊張的連頭也不敢抬。
李熙望了眼,月光下笑成一團夜花的沐雅馨,咳嗽了聲,說:“今晚月色這麽好,不如我給你們耍趟劍看看吧。”
沐雅馨道:“誰耐煩你耍劍,月色這麽好,更不可辜負了。”
她側身想走,崔鶯鶯拉了她一把,有些害怕地唉了一聲,沐雅馨笑著走了,和李熙擦身而過時,沐雅馨朝他俏皮地眨了下眼,李熙則悄悄地豎起中指在她腰上勾了一把。沐雅馨含笑而去,李熙心裏忽然暖洋洋的。
因為在內朝會上屢次狙擊張孝先,李熙心知不妙,內朝會一結束就準備出聖京回廣德,張孝先要他參加完大朝會再走,王弼也勸他留下露個麵,以示諸王之間的團結,王弼向李熙保證說,張孝先是個胸懷坦蕩的人,不會因為會上的爭吵而生報複之心。李熙要他作保,王弼信心滿滿地說道:“他若要找你麻煩,你盡管來找我,我護著你。”
王弼肯定不會想到張孝先竟會指使禦史在大朝會上彈劾李熙,指責其與仇士良勾結。這可是個很嚴重的罪名,根據大聖國的律法,李熙必須留在聖京接受問訊,在事情沒查明前他不得擅自離京。
李熙聽完禦史的彈奏,即對張孝先怒目而視,情勢十分緊張。曹曛和陳蘇都為他打抱不平,陳蘇更是譏諷了張孝先兩句,認為他不該如此小肚雞腸。陳蘇乖巧,知道小肚雞腸的張內史事後一定會找他麻煩,故而大朝會還沒結束,他就騎馬出了聖京,回他的水師營了。
曹曛以為張孝先不敢把他怎樣,為表示義氣,大朝會後特意騎馬護送李熙回府,還在李熙府上吃了碗茶才走。中書令沒想到,當晚神火縣縣尉就帶著捕手到他府上捉賊,鬧得曹曛暴跳如雷,抓起茶碗砸的神火縣尉滿臉是血。
至於毛耀,僅僅隻是在大朝會後安慰了李熙兩句,三日後的大朝會上竟遭禦史彈劾,禦史把他在常州時侵占民宅的舊事翻了出來,逼的毛尚書不得不待罪在家接受訊問。
張孝先如此刻薄待人,既在李熙的預見中,也是他所樂見的,不能容人的人終將不被人所容,李熙期盼那一天早點到來。
和張孝先對耗的結果就是,李熙不得不以養病的名義留在聖京,暗裏接受欽差大使毛詩章沒完沒了的訊問。
李熙一咬牙狠下心來和張孝先對耗到底,諸王中支持他的人不在少數,有人送他宅子,有人贈他美姬,有人時鮮瓜果供應不絕,最貼心的當屬毛耀。兵部尚書假公濟私,八百裏加急派人去福州把崔夫人和沐夫人給接了來,鼓勵李熙和張獨夫耗到八月底。
諸王都想看看少了東南王的福建和浙東能不能寧定下來,因為鬥氣而丟失州縣的責任某人究竟能不能扛起來,他若能,讓李熙解甲歸田,從此常住聖京做寓公,他若不能,哼哼,八月底的內朝會上看大夥怎麽支持李熙好好臊臊他的那張臉!
今晚的飲宴上,毛耀和陳蘇又向李熙重申了他們的支持之意,王弼望向李熙的眼神也飽含愧意,李熙心裏有底了,即便被眾人當槍使,也要好好刺刺張獨夫,殺殺他的囂張氣焰。讓他記住大聖國的天下是諸王的天下,不是某個人的!
