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糯是原右神火軍水軍的靈魂人物,陷入黨爭被撤職查辦,李熙愛惜其是個人才,最終從輕發落,饒了他一命,給了他三條船讓他去濟州島做海盜,目的在破壞新羅與ri本之間的海上商道,為將來向兩國傾銷商品打下基礎。
米糯,這位號稱大聖國航海第一人的人,欣然帶隊出發,他帶著兩條船在海上漂了一個多月,濟州島沒有找到,ri本沒找到,新羅也沒找到,卻神奇地穿過了對馬海峽,一路向東,在渤海國的沿海登陸靠岸。
麵對渤海國官吏的質問,米糯謊稱是大唐來的行商,要求當地開海禁,以通貿易。渤海的地方官員將他送往京城麵見渤海王,米糯侃侃而談,縱論天下大勢,天朝上國的煌煌氣象,讓渤海王不敢小覷,於是答應開辟港口與大唐進行貿易。米糯把隨身攜帶的物品拿出來與渤海人進行交易,獲利極豐,儼然成了海上巨商大賈。
一年後,他帶著滿滿一船金珠、香料、皮毛回到揚州,yu借揚州大總管之手助他東山再起,重返大聖國政壇,隻是時遷事移,許多事和他離開時已經完全不同了。李熙勸他離開政界,發揮他罕見的經商才能,重返渤海國,在海邊建立據點,徐圖發展,以成就一番偉業。
米糯對自己的經商才能信心十足,卻不願意做個平頭百姓,更不願意背井離鄉,常年待在那個尚不開化的鬼地方。李熙滿足他想當官的願望,任他為大吳國揚州大總管府海外殖民拓產使,讓他以大吳國官商的身份再次返回渤海國。
米糯卻不想領李熙這份情,他悄悄地跑到聖京城,上下活動,yu圖東山再起,卻忽然發現聖京城已經不再是陳蘇做王時的聖京城,他也不再是大聖國的將軍,他米糯不僅到哪都不受人待見,還有許許多多的人想拿他的腦袋來升官發財。
若不是李熙的右巡司在暗中保護,他懷疑自己不能活著走出聖京城,當他乘坐的船離開聖京城的船塘時,他的心情跌落到了穀底,自己的將來將如眼前的江水一樣,一片白茫茫。
但李熙沒有放棄他,在他人生最低穀的時候伸出了援助之手,米糯接受了李熙的任命,帶著李熙贈予的航海圖,重返渤海。李熙資助了他二十艘大小船隻和六百名士兵。這些士兵都是軍中罪人,不論在大吳國還是大唐都無立足之地。
在李熙給他的那份航海圖上標注著一個叫“海參崴”的名字,李熙告訴他這裏是一個很好的港口,完全可以作為將來殖民拓產的基地。李熙在航海圖上圈畫了海參崴的大致位置,描繪了這個港口附近的地形地貌,米糯拿著航海圖在渤海國沿海找了三個多月,終於找到了李熙所說的港口。那一刻,他驚恐難言,整整默了一整天沒有說話。
米糯在渤海國的發展很順利,渤海國地理廣闊,百姓稀少,不懂得海洋的重要,在米糯的連哄帶騙下,渤海王同意將海參崴劃給米糯停泊商船,條件是米糯從大唐運來的商品必須優先和渤海王室進行交易,價格方麵隨行就市,公道的很。
米糯在海參崴建了一座城堡,由一個大食人設計,外形雖然古怪,但勝在堅實耐用。城堡建成後,米糯繪其圖形送回揚州呈給李熙,請李熙題寫一塊匾額。李熙寫了“神火國”三個字,jing示米糯不忘此行的使命。
