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物不過是放錯地方的寶貝。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必然有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接納最真實的自己,展現最好的自己,沒有人天生完美,但生活可以完整,看到自己的內在,允許自己的不完美,全然地愛自己!
接納最真實的自己是指人能夠欣然接納自己現實中的狀況,不因自身的優勢而驕傲,也不因自身的缺陷而自卑,是引導人積極向上的動力,是幫助人快樂生活,走向成功的正能量。
人或多或少都有對自己不滿意的地方,都希望自己能夠再完美一些。然而,天不遂人願,世上幾乎不存在完美的人。
其實,在這個世界上,人最好的朋友是自己,最大的敵人也是自己。如果不能跟自己做朋友,不能接納真實的自己,就是跟自己作對,與自己為敵,心理衝突就會很嚴重。不但影響心情,還會使自己不斷地排斥、厭惡自己。然而,不管人如何不喜歡自己,如何希望自己變得完美,事實都無法改變,自己不想要的那一麵依然是真實的存在,並不是想逃避就能逃避得了的。既然無法逃避,既然是自己的現實,不妨學著接納。
《莊子?大宗師》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子祀和子輿是好朋友。有一天,子輿生了一場怪病,子祀去探望他。見麵之後,子祀發現子輿竟然變成了駝背,大吃一驚。但他怕子輿傷心,依然不動聲色。誰知子輿一見到子祀就說:“偉大的造物者啊,竟然把我變成了駝背的模樣。背上生了五個瘡口不說,臉也因為佝僂而貼到了肚臍,兩肩高高地隆起,高過頭頂,脖頸則朝天突起。”
子祀無奈地問他是不是非常討厭這種病。子輿卻悠閑地說:“不,我為什麽要討厭它呢?如果我的左臂變成了一隻雞,我便用它來報曉;如果我的右臂變成彈弓。我便用它去打斑鳩來烤著吃;如果我的尾椎骨變成車輪,我的精神變成馬,我便可以乘著它遨遊四方,無須另備馬車了。再說。得是時機,失是順應。安於時機而順應變化,哀樂自然不容易侵入心中。這就是自古以來的解脫。那些不能自我解脫的人,就要為外物所奴役束縛了。物不能勝天,當我改變不了它的時候,為什麽要討厭它呢?”
子輿可謂是豁達之人。麵對疾病帶來的痛苦,身體狀況的改變,依然能夠坦然接受,甚至還想到如何利用自己的優勢來讓自己活得更好。人隻有接納真實的自己,依照自己的本質好好地生活。才能找到最能發揮自己優勢的地方,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更接近成功。
從前有一位年輕人在踏上人生旅途之前,問他的老師:“老師,我未來的人生之路將會怎樣呢?”
他的老師回答說:“你在開始自己的人生路之前,先從這裏走出去。你將會遇到三道門,每一道門上都寫著一句話,你可以按照那句話去做。當你走過第三道門的時候,我會在門外等著你。”
年輕人上路了。不久,他就遇到了第一道門,上麵寫著:“改變世界。”年輕人開始按照自己的理想規劃這個世界,把自己看不慣、不喜歡的一切都統統去掉。可是。很快他就陷入了迷茫之中。去掉了那些不好的事情之後,他看到的世界依然不夠完美。他想答案或許在下一道門上,於是就繼續上路了。
很快,他就遇到了第二道門,上麵寫著:“改變別人。”年輕人想,怪不得我無法改變世界。因為其他人都沒有改變,和我的看法是不一樣的。我一定要用美好的思想去教化他們,讓他們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結果,他發現人們根本不可能按照他所說的那樣去做。他隻好期待第三道門能夠給予他幫助。
