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更一萬求月票
鬆山堡之戰,幾乎可以說是此次大淩河之戰的轉折點,從最初後金占盡便宜,幾乎壓著各路明軍打,到如今的雙方勢均力敵,明軍在氣勢上甚至還高了一頭,這在開戰之前幾乎是不可想象的,皇太極原本覺得,自己已經將情況估計的夠客觀,對明軍也已經有了足夠的重視,將所有一切可能威脅到自己的力量全都考慮到了,卻還是沒想到如今這個局麵。
歸根結底,還是那個宋慶鬧的。
對這個人,皇太極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麽態度,仇恨是肯定的,畢竟宋慶毀掉了他太多次機會,之前在京城的時候還好,那時候雖然兵威日盛,但他自己都沒想過攻下北京,隻是在那邊炫耀一下武力,讓新即位的崇禎皇帝感到害怕而已。
那時候被宋慶擊退,雖然讓自己的目的沒有達成,但也隻是一部分而已,畢竟他打到了大明的京城,給明國那邊造成了極大的恐慌,哪怕最後收尾階段出了點問題,卻不會造成什麽太大影響,勉強也就可以不提。
但這次不同,攻打大淩城可是他統一遼東既定戰略中很重要的環節,原本一直都順風順水,自從宋慶來了之後,整個局麵一下子變了,雖然還沒到真正威脅他們的程度,可卻也將他的計劃完全打破,原本的圍點打援竟然用不上了,他不得不跟孫承宗手下的大隊明軍來次正麵對決。這是丁口不多的後金所極力避免的事情,現在卻成為了必須要做的事情。
沒辦法,因為他不能放棄,這次勞師遠征,耗費多少糧米就不說了,遼東畢竟不是關內,這裏到處都是明軍屯堡,城池大部分還在他的手上,他沒什麽東西可搶的,所以出征除了戰略目的之外。沒有其他可以賺到的東西。若是無法達到自己預訂的目標,等於是白白耗費資源,加上如今死了這麽多人,幾場大戰下來竟然損失上萬。就此放棄可就虧出血了。
對麵的大淩城依然在被包圍狀態。但城中的人卻一點都不慌亂了。畢竟外頭還有近一萬明軍,之前也小規模打了幾次,那吳襄雖說不堪戰。可兒子吳三桂卻是個敢打的,竟是帶著幾百騎兵就敢出來,雖然比不上宋慶勇猛,卻也有點本事,加上還有秦良玉的白杆兵,幾次下來後金這邊也沒占什麽便宜,殺了對方快一千人,自己這邊也損失了兩三百。
如果就這麽耗下去還好,後金兵的素質終歸遠超明軍,早晚能把對方給耗死,關鍵是鬆山堡那邊的目的根本沒達到,多鐸和莽古爾泰幾乎是狼狽不堪逃回來的,被宋慶打的灰頭土臉,如今大營裏麵也彌漫著一股頹喪氣息,皇太極有心想要打個漂亮仗,先把對麵的吳三桂父子和秦良玉趕走,卻又怕孫承宗乘勢殺過來,隻得暫時放棄這種想法,靜靜等待大戰。
到了第三日正午時分,明軍終於到了,孫承宗的大旗迎風招展,宋慶的狗旗更是趾高氣昂,四萬明軍浩蕩而行,幾乎是明目張膽的通過後金兵防區,來到大淩河城池下麵,祖大壽在城中被憋了一個多月,如今總算是鬆了口氣,毫不猶豫開了城門,自己領著幾百人出來,老遠便滾鞍下馬,一路膝行到孫承宗麵前,泣不成聲道:督師,您老人家可來了,末將這一個來月過得苦啊,城裏頭糧食越來越少,您若是再晚來幾日,怕是就要吃人了
這話說的一點都不誇張,曆史上大淩城被困四月,最後真的就是靠吃人度過的,前腳打完了仗,後腳就把戰死者割了吃肉,雖說這挺反人類的,可也是真被逼到沒辦法了,祖大壽也就是在那個時候開始了自己第一次假投向,然後騙皇太極說自己家人都在錦州,讓他回去把家人借來,結果到了錦州便閉門不出,一副嚴防死守的模樣,這才算是得脫大難。
他倒是逃出去了,大淩城中的人卻幾乎死絕了,城外援兵的損失比城內還大,六萬增援部隊幾乎被打到斷子絕孫,遼東形勢也從此急轉直下,吳襄被奪去了總兵的頭銜,改由吳三桂接任,祖大壽自此一蹶不振,崇禎皇帝想要召見他,他每次都拖著不去,皇太極想要招降他,他同樣也是不肯答應,在遼東過著多一天是一天日子,算是徹底苟延殘喘了。
