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熙打定了主意,就拿出指揮使的官威讓人捕獲了幾個偷人鐵鍋的乞丐,抓到兵營裏關著,呂歡喜果然上當,他派了沐‘春’來要人,李熙把偷鍋賊放了,沐‘春’扣下了,給了他一套校尉軍裝,贈了他一口上好的橫刀,留下他做親兵隊的隊副。
呂歡喜事後得知沐‘春’被扣,麵朝保安營兵營方向隔空咒罵了幾句,也隻好忍氣吞聲不了了之。而今人家風頭正勁,可不敢去觸黴頭。
在呂歡喜的督促下,數百丐幫弟子日夜不歇地出外撿鐵,街上撿不到了就到坊裏去撿,到人家院子裏去撿,溜進人家廚房去撿。韶州城居民很快就淪落到一坊居民共用一把菜刀的地步了,為了防止唯一的菜刀丟失,坊官隻好在腰上係條鐵鏈子,把刀串在鐵鏈子上,日夜不離身,哪家要切菜他到哪家去,主‘婦’把菜切好,他就收回菜刀,小心翼翼地保護起來。
即便如此小心地守護,菜刀還是不翼而飛,不僅菜刀,連拴菜刀的鐵鏈子也沒了蹤影,自覺愧對全坊街鄰的坊官羞愧要自盡,忽然發現連個銳利的鐵器都找不到,鑒於上吊投井等死法都不夠爺們,坊官也隻好苟且地活著,活在全坊主‘婦’憤怒的目光裏,戰戰兢兢。
朱步亮的判斷沒有錯,嶺南承平太久,各地的武備庫都是賬麵上充足,實際虛空到無。
兵部的文書下達保寧軍各州武備庫,守庫官吏一夜間舉家外逃的有兩人,畏罪自殺的有一人,隻有韶州武備庫守庫吏端坐不動,原因是韶州庫早在元和十二年初,清海軍韶州營調防後就名存實亡了,有倉庫,有簿冊,卻無一刀一槍一甲一箭。因為什麽都沒有,所以也就不存在守的好不好的問題,老庫吏因此得享太平。
望著空空如也的武備庫,張弘靖的心涼了半截,當初為了盡早將軍馬調來韶州免生枝節,他是答應各軍輕裝出發的,答應他們到韶州後由軍府配給全部軍械。
天子親口答應他供給所需軍械,連州等地的武備庫裏儲備也十分充足,這是他敢做決定的底氣。浸‘淫’官場多年,張弘靖自然不會幼稚到完全相信賬麵上的東西,他跟李德裕曾推敲過各地武庫的儲備情況。
張弘靖說:“就算他們‘弄’虛作假,十停之中總該有個三停是真的吧,再退一步說哪怕有個兩停呢,也可以應付一下嘛。長安這邊天子有嚴旨,再拖延他們還敢拖延到明年才起運軍械嗎?嗬嗬。”
李德裕沒有張弘靖那麽樂觀,他字斟句酌地說:“上次我隨孔君嚴巡查嶺南時重心放在吏治上,兼涉民政,沒查武備的事,不過嶺南官場的腐敗著實觸目驚心,元理公還須再謹慎些好。”
張弘靖最後沒聽李德裕的勸告,他樂觀地判斷了形勢,判斷錯了。
集結在韶州城的各軍已近兩萬,九成以上隻有隨身短刀和一杆長槍,弓弩很少,箭矢更是出奇的缺乏。即使是裝備最‘精’良的神策營每人也隻有二十支箭,又因嶺南空氣‘潮’濕,皮甲泛‘潮’發黴,所攜弓箭的弓弦發黴變脆,一拉即斷,斷後無材料修複,二十支箭也成了廢箭。
‘精’銳如神策營尚且如此,其他各軍情況就更堪憂了,保安營自不必說,江西、湖南兩軍,也是輕裝而來,除了隨身短刀連長槍也沒帶,眼看入秋天變冷,連秋衣也還無著落。
