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逢喜事精神爽,精神好,胃口也隨之好起來。自離開長安那天起,李熙的精神和胃口就好的不得了,有陳弘誌贈送的那張官憑,李熙一路遊山玩水,優哉遊哉,大唐是個崇信佛道的國度,哪一州哪一縣沒有道觀、寺廟?
這四千裏路一路吃下來,李熙發現不光自己,一行人個個養的紅光滿麵,尤其是崔鶯鶯,瘦瘦怯怯的她硬是被將養成了一個粉嘟嘟、肉乎乎的小妙人兒。沐雅馨因為深知李熙不喜歡身材臃腫的女人,這一路上她刻意控製飲食,饒是如此,還是小胖了十斤,挺的更挺,翹的更翹,愈發顯得珠圓玉潤、美豔動人了。
在郴州小住了幾天,李熙跟在李海山(李老三的官名)屁股後麵把新官上任須要做的那一套熟悉了一遍,算算時間將要過年,這才辭行繼續向南。
新任郴州團練使李海山上任後發的第一支令簽就是命一個小校,領著五十個精壯驍勇的土兵護送李熙上任韶州,論說四千裏地都過來了,這區區四百裏還能出什麽事?其實不然,李熙此番南下,路是越往南走越驚險,到了郴州前已經是險象環生了。
出長安前,李熙把身上所有的八千貫錢全部兌換成了金條、銀錠,重量雖然也不輕,但體積小多了,分開裝載並不顯眼,外人看起來隻是一個普通官員去南方上任,想不出有多少油水可撈,打他主意的人並不多。
在京畿道,一行人走驛道宿驛站,沿途都是皇朝勢力核心區,控製的緊,又能出什麽簍子?即使偶爾拿出僧錄司巡官的關防到鄰近廟宇裏打打秋風,李熙也是量力而行,絕不會為了幾個錢跋山涉水訪古尋幽,提前去給山賊拜年。
再說了,關中地區的廟宇雖多,所得的油水其實也不多,那些香火旺盛的大廟個個都有朝中高官做靠山,對他這個九品巡官並不怎麽買賬,來了好吃好喝地招待著,走時也有禮品饋贈,禮數周到,熱情禮貌,但油水不大。
小廟呢,普遍香火不旺,就算把大和尚剮了,也刮不出幾斤油水來。
身上財物不多,又是在天子腳下,故此在關中是一路平安,不過自進入山南東道後,情況就不同了。大唐的南方近代一直平靖少戰亂,民間遠比北方富庶。這裏的廟宇多且普遍香火旺盛,而又因此地遠離長安,和尚們難得有京中大人物做靠山,對他這個巡官,那是敬畏有加,供奉自然也就十分豐厚了。
東西多了,遇到城鎮就把一些暫時用不上,不易保管,不易攜帶的折價變賣一部分,但即使如此,東西還是多的帶不了,於是隻能增加馬車和挑夫,兩個變四個,四個變八個,八個又變成十六個。
到了荊南境內,李熙又雇了三十五個挑夫和八匹馬,待到了湖南境內後,則又另外請了二十個挑夫,抬著、擔著、挑著,成了浩浩蕩蕩一支隊伍。
聲勢壯大的後果就是危險與日俱增,南方地區遠離京城,又少名城大邑,治安遠不比關中清嚴,這一路上大意外沒少出,小驚險更是不間斷。好在李熙和李海山這些人也都是在風口刀尖上趟過來的,幾個小毛賊還真沒放在眼裏。
此外,張龍趙虎和張末身手都不錯,尋常人等還真不是他們的對手,尤其張龍趙虎,若不是李熙嚴厲喝阻,這一路行來,也不知他二人手上沾了幾條人命了。
回頭一想,李熙對郭仲恭倒生出感激之心來,若非他讓張龍趙虎兄弟倆跟著自己,這幾千裏路還真走不下來。感激完郭仲恭,李熙又在心裏埋怨起陳弘誌來,若不是他的那塊巡官關防,自己也不必鬧的這麽狼狽。
不過埋怨歸埋怨,李熙至此也明白了陳弘誌的心思,他這是借自己之手斂財呢,自己這一路搜刮的二十幾萬貫錢財,隻怕得有一大半要孝敬給他。
想獨吞這筆財物?門也沒有,人家如今是嶺南道的監軍,高高在上,弄死自己一個小小的參軍事還不是跟捏死隻螞蟻一樣?