過了崇禎五年,整個關寧軍的勢力大幅度縮水,最差時候隻能退到山海關沿線,除了吳三桂一支兵馬還在活動之外,其餘幾乎都失去了作用,甚至直接被人家滅掉,這也是後來清軍出關如此容易的原因,因為隻要吳三桂投降了,山海關外根本就沒有其他明軍力量可以阻止他們,況且那時候還是跟李闖的流寇打,關寧軍最後的選擇也是沒辦法了。
當然,說這些有些遠了,如今局麵比曆史上好太多,至少大淩城這邊還可以一戰,按照宋慶的估計,隻要明軍不犯太大的錯誤,這仗會以兩敗俱傷收場,關寧軍固然損失慘重,但皇太極的損失也不會小,估計能消停個一年半載。
至於他的狗營,他已經決定省著用了,邳州衛那三百來人自然是種子,他如今手下這一千出頭,同樣也是將來擴軍的基層軍官,孫承宗昨日便已經將他此戰功勞記下,怕人飛馬送去京師了,隻要打完了仗他不死,升官是指日可待的事情,而且恐怕還是升大官,宋慶雖說寫不了什麽古文,但看還是能看懂的,孫承宗那份報功文書上寫的他都看過,又是什麽親冒矢石所向睥睨,又是縱橫來去,血染征鞍,總而言之他宋慶就是如今的嶽武穆了,皇帝看到之後的反應可想而知。
孫承宗當然不知他如何想頭,這會兒正忙著安撫祖大壽,不遠處吳三桂父子和秦良玉也是聞訊趕來,明軍三股勢力竟是在此來了大會師,見兵馬已經達到了五萬來人,還有兩萬民夫,頓時氣勢也跟著高了一截,有些脾氣大的營頭甚至開始大聲朝著後金那邊叫囂,估計這會兒要是真打起來,很多人都會借著這股豪氣衝一衝的,宋慶從來都很擅長抓住機會,立刻建議道:督師,眼下軍心可用,不如叫末將帶著衝一陣,也讓那些建奴知道督師的威風
好主意,就衝他一陣,耗了這麽久,也該叫皇太極知道老夫到了孫承宗雖說是文人,也沒有盧象升那種大砍大殺的本事,不過多年在遼東苦寒之地跟後金周旋,也是練出一副鐵蛋,見軍心士氣極高,當即也是有些意動,立刻調兵了數千騎兵給宋慶,加上吳三桂主動請纓,兩邊並在一起,七八千關寧鐵騎呼嘯而出,直撲後金大營外圍的隊伍而去。
明軍突然出擊,後金那邊也覺得蹊蹺,不過回應倒是很及時,多鐸帶上沒能出來,德格類在外頭繞了一圈,雖說被孫承宗驅趕走,可脾氣倒是漲了不少,他在後金地位原本就不太高,這次也想找機會揚揚威風,聽說宋慶在外頭叫陣,也不去通知後麵的皇太極,直接領著幾千騎兵殺了出來,與衝上來的關寧鐵騎戰在一處,片刻之後便主動找上宋慶。
兩軍撒開混戰,宋慶原本隻顧著殺人,卻不想迎麵衝來個衣甲鮮亮的,一看就知道是大人物,當即便迎了上去,不過十幾個回合之後,德格類便覺得氣力不支,這才明白多鐸為何敗的那麽慘,有心想要退回去,卻被吳三桂趕上前來,與宋慶一左一右夾擊,殺的他汗透重甲,喘息連連,正在危機時刻,卻見皇太極那邊大營發兵過來,看樣子是瞧出這邊吃緊,特意過來增援,宋慶和吳三桂見對方大軍到來,根本沒有退卻的意思,直接領人又衝殺一陣,直到將德格類擊退,這才收兵回去。
皇太極親帥大軍前來,卻連個戲尾巴都沒趕上,也是有些鬱悶,見德格類灰頭土臉,有心要訓斥幾句,終歸顧念著是自己兄弟,沒再多說什麽,將莽古爾泰派到前沿,把德格類替換下去,戒備也加強了幾重,謹防明軍再來。
可明軍那邊卻沒打算再來了,今日打了這麽一仗,算是個很好的開頭,接下來便是兩軍對峙,決定大淩河之戰勝負的時候,雙方沒有完全把握,自然不會主動出擊,孫承宗帶的糧食也足夠多,幹脆跟他們對耗起來。
連續耗了幾天,皇太極首先坐不住了,他這次來的時候倒是帶了些糧食,本想著一邊圍城一邊去周圍搶,將明軍各處屯堡屯衛的糧食搶來,可如今孫承宗到了,搶劫成為了危險係數極大的事情,這樣一來糧食自然不夠用,若是不能在十日之內分出勝負,隻怕到時候就隻有原路撤回一條路可走,否則真沒了糧食,軍心渙散起來,天知道會變成什麽樣子。未完待續。。