米糯把“神火國”三個字刻在了新城堡的城樓上,公然喊出了“神火國萬歲”,“海參崴萬歲”的口號,引來的是渤海國的討伐大軍,雙方攻守相持近一年,彼此傷亡都很大。渤海國內主戰派和主和派大臣吵作一團,主戰派認為大唐商人公然在渤海國海邊建國,若不剿滅,將來後果不堪設想。主和派則認為,大片的森林和平原被蠻族占據,國家不集中jing力解決內亂,卻為了爭奪一個微不足道的海邊小港而損折國家jing銳,這實在很不明智。
渤海王心裏是偏向主和的,他一輩子也沒到過海邊,也不想到那鬼地方去,但加之王後、王子和公主們不停地抱怨和大唐商人的戰爭讓他們買不到合意的商品。渤海王最終決定和大唐商人議和,他派使者到海參崴,承認米糯是神火國的王,渤海王願意與神火王停戰、建交,恢複商業來往,但他請神火王明白一件事:渤海國擁有方圓幾千裏的土地,幾百萬臣民,十萬jing銳的士兵,而神火國隻有區區一座城堡,一百多條破船,不足一千名兵卒,和渤海國全麵對抗是沒有好下場的。
米糯帶著使者登上附近的一座高山,用手指畫道:“我的國在這邊,渤海國在那邊,隻要渤海國謹守疆界,我國願意與渤海國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和渤海國停戰、締約、重開商路對剛剛神火國自然是有利的,如果渤海王堅持把戰爭進行下去,米糯隻好灰溜溜地逃走或躲入森林裏做野人,他的糧食已經耗盡,方圓幾百裏內都是茫茫森林和草原,想當強盜都沒有地方。
得知渤海國承認米糯建立的神火國後,李熙專門讓朱步亮鑄造了一枚“神火王印”派人送去,隨行的還有大批的軍械,這些軍械一部分用來武裝神火兵,一部分販賣給渤海國境內的蠻族,支援他們反抗暴政。蠻族們的生活太苦了,渤海王動輒洗劫他們的村寨,燒掉他們的房子,殺死他們的父兄,搶走他們的妻女,還趕走他們飼養的小豬。
因為過度關心節度使私生活而被送去海參崴的這名浮浪子名叫陳社,是陳招弟的一個堂兄,他常借看望陳招弟之機出入節度使府內宅,與內宅的幾個婢女眉來眼去,衛士將此事稟報了後院軍副兵馬使毛樂,毛副兵馬使這才尋了他一個不是打發到神火國思過去了。
……
中和三年秋十月,李熙來到長安,拜中書侍郎、同平章事。與李逢吉、丁文著、李紳同殿為宰相。諸相中李逢吉為秉筆宰相,與王守澄合作親密無間,把持朝政。
時當末世,長安城內外人心離散,權貴醉生夢死,百姓混沌度ri,全無半點振作之意。自中和三年六月起,大朝會已數月不開,延英奏對也時有時無,李熙拜相十餘ri難見李恒一麵,凡有政務悉數推給樞密使和宰相。李逢吉借執政事筆之機,吩咐堂後主書將重要政務在其單獨當值時送呈,不讓其他宰相與聞,而王守澄也每每選李逢吉當值時宣旨議事。
一ri,桂管經略使奏黃洞蠻破象州殺刺史鹿與及軍民三百人。桂管奏請調嶺南兵入境協防,恰李熙當值,為此事專門找兵部侍郎韓愈商議,得一方略,二ri奏開延英,李逢吉道:“昨ri我已經此事奏聞天子,天子已出方略,今早呈熟狀入內,天子已畫可矣。”
李熙驚道:“昨ri是我當值政事堂,一夜未曾離開,閣老怎知有外州軍報?莫非主書們將報狀拿到了政事堂外?”
