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後走後,吳德貴想起了太後吩咐他盯緊德妃的事,他突然意識到,太後說德妃“知曉事理”是另有深意的,表麵上,太後說的是一句讚語,而實際上,由於太後對德妃的敵意並沒有消除,所以,太後所說的“知曉事理”很可能所指的是“很精明,很厲害”,或者是“要知道進退,別太狂”等方麵的含義。
吳德貴有一種不祥的預感,他感到,太後對德妃的態度並沒有改變,依然是充滿敵意的,此次在皇後寢宮,太後對德妃的讚揚,太後下旨為德妃的父親辦葬禮,這些很可能都隻是太後對德妃為皇後治好病的一種回報,是太後發威之前的施恩。吳德貴了解太後的處事方式,太後駕馭後宮嬪妃最常用的手段就是恩威並施,先施恩而後發威。
吳德貴心想:“如果皇後的身體完全康複,不再需要德妃繼續再為她治病,那麽,德妃就會重新處於危險之中,眼下,太後對德妃的態度還不錯,但這並非是太後對德妃的敵意態度改變了,而是太後裝出的一種虛像,太後還需要德妃為皇後治病,所以,她對德妃的態度還比較好,以笑臉對待德妃,其實,太後對德妃依然有很深的敵意,一旦皇後的身體完全痊愈,太後一定又會對德妃下手的,咱家必須找機會將這種危險性盡快告訴讓德妃。”
平時,德妃都在皇後寢宮,與皇後、翠蓮在一起。吳德貴一時找不到機會單獨與德妃說話,他沒有辦法把眼下的危險性告訴德妃,他心裏很著急,突然,他想到了一個辦法,他決定先找到太醫林平,以便讓他也有所準備。
剛才,太後到皇後寢宮來時,林平和職位較低,他沒有資格隨同太後進去。太後到皇後臥室去的時候。他一直正在為德妃擔心,太後離開皇後的寢宮後,林平和正想找機會問吳德貴了解情況,很巧。吳德貴剛好找林平和來了。林和平見吳德貴來找他。他非常高興,他著急地問:“太後到皇後寢宮來,對德妃的態度怎樣呢?有沒有刁難德妃?”
“此次太後來皇後寢宮。倒是對德妃的態度很和善,她對德妃治好了皇後的病很高興,讚揚德妃‘知曉事理’,而且,太後還下旨令咱家為何太醫辦葬禮,太後很體貼皇後,與德妃的談話很親切,大家都認為太後這次來皇後寢宮心情很好。”吳德貴說。
“太後沒有刁難德妃就好,在下一直擔心德妃在太後麵前的處境,一直想找吳公公了解情況,現在好了,經你這樣一說,在下放心了,看來,在下的擔心是多餘的。”林平和心情放鬆地說。
“那到未必,興許你的擔心有道理的,咱家感到,太後讚揚德妃以及下旨為德妃的父親辦葬禮,隻是對德妃治好了皇後的病的一種回報,而不是消除了對德妃的敵意,太後對德妃依然有敵視心態,眼下,太後還需要德妃繼續為皇後看病,所以,她對嬪妃擺出笑臉,施一些恩惠,但這很可能是太後的一種權宜之計。”吳德貴說。
“在後宮的嬪妃麵前,太後用得著表麵一套背後一套嗎?整個後宮都是由她掌控,她想怎樣就怎樣,幹嗎還要裝出假象呢?”林平和很厭惡兩麵三刀的人,他認為太後大權在握,沒有必要耍陰謀。
“你對太後不了解,依咱家以往積累的經驗來看,太後有一個特點,她特別喜歡先施恩後發威,通常,如果太後對一個人所施的恩惠很多,那麽,接下來很可能對這個人的處罰也會很重,所以,太後在皇後寢宮對德妃很好,施恩恩惠於德妃,這讓咱家擔心,如果皇後的病痊愈了,太後就不需要德妃為皇後治病了,德妃極有可能又會處於可怕的險境中,所以,咱家特意找到你,就是想讓你早作準備,一旦德妃遇到危險,咱們才有可能助她脫離險境。”吳德貴說。