鬆山堡之戰,幾乎可以說是此次大淩河之戰的轉折點,從最初後金占盡便宜,幾乎壓著各路明軍打,到如今的雙方勢均力敵,明軍在氣勢上甚至還高了一頭,這在開戰之前幾乎是不可想象的,皇太極原本覺得,自己已經將情況估計的夠客觀,對明軍也已經有了足夠的重視,將所有一切可能威脅到自己的力量全都考慮到了,卻還是沒想到如今這個局麵。
歸根結底,還是那個宋慶鬧的。
對這個人,皇太極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麽態度,仇恨是肯定的,畢竟宋慶毀掉了他太多次機會,之前在京城的時候還好,那時候雖然兵威日盛,但他自己都沒想過攻下北京,隻是在那邊炫耀一下武力,讓新即位的崇禎皇帝感到害怕而已。
那時候被宋慶擊退,雖然讓自己的目的沒有達成,但也隻是一部分而已,畢竟他打到了大明的京城,給明國那邊造成了極大的恐慌,哪怕最後收尾階段出了點問題,卻不會造成什麽太大影響,勉強也就可以不提。
但這次不同,攻打大淩城可是他統一遼東既定戰略中很重要的環節,原本一直都順風順水,自從宋慶來了之後,整個局麵一下子變了,雖然還沒到真正威脅他們的程度,可卻也將他的計劃完全打破,原本的圍點打援竟然用不上了,他不得不跟孫承宗手下的大隊明軍來次正麵對決。這是丁口不多的後金所極力避免的事情,現在卻成為了必須要做的事情。
沒辦法,因為他不能放棄,這次勞師遠征,耗費多少糧米就不說了,遼東畢竟不是關內,這裏到處都是明軍屯堡,城池大部分還在他的手上,他沒什麽東西可搶的,所以出征除了戰略目的之外。沒有其他可以賺到的東西。若是無法達到自己預訂的目標,等於是白白耗費資源,加上如今死了這麽多人,幾場大戰下來竟然損失上萬。就此放棄可就虧出血了。
對麵的大淩城依然在被包圍狀態。但城中的人卻一點都不慌亂了。畢竟外頭還有近一萬明軍,之前也小規模打了幾次,那吳襄雖說不堪戰。可兒子吳三桂卻是個敢打的,竟是帶著幾百騎兵就敢出來,雖然比不上宋慶勇猛,卻也有點本事,加上還有秦良玉的白杆兵,幾次下來後金這邊也沒占什麽便宜,殺了對方快一千人,自己這邊也損失了兩三百。
如果就這麽耗下去還好,後金兵的素質終歸遠超明軍,早晚能把對方給耗死,關鍵是鬆山堡那邊的目的根本沒達到,多鐸和莽古爾泰幾乎是狼狽不堪逃回來的,被宋慶打的灰頭土臉,如今大營裏麵也彌漫著一股頹喪氣息,皇太極有心想要打個漂亮仗,先把對麵的吳三桂父子和秦良玉趕走,卻又怕孫承宗乘勢殺過來,隻得暫時放棄這種想法,靜靜等待大戰。
到了第三日正午時分,明軍終於到了,孫承宗的大旗迎風招展,宋慶的狗旗更是趾高氣昂,四萬明軍浩蕩而行,幾乎是明目張膽的通過後金兵防區,來到大淩河城池下麵,祖大壽在城中被憋了一個多月,如今總算是鬆了口氣,毫不猶豫開了城門,自己領著幾百人出來,老遠便滾鞍下馬,一路膝行到孫承宗麵前,泣不成聲道:督師,您老人家可來了,末將這一個來月過得苦啊,城裏頭糧食越來越少,您若是再晚來幾日,怕是就要吃人了
這話說的一點都不誇張,曆史上大淩城被困四月,最後真的就是靠吃人度過的,前腳打完了仗,後腳就把戰死者割了吃肉,雖說這挺反人類的,可也是真被逼到沒辦法了,祖大壽也就是在那個時候開始了自己第一次假投向,然後騙皇太極說自己家人都在錦州,讓他回去把家人借來,結果到了錦州便閉門不出,一副嚴防死守的模樣,這才算是得脫大難。
他倒是逃出去了,大淩城中的人卻幾乎死絕了,城外援兵的損失比城內還大,六萬增援部隊幾乎被打到斷子絕孫,遼東形勢也從此急轉直下,吳襄被奪去了總兵的頭銜,改由吳三桂接任,祖大壽自此一蹶不振,崇禎皇帝想要召見他,他每次都拖著不去,皇太極想要招降他,他同樣也是不肯答應,在遼東過著多一天是一天日子,算是徹底苟延殘喘了。