主意已定,心情大暢,李熙做了個悠長的深呼吸,朝羞怯可人的崔鶯鶯走去。
花燈遊行結束時,已經接近一更天,李熙由東南王府衛隊護送著回到位於城東南角的東南王府,這裏本是潤州司戶程濡的私宅,重修了門廳後改做東南王府。宅子不大,但除了大門和客堂外,建築卻都十分精雅,亭台樓閣布局精巧,回廊水榭勾結串連,使得並不算大的一所宅子,移步生景,氣象萬千,
東南王府衛隊是從拱辰軍中抽調精銳組建,人數有六十人,除了阮承梁等五名左神火軍親衛外,其餘的都是張孝先的心腹。李熙被軟禁在聖京不得脫身,這支衛隊出力不小。剛下馬入府,禦史中丞、負責偵辦李熙通敵案的欽差大使毛詩章就帶著書吏迎過來。
毛詩章是毛耀的族叔,跟張孝先一樣曾在鄉間為教書先生,不過他教的是私塾,地位比張孝先稍低一些。相同的職業經曆讓毛詩章和張孝先一見投緣,本來他是投侄子來的聖京,所謀不過是八九品小官,沒想到竟一步登天,在張孝先的提攜下做了禦史中丞。
雖然是待罪之身,但李熙的王爵並沒有被削奪,東南王視同從一品,毛詩章循例還得向李熙行禮。李熙沒理睬他,毛詩章習慣了,也不以為意。循例跟到李熙的內堂書房,李熙脫袍服、踢靴子、擦臉、洗腳,自己忙自己的。毛詩章站在那,公事公辦地問起李熙和唐朝內監仇士良的交往細節。
他問他的,李熙把腳泡在木桶裏,靠在他自己設計的椅子上閉門養神。
毛詩章把所要問的問題問完,依舊一無所獲,他向身後一手提筆,一手拿書板點點頭,書吏無奈地收拾了筆墨。
毛詩章望了眼李熙,說道:“東南王不要記恨卑職,我這是奉旨辦差,你一日不說話,我就一日交不了差,明日我還得過來。這樁案子是欽點要禦史台辦的,我們也很無奈嘛。”
得不到李熙的半點回應,毛詩章躬身施禮,退出。
毛詩章出門的時候,沐雅馨正好進來,手裏端著一盤蔬果。望見毛詩章,她退在路旁,低著頭。毛詩章見她不施粉黛,衣料普通,料是個侍女,便很不客氣地從她端著的果蔬盤裏提走了一串水晶提子。仰著脖子邊走邊吃,心裏想:我奈何不得你主子,還不能欺負你一下麽,豈有此理,我堂堂禦史中丞、欽差大使到他家來竟跟個討飯的相似。
沐雅馨一直等到毛詩章走遠,才移步跨入後堂。她放下蔬果盤,將李熙亂丟在地的袍服撿起來,抱在懷裏,問他:“明日還上朝嗎?”
李熙道:“上與不上都是一個樣,有事嗎?”
沐雅馨道:“你不上朝,我有事與你商量。”
李熙眼睛一亮,抓住她的裙角,把她往身邊拉扯,沐雅馨不情願地向前挪了兩步。李熙抬起頭望著她說:“恕我直言,你瘦點其實更好看,麵帶些許憂傷其實更有味道。以前的你是紅塵中妖豔之美,現今的你吧,清寒若月宮仙子。各有千秋,我都喜歡。美麗的姑娘,快樂起來吧,不要為我而憂傷。”李熙想把她拉入懷裏,沐雅馨拒絕了。他不敢用強,雙臂扶著她的胯,頭抵著她的小腹,親昵地磨蹭著。
沐雅馨放下懷裏的袍服,走到他背後,給他捏肩按揉太陽穴,李熙享受地閉著眼,嘴裏發出受用的哼哼聲。他的手並不閑著,捉住她的手腕,貼著她的手掌,與她五指緊扣。“外麵有數萬忠於我的大軍,他不敢把我怎樣。退一萬步說,即使大軍被他分化瓦解,被他吃掉,我也會平安無事。他忌憚的是能挑戰他的我,而非失去權力的我。經曆了許多事,我也明白了,平安才是福分,能守著你們就是我的福分。”沐雅馨掙開他的手,來到他身側,坐在紅木椅的扶手上,將身體斜靠著他。
但她再次拒絕了李熙伸向她腰間的手。“今天是元和十六年八月十五,她已經滿十七歲了,你舊日對她的承諾呢?幾時兌現?”
李熙吃了一驚,伸出手指盤算道:“元和十一年十一月她十三歲不到,打算十二年元月她十三歲,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十六年……十四歲,十五歲,十六歲,十七歲,呀,她真是滿十七了!都快奔十八了!”
沐雅馨目光溫柔地盯著李熙:“你從太極宮把她帶回來,給了她一個名分,卻冷落了她足足四年,你還要冷落她到幾時?”
