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教育家在他那個被點擊2754萬次的ted演講中講過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tw好看的小說)
他問百老匯音樂劇“貓”和“劇院魅影”的主編舞者:“你是如何成為一名舞者的?”
gillian說,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在她還是個學生的時候,她的生活是很絕望的。學校寫信給她的父母說:“我們認為你們的女兒gillian有先天性學習障礙。”
於是gillian被帶去看了專家醫生。在診療室裏,她坐在一旁的座位上(準確地說,是坐在自己的手上),聽著她母親對醫生滔滔不絕地抱怨著gillian在學校裏遇到的種種問題――
“她很難耐心地聽老師講課,她注意力渙散,她總是在打擾其他人,她的作業總是遲交......”等等等等。
在她母親講完了她孩子所有的毛病以後,醫生坐到gillian身旁,說:“gillian,我認真聽了你母親所說的每一句話,我需要和她單獨聊一下。不會花太久時間。”
然後醫生和她母親兩人就離開了房間。但醫生在離開房間之前,打開了桌上的收音機。當他們走出房間以後,醫生對gillian母親說:“你隻要耐心觀察就好。”
在他們走出房間的幾分鍾後,gillian就站起來,隨著音樂跳了起來。
醫生和她母親透過玻璃看了一會,轉過身對gillian母親說:
“你女兒沒病。她隻是一個舞者。把她送到一所舞蹈學校去就好。”
後來,她母親確實把她送去了舞蹈學校。她遇到了一大群和她一樣需要不斷移動才能思考的人們。再後來,她參加了皇家芭蕾舞學院的麵試,她成為了一個出色的舞者,從皇家芭蕾舞學院畢業後,她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舞蹈公司,並與andrewlloydweber一起,製作了百老匯曆史上最有名的一些音樂劇,給上百萬人帶去了歡樂。
而接下來。就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如果換一個醫生,他很可能會從那一天開始讓gillian定期吃藥,直到她變得跟其他學生一樣。”
工業化的教育模式。這就是我們熟悉的主流教育模式。我們的學生和老師被鼓勵去遵守一套規範化的標準。任何不符合這個標準的,都被打壓,被批評,被要求改變,生活在巨大的壓力之中。
這種模式就像一個工業化的大機器。我們見到無數各不相同的年輕學生從一頭進去,當他們從另一頭出來的時候,都成了一個模樣――公務員、快消、四大、谘詢、投行。
兩周以前,一篇發表在newrepublic上的長文章在美國高等教育界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這篇文章的作者是在耶魯大學教了十年書的英語教授williamderesiewicz。他在文章中說:
“我們所謂優秀的教育體係。生產了一大批年輕人,他們聰明、有天賦、積極進取,但同時也彷徨、猶豫、迷失,他們深陷於追逐優秀的泡沫中,有能力把他們正在做的事情做得很好。但是卻不知道他們為什麽在做這些事情。”
這讓新一代的家長和學生開始思考,教育的意義究竟是什麽?
