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六年,學校希望你們學會的最重要的有三項技能:微笑、感恩,以及遊戲。小學六年的主要時間都在努力教你學會這三項技能,一旦學會了,你們將終生受益無窮。
這三項技能中的第一項,教導你們的是一種生活態度:永遠保持微笑,永遠保持快樂心情,永遠滿懷希望,永遠相信明天會更好。永遠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樂觀的心情,微笑地麵對今天你遭遇的一切,憧憬明天會更好……這一點說到容易做到難,也許我們需要花費終生時間,才能真正學到手。
這裏,我們說的‘感恩’,不是讓你學會口頭感謝。感恩的真諦是讓你認識到自己的卑微,認識到自己力量的渺小,認識到自己前進的路上,必然需要很多人幫助扶持,然後,你必須對這個社會,對你周圍的同伴、親戚、友人,常常懷著一顆敬畏之心,對他們給予你的每一點幫助,誠心感激衷心祈禱――因為你是社會動物,因為你脫離不了這個社會,因為今後你還會需要幫助,因為你永遠需要別人的幫助。哪怕隻是別人一句閑聊,也是幫你消除孤獨。所以,請你心懷感激……”
“遊戲是什麽?聽到遊戲這個詞,大家第一個想起的應該是‘遊戲規則’。沒錯,學校讓你們學會遊戲,實際上是想讓你們學會尊重規則,敬畏規則。因為規則是保護你們的,是讓你們公平參與遊戲的基石,是讓你們與所有參與者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的保障……
也許有人會教導你們要鑽規則的空子,這樣的人……你們有六年的時間,判定這樣的人是否邪惡。而一個簡單原則是:當有人鑽了規則的空子,這個遊戲,連你們自己都不想玩下去了……小學六年,你們將在所有的遊戲中體會這點,
遊戲還要教會你們一點:責任。遊戲有勝有負。敗了,我們不要找理由找借口找臨時工,我們需要的是解決,而不是解釋。唯有解決了問題。下次我們才能走向勝利――這一點,也是一種人生態度,需要我們學習終生……”
各國小學生畢業時,都要寫同樣的三篇經典作文。而這三篇作文中學生也會寫,十二年級之下的學生,隻要離開校園,學校都要求他們寫這三篇作文,作為畢業論文。踏入這所學校的校門,從現在開始你們最好構思這三篇文章,這對你們有好處。
這三篇文章是:寫給現在的你;寫給你的愛人;寫給將來的你……”
“這三篇作文的意義在於:第一篇作文讓你認清自己。知道自己幾斤幾兩,知道自己的能力局限,以及自己的能力所長,明白能做什麽不能做什麽,明白自己的長處與不足。然後……然後怎麽做,取決於你自己。請記住:自己讀懂了自己,世界才能讀懂你……
第二篇作文,無論年紀大小,其實每個人都私下裏遐想過。而這篇作文就是要求你,把你所想的擺在桌麵,明明白白的思考自己究竟‘愛’什麽。自己究竟該如何去‘愛’――早早知道了這點,你有一個青春的時間去尋找,甚至一生。
第三篇作文,根據題目大家都知道了,這是讓你立誌。你將來打算做什麽,你能做到什麽地步。你想成為什麽樣的人,在文章中告訴你自己。然後,早早向希望的方向努力,這就是小學教育需要教導你的人生觀。今後不管你們去了哪所學校,這三篇文章。希望你們最終能寫給自己。
老外聲稱:這是人一生中必須寫給自己的三篇文章,即使反複寫也不過分,這裏說的老外,包含非洲叢林小學、南美印第安小學,以及菲律賓馬來西亞島嶼小學的所有學生……”
在美國,經常有華人家長抱怨,美國學校就玩兒,什麽都不學,都二年級了還做簡單加法,把孩子耽誤了!想起我們小時候學的數學,比比現在中國小學生從小上奧數的水平,有時候我們也心裏嘀咕。