當他來到第三道門前,他發現上麵寫著:“改變自己。”年輕人這才恍然大悟。與其改變世界,不如去改變世界上的人,而與其改變別人不如改變自己。
年輕人推開門,見到了等在門後的老師,他把自己的體會告訴了老師。老師聽後笑了笑,說:“你現在往回走,再回去仔細看看那三道門,或許你會有不一樣的發現。”
年輕人將信將疑地轉過身,準備往回走。這次,他看到第三道門上寫著“接納自己”,他突然明白為什麽自己在改變自己的時候總是自責、苦惱,因為他拒絕承認和接受自己的缺點,總是把目光放在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上,而忽略了自己的長處。
年輕人繼續往回走,在第二道門上,他看到的是“接納別人”。他開始明白自己為什麽在改變別人的時候那麽艱難,因為他拒絕接受別人和自己存在的差異,不能從別人的角度去理解和體諒他人。
年輕人繼續往回走,他看到第一道門上寫著“接納世界”。他漸漸明白自己為什麽無法改變自己。因為他拒絕承認世界上有許多事情是自己做不到的,總是勉強為之,而忽略了更適合自己,自己可以做得更好的事情。
年輕人推開第一道門,他的老師已經等在了那裏。他對年輕人說:“一切的成功都要從接納自己開始。你隻有接納了自己,才懂得如何接納別人,才能接納整個世界。而接納是改變的第一步。”
有人說,所謂廢物不過是放錯地方的寶貝。上帝雖然在每個人身上都留下了缺點,但換一個角度,換一個地方,缺點同樣可以變成優點。接納並不一定要改變,但接納可以使人麵對現實,擺正自己的位置,看清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所在,知道自己需要什麽,想要什麽,能做什麽,不能做什麽,從而尋找適合自己發展的機會,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麵。
有時人們會問你:“你的生日是哪一天?”或者你可以問自己一個更有趣的問題:“被我稱為生日的那一天之前,我在哪裏?”
問一問雲:“你的生日是哪一天?未生之前,你在哪裏?”
或者你可以問雲:“你幾歲了?能不能告訴我你的生日是哪一天?”深深地諦聽,你也許能聽見它的回答。你可以想象一下雲誕生的景象。未生之前,它是海裏的水。或者它本來在河裏。後來變成了水蒸氣。它也可能是太陽,因為陽光製造了水蒸氣。當時風也應該在場,是它幫助水轉換成了雲。雲不是無中生有的,不斷在變化的隻是形式罷了。事物並不是無中生有的。
雲遲早會變成雨或雪或是冰。如果你深入地觀察雨。你會看見雲。雲並沒有消失,它化成了雨,雨化成了草,草化成了牛,牛又化成了牛奶,然後又成了你嘴裏的冰激淩。今天你如果吃冰激淩的話,給自己一點時間凝視眼前的那個甜筒,然後說:“嘿!雲兒!我認出你了。”這麽做,會使你洞悉和了悟冰激淩及雪的真正本質。同樣地,你也會在冰激淩中看見大海、河川、高溫、太陽、草及牛。
深觀之下。你根本看不見雲的生日和死期。真相隻不過是雲化成了雨或雪。死亡這件事並不存在,因為事物永遠在延續著。雲承繼了大海、河川以及太陽的高溫,而雨又承繼了雲。在未生之前,雲早就存在了,所以。你今天如果喝牛奶、喝茶或是吃冰激淩,請隨著你的呼吸,凝視一下眼前的那杯牛奶、茶或是冰激淩,然後跟雲朵打聲招呼。
佛陀不慌不忙地深觀萬物,我們也做得到。佛陀並不是神,他和我們一樣是凡人。他痛苦,但是他懂得深觀。所以他克服了自己的痛苦。他擁有了深刻的了悟、智慧及慈悲,所以我們才說他是我們的導師和兄長。我們害怕死亡,是因為我們不了解事物是不滅的。人們說佛陀已死,然而這並不是真相。佛陀仍然活著。若是環顧一下四周,我們會看見各種形態的佛。因為你深觀過萬物,並且洞察到事物並沒有真的誕生。也沒有死亡,所以佛已經在你心中了。我們可以說你就是佛的新貌、佛的繼承者。不要低估你自己。向四周多看幾眼,你將會瞥見四處都是佛的化身。