上一個年代,人們受到的“教育”是,如果你努力學習,成績優秀,進入一所好的大學,你就能得到一份好的工作。這是一條“追求卓越”的線性道路。
但這個時代的學生已經不再認同這條道路。而且他們的這種不認同是正確的。
確實。你最好能夠上一所好的大學。但這不再意味著你一定還能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裏找到好的工作――尤其是當你在這條追求變成“好學生”的道路上,付出了“犧牲自我天賦”的代價。因為這樣,一個學生就失去了他最大的競爭力。
人和人都是不一樣的。每個人生來都有他特有的天賦。這個道理很多人都知道。
但是很多人忽略的是,天賦這個東西,跟大多數寶藏一樣,是埋得很深的。它需要被挖掘。被鼓勵,被催化,在合適的環境下,才會顯現出來。這才有了真正有效的教育,以及它應該有的意義:
認可、支持、催化每個學生找到自己與他人不同的天賦。而不是去阻礙這個過程。去將所有學生壓成同一個形狀。
這意味著父母和老師應該重視那些被傳統價值體係忽略的閃光點――認可它們,鼓勵它們。尤其是認可那些看似偏離了“好學生”道路,但確實是在用實際行動,努力嚐試著挖掘自己天賦的年輕人。
無論我們所謂的“教育”是來自父母、還是老師、還是學校,它最終的職責都應該可以被歸結為這幾個字――支持學生的個性化成長。.tw[]
現實一點說吧,你的孩子可能壓根不是做公務員或者做金融的料。這才是現實。而“拚死拚活擠掉千萬人做上了自己並不喜歡的工作,從此過上了幸福快樂的成功人生”,那是深陷於萬人獨木橋中無法自拔的人臆想的童話。
退一萬步回到最功利、最實際的角度,在一個競爭是hard模式的中國環境裏,如果真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開開心心地多賺點的錢,那麽挖掘其天賦,珍惜其天賦,是唯一可行的道路。這是最有效的教育。
在那個ted演講的結尾中說:“我遇到過一些人,他們並不喜歡自己做的工作,他們每天都在忍受著而不是享受著他們做的事,他們總是在等待周末的到來。”
“我也遇到過一些人,他們非常享受自己做的奇特的事情,他們無法想象自己做著其它的任何工作。如果你跟他說:‘別做這個了,跟其他人一樣吧’,他會聽不懂你在說什麽。因為這不僅是他做的工作。這就是他找到的最真實的自己。”
所以,當一個真正的教育者說,你真是一個“extraordinary”的學生!他說的往往不是“頂尖”或者“卓越”的意思。
他說的是那些與“ordinary”不同的人們。那些在主流價值中可能黯淡無光的人們。那些如果放在“精英們”身邊,看上去像一朵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油菜花。但是在某一個奇特的方麵卻充滿了潛力的“平凡”學生們。
或許“extraordinary”就是正在讀這篇文章的你,或者你的孩子。
他的女兒才3歲半,卻已經閱讀了逾千冊書籍,看過千部影碟,欣賞了百場各種演出。他的教育方式引起了巨大的爭議,有人質疑他的數字是在瞎說;有人認為他這是填鴨式的教育;也有人讚賞他對女兒的負責態度,認為他是一位稱職的好父親。對他的教育模式,你怎麽評價?
南京一名小學生爽口爽心:讓年僅三歲半的女兒閱讀上千冊書籍,看千部影片,欣賞百種演出。作為父親,希望女兒能夠出類拔萃、鶴立雞群,他的出發點很好。但是女兒才三歲半,那些書本上的道理、知識她哪能記得住?豈不是白白浪費時間麽?更何況這個年齡的孩子喜歡玩耍,崇尚自由。她父親的做法就是扼殺了她的個性、束縛了她的自由!孩子就在這種書海裏過日子,哪裏還有時間放鬆一下呢?哪裏還有時間找別的小朋友玩?這樣一來,她的性格肯定會發生變化,她的內心說不定會很孤獨呢。這種“人造神童”將來一定會成為大才女嗎?