美國小學並不是什麽都不學,而是除了數學語文之外學了很多我們從小沒有學過,長大了才補課的東西。以下幾個例子,隻不過是個例,但可見一斑。
一年級的女兒回家告訴媽媽,我們今天學了l(處理事情的輪子)。女兒給媽媽看了一張可愛的圖,媽媽一看就被吸引住了,原來是用孩子能夠理解的語言和圖畫教孩子怎麽處理矛盾。從上邊那兩個螞蟻起,依次是:道歉(兩個螞蟻),輪流一起玩(兩個小老鼠),不理它(小豬),玩其他的遊戲(小毛毛蟲),告訴他們停止(小瓢蟲),稍等冷靜(遊水的小鴨),走開(烏龜),達成協議(兩個握手的青蛙),語言交流(兩個喜鵲)。
在班上,老師和小朋友們輪流扮演各種角色,討論在什麽情況下用什麽方法。多麽溫馨人性化又充滿智慧的教導!我們小時候沒有學過這些,有了矛盾不知道怎麽處理。往往很多成人還處在一點火就著,一碰蹦三尺的兒童狀態。遇到矛盾,很多成年人不是過激憤怒,就是消極對待,在社會上工作上婚姻裏,處處都有反映。原來美國人的禮貌節製,從來沒有在美國正常社區看見有一點小事就當街打動手打起來的情況。一方麵生活壓力沒有國內大,另一方麵,和他們從小受的教育也不無關係!
平時孩子們排隊,讓路,如何不影響別人,如何不嘲笑別人,自己水平高時怎麽尊重別人,自己不會做時怎麽尋求幫助,如何輪流共享等等潛移默化的規則,都是一點一滴滲透在他們的教育裏的。
學校組織競賽,幾個孩子一組,競賽題目是‘如何從二樓上扔下一個生雞蛋,而讓它落地不碎。‘哪個小組用最短時間,最少材料,雞蛋不碎的就是贏家。
材料:餐巾紙,木條,紙杯。綿球,小手絹,海棉片,橡皮筋。等等,明碼標價,用多少記多少帳。而且明確標出各個材料的重量和體積,少用為佳。
一聲哨響,計時開始,孩子們要在最短時間內討論自己的計劃,察看材料價格,重量和體積,優化計劃,小組達成共識。實現自己的計劃,然後舉旗告知完成,等待測試。
這樣的教育,才真正體現了生活教育,生存教育和智慧教育。把知識和技能及智慧融入一項活動中。孩子通過交流、合作,動手,動腦,完美地完成一項活動,在整個過程中發展了孩子的各項技能,增長了孩子的各種知識,培養了孩子的人文素養。更學會了如何與人相處、合作、溝通、交流,還讓孩子樂在學習中。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得到了極大的開發和發揮,不為學而學,隻為想學而學。
而回過頭來看看中國的獨生子女們,小皇帝和小公主們的生活是什麽樣子呢?且看一位有覺知的中國媽媽的自述:
星期天的晚上,飯菜已經上桌。我呼喚女兒:“吃飯啦。”“等一下”,她答。
我就先吃了。幾分鍾後,女兒走過來,看了一眼桌子,問:“我的飯呢?”伴隨著的。是一副忿忿不滿的神情。我心裏一驚――她的表情,她的詰問,明明是在告訴我:你應該為我盛好飯的,為什麽不給我盛飯呢?7歲的她有一雙好手,她明明可以自己盛飯,為什麽覺得我理所當然得替她盛飯呢?我立刻找到了原因。雖然我一直警告自己不要替孩子做太多,讓孩子學會為自己負責,但是我仍然和許多母親一樣,不知不覺替孩子做得多了點。以前我一直替她盛飯,以至於她認為盛飯這件事是媽媽應該為她做的,所以她不但不感激我一直以來替她盛飯,反而因為今天沒給她盛飯而不滿起來。是啊,既然是媽媽應該做的,她怎麽會感激呢?我意識到這是在助長女兒的“受之無愧感”,“受之無愧”是指,某人覺得別人欠了他東西,或者認為別人必須給他特殊待遇。有這種傾向的人認為別人(尤其是親近的人)應該給他想要的事物,別人給了,他覺得那是人家應該做的,他不知感恩;別人沒有給,他就認為別人太不應該,於是就心生不滿和怨恨。受之無愧感強烈的人就可能變成一隻“白眼狼”。
