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4-04-11
聖京府上元縣縣令潘濟陽這天鬱悶到了極點,右禦史台禦史大夫李熙、禦史中丞史元亨什麽招呼也不打,帶著整整一百名禦史、文吏猶如神兵天降,突然落在他的地盤,並一舉“占領”了他的縣衙,“拘禁”了他的全部僚屬。
潘縣令以為自己東窗事發,腿軟的硬是出不了門,他夫人逮著把他好一頓臭罵:“瞧你這沒出息爛慫樣,你一個七品大的小芝麻官,何德何能讓滿天神佛來收你?就你犯下的那點陳芝麻爛穀子的破事,人家真要辦你,派個小吏帶條繩子來捆不走你嗎?竟把王駕都驚動了,你出息的。我看呐,他們八成是衝著棲霞山下的駐軍來的。”
潘濟陽撇撇嘴,責道:“嘴賤的惡婆娘,胡扯八道什麽呀。來的是右台,軍旅按察歸左台管。還有,我是從六品,不是七品,上元縣是上縣,上縣,上縣。”
三聲“上縣”一喊,潘縣令從六品的官威又回來,他把腰一挺,頭一揚,哼道:“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我潘某人平生沒做什麽虧心事,我怕什麽,稀奇。”潘濟陽背負起雙手向外走去,他夫人扯了他一把,叫道:“你得失心瘋了麽,你幹的那些醜事。”
“呸!”潘縣令怒斥道,“刁民,我何時幹過什麽醜事了?我是一個奉公守法的人,一個清正廉潔的人,一個背景靠山都很硬的人,我怕什麽?稀奇!”
潘濟陽趾高氣昂地走出了自己的大宅院,趾高氣昂地走在大街上,本來是準備死撐到縣衙大門前的,奈何,腿肚子實在抽抽的厲害,無奈隻好弓腰含胸,形如一隻大蝦,晃晃悠悠地滑進了縣衙。
昔日屬於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如今正盤踞在一個強梁,三十多位禦史和書吏把縣衙大堂和堂前的院子塞的滿滿的,三五成群正在議論著什麽。潘濟陽豎起耳朵聽了一下,心裏咯噔一緊,這夥人在鬧著要查自己的賬呢。
來者不善呀,潘濟陽腳步飄浮著滑進大堂,向李熙大禮參拜,李熙不僅是右台禦史大夫,更是大聖國的東南王,大聖國的王可不比唐國,不僅尊貴無比,更兼個個手握重權,除本兼各職外,還以參加神秘內朝會的形式直接執掌天下。而今他們雖然披上黃袍做了王,本質上可還是個賊,捏死像他這樣的一個縣令,實在是動動嘴的事。
李熙親自扶他起來,滿臉是笑,讓潘濟陽有些受寵若驚。潘縣令打量著傳說中的東南王,李熙也在打量著毛耀姑姑家的兒媳婦的二表哥。
彼此對對方的印象都不錯,李熙開門見山,直明來意,說要把上元縣作為右台的實習基地和試驗田,完成“捉蟲隊”的最後幾項訓練。他安慰惶恐不安的上元縣令,道:“潘縣令為官清正,我在聖京就有耳聞,我隻是借貴寶地開堂講課,絕不會把潘明府當蟲子叼走。所以一來請潘明府不要有心裏負擔,第二給予積極配合,向上元縣的各位同僚說明白這個道理,本素該幹什麽幹什麽,有問題盡可以藏著掖著,也可以毀滅證據,但殺人拋屍就不要弄了,沒理由來你這實習一趟還弄出幾條人命來。我以聖王聖主及亞王聖子的名義給你一個保證:凡是在我們實習中找到的問題,都不是問題,隻要事後改正,我一概不予追究。”
潘濟陽嘴唇哆嗦了半天,方才憋出一句話來:“下官遵命。”
李熙打個響指,讓令史帶潘濟陽去知會縣衙的官吏們,在潘濟陽進衙門之前,李熙已經將闔衙官吏全部拘在縣尉判案的公堂裏。潘濟陽去跟官吏們訓話時,李熙招呼禦史中丞史元亨和知雜張靜默過來當麵又交代了幾件事,二人應諾,分頭去辦。
