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熙與兩院官員會商,欲在海州重開鹽場,請兩院奏請鹽鐵使調集亭戶到海州來。
兩院官員大喜,聯名上表鹽鐵使王播請開海州鹽場,王播曾為西川節度使,與蜀地鹽商利益糾葛甚深。江南海鹽斷絕,朝廷不得不依賴池鹽和岩鹽供應,蜀地產池鹽,蜀地鹽商得利十倍於先前,哪肯旁人橫插一杠?
王播自然是站在蜀商一邊說話,以海州地處偏遠,瀕臨前線常有戰事之由,不肯奏報。走正常途徑不通,李熙便給翰林學士李德裕去了封信,言明在海州設置鹽場的可行。李德裕江南兵敗後降為秦州司馬,李恒登基後任其為翰林學士,甚為倚重,人一顯達,讒毀之言便隨之而至,他此刻正巴不得顯露兩手以固其位,得李熙的書信如獲至寶,在延英殿奏對時向李恒陳明在海州開鹽場的好處。
李恒一聽,把眼一瞪,旋即將戶部侍郎兼鹽鐵使王播叫來詢問,王播察言觀色,當即改口稱正要派員去海州地方考察,待有結果再行奏明。
李恒聞言大喜,督促快辦。王播回部後即遣巡官張饒到海州考察建鹽場之事,鹽鐵使雖**成一係統,**於地方官府,但海州畢竟是武寧軍的地盤,到海州來公幹,不告知節度使是說不過去的。
李熙知道張饒來,下令給予特殊關照,張饒居有華屋,食有山珍海味,寢有美姬嬌娘,出則駿馬華車,前呼後擁,待遇非同尋常。待考察結束路過徐州時,李熙特地設宴款待,問張饒海州是否能開鹽場,張饒滿口應承可以,表示回京後即當全力促成此事。李熙大喜,厚資遣送回京。
張饒知道李熙想在海州開鹽場,也知道李熙已經組建好了鹽商隊伍,隻待鹽場一開,他就包銷所產全部食鹽,謀取厚利。他更知道自己的頂頭上司王播是絕不允許李熙這麽幹的,在徐州虛晃了一槍後,一回到長安張饒立即換了副嘴臉,順著鹽鐵使王播的意思口稱海州不宜設鹽場,理由一共有十三條。
王播大喜,將張饒總結出的十三條不宜建鹽場的理由奏聞李恒,天子聞之也隻好作罷。消息由武寧軍駐上都進奏院傳回徐州,李熙勃然大怒,當即命李十三和杭虞進京跟張饒“好好說道說道”。
武寧軍進奏院出麵約張饒出來,李十三和杭虞對其曉之以理,誘之以利,張饒卻是王八吃秤砣鐵了心,油鹽不進,死活不肯改口。會談不歡而散。第二日,恰逢大朝會,禦史台侍禦史張睦當堂彈奏張饒在西川鹽鐵院使期間大肆收受蜀商賄賂的惡行。
李恒那天約好了與光王等一幹皇族兄弟出城打獵,聽到侍禦史彈奏張饒,拍案而起,叫一聲:“逮神策獄拷問。”因為用力過猛,皇帝自覺手腕僵麻,恐影響隨後的打獵活動,遂裝病退朝,從紫宸殿後門溜出,奔蓬萊殿換了袍服,出右銀台門會兄弟打獵去了。
神策獄早已得到內訪司的關照,見著張饒,二話不上先上刑具,張饒知難免一死,張嘴去咬舌頭,因膽子小,牙齒鬆,舌根沒能咬斷,隻咬破了舌頭尖,疼的他哇哇大叫。推官冷笑:“勸你有一說一,你這細胳膊細腿的熬不住。天子讓你進神策獄,是憐惜你,去了禦史台和大理寺你還有活路嗎,你自己當知道好歹。”
張饒眨巴眨巴眼,琢磨了一下這話,心中有了底,遂將王播如何指示他收受賄賂的事一五一十倒了個幹淨,又聲稱王播指使他暗中阻撓海州開鹽場,目的是維護蜀商的利益。推官對張饒的回答很滿意,取了他的口供,出門交給了後園中坐等消息的杭虞,杭虞拱手道謝,推官道:“都是一家人,不必客氣。”
杭虞帶著張饒的這份口供和李十三一起直接闖入王播的宅邸。王播看了張饒的供詞,寒著臉向二人說道:“張饒信口雌黃,完全是在誣陷我!我身為鹽鐵使,謀的是國家之利,海州能開鹽場於國有利,我豈會暗中阻撓?這完全是小人無恥的誣陷!此人慣於偽裝,可恨我一時不察竟被他給騙了。我要再派人去海州重新查訪此事,至於此人,你們愛怎麽處置隨你們的便,我無意見。”
李十三道:“海州本就有鹽場,江南鹽場興起後才廢棄,這侍郎應該是知道的,再派人去查訪又要耽擱到幾時,鹽稅乃國家命脈,豈容你們這樣推諉塞責?”
