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吳黃龍元年(229)chun*,冬天的寒氣尚未脫盡,建業江麵上便開來了一支前所未見的巨大艦隊,立即引得觀者如堵。


    曆來到建業通商的外來商民船隻皆褊小,素未有如此者。東吳的水官連忙通事接洽,原來是遼東公孫淵派遣的使臣。


    公孫氏是當時中國東北地方的割據勢力,從祖輩公孫度開始經營遼東,到魏太和二年公孫淵篡奪叔父公孫恭職位以後,共領有遼東、樂浪、玄菟三郡,二十萬戶,六十萬口。官拜曹魏遼東太守,車騎將軍、假節,封平郭侯。雖然受到如此重封,然而實際遼東一帶並不受曹魏的節製。從公孫度開始,公孫一族就視東北為si產,任意處分。公孫度曾分遼東郡為遼西中遼郡,並任命太守。後來曹cāo追討袁氏兄弟到遼東,封公孫度為永寧鄉侯,公孫度斷然曰:“我王遼東,何永寧也!”表現對中原朝廷的不屑。其時中原隳亂,人物多避於遼東、雍涼、荊揚、蜀中,故中國弱而四夷強。曹魏方專注經略南方,故將東北作為“絕域”處置,而對公孫氏采取懷柔羈縻態度。公孫氏亦依仗山川險阻,遠居海外之故,陽奉yin違,暗中發展自己的勢力。


    公孫氏對zhongyāng朝廷桀驁不遜,而對海東諸小國,更儼然以中國代理人的身份出現。從漢代起,遼東\樂浪諸郡就是以中原朝廷代表的身份,處理東夷各國的朝貢獻納事務。各國使者非有特殊身份與情況,不必跋涉千山萬水到中國的國都長安洛陽,直接在此就近完成外交儀式。到了公孫氏掌權,則幹脆斷絕了東夷各國與中原朝廷往來的道路,完全將各國使者留在領內進行朝貢,從而實際上將自己置於宗主國的地位上。各國不明就裏,依舊封貢不斷。還是在公孫度時代,度將宗女下嫁給夫餘王尉仇台以結交友好.建安年間,公孫康分屯樂浪郡有縣以南荒地為帶方郡,並將這裏作為新的外交辦事點,聚集了外交官員,集中處理外事。於是南方三韓\諸倭來朝.公孫康又趁高句麗內訌出軍擊之,破其國,焚燒邑落,逼迫其遷都,收降其餘眾.正是通過數代軟硬兼施\文武並濟,終於在海東諸國中建立了絕高的威望.當是時,句麗震懾,夫餘親附,倭韓敬服,海東莫可與相較者,鹹伏首鞠躬至闕下.公孫氏霸業臻於鼎盛.


    於是,到太和二年公孫淵反亂為止,公孫氏已無後顧之憂,躍躍yu試,希圖逐鹿中原.而當時天下三分,吳蜀連兵以窺中國.公孫氏偏處海東,yu與中國抗衡,可交結呼應者唯吳越之地.出於如此的戰略構想,公孫淵派出了曆史上第一批遼東使臣.以後,公孫淵又先後派遣了三次遣吳使.


    但是,遼東的使者又是如何行駛到達江東的呢


    分析地圖,遼東使者的船隊行經的黃海海域,終年盛行逆時針的黃海沿岸流,即在朝鮮半島西岸自南向北,在山東\江蘇沿岸自北向南.以當時的航海技術,雖然有較大距離的遠洋航行,但是仍然以近海航行為主.事實上,直到元代,中國的海上運糧船仍然大多取道沿海,而非遠離海岸的較近航線.所以可以推斷,在元代以前1000年的三國時期,近海航行必將更為普遍,而遠海航行技術在北中國,隻能是鳳毛麟角.遼東使者船隊沿岸航行無疑.但是,山東\江蘇沿岸為魏國勢力範圍,所以遼東隻能取道朝鮮西海岸,逆海流緩慢而行.然後在朝鮮半島西南海域某處,將船頭掉轉向西南,如此方能正確到達吳國地界.朝鮮半島西岸是傳統的航海路線,倭使朝覲中國的必經之路,三國誌上有詳盡記載.公孫氏緊緊掌握海東諸國,對這條航路也應熟悉.但是,在茫茫大海之上,遼東使又如何判定,具體於何處向西南轉向,又如何判定轉向的角度呢失之毫厘,謬之千裏,對航海者猶為如此,計算稍微偏差,輕則財貨漂沒,甚者殞身溟陌.


    對於當時肩負重要國家使命的使臣來說,是一點偏差都不能出現的.否則自己身命是小,耽擱軍國大事才甚關利害.迄公孫氏滅亡前,公孫淵還派遣過向東吳的求援使.如此關乎國家興亡重大使命的遼東使,公孫淵憑借什麽來確保萬無一失的呢


    隻有一個可能:公孫氏在這個航路拐點上有著陸補給點.著陸點就在朝鮮半島西南角一帶.