這話說的有些重,李熙臉頰微微發燙,他搓著手,支吾道:“可我眼下這局麵……”
“你不是說不會有事嗎?”沐雅馨以矛攻盾,李熙愕然、尷尬。
他低頭思忖片刻,一咬牙,說:“也罷,明晚我去跟她好好談談。今晚我有些累了……”李熙說到這,饞著臉望向沐雅馨,看到的是她清瘦的臉上沉靜如月的一對明眸。李熙霍然而起,一把抓住沐雅馨的肩,惡狠狠地盯著她的眼,說:“你現在就去換件衣裳,咱們去後園水榭賞月。莫要辜負了這滿天的月色。謝謝你的提醒,我不會辜負她,更不會辜負你。”
“哼,虛偽的人。”沐雅馨從鼻孔裏哼了一聲,眸子驟然閃亮如焰火。
李熙緊緊地摟住了她,她的身體瘦的可怕,那一刻,李熙的心裏隻剩憐惜。
……
北極殿的內朝會開到第三天時,李熙就和張孝先隱隱較上了勁。
大聖國的天下是諸王的天下,諸王的才智品德各有不同,怎樣安置既能保證大聖國的權力掌握中諸王手裏,又能人盡其才,把國家打理的興旺發達,這就是第三天內朝會的主題。
國家體製不變,變的隻能是人事安排。
根據《定國大典》,大聖國實行三省六部製,朝中設中書、門下、尚書三省,掌全國政令。三省主官與兩宮內史單日在天聖宮久石閣舉行小朝會,議決日常軍政事務。每三日在朱雀殿舉行大朝會,詔告軍國大事。每季度末在北極殿舉行內朝會,議決軍國和神火道內外大事。《定國大典》規定,以內朝會所決之事效力最高。
因為地方大都督權力被大幅削減和三省地位抬高,張孝先提議諸王向三省集中,諸王原則上不再出鎮地方,原則上不再領軍。此議得到大多數人的讚同,反對者隻有三人:
王喜,他放心不下黔州那一攤子。陳蘇,他的水師無敵於江南,正是橫行無忌的時候,讓他窩在聖京,他不樂意。李熙,他想回福建,當初是打算頂著侍中的牌子回去的,現在寧可侍中不做,他也要回去。原因有兩個,一個是明麵上的,福建剛定,還不穩固,嶺南清海軍莫大海虎視眈眈,他走了,難免有傾覆的危險。
第二個原因是主要原因,但不能說出口,李熙對張孝先很不信任。
按《定國大典》的規定內朝會每季召開一次,時間在季末,此外還規定,張孝先作為召集人,隻須征得三位以上王的同意有權隨時召開。這樣一來,內朝會實際就成了張孝先弄權的工具。諸王中崔雍、劉夏現在已經是他夾袋中人,王弼、王喜是他的鐵杆盟友,曹曛、曹穀兄弟跟他有姻親關係,張仃發對他是敬重的。毛耀是他扶持起來的,對他是感恩戴德,小吵鬧,大幫忙。陳蘇和他保持距離不假,但隻要不涉及重大利益關係,他還是願意跟張孝先保持合作的。跟張孝先關係相對疏遠的隻有胡尖和自己。
胡尖現在地位並不穩固,他未必肯與張孝先合作,但指望他跟張孝先唱反調也是不可能的。實際上,拋開利益之爭,胡尖和張孝先私交還是不錯,當年在廣州城下,張孝先提議放棄廣州揮兵北上,以避開清海軍和保寧軍的聯合絞殺時,隻有胡尖和姬德高表示擁護。他對張孝先的才華還是很欣賞的。
這樣一樣,內朝會諸王共主的局麵很有可能演變為張孝先一人獨裁。李熙當日是堅決反對張孝先做召集人的,他提議由在京諸王輪流做召集人,或提高召開臨時內朝會的門檻,譬如,他主張召集人至少得征得五位王的同意才能召開臨時內朝會。
他的提議被張孝先發動盟友否決,這輪交鋒李熙完敗。
隨後李熙又提出,臨時內朝會上不得議決和戰、廢立和二品以上官員人事任免等重大問題,並且諸王缺席超過四分之一時,臨時內朝會所做決議無效。
這輪交鋒,李熙勝出。
張孝先被李熙狙擊之後,改變策略,轉而以久石閣小朝會架空內朝會。久石閣小朝會隻有內史和三省長官參與,除了他自己,其餘的四個人中,崔雍和劉夏是他的傀儡,王弼是他的鐵杆盟友,隻有一個曹曛稍稍獨立,但對他並不構成威脅。