王播賠笑道:“國家法製如此,該走的程序還是要走的嘛,這樣吧,你們先幹起來,我王某人用名譽擔保,海州的鹽場一定能開辦起來。”
李十三收起張饒的供詞,道:“鹽場開張之日,某再來拜謝。”
新的考察使匆匆忙忙從長安來,匆匆忙忙在海州考察了一圈,匆匆忙忙返回長安,匆忙的連口水都沒撈著喝,王播根據新的考察結果鄭重地向李恒奏請在海州開設鹽場。李恒道:“海州那地方臨近賊國,可別讓賊子們偷了朕的鹽去,朕要派中使前去做鹽監。”此舉雖不合規,王播卻一句話也不敢多說,誰又知道這是哪路神仙在背後搞的鬼。
海州的鹽場從開建到建成隻用了一個月時間,建成當月出鹽,李恒派蘇佐明為鹽監。
自突吐承璀被殺後,蘇佐明做了一段時間的喪家犬,之所以沒把他當作突吐承璀的黨羽一刀殺了,是因為突吐承璀還沒死的時候蘇佐明就已經失寵,被貶在京外田莊裏種苜蓿草,養牛兼職剪羊毛,突吐承璀被殺後,他主動跳出來揭露野驢義父的罪狀,給正為羅織突吐承璀罪名而頭疼的樞密使王守澄幫了大忙。王守澄很欣賞他的懂事和無恥,決心重用他,此次李熙要開海州鹽場受阻,不得已借助了內訪司的力量,王守澄在武寧做過監軍知道由徐州向河朔販賣私鹽的便利,遂決心插一杠子,他答應幫李熙“說服”王播,條件是派人到海州鹽場做鹽監,王守澄的想法很樸素:你李熙打著為國家增賦稅的幌子,暗地裏準備販賣私鹽,可以,但好處不能讓你一個人獨吞,我也得撈一份。
丟了富庶的江南後,不光朝廷,內訪司的日子也不好過,這麽好的機會豈容放過?
派蘇佐明來的好處是,此子形如喪家犬,除了他王守澄,現在是無依無靠,正好可以利用,若東窗事發,則拋出去當個替死鬼,既髒不了自己,也不用心疼。
李熙的確是打算販賣私鹽,武寧軍境內榷鹽一鬥三百五十文,魏博、滄景等地,鬥鹽近四百文。鹽價高企,導致私鹽販運猖獗,各地官府都不同程度地參與到販賣私鹽的行列中,販賣的私鹽多來自江南,而江南境內的鹽場則多在王弼的掌握中。在海州開鹽場不僅自己可以多一條生財之道,還多了一個跟王弼討價還價的能力。
海州的鹽場建成後,一共發放了六份類似後世鹽引的鹽照,有鹽照的鹽商即是合法鹽商,地方官府不得以任何名義向鹽商加征稅斂,但在河朔這種亂局下,地方不可能不向鹽商伸手,不能公開征稅就加收各種費用,乃至公然敲詐勒索,因此李熙的思路並不是自己組建商隊將鹽販賣到河北其他地方,而是尊重原有的商業生態,隻是在供應環節上稍稍插一手。
簡單地說李熙聯合盟友包銷海州鹽場的鹽,他自己不賣鹽,而是將從鹽鐵院買來的低價鹽販售給原來的鹽商,至於這些鹽商是合法的還是非法的便不再他的考慮範圍內了。
此外,李熙還專門組建了一支走私軍,聲稱要向江南境內走私鹽,以鹽利養兵,順便破壞大宋的鹽鐵專賣製度,削弱大宋的經濟實力,最終達到拖垮大宋國的目的。但明眼人都知道李熙完全是在胡說八道。實際上,江南境內的鹽價遠比海州鹽價要便宜,平均下來每走私一鬥鹽過淮河李熙就要賠上五十文錢。
因此,李熙組建的走私團隊究竟打算向哪走私海鹽就很值得琢磨了。
包銷海鹽的六大鹽商之首是一個叫肖岩的人,肖岩這個名字聽著耳生,因為它是剛剛編造出來的假名字,使用他的人叫肖三,前大元帥府行軍司馬,現任密州刺史,他把從甬橋鹽鐵院購得的鹽轉手賣給海盜,由海盜賣給鹽梟,再由鹽梟販賣到除武寧外的所有河北軍鎮。除此之外,肖三還主持向高麗和北方蠻地走私海鹽。為此李熙正調兵遣將準備發動一次小規模遠征,在遼東建立一個橋頭堡,地點就選在今天的旅順附近。
