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不知道從哪一個親戚家回來,又是一定要經過同一片牌坊林,林中成片的墳墓,有很多墳墓坍塌,露出棺材,還有的墳墓裏的棺材幹脆就是打開的,露出了裏麵可怖的屍體,各式各樣,心懷恐懼的夢靈總是從牌坊林外邊的小路邊經過,本來是走在路上的,卻突然不知為何走進了林中,又再次看見那些最可怕的最讓夢靈不能麵對也不敢麵對的已然腐敗或已成為白骨的屍身,然後再次被嚇醒。
小時候的夢靈記得最早的也是最清楚的一個夢境竟是在一隻風箱裏,各種小動物貓呀,狗呀,老鼠呀等等一個接一個地在風箱裏跳來跳去,就是跑不出來,夢靈似乎也是其中的一隻小動物。後來,在夢中,風箱似乎還幻變成了一個接一個像火車車廂一樣的籠子。
風箱在現代社會所見不多了,夢靈在幼年時,經常看見奶奶在用土灶燒飯時,用她來鼓風,灶底的木柴,樹枝的火燒得旺旺的,用土灶煮出來的飯或是燒出來的菜真是香極了,做完飯後,奶奶還經常把山芋埋進灶底,等烤熟之後,取出來給夢靈和弟弟享用。就這樣,這小小的風箱不知怎麽就入了夢靈的夢中,而且是極為經常地反複做著的一個夢。
風箱真是個極其簡單而又聰明的發明。在一個其作用如汽缸的長方形箱子中,活塞被推進和拉出,將羽毛或折疊的軟紙片楔進活塞的四周,以保證在其通道上既不透氣又潤滑(它是近代活塞環的始祖)。箱子的兩端各有一個氣閥:當活塞被拉出時,空氣從遠端被吸進來;當它被推進時,空氣則從近側被吸進來。在向裏和向外的兩個衝程中,空氣被吸進汽缸;而在這兩種情況下被壓縮部分(即在活塞的另一側)的空氣被推進到一側室中,並在那裏通過排氣口或噴嘴被噴射出去。它不僅能鼓風,也能噴射液體。它在老子的哲學巨著中被描述如下:對它推拉得越多。給出的風量越大。天地之間不正像風箱嗎?雖然它空,卻不會窮盡。老子的著述時代,雖然傳統上認為是在公元前6世紀,最保守的估計約在公元前4世紀,哪種說法都可能是正確的。文中的第三句至關重要,因為它似乎指雙動活塞式風箱的連續動作。《老子.道經》用它比喻空間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這是說。皮橐內充滿空氣而不塌縮,拉動其體又能將其內空氣壓出。空氣通過輸風管可進入熔煉爐中。漢代典籍中論及橐龠(橐龠音:tuoyuè)者甚眾。山東滕縣出土漢代冶鐵畫像石中有橐的畫麵。它有三個木環、兩塊圓板、外敷皮革而成。拉開皮橐,空氣通過進氣閥而入橐;壓縮皮橐,橐內空氣通過排氣閥而進入輸風管。再入冶煉爐中,這是單橐作業,至遲在戰國時期,出現了多橐並聯或串聯的裝置,名為“橐籥”,漢代又稱之為“排橐”。雙動活塞式風箱是中國在鼓風技術方麵最重要的發明,它出現於唐代或宋代。公元1280年印製的《演禽鬥數三世相書》中,刊載有一幅世界上最古老的雙動式活塞風箱圖,相傳該書是唐初袁天罡所撰述的。宋代初次刊行。明代《天工開物》中所載的活塞式風箱。與此類似。活塞式風箱正逆行程都作有用功,每行程中一端排氣鼓風,一端同時吸取等量空氣,因而能提供連續風流,提高鼓風效率。是鼓風技術上的重大進步。歐洲直至公元1716年方發明了類似的雙動往複式水泵,為後來的活塞式機械打開了道路。
在老子的年代,中國人追求長生不死的方法是服食金丹。煉丹文化發展出黃白術,把燒煉化學推上高峰。燒煉工具之一是風箱,古名橐籥。老子在說明天地造化之偉大時,以橐籥來比喻。《老子》第5章:“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在物理學上,這個橐籥形構能造出強大的能量,增強借以燒作的火候。老子以此說明天地造化之來源。老子雖無直接說明橐籥為天地造化之源,但根據其它章節,卻有此義,例如第6章雲“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便是。穀神亦可理解為封閉狀態的橐籥形態。後世以此引入內氣修煉的理論,成為內丹修煉的主要功法。譬如內丹功法常用之“束勒陽關”,及明清之際有“內呼吸”或“神入炁中”,可造就橐籥效應,演化真氣。然而,這個有關氣的造化形構,卻吻合今天天文科學解釋宇宙膨脹的原因。老子橐籥論是內丹修煉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解釋宇宙膨脹的真空能亦與此論巧妙地契合。為方便討論,前者內丹修煉將分“有為功”及“無為功”兩方麵,有為功選取“行氣玉佩銘”,而無為功以《五篇靈文》為代表。主要講道,論氣的地方非常少。縱觀《老子》81章,有關氣的闡述不到十處。《老子》直接言氣者如第42章“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第10章“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第55章“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等。全書有氣字不到十處。從道到氣的概念轉換,及氣觀念的成熟,都由後來的莊子及稷下道家完成。雖然老子有關氣的討論不多,但老子在論道方麵仍有許多地方是內丹學理論的基本材料。老子的道論包括天道與人道,建基於天人相應。有關天人同道的陳述中,我們可以發現老子展示了現代哲學所稱的“宇宙論”及“本體論”。宇宙論即“宇宙生成論”,老子提到宇宙創生的源頭,強名曰道。見《老子》第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這個創生是從道生一開始。