專家指出:不同的教育方式適合不同的孩子,他的教育方式對他的孩子有效果,他的孩子願意跟他學,這樣就夠了。每個孩子的接受能力都不一樣。這個父親可能更多地隻是針對他的孩子而做出這樣的教育方式,這樣的教育方式可能隻能針對某個特殊的個體,不太可能普遍適用,在他的孩子身上能取得好的效果未必在其他孩子的身上也會有同樣的作用。
這個父親在孩子隻有3歲半的情況下就這樣大膽的嚐試如此創新的教育方式實在令人佩服,對於孩子的教育很少有家長能在孩子這麽小的時候就開始實施。在中國對於孩子的教育,大多數家長是完全交給了學校、老師。於是就出現了好學校搶著進,差學校無人理的情況。
網友壞蛋阿四:一方麵是教育界的墮落,一方麵是父母們“望子成龍”的思想作祟,一個“偉大”的父親終於做了一件令人瞠目結舌的事。誠然,此父親教育女兒的精神可嘉。但這樣的教育方式畢竟一廂情願,明顯缺乏互動性。
一方麵是社會各界都在呼籲為學生減負,一方麵3歲半的孩子已經被灌輸了逾千冊書籍、千部影碟、百場各種演出。不錯,父親是負責的好父親,為了女兒的教育傾注了所有的心血。但這樣的教育總讓人覺得畸形,有拔苗助長之嫌。好比現代父母們對待獨生子女,心態失衡下的愛之切,深愛反而變成了溺愛。
張潮有言:“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台上玩月;皆以閱曆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以3歲半孩子的閱曆要去理解她父親灌輸給她的那些知識,應該是勉為其難的。此父親應該是飽讀詩書之人,應該懂得“欲速則不達”的道理的。若是鬼迷心竅,硬是要把自己未實現的東西交給下一代去完成,不給孩子一些自然的天性,倘若孩子能順利成長,那也隻不過是溫室裏的植物罷了。
蘇州讀者周素娥:貝多芬的父親常常迫使貝多芬練琴,一練就是長長的幾個小時,彈得不理想就施以家庭暴力,讓小貝多芬感到痛苦不堪。這也大概是形成他暴躁脾氣的原因,而因為他的衝動性格,一輩子得罪人無數,家庭生活也不如人意。
現在望子成龍的父母們,往往隻看到子女被塑造成天才神童的七色光環,進行拔苗助長,卻忽視了一些天才兒童所表現出來負麵的問題。深圳的薑先生,他的女兒才三歲半,令人驚訝的是這個小女童已經閱讀了超過千冊書籍、看過了上千張影碟,並且這麽小的孩子已經欣賞過了近百場演出。這實在是一組恐怖的數據,即便是對於普通成年人,兩三年間看這麽多書籍、電影、參觀演出也是相當了不起的,非隻付出智力,沒有一定的體力絕對完不成。
幼童教育應根據幼孩的生理特點心理特點,以遊戲為主,循序漸進,過早地讓孩子學習文化,結果極可能是適得其反的。國內外心理學專家的研究表明,對於3-5歲的幼兒,過早讓其讀書識字,早期智力可能屬於中上水平,越往後越下降。如果不照顧到孩子的學習興趣,會使孩子對學習產生厭煩心理,對以後的人生極其不利。即便是薑先生真的通過這樣的教育培養出了神童,一個是學習得痛苦不堪的女兒,一個是健康快樂成長的女兒,你會選哪個?
南京讀者紅毅:逾千冊書籍,千部影碟,百場演出,誰能把這幾個數字加到一個三歲半的幼兒身上?就算是成人,這個目標也不是輕而易舉能達到的,何況是剛剛夠上幼兒園小班的寶寶?
如果是真的,那麽這三歲半女娃娃就不止是神童那麽簡單了,三歲半?如果你說她認得上千字,那倒是可以呼之為神童,可是,她識得的遠不止上千字,而是上千冊書,上千部影碟,不知道供三歲半兒童可看的影碟有沒有上千部,也不知道該迷你寶貝閱讀的又是什麽書。據其父親自曝,他的“葵花寶典”是關於該三歲半幼兒的成長筆記,洋洋灑灑長達百萬言!
可憐天下父母心,天下有多少父親為了造就神童不遺餘力,投入全部精力和金錢,這早已算不上是新鮮消息了。但這位父親提供的數字,卻一覽眾山小,獨占鼇頭,傲視群雄!是啊,還有誰,可以造得出超過這一係列數字的奇跡?這已是巔峰,百年之內,無可超越。
聽說武功到了登峰造極後,俠客就隻有獨孤求敗的份了,而這位父親,在攀登的途中,已先走火入魔,把女兒當作道具,進行異想天開的“神女”造級試驗。如果這故事還有一點可信,那就是父親望女成鳳性急,慌不擇路、口不擇言,把想象當作事實,把意願當作奇跡,精神可嘉,其實難副。
他問百老匯音樂劇“貓”和“劇院魅影”的主編舞者:“你是如何成為一名舞者的?”