想通這一節,李熙突然發現自己雖然是被陳弘誌給算計了,卻也找到了一條升官發財的捷徑,以後有陳弘誌在上麵罩著,得有多少錢可掙,有監軍做靠山,看這韶州城還有誰敢為難自己?不過即便如此,李熙還是決定詛咒陳弘誌一番,誰讓你把老子當招財貓了,擔驚受怕的替你斂財?這死老太監,活該你一輩子沒女人緣。
有了這五十個精壯土兵的護送,加上張龍趙虎前頭開道,從郴州到韶州這四百裏路走的平平安安,途中也有幾股不成氣候的小賊想跳出來試試手氣,隻是待見有帶弓箭騎馬的甲士護送,頓時偃旗息鼓,不了了之。
南方的山賊普遍勢力較弱,有個三五十人就足以雄踞一方了,若再有幾張弓那必定要在旗號上打上“鎮某某”的字樣,因為他們已經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了。若是讓他們知道京西北麟州、夏州那一帶的馬匪動輒成百上千,弓馬甲胄裝備的比官軍都強,染布赤心甚至擁眾數萬,攻城略地,戲耍十幾萬神策軍形如兒戲,他們一定會羞愧的找塊豆腐撞死。
到了韶州邊境,韶州刺史常懷德派參軍張思領三十個土兵迎接,眾人又一路走驛道,自然更是平安無事。
韶州地處山區,戶口九千六百六十四戶,州境東西六百四十裏,南北四百五十裏。西北距湖南郴州四百一十裏,西距湖南連州五百裏,東北距離江西虔州五百五十裏,西南有水路通往嶺南道節度使駐地廣州,約五百三十裏。韶州州衙與曲江縣同城,城郭不大,位置在湞江之西,隻有東西南北兩條街道,城區人口尚不及萬人。
上任伊始,李熙一家暫時安置在州衙下設的迎賓館中,新官上任自然免不了一番應酬,該做什麽,不該做什麽,李熙在郴州時已經跟在李海山屁股後麵看的純熟。
官場的規則、潛規則,這一路上好為人師的李海山絮絮叨叨的不知道跟他說了多少遍,至於韶州官場的情況,則在離京前他已經托人向嶺南進奏院打聽清楚了。
這四千裏路一路吃下來,李熙發現不光自己,一行人個個養的紅光滿麵,尤其是崔鶯鶯,瘦瘦怯怯的她硬是被將養成了一個粉嘟嘟、肉乎乎的小妙人兒。沐雅馨因為深知李熙不喜歡身材臃腫的女人,這一路上她刻意控製飲食,饒是如此,還是小胖了十斤,挺的更挺,翹的更翹,愈發顯得珠圓玉潤、美豔動人了。
在郴州小住了幾天,李熙跟在李海山(李老三的官名)屁股後麵把新官上任須要做的那一套熟悉了一遍,算算時間將要過年,這才辭行繼續向南。
新任郴州團練使李海山上任後發的第一支令簽就是命一個小校,領著五十個精壯驍勇的土兵護送李熙上任韶州,論說四千裏地都過來了,這區區四百裏還能出什麽事?其實不然,李熙此番南下,路是越往南走越驚險,到了郴州前已經是險象環生了。
出長安前,李熙把身上所有的八千貫錢全部兌換成了金條、銀錠,重量雖然也不輕,但體積小多了,分開裝載並不顯眼,外人看起來隻是一個普通官員去南方上任,想不出有多少油水可撈,打他主意的人並不多。
在京畿道,一行人走驛道宿驛站,沿途都是皇朝勢力核心區,控製的緊,又能出什麽簍子?即使偶爾拿出僧錄司巡官的關防到鄰近廟宇裏打打秋風,李熙也是量力而行,絕不會為了幾個錢跋山涉水訪古尋幽,提前去給山賊拜年。
再說了,關中地區的廟宇雖多,所得的油水其實也不多,那些香火旺盛的大廟個個都有朝中高官做靠山,對他這個九品巡官並不怎麽買賬,來了好吃好喝地招待著,走時也有禮品饋贈,禮數周到,熱情禮貌,但油水不大。
小廟呢,普遍香火不旺,就算把大和尚剮了,也刮不出幾斤油水來。
