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自古被稱為六經之祖。(..tw)其餘為《詩》、《書》、《禮》、《樂》、《春秋》,都是有文字的記錄。唯獨《易經》產生於人類創造文字之前,用畫來表達意思。最初隻有-(陽)及--(陰)兩畫。按照數學排列組合的規律,這兩種基本符號三組組合,隻能有八種可能,是為八卦的開始。這八種再組合一下就變成六十四種排列方式。陰陽代表“正麵”、“反麵”或者“有”、“沒有”兩類相反的意思。


    曆代記載伏羲作八卦,文王演繹為六十四卦,古代一直是這麽相傳,司馬遷《史記》也有記載,今天看來這個記載符合實際情況。伏羲時代是群婚製,沒有固定的家庭,靠打獵為生。狩獵有時有收獲,有時無收獲,生活資料來源不固定。所以人們就想預先測算今天的收獲。測算、預測是人類的進步,隻有人類有這個智慧。


    伏羲是馴服獸類的一個代表人物,這是中華民族的一個特點,古代人沒有名姓,就以神話人物對人類的貢獻作為其名字。種植物的神農氏,發明用火的燧人氏,發明造屋的有巢氏,這些“氏”不是他們的名姓,人們紀念他們,就以他們對群體的貢獻為名。


    這一點中華民族與西方神話有些不同。比如西方認為普羅米修斯偷了天火傳到人間,天帝發怒,給他以懲罰;中國燧人氏發明鑽木取火,發明用火。在中華民族最早的傳說中,在人與自然界的關係中,人們的實踐起了主要作用,而不是神的恩賜。


    中華民族是注重實踐、務實的民族,而且處於北半球寒溫帶,春夏秋冬四季分明,這一帶植物有生長季節,有生長期、成熟期。人們隻有努力才能維持生活,而赤道附近地區如印度、印尼,一年氣候相差不大,且植物四季常綠。可以維持生活,不用擔心食物問題,比較容易取得食物,天氣不冷,不存在穿衣服禦寒的問題。因此,中國人民勤勞、勇敢不是天生的,而是從原始社會開始在長期磨煉中養成的。


    因此,我們對祖先氏族領袖崇拜,是因為他們留下了永遠的豐功偉績,像大禹治水、燧人氏發明火、有巢氏發明房屋等等。所以祖先崇拜是中華民族的一個習慣,祖先常常留在人們的記憶、傳說中,所以“敬天法祖”,敬天神是從遠古時代流傳下來的基本信仰。


    陰陽是根據世界現象歸納的概念,“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自始至終是對立的統一,有不一樣,可又互相需要、互相離不開。這個觀念很原始、很樸素,可也很根本。八卦把乾作為陽性、男性的代表,代表進取、剛強、主動;坤代表陰性,代表萬物保守、服從、順從方麵的性質。[..tw超多好看小說]


    最早祖先崇拜的“祖”字。左邊“示”部代表祭壇,右邊是“且”,古代“且”象征男性生殖器崇拜。考古發掘陶製、泥巴製、石頭製的“且”有很多,這說明中華民族祖先崇拜由來已久。後來儒家繼承了這個傳統,並加以發揮,使之神聖化。給予崇高的解釋,一直到明清。比如清朝故宮皇帝辦公的地方叫乾清宮,皇後住坤寧宮,中間的殿叫交泰殿。


    占卜之所以流行就是因為占卜方式最早是一陰一陽,可行不可行。一正一反,從數學角度看,正、負雙方機遇是一樣的,所以看起來很公平。算卦至少有50%是猜對的,如果再加上社會經驗、算卦人的願望給予解釋補充,又增加了25%的可能性,這樣按概率論來說算卦準確率有75%。人們心理上有個習慣,對於有利的、符合自己意願的事情容易記住,算不對的事情容易忘掉。所以古人一直相信算卦可以解決疑難問題。但隨著人類社會生活的豐富發展,人類行為不限於可行不可行這兩種可能,還有很多中間的可能,介於可行不可行之間。八卦後來就發展為六十四卦,每卦有六爻,爻有384種可能。爻的增加是社會複雜性的反映,也是數學上卦爻排列組合必然的結果。


    《易經》原來隻有卦象,後來算卦的人將解說詞做了記錄傳下來,稱為《易傳》,有十類,附在卦後。


    科學發展到今天,除了人類以外,還沒有發現任何一種動物懂得用占卜。《易經》文字很簡單,所以可以有多種解釋來理解,中國六經裏,隻有《易經》注釋最多,據現在初步調查,光六十四卦的解釋大概就有4000多種。