禦史中丞史元亨是李十三保薦來的,李熙本意是要抬舉李十三為禦史中丞的。但李十三已經熟悉了軍旅事務,做的挺順手,不願意半途挪窩。他怕李熙責怪,親赴聖京來解釋,隨行帶了一位儒雅文士。那文士看似翩翩一介書生,目光卻銳利的嚇人。
李十三介紹說此人是無錫縣有名的才子,叫史元亨,是個舉人,在武進縣做縣尉,被浙西觀察使牛僧儒看中,召入幕府中為推官。史元亨嫉惡如仇,觸動了不少權貴的利益,屢遭構陷和排擠,但不僅是牛僧儒,此後的曆任觀察使都惜他是個人才,保著他、護著他、拽著他,就是不放人。牛僧儒入朝後,曾有意帶他去長安,史元亨以家中父母不願離鄉為由婉拒了,惹得一向好脾氣的牛僧儒還發了一通牢騷。
元和十五年六月初,潤州城陷時他正奉觀察使王元之命在無錫縣募兵,因為地方掣肘,所募四百名鄉兵置辦不了衣裝和武器。他變賣家產買鐵鑄兵,訓練士卒,兵未練成而潤州已破,他遂遁入太湖,在無名小島上仍打唐國旗號與大聖國為敵。
李十三駐守無錫縣時專責捕盜,一日率水軍攻破島上水寨,生擒史元亨。
李十三跟李熙說他在無錫縣公審史元亨,本來想殺殺史元亨的銳氣,在無錫縣百姓麵前露個臉,卻沒想到在公堂上被史元亨駁的啞口無言,臉丟的亂七八糟。一恨之下他要殺史元亨,結果卻是上千無錫百姓跑到縣衙外為史元亨求情。
“他們稱讚他是德才兼備之人,請我不要殺江東才子。我跟老魯商量,覺得殺一史元亨而失無錫民心,不值當,故而就赦免了他。為了怕他逃脫,當日我們讓人替他作保,聲明若史元亨逃走,擔保人連坐,頭三名殺頭,其餘的一律充軍。你不知道,上百號人嚷著要給他作保,白頭老翁,紅顏少女,都有。”
李熙問:“那少女漂亮嗎?”
“還不賴,氣質挺好的,身材一般,膚色有些暗,此外還長了對兔子牙。”李十三說完後脖子就變斷了,他小聲嘀咕道:“她的跟崔夫人的不一樣。”
李熙道:“你能對一位不相幹的少女都觀察的這麽仔細,可見你看人很有一套,你不想來就算了,朝廷馬上又要整編軍隊,你爭取更上一層樓,弄個指揮使當當,多帶一支咱們自己的隊伍。禦史中丞嘛,就讓這位無錫才子來當,能得官員和老百姓都賞識的人,絕非等閑之輩,何況他又是你引薦來的,無錫百姓為他擔保,你也要為他擔保,他要是將來投了敵,我唯你是問。”
李十三囁嚅道:“其實我跟他也不是很熟,這個人性子有點偏狹,幹練是有,卻還有些書生氣,好頂撞上司,有時候嗓門還挺大。我以為這樣的人還是適宜回鄉務農,做個山野散人算了。”李熙沒有答應李十三的建議,他留下了史元亨,和他進行了一次長談,第二天就保奏他做了右台禦史中丞。
史元亨精通唐國律法,熟悉官場的明規則和潛規則,與官員周旋經驗豐富,擅長查案,精通斷案,的確是個難得人才。
三個月的整訓,李熙隻撤換了六個人,一個人是因為身體吃不消,經常暈厥,兩個人是因為意誌不夠堅定,吃不了苦,其餘三個人因道德有虧,一個偽造履曆,一個有過偷盜行為,還有一個虐待父母。
三個月結束後,捉蟲隊的整體麵貌有了很大的改觀,單個看他們既有文官溫雅睿智的一麵,也有刀筆吏精明銳利的特質,合在一起時他們則更像一支軍隊,一支信仰堅定、紀律嚴明、作風過硬、敢戰善戰的勇武之師。
三個月時間,能把他們調教成這個樣子,除了他們本身底子好外,史元亨功不可沒。唯有他能理會並堅決貫徹李熙的“關於把右台禦史打造成一支敢打擅打惡戰的治官隊伍”的指示,別人,包括張靜默在內都不能很好地領會李熙說的“敢打擅打惡戰的治官隊伍”是個什麽概念,在他們心裏禦史應該是單兵作戰的孤獨鬥士,禦史台裏無長官,禦史乃人君耳目,比肩事主,各得彈奏,無須事事向長官稟告。
而李熙提出的“隊伍”概念顯然沿襲自軍隊,軍隊講服從,講配合,要的是集體的合力,這與“孤獨鬥士”的身份豈非格格不入?