前不久在網絡上看到的一個帖子,發帖人小a10歲時父母相繼過世,年長他20歲的姐姐將他撫養成人,並供他上了大學,後來他考上了公務員。姐姐在工廠上班,姐夫在學校門口擺一個小攤。現在姐姐退休了,退休金每月1800元,姐姐的兒子――小a的外甥考上了外地某個大學的建築專業,學費比本地大學其他專業貴。姐姐家收入銳減,開支突增,財務突然緊張起來。
姐姐想讓小a每個月給她1000元作為養老費(實際應該是補貼外甥上大學的生活費),小a不幹,並勸說姐姐不讓外甥讀學費昂貴的建築專業。姐姐一氣之下,揚言小a不給撫養費就要將他告上法庭。小a問,如果姐姐將他告上法庭,他需不需要承擔撫養費?會不會對他的前途造成影響?他特別強調,姐姐隻是將他養活大,對他沒有對外甥好,至於如何不好,他舉例說2003年上大學時,姐姐每月僅僅給他300元的生活費。言辭間很多對姐姐的不滿,毫無感激之情。
姐姐將他撫養成人並送去上大學,小a本應心懷感激、知恩圖報,他卻認為姐姐姐夫做得還不夠。從樸素的人情道義來看,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麵對撫養自己十幾年,還送自己上大學的姐姐,在她遇到困難時,有什麽理由不幫幫她呢?
很多人都替這位姐姐感到悲傷,帶著弟弟出嫁本已不易,多年辛苦竟養出一隻白眼狼。
我可不想將女兒養成白眼狼。我養育她是母親的職責,不圖她的回報,但是如果她長大後認為我替她做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如果我哪天做少了,或者不做,她就怨恨我……如果發生這些,那是我的悲劇。於是,我告訴她,媽媽剛才反思了一下,可能我以前一直替你盛飯,使你覺得為你盛飯是媽媽應該做的。我覺得到這樣很不好。從今天開始,盛飯就是你自己的事,應該由你自己盛。
從那以後,我更加警惕是否替她做了太多,經常提醒自己不要替她做她分內的事情,並將一些家務分配給她,讓她承擔起家庭一員的責任;在我們勞動的時候,還會邀她幫忙,讓她體會勞動的辛苦與快樂;教導她表達感恩,如果她沒有感激之心,那麽下次我不會再幫助她做類似的那件事;物質方麵並不會“有求必應”,讓她懂得並不是她想要任何東西都可以得到。
我看到許多父母不知不覺中在培養著白眼狼:他們替孩子做得太多,上學或放學路上,大多數孩子的書包都由父母背著,孩子心安理得空著手走;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用幹家務,隻要搞好學習;物質享受被過分滿足,許多小學生有了自己的手機和電腦……這些都是在助長孩子的受之無愧感,今天他認為你應該為他背書包、買手機,明天他就會認為你應該為他找工作、買車子、買房子,如果某天你給不了他想要的,他就要心生怨恨了。
我想到三年前機場弑母的留學生汪佳晶,他留日五年,從未打過工,學費和生活費都靠母親每月7000元人民幣的收入來出。母親四處舉債,實在拿不出錢,他竟在機場捅了前來接機的母親9刀。24歲的青年本應自立,靠自己打工解決(或部分解決)留學費用。但他卻心安理得享受著母親含辛茹苦提供的溫室生活,當母親拿不出錢,他絲毫不念親恩,隻顧將那滿腔怨恨化作母親身上的9刀。
這樣的案件應讓很多中國父母們警醒,平日裏那些我們彼此都習以為常的驕縱,實是在一點點侵吞孩子那顆敏慧知足能感恩的心!那些我們自以為是的一時照顧和關懷,很可能就在為我們和孩子以後的彼此傷害埋下伏筆!讓孩子能真正地體會生活、學會負責、懂得感恩,這是多麽重要的教育啊!