    《易經》是從圖像開始,對易圖的解釋也有一個逐漸完善的傳承係統。沿著圖像、六十四卦的排列順序的變化形成另一個支派,稱為象數易學,簡稱“象數學”,易圖的象數學經過幾千年流傳,已發現古今流行的2000多種關於圖像的著作,而且現在還不斷出新。


    商代甲骨文也是用來占卜的,但鑿龜、看灼裂的“兆”占卜吉凶,隻有專業人員才看得懂,手續比較麻煩。《易經》的占卜方法比較容易,因為是周人習用的一種方法,故稱《周易》。


    古代的國家大事,一是祭祀,一是戰爭。小的個人的事情也需要占卜,該做不該做的,也需要占卜。


    《易經》哲學思想的基本內容可以分兩個方麵:


    (一)萬物交感觀念


    《周易》六十四卦裏,天、地是實物,天在上,地在下,古人認為天地是萬物之母,乾卦代表天,坤卦代表地,天地生六個子女,巽、震、兌、離、坎、艮。


    《易經》所謂“吉”的一些卦,一般是上下兩卦具有交感的性質;所謂“凶”或不吉利的一些卦,一般是上下兩卦不具有交感的性質。《易經》占卜問吉凶禍福,對於吉凶的解釋,包含當時人們對世界一般事物最原始的哲學理解。《易經》從交感的觀點觀察萬物的動靜變化,並認為凡有動象、有交感之象的卦是吉的,有前途的,因為它符合事物發展的原則。


    如泰卦的象是地在上天在下,實際上應當天在上地在下。陽氣上升、陰氣下降就象征天和地的交感變化。與此相反,如否卦的象是天在上地在下。天本來就在上,地本來就在下,這種情況不會引起上下交感易位的變化。不交感,就沒有變化。事物就沒有發展前途,所以否卦不如泰卦吉。泰卦和否卦是一個對立麵,一吉一凶。吉和凶的根據是變和不變,交感和不交感。它通過宗教迷信的形式反映出極其樸素的辯證法觀點。


    總的原則就是事物在變化發展中就有前途,就是吉兆;如果沒有發展變化就沒有前途,是凶兆。《周易》的這個認識是從豐富的社會實踐中提煉出來的最樸素的一種辯證法觀點,雖然還不完整,但仍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荀子是先秦很有名的哲學家,也是儒家大師之一。荀子說過,“善易者不占”。即真正懂得《易經》的人,不去算卦。也就是說,對於《易經》我們要懂得其中的道理,算卦算吉凶禍福是需要占卜的。


    (二)物極必反的觀念


    物極必反的觀念,就是事物發展到極端。就要走向反麵。《易經》舉乾卦為例,乾卦有六爻,從下往上,第一爻叫“初爻”,然後由下而上按順序排列,二三四五六,最後一個叫上。第六爻不叫六,而稱為“上”,因為定在六爻的最上的位置,乾卦初爻到六爻中間有六個層次,六個變化階段。以龍為例,因為龍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圖騰。是民族象征,龍的變化從存在、變化到最後,乾卦爻第五個層次,九五爻是吉,九五至尊是最好的結果。但是到頂第六爻就是亢龍有悔。


    初九(第一爻)是潛龍勿用;九二(第二爻)是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九三(第三爻)是終日乾乾,奮鬥不息,一直在前進;九四(第四爻)是或躍在淵,無咎;九五(第五爻)是飛龍在天,利見大人,這是最好的爻;上九(第六爻)是亢龍有悔,亢是走到頭,走極端。用龍的變化說明一個事物從開始到衰敗有一個過程,事物有進有退有得有失,到了極端就會過渡到反麵。


    《易經》還提到“無平不陂,無往不複”,指出沒有任何平路,都是有坑坑坎坎的,事物是循環的,沒有一去不返的,這都說明“物極必反”的原則。這個觀點在春秋時期廣泛傳播且為人們接受。所以今天說人要有憂患意識,就是在平安的時候要考慮到不平安,順利的時候要考慮到不順利,處在逆境的時候不要悲觀,因為還有否極泰來。


    戰國時魏國的範雎,在秦國做了多年宰相,很有功勞,後來燕國人蔡澤進言說《易經》無往不複,物極必反,你做了多年宰相,到頂了,最好早一點退下來,否則會有災禍,範雎接受了他的意見,推薦蔡澤做了宰相。可見《易經》已經深入人心,深入到社會上層,這個故事記載在司馬遷著的《史記》裏。