“還是吳公公了解太後,聽您的分析,在下才明白,像太後這樣一個極有心機的人,一旦她對一個人有敵意,這個人就很難不被她恨,她對德妃的敵意,看來是永遠無法化解的,現在,她對德妃的態度越好,就有可能在德妃為皇後把病完全治愈後,對德妃下手,太後有可能將恩師何太醫的事牽連到德妃身上,而後對德妃進行嚴厲處置,也有可能因恨德妃以為皇後治病為條件,要求太後把她從洗衣房放出來,皇後會對她進行可怕的報複,咱們必須事先籌劃好幫德妃脫離危險的計策,不能讓德妃在後宮遭毒手,吳公公,能否請您隨時關注宮裏的動向,一旦有異常情況,就迅速通知在下,以便采取行動,在下會盡快想好救德妃的辦法。”林平和說。
“好,就這麽說定,咱家會時刻關注皇太後的行動,注意皇後寢宮的動靜,一旦發現德妃處於危險之中,立即通知你,請林太醫放心,咱家的身份對於探察新的消息很有利,不會讓德妃遇到危險的。”吳德貴說。
林平和心理清楚,吳德貴是太後很信任的太監,他能從太後那裏了解到最新的消息,有他的幫忙,德妃一定能夠脫離險境的。
沈德義辦理何俊仁的案子有結果了,太後手頭有了沈德義對案件的判決書,她得不得了,她令太監傳下懿旨,召皇帝進宮。
待皇帝請安後,太後一臉嚴肅地把沈德義所寫的關於何俊英案子的判決書交給皇帝看,皇帝接過判決書,草草一看,他臉上的愉快表情很快被憂鬱的表情所取代,他很不喜歡沈德義的判案結論。
皇帝心裏很明白,太後給他看判決書上關於何俊英畏罪自盡的結論是有特別用意的,他想:“讓朕看這份判決書。母後並不是為了告訴朕之前捉捕何俊仁入獄是正確的,不用為那件事後悔,而是為了對朕暗示,德妃是何太醫的女兒,不適合當皇貴妃,按母後的想法,一個畏罪自盡的有罪禦醫,他的女兒在後宮是絕對不能升級的,她能以她的功勞抵消她父親的罪責就已經是受到特殊恩惠了,想升為皇貴妃是絕對不可能的。看來。母後是鐵了心不讓德妃升為皇貴妃了。”
其實。之前皇帝下旨將何太醫捉捕入獄,是因為當時他正在憤怒中,後來,皇帝感到這是他頭腦不冷靜時所做的荒唐事。他一直為此事後悔。但是。他是皇帝,金口玉言,話已說出。是不能輕易更改的,更不能承認是錯誤。
在冷靜地思考何太醫的一貫為人和他的行醫經曆之後,皇帝相信,何太醫絕對不會故意為皇後開猛藥處方的,同時,皇帝也相信,何太醫絕不可能在獄中自殺,皇帝一直想下旨讓刑部重新徹查何太醫的死因,但是,何太醫的案子涉及到當時皇後的病情加重的狀況,這案子一直是太後派人在查辦,太後是不會讓皇帝插手查案的,所以,皇帝也隻好暫時打消了重新徹查該案的念頭。
現在,皇帝手裏拿著沈德義辦案的判決書,太後正一臉嚴肅地看著他,此時,皇帝不知道該怎麽辦,他不相信沈德義對於案件的判決結果,但沈德義辦案是直接由太後授意的,皇帝不敢當著他的母後的麵質疑沈德義的判案結論,皇帝擔心,如果當麵頂撞皇後,太後一定會堅決反對德妃升為皇貴妃。可是,如果皇帝認可了沈德義的判決結果,就等於承認了德妃的父親畏罪自殺,他也就很難在太後麵前堅持讓德妃升為皇貴妃,皇帝不知道該如何對太後說才好。
皇太後見皇帝不吭聲,她故意追問皇帝:“皇兒,沈公公寫的這判決書你已經看完了,有什麽感想呢?說給母後聽聽!”