李逢吉支吾難言,李熙喝協從官叫五房主書來問,李紳打圓場道:“茂華入朝時短,政務尚不能上手,閣老政務純熟,於此偶爾代理一兩樁,又有何妨嘛。”丁公著道:“同為執政,又何分彼此呢,而今國事艱難,諸位更大戮力同心。”
李逢吉訕訕道:“此事是老夫思慮不周,下不為例。”
事情過去沒多久,王守澄忽然來到政事堂,宣李熙入宮奏對。李熙見去的不是延英殿,便問其故,王守澄道:“天子在鬥雞台看鬥雞,有事召你,我估摸著他這會兒還在鬥雞台,故而領你去那邊瞅瞅。”李熙道:“樞密使不知天子在哪,領著我這位宰相在宮內亂轉,這起不成了天下第一等的笑話?這個宰相我是幹不了了。”
王守澄道:“你跟我發這牢sāo沒用,天子xing情所致,隨遇而安,我有什麽法子。你做不做宰相得天子說了算,我這個樞密使做不了主。”領著李熙來到鬥雞台,諸小兒曰天子去了三清宮,又去三清宮,道士曰剛走,出玄武門了,來到玄武門,衛士道沒出門,去了天王寺,待到天王寺,又答去了紫蘭殿,趕到紫蘭殿,宮女答與王淑妃一道去了自雨亭。再到自雨亭,有宮人答去中和殿擊球,待趕到中和殿,又說去了浴堂殿。到浴堂殿外,答曰與王淑妃在內沐浴,要李熙來了後回去,隔ri再奏對。王守澄道:“請奏明天子,李閣老也到門外,國事繁忙,拖不得。”內侍進去,少時出來宣李熙入殿。王守澄對李熙說道:“天子未曾宣我進去,我不敢入內,你自己去。”
拜別而去,李熙入殿內,迎麵見到一座白玉池鑲邊的浴池,蓄著半池熱水,水是流動的,從西南角的管口注入,從東北角的管洞排出,因為已是深秋,燒這一池溫水也不知要耗費多少薪炭。國家養一個兵一年所費不過二十幾貫,十萬兵不過兩百多萬貫,而宮廷內一年的薪炭開支即達二十萬貫!
元和初,天下有四十八鎮,大聖國建政江南後,鄂嶽、淮南、宣歙、兩浙、江西、福建丟失,經濟發達的潤、揚、楚、宣、常、蘇、湖、杭、越、明等州全部丟失。元和十四年前,國家一年賦稅收入一千兩百萬貫,到中和元年僅四百萬貫,後因海州鹽場出鹽,增收一百萬貫,達到五百三十萬貫。養神策兩軍尚且困難,西北邊軍因無糧餉叛亂此起彼伏。
在此情況下,宮廷用費依舊居高不下,粗略估計每年仍在五百萬貫以上,減去各處莊宅收入所得約一百五十萬貫外,缺口仍達三百五十萬貫。李熙入京之處,得知財政如此吃緊,曾當麵向李恒建議縮減宮中用度,放出多餘的宮女,減少各類賞賜,縮減宮妃們的頭麵衣飾費用。李恒爽快答應,讓李逢吉會同宣徽院擬狀,結果卻是一共削減了二十餘萬貫!
沒錢的大唐是個無解的局,王播在時施手段到處收刮百姓,以至長安百姓怨聲載道,後為安撫百姓,出王播鎮西川,繼任的戶部主官、鹽鐵使們愛惜羽毛,手段不夠狠辣,不要說收刮百姓,連西南各鎮正常的賦稅都收不上來。迫不得已才拿他做了幌子,連哄帶騙從兩川、山南東,山南西,金商、荊南等地刮了一百萬貫,卻也是杯水車薪,難濟大急。
李熙已經想好了,今天不論如何,他都要向李恒進言腰斬皇族用費,大唐是老李家的大唐,自己都不愛惜,還指望誰能愛惜?天子若不肯答應,那就大吵一架,索xing讓他革職回武寧去,這殘局誰愛玩誰玩,爺不伺候了。
眼前的一幕,忽然讓李熙產生了幻覺,大殿內空蕩蕩的,隻有一個年輕貌美的宮妃赤條條的在水中戲水。李熙捂住眼,轉身yu走,身後殿門卻驟然關閉。
李熙渾身發冷,自己不知不覺間已掉進了王守澄設下的陷阱裏。
宮妃**的爬上岸,用一塊巾帕包裹了豐腴的身體,赤著腳走到李熙背後,咳嗽了一聲,問道:“閣老為何以背見我?”李熙道:“外臣誤闖禁地,罪該萬死,怎敢造次?”宮妃道:“閣老來浴堂殿,宮中誰人不知?天子賜妾在此沐浴,宮中誰又不知?閣老見也見了,不見也是見了,左右如此,何必做小兒女姿態?倒墮了大唐宰相的威嚴?”