過了崇禎五年,整個關寧軍的勢力大幅度縮水,最差時候隻能退到山海關沿線,除了吳三桂一支兵馬還在活動之外,其餘幾乎都失去了作用,甚至直接被人家滅掉,這也是後來清軍出關如此容易的原因,因為隻要吳三桂投降了,山海關外根本就沒有其他明軍力量可以阻止他們,況且那時候還是跟李闖的流寇打,關寧軍最後的選擇也是沒辦法了。
當然,說這些有些遠了,如今局麵比曆史上好太多,至少大淩城這邊還可以一戰,按照宋慶的估計,隻要明軍不犯太大的錯誤,這仗會以兩敗俱傷收場,關寧軍固然損失慘重,但皇太極的損失也不會小,估計能消停個一年半載。
至於他的狗營,他已經決定省著用了,邳州衛那三百來人自然是種子,他如今手下這一千出頭,同樣也是將來擴軍的基層軍官,孫承宗昨日便已經將他此戰功勞記下,怕人飛馬送去京師了,隻要打完了仗他不死,升官是指日可待的事情,而且恐怕還是升大官,宋慶雖說寫不了什麽古文,但看還是能看懂的,孫承宗那份報功文書上寫的他都看過,又是什麽親冒矢石所向睥睨,又是縱橫來去,血染征鞍,總而言之他宋慶就是如今的嶽武穆了,皇帝看到之後的反應可想而知。
孫承宗當然不知他如何想頭,這會兒正忙著安撫祖大壽,不遠處吳三桂父子和秦良玉也是聞訊趕來,明軍三股勢力竟是在此來了大會師,見兵馬已經達到了五萬來人,還有兩萬民夫,頓時氣勢也跟著高了一截,有些脾氣大的營頭甚至開始大聲朝著後金那邊叫囂,估計這會兒要是真打起來,很多人都會借著這股豪氣衝一衝的,宋慶從來都很擅長抓住機會,立刻建議道:督師,眼下軍心可用,不如叫末將帶著衝一陣,也讓那些建奴知道督師的威風
好主意,就衝他一陣,耗了這麽久,也該叫皇太極知道老夫到了孫承宗雖說是文人,也沒有盧象升那種大砍大殺的本事,不過多年在遼東苦寒之地跟後金周旋,也是練出一副鐵蛋,見軍心士氣極高,當即也是有些意動,立刻調兵了數千騎兵給宋慶,加上吳三桂主動請纓,兩邊並在一起,七八千關寧鐵騎呼嘯而出,直撲後金大營外圍的隊伍而去。
明軍突然出擊,後金那邊也覺得蹊蹺,不過回應倒是很及時,多鐸帶上沒能出來,德格類在外頭繞了一圈,雖說被孫承宗驅趕走,可脾氣倒是漲了不少,他在後金地位原本就不太高,這次也想找機會揚揚威風,聽說宋慶在外頭叫陣,也不去通知後麵的皇太極,直接領著幾千騎兵殺了出來,與衝上來的關寧鐵騎戰在一處,片刻之後便主動找上宋慶。
兩軍撒開混戰,宋慶原本隻顧著殺人,卻不想迎麵衝來個衣甲鮮亮的,一看就知道是大人物,當即便迎了上去,不過十幾個回合之後,德格類便覺得氣力不支,這才明白多鐸為何敗的那麽慘,有心想要退回去,卻被吳三桂趕上前來,與宋慶一左一右夾擊,殺的他汗透重甲,喘息連連,正在危機時刻,卻見皇太極那邊大營發兵過來,看樣子是瞧出這邊吃緊,特意過來增援,宋慶和吳三桂見對方大軍到來,根本沒有退卻的意思,直接領人又衝殺一陣,直到將德格類擊退,這才收兵回去。
皇太極親帥大軍前來,卻連個戲尾巴都沒趕上,也是有些鬱悶,見德格類灰頭土臉,有心要訓斥幾句,終歸顧念著是自己兄弟,沒再多說什麽,將莽古爾泰派到前沿,把德格類替換下去,戒備也加強了幾重,謹防明軍再來。
可明軍那邊卻沒打算再來了,今日打了這麽一仗,算是個很好的開頭,接下來便是兩軍對峙,決定大淩河之戰勝負的時候,雙方沒有完全把握,自然不會主動出擊,孫承宗帶的糧食也足夠多,幹脆跟他們對耗起來。
連續耗了幾天,皇太極首先坐不住了,他這次來的時候倒是帶了些糧食,本想著一邊圍城一邊去周圍搶,將明軍各處屯堡屯衛的糧食搶來,可如今孫承宗到了,搶劫成為了危險係數極大的事情,這樣一來糧食自然不夠用,若是不能在十日之內分出勝負,隻怕到時候就隻有原路撤回一條路可走,否則真沒了糧食,軍心渙散起來,天知道會變成什麽樣子。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