gillian說,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在她還是個學生的時候,她的生活是很絕望的。學校寫信給她的父母說:“我們認為你們的女兒gillian有先天性學習障礙。”
於是gillian被帶去看了專家醫生。在診療室裏,她坐在一旁的座位上(準確地說,是坐在自己的手上),聽著她母親對醫生滔滔不絕地抱怨著gillian在學校裏遇到的種種問題――
“她很難耐心地聽老師講課,她注意力渙散,她總是在打擾其他人,她的作業總是遲交......”等等等等。
在她母親講完了她孩子所有的毛病以後,醫生坐到gillian身旁,說:“gillian,我認真聽了你母親所說的每一句話,我需要和她單獨聊一下。不會花太久時間。”
然後醫生和她母親兩人就離開了房間。但醫生在離開房間之前,打開了桌上的收音機。當他們走出房間以後,醫生對gillian母親說:“你隻要耐心觀察就好。”
在他們走出房間的幾分鍾後,gillian就站起來,隨著音樂跳了起來。
醫生和她母親透過玻璃看了一會,轉過身對gillian母親說:
“你女兒沒病。她隻是一個舞者。把她送到一所舞蹈學校去就好。”
後來,她母親確實把她送去了舞蹈學校。她遇到了一大群和她一樣需要不斷移動才能思考的人們。再後來,她參加了皇家芭蕾舞學院的麵試,她成為了一個出色的舞者,從皇家芭蕾舞學院畢業後,她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舞蹈公司,並與andrewlloydweber一起,製作了百老匯曆史上最有名的一些音樂劇,給上百萬人帶去了歡樂。
而接下來。就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如果換一個醫生,他很可能會從那一天開始讓gillian定期吃藥,直到她變得跟其他學生一樣。”
工業化的教育模式。這就是我們熟悉的主流教育模式。我們的學生和老師被鼓勵去遵守一套規範化的標準。任何不符合這個標準的,都被打壓,被批評,被要求改變,生活在巨大的壓力之中。
這種模式就像一個工業化的大機器。我們見到無數各不相同的年輕學生從一頭進去,當他們從另一頭出來的時候,都成了一個模樣――公務員、快消、四大、谘詢、投行。
兩周以前,一篇發表在newrepublic上的長文章在美國高等教育界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這篇文章的作者是在耶魯大學教了十年書的英語教授williamderesiewicz。他在文章中說:
“我們所謂優秀的教育體係。生產了一大批年輕人,他們聰明、有天賦、積極進取,但同時也彷徨、猶豫、迷失,他們深陷於追逐優秀的泡沫中,有能力把他們正在做的事情做得很好。但是卻不知道他們為什麽在做這些事情。”
這讓新一代的家長和學生開始思考,教育的意義究竟是什麽?