李熙聞聽這話,霍然轉過身去。那宮妃近在咫尺,歪著一顆濕漉漉的小腦袋望著他,她年紀不過十六七歲。李熙吃了一驚:“你是,秋紋?”宮妃點點頭,淺笑道:“常秋紋,虧得叔叔還記得我。”坐實了宮妃的身份後,李熙愕然道:“你幾時入了宮?既然是淑妃,邸報上應該登載,上善公不是在眉州為官嗎?又怎麽?……”
一時有太多的疑問要問,李熙有些語無倫次,臉也憋的通紅。
“我不是賢妃,我剛剛入宮,隻是一名宮婢。”常秋紋說著,解開了裹在身上的浴巾,將尚未發育完整的身體整個兒展示給李熙。
她眼眶裏蓄著滿滿的淚水,淒然一笑,道:“叔父不要賤看我,秋紋走投無路了。”
李熙抓起浴巾將她整個人裹住,說道:“我早該料到是上善公出事了,你不要怕,這件事我來想辦法。”
常秋紋泣道:“他們說若我不能勾引叔父入套,父親就要坐罪殺頭,母親和弟弟也要永遠留在南詔國為奴。”
李熙道:“傻孩子,自我踏進浴堂殿起,我就已經入套了。他們並非要害我,隻是jing告我不要幹政。他們都是一群卑劣的小人,這怪不得你。不要內疚。”
常秋紋踮起腳尖,在李熙的臉上啄了一下,再次解開身上的浴巾,身上的水已經幹透,浴巾自肩頭滑落在地,她揚起臉來喃喃說道:“心雖然卑劣,身體卻是幹淨的,叔父能成全秋紋的一顆孝心嗎?”
李熙的喉結蠕動了一下,淒然轉身走到殿門前,用拳砸門,三五下,門開。殿門外,有內侍叉手肅立,見李熙出來,躬身相迎,引著他出後宮,回前朝中書省。
李恒這ri根本不在宮中,所謂宣召奏對都是假的,是王守澄在向自己示威,他是在宣告大唐的大明宮其實是他王家的,他可以帶著你四處隨便逛逛,還能把你騙進宮妃的浴室,更能讓皇帝的嬪妃主動勾引你,但凡心智正常的人都該知道何去何從了。
第二天,李熙稱病請辭,辭呈留中不發。
過了兩ri,邸報上登載眉州刺史常懷德罷為開州司馬,原因是南詔寇邊,護民不利,僅僅隻是貶官已經是謝天謝地了,南詔國趁大唐虛弱之際,北上侵略成都,掠百姓十萬人南歸,兩川多少官員因此人頭落地?眉州城破,百姓十失其九,身為刺史,常懷德死一百次也不為過。
米糯,這位號稱大聖國航海第一人的人,欣然帶隊出發,他帶著兩條船在海上漂了一個多月,濟州島沒有找到,ri本沒找到,新羅也沒找到,卻神奇地穿過了對馬海峽,一路向東,在渤海國的沿海登陸靠岸。
麵對渤海國官吏的質問,米糯謊稱是大唐來的行商,要求當地開海禁,以通貿易。渤海的地方官員將他送往京城麵見渤海王,米糯侃侃而談,縱論天下大勢,天朝上國的煌煌氣象,讓渤海王不敢小覷,於是答應開辟港口與大唐進行貿易。米糯把隨身攜帶的物品拿出來與渤海人進行交易,獲利極豐,儼然成了海上巨商大賈。
一年後,他帶著滿滿一船金珠、香料、皮毛回到揚州,yu借揚州大總管之手助他東山再起,重返大聖國政壇,隻是時遷事移,許多事和他離開時已經完全不同了。李熙勸他離開政界,發揮他罕見的經商才能,重返渤海國,在海邊建立據點,徐圖發展,以成就一番偉業。
米糯對自己的經商才能信心十足,卻不願意做個平頭百姓,更不願意背井離鄉,常年待在那個尚不開化的鬼地方。李熙滿足他想當官的願望,任他為大吳國揚州大總管府海外殖民拓產使,讓他以大吳國官商的身份再次返回渤海國。
米糯卻不想領李熙這份情,他悄悄地跑到聖京城,上下活動,yu圖東山再起,卻忽然發現聖京城已經不再是陳蘇做王時的聖京城,他也不再是大聖國的將軍,他米糯不僅到哪都不受人待見,還有許許多多的人想拿他的腦袋來升官發財。
若不是李熙的右巡司在暗中保護,他懷疑自己不能活著走出聖京城,當他乘坐的船離開聖京城的船塘時,他的心情跌落到了穀底,自己的將來將如眼前的江水一樣,一片白茫茫。
但李熙沒有放棄他,在他人生最低穀的時候伸出了援助之手,米糯接受了李熙的任命,帶著李熙贈予的航海圖,重返渤海。李熙資助了他二十艘大小船隻和六百名士兵。這些士兵都是軍中罪人,不論在大吳國還是大唐都無立足之地。