以第42章為核心,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道是無以名之、無物無象的狀態。我們無法以人類的言語及思維完全地表達道之真相。見《老子》第1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是這個道朝著現象界呈現、卻仍未有任何現跡,可以說是恍惚的狀態,一般以“太極”名之。“二”是一個架構的表述,可以是天地、乾坤、陰陽等。然而,這個架構將在現象界宰控事物的演化形態,成就二元特色。“三”是衝和之氣,是萬物源起的狀態,是現象界的初始相,稱為“先天氣”。凡無形之氣都應寫作“炁”。“真炁”、“元炁”、“衝和炁”、“神入炁中”亦同。作為三的先天氣,其本質是無形無狀,氤氤氳氳。一與三都是無形無質,恍恍惚惚。不同的是。一近於無而三近於有,一是太極未動而三是太極已動,兩者同出而異名,皆可以說有不是有、說無不是無,立於有無之間。老子雖然未有對氣作出仔細的陳述。然就這“衝氣以為和”一句,經已肯定現象界初始的原動力是氣的形態,隻不過這是無形之氣。“衝和氣”的提出和對文字的選用可以看到,此所謂先天氣,若形之以為相,將是外表和諧而內蘊矛盾。“衝”是兩種相異力量在衝突角力中,也就是陰陽兩種力量在相互製衡且相互吸引的情況。“和”是柔和,代表著表征和諧柔順,是孕育無窮事物的必要條件。衝和二者並列,說明這股宇宙先天氣的本質,隱藏個中二元結構的潛在影響力。當這股先天氣落於現象界,就必須依循二元結構的規律,即陰陽二氣演化的程式。為說明這個演化程式,老子以“負陰而抱陽”的動態做起點。宇宙萬物的初始階段,及每事每物的成毀生滅,都內蘊這二元結構與張力,往後萬事萬物的無限演化也必然如此。人體內在的造化也莫不如此。宇宙的衍生過程中,三到萬物之間,含藏氣的運作。這個運作有其既定的規律和限製;更正確的說法是,現象界的道,不可能沒有限製和規律。衝和氣在於宇宙、天地,可成人成物;在於人體,亦同樣成就各髒腑和組織。我們的生命,尤其是初始的嬰兒氣象,同樣展示衝和氣那先天氣特質。老子的道論雖然以道開宗明義,然其對萬有的形成,還須以氣來闡述。在老子的思維中,衝和氣的形成,有一個基本的條件和結構,那就是橐籥。他認為“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有橐籥的形構,才有氣運現象。橐籥是風箱,即是一個封閉空間。這個封閉空間有一個活把。當活把推動,風箱內的氣壓有了轉變,空氣便由此鼓動。老子說,此氣具備一特殊現象是“虛而不屈、動而愈出”,那就是愈動愈有,能量有無限衍生的可能。由此可見,能量是一種氣動的效果,而初始氣之動,是衝和之氣,一種尚未成象而恍惚氤氳的先天狀態,老子稱這種狀態為“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與其說橐籥是一個封閉空間,不如說橐籥是一個封閉虛間。虛與空的不同,在於“虛而不屈”。虛有“不空”的含義,而“不屈”更有無窮力量的可能。這是老子學說中非常重要的觀念。地球有生命,有年壽,有能量,就因為天地有封閉虛間的形構。更重要的是,一切有生命的東西,都必須具備這個封閉虛間的形構。有生命的東西不一定是動物,地球也是有生命的東西。科學家認為,我們所生活的天地,已活了近50億年。根據科學家研究,宇宙誕生至地球生命進化已有150億年,而46億年前太陽係形成。人體是一個橐籥形構,我們的臭皮囊是橐,口鼻是籥。我們的生命必須以呼吸維係,而呼吸工具就是口鼻。內丹修煉由有形呼吸之氣,煉就無形的真氣,個中真氣的定義,可以是一種生命能量。我們的基本生命由天賦的元氣所建造,元氣耗盡,我們的生命便告終。經過基本的養生調節,我們可以活出天年。然而,內丹修煉可以為我們的生命擴延,在後天工夫的輔助下,陽神煉就。我們可以與天地同壽,進而修之,更可與宇宙能量同步同體,與萬化冥合。內丹修煉以陽神出竅為終極體驗,亦即神仙境界,此可超越時間空間,與宇宙同波。從最基礎的打坐工夫以呼吸之氣作為練功對象開始。我們一早就啟動橐籥效應。當風箱的活把被拉動。內氣鼓動而真氣萌生。這情況將朝著愈出愈有、愈有則能量生成愈大的規律進發。橐籥效應在內丹修煉上的運用,可以出土文物《行氣玉佩銘》、及“神入氣中”兩種工夫看到。前者是有為功而後者無為功。簡單地說,《行氣玉佩銘》的做法是:吸氣脹腹、提肛定住、持續片刻、呼氣放鬆。這工夫的特色是上封下閉。上封者,口鼻閉息片刻。下閉者。提肛。臭皮囊是橐而口鼻為籥,上封下閉所造就的,便是一個啟動了的風箱。內氣鼓動,真氣萌生,下丹田有股熱流沿脊直上。這是煉出真氣常用的有為功法之一。當工天純熟,一切有為法隻能當作達到無為法的過渡。無為法是煉就陽神的唯一法門。無為功夫以“神入氣中”為指標。此功法的特色是,呼吸是綿綿若存、似有還無的狀態。這狀態經過一段呼吸調節工夫,即由粗大的呼吸調至氣息微細緩長,最後與閉息極其接近。小乘內丹修煉的基本追求是盡終天年。壽命要得到維係和延續。這觀念的延伸。就發展出對長壽動物的模仿。長壽動物如龜鶴蛇的呼吸形態,常被采用為修煉工夫的一部分。他們有一共同特色是,呼吸細微,甚至不呼不吸、不飲不食。因此,內丹修煉傾向於龜息、胎息。以至閉息等呼吸形態,而較高明的就是閉息或幾近閉息。無為功到了幾近閉息的狀態,而心性活動亦到了完全不活躍時,在無思無欲、寂寥恍惚之際,內景可會有光華現象出現。呼吸的處理,可參見《五篇靈文》“神不離氣,氣不離神,呼吸往來,歸乎一源。不可著體,不可運用,委誌虛無,寂然常照”,及“工夫已久,靜而生定。神入氣中,氣與神合”。王重陽注文中指出所謂呼吸“歸乎一源”,是呼吸“上下往來,複歸本源,煉結成丹,為之胎”。這個本源,應該是複歸嬰兒、甚至是母體中胎兒狀態的呼吸形態,故稱“為之胎”。由此可以知道,成丹的必需條件是幾近“胎息”。從呼吸往來的氣息,調節至此胎息的具體方法,王重陽提到“神呼氣吸”,很明顯,這是步入“神入氣中”的具體工夫,後世稱之為“內呼吸”“內呼吸”是一種近乎無形之呼吸,是“神入炁中”之後的呼吸形態。張三豐《道言淺近說》雲:“初學必從內呼吸下手,此個呼吸,乃是離父母重立胞胎之地。”