上一個年代,人們受到的“教育”是,如果你努力學習,成績優秀,進入一所好的大學,你就能得到一份好的工作。這是一條“追求卓越”的線性道路。
但這個時代的學生已經不再認同這條道路。而且他們的這種不認同是正確的。
確實。你最好能夠上一所好的大學。但這不再意味著你一定還能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裏找到好的工作――尤其是當你在這條追求變成“好學生”的道路上,付出了“犧牲自我天賦”的代價。因為這樣,一個學生就失去了他最大的競爭力。
人和人都是不一樣的。每個人生來都有他特有的天賦。這個道理很多人都知道。
但是很多人忽略的是,天賦這個東西,跟大多數寶藏一樣,是埋得很深的。它需要被挖掘。被鼓勵,被催化,在合適的環境下,才會顯現出來。這才有了真正有效的教育,以及它應該有的意義:
認可、支持、催化每個學生找到自己與他人不同的天賦。而不是去阻礙這個過程。去將所有學生壓成同一個形狀。
這意味著父母和老師應該重視那些被傳統價值體係忽略的閃光點――認可它們,鼓勵它們。尤其是認可那些看似偏離了“好學生”道路,但確實是在用實際行動,努力嚐試著挖掘自己天賦的年輕人。
無論我們所謂的“教育”是來自父母、還是老師、還是學校,它最終的職責都應該可以被歸結為這幾個字――支持學生的個性化成長。.tw[]
現實一點說吧,你的孩子可能壓根不是做公務員或者做金融的料。這才是現實。而“拚死拚活擠掉千萬人做上了自己並不喜歡的工作,從此過上了幸福快樂的成功人生”,那是深陷於萬人獨木橋中無法自拔的人臆想的童話。
退一萬步回到最功利、最實際的角度,在一個競爭是hard模式的中國環境裏,如果真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開開心心地多賺點的錢,那麽挖掘其天賦,珍惜其天賦,是唯一可行的道路。這是最有效的教育。
在那個ted演講的結尾中說:“我遇到過一些人,他們並不喜歡自己做的工作,他們每天都在忍受著而不是享受著他們做的事,他們總是在等待周末的到來。”
“我也遇到過一些人,他們非常享受自己做的奇特的事情,他們無法想象自己做著其它的任何工作。如果你跟他說:‘別做這個了,跟其他人一樣吧’,他會聽不懂你在說什麽。因為這不僅是他做的工作。這就是他找到的最真實的自己。”
所以,當一個真正的教育者說,你真是一個“extraordinary”的學生!他說的往往不是“頂尖”或者“卓越”的意思。
他說的是那些與“ordinary”不同的人們。那些在主流價值中可能黯淡無光的人們。那些如果放在“精英們”身邊,看上去像一朵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油菜花。但是在某一個奇特的方麵卻充滿了潛力的“平凡”學生們。
或許“extraordinary”就是正在讀這篇文章的你,或者你的孩子。
他的女兒才3歲半,卻已經閱讀了逾千冊書籍,看過千部影碟,欣賞了百場各種演出。他的教育方式引起了巨大的爭議,有人質疑他的數字是在瞎說;有人認為他這是填鴨式的教育;也有人讚賞他對女兒的負責態度,認為他是一位稱職的好父親。對他的教育模式,你怎麽評價?
南京一名小學生爽口爽心:讓年僅三歲半的女兒閱讀上千冊書籍,看千部影片,欣賞百種演出。作為父親,希望女兒能夠出類拔萃、鶴立雞群,他的出發點很好。但是女兒才三歲半,那些書本上的道理、知識她哪能記得住?豈不是白白浪費時間麽?更何況這個年齡的孩子喜歡玩耍,崇尚自由。她父親的做法就是扼殺了她的個性、束縛了她的自由!孩子就在這種書海裏過日子,哪裏還有時間放鬆一下呢?哪裏還有時間找別的小朋友玩?這樣一來,她的性格肯定會發生變化,她的內心說不定會很孤獨呢。這種“人造神童”將來一定會成為大才女嗎?