在李熙給他的那份航海圖上標注著一個叫“海參崴”的名字,李熙告訴他這裏是一個很好的港口,完全可以作為將來殖民拓產的基地。李熙在航海圖上圈畫了海參崴的大致位置,描繪了這個港口附近的地形地貌,米糯拿著航海圖在渤海國沿海找了三個多月,終於找到了李熙所說的港口。那一刻,他驚恐難言,整整默了一整天沒有說話。
米糯在渤海國的發展很順利,渤海國地理廣闊,百姓稀少,不懂得海洋的重要,在米糯的連哄帶騙下,渤海王同意將海參崴劃給米糯停泊商船,條件是米糯從大唐運來的商品必須優先和渤海王室進行交易,價格方麵隨行就市,公道的很。
米糯在海參崴建了一座城堡,由一個大食人設計,外形雖然古怪,但勝在堅實耐用。城堡建成後,米糯繪其圖形送回揚州呈給李熙,請李熙題寫一塊匾額。李熙寫了“神火國”三個字,jing示米糯不忘此行的使命。
米糯把“神火國”三個字刻在了新城堡的城樓上,公然喊出了“神火國萬歲”,“海參崴萬歲”的口號,引來的是渤海國的討伐大軍,雙方攻守相持近一年,彼此傷亡都很大。渤海國內主戰派和主和派大臣吵作一團,主戰派認為大唐商人公然在渤海國海邊建國,若不剿滅,將來後果不堪設想。主和派則認為,大片的森林和平原被蠻族占據,國家不集中jing力解決內亂,卻為了爭奪一個微不足道的海邊小港而損折國家jing銳,這實在很不明智。
渤海王心裏是偏向主和的,他一輩子也沒到過海邊,也不想到那鬼地方去,但加之王後、王子和公主們不停地抱怨和大唐商人的戰爭讓他們買不到合意的商品。渤海王最終決定和大唐商人議和,他派使者到海參崴,承認米糯是神火國的王,渤海王願意與神火王停戰、建交,恢複商業來往,但他請神火王明白一件事:渤海國擁有方圓幾千裏的土地,幾百萬臣民,十萬jing銳的士兵,而神火國隻有區區一座城堡,一百多條破船,不足一千名兵卒,和渤海國全麵對抗是沒有好下場的。
米糯帶著使者登上附近的一座高山,用手指畫道:“我的國在這邊,渤海國在那邊,隻要渤海國謹守疆界,我國願意與渤海國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和渤海國停戰、締約、重開商路對剛剛神火國自然是有利的,如果渤海王堅持把戰爭進行下去,米糯隻好灰溜溜地逃走或躲入森林裏做野人,他的糧食已經耗盡,方圓幾百裏內都是茫茫森林和草原,想當強盜都沒有地方。
得知渤海國承認米糯建立的神火國後,李熙專門讓朱步亮鑄造了一枚“神火王印”派人送去,隨行的還有大批的軍械,這些軍械一部分用來武裝神火兵,一部分販賣給渤海國境內的蠻族,支援他們反抗暴政。蠻族們的生活太苦了,渤海王動輒洗劫他們的村寨,燒掉他們的房子,殺死他們的父兄,搶走他們的妻女,還趕走他們飼養的小豬。
因為過度關心節度使私生活而被送去海參崴的這名浮浪子名叫陳社,是陳招弟的一個堂兄,他常借看望陳招弟之機出入節度使府內宅,與內宅的幾個婢女眉來眼去,衛士將此事稟報了後院軍副兵馬使毛樂,毛副兵馬使這才尋了他一個不是打發到神火國思過去了。
……
中和三年秋十月,李熙來到長安,拜中書侍郎、同平章事。與李逢吉、丁文著、李紳同殿為宰相。諸相中李逢吉為秉筆宰相,與王守澄合作親密無間,把持朝政。
時當末世,長安城內外人心離散,權貴醉生夢死,百姓混沌度ri,全無半點振作之意。自中和三年六月起,大朝會已數月不開,延英奏對也時有時無,李熙拜相十餘ri難見李恒一麵,凡有政務悉數推給樞密使和宰相。李逢吉借執政事筆之機,吩咐堂後主書將重要政務在其單獨當值時送呈,不讓其他宰相與聞,而王守澄也每每選李逢吉當值時宣旨議事。
一ri,桂管經略使奏黃洞蠻破象州殺刺史鹿與及軍民三百人。桂管奏請調嶺南兵入境協防,恰李熙當值,為此事專門找兵部侍郎韓愈商議,得一方略,二ri奏開延英,李逢吉道:“昨ri我已經此事奏聞天子,天子已出方略,今早呈熟狀入內,天子已畫可矣。”
李熙驚道:“昨ri是我當值政事堂,一夜未曾離開,閣老怎知有外州軍報?莫非主書們將報狀拿到了政事堂外?”