六大鹽商中排行第二的是一個叫陳大喜的人,武寧軍節度使李熙的嶽父,他得到的鹽在武寧軍所轄七州二十九縣境內販賣,做的地地道道的正經生意。
六大鹽商中排行第三的是沐錚。沐錚原來在河東做煤炭生意,生意不溫不火,聞聽女兒在徐州得寵,來信詢問是否可以到徐州來發展,沐雅馨自然希望父親能過來,恰逢李熙要找一個人出麵組建商社,販運從大宋國走私來的糧食,二者一拍即合。李熙給嶽父麵子,專程派人去河東促請來徐州幫忙,沐錚樂滋滋地揣著三萬貫家當來到徐州,搖身一變成了徐州城首屈一指的大糧商。
沐錚負責向河東地區販運海鹽,無須他親自到河東走動,隻須接引河東來客即可,河東的池鹽質差價高,鹽梟活動猖獗。當然作為徐州首屈一指的合法商人,沐錚接待的都是地道的合法商人,至於這些商人把鹽買去賣給誰了,則完全不再他的考慮範圍內。
鐵匠打把菜刀,被人買去殺人,能怪鐵匠嗎?
三大鹽商雖然掛在私人名下,所得利潤卻都歸武寧軍倉曹所有,經手人除拿一份高薪外,每年視業績得一份獎金,僅此而已。
武寧軍節度使府下設倉、兵、騎、胄四曹,經過李熙的一番改造,其職責與以前大不相同,倉曹被改造成為武寧軍的財政部,兵曹被改造為參謀部,騎曹被改造為後勤部,胄曹則被改造為裝備部。
六大鹽商中的其他三位,一位是內訪司的人,他把低價購得的海鹽運到洛陽、長安兜售,謀取暴利。另兩人則是甬橋鹽鐵院和泗州鹽鐵院的人。鹽鐵院負責打擊鹽梟,抓到鹽梟後殺頭並沒收所得,所沒收的私鹽除一部分繳公外,大部分則被轉手倒賣,他們要的是一件合法的外衣,兜售以合法名義獲取的非法所得。
兩院官員大喜,聯名上表鹽鐵使王播請開海州鹽場,王播曾為西川節度使,與蜀地鹽商利益糾葛甚深。江南海鹽斷絕,朝廷不得不依賴池鹽和岩鹽供應,蜀地產池鹽,蜀地鹽商得利十倍於先前,哪肯旁人橫插一杠?
王播自然是站在蜀商一邊說話,以海州地處偏遠,瀕臨前線常有戰事之由,不肯奏報。走正常途徑不通,李熙便給翰林學士李德裕去了封信,言明在海州設置鹽場的可行。李德裕江南兵敗後降為秦州司馬,李恒登基後任其為翰林學士,甚為倚重,人一顯達,讒毀之言便隨之而至,他此刻正巴不得顯露兩手以固其位,得李熙的書信如獲至寶,在延英殿奏對時向李恒陳明在海州開鹽場的好處。
李恒一聽,把眼一瞪,旋即將戶部侍郎兼鹽鐵使王播叫來詢問,王播察言觀色,當即改口稱正要派員去海州地方考察,待有結果再行奏明。
李恒聞言大喜,督促快辦。王播回部後即遣巡官張饒到海州考察建鹽場之事,鹽鐵使雖**成一係統,**於地方官府,但海州畢竟是武寧軍的地盤,到海州來公幹,不告知節度使是說不過去的。
李熙知道張饒來,下令給予特殊關照,張饒居有華屋,食有山珍海味,寢有美姬嬌娘,出則駿馬華車,前呼後擁,待遇非同尋常。待考察結束路過徐州時,李熙特地設宴款待,問張饒海州是否能開鹽場,張饒滿口應承可以,表示回京後即當全力促成此事。李熙大喜,厚資遣送回京。
張饒知道李熙想在海州開鹽場,也知道李熙已經組建好了鹽商隊伍,隻待鹽場一開,他就包銷所產全部食鹽,謀取厚利。他更知道自己的頂頭上司王播是絕不允許李熙這麽幹的,在徐州虛晃了一槍後,一回到長安張饒立即換了副嘴臉,順著鹽鐵使王播的意思口稱海州不宜設鹽場,理由一共有十三條。
王播大喜,將張饒總結出的十三條不宜建鹽場的理由奏聞李恒,天子聞之也隻好作罷。消息由武寧軍駐上都進奏院傳回徐州,李熙勃然大怒,當即命李十三和杭虞進京跟張饒“好好說道說道”。