皇帝想了想,說:“沈公公是母後很信任的都知監掌印中官,他所寫的判決書自然是可以相信的,而且,母後對沈公公辦案所得出的結論已經審核過,兒臣自然是沒有異議的,兒臣注意到,沈公公的這一次調查有新的發現,何太醫並沒有想害皇後,也不是故意開猛藥,他隻是為了使皇後的病情盡快好轉才使用猛藥的,這是一種過失,不是罪責。還有,何太醫在獄中讓人買了興奮藥,服用後神經紊亂,不幸身亡。據說,何太醫是明知自己有神經衰弱症,還故意服用興奮藥,是有意自殺,但是,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何太醫因為自己的過失而導致皇後病情加重,他難過、鬱悶、煩躁,心情難以承受,便讓人買了興奮藥,他服用興奮要是為了提振精神,但因為身體太虛弱,而藥物刺激太強,導致他意外死亡,如果是這種狀況,何太醫是有過而沒有罪,是意外死亡而不是服毒自盡,所以,兒臣聽說母後下旨令吳公公為何太醫辦葬禮,非常敬佩母後的英明之舉,母後的仁德之舉,一定會大受朝中大臣們的頌揚!。”
太後聽到皇帝說的話,她臉色變了,她沒有想到,她的這位親生皇兒,竟然敢當麵質疑她所認可的關於何俊仁案子的結論,太後想:“皇帝肆意為何俊仁開脫罪責,一定是因為他的心已經被德妃迷住了。”
太後越想越感到可怕,她繼續尋思著:“德妃在皇帝心中的分量已非常重,為了能將德妃升為皇貴妃,皇帝不僅不相信沈公公的判決結論,而且連哀家的話也不聽了,皇帝明裏公然改變沈德義對案件的判定性質,暗裏卻是在挑戰哀家在後宮的權威,皇帝心裏藏著德妃,鬼迷心竅了,在他的目中,早就沒有哀家這個母親了。”
“沈公公對案件的判決是經過周密調查和認真取證的,皇帝怎能隨意改變呢?何俊仁是畏罪自殺,這是確定無疑的,他擅自為皇後猛下補陽藥,這當然是有罪責的;他害怕朝廷追問他的罪責,利用自己對藥物的熟悉,巧妙地服用興奮藥自殺,他在獄中自盡,這是事實,你沒有必要為他開脫!哀家之所以令吳公公為何俊仁辦葬禮。是因為他的女兒為皇後治好病有功勞,哀家不想再責怪死去的人,也就是說,哀家認可德妃能以她的功勞來抵減他父親的罪責,但這並不等於說何俊仁就沒有罪責了。”
此時,皇帝能感覺到太後心裏充滿怒氣,他不敢當麵再與太後衝撞了,他以平和的口氣對太後說:“母後明察秋毫,對於案情了如指掌,兒臣隻是就事論事。兒臣的看法或許是錯誤的。兒臣沒有證據,剛才所說的隻是一種推測,兒臣並沒有想為何太醫開脫,既然母後認定何太醫是畏罪自殺。兒臣就聽從母後的。請母後不要生氣。聽說何太醫的葬禮已經辦了,他在九泉之下,也一定會感激太後的恩德的。咱們就沒有必要再議論死去的人了。”
太後聽了皇帝說的話,她不再吭聲了,或許是因為太後認為皇帝說得對,何俊仁已經死了,不要老是議論他了,應該讓死去的人好好安息。
皇帝也不說話,他越想越氣,太後不說話,他倒來氣了,他想:“太後太過分了,為了阻止德妃何芷菡升為皇貴妃,她與沈德義聯手,將何俊仁的死做成是畏罪自殺,這是製造冤案!沈德義那個狗奴才很可惡,他千方百計迎合太後,硬是從張蓮英手裏奪來辦案權,將案件辦理成太後所要的結論,朕懷疑,沈德義才是真正與何太醫的死有關聯的惡人,有機會,朕一定要將此事查個水落石出!”
太後見皇帝不說話,她忍不住了,耐心地對皇帝說:“皇兒,母後告訴你,你想讓何芷菡升為皇貴妃,這很不合適,她畢竟是罪臣之女,她父親的案子剛審查清楚,已經有了結論,朝中的大臣們都知道何俊仁是畏罪自殺的,你則要升何芷菡為皇貴妃,你讓母後如何去對大臣們解釋呢?還有,後宮的嬪妃們會因為這一件事而認為母後不守規則,是偏袒德妃,所以,這件事一定不能做!哀家是不會同意你的提議的!”