李逢吉支吾難言,李熙喝協從官叫五房主書來問,李紳打圓場道:“茂華入朝時短,政務尚不能上手,閣老政務純熟,於此偶爾代理一兩樁,又有何妨嘛。”丁公著道:“同為執政,又何分彼此呢,而今國事艱難,諸位更大戮力同心。”
李逢吉訕訕道:“此事是老夫思慮不周,下不為例。”
事情過去沒多久,王守澄忽然來到政事堂,宣李熙入宮奏對。李熙見去的不是延英殿,便問其故,王守澄道:“天子在鬥雞台看鬥雞,有事召你,我估摸著他這會兒還在鬥雞台,故而領你去那邊瞅瞅。”李熙道:“樞密使不知天子在哪,領著我這位宰相在宮內亂轉,這起不成了天下第一等的笑話?這個宰相我是幹不了了。”
王守澄道:“你跟我發這牢sāo沒用,天子xing情所致,隨遇而安,我有什麽法子。你做不做宰相得天子說了算,我這個樞密使做不了主。”領著李熙來到鬥雞台,諸小兒曰天子去了三清宮,又去三清宮,道士曰剛走,出玄武門了,來到玄武門,衛士道沒出門,去了天王寺,待到天王寺,又答去了紫蘭殿,趕到紫蘭殿,宮女答與王淑妃一道去了自雨亭。再到自雨亭,有宮人答去中和殿擊球,待趕到中和殿,又說去了浴堂殿。到浴堂殿外,答曰與王淑妃在內沐浴,要李熙來了後回去,隔ri再奏對。王守澄道:“請奏明天子,李閣老也到門外,國事繁忙,拖不得。”內侍進去,少時出來宣李熙入殿。王守澄對李熙說道:“天子未曾宣我進去,我不敢入內,你自己去。”
拜別而去,李熙入殿內,迎麵見到一座白玉池鑲邊的浴池,蓄著半池熱水,水是流動的,從西南角的管口注入,從東北角的管洞排出,因為已是深秋,燒這一池溫水也不知要耗費多少薪炭。國家養一個兵一年所費不過二十幾貫,十萬兵不過兩百多萬貫,而宮廷內一年的薪炭開支即達二十萬貫!
元和初,天下有四十八鎮,大聖國建政江南後,鄂嶽、淮南、宣歙、兩浙、江西、福建丟失,經濟發達的潤、揚、楚、宣、常、蘇、湖、杭、越、明等州全部丟失。元和十四年前,國家一年賦稅收入一千兩百萬貫,到中和元年僅四百萬貫,後因海州鹽場出鹽,增收一百萬貫,達到五百三十萬貫。養神策兩軍尚且困難,西北邊軍因無糧餉叛亂此起彼伏。
在此情況下,宮廷用費依舊居高不下,粗略估計每年仍在五百萬貫以上,減去各處莊宅收入所得約一百五十萬貫外,缺口仍達三百五十萬貫。李熙入京之處,得知財政如此吃緊,曾當麵向李恒建議縮減宮中用度,放出多餘的宮女,減少各類賞賜,縮減宮妃們的頭麵衣飾費用。李恒爽快答應,讓李逢吉會同宣徽院擬狀,結果卻是一共削減了二十餘萬貫!