武寧軍進奏院出麵約張饒出來,李十三和杭虞對其曉之以理,誘之以利,張饒卻是王八吃秤砣鐵了心,油鹽不進,死活不肯改口。會談不歡而散。第二日,恰逢大朝會,禦史台侍禦史張睦當堂彈奏張饒在西川鹽鐵院使期間大肆收受蜀商賄賂的惡行。
李恒那天約好了與光王等一幹皇族兄弟出城打獵,聽到侍禦史彈奏張饒,拍案而起,叫一聲:“逮神策獄拷問。”因為用力過猛,皇帝自覺手腕僵麻,恐影響隨後的打獵活動,遂裝病退朝,從紫宸殿後門溜出,奔蓬萊殿換了袍服,出右銀台門會兄弟打獵去了。
神策獄早已得到內訪司的關照,見著張饒,二話不上先上刑具,張饒知難免一死,張嘴去咬舌頭,因膽子小,牙齒鬆,舌根沒能咬斷,隻咬破了舌頭尖,疼的他哇哇大叫。推官冷笑:“勸你有一說一,你這細胳膊細腿的熬不住。天子讓你進神策獄,是憐惜你,去了禦史台和大理寺你還有活路嗎,你自己當知道好歹。”
張饒眨巴眨巴眼,琢磨了一下這話,心中有了底,遂將王播如何指示他收受賄賂的事一五一十倒了個幹淨,又聲稱王播指使他暗中阻撓海州開鹽場,目的是維護蜀商的利益。推官對張饒的回答很滿意,取了他的口供,出門交給了後園中坐等消息的杭虞,杭虞拱手道謝,推官道:“都是一家人,不必客氣。”
杭虞帶著張饒的這份口供和李十三一起直接闖入王播的宅邸。王播看了張饒的供詞,寒著臉向二人說道:“張饒信口雌黃,完全是在誣陷我!我身為鹽鐵使,謀的是國家之利,海州能開鹽場於國有利,我豈會暗中阻撓?這完全是小人無恥的誣陷!此人慣於偽裝,可恨我一時不察竟被他給騙了。我要再派人去海州重新查訪此事,至於此人,你們愛怎麽處置隨你們的便,我無意見。”
李十三道:“海州本就有鹽場,江南鹽場興起後才廢棄,這侍郎應該是知道的,再派人去查訪又要耽擱到幾時,鹽稅乃國家命脈,豈容你們這樣推諉塞責?”
王播賠笑道:“國家法製如此,該走的程序還是要走的嘛,這樣吧,你們先幹起來,我王某人用名譽擔保,海州的鹽場一定能開辦起來。”
李十三收起張饒的供詞,道:“鹽場開張之日,某再來拜謝。”
新的考察使匆匆忙忙從長安來,匆匆忙忙在海州考察了一圈,匆匆忙忙返回長安,匆忙的連口水都沒撈著喝,王播根據新的考察結果鄭重地向李恒奏請在海州開設鹽場。李恒道:“海州那地方臨近賊國,可別讓賊子們偷了朕的鹽去,朕要派中使前去做鹽監。”此舉雖不合規,王播卻一句話也不敢多說,誰又知道這是哪路神仙在背後搞的鬼。
海州的鹽場從開建到建成隻用了一個月時間,建成當月出鹽,李恒派蘇佐明為鹽監。
自突吐承璀被殺後,蘇佐明做了一段時間的喪家犬,之所以沒把他當作突吐承璀的黨羽一刀殺了,是因為突吐承璀還沒死的時候蘇佐明就已經失寵,被貶在京外田莊裏種苜蓿草,養牛兼職剪羊毛,突吐承璀被殺後,他主動跳出來揭露野驢義父的罪狀,給正為羅織突吐承璀罪名而頭疼的樞密使王守澄幫了大忙。王守澄很欣賞他的懂事和無恥,決心重用他,此次李熙要開海州鹽場受阻,不得已借助了內訪司的力量,王守澄在武寧做過監軍知道由徐州向河朔販賣私鹽的便利,遂決心插一杠子,他答應幫李熙“說服”王播,條件是派人到海州鹽場做鹽監,王守澄的想法很樸素:你李熙打著為國家增賦稅的幌子,暗地裏準備販賣私鹽,可以,但好處不能讓你一個人獨吞,我也得撈一份。
丟了富庶的江南後,不光朝廷,內訪司的日子也不好過,這麽好的機會豈容放過?