    當時,朝鮮半島西南部正是馬韓的勢力範圍.而馬韓正是公孫氏的藩國,兩方曆來友好,從未發生過征戰.馬韓在水路上幫助公孫氏是完全在情理之中的.那麽登陸補給點也就在馬韓領內.


    但是這並不是最終的答案,事實遠沒有這麽簡單.


    在上,記載了州胡這麽個地方:州胡在馬韓之西海中大島上,......乘船往來,市買韓中.


    同樣的文字出現在的東夷傳中.州胡是哪裏觀察地圖將一目了然.馬韓當時是朝鮮南部的龐大勢力,據說祖先是從北方逃來的商箕子子孫王準.不但自身有五十四個加盟邦國,而且控製東方由秦移民組成的辰國的十二個邦國.在朝鮮半島西南角的馬韓以西,唯一可以稱的上大島,足以duli於馬韓之外的,惟有濟州島而已.濟州島到朝鮮半島貿易頻繁,乘船往來,市買韓中,那麽公孫氏到達州胡也是完全有可能的.離江東較朝鮮半島為近的州胡被當作登陸補給點是更為有利的選擇.


    一個旁證:***大探海


    三國誌吳主傳記載,就在遼東使到達建業後不久,黃龍元年五月,孫權使校尉張剛、管篤之遼東。他們的航線我們無由得知.早在建安年間,東吳就曾派遣過到遼東的使臣,但是被當時的遼主公孫康斬殺.但是那時侯三分局勢尚未形成,北方遠未統一.根據赤壁大戰曹魏軍隊的表現,北方的水軍勢力非常薄弱.所以東吳可以毫無忌憚的沿山東江蘇海岸航行.但是到229年,北方已然統一了20年,魏水軍勢力已今非昔比.這從曹丕在黃初六年以舟師自譙循渦入淮......臨江觀兵,戎卒十餘萬,旌旗數百裏的記載可見一斑.曹丕當時傲然賦詩說:誰雲江水廣,一葦可以航,以一文弱秉xing而賦出如此豪壯不亞乃父的詞句,依可想見當下曹軍水師盛狀.可以說,即令進取不足,守成則有餘.東吳斷不能再走原路了.吳嘉禾元年,將軍周賀出使遼東,返回路上被魏將田豫要擊,斬賀於成山,也恰恰說明這一點.所以開拓赴遼新航路對東吳來說就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與其自己漫無目標的探索新航路,則不如跟從公孫氏跑一趟.據在下推測本次東吳使就是搭乘遼東使的返航船一行前往的.


    但是對於當時分裂著的中華來說,每一個勢力都想充當中華的唯一代表,在自己周圍形成一個小中華群體,於是就招使周邊邦國來訪,造成萬國來朝的局麵,從而證明自己才是中國的正宗.王莽篡位的時代,都不忘記偽造幾個外國使臣和進獻的方物,足見外國對中國朝廷的權威多麽重要.遼東威服海東,也有攜外方以自雄的意義.他斷絕了中國與海東的往來,自然也不會允許其他勢力插手.所以東吳使者搭乘遼東船隻能獲得多少有用的訊息就可想而知了.事實上直到1400年後大航海時代,航海路線還是各國間互相保守的秘密.東吳使的境遇實在是可以理解的.


    吳黃龍元年(229)chun正月,孫權派遣了一支由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的***探險隊出海尋找亶洲.夷洲.這兩個海島是自遠古以來就傳說的仙島,近年來卻被百姓驗明確有其地,並且其中亶洲傳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將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蓬萊神仙不得,徐福畏誅不敢還,遂止此洲.,亶洲因為太遠,沒有找到.這個夷洲就是現在的台灣也已經是當代學者的共識.那麽台灣島就可以排除.


    在ri本弘仁六年編寫的裏,有這樣的條目:


    牟佐村主――――呉孫権男高の後―――――――――――――――左京諸蕃下


    牟佐呉公――――呉國王子青清王の後―不見―――――――――未定雑姓大和國


    茨田勝―――――呉國王、孫皓の後、富加牟枳君の後――――――河內國諸蕃


    蜂田薬師――――呉主孫権王の後―――――――――――――――和泉國諸蕃


    這四家都是吳國的宗族.孫權長子孫登,字子高,其後裔輾轉東徙,在ri本改姓身俠。身俠,一作“牟佐”,是大和國高市郡的地名,孫登後裔移居ri本後,取地名為姓.這個記載無論真假,都可見東吳對倭有直接的往來.如果是真的,價值自不待言;即令有假,其為旁人冒稱,那麽一個前提就是吳國後裔的名分足以抬高自己身份.編撰的年代已經在東吳滅亡後五六百年,吳王後裔這樣的名分居然仍是令普通人敬仰的尊貴身份.這隻能解釋為東吳強大的國力對倭產生重大的影響,給其人民留下深刻印象.反過來說,倘若吳國與倭沒有國交,倭人了解吳國是根據後人的傳言記述,那麽斷不會對一個早已滅亡的陌生國家的王族心存敬畏的.亦即是說,東吳到滅亡為止開通了能到達九州的航路.所以,這個有來無往的亶洲就隻能是濟州島了.