深入地觀察一盒火柴,你看得見裏麵的火焰嗎?如果看得見,你已經證悟了。觀察一盒火柴。你已經看得見火焰了。隻要有人動一下手指,火就會顯現出來。我們不妨對它說:“親愛的火焰,我知道你早就存在了。現在我要幫你展露自己。”
火焰一向存在於那盒火柴及空氣裏,但是沒有氧氣的話,火焰就不可能展露出來。如果你點燃一根蠟燭之後,立刻用東西蒙住它,它的火焰就會因缺氧而熄滅。火焰必須有氧氣才能存在。我們不能說火焰存在於火柴盒裏,或者存在於火柴盒外。空間、時間或意識裏,處處都有火焰的蹤跡。火焰無所不在,它正等待著展露自己的機會,而我們就是幫助它示現的條件之一。雖然如此,我們隻要向它吹一口氣,便能製止它繼續示現自己;我們向火焰吹出的那一口氣,就是製止它以火焰的形態示現自己的一個條件。
我們可以用同一根火柴點燃兩支蠟燭,然後再吹熄火柴上的火焰。你認為那根火柴上的火焰熄滅了嗎?答案是:火焰的本質是不生不滅的。接下來的問題則是,那兩支蠟燭上的火焰是相同的,還是不同的?答案是:它既不相同,也不相異。現在又產生了另一個問題:那根火柴上的火焰真的熄滅了嗎?答案是:既熄滅,又未熄滅。它的本質也是不生不滅的。如果我們讓那支蠟燭繼續燃燒一小時,那火焰是原來的,還是變成了不同的火焰?答案是:燭心、燭蠟和氧氣一直在變化著。燃燒中的燭心和燭蠟一直在起變化。如果這些東西都在改變,火焰也一定在改變。因此火焰已經不同了,可是又沒什麽不同。
火焰是從何處來的?它的起源是什麽?我們應該深觀一下這個問題。難道我們必須擺出蓮花坐的姿勢,才能找到答案嗎?隻要再多一個條件,它就會呈現出來。佛陀說過,每個人都有佛性。佛性就是能夠領悟我們真實本質的一種能力。答案其實早已在你心中。老師是無法給你任何解答的,老師隻能幫助你聯結內心的覺性、智慧和慈悲。佛陀導引你跟心中早已具足的智慧相應。
“因”也是“果”。當我們觀察像花、桌子或房子這類事物時,我們總以為花、桌子或房子必須由某人製造才能形成。我們總想找到桌子會產生的原因,房子會產生的理由。於是我們下了一個結論:房子的因就是營造者――泥水匠或木匠。那桌子的因又是什麽呢?是誰製造了這張桌子?木匠。花的創造者又是誰呢?是大地、農人或是園丁。我們對“因”這件事的思考是非常簡單的。我們以為隻有一個因,便足以促成事物的存在。但深觀之下我們卻會發現,一個簡單的“因”是不足以造成“果”的。木匠不是桌子唯一的成因。如果木匠沒有釘子、鋸子、木材、時間、空間、食物,或是生養他的父母以及其他的因緣條件,他是不可能造出一張桌子的。桌子的因其實是無窮無盡的。
當我們觀察一朵花的時候,也會發現同樣的情況。園丁隻是各種因中的一個;其他諸如土壤、陽光、雲、肥料以及其他許許多多的事物,也都是必要的條件。如果深入地觀察,你會看見整個宇宙都在促成這朵花的示現。深觀午餐中的一片紅蘿卜,你會看見整個宇宙都在促成這片紅蘿卜的示現。
繼續深觀下去,我們將會發現“因”,也就是“果”。園丁既是幫助那朵花示現的原因之一,同時也是其他事物產生出來的結果。園丁能示現,是因為有許多其他的因:祖先、父母、老師、工作、社會、食物、醫藥和遮風蔽雨的房子。如同園丁一樣,它們既是因,也是果。
深觀之下我們會發現,每一個因同時也是果。沒有什麽東西足以被稱為“純粹的因”。這種深觀的訓練,可以幫助我們發現許多的事物,如果不執著於任何教條或理念,我們就能自在地探索了。
花必須仰賴“非花”的因素才能示現。有人問佛陀:“事物的起因是什麽?”他的回答很簡單,他說:“彼生故此生。”這句話意味著,事物必須仰賴其他的事物才能示現。花必須仰賴“非花”的元素才能示現。