各營之中保安營的情況最慘,其他各營還有短刀輕裝,保安營除了接收韶州土兵的三百武裝外,尚無一刀一槍的補給,五千人的軍資糧餉,糧餉兌現了,軍資還沒見到影子。
剿匪時可以削竹簽槍應付,對付南方已經形成氣候的‘亂’民還能用竹簽槍應付嗎?無奈之餘李熙隻好自力更生,“收購廢銅爛鐵”,升火打造兵器了。
朱步亮是個很出‘色’的軍器專家,他能根據嶺南特有的地理氣候條件,改造製式軍器,使之更加實用,朱步亮親自執錘鍛造了一批“新式軍器”,請諸位將領評點優缺,擇其善者加以改進,定型後,則監督從韶州各地“請來”數十個鐵匠日夜鍛造兵器。
李熙對這種粗製濫造的兵器不感興趣,他問朱步亮會不會煉鋼,朱步亮點點頭,又搖搖頭,說:“時間太緊迫,煉不出好鋼,隻能先用這些粗製濫造的兵器對付一下了。”
李熙擔心軍械不如流民會吃虧,朱步亮道:“你舉全州之力尚且製不出好的兵器,流賊又哪來的好兵器?再說嶺南還有第二個朱步亮嗎?”
李熙責其狂妄,朱步亮笑道:“狂妄不狂妄,打一仗才知道,看看我督造的軍械比流賊的如何。”李熙道:“你就念點好吧,全軍五千人五,還有三千八百人手持竹簽槍,連我的親兵隊都做不到每人一把刀,怎麽打仗?”
朱步亮道:“其實竹簽槍也不錯,還有黃‘洞’蠻用的竹盾、竹甲,其實都很合用,未必非要鋼鐵兵器才能殺敵。”
李熙記住了朱步亮的這句話。
三天後他到軍府參加議事會時就把用竹槍、竹盾、竹甲替代鐵製軍械的想法說了出來,遭到了除張弘靖、李德裕外所有人的恥笑。
河東營指揮使穆罕張冷笑道:“以楊指揮的意思,還可以把一根竹子掰彎拴根麻繩做弓使用嘍,那樣的弓你確信能上陣殺敵嗎?”
李熙道:“比空手‘肉’搏強。”
穆罕張是河東老將,官拜左驍衛將軍,從三品大員,資曆比李熙老的多,聽到李熙如此頂撞,勃然大怒,拍案而起,指著李熙的鼻子罵道:“黃口小兒也來領兵,真是貽笑大方!”
李熙道:“若比誰年齡大就能打勝仗,我可保薦一百位百歲老翁,披甲上陣嚇死賊寇算了。諸君也無須在此為缺少軍械而愁眉苦臉了。”
神策營指揮使宋叔夜不滿穆罕張倚老賣老的張狂勁兒,故意驚問李熙:“韶州人口不足十萬,你能找到一百位百歲老翁,楊指揮你不是在說笑吧。”
李熙道:“一百位或不行,九十九位一定能找到。”
宋叔夜雙手合十道:“善哉,善哉,韶州真是方福地也。”
穆罕張見二人一唱一和奚落自己,老臉掛不住,拍案而起,即要離去。被李德裕勸住,李德裕責李熙道:“楊指揮你就少說兩句吧。”李熙起身來,向穆罕張深施一禮,說道:“穆將軍請息怒,小子言語衝撞,給你賠不是了。”
穆罕張是張弘靖點名請來的大將,當著節度使的麵折辱太甚並不明智。
李熙躬身請罪,禮數周到,穆罕張一肚子火憋在心裏,無奈發不出,也隻好作罷。
行軍司馬桂仲武言道:“桂管所轄黃‘洞’蠻缺鐵,以竹做甲衣、盾牌,輕便堅固,不下皮甲和包鐵木盾,目下軍械一時難以齊集,倒不如依楊指揮所議,暫時以竹甲、竹盾替代皮甲、鐵盾。”都知兵馬使烏重胤呼應說好。
判官崔雍一聲冷哼,‘陰’陽怪氣地說道:“堂堂朝廷軍馬效法黃姓蠻披竹甲執竹盾上陣,朝廷體麵何在?”