呼吸是造化的原動力,不同的呼吸形態將有不同的造化麵貌。內丹工夫在處理呼吸方麵非常講究。主要原因是,隻有幾近閉息的神入氣中才有內景光華的顯現。
始則凝神於坤……次則凝神於乾,漸煉漸凝,漸聚漸結,結成一顆玄珠,大如黍米,恒在目前,一得永得。先天虛無真氣,自然歸之。待其鉛光閃爍,如月之象。汞氣飛揚,如日之象。不時日月交合一處,一點靈光,圓陀陀,光爍爍,照耀上下,內真外應。先天之氣,自虛無中而來,是以母氣而伏子氣,自然感合,造化之妙。藥從外來,非假存想。值得注意的是一、先天氣的出現,與閃爍光華的景象同步;二、先天氣必在凝神工夫之後;三、先天氣從虛無中來。光的出現在“玄珠”成象之際,稱作“性光”。若把性光煉出來,“元神”便到位。這種無為功的鍛煉模式,一直是內丹修煉的核心課題。明清之際,更有專題討論性光的著作,較為人熟悉的是《太乙金華宗旨》《太乙金華宗旨》為呂祖扶乩作品,當中提到“回光”之法,並以回光為煉出元神的工夫。從以上有為功與無為功的功法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呼吸與橐籥的應用,是內丹修煉兩個必需條件。兩個條件中,呼吸是橐籥條件下的必然產物,隻是,我們要借橐籥提供的環境改變呼吸形態,讓真氣萌生。因此。橐籥才是最根本的造化泉源。明清以降,內丹學出現“小周天”工夫,當中高唱“舌抵上齶”的重要性,並以此為打通任督二脈的不二法門。譬如,柳華陽《金仙證論?序煉丹第一(盡言小周天)》有強調通任督二脈就是煉就金丹的竅門:“俞玉吾雲:任督二脈,呼吸往來之黃道也。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於毛際。循還腹裏,上關元,至咽喉也。督脈者,起於下極之腧。並繞脊裏,上風府,入腦頂。二脈通,則百脈俱通矣。采取由此而運,周天由此而轉,能識此爐鼎道路,則金丹無不成矣。”這些講法,明顯錯解火候之用,誤以為氣行任督便可煉成金丹。
這工夫不能說不對。亦不能說完全正確。主要原因有幾點:其一、真氣萌生不在於體內某條氣路通暢抑或閉塞。而在於橐籥形構;其二、體內的氣路不同於經絡圖,氣走督脈至枕骨下須別走腦內泥丸宮;其三、氣有浮沉、病有深淺,任督二脈本來通暢,所流通之氣弱者可以為病,並非氣塞不通。亦不關乎舌抵上齶與否;其四、體內氣機啟動,從下丹田火起沿脊過三關,並不是內氣行走的真相。我們對脊上之氣感來自脊椎神經,而夾脊神經是主要的感覺工具。然而,前腹的感覺神經並沒有如夾脊神經般豐富,對氣的感覺自然不太強烈。這情況使我們誤以為內氣萌動,隻走督脈。尤有甚者,更以為脊椎督脈是內氣行走的唯一路徑。由此誤區延伸,便有氣走線性之督脈,再結合傳統對經絡分布之思維,督脈以人中、齦交接任脈而下小腹,最後衍生錯誤之結論是:舌抵上齶是打通小周天的關鍵。例如清代出現的《內景圖》,有“白頭老子眉垂地,碧眼胡僧手托天”,指出氣通任督之關鍵,在於搭通鵲橋的“舌抵上齶”。內氣萌動不單隻走督脈,較正確的講法,內氣應是立體的形構,以圓柱體形態作上下輸布。當下丹田氣機萌動,前後左右均是氣布之所,非單一地聚集於某特定穴位、或循經絡路線行走。由橐籥所生之氣的運動形態,應是立體而非線性。傳統經絡圖所展示的,隻是一種權說,並簡單化其實相;即是說,經絡也是立體而非線性。小周天之說並不準確。小周天之說根源於五代時期鍾呂丹道的“周天火候”。周天火候的火候,是指火力;然小周天卻是氣行的路線,兩者意義極不相同。可以說,明清丹家以小周天之說別解周天火候,是錯的。橐籥效應除見於人體,也見於其他動物,以至有機生命體。老子橐籥論的思維起點是對天地之論述,故我們生處之地球是一個橐籥,自不待言。以此,由地球可說到太陽係以至宇宙,隻要星體及宇宙本身以“封閉虛間”形構便行。橐籥所造就的生命及其生命能耐,取決於其呼吸形態。貓、狗、老虎、龜,都是橐籥形構,他們都有著各自不同的呼吸形態。老虎的呼吸粗獷,以提供即時的能量作奔跑獵殺之用,但其生命能耐卻短暫,年壽不長。龜則不同,其呼吸形態細緩,生命能耐較長久,年壽較高。有關這種生命程式,老子一早就說了:“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老虎需要即時強大的力量進行捕殺,心肺功能壯旺,然心使氣強卻導致短促的生命。這是說,當一種生命氧化過度,必然有短壽的結果。是故今天我們有各式各樣的抗氧化產品,滿足減緩衰老的市場心理。心使氣強的結果,是體內產生過量的自由基,後者促使體內細胞迅速氧化,死亡的危機因此而起。相對來說,龜的動作緩慢,呼吸細微,氧化程度慢,生命能耐便高。氧化作用與生命能耐決定於呼吸的粗細。人要成就較高的生命能耐,就要模仿長壽動物的呼吸形態。呼吸愈細微,生命能耐就愈高。無形的呼吸比有形的呼吸更能造就強大耐久的生命形態。因此,龜比老虎長壽,天地比龜長久,宇宙又比地球更長久。然而,天地和宇宙的呼吸在哪裏呢?