深觀一下眼前這朵花,你將會發現許多非花的因素。深觀一朵花,你將會發現陽光這個因素。缺少了陽光,花是無法展現出來的。深觀一朵花,你又會發現雲這個因素。缺少了雲,花仍然無法展現出來。其他的因素也很重要,譬如土壤、農人等等。各式各樣的非花因素,都在共同促成這朵花的示現。
接納最真實的自己是指人能夠欣然接納自己現實中的狀況,不因自身的優勢而驕傲,也不因自身的缺陷而自卑,是引導人積極向上的動力,是幫助人快樂生活,走向成功的正能量。
人或多或少都有對自己不滿意的地方,都希望自己能夠再完美一些。然而,天不遂人願,世上幾乎不存在完美的人。
其實,在這個世界上,人最好的朋友是自己,最大的敵人也是自己。如果不能跟自己做朋友,不能接納真實的自己,就是跟自己作對,與自己為敵,心理衝突就會很嚴重。不但影響心情,還會使自己不斷地排斥、厭惡自己。然而,不管人如何不喜歡自己,如何希望自己變得完美,事實都無法改變,自己不想要的那一麵依然是真實的存在,並不是想逃避就能逃避得了的。既然無法逃避,既然是自己的現實,不妨學著接納。
《莊子?大宗師》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子祀和子輿是好朋友。有一天,子輿生了一場怪病,子祀去探望他。見麵之後,子祀發現子輿竟然變成了駝背,大吃一驚。但他怕子輿傷心,依然不動聲色。誰知子輿一見到子祀就說:“偉大的造物者啊,竟然把我變成了駝背的模樣。背上生了五個瘡口不說,臉也因為佝僂而貼到了肚臍,兩肩高高地隆起,高過頭頂,脖頸則朝天突起。”
子祀無奈地問他是不是非常討厭這種病。子輿卻悠閑地說:“不,我為什麽要討厭它呢?如果我的左臂變成了一隻雞,我便用它來報曉;如果我的右臂變成彈弓。我便用它去打斑鳩來烤著吃;如果我的尾椎骨變成車輪,我的精神變成馬,我便可以乘著它遨遊四方,無須另備馬車了。再說。得是時機,失是順應。安於時機而順應變化,哀樂自然不容易侵入心中。這就是自古以來的解脫。那些不能自我解脫的人,就要為外物所奴役束縛了。物不能勝天,當我改變不了它的時候,為什麽要討厭它呢?”
子輿可謂是豁達之人。麵對疾病帶來的痛苦,身體狀況的改變,依然能夠坦然接受,甚至還想到如何利用自己的優勢來讓自己活得更好。人隻有接納真實的自己,依照自己的本質好好地生活。才能找到最能發揮自己優勢的地方,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更接近成功。
從前有一位年輕人在踏上人生旅途之前,問他的老師:“老師,我未來的人生之路將會怎樣呢?”
他的老師回答說:“你在開始自己的人生路之前,先從這裏走出去。你將會遇到三道門,每一道門上都寫著一句話,你可以按照那句話去做。當你走過第三道門的時候,我會在門外等著你。”
年輕人上路了。不久,他就遇到了第一道門,上麵寫著:“改變世界。”年輕人開始按照自己的理想規劃這個世界,把自己看不慣、不喜歡的一切都統統去掉。可是。很快他就陷入了迷茫之中。去掉了那些不好的事情之後,他看到的世界依然不夠完美。他想答案或許在下一道門上,於是就繼續上路了。
很快,他就遇到了第二道門,上麵寫著:“改變別人。”年輕人想,怪不得我無法改變世界。因為其他人都沒有改變,和我的看法是不一樣的。我一定要用美好的思想去教化他們,讓他們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結果,他發現人們根本不可能按照他所說的那樣去做。他隻好期待第三道門能夠給予他幫助。
當他來到第三道門前,他發現上麵寫著:“改變自己。”年輕人這才恍然大悟。與其改變世界,不如去改變世界上的人,而與其改變別人不如改變自己。
年輕人推開門,見到了等在門後的老師,他把自己的體會告訴了老師。老師聽後笑了笑,說:“你現在往回走,再回去仔細看看那三道門,或許你會有不一樣的發現。”