這三項技能中的第一項,教導你們的是一種生活態度:永遠保持微笑,永遠保持快樂心情,永遠滿懷希望,永遠相信明天會更好。永遠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樂觀的心情,微笑地麵對今天你遭遇的一切,憧憬明天會更好……這一點說到容易做到難,也許我們需要花費終生時間,才能真正學到手。
這裏,我們說的‘感恩’,不是讓你學會口頭感謝。感恩的真諦是讓你認識到自己的卑微,認識到自己力量的渺小,認識到自己前進的路上,必然需要很多人幫助扶持,然後,你必須對這個社會,對你周圍的同伴、親戚、友人,常常懷著一顆敬畏之心,對他們給予你的每一點幫助,誠心感激衷心祈禱――因為你是社會動物,因為你脫離不了這個社會,因為今後你還會需要幫助,因為你永遠需要別人的幫助。哪怕隻是別人一句閑聊,也是幫你消除孤獨。所以,請你心懷感激……”
“遊戲是什麽?聽到遊戲這個詞,大家第一個想起的應該是‘遊戲規則’。沒錯,學校讓你們學會遊戲,實際上是想讓你們學會尊重規則,敬畏規則。因為規則是保護你們的,是讓你們公平參與遊戲的基石,是讓你們與所有參與者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的保障……
也許有人會教導你們要鑽規則的空子,這樣的人……你們有六年的時間,判定這樣的人是否邪惡。而一個簡單原則是:當有人鑽了規則的空子,這個遊戲,連你們自己都不想玩下去了……小學六年,你們將在所有的遊戲中體會這點,
遊戲還要教會你們一點:責任。遊戲有勝有負。敗了,我們不要找理由找借口找臨時工,我們需要的是解決,而不是解釋。唯有解決了問題。下次我們才能走向勝利――這一點,也是一種人生態度,需要我們學習終生……”
各國小學生畢業時,都要寫同樣的三篇經典作文。而這三篇作文中學生也會寫,十二年級之下的學生,隻要離開校園,學校都要求他們寫這三篇作文,作為畢業論文。踏入這所學校的校門,從現在開始你們最好構思這三篇文章,這對你們有好處。
這三篇文章是:寫給現在的你;寫給你的愛人;寫給將來的你……”
“這三篇作文的意義在於:第一篇作文讓你認清自己。知道自己幾斤幾兩,知道自己的能力局限,以及自己的能力所長,明白能做什麽不能做什麽,明白自己的長處與不足。然後……然後怎麽做,取決於你自己。請記住:自己讀懂了自己,世界才能讀懂你……
第二篇作文,無論年紀大小,其實每個人都私下裏遐想過。而這篇作文就是要求你,把你所想的擺在桌麵,明明白白的思考自己究竟‘愛’什麽。自己究竟該如何去‘愛’――早早知道了這點,你有一個青春的時間去尋找,甚至一生。
第三篇作文,根據題目大家都知道了,這是讓你立誌。你將來打算做什麽,你能做到什麽地步。你想成為什麽樣的人,在文章中告訴你自己。然後,早早向希望的方向努力,這就是小學教育需要教導你的人生觀。今後不管你們去了哪所學校,這三篇文章。希望你們最終能寫給自己。
老外聲稱:這是人一生中必須寫給自己的三篇文章,即使反複寫也不過分,這裏說的老外,包含非洲叢林小學、南美印第安小學,以及菲律賓馬來西亞島嶼小學的所有學生……”
在美國,經常有華人家長抱怨,美國學校就玩兒,什麽都不學,都二年級了還做簡單加法,把孩子耽誤了!想起我們小時候學的數學,比比現在中國小學生從小上奧數的水平,有時候我們也心裏嘀咕。
美國小學並不是什麽都不學,而是除了數學語文之外學了很多我們從小沒有學過,長大了才補課的東西。以下幾個例子,隻不過是個例,但可見一斑。