張靜默將李熙的“胡作非為”通過秘密渠道反映上去,但讓他失望的是,上麵對此始終未置隻言片語。張靜默隻好在迷茫和惶惑中走進了至高台的小兵營,以四十歲高齡,脫下五品官袍,穿上軍卒的短衫,在塵土飛揚的校場上跟著足可做他兒子的同僚們摸爬滾打,一臉臉一嘴沙,稍有不慎還要被小兵蛋子當場喝罵,真是斯文掃地,老臉無存。
三個月苦熬過來,張靜默對李熙當初說的那番話有了新的領悟,也對朝廷將禦史台一分為二,分工監察,互相監督的用意有了新的理解。從他走出小兵營的那一刻,他就把自己徹底當作是右台的人了,他相信,那些年輕的小同僚們也會和他是一個想法,這點毋庸置疑,隻須看看他們的眼便可知道。
潘濟陽訓話完畢,回來請示李熙下一步如何做,李熙道:“不必刻意去做什麽,一切照舊,你們辦你們的公事,我們查我們的案。”
潘濟陽麵如灰土,李熙則哈哈一笑,大手在他肩上一拍,說道:“我遠道而來,地主公不盡盡地主之誼嗎,好歹也陪孤王遊覽一下金陵故地嘛。”
潘濟陽應聲說好,臉上勉強堆上了笑容,心裏卻亂如一團麻,他的肩被李熙一拍之後,像是斷了骨頭一樣,塌下半邊去再難複原。李熙望著塌肩行走的潘縣令心裏也直犯嘀咕,自己這一掌並未曾用力,至於一下子把骨頭給拍斷了嗎,是他骨頭軟,還是自己的修為不知不覺間又精進了?
還真是個難解的謎呢。
聖京府上元縣縣令潘濟陽這天鬱悶到了極點,右禦史台禦史大夫李熙、禦史中丞史元亨什麽招呼也不打,帶著整整一百名禦史、文吏猶如神兵天降,突然落在他的地盤,並一舉“占領”了他的縣衙,“拘禁”了他的全部僚屬。
潘縣令以為自己東窗事發,腿軟的硬是出不了門,他夫人逮著把他好一頓臭罵:“瞧你這沒出息爛慫樣,你一個七品大的小芝麻官,何德何能讓滿天神佛來收你?就你犯下的那點陳芝麻爛穀子的破事,人家真要辦你,派個小吏帶條繩子來捆不走你嗎?竟把王駕都驚動了,你出息的。我看呐,他們八成是衝著棲霞山下的駐軍來的。”
潘濟陽撇撇嘴,責道:“嘴賤的惡婆娘,胡扯八道什麽呀。來的是右台,軍旅按察歸左台管。還有,我是從六品,不是七品,上元縣是上縣,上縣,上縣。”
三聲“上縣”一喊,潘縣令從六品的官威又回來,他把腰一挺,頭一揚,哼道:“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我潘某人平生沒做什麽虧心事,我怕什麽,稀奇。”潘濟陽背負起雙手向外走去,他夫人扯了他一把,叫道:“你得失心瘋了麽,你幹的那些醜事。”
“呸!”潘縣令怒斥道,“刁民,我何時幹過什麽醜事了?我是一個奉公守法的人,一個清正廉潔的人,一個背景靠山都很硬的人,我怕什麽?稀奇!”