專家指出:不同的教育方式適合不同的孩子,他的教育方式對他的孩子有效果,他的孩子願意跟他學,這樣就夠了。每個孩子的接受能力都不一樣。這個父親可能更多地隻是針對他的孩子而做出這樣的教育方式,這樣的教育方式可能隻能針對某個特殊的個體,不太可能普遍適用,在他的孩子身上能取得好的效果未必在其他孩子的身上也會有同樣的作用。
這個父親在孩子隻有3歲半的情況下就這樣大膽的嚐試如此創新的教育方式實在令人佩服,對於孩子的教育很少有家長能在孩子這麽小的時候就開始實施。在中國對於孩子的教育,大多數家長是完全交給了學校、老師。於是就出現了好學校搶著進,差學校無人理的情況。
網友壞蛋阿四:一方麵是教育界的墮落,一方麵是父母們“望子成龍”的思想作祟,一個“偉大”的父親終於做了一件令人瞠目結舌的事。誠然,此父親教育女兒的精神可嘉。但這樣的教育方式畢竟一廂情願,明顯缺乏互動性。
一方麵是社會各界都在呼籲為學生減負,一方麵3歲半的孩子已經被灌輸了逾千冊書籍、千部影碟、百場各種演出。不錯,父親是負責的好父親,為了女兒的教育傾注了所有的心血。但這樣的教育總讓人覺得畸形,有拔苗助長之嫌。好比現代父母們對待獨生子女,心態失衡下的愛之切,深愛反而變成了溺愛。
張潮有言:“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台上玩月;皆以閱曆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以3歲半孩子的閱曆要去理解她父親灌輸給她的那些知識,應該是勉為其難的。此父親應該是飽讀詩書之人,應該懂得“欲速則不達”的道理的。若是鬼迷心竅,硬是要把自己未實現的東西交給下一代去完成,不給孩子一些自然的天性,倘若孩子能順利成長,那也隻不過是溫室裏的植物罷了。
蘇州讀者周素娥:貝多芬的父親常常迫使貝多芬練琴,一練就是長長的幾個小時,彈得不理想就施以家庭暴力,讓小貝多芬感到痛苦不堪。這也大概是形成他暴躁脾氣的原因,而因為他的衝動性格,一輩子得罪人無數,家庭生活也不如人意。
現在望子成龍的父母們,往往隻看到子女被塑造成天才神童的七色光環,進行拔苗助長,卻忽視了一些天才兒童所表現出來負麵的問題。深圳的薑先生,他的女兒才三歲半,令人驚訝的是這個小女童已經閱讀了超過千冊書籍、看過了上千張影碟,並且這麽小的孩子已經欣賞過了近百場演出。這實在是一組恐怖的數據,即便是對於普通成年人,兩三年間看這麽多書籍、電影、參觀演出也是相當了不起的,非隻付出智力,沒有一定的體力絕對完不成。
幼童教育應根據幼孩的生理特點心理特點,以遊戲為主,循序漸進,過早地讓孩子學習文化,結果極可能是適得其反的。國內外心理學專家的研究表明,對於3-5歲的幼兒,過早讓其讀書識字,早期智力可能屬於中上水平,越往後越下降。如果不照顧到孩子的學習興趣,會使孩子對學習產生厭煩心理,對以後的人生極其不利。即便是薑先生真的通過這樣的教育培養出了神童,一個是學習得痛苦不堪的女兒,一個是健康快樂成長的女兒,你會選哪個?
南京讀者紅毅:逾千冊書籍,千部影碟,百場演出,誰能把這幾個數字加到一個三歲半的幼兒身上?就算是成人,這個目標也不是輕而易舉能達到的,何況是剛剛夠上幼兒園小班的寶寶?
如果是真的,那麽這三歲半女娃娃就不止是神童那麽簡單了,三歲半?如果你說她認得上千字,那倒是可以呼之為神童,可是,她識得的遠不止上千字,而是上千冊書,上千部影碟,不知道供三歲半兒童可看的影碟有沒有上千部,也不知道該迷你寶貝閱讀的又是什麽書。據其父親自曝,他的“葵花寶典”是關於該三歲半幼兒的成長筆記,洋洋灑灑長達百萬言!
可憐天下父母心,天下有多少父親為了造就神童不遺餘力,投入全部精力和金錢,這早已算不上是新鮮消息了。但這位父親提供的數字,卻一覽眾山小,獨占鼇頭,傲視群雄!是啊,還有誰,可以造得出超過這一係列數字的奇跡?這已是巔峰,百年之內,無可超越。
聽說武功到了登峰造極後,俠客就隻有獨孤求敗的份了,而這位父親,在攀登的途中,已先走火入魔,把女兒當作道具,進行異想天開的“神女”造級試驗。如果這故事還有一點可信,那就是父親望女成鳳性急,慌不擇路、口不擇言,把想象當作事實,把意願當作奇跡,精神可嘉,其實難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