    然而,孫權探求亶洲目的又何在呢出海探險,又為什麽要派甲士多達***呢有人認為是為了出海虜獲人口.但是我們結合前文,不難發現,此次探險隻與遼東使來航相差1年,又恰恰在應答使回歸以後.所以綜合前文推測可以進一步認為,由於前次使者並沒有掌握確切的航海資料,本次出海就是為了依據使者提供的有限信息,尋找遼東至江東的航路拐點亶洲.亶洲之所以百姓有來無往,則是因為公孫氏在其上有補給點,從而封鎖了情報.東吳派遣甲士隨同探險就是為了奪取這個據點.這樣,東吳的這次目的不明的大探海,就成為公孫氏在濟州島上有據點的有力印證.且甲士派遣多達***,我們更可以估計該據點規模之大了.然而二位將領不但mi失方向,誤入歧途,無功而反,而且欺瞞虛報,企圖méng混過關,所以直接就被問斬了.


    東吳的收獲


    ri本在我國史籍上出現很早,最古老的可以追溯到山海經的記載.但是從開始,才開始對ri本有了詳盡的描述.此後直到宋史,對ri本的紀述鮮有什麽新鮮的變化.如就在下所知,到南朝宋為止,對ri本的印象始終是高驪東南大海中,而且ri本的朝覲航路也仍然是從對馬到半島南岸,然後沿岸北行,隻不過後半段不是航行到中國北方的遼東或者洛陽,而是沿江蘇海岸南下入長江口.由此可知,三國吳時代中國絕對沒有直通ri本的航線.但是ri本現在有大量的銅鏡等考古物證,證明了東吳與倭的交流.而且前文談到,東吳的皇族宗親也最終逃亡到ri本.這又如何解釋呢隻有一種可能:東吳雖然不能直通倭地,但是卻掌握了從朝鮮半島到倭國的航線.那麽,東吳必定是在朝鮮半島尋找到了一個登陸點.可見,東吳雖然沒有找到傳說中的亶洲,卻也非全然一無所獲.當然,這個發現並不一定是在***大探海.


    相對於遼闊的東海,從江東出海到達朝鮮半島的概率遠比到濟州概率為高.而由於馬韓當時強大的實力與對公孫氏的親善態度,使得公孫氏對其並沒有集中太多的注意力.這就給東吳的介入製造了機會.東吳可以利用中國傳統的薄取厚予的原則換得馬韓人的信任,使馬韓嚐到甜頭,願意協助東吳,從而與之建立外交關係.當然,這一切都是在隱瞞公孫氏的情況下開展的.馬韓一仆二主,左右逢源,當時應該是有莫大的好處,但是也為ri後埋下了禍根.


    又一個旁證:句麗大逃亡


    吳嘉禾二年目的出使的大隊人馬竟頃刻間灰飛湮滅,由自己一意孤行送上絕路,這實在是讓花甲之年的紫髯老漢孫權由衷的懊惱.他氣的大叫,宣示要血債血償.尚書仆shè薛綜等立即進諫製止.事情便也就這麽過去了.


    然而孫權的使團並沒有全軍覆沒.中使秦旦、張群、杜德、黃疆四個人從玄菟郡逃脫了重重追殺,翻越川嶺,披荊斬棘,終於到達了東麵的句驪國.在那裏他們得到了國王宮的救治與補給,終於帶著當地土產千枚貂皮,十具鶡雞皮,和25個隨從,生還江東.


    然而,這四位窮途末路的竄荒使者又是以什麽途徑回國的呢


    參照我們可以知道,這裏的句驪國是高句麗.高句麗素居山業山野,不習水行,一貧如洗的東吳使自無船隻,無法從這裏出海.又不能折回遼東尋找渡口,那麽,他們渡航回國的起點就隻能是三韓沿海了.前文說到,當時天下各勢力都對與外國交通有強烈的渴求,所以此次東吳使經過了三韓,以後吳國必然會與三韓建立外交關係.然後再以三韓為起點,開展與倭人的往來.從這個意義上將,四使大逃亡不僅僅是打開了通往高句麗的窗口,更是開啟了與倭韓官方往來的門戶,功勳卓著.