沒錢的大唐是個無解的局,王播在時施手段到處收刮百姓,以至長安百姓怨聲載道,後為安撫百姓,出王播鎮西川,繼任的戶部主官、鹽鐵使們愛惜羽毛,手段不夠狠辣,不要說收刮百姓,連西南各鎮正常的賦稅都收不上來。迫不得已才拿他做了幌子,連哄帶騙從兩川、山南東,山南西,金商、荊南等地刮了一百萬貫,卻也是杯水車薪,難濟大急。
李熙已經想好了,今天不論如何,他都要向李恒進言腰斬皇族用費,大唐是老李家的大唐,自己都不愛惜,還指望誰能愛惜?天子若不肯答應,那就大吵一架,索xing讓他革職回武寧去,這殘局誰愛玩誰玩,爺不伺候了。
眼前的一幕,忽然讓李熙產生了幻覺,大殿內空蕩蕩的,隻有一個年輕貌美的宮妃赤條條的在水中戲水。李熙捂住眼,轉身yu走,身後殿門卻驟然關閉。
李熙渾身發冷,自己不知不覺間已掉進了王守澄設下的陷阱裏。
宮妃**的爬上岸,用一塊巾帕包裹了豐腴的身體,赤著腳走到李熙背後,咳嗽了一聲,問道:“閣老為何以背見我?”李熙道:“外臣誤闖禁地,罪該萬死,怎敢造次?”宮妃道:“閣老來浴堂殿,宮中誰人不知?天子賜妾在此沐浴,宮中誰又不知?閣老見也見了,不見也是見了,左右如此,何必做小兒女姿態?倒墮了大唐宰相的威嚴?”
李熙聞聽這話,霍然轉過身去。那宮妃近在咫尺,歪著一顆濕漉漉的小腦袋望著他,她年紀不過十六七歲。李熙吃了一驚:“你是,秋紋?”宮妃點點頭,淺笑道:“常秋紋,虧得叔叔還記得我。”坐實了宮妃的身份後,李熙愕然道:“你幾時入了宮?既然是淑妃,邸報上應該登載,上善公不是在眉州為官嗎?又怎麽?……”
一時有太多的疑問要問,李熙有些語無倫次,臉也憋的通紅。
“我不是賢妃,我剛剛入宮,隻是一名宮婢。”常秋紋說著,解開了裹在身上的浴巾,將尚未發育完整的身體整個兒展示給李熙。
她眼眶裏蓄著滿滿的淚水,淒然一笑,道:“叔父不要賤看我,秋紋走投無路了。”
李熙抓起浴巾將她整個人裹住,說道:“我早該料到是上善公出事了,你不要怕,這件事我來想辦法。”
常秋紋泣道:“他們說若我不能勾引叔父入套,父親就要坐罪殺頭,母親和弟弟也要永遠留在南詔國為奴。”
李熙道:“傻孩子,自我踏進浴堂殿起,我就已經入套了。他們並非要害我,隻是jing告我不要幹政。他們都是一群卑劣的小人,這怪不得你。不要內疚。”
常秋紋踮起腳尖,在李熙的臉上啄了一下,再次解開身上的浴巾,身上的水已經幹透,浴巾自肩頭滑落在地,她揚起臉來喃喃說道:“心雖然卑劣,身體卻是幹淨的,叔父能成全秋紋的一顆孝心嗎?”
李熙的喉結蠕動了一下,淒然轉身走到殿門前,用拳砸門,三五下,門開。殿門外,有內侍叉手肅立,見李熙出來,躬身相迎,引著他出後宮,回前朝中書省。
李恒這ri根本不在宮中,所謂宣召奏對都是假的,是王守澄在向自己示威,他是在宣告大唐的大明宮其實是他王家的,他可以帶著你四處隨便逛逛,還能把你騙進宮妃的浴室,更能讓皇帝的嬪妃主動勾引你,但凡心智正常的人都該知道何去何從了。
第二天,李熙稱病請辭,辭呈留中不發。
過了兩ri,邸報上登載眉州刺史常懷德罷為開州司馬,原因是南詔寇邊,護民不利,僅僅隻是貶官已經是謝天謝地了,南詔國趁大唐虛弱之際,北上侵略成都,掠百姓十萬人南歸,兩川多少官員因此人頭落地?眉州城破,百姓十失其九,身為刺史,常懷德死一百次也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