皇帝見太後很固執,他也忍不住了,倔強脾氣立刻被激發出來,他說:“就算何太醫是畏罪自殺,也不能將他的罪責栽到德妃的頭上,何太醫是何太醫,德妃是德妃,何太醫為皇後開了猛藥,使皇後病情加重,這是有罪過的;而德妃盡心盡力為皇後治病,她有功勞,沒有過失,她為什麽要替何太醫承擔罪責呢?先前,太後讓兒臣去問皇後、賢妃對於德妃升為皇貴妃的看法,她們都讚成和支持兒臣的建議,而太後嘴上說要好好考慮,心裏卻一直是反對的,太後執意反對兒臣升德妃為皇貴妃,是不是因為擔心德妃德才兼備、智勇雙全,將來會搶奪太後掌管後宮的權力?如果是有這樣的擔心,那完全沒有必要,德妃不是喜歡權力的女人,她隻是想能輕鬆、安全地在後宮過平凡的貴妃生活。”
皇帝的這一席話大大刺痛了皇太後,皇太後聽了氣壞了,她立即變得臉色蒼白,一時連話都說不出來,過了好一會兒,皇太後才把話說出來。
太後氣憤地說:“好!好!你當上皇帝了,長大了,有主見了,現在可以隻要德妃不要母親了,你終於說出真話了,原來,你升何芷菡為皇貴妃就是為了讓她來搶奪掌管後宮的權力,德妃當上皇貴妃,你就可以和她一起掌控一切了,到時,無論內庭還是外庭,都不用聽哀家的了,你們算計得很好!你現在長大了,可以忘恩負義了,那好,現在哀家問你,自打你登基以來,哀家幹預過你一件朝廷的事嗎?影響你做皇帝了嗎?你說!”
太後一凶,皇帝服軟了,他意識到自己剛才太不冷靜,他急忙改變態度,以溫和親切的口氣對太後說:“母後一直在支持兒臣,讓兒臣全權主持朝政,母後從來都沒有幹預過朝政,朝中文武大臣對母後的英明大度都十分敬佩,在兒臣心裏,母後是最偉大的太後,母後對兒臣恩重如山,兒臣對母後的恩情,一直銘記在心。”
“虧你還能明白哀家一直在支持你,那麽,哀家再問你,當時哀家極力扶持你當皇帝,在登基前,你對哀家說過什麽話?你是不是把當時的話忘了?”太後嚴厲地問。
“兒臣不敢忘記,當時母後要求兒臣一定要用心管理朝政,不能玩物喪誌,更不能沉溺於後宮的**之中,兒臣對母後說:‘後宮的事全由母後掌管,如果兒臣沉溺於與後宮嬪妃的情愛之中,母後可以責罰兒臣,處置嬪妃,兒臣當時請求母後,朝中的事全由兒臣處置,母後不得幹預,隻有當兒臣有重大失誤時,母後才可以過問。’”皇帝說出了他登基前與他母後的共同約定。
“很好,皇帝還沒有忘記當時的諾言,那麽,現在哀家問問你:在後宮選擇皇貴妃的人選,這是朝中的事還是後宮的事?何止菡是後宮的貴妃還是朝中的大臣?”太後嚴肅地問。
“選擇皇貴妃人選是後宮的事,何芷菡不是大臣,是後宮的貴妃。”皇帝回答。
“那好,升何芷菡為皇貴妃的事該由皇帝來決定,還是該由哀家來做出定奪?”
皇帝想了想,一時無言以對。(未完待續……)
p:有的讀者在長時間之後又回來閱讀和關心《江湖方圓》,鼓勵堅持創作下去,對此,作者表示感謝!