身上財物不多,又是在天子腳下,故此在關中是一路平安,不過自進入山南東道後,情況就不同了。大唐的南方近代一直平靖少戰亂,民間遠比北方富庶。這裏的廟宇多且普遍香火旺盛,而又因此地遠離長安,和尚們難得有京中大人物做靠山,對他這個巡官,那是敬畏有加,供奉自然也就十分豐厚了。
東西多了,遇到城鎮就把一些暫時用不上,不易保管,不易攜帶的折價變賣一部分,但即使如此,東西還是多的帶不了,於是隻能增加馬車和挑夫,兩個變四個,四個變八個,八個又變成十六個。
到了荊南境內,李熙又雇了三十五個挑夫和八匹馬,待到了湖南境內後,則又另外請了二十個挑夫,抬著、擔著、挑著,成了浩浩蕩蕩一支隊伍。
聲勢壯大的後果就是危險與日俱增,南方地區遠離京城,又少名城大邑,治安遠不比關中清嚴,這一路上大意外沒少出,小驚險更是不間斷。好在李熙和李海山這些人也都是在風口刀尖上趟過來的,幾個小毛賊還真沒放在眼裏。
此外,張龍趙虎和張末身手都不錯,尋常人等還真不是他們的對手,尤其張龍趙虎,若不是李熙嚴厲喝阻,這一路行來,也不知他二人手上沾了幾條人命了。
回頭一想,李熙對郭仲恭倒生出感激之心來,若非他讓張龍趙虎兄弟倆跟著自己,這幾千裏路還真走不下來。感激完郭仲恭,李熙又在心裏埋怨起陳弘誌來,若不是他的那塊巡官關防,自己也不必鬧的這麽狼狽。
不過埋怨歸埋怨,李熙至此也明白了陳弘誌的心思,他這是借自己之手斂財呢,自己這一路搜刮的二十幾萬貫錢財,隻怕得有一大半要孝敬給他。
想獨吞這筆財物?門也沒有,人家如今是嶺南道的監軍,高高在上,弄死自己一個小小的參軍事還不是跟捏死隻螞蟻一樣?
想通這一節,李熙突然發現自己雖然是被陳弘誌給算計了,卻也找到了一條升官發財的捷徑,以後有陳弘誌在上麵罩著,得有多少錢可掙,有監軍做靠山,看這韶州城還有誰敢為難自己?不過即便如此,李熙還是決定詛咒陳弘誌一番,誰讓你把老子當招財貓了,擔驚受怕的替你斂財?這死老太監,活該你一輩子沒女人緣。
有了這五十個精壯土兵的護送,加上張龍趙虎前頭開道,從郴州到韶州這四百裏路走的平平安安,途中也有幾股不成氣候的小賊想跳出來試試手氣,隻是待見有帶弓箭騎馬的甲士護送,頓時偃旗息鼓,不了了之。
南方的山賊普遍勢力較弱,有個三五十人就足以雄踞一方了,若再有幾張弓那必定要在旗號上打上“鎮某某”的字樣,因為他們已經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了。若是讓他們知道京西北麟州、夏州那一帶的馬匪動輒成百上千,弓馬甲胄裝備的比官軍都強,染布赤心甚至擁眾數萬,攻城略地,戲耍十幾萬神策軍形如兒戲,他們一定會羞愧的找塊豆腐撞死。
到了韶州邊境,韶州刺史常懷德派參軍張思領三十個土兵迎接,眾人又一路走驛道,自然更是平安無事。
韶州地處山區,戶口九千六百六十四戶,州境東西六百四十裏,南北四百五十裏。西北距湖南郴州四百一十裏,西距湖南連州五百裏,東北距離江西虔州五百五十裏,西南有水路通往嶺南道節度使駐地廣州,約五百三十裏。韶州州衙與曲江縣同城,城郭不大,位置在湞江之西,隻有東西南北兩條街道,城區人口尚不及萬人。
上任伊始,李熙一家暫時安置在州衙下設的迎賓館中,新官上任自然免不了一番應酬,該做什麽,不該做什麽,李熙在郴州時已經跟在李海山屁股後麵看的純熟。
官場的規則、潛規則,這一路上好為人師的李海山絮絮叨叨的不知道跟他說了多少遍,至於韶州官場的情況,則在離京前他已經托人向嶺南進奏院打聽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