崔雍二十出頭,白麵無須,說話向來一副‘陰’陽怪調的氣象,烏重胤‘欲’爭辯,桂仲武丟了個眼‘色’過去,老將忍下怒火,垂首不言。張弘靖咳了一聲,對崔雍的冒失表示不滿。崔雍翻翻眼,沒說話,低下頭去,嘴裏仍舊是嘀嘀咕咕。
參謀崔仲卿提議道:“竹甲,竹盾是否合用,咱們誰也沒見過,以在下愚見,不如請楊指揮督造幾副,拿來觀瞻一下,以定方略。”
參謀鄭勳附和說好,李熙起身道:“竹甲、竹盾,某已定做十套,現就在帳外,請張相公和諸位移步一觀。”
張弘靖笑謂眾人道:“楊指揮到底年輕,手是蠻快的嘛。”招呼眾人道:“此處太暗,我老眼昏‘花’看不真切,一起出去看看。”
張弘靖在前,李德裕隨後,文班:行軍司馬桂仲武,判官崔雍、寧墨,掌書記張宗元,推官梁澶,巡官周大海,參謀崔仲卿、鄭勳;武班:都知兵馬使烏重胤,都押衙張抱元,都虞侯劉‘操’,都訓練使賀惲。神策營指揮使宋叔夜,河東營指揮使穆罕張、江西營指揮使曾世海,湖南營指揮使‘毛’汝,保安營指揮使楊讚等隨後魚貫而出。
軍府院中,十名身穿竹甲,一手持竹盾,一手持竹簽槍的士卒依次排列,十個人身材一般高大,人雖不多,看上去卻是氣勢十足。
竹甲和竹盾上塗了一層油脂,陽光下閃閃發亮,眾人俱發出一聲驚叫。張弘靖等人從長安北方來沒見過故發驚訝,桂仲武、烏重胤、曾世海、‘毛’汝等人雖然見過竹甲,但製作如此‘精’良的竹甲倒是第一次見到,加之式樣上做了些改動,故而也發了一聲驚歎。
文武幕僚、各營將領圍著十個竹甲人評點著、議論著、嘖嘖稱讚。
判官崔雍忽然哼道:“做的倒的確是‘精’巧,隻是不知是否適用?”
李熙道:“是否適用崔判官試驗一下便知。”
崔雍白眼一翻,道:“那是自然要試驗的,否則撥出大批專款製造幾千副中看不用的東西何止暴殄天物,簡直就是有罪。”
都押衙張抱元附和道:“試驗一下容易,讓我‘射’他一箭,看這竹甲是否能抵擋。”
一伸手從‘侍’衛手中接過一張大弓,取了一支羽箭。正要拉弓,判官寧墨叫道:“將軍且慢,將軍且慢來,嗬嗬,將軍臂力驚人,天下少有人及,你這一箭‘射’下去,石頭上也要鑿個窟窿,竹盾竹甲豈能抵擋?流賊都是些漁樵走卒,又有幾人能比將軍神威?讓我來,我能開一石五弓,與流民相比更為接近。”
寧墨幾句馬屁拍的張抱元下不來台,隻好笑著把弓‘交’給了寧墨。
寧判官走出八十步,拉開硬功一箭‘射’來,士卒舉盾格擋,箭鏃貫穿竹盾約三寸,並未傷到人。
李德裕叫了一聲:“好!”