    《易經》指出,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不得不過渡到反麵,這是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但是也有時代、曆史的局限性。基本弱點在於神秘地、抽象地脫離了具體條件講變化。結果變化、發展成了人們無法駕馭的神秘力量,人們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在今天看來仍未跳出神學的圈子。但在當初這個觀念已經很可貴了。


    古代吉凶禍福,物極必反,有循環論的意思,今天我們是進化論,不是循環論,是螺旋形上升,走的是否定之否定的循環,但不是循環之後又回到原先起點。這是跟從前不同的地方,但是基本原理是古人研發的。隨著科學的發展,宗教迷信成分越來越少,科學陣地越來越擴大。


    從《易經》也可以看出古代哲人怎麽擺脫迷信命定論,不斷走向科學世界觀的一個過程,《易經》給我們開了個好頭。


    《易經》基本內容就是物極必反與上下交感的觀點,任何《易經》書裏都離不開這兩個基本觀點的解釋。


    不關心未來的人是短見的人,不關心未來命運的民族就沒有希望,不能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關心未來,是人類進步可貴的地方,有了關心未來、創造未來的要求,才有改善環境、創造發明的動力。《易經》從出現到現在幾千年了,可以看到中華民族曆經了不斷前進、關心未來、改變現狀、開拓新世界的過程。


    現在從中央到地方都講和諧社會,其實,《易經》中早就提到和諧共處。《易經》本身的精神是對立統一中的不斷進取,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易經》的發展觀辯證法與物質是分不開的。我們這個物質世界辯證發展,同時又是客觀存在的,哲學是關於整個宇宙發展的總規律的學問,給人提供了觀察認識世界、適應改變世界的工具,觀點和方法不可分。


    《周易》從一開始就有全局發展觀的萌芽,天行健,自強不息,世界萬物永遠在變化,這是《易經》的根本精神。全局觀點是中國的特色,從日常生活裏可以看出,比如在歐洲商店買東西,你買2.5元的東西,給他10元,他就先找5角,再找2元,最後給5元,從小到大找起;而中國正相反,同樣買2.5元的東西,給他10元,他先找你5元,再給你2元,再給你0.5元。又比如外國人寫信,先寫門牌號,再寫街道、城市、國家;而中國人寫信,先寫國家,再寫省、市、街道、門牌號。這是兩種思維習慣。中華民族習慣從整體到具體,這一點非常可貴。


    同樣對辯證法,俄羅斯人是一種理解,中國人又是一種理解,在原來的民族習慣的傳統思維上接受新的辯證唯物主義,發展比較正常比較合理。


    但是,現在社會上有個普遍傾向,認為自然科學、數理化、應用科學是科學,社會科學好像不在科學範圍之內,沒有擺在應有的地位,這是不全麵的。人類文化既包括自然科學、應用科學,也包括社會科學,如果丟掉那一半,而且不承認社會科學應有的地位會吃大虧。我們這些年走了一些彎路就是由於忽略社會科學也有規律。科學創造發明可以創造財富,但如果違背社會科學規律,創造的億萬財富可能化為烏有。


    “文化大革命”就是活生生的教訓,國民經濟幾乎走到崩潰的邊緣,原因就在於割斷了曆史,割斷了傳統文化,違背經濟規律。辯證法主要是發展觀、全局觀,如果隻是局部或凝固地看問題,都違反規律,受懲罰的是社會和群體。圍湖造田破壞自然規律,結果受到懲罰。提倡學生努力學習,可是忽略了世界觀教育,忽略了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也就背離了教育的初衷。要知道,人民素質全麵發展並不是單科突進。


    現在研究《易經》不是崇拜迷信古人,而是在古人留下的很好的遺產基礎上起步、前進,按照規律發展,這不僅是任務,也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意願。


    《易經》發展變化的觀點,這是祖先留下的一個寶貴遺產,我們要沿著正確的方向發揮、發展、充實。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如果缺少舊的優良傳統,也不會做得令人滿意。


    有人問《易經》和《道德經》之間有沒有什麽聯係?《易經》的辯證法,對立、統一,好像在《道德經》裏也有反映,這兩者是傳承關係嗎?


    這有先後的關係,《易經》在前,老子《道德經》在後,古人說過,易老相通,老子繼承發展得很好。不過《易經》講剛健進取,老子講柔弱勝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異能人的前世今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夢影3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夢影3並收藏異能人的前世今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