潘濟陽趾高氣昂地走出了自己的大宅院,趾高氣昂地走在大街上,本來是準備死撐到縣衙大門前的,奈何,腿肚子實在抽抽的厲害,無奈隻好弓腰含胸,形如一隻大蝦,晃晃悠悠地滑進了縣衙。
昔日屬於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如今正盤踞在一個強梁,三十多位禦史和書吏把縣衙大堂和堂前的院子塞的滿滿的,三五成群正在議論著什麽。潘濟陽豎起耳朵聽了一下,心裏咯噔一緊,這夥人在鬧著要查自己的賬呢。
來者不善呀,潘濟陽腳步飄浮著滑進大堂,向李熙大禮參拜,李熙不僅是右台禦史大夫,更是大聖國的東南王,大聖國的王可不比唐國,不僅尊貴無比,更兼個個手握重權,除本兼各職外,還以參加神秘內朝會的形式直接執掌天下。而今他們雖然披上黃袍做了王,本質上可還是個賊,捏死像他這樣的一個縣令,實在是動動嘴的事。
李熙親自扶他起來,滿臉是笑,讓潘濟陽有些受寵若驚。潘縣令打量著傳說中的東南王,李熙也在打量著毛耀姑姑家的兒媳婦的二表哥。
彼此對對方的印象都不錯,李熙開門見山,直明來意,說要把上元縣作為右台的實習基地和試驗田,完成“捉蟲隊”的最後幾項訓練。他安慰惶恐不安的上元縣令,道:“潘縣令為官清正,我在聖京就有耳聞,我隻是借貴寶地開堂講課,絕不會把潘明府當蟲子叼走。所以一來請潘明府不要有心裏負擔,第二給予積極配合,向上元縣的各位同僚說明白這個道理,本素該幹什麽幹什麽,有問題盡可以藏著掖著,也可以毀滅證據,但殺人拋屍就不要弄了,沒理由來你這實習一趟還弄出幾條人命來。我以聖王聖主及亞王聖子的名義給你一個保證:凡是在我們實習中找到的問題,都不是問題,隻要事後改正,我一概不予追究。”
潘濟陽嘴唇哆嗦了半天,方才憋出一句話來:“下官遵命。”
李熙打個響指,讓令史帶潘濟陽去知會縣衙的官吏們,在潘濟陽進衙門之前,李熙已經將闔衙官吏全部拘在縣尉判案的公堂裏。潘濟陽去跟官吏們訓話時,李熙招呼禦史中丞史元亨和知雜張靜默過來當麵又交代了幾件事,二人應諾,分頭去辦。
禦史中丞史元亨是李十三保薦來的,李熙本意是要抬舉李十三為禦史中丞的。但李十三已經熟悉了軍旅事務,做的挺順手,不願意半途挪窩。他怕李熙責怪,親赴聖京來解釋,隨行帶了一位儒雅文士。那文士看似翩翩一介書生,目光卻銳利的嚇人。
李十三介紹說此人是無錫縣有名的才子,叫史元亨,是個舉人,在武進縣做縣尉,被浙西觀察使牛僧儒看中,召入幕府中為推官。史元亨嫉惡如仇,觸動了不少權貴的利益,屢遭構陷和排擠,但不僅是牛僧儒,此後的曆任觀察使都惜他是個人才,保著他、護著他、拽著他,就是不放人。牛僧儒入朝後,曾有意帶他去長安,史元亨以家中父母不願離鄉為由婉拒了,惹得一向好脾氣的牛僧儒還發了一通牢騷。
元和十五年六月初,潤州城陷時他正奉觀察使王元之命在無錫縣募兵,因為地方掣肘,所募四百名鄉兵置辦不了衣裝和武器。他變賣家產買鐵鑄兵,訓練士卒,兵未練成而潤州已破,他遂遁入太湖,在無名小島上仍打唐國旗號與大聖國為敵。
李十三駐守無錫縣時專責捕盜,一日率水軍攻破島上水寨,生擒史元亨。
李十三跟李熙說他在無錫縣公審史元亨,本來想殺殺史元亨的銳氣,在無錫縣百姓麵前露個臉,卻沒想到在公堂上被史元亨駁的啞口無言,臉丟的亂七八糟。一恨之下他要殺史元亨,結果卻是上千無錫百姓跑到縣衙外為史元亨求情。
“他們稱讚他是德才兼備之人,請我不要殺江東才子。我跟老魯商量,覺得殺一史元亨而失無錫民心,不值當,故而就赦免了他。為了怕他逃脫,當日我們讓人替他作保,聲明若史元亨逃走,擔保人連坐,頭三名殺頭,其餘的一律充軍。你不知道,上百號人嚷著要給他作保,白頭老翁,紅顏少女,都有。”
李熙問:“那少女漂亮嗎?”