《易係辭傳上》:“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闔辟謂之變。”又雲:“其靜也翕,其動也辟。”荀子有“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見《荀子?天論篇第十七》。他們都在說,地球的呼吸在看不到的陰陽二氣,也就是老子說的三、衝和之氣。我們看不到天地之呼吸,然天地卻比看得清楚的動物呼吸所造就的生命更長久。科學家認為。我們所處的是一個宇宙、是無數宇宙中的一個。我們一向以為。宇宙空間是沒有空氣、或一無所有的真空狀態。其實不然,航天飛機飛行到高度400千米的環繞地球的軌道上,檢測到氣壓是大氣壓的10億分之一。在微觀世界中,真空並不真空。那裏有許多“基本粒子”忽然出現,又急速消失。自然界沒有完全真空的情況出現過。即使細小如一個原子,其內部固然有原子核和電子,電子圍繞原子核遊走的空間中,除了電子本身之外,似乎空曠無比;但原來,物理學家發現,這空間擠滿了基本粒子。在原子周圍和原子內部,本以為是絕對真空的區間。有一種異常奇妙的現象出現。就是一些基本粒子突然飛彈出來。它們極速的誕生,又極速的消失。根據量子力學,基本粒子另一個相是波。基本粒子可以轉化為能量,而能量也可以轉化為粒子。基本粒子運動就是能量,而波就是能量的表象。量子力學用“場”來闡述。當場作劇烈振蕩時。那就是基本粒子的存在狀態,也是能量相。當場平靜下來,沒有振蕩,能量便消失。科學家就以場不振蕩狀態定義為真空。對於這種場振蕩與不振蕩的張力,我們可以老子語言“恍惚”及“綿綿若存”來描述。至於場不振蕩而又具振蕩的潛在能量,則明顯是“虛而不屈”的橐籥功能。老子的“虛”,具無限能量的可能性;非空之虛,也就是宇宙真空的真實麵貌。宇宙的呼吸,就是這個場不振蕩而又具振蕩的隱顯形態,比之於地球翕辟成變的無形呼吸更加“無形”,是故宇宙能量更加大。科學家認為,宇宙大爆炸源自真空。真空充滿超高能量,當真空發生“相變”,釋放出大量能量,大爆炸便出現。這個超高能的宇宙先誕生各種基本粒子,再由這些粒子逐漸形成各種星係。科學家發現,宇宙誕生後正在加速膨脹,而成就宇宙膨脹的能力來自真空,稱“暗能量”或“真空能”。這個真空能的說法,正正符合老子所指的橐籥及橐籥“虛而不屈,動而愈出”的講法。基本粒子的出現,以至由此而造成的各種物質,可以說是三及三生萬物的演進過程。老子的三是衝和氣,是先天氣,為萬物之源起,但此氣無形,像基本粒子,閃爍的、恍惚的瞬間呈現,並瞬間消失,在宇宙真空中不見其事而見其功。衝和氣建構後來的物質,而以場振蕩的基本粒子作為真空能,建構後來的星係。人的橐為封閉虛間,其籥為口鼻,其呼吸建造橐籥效應;宇宙的橐也是一封閉虛間,其呼吸形態是瞬間閃爍的基本粒子真空能,亦即場振蕩。由於基本粒子隱藏於無形的真空狀態,成為“暗能量”或“真空能”,我們可以說那就是隱藏力量的“虛無”。老子說“有生於無”的可能,就建基於綿綿若存的場振蕩。
老子學說影響之大,一向為我們所共知。老子智慧之高,卻超乎我們所想象。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建立在形而上學,修煉文化吸收老子橐籥觀念,重構後再發展是很自然的事;然橐籥論竟然與今天天文科學的講法契合,卻是意想不到。橐籥所生之氣能滋養萬物,成就各種生命。人體亦能借橐籥效應,依循相應的工夫提取真氣,為生命增值。橐籥是內丹學的基本;無橐籥,一切修煉工夫都是白費。小周天工夫隻是內氣行走的其中一途,用這線性氣路來求取真氣,是不著邊際。舍周天火候觀念而別開小周天工夫,是內丹學的嚴重錯失。
氣觀念從來離不開形而上的理解;盡管中醫與經絡學說在過去幾十年不斷尋求形而下的科學解釋,至今仍不見有確定的數據及紮實的研究報告,能清楚地說明體內的氣是什麽東西。2011年,香港大學有科研報告指出,針灸的止痛機製在於紮針後所發出的“橫切聲波”,此聲波以肌肉組織往上傳至大腦,從而誘發大腦分泌安多酚(endorphin)。後者是止痛荷爾蒙。這算是有關氣及針灸的最新研究,但仍不能說清楚內氣是什麽東西。
內丹修煉終極境界的所謂“陽神”,當然,相對於這個世界或宇宙,神仙的真正麵貌仍是不可說的形而上部分。今天量子力學的新發展,似乎從形而下的認知,逐步接近形而上方麵的謎團。過去許多不可知或本屬形而上的部分,可能隻是科學尚未踏足的灰色地帶,不久的將來仍有拆解的可能。真空能在物理學上的發現,基本粒子和場論的奇妙運作,實在與二千五百年前老子的橐籥論幾乎一致。
ps:
氣定神閑,優哉遊哉!