一年級的女兒回家告訴媽媽,我們今天學了l(處理事情的輪子)。女兒給媽媽看了一張可愛的圖,媽媽一看就被吸引住了,原來是用孩子能夠理解的語言和圖畫教孩子怎麽處理矛盾。從上邊那兩個螞蟻起,依次是:道歉(兩個螞蟻),輪流一起玩(兩個小老鼠),不理它(小豬),玩其他的遊戲(小毛毛蟲),告訴他們停止(小瓢蟲),稍等冷靜(遊水的小鴨),走開(烏龜),達成協議(兩個握手的青蛙),語言交流(兩個喜鵲)。
在班上,老師和小朋友們輪流扮演各種角色,討論在什麽情況下用什麽方法。多麽溫馨人性化又充滿智慧的教導!我們小時候沒有學過這些,有了矛盾不知道怎麽處理。往往很多成人還處在一點火就著,一碰蹦三尺的兒童狀態。遇到矛盾,很多成年人不是過激憤怒,就是消極對待,在社會上工作上婚姻裏,處處都有反映。原來美國人的禮貌節製,從來沒有在美國正常社區看見有一點小事就當街打動手打起來的情況。一方麵生活壓力沒有國內大,另一方麵,和他們從小受的教育也不無關係!
平時孩子們排隊,讓路,如何不影響別人,如何不嘲笑別人,自己水平高時怎麽尊重別人,自己不會做時怎麽尋求幫助,如何輪流共享等等潛移默化的規則,都是一點一滴滲透在他們的教育裏的。
學校組織競賽,幾個孩子一組,競賽題目是‘如何從二樓上扔下一個生雞蛋,而讓它落地不碎。‘哪個小組用最短時間,最少材料,雞蛋不碎的就是贏家。
材料:餐巾紙,木條,紙杯。綿球,小手絹,海棉片,橡皮筋。等等,明碼標價,用多少記多少帳。而且明確標出各個材料的重量和體積,少用為佳。
一聲哨響,計時開始,孩子們要在最短時間內討論自己的計劃,察看材料價格,重量和體積,優化計劃,小組達成共識。實現自己的計劃,然後舉旗告知完成,等待測試。
這樣的教育,才真正體現了生活教育,生存教育和智慧教育。把知識和技能及智慧融入一項活動中。孩子通過交流、合作,動手,動腦,完美地完成一項活動,在整個過程中發展了孩子的各項技能,增長了孩子的各種知識,培養了孩子的人文素養。更學會了如何與人相處、合作、溝通、交流,還讓孩子樂在學習中。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得到了極大的開發和發揮,不為學而學,隻為想學而學。
而回過頭來看看中國的獨生子女們,小皇帝和小公主們的生活是什麽樣子呢?且看一位有覺知的中國媽媽的自述:
星期天的晚上,飯菜已經上桌。我呼喚女兒:“吃飯啦。”“等一下”,她答。
我就先吃了。幾分鍾後,女兒走過來,看了一眼桌子,問:“我的飯呢?”伴隨著的。是一副忿忿不滿的神情。我心裏一驚――她的表情,她的詰問,明明是在告訴我:你應該為我盛好飯的,為什麽不給我盛飯呢?7歲的她有一雙好手,她明明可以自己盛飯,為什麽覺得我理所當然得替她盛飯呢?我立刻找到了原因。雖然我一直警告自己不要替孩子做太多,讓孩子學會為自己負責,但是我仍然和許多母親一樣,不知不覺替孩子做得多了點。以前我一直替她盛飯,以至於她認為盛飯這件事是媽媽應該為她做的,所以她不但不感激我一直以來替她盛飯,反而因為今天沒給她盛飯而不滿起來。是啊,既然是媽媽應該做的,她怎麽會感激呢?我意識到這是在助長女兒的“受之無愧感”,“受之無愧”是指,某人覺得別人欠了他東西,或者認為別人必須給他特殊待遇。有這種傾向的人認為別人(尤其是親近的人)應該給他想要的事物,別人給了,他覺得那是人家應該做的,他不知感恩;別人沒有給,他就認為別人太不應該,於是就心生不滿和怨恨。受之無愧感強烈的人就可能變成一隻“白眼狼”。