桂仲武、烏重胤也都叫了聲好,崔雍倒是想叫不好,話到嘴邊也隻能咽下去。他得張弘靖寵愛不假,但李德裕、桂仲武、烏重胤等人此刻都是張弘靖的左膀右臂,地位也在他之上,不顧臉麵公然表達不同,自己失麵子是小,倒帶張弘靖為難了。
不過他還是哼了一聲,拔出佩刀說道:“箭穿不透,我來試試刀。”
一道銀弧劃過,在眾人的驚愕的目光中,崔雍的刀已經橫劈在士卒的背上,角度很刁鑽,斜著劈下,是奔卸掉士卒膀子去的。
一聲刺耳的脆響後,崔雍的刀被蹦開了,竹甲彈‘性’十足,表麵經過特殊工藝進行了硬化,又塗了油脂,這一刀走空了。士卒的身子趔趄了一下,重新站穩,竹甲沒破,隻留下一道淺淺的刀痕。
李熙拍掌讚道:“崔判官好臂力!如此臂力尚且難以破甲,足見竹甲堅實不輸皮甲呀。”
眾人都發出會心的一笑,崔雍臉一紅,訕訕地收了刀。
張弘靖問李熙這樣一副竹甲造假幾何,李熙答與皮甲類似,張弘靖驚道:“這麽貴呀。竹子而已嘛。”李熙答曰竹子雖然便宜,但製作工藝複雜,人工費不低。
崔雍哼道:“這幾幅竹甲製作如此‘精’美,給軍將穿還差不多,至於士卒,我看簡略些也無妨。能有幾人似寧判官的好臂力,又有幾人有我這口寶刀。”
張弘靖聞言麵‘露’喜‘色’,撚須向眾人說道:“那就化繁為簡,省些用費,也節省時間,流賊多數都用竹槍、竹箭,沒有必要‘弄’的那麽繁複嘛,再熬上一個月,長安的軍械就運到了。這竹甲再好到底不如鐵甲鐵盾好吧。”
穆罕張帶頭叫好,崔仲卿、鄭勳、張抱元、劉‘操’等人也附和說好,梁澶、周大海、賀惲附和著點頭。張弘靖目向李德裕,李德裕被迫說:“相公所言極是。”
呂歡喜事後得知沐‘春’被扣,麵朝保安營兵營方向隔空咒罵了幾句,也隻好忍氣吞聲不了了之。而今人家風頭正勁,可不敢去觸黴頭。
在呂歡喜的督促下,數百丐幫弟子日夜不歇地出外撿鐵,街上撿不到了就到坊裏去撿,到人家院子裏去撿,溜進人家廚房去撿。韶州城居民很快就淪落到一坊居民共用一把菜刀的地步了,為了防止唯一的菜刀丟失,坊官隻好在腰上係條鐵鏈子,把刀串在鐵鏈子上,日夜不離身,哪家要切菜他到哪家去,主‘婦’把菜切好,他就收回菜刀,小心翼翼地保護起來。
即便如此小心地守護,菜刀還是不翼而飛,不僅菜刀,連拴菜刀的鐵鏈子也沒了蹤影,自覺愧對全坊街鄰的坊官羞愧要自盡,忽然發現連個銳利的鐵器都找不到,鑒於上吊投井等死法都不夠爺們,坊官也隻好苟且地活著,活在全坊主‘婦’憤怒的目光裏,戰戰兢兢。
朱步亮的判斷沒有錯,嶺南承平太久,各地的武備庫都是賬麵上充足,實際虛空到無。
兵部的文書下達保寧軍各州武備庫,守庫官吏一夜間舉家外逃的有兩人,畏罪自殺的有一人,隻有韶州武備庫守庫吏端坐不動,原因是韶州庫早在元和十二年初,清海軍韶州營調防後就名存實亡了,有倉庫,有簿冊,卻無一刀一槍一甲一箭。因為什麽都沒有,所以也就不存在守的好不好的問題,老庫吏因此得享太平。