小時候的夢靈記得最早的也是最清楚的一個夢境竟是在一隻風箱裏,各種小動物貓呀,狗呀,老鼠呀等等一個接一個地在風箱裏跳來跳去,就是跑不出來,夢靈似乎也是其中的一隻小動物。後來,在夢中,風箱似乎還幻變成了一個接一個像火車車廂一樣的籠子。
風箱在現代社會所見不多了,夢靈在幼年時,經常看見奶奶在用土灶燒飯時,用她來鼓風,灶底的木柴,樹枝的火燒得旺旺的,用土灶煮出來的飯或是燒出來的菜真是香極了,做完飯後,奶奶還經常把山芋埋進灶底,等烤熟之後,取出來給夢靈和弟弟享用。就這樣,這小小的風箱不知怎麽就入了夢靈的夢中,而且是極為經常地反複做著的一個夢。
風箱真是個極其簡單而又聰明的發明。在一個其作用如汽缸的長方形箱子中,活塞被推進和拉出,將羽毛或折疊的軟紙片楔進活塞的四周,以保證在其通道上既不透氣又潤滑(它是近代活塞環的始祖)。箱子的兩端各有一個氣閥:當活塞被拉出時,空氣從遠端被吸進來;當它被推進時,空氣則從近側被吸進來。在向裏和向外的兩個衝程中,空氣被吸進汽缸;而在這兩種情況下被壓縮部分(即在活塞的另一側)的空氣被推進到一側室中,並在那裏通過排氣口或噴嘴被噴射出去。它不僅能鼓風,也能噴射液體。它在老子的哲學巨著中被描述如下:對它推拉得越多。給出的風量越大。天地之間不正像風箱嗎?雖然它空,卻不會窮盡。老子的著述時代,雖然傳統上認為是在公元前6世紀,最保守的估計約在公元前4世紀,哪種說法都可能是正確的。文中的第三句至關重要,因為它似乎指雙動活塞式風箱的連續動作。《老子.道經》用它比喻空間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這是說。皮橐內充滿空氣而不塌縮,拉動其體又能將其內空氣壓出。空氣通過輸風管可進入熔煉爐中。漢代典籍中論及橐龠(橐龠音:tuoyuè)者甚眾。山東滕縣出土漢代冶鐵畫像石中有橐的畫麵。它有三個木環、兩塊圓板、外敷皮革而成。拉開皮橐,空氣通過進氣閥而入橐;壓縮皮橐,橐內空氣通過排氣閥而進入輸風管。再入冶煉爐中,這是單橐作業,至遲在戰國時期,出現了多橐並聯或串聯的裝置,名為“橐籥”,漢代又稱之為“排橐”。雙動活塞式風箱是中國在鼓風技術方麵最重要的發明,它出現於唐代或宋代。公元1280年印製的《演禽鬥數三世相書》中,刊載有一幅世界上最古老的雙動式活塞風箱圖,相傳該書是唐初袁天罡所撰述的。宋代初次刊行。明代《天工開物》中所載的活塞式風箱。與此類似。活塞式風箱正逆行程都作有用功,每行程中一端排氣鼓風,一端同時吸取等量空氣,因而能提供連續風流,提高鼓風效率。是鼓風技術上的重大進步。歐洲直至公元1716年方發明了類似的雙動往複式水泵,為後來的活塞式機械打開了道路。
在老子的年代,中國人追求長生不死的方法是服食金丹。煉丹文化發展出黃白術,把燒煉化學推上高峰。燒煉工具之一是風箱,古名橐籥。老子在說明天地造化之偉大時,以橐籥來比喻。《老子》第5章:“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在物理學上,這個橐籥形構能造出強大的能量,增強借以燒作的火候。老子以此說明天地造化之來源。老子雖無直接說明橐籥為天地造化之源,但根據其它章節,卻有此義,例如第6章雲“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便是。穀神亦可理解為封閉狀態的橐籥形態。後世以此引入內氣修煉的理論,成為內丹修煉的主要功法。譬如內丹功法常用之“束勒陽關”,及明清之際有“內呼吸”或“神入炁中”,可造就橐籥效應,演化真氣。然而,這個有關氣的造化形構,卻吻合今天天文科學解釋宇宙膨脹的原因。老子橐籥論是內丹修煉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解釋宇宙膨脹的真空能亦與此論巧妙地契合。為方便討論,前者內丹修煉將分“有為功”及“無為功”兩方麵,有為功選取“行氣玉佩銘”,而無為功以《五篇靈文》為代表。主要講道,論氣的地方非常少。縱觀《老子》81章,有關氣的闡述不到十處。《老子》直接言氣者如第42章“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第10章“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第55章“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等。全書有氣字不到十處。從道到氣的概念轉換,及氣觀念的成熟,都由後來的莊子及稷下道家完成。雖然老子有關氣的討論不多,但老子在論道方麵仍有許多地方是內丹學理論的基本材料。老子的道論包括天道與人道,建基於天人相應。有關天人同道的陳述中,我們可以發現老子展示了現代哲學所稱的“宇宙論”及“本體論”。宇宙論即“宇宙生成論”,老子提到宇宙創生的源頭,強名曰道。見《老子》第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這個創生是從道生一開始。以第42章為核心,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道是無以名之、無物無象的狀態。我們無法以人類的言語及思維完全地表達道之真相。