把諸王納入三省六部係統,借久石閣小朝會發號施令,操控大朝會,架空內朝會,最終達到他獨攬大權,裁奪天下的目的。
三省六部權勢太重,誘惑太大,諸王垂涎欲滴。李熙無力阻止。
李熙意識到他無力阻止張孝先後,就想著回福建去。
張孝先哪裏肯放他走,一個雄鎮地方的王,那如放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好操控?張孝先違背了當初的諾言,沒有拉劉夏下馬扶李熙做侍中,而是給了他一個尚書左仆射的虛職,讓他上不著天下不著地,懸身在半空。
李熙堅決反對,他勾搭上王喜和陳蘇,三人結成臨時同盟,嚷著要出京鎮外。
張孝先最終答應三人外出鎮藩,王喜帶黔州大都督銜回他的黔州,陳蘇改任畿內道大都督,《定國大典》分東南道為浙東、福建兩道,李熙兼任兩道大都督。
作為約束,外出鎮藩的三人同時被解除統軍之職。
大聖國建國初年大都督不僅領軍,還兼領管內各州軍民財政和監察權,威風八麵,權勢極重,不過製定《定國大典》後,大都督權勢已經被極大削弱,隻保留對管內駐軍和州縣的監察權,沿邊各道需要大都督領軍時,則以兼任兵部侍郎督辦地方團練的名義掌管地方團練兵,用於維持地方治安。內陸各道則一般不兼任兵部侍郎。
不僅如此,大都督的官階也由從一品被降為正二品,比各軍統軍低了半階,以增加其吞管內駐軍,割據自雄的難度。
有沒有統軍的名號對三人來說影響不是很大,尤其對王喜,幾乎沒有影響,他的左佐聖軍主力已經由王弼帶回江南,現在他手裏的黔州軍都是雜牌,改個名字叫團練兵,以兵部侍郎督辦地方團練的身份兼管,十分便利。
陳蘇所掌右神火軍的核心是潤州水師,建製隻是一個營,現在他把水師營從右神火軍裏剝離給地方,再以兵部侍郎的身份兼管,對他來說衝擊不大。唯一不便的就是地方團練兵的糧餉需要地方供給,籌餉會有些影響。不過陳蘇早盤算好了,戰事一停,揚子江上的商船慢慢就會多起來,靠江吃江,有水師在手,還怕餓著自己嗎?
李熙的如意算盤跟陳蘇的大同小異,先將左神火軍精銳剝離給地方,改旗號為地方團練兵,再以兵部侍郎的身份兼管,左神火軍的軍旗就送給張孝先賞賜他人。福建的天下還不是自己的?至於浙東,如果張孝先感興趣,完全可以送給他,當然,他得自己去討平王士禎。
一番慘烈的爭執後,大聖國的諸王們各得所需,人人笑逐顏開。
張孝先任天聖宮內史,崔雍任儲聖宮內史。
曹曛任中書省中書令,劉夏任門下省侍中。
王弼任尚書省尚書令,張仃發任吏部尚書,趙達任戶部尚書,馮乜任禮部尚書,毛耀任兵部尚書,曹穀任刑部尚書,李正任工部尚書。
胡尖為禦史大夫,毛詩章為禦史中丞。
定內史、尚書令為正一品,中書令、侍中、六軍統軍、左右仆射為從一品,六部尚書、大都督、禦史大夫為正二品,聖京府尹、拱辰統軍、羽林軍統軍為從二品。
定上州刺史、將軍為從三品,中州刺史、監門將軍為正四品,下州刺史、大都督府長史為從四品。
定聖京府所轄神聖、神火、太平、長樂四縣縣令正五品,其餘上縣縣令從六品,中縣正七品,下縣從七品。
護法王視正一品,其餘諸王視從一品。
……
沐雅馨換了身淡藍色的紗裙正和崔鶯鶯坐在水榭上唧唧咯咯說話,李熙一身白衣,頭包方帕,月光下將一柄寶劍舞的寒流四溢,光華奪目。
沐雅馨趁著李熙舞劍時,告訴她今晚李熙要到她房裏去,崔鶯鶯已經不是懵懂無知的小姑娘了,自然知道李熙去她房間意味著什麽。
一時臉紅心跳緊張的莫名,本能地想到了逃。沐雅馨按住她,說:“你要躲他到幾時才罷休呢,失了這個好機會,等回到福建,你還能抓的住他的人嗎?”