望著空空如也的武備庫,張弘靖的心涼了半截,當初為了盡早將軍馬調來韶州免生枝節,他是答應各軍輕裝出發的,答應他們到韶州後由軍府配給全部軍械。
天子親口答應他供給所需軍械,連州等地的武備庫裏儲備也十分充足,這是他敢做決定的底氣。浸‘淫’官場多年,張弘靖自然不會幼稚到完全相信賬麵上的東西,他跟李德裕曾推敲過各地武庫的儲備情況。
張弘靖說:“就算他們‘弄’虛作假,十停之中總該有個三停是真的吧,再退一步說哪怕有個兩停呢,也可以應付一下嘛。長安這邊天子有嚴旨,再拖延他們還敢拖延到明年才起運軍械嗎?嗬嗬。”
李德裕沒有張弘靖那麽樂觀,他字斟句酌地說:“上次我隨孔君嚴巡查嶺南時重心放在吏治上,兼涉民政,沒查武備的事,不過嶺南官場的腐敗著實觸目驚心,元理公還須再謹慎些好。”
張弘靖最後沒聽李德裕的勸告,他樂觀地判斷了形勢,判斷錯了。
集結在韶州城的各軍已近兩萬,九成以上隻有隨身短刀和一杆長槍,弓弩很少,箭矢更是出奇的缺乏。即使是裝備最‘精’良的神策營每人也隻有二十支箭,又因嶺南空氣‘潮’濕,皮甲泛‘潮’發黴,所攜弓箭的弓弦發黴變脆,一拉即斷,斷後無材料修複,二十支箭也成了廢箭。
‘精’銳如神策營尚且如此,其他各軍情況就更堪憂了,保安營自不必說,江西、湖南兩軍,也是輕裝而來,除了隨身短刀連長槍也沒帶,眼看入秋天變冷,連秋衣也還無著落。
各營之中保安營的情況最慘,其他各營還有短刀輕裝,保安營除了接收韶州土兵的三百武裝外,尚無一刀一槍的補給,五千人的軍資糧餉,糧餉兌現了,軍資還沒見到影子。
剿匪時可以削竹簽槍應付,對付南方已經形成氣候的‘亂’民還能用竹簽槍應付嗎?無奈之餘李熙隻好自力更生,“收購廢銅爛鐵”,升火打造兵器了。
朱步亮是個很出‘色’的軍器專家,他能根據嶺南特有的地理氣候條件,改造製式軍器,使之更加實用,朱步亮親自執錘鍛造了一批“新式軍器”,請諸位將領評點優缺,擇其善者加以改進,定型後,則監督從韶州各地“請來”數十個鐵匠日夜鍛造兵器。
李熙對這種粗製濫造的兵器不感興趣,他問朱步亮會不會煉鋼,朱步亮點點頭,又搖搖頭,說:“時間太緊迫,煉不出好鋼,隻能先用這些粗製濫造的兵器對付一下了。”
李熙擔心軍械不如流民會吃虧,朱步亮道:“你舉全州之力尚且製不出好的兵器,流賊又哪來的好兵器?再說嶺南還有第二個朱步亮嗎?”
李熙責其狂妄,朱步亮笑道:“狂妄不狂妄,打一仗才知道,看看我督造的軍械比流賊的如何。”李熙道:“你就念點好吧,全軍五千人五,還有三千八百人手持竹簽槍,連我的親兵隊都做不到每人一把刀,怎麽打仗?”
朱步亮道:“其實竹簽槍也不錯,還有黃‘洞’蠻用的竹盾、竹甲,其實都很合用,未必非要鋼鐵兵器才能殺敵。”
李熙記住了朱步亮的這句話。
三天後他到軍府參加議事會時就把用竹槍、竹盾、竹甲替代鐵製軍械的想法說了出來,遭到了除張弘靖、李德裕外所有人的恥笑。
河東營指揮使穆罕張冷笑道:“以楊指揮的意思,還可以把一根竹子掰彎拴根麻繩做弓使用嘍,那樣的弓你確信能上陣殺敵嗎?”