“還不賴,氣質挺好的,身材一般,膚色有些暗,此外還長了對兔子牙。”李十三說完後脖子就變斷了,他小聲嘀咕道:“她的跟崔夫人的不一樣。”
李熙道:“你能對一位不相幹的少女都觀察的這麽仔細,可見你看人很有一套,你不想來就算了,朝廷馬上又要整編軍隊,你爭取更上一層樓,弄個指揮使當當,多帶一支咱們自己的隊伍。禦史中丞嘛,就讓這位無錫才子來當,能得官員和老百姓都賞識的人,絕非等閑之輩,何況他又是你引薦來的,無錫百姓為他擔保,你也要為他擔保,他要是將來投了敵,我唯你是問。”
李十三囁嚅道:“其實我跟他也不是很熟,這個人性子有點偏狹,幹練是有,卻還有些書生氣,好頂撞上司,有時候嗓門還挺大。我以為這樣的人還是適宜回鄉務農,做個山野散人算了。”李熙沒有答應李十三的建議,他留下了史元亨,和他進行了一次長談,第二天就保奏他做了右台禦史中丞。
史元亨精通唐國律法,熟悉官場的明規則和潛規則,與官員周旋經驗豐富,擅長查案,精通斷案,的確是個難得人才。
三個月的整訓,李熙隻撤換了六個人,一個人是因為身體吃不消,經常暈厥,兩個人是因為意誌不夠堅定,吃不了苦,其餘三個人因道德有虧,一個偽造履曆,一個有過偷盜行為,還有一個虐待父母。
三個月結束後,捉蟲隊的整體麵貌有了很大的改觀,單個看他們既有文官溫雅睿智的一麵,也有刀筆吏精明銳利的特質,合在一起時他們則更像一支軍隊,一支信仰堅定、紀律嚴明、作風過硬、敢戰善戰的勇武之師。
三個月時間,能把他們調教成這個樣子,除了他們本身底子好外,史元亨功不可沒。唯有他能理會並堅決貫徹李熙的“關於把右台禦史打造成一支敢打擅打惡戰的治官隊伍”的指示,別人,包括張靜默在內都不能很好地領會李熙說的“敢打擅打惡戰的治官隊伍”是個什麽概念,在他們心裏禦史應該是單兵作戰的孤獨鬥士,禦史台裏無長官,禦史乃人君耳目,比肩事主,各得彈奏,無須事事向長官稟告。
而李熙提出的“隊伍”概念顯然沿襲自軍隊,軍隊講服從,講配合,要的是集體的合力,這與“孤獨鬥士”的身份豈非格格不入?
張靜默將李熙的“胡作非為”通過秘密渠道反映上去,但讓他失望的是,上麵對此始終未置隻言片語。張靜默隻好在迷茫和惶惑中走進了至高台的小兵營,以四十歲高齡,脫下五品官袍,穿上軍卒的短衫,在塵土飛揚的校場上跟著足可做他兒子的同僚們摸爬滾打,一臉臉一嘴沙,稍有不慎還要被小兵蛋子當場喝罵,真是斯文掃地,老臉無存。
三個月苦熬過來,張靜默對李熙當初說的那番話有了新的領悟,也對朝廷將禦史台一分為二,分工監察,互相監督的用意有了新的理解。從他走出小兵營的那一刻,他就把自己徹底當作是右台的人了,他相信,那些年輕的小同僚們也會和他是一個想法,這點毋庸置疑,隻須看看他們的眼便可知道。
潘濟陽訓話完畢,回來請示李熙下一步如何做,李熙道:“不必刻意去做什麽,一切照舊,你們辦你們的公事,我們查我們的案。”
潘濟陽麵如灰土,李熙則哈哈一笑,大手在他肩上一拍,說道:“我遠道而來,地主公不盡盡地主之誼嗎,好歹也陪孤王遊覽一下金陵故地嘛。”
潘濟陽應聲說好,臉上勉強堆上了笑容,心裏卻亂如一團麻,他的肩被李熙一拍之後,像是斷了骨頭一樣,塌下半邊去再難複原。李熙望著塌肩行走的潘縣令心裏也直犯嘀咕,自己這一掌並未曾用力,至於一下子把骨頭給拍斷了嗎,是他骨頭軟,還是自己的修為不知不覺間又精進了?
還真是個難解的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