見《老子》第1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是這個道朝著現象界呈現、卻仍未有任何現跡,可以說是恍惚的狀態,一般以“太極”名之。“二”是一個架構的表述,可以是天地、乾坤、陰陽等。然而,這個架構將在現象界宰控事物的演化形態,成就二元特色。“三”是衝和之氣,是萬物源起的狀態,是現象界的初始相,稱為“先天氣”。凡無形之氣都應寫作“炁”。“真炁”、“元炁”、“衝和炁”、“神入炁中”亦同。作為三的先天氣,其本質是無形無狀,氤氤氳氳。一與三都是無形無質,恍恍惚惚。不同的是。一近於無而三近於有,一是太極未動而三是太極已動,兩者同出而異名,皆可以說有不是有、說無不是無,立於有無之間。老子雖然未有對氣作出仔細的陳述。然就這“衝氣以為和”一句,經已肯定現象界初始的原動力是氣的形態,隻不過這是無形之氣。“衝和氣”的提出和對文字的選用可以看到,此所謂先天氣,若形之以為相,將是外表和諧而內蘊矛盾。“衝”是兩種相異力量在衝突角力中,也就是陰陽兩種力量在相互製衡且相互吸引的情況。“和”是柔和,代表著表征和諧柔順,是孕育無窮事物的必要條件。衝和二者並列,說明這股宇宙先天氣的本質,隱藏個中二元結構的潛在影響力。當這股先天氣落於現象界,就必須依循二元結構的規律,即陰陽二氣演化的程式。為說明這個演化程式,老子以“負陰而抱陽”的動態做起點。宇宙萬物的初始階段,及每事每物的成毀生滅,都內蘊這二元結構與張力,往後萬事萬物的無限演化也必然如此。人體內在的造化也莫不如此。宇宙的衍生過程中,三到萬物之間,含藏氣的運作。這個運作有其既定的規律和限製;更正確的說法是,現象界的道,不可能沒有限製和規律。衝和氣在於宇宙、天地,可成人成物;在於人體,亦同樣成就各髒腑和組織。我們的生命,尤其是初始的嬰兒氣象,同樣展示衝和氣那先天氣特質。老子的道論雖然以道開宗明義,然其對萬有的形成,還須以氣來闡述。在老子的思維中,衝和氣的形成,有一個基本的條件和結構,那就是橐籥。他認為“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有橐籥的形構,才有氣運現象。橐籥是風箱,即是一個封閉空間。這個封閉空間有一個活把。當活把推動,風箱內的氣壓有了轉變,空氣便由此鼓動。老子說,此氣具備一特殊現象是“虛而不屈、動而愈出”,那就是愈動愈有,能量有無限衍生的可能。由此可見,能量是一種氣動的效果,而初始氣之動,是衝和之氣,一種尚未成象而恍惚氤氳的先天狀態,老子稱這種狀態為“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與其說橐籥是一個封閉空間,不如說橐籥是一個封閉虛間。虛與空的不同,在於“虛而不屈”。虛有“不空”的含義,而“不屈”更有無窮力量的可能。這是老子學說中非常重要的觀念。地球有生命,有年壽,有能量,就因為天地有封閉虛間的形構。更重要的是,一切有生命的東西,都必須具備這個封閉虛間的形構。有生命的東西不一定是動物,地球也是有生命的東西。科學家認為,我們所生活的天地,已活了近50億年。根據科學家研究,宇宙誕生至地球生命進化已有150億年,而46億年前太陽係形成。人體是一個橐籥形構,我們的臭皮囊是橐,口鼻是籥。我們的生命必須以呼吸維係,而呼吸工具就是口鼻。內丹修煉由有形呼吸之氣,煉就無形的真氣,個中真氣的定義,可以是一種生命能量。我們的基本生命由天賦的元氣所建造,元氣耗盡,我們的生命便告終。經過基本的養生調節,我們可以活出天年。然而,內丹修煉可以為我們的生命擴延,在後天工夫的輔助下,陽神煉就。我們可以與天地同壽,進而修之,更可與宇宙能量同步同體,與萬化冥合。內丹修煉以陽神出竅為終極體驗,亦即神仙境界,此可超越時間空間,與宇宙同波。從最基礎的打坐工夫以呼吸之氣作為練功對象開始。我們一早就啟動橐籥效應。當風箱的活把被拉動。內氣鼓動而真氣萌生。這情況將朝著愈出愈有、愈有則能量生成愈大的規律進發。橐籥效應在內丹修煉上的運用,可以出土文物《行氣玉佩銘》、及“神入氣中”兩種工夫看到。前者是有為功而後者無為功。簡單地說,《行氣玉佩銘》的做法是:吸氣脹腹、提肛定住、持續片刻、呼氣放鬆。這工夫的特色是上封下閉。上封者,口鼻閉息片刻。下閉者。提肛。臭皮囊是橐而口鼻為籥,上封下閉所造就的,便是一個啟動了的風箱。內氣鼓動,真氣萌生,下丹田有股熱流沿脊直上。這是煉出真氣常用的有為功法之一。當工天純熟,一切有為法隻能當作達到無為法的過渡。無為法是煉就陽神的唯一法門。無為功夫以“神入氣中”為指標。此功法的特色是,呼吸是綿綿若存、似有還無的狀態。這狀態經過一段呼吸調節工夫,即由粗大的呼吸調至氣息微細緩長,最後與閉息極其接近。小乘內丹修煉的基本追求是盡終天年。壽命要得到維係和延續。這觀念的延伸。就發展出對長壽動物的模仿。長壽動物如龜鶴蛇的呼吸形態,常被采用為修煉工夫的一部分。他們有一共同特色是,呼吸細微,甚至不呼不吸、不飲不食。因此,內丹修煉傾向於龜息、胎息。以至閉息等呼吸形態,而較高明的就是閉息或幾近閉息。無為功到了幾近閉息的狀態,而心性活動亦到了完全不活躍時,在無思無欲、寂寥恍惚之際,內景可會有光華現象出現。呼吸的處理,可參見《五篇靈文》“神不離氣,氣不離神,呼吸往來,歸乎一源。不可著體,不可運用,委誌虛無,寂然常照”,及“工夫已久,靜而生定。神入氣中,氣與神合”。王重陽注文中指出所謂呼吸“歸乎一源”,是呼吸“上下往來,複歸本源,煉結成丹,為之胎”。這個本源,應該是複歸嬰兒、甚至是母體中胎兒狀態的呼吸形態,故稱“為之胎”。由此可以知道,成丹的必需條件是幾近“胎息”。從呼吸往來的氣息,調節至此胎息的具體方法,王重陽提到“神呼氣吸”,很明顯,這是步入“神入氣中”的具體工夫,後世稱之為“內呼吸”“內呼吸”是一種近乎無形之呼吸,是“神入炁中”之後的呼吸形態。張三豐《道言淺近說》雲:“初學必從內呼吸下手,此個呼吸,乃是離父母重立胞胎之地。”