李熙道:“比空手‘肉’搏強。”
穆罕張是河東老將,官拜左驍衛將軍,從三品大員,資曆比李熙老的多,聽到李熙如此頂撞,勃然大怒,拍案而起,指著李熙的鼻子罵道:“黃口小兒也來領兵,真是貽笑大方!”
李熙道:“若比誰年齡大就能打勝仗,我可保薦一百位百歲老翁,披甲上陣嚇死賊寇算了。諸君也無須在此為缺少軍械而愁眉苦臉了。”
神策營指揮使宋叔夜不滿穆罕張倚老賣老的張狂勁兒,故意驚問李熙:“韶州人口不足十萬,你能找到一百位百歲老翁,楊指揮你不是在說笑吧。”
李熙道:“一百位或不行,九十九位一定能找到。”
宋叔夜雙手合十道:“善哉,善哉,韶州真是方福地也。”
穆罕張見二人一唱一和奚落自己,老臉掛不住,拍案而起,即要離去。被李德裕勸住,李德裕責李熙道:“楊指揮你就少說兩句吧。”李熙起身來,向穆罕張深施一禮,說道:“穆將軍請息怒,小子言語衝撞,給你賠不是了。”
穆罕張是張弘靖點名請來的大將,當著節度使的麵折辱太甚並不明智。
李熙躬身請罪,禮數周到,穆罕張一肚子火憋在心裏,無奈發不出,也隻好作罷。
行軍司馬桂仲武言道:“桂管所轄黃‘洞’蠻缺鐵,以竹做甲衣、盾牌,輕便堅固,不下皮甲和包鐵木盾,目下軍械一時難以齊集,倒不如依楊指揮所議,暫時以竹甲、竹盾替代皮甲、鐵盾。”都知兵馬使烏重胤呼應說好。
判官崔雍一聲冷哼,‘陰’陽怪氣地說道:“堂堂朝廷軍馬效法黃姓蠻披竹甲執竹盾上陣,朝廷體麵何在?”
崔雍二十出頭,白麵無須,說話向來一副‘陰’陽怪調的氣象,烏重胤‘欲’爭辯,桂仲武丟了個眼‘色’過去,老將忍下怒火,垂首不言。張弘靖咳了一聲,對崔雍的冒失表示不滿。崔雍翻翻眼,沒說話,低下頭去,嘴裏仍舊是嘀嘀咕咕。
參謀崔仲卿提議道:“竹甲,竹盾是否合用,咱們誰也沒見過,以在下愚見,不如請楊指揮督造幾副,拿來觀瞻一下,以定方略。”
參謀鄭勳附和說好,李熙起身道:“竹甲、竹盾,某已定做十套,現就在帳外,請張相公和諸位移步一觀。”
張弘靖笑謂眾人道:“楊指揮到底年輕,手是蠻快的嘛。”招呼眾人道:“此處太暗,我老眼昏‘花’看不真切,一起出去看看。”
張弘靖在前,李德裕隨後,文班:行軍司馬桂仲武,判官崔雍、寧墨,掌書記張宗元,推官梁澶,巡官周大海,參謀崔仲卿、鄭勳;武班:都知兵馬使烏重胤,都押衙張抱元,都虞侯劉‘操’,都訓練使賀惲。神策營指揮使宋叔夜,河東營指揮使穆罕張、江西營指揮使曾世海,湖南營指揮使‘毛’汝,保安營指揮使楊讚等隨後魚貫而出。
軍府院中,十名身穿竹甲,一手持竹盾,一手持竹簽槍的士卒依次排列,十個人身材一般高大,人雖不多,看上去卻是氣勢十足。
竹甲和竹盾上塗了一層油脂,陽光下閃閃發亮,眾人俱發出一聲驚叫。張弘靖等人從長安北方來沒見過故發驚訝,桂仲武、烏重胤、曾世海、‘毛’汝等人雖然見過竹甲,但製作如此‘精’良的竹甲倒是第一次見到,加之式樣上做了些改動,故而也發了一聲驚歎。
文武幕僚、各營將領圍著十個竹甲人評點著、議論著、嘖嘖稱讚。
判官崔雍忽然哼道:“做的倒的確是‘精’巧,隻是不知是否適用?”