崔鶯鶯低著頭道:“不是我回避我,隻是眼下這情形……”
沐雅馨哼道:“你看他舞劍多起勁,哪裏是有心事的人,我問過了,無非是狗咬狗。鬧鬧就沒事了。真要有事……這負心賊哪有心思哄你我呢。”
崔鶯鶯抬了下頭,想說什麽,看著沐雅馨陰鬱的臉,就忍住沒說。一對潔白的兔牙在月光下晶晶閃亮。
三十二路楊氏太極劍舞畢,李熙擦著汗向二人走來。邊還劍歸鞘,邊問:“這幾年我的劍法可有長進?”崔鶯鶯望他向自己走來,慌忙站了起來,叉手在胸前,緊張的不得了。
沐雅馨扶著她,把她輕輕往前推,崔鶯鶯緊張的連頭也不敢抬。
李熙望了眼,月光下笑成一團夜花的沐雅馨,咳嗽了聲,說:“今晚月色這麽好,不如我給你們耍趟劍看看吧。”
沐雅馨道:“誰耐煩你耍劍,月色這麽好,更不可辜負了。”
她側身想走,崔鶯鶯拉了她一把,有些害怕地唉了一聲,沐雅馨笑著走了,和李熙擦身而過時,沐雅馨朝他俏皮地眨了下眼,李熙則悄悄地豎起中指在她腰上勾了一把。沐雅馨含笑而去,李熙心裏忽然暖洋洋的。
因為在內朝會上屢次狙擊張孝先,李熙心知不妙,內朝會一結束就準備出聖京回廣德,張孝先要他參加完大朝會再走,王弼也勸他留下露個麵,以示諸王之間的團結,王弼向李熙保證說,張孝先是個胸懷坦蕩的人,不會因為會上的爭吵而生報複之心。李熙要他作保,王弼信心滿滿地說道:“他若要找你麻煩,你盡管來找我,我護著你。”
王弼肯定不會想到張孝先竟會指使禦史在大朝會上彈劾李熙,指責其與仇士良勾結。這可是個很嚴重的罪名,根據大聖國的律法,李熙必須留在聖京接受問訊,在事情沒查明前他不得擅自離京。
李熙聽完禦史的彈奏,即對張孝先怒目而視,情勢十分緊張。曹曛和陳蘇都為他打抱不平,陳蘇更是譏諷了張孝先兩句,認為他不該如此小肚雞腸。陳蘇乖巧,知道小肚雞腸的張內史事後一定會找他麻煩,故而大朝會還沒結束,他就騎馬出了聖京,回他的水師營了。
曹曛以為張孝先不敢把他怎樣,為表示義氣,大朝會後特意騎馬護送李熙回府,還在李熙府上吃了碗茶才走。中書令沒想到,當晚神火縣縣尉就帶著捕手到他府上捉賊,鬧得曹曛暴跳如雷,抓起茶碗砸的神火縣尉滿臉是血。
至於毛耀,僅僅隻是在大朝會後安慰了李熙兩句,三日後的大朝會上竟遭禦史彈劾,禦史把他在常州時侵占民宅的舊事翻了出來,逼的毛尚書不得不待罪在家接受訊問。
張孝先如此刻薄待人,既在李熙的預見中,也是他所樂見的,不能容人的人終將不被人所容,李熙期盼那一天早點到來。
和張孝先對耗的結果就是,李熙不得不以養病的名義留在聖京,暗裏接受欽差大使毛詩章沒完沒了的訊問。
李熙一咬牙狠下心來和張孝先對耗到底,諸王中支持他的人不在少數,有人送他宅子,有人贈他美姬,有人時鮮瓜果供應不絕,最貼心的當屬毛耀。兵部尚書假公濟私,八百裏加急派人去福州把崔夫人和沐夫人給接了來,鼓勵李熙和張獨夫耗到八月底。
諸王都想看看少了東南王的福建和浙東能不能寧定下來,因為鬥氣而丟失州縣的責任某人究竟能不能扛起來,他若能,讓李熙解甲歸田,從此常住聖京做寓公,他若不能,哼哼,八月底的內朝會上看大夥怎麽支持李熙好好臊臊他的那張臉!
今晚的飲宴上,毛耀和陳蘇又向李熙重申了他們的支持之意,王弼望向李熙的眼神也飽含愧意,李熙心裏有底了,即便被眾人當槍使,也要好好刺刺張獨夫,殺殺他的囂張氣焰。讓他記住大聖國的天下是諸王的天下,不是某個人的!
主意已定,心情大暢,李熙做了個悠長的深呼吸,朝羞怯可人的崔鶯鶯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