呼吸是造化的原動力,不同的呼吸形態將有不同的造化麵貌。內丹工夫在處理呼吸方麵非常講究。主要原因是,隻有幾近閉息的神入氣中才有內景光華的顯現。
始則凝神於坤……次則凝神於乾,漸煉漸凝,漸聚漸結,結成一顆玄珠,大如黍米,恒在目前,一得永得。先天虛無真氣,自然歸之。待其鉛光閃爍,如月之象。汞氣飛揚,如日之象。不時日月交合一處,一點靈光,圓陀陀,光爍爍,照耀上下,內真外應。先天之氣,自虛無中而來,是以母氣而伏子氣,自然感合,造化之妙。藥從外來,非假存想。值得注意的是一、先天氣的出現,與閃爍光華的景象同步;二、先天氣必在凝神工夫之後;三、先天氣從虛無中來。光的出現在“玄珠”成象之際,稱作“性光”。若把性光煉出來,“元神”便到位。這種無為功的鍛煉模式,一直是內丹修煉的核心課題。明清之際,更有專題討論性光的著作,較為人熟悉的是《太乙金華宗旨》《太乙金華宗旨》為呂祖扶乩作品,當中提到“回光”之法,並以回光為煉出元神的工夫。從以上有為功與無為功的功法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呼吸與橐籥的應用,是內丹修煉兩個必需條件。兩個條件中,呼吸是橐籥條件下的必然產物,隻是,我們要借橐籥提供的環境改變呼吸形態,讓真氣萌生。因此。橐籥才是最根本的造化泉源。明清以降,內丹學出現“小周天”工夫,當中高唱“舌抵上齶”的重要性,並以此為打通任督二脈的不二法門。譬如,柳華陽《金仙證論?序煉丹第一(盡言小周天)》有強調通任督二脈就是煉就金丹的竅門:“俞玉吾雲:任督二脈,呼吸往來之黃道也。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於毛際。循還腹裏,上關元,至咽喉也。督脈者,起於下極之腧。並繞脊裏,上風府,入腦頂。二脈通,則百脈俱通矣。采取由此而運,周天由此而轉,能識此爐鼎道路,則金丹無不成矣。”這些講法,明顯錯解火候之用,誤以為氣行任督便可煉成金丹。
這工夫不能說不對。亦不能說完全正確。主要原因有幾點:其一、真氣萌生不在於體內某條氣路通暢抑或閉塞。而在於橐籥形構;其二、體內的氣路不同於經絡圖,氣走督脈至枕骨下須別走腦內泥丸宮;其三、氣有浮沉、病有深淺,任督二脈本來通暢,所流通之氣弱者可以為病,並非氣塞不通。亦不關乎舌抵上齶與否;其四、體內氣機啟動,從下丹田火起沿脊過三關,並不是內氣行走的真相。我們對脊上之氣感來自脊椎神經,而夾脊神經是主要的感覺工具。然而,前腹的感覺神經並沒有如夾脊神經般豐富,對氣的感覺自然不太強烈。這情況使我們誤以為內氣萌動,隻走督脈。尤有甚者,更以為脊椎督脈是內氣行走的唯一路徑。由此誤區延伸,便有氣走線性之督脈,再結合傳統對經絡分布之思維,督脈以人中、齦交接任脈而下小腹,最後衍生錯誤之結論是:舌抵上齶是打通小周天的關鍵。例如清代出現的《內景圖》,有“白頭老子眉垂地,碧眼胡僧手托天”,指出氣通任督之關鍵,在於搭通鵲橋的“舌抵上齶”。內氣萌動不單隻走督脈,較正確的講法,內氣應是立體的形構,以圓柱體形態作上下輸布。當下丹田氣機萌動,前後左右均是氣布之所,非單一地聚集於某特定穴位、或循經絡路線行走。由橐籥所生之氣的運動形態,應是立體而非線性。傳統經絡圖所展示的,隻是一種權說,並簡單化其實相;即是說,經絡也是立體而非線性。小周天之說並不準確。小周天之說根源於五代時期鍾呂丹道的“周天火候”。周天火候的火候,是指火力;然小周天卻是氣行的路線,兩者意義極不相同。可以說,明清丹家以小周天之說別解周天火候,是錯的。橐籥效應除見於人體,也見於其他動物,以至有機生命體。老子橐籥論的思維起點是對天地之論述,故我們生處之地球是一個橐籥,自不待言。以此,由地球可說到太陽係以至宇宙,隻要星體及宇宙本身以“封閉虛間”形構便行。橐籥所造就的生命及其生命能耐,取決於其呼吸形態。貓、狗、老虎、龜,都是橐籥形構,他們都有著各自不同的呼吸形態。老虎的呼吸粗獷,以提供即時的能量作奔跑獵殺之用,但其生命能耐卻短暫,年壽不長。龜則不同,其呼吸形態細緩,生命能耐較長久,年壽較高。有關這種生命程式,老子一早就說了:“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老虎需要即時強大的力量進行捕殺,心肺功能壯旺,然心使氣強卻導致短促的生命。這是說,當一種生命氧化過度,必然有短壽的結果。是故今天我們有各式各樣的抗氧化產品,滿足減緩衰老的市場心理。心使氣強的結果,是體內產生過量的自由基,後者促使體內細胞迅速氧化,死亡的危機因此而起。相對來說,龜的動作緩慢,呼吸細微,氧化程度慢,生命能耐便高。氧化作用與生命能耐決定於呼吸的粗細。人要成就較高的生命能耐,就要模仿長壽動物的呼吸形態。呼吸愈細微,生命能耐就愈高。無形的呼吸比有形的呼吸更能造就強大耐久的生命形態。因此,龜比老虎長壽,天地比龜長久,宇宙又比地球更長久。然而,天地和宇宙的呼吸在哪裏呢?