    然而事實僅限於此嗎還有一些疑點尚存.如四使脫出虎口後徑直向東出走便甚為可怪.遼東遠在江東之北,異國逃亡,援絕糧盡,四使者為何南轅北轍空耗其力呢尤其逃亡途中,張群在困於膝生惡創難於行進之際,勸大家丟下自己奮前疾行說:卿諸人宜速進道,冀有所達。仿佛他們行進已然有了既定目標,並無遁入絕域莽原的惶然無措.可以猜測,他們是早就知道玄菟郡東的句驪國的.他們甚至還清楚的了解它於公孫氏積怨甚深,詔言有賜為遼東所攻奪,用這種言辭méng蔽句驪王宮.而這些情報公孫氏是不會透lu給他們的,所以情報的來源就隻能是東吳自己在韓半島的情報采集站了.另外,四使在韓半島沿海能找到足以容納30人並能承載一定貨物的船隻並最終安全跨越東海回歸祖國,似乎太過幸運.合理的解釋是,他們在韓半島上受到了東吳在韓半島據點的幫助.如此可知,三韓與東吳的國交要來得更早一些,而逃亡事件隻是為我們確定韓吳國交啟始年代提供了一個下限.


    再一個旁證:空曠的地圖


    魏景初二年,曹睿派遣海陸兩麵攻打公孫氏.其中劉昕、鮮於嗣越海平定了帶方樂浪兩郡,又當下封賞了三韓的臣智以邑郡和邑長的印綬,試圖維護傳統友誼.然而馬韓似乎並不買帳.後來到了弓遵\劉茂管理樂浪帶方二郡的時候,部從事吳林認為三韓是樂浪屬地,辰國是中國舊民,就打算劃分辰國十二國中的八國歸樂浪管轄.結果因為翻譯官出了點差錯,又有臣智在旁邊煽風點火,ji的馬韓國王火冒三丈,發兵攻打帶方郡崎離營。結果二郡連兵反擊,馬韓哪裏是對手,就被二郡滅亡了.


    弓遵也在這次戰鬥中戰死.


    中隊既然與馬韓交戰,並且深入其境,攻破了他的國都,將其滅亡,可以想象必然應該深刻了解對方的地理方位.然而猶為可笑的是,在中,雖然關於邈遠的女王國邪馬台的位置裏數方向非常詳盡,但是對三韓共七十八國的地理方位卻完全沒有記載.我們可以想象,當曹魏官吏繪製海東地圖時,韓半島的輪廓將十分完整準確,而其中卻是一片空白......這即使是理解為中國對倭重視超過三韓,也難以完全解釋.上述事實說明,即使經過戰爭曹魏也沒有能真正控製與了解三韓.這也隻能被理解為又一次信息屏蔽-----不過不是在海上-----吳人憑借在馬韓的據點而控製馬韓,令曹魏不能獲得三韓的信服,也就無法獲得三韓的確切信息.況且曆來與中國是友好國家素無交戰的馬韓,這次何以竟至於刀兵相見馬韓罪過未深,二郡為何一定要滅亡之呢身經數戰的的常勝將郡太守一級大員弓遵又何以至於戰死沙場呢可見此次戰鬥亦並非為史***載那麽簡單,甚至也有吳國人挑唆與參與的成分.也許曹魏滅亡的馬韓僅僅是馬韓五十四國北部的一個邦國而已.事後馬韓諸國中的伯濟國興起,統一諸國,就是南北朝時代強大的百濟國,這是後話.


    小結


    總前所述,通過對古籍碎片的連綴縫合,對曆史真實的查考推證,我們大略可以描繪出韓國在三國時期的外交關係.最早韓國是公孫氏的屬國,公孫氏通過在州胡建立據點,掌控著從遼東到江東的航路.接著東吳通過229年到233年的探索活動,雖然沒有找到亶洲,但卻在朝鮮半島西南找到了登陸點,從而也掌握了從江東到遼東的航線,並且和三韓諸倭開展了外交.馬韓開始向東吳稱臣,從事二主,收獲巨利.洎公孫氏覆滅,東吳趁海東的勢力空缺之際,牢牢掌控了三韓,令曹魏沒有能力插手.甚至挑唆三韓與曹魏開戰,並親自介入了戰爭.馬韓以一事二,最終也卷入吳魏兩國在韓半島紛爭招致滅亡的命運.


    *具體到達月份未見記載.但根據季節風判斷,南航的時間應該是冬季;又根據翌年孫權派遣使者的時間,大略估計得出229年chun的結論.此問題未關宏旨,所以在下也沒有深究.


    作者:伊文子秀虎來源:悠遊社區z!。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之北地梟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閩南愚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閩南愚客並收藏三國之北地梟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