派蘇佐明來的好處是,此子形如喪家犬,除了他王守澄,現在是無依無靠,正好可以利用,若東窗事發,則拋出去當個替死鬼,既髒不了自己,也不用心疼。
李熙的確是打算販賣私鹽,武寧軍境內榷鹽一鬥三百五十文,魏博、滄景等地,鬥鹽近四百文。鹽價高企,導致私鹽販運猖獗,各地官府都不同程度地參與到販賣私鹽的行列中,販賣的私鹽多來自江南,而江南境內的鹽場則多在王弼的掌握中。在海州開鹽場不僅自己可以多一條生財之道,還多了一個跟王弼討價還價的能力。
海州的鹽場建成後,一共發放了六份類似後世鹽引的鹽照,有鹽照的鹽商即是合法鹽商,地方官府不得以任何名義向鹽商加征稅斂,但在河朔這種亂局下,地方不可能不向鹽商伸手,不能公開征稅就加收各種費用,乃至公然敲詐勒索,因此李熙的思路並不是自己組建商隊將鹽販賣到河北其他地方,而是尊重原有的商業生態,隻是在供應環節上稍稍插一手。
簡單地說李熙聯合盟友包銷海州鹽場的鹽,他自己不賣鹽,而是將從鹽鐵院買來的低價鹽販售給原來的鹽商,至於這些鹽商是合法的還是非法的便不再他的考慮範圍內了。
此外,李熙還專門組建了一支走私軍,聲稱要向江南境內走私鹽,以鹽利養兵,順便破壞大宋的鹽鐵專賣製度,削弱大宋的經濟實力,最終達到拖垮大宋國的目的。但明眼人都知道李熙完全是在胡說八道。實際上,江南境內的鹽價遠比海州鹽價要便宜,平均下來每走私一鬥鹽過淮河李熙就要賠上五十文錢。
因此,李熙組建的走私團隊究竟打算向哪走私海鹽就很值得琢磨了。
包銷海鹽的六大鹽商之首是一個叫肖岩的人,肖岩這個名字聽著耳生,因為它是剛剛編造出來的假名字,使用他的人叫肖三,前大元帥府行軍司馬,現任密州刺史,他把從甬橋鹽鐵院購得的鹽轉手賣給海盜,由海盜賣給鹽梟,再由鹽梟販賣到除武寧外的所有河北軍鎮。除此之外,肖三還主持向高麗和北方蠻地走私海鹽。為此李熙正調兵遣將準備發動一次小規模遠征,在遼東建立一個橋頭堡,地點就選在今天的旅順附近。
六大鹽商中排行第二的是一個叫陳大喜的人,武寧軍節度使李熙的嶽父,他得到的鹽在武寧軍所轄七州二十九縣境內販賣,做的地地道道的正經生意。
六大鹽商中排行第三的是沐錚。沐錚原來在河東做煤炭生意,生意不溫不火,聞聽女兒在徐州得寵,來信詢問是否可以到徐州來發展,沐雅馨自然希望父親能過來,恰逢李熙要找一個人出麵組建商社,販運從大宋國走私來的糧食,二者一拍即合。李熙給嶽父麵子,專程派人去河東促請來徐州幫忙,沐錚樂滋滋地揣著三萬貫家當來到徐州,搖身一變成了徐州城首屈一指的大糧商。
沐錚負責向河東地區販運海鹽,無須他親自到河東走動,隻須接引河東來客即可,河東的池鹽質差價高,鹽梟活動猖獗。當然作為徐州首屈一指的合法商人,沐錚接待的都是地道的合法商人,至於這些商人把鹽買去賣給誰了,則完全不再他的考慮範圍內。
鐵匠打把菜刀,被人買去殺人,能怪鐵匠嗎?
三大鹽商雖然掛在私人名下,所得利潤卻都歸武寧軍倉曹所有,經手人除拿一份高薪外,每年視業績得一份獎金,僅此而已。
武寧軍節度使府下設倉、兵、騎、胄四曹,經過李熙的一番改造,其職責與以前大不相同,倉曹被改造成為武寧軍的財政部,兵曹被改造為參謀部,騎曹被改造為後勤部,胄曹則被改造為裝備部。
六大鹽商中的其他三位,一位是內訪司的人,他把低價購得的海鹽運到洛陽、長安兜售,謀取暴利。另兩人則是甬橋鹽鐵院和泗州鹽鐵院的人。鹽鐵院負責打擊鹽梟,抓到鹽梟後殺頭並沒收所得,所沒收的私鹽除一部分繳公外,大部分則被轉手倒賣,他們要的是一件合法的外衣,兜售以合法名義獲取的非法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