李熙道:“是否適用崔判官試驗一下便知。”
崔雍白眼一翻,道:“那是自然要試驗的,否則撥出大批專款製造幾千副中看不用的東西何止暴殄天物,簡直就是有罪。”
都押衙張抱元附和道:“試驗一下容易,讓我‘射’他一箭,看這竹甲是否能抵擋。”
一伸手從‘侍’衛手中接過一張大弓,取了一支羽箭。正要拉弓,判官寧墨叫道:“將軍且慢,將軍且慢來,嗬嗬,將軍臂力驚人,天下少有人及,你這一箭‘射’下去,石頭上也要鑿個窟窿,竹盾竹甲豈能抵擋?流賊都是些漁樵走卒,又有幾人能比將軍神威?讓我來,我能開一石五弓,與流民相比更為接近。”
寧墨幾句馬屁拍的張抱元下不來台,隻好笑著把弓‘交’給了寧墨。
寧判官走出八十步,拉開硬功一箭‘射’來,士卒舉盾格擋,箭鏃貫穿竹盾約三寸,並未傷到人。
李德裕叫了一聲:“好!”
桂仲武、烏重胤也都叫了聲好,崔雍倒是想叫不好,話到嘴邊也隻能咽下去。他得張弘靖寵愛不假,但李德裕、桂仲武、烏重胤等人此刻都是張弘靖的左膀右臂,地位也在他之上,不顧臉麵公然表達不同,自己失麵子是小,倒帶張弘靖為難了。
不過他還是哼了一聲,拔出佩刀說道:“箭穿不透,我來試試刀。”
一道銀弧劃過,在眾人的驚愕的目光中,崔雍的刀已經橫劈在士卒的背上,角度很刁鑽,斜著劈下,是奔卸掉士卒膀子去的。
一聲刺耳的脆響後,崔雍的刀被蹦開了,竹甲彈‘性’十足,表麵經過特殊工藝進行了硬化,又塗了油脂,這一刀走空了。士卒的身子趔趄了一下,重新站穩,竹甲沒破,隻留下一道淺淺的刀痕。
李熙拍掌讚道:“崔判官好臂力!如此臂力尚且難以破甲,足見竹甲堅實不輸皮甲呀。”
眾人都發出會心的一笑,崔雍臉一紅,訕訕地收了刀。
張弘靖問李熙這樣一副竹甲造假幾何,李熙答與皮甲類似,張弘靖驚道:“這麽貴呀。竹子而已嘛。”李熙答曰竹子雖然便宜,但製作工藝複雜,人工費不低。
崔雍哼道:“這幾幅竹甲製作如此‘精’美,給軍將穿還差不多,至於士卒,我看簡略些也無妨。能有幾人似寧判官的好臂力,又有幾人有我這口寶刀。”
張弘靖聞言麵‘露’喜‘色’,撚須向眾人說道:“那就化繁為簡,省些用費,也節省時間,流賊多數都用竹槍、竹箭,沒有必要‘弄’的那麽繁複嘛,再熬上一個月,長安的軍械就運到了。這竹甲再好到底不如鐵甲鐵盾好吧。”
穆罕張帶頭叫好,崔仲卿、鄭勳、張抱元、劉‘操’等人也附和說好,梁澶、周大海、賀惲附和著點頭。張弘靖目向李德裕,李德裕被迫說:“相公所言極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