年輕人將信將疑地轉過身,準備往回走。這次,他看到第三道門上寫著“接納自己”,他突然明白為什麽自己在改變自己的時候總是自責、苦惱,因為他拒絕承認和接受自己的缺點,總是把目光放在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上,而忽略了自己的長處。
年輕人繼續往回走,在第二道門上,他看到的是“接納別人”。他開始明白自己為什麽在改變別人的時候那麽艱難,因為他拒絕接受別人和自己存在的差異,不能從別人的角度去理解和體諒他人。
年輕人繼續往回走,他看到第一道門上寫著“接納世界”。他漸漸明白自己為什麽無法改變自己。因為他拒絕承認世界上有許多事情是自己做不到的,總是勉強為之,而忽略了更適合自己,自己可以做得更好的事情。
年輕人推開第一道門,他的老師已經等在了那裏。他對年輕人說:“一切的成功都要從接納自己開始。你隻有接納了自己,才懂得如何接納別人,才能接納整個世界。而接納是改變的第一步。”
有人說,所謂廢物不過是放錯地方的寶貝。上帝雖然在每個人身上都留下了缺點,但換一個角度,換一個地方,缺點同樣可以變成優點。接納並不一定要改變,但接納可以使人麵對現實,擺正自己的位置,看清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所在,知道自己需要什麽,想要什麽,能做什麽,不能做什麽,從而尋找適合自己發展的機會,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麵。
有時人們會問你:“你的生日是哪一天?”或者你可以問自己一個更有趣的問題:“被我稱為生日的那一天之前,我在哪裏?”
問一問雲:“你的生日是哪一天?未生之前,你在哪裏?”
或者你可以問雲:“你幾歲了?能不能告訴我你的生日是哪一天?”深深地諦聽,你也許能聽見它的回答。你可以想象一下雲誕生的景象。未生之前,它是海裏的水。或者它本來在河裏。後來變成了水蒸氣。它也可能是太陽,因為陽光製造了水蒸氣。當時風也應該在場,是它幫助水轉換成了雲。雲不是無中生有的,不斷在變化的隻是形式罷了。事物並不是無中生有的。
雲遲早會變成雨或雪或是冰。如果你深入地觀察雨。你會看見雲。雲並沒有消失,它化成了雨,雨化成了草,草化成了牛,牛又化成了牛奶,然後又成了你嘴裏的冰激淩。今天你如果吃冰激淩的話,給自己一點時間凝視眼前的那個甜筒,然後說:“嘿!雲兒!我認出你了。”這麽做,會使你洞悉和了悟冰激淩及雪的真正本質。同樣地,你也會在冰激淩中看見大海、河川、高溫、太陽、草及牛。
深觀之下。你根本看不見雲的生日和死期。真相隻不過是雲化成了雨或雪。死亡這件事並不存在,因為事物永遠在延續著。雲承繼了大海、河川以及太陽的高溫,而雨又承繼了雲。在未生之前,雲早就存在了,所以。你今天如果喝牛奶、喝茶或是吃冰激淩,請隨著你的呼吸,凝視一下眼前的那杯牛奶、茶或是冰激淩,然後跟雲朵打聲招呼。
佛陀不慌不忙地深觀萬物,我們也做得到。佛陀並不是神,他和我們一樣是凡人。他痛苦,但是他懂得深觀。所以他克服了自己的痛苦。他擁有了深刻的了悟、智慧及慈悲,所以我們才說他是我們的導師和兄長。我們害怕死亡,是因為我們不了解事物是不滅的。人們說佛陀已死,然而這並不是真相。佛陀仍然活著。若是環顧一下四周,我們會看見各種形態的佛。因為你深觀過萬物,並且洞察到事物並沒有真的誕生。也沒有死亡,所以佛已經在你心中了。我們可以說你就是佛的新貌、佛的繼承者。不要低估你自己。向四周多看幾眼,你將會瞥見四處都是佛的化身。
深入地觀察一盒火柴,你看得見裏麵的火焰嗎?如果看得見,你已經證悟了。觀察一盒火柴。你已經看得見火焰了。隻要有人動一下手指,火就會顯現出來。我們不妨對它說:“親愛的火焰,我知道你早就存在了。現在我要幫你展露自己。”