《易係辭傳上》:“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闔辟謂之變。”又雲:“其靜也翕,其動也辟。”荀子有“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見《荀子?天論篇第十七》。他們都在說,地球的呼吸在看不到的陰陽二氣,也就是老子說的三、衝和之氣。我們看不到天地之呼吸,然天地卻比看得清楚的動物呼吸所造就的生命更長久。科學家認為。我們所處的是一個宇宙、是無數宇宙中的一個。我們一向以為。宇宙空間是沒有空氣、或一無所有的真空狀態。其實不然,航天飛機飛行到高度400千米的環繞地球的軌道上,檢測到氣壓是大氣壓的10億分之一。在微觀世界中,真空並不真空。那裏有許多“基本粒子”忽然出現,又急速消失。自然界沒有完全真空的情況出現過。即使細小如一個原子,其內部固然有原子核和電子,電子圍繞原子核遊走的空間中,除了電子本身之外,似乎空曠無比;但原來,物理學家發現,這空間擠滿了基本粒子。在原子周圍和原子內部,本以為是絕對真空的區間。有一種異常奇妙的現象出現。就是一些基本粒子突然飛彈出來。它們極速的誕生,又極速的消失。根據量子力學,基本粒子另一個相是波。基本粒子可以轉化為能量,而能量也可以轉化為粒子。基本粒子運動就是能量,而波就是能量的表象。量子力學用“場”來闡述。當場作劇烈振蕩時。那就是基本粒子的存在狀態,也是能量相。當場平靜下來,沒有振蕩,能量便消失。科學家就以場不振蕩狀態定義為真空。對於這種場振蕩與不振蕩的張力,我們可以老子語言“恍惚”及“綿綿若存”來描述。至於場不振蕩而又具振蕩的潛在能量,則明顯是“虛而不屈”的橐籥功能。老子的“虛”,具無限能量的可能性;非空之虛,也就是宇宙真空的真實麵貌。宇宙的呼吸,就是這個場不振蕩而又具振蕩的隱顯形態,比之於地球翕辟成變的無形呼吸更加“無形”,是故宇宙能量更加大。科學家認為,宇宙大爆炸源自真空。真空充滿超高能量,當真空發生“相變”,釋放出大量能量,大爆炸便出現。這個超高能的宇宙先誕生各種基本粒子,再由這些粒子逐漸形成各種星係。科學家發現,宇宙誕生後正在加速膨脹,而成就宇宙膨脹的能力來自真空,稱“暗能量”或“真空能”。這個真空能的說法,正正符合老子所指的橐籥及橐籥“虛而不屈,動而愈出”的講法。基本粒子的出現,以至由此而造成的各種物質,可以說是三及三生萬物的演進過程。老子的三是衝和氣,是先天氣,為萬物之源起,但此氣無形,像基本粒子,閃爍的、恍惚的瞬間呈現,並瞬間消失,在宇宙真空中不見其事而見其功。衝和氣建構後來的物質,而以場振蕩的基本粒子作為真空能,建構後來的星係。人的橐為封閉虛間,其籥為口鼻,其呼吸建造橐籥效應;宇宙的橐也是一封閉虛間,其呼吸形態是瞬間閃爍的基本粒子真空能,亦即場振蕩。由於基本粒子隱藏於無形的真空狀態,成為“暗能量”或“真空能”,我們可以說那就是隱藏力量的“虛無”。老子說“有生於無”的可能,就建基於綿綿若存的場振蕩。
老子學說影響之大,一向為我們所共知。老子智慧之高,卻超乎我們所想象。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建立在形而上學,修煉文化吸收老子橐籥觀念,重構後再發展是很自然的事;然橐籥論竟然與今天天文科學的講法契合,卻是意想不到。橐籥所生之氣能滋養萬物,成就各種生命。人體亦能借橐籥效應,依循相應的工夫提取真氣,為生命增值。橐籥是內丹學的基本;無橐籥,一切修煉工夫都是白費。小周天工夫隻是內氣行走的其中一途,用這線性氣路來求取真氣,是不著邊際。舍周天火候觀念而別開小周天工夫,是內丹學的嚴重錯失。
氣觀念從來離不開形而上的理解;盡管中醫與經絡學說在過去幾十年不斷尋求形而下的科學解釋,至今仍不見有確定的數據及紮實的研究報告,能清楚地說明體內的氣是什麽東西。2011年,香港大學有科研報告指出,針灸的止痛機製在於紮針後所發出的“橫切聲波”,此聲波以肌肉組織往上傳至大腦,從而誘發大腦分泌安多酚(endorphin)。後者是止痛荷爾蒙。這算是有關氣及針灸的最新研究,但仍不能說清楚內氣是什麽東西。
內丹修煉終極境界的所謂“陽神”,當然,相對於這個世界或宇宙,神仙的真正麵貌仍是不可說的形而上部分。今天量子力學的新發展,似乎從形而下的認知,逐步接近形而上方麵的謎團。過去許多不可知或本屬形而上的部分,可能隻是科學尚未踏足的灰色地帶,不久的將來仍有拆解的可能。真空能在物理學上的發現,基本粒子和場論的奇妙運作,實在與二千五百年前老子的橐籥論幾乎一致。
ps:
氣定神閑,優哉遊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