前不久在網絡上看到的一個帖子,發帖人小a10歲時父母相繼過世,年長他20歲的姐姐將他撫養成人,並供他上了大學,後來他考上了公務員。姐姐在工廠上班,姐夫在學校門口擺一個小攤。現在姐姐退休了,退休金每月1800元,姐姐的兒子――小a的外甥考上了外地某個大學的建築專業,學費比本地大學其他專業貴。姐姐家收入銳減,開支突增,財務突然緊張起來。
姐姐想讓小a每個月給她1000元作為養老費(實際應該是補貼外甥上大學的生活費),小a不幹,並勸說姐姐不讓外甥讀學費昂貴的建築專業。姐姐一氣之下,揚言小a不給撫養費就要將他告上法庭。小a問,如果姐姐將他告上法庭,他需不需要承擔撫養費?會不會對他的前途造成影響?他特別強調,姐姐隻是將他養活大,對他沒有對外甥好,至於如何不好,他舉例說2003年上大學時,姐姐每月僅僅給他300元的生活費。言辭間很多對姐姐的不滿,毫無感激之情。
姐姐將他撫養成人並送去上大學,小a本應心懷感激、知恩圖報,他卻認為姐姐姐夫做得還不夠。從樸素的人情道義來看,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麵對撫養自己十幾年,還送自己上大學的姐姐,在她遇到困難時,有什麽理由不幫幫她呢?
很多人都替這位姐姐感到悲傷,帶著弟弟出嫁本已不易,多年辛苦竟養出一隻白眼狼。
我可不想將女兒養成白眼狼。我養育她是母親的職責,不圖她的回報,但是如果她長大後認為我替她做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如果我哪天做少了,或者不做,她就怨恨我……如果發生這些,那是我的悲劇。於是,我告訴她,媽媽剛才反思了一下,可能我以前一直替你盛飯,使你覺得為你盛飯是媽媽應該做的。我覺得到這樣很不好。從今天開始,盛飯就是你自己的事,應該由你自己盛。
從那以後,我更加警惕是否替她做了太多,經常提醒自己不要替她做她分內的事情,並將一些家務分配給她,讓她承擔起家庭一員的責任;在我們勞動的時候,還會邀她幫忙,讓她體會勞動的辛苦與快樂;教導她表達感恩,如果她沒有感激之心,那麽下次我不會再幫助她做類似的那件事;物質方麵並不會“有求必應”,讓她懂得並不是她想要任何東西都可以得到。
我看到許多父母不知不覺中在培養著白眼狼:他們替孩子做得太多,上學或放學路上,大多數孩子的書包都由父母背著,孩子心安理得空著手走;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用幹家務,隻要搞好學習;物質享受被過分滿足,許多小學生有了自己的手機和電腦……這些都是在助長孩子的受之無愧感,今天他認為你應該為他背書包、買手機,明天他就會認為你應該為他找工作、買車子、買房子,如果某天你給不了他想要的,他就要心生怨恨了。
我想到三年前機場弑母的留學生汪佳晶,他留日五年,從未打過工,學費和生活費都靠母親每月7000元人民幣的收入來出。母親四處舉債,實在拿不出錢,他竟在機場捅了前來接機的母親9刀。24歲的青年本應自立,靠自己打工解決(或部分解決)留學費用。但他卻心安理得享受著母親含辛茹苦提供的溫室生活,當母親拿不出錢,他絲毫不念親恩,隻顧將那滿腔怨恨化作母親身上的9刀。
這樣的案件應讓很多中國父母們警醒,平日裏那些我們彼此都習以為常的驕縱,實是在一點點侵吞孩子那顆敏慧知足能感恩的心!那些我們自以為是的一時照顧和關懷,很可能就在為我們和孩子以後的彼此傷害埋下伏筆!讓孩子能真正地體會生活、學會負責、懂得感恩,這是多麽重要的教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