火焰一向存在於那盒火柴及空氣裏,但是沒有氧氣的話,火焰就不可能展露出來。如果你點燃一根蠟燭之後,立刻用東西蒙住它,它的火焰就會因缺氧而熄滅。火焰必須有氧氣才能存在。我們不能說火焰存在於火柴盒裏,或者存在於火柴盒外。空間、時間或意識裏,處處都有火焰的蹤跡。火焰無所不在,它正等待著展露自己的機會,而我們就是幫助它示現的條件之一。雖然如此,我們隻要向它吹一口氣,便能製止它繼續示現自己;我們向火焰吹出的那一口氣,就是製止它以火焰的形態示現自己的一個條件。
我們可以用同一根火柴點燃兩支蠟燭,然後再吹熄火柴上的火焰。你認為那根火柴上的火焰熄滅了嗎?答案是:火焰的本質是不生不滅的。接下來的問題則是,那兩支蠟燭上的火焰是相同的,還是不同的?答案是:它既不相同,也不相異。現在又產生了另一個問題:那根火柴上的火焰真的熄滅了嗎?答案是:既熄滅,又未熄滅。它的本質也是不生不滅的。如果我們讓那支蠟燭繼續燃燒一小時,那火焰是原來的,還是變成了不同的火焰?答案是:燭心、燭蠟和氧氣一直在變化著。燃燒中的燭心和燭蠟一直在起變化。如果這些東西都在改變,火焰也一定在改變。因此火焰已經不同了,可是又沒什麽不同。
火焰是從何處來的?它的起源是什麽?我們應該深觀一下這個問題。難道我們必須擺出蓮花坐的姿勢,才能找到答案嗎?隻要再多一個條件,它就會呈現出來。佛陀說過,每個人都有佛性。佛性就是能夠領悟我們真實本質的一種能力。答案其實早已在你心中。老師是無法給你任何解答的,老師隻能幫助你聯結內心的覺性、智慧和慈悲。佛陀導引你跟心中早已具足的智慧相應。
“因”也是“果”。當我們觀察像花、桌子或房子這類事物時,我們總以為花、桌子或房子必須由某人製造才能形成。我們總想找到桌子會產生的原因,房子會產生的理由。於是我們下了一個結論:房子的因就是營造者――泥水匠或木匠。那桌子的因又是什麽呢?是誰製造了這張桌子?木匠。花的創造者又是誰呢?是大地、農人或是園丁。我們對“因”這件事的思考是非常簡單的。我們以為隻有一個因,便足以促成事物的存在。但深觀之下我們卻會發現,一個簡單的“因”是不足以造成“果”的。木匠不是桌子唯一的成因。如果木匠沒有釘子、鋸子、木材、時間、空間、食物,或是生養他的父母以及其他的因緣條件,他是不可能造出一張桌子的。桌子的因其實是無窮無盡的。
當我們觀察一朵花的時候,也會發現同樣的情況。園丁隻是各種因中的一個;其他諸如土壤、陽光、雲、肥料以及其他許許多多的事物,也都是必要的條件。如果深入地觀察,你會看見整個宇宙都在促成這朵花的示現。深觀午餐中的一片紅蘿卜,你會看見整個宇宙都在促成這片紅蘿卜的示現。
繼續深觀下去,我們將會發現“因”,也就是“果”。園丁既是幫助那朵花示現的原因之一,同時也是其他事物產生出來的結果。園丁能示現,是因為有許多其他的因:祖先、父母、老師、工作、社會、食物、醫藥和遮風蔽雨的房子。如同園丁一樣,它們既是因,也是果。
深觀之下我們會發現,每一個因同時也是果。沒有什麽東西足以被稱為“純粹的因”。這種深觀的訓練,可以幫助我們發現許多的事物,如果不執著於任何教條或理念,我們就能自在地探索了。
花必須仰賴“非花”的因素才能示現。有人問佛陀:“事物的起因是什麽?”他的回答很簡單,他說:“彼生故此生。”這句話意味著,事物必須仰賴其他的事物才能示現。花必須仰賴“非花”的元素才能示現。
深觀一下眼前這朵花,你將會發現許多非花的因素。深觀一朵花,你將會發現陽光這個因素。缺少了陽光,花是無法展現出來的。深觀一朵花,你又會發現雲這個因素。缺少了雲,花仍然無法展現出來。其他的因素也很重要,譬如土壤、農人等等。各式各樣的非花因素,都在共同促成這朵花的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