<i="b">
<rip>pa_4;</rip></pa>
<rip>pa_;</rip></pa>
<rip>pa_;</rip></pa>
吳德貴有一種不祥的預感,他感到,太後對德妃的態度並沒有改變,依然是充滿敵意的,此次在皇後寢宮,太後對德妃的讚揚,太後下旨為德妃的父親辦葬禮,這些很可能都隻是太後對德妃為皇後治好病的一種回報,是太後發威之前的施恩。吳德貴了解太後的處事方式,太後駕馭後宮嬪妃最常用的手段就是恩威並施,先施恩而後發威。
吳德貴心想:“如果皇後的身體完全康複,不再需要德妃繼續再為她治病,那麽,德妃就會重新處於危險之中,眼下,太後對德妃的態度還不錯,但這並非是太後對德妃的敵意態度改變了,而是太後裝出的一種虛像,太後還需要德妃為皇後治病,所以,她對德妃的態度還比較好,以笑臉對待德妃,其實,太後對德妃依然有很深的敵意,一旦皇後的身體完全痊愈,太後一定又會對德妃下手的,咱家必須找機會將這種危險性盡快告訴讓德妃。”
平時,德妃都在皇後寢宮,與皇後、翠蓮在一起。吳德貴一時找不到機會單獨與德妃說話,他沒有辦法把眼下的危險性告訴德妃,他心裏很著急,突然,他想到了一個辦法,他決定先找到太醫林平,以便讓他也有所準備。
剛才,太後到皇後寢宮來時,林平和職位較低,他沒有資格隨同太後進去。太後到皇後臥室去的時候。他一直正在為德妃擔心,太後離開皇後的寢宮後,林平和正想找機會問吳德貴了解情況,很巧。吳德貴剛好找林平和來了。林和平見吳德貴來找他。他非常高興,他著急地問:“太後到皇後寢宮來,對德妃的態度怎樣呢?有沒有刁難德妃?”
“此次太後來皇後寢宮。倒是對德妃的態度很和善,她對德妃治好了皇後的病很高興,讚揚德妃‘知曉事理’,而且,太後還下旨令咱家為何太醫辦葬禮,太後很體貼皇後,與德妃的談話很親切,大家都認為太後這次來皇後寢宮心情很好。”吳德貴說。
“太後沒有刁難德妃就好,在下一直擔心德妃在太後麵前的處境,一直想找吳公公了解情況,現在好了,經你這樣一說,在下放心了,看來,在下的擔心是多餘的。”林平和心情放鬆地說。
“那到未必,興許你的擔心有道理的,咱家感到,太後讚揚德妃以及下旨為德妃的父親辦葬禮,隻是對德妃治好了皇後的病的一種回報,而不是消除了對德妃的敵意,太後對德妃依然有敵視心態,眼下,太後還需要德妃繼續為皇後看病,所以,她對嬪妃擺出笑臉,施一些恩惠,但這很可能是太後的一種權宜之計。”吳德貴說。
“在後宮的嬪妃麵前,太後用得著表麵一套背後一套嗎?整個後宮都是由她掌控,她想怎樣就怎樣,幹嗎還要裝出假象呢?”林平和很厭惡兩麵三刀的人,他認為太後大權在握,沒有必要耍陰謀。
“你對太後不了解,依咱家以往積累的經驗來看,太後有一個特點,她特別喜歡先施恩後發威,通常,如果太後對一個人所施的恩惠很多,那麽,接下來很可能對這個人的處罰也會很重,所以,太後在皇後寢宮對德妃很好,施恩恩惠於德妃,這讓咱家擔心,如果皇後的病痊愈了,太後就不需要德妃為皇後治病了,德妃極有可能又會處於可怕的險境中,所以,咱家特意找到你,就是想讓你早作準備,一旦德妃遇到危險,咱們才有可能助她脫離險境。”吳德貴說。
“還是吳公公了解太後,聽您的分析,在下才明白,像太後這樣一個極有心機的人,一旦她對一個人有敵意,這個人就很難不被她恨,她對德妃的敵意,看來是永遠無法化解的,現在,她對德妃的態度越好,就有可能在德妃為皇後把病完全治愈後,對德妃下手,太後有可能將恩師何太醫的事牽連到德妃身上,而後對德妃進行嚴厲處置,也有可能因恨德妃以為皇後治病為條件,要求太後把她從洗衣房放出來,皇後會對她進行可怕的報複,咱們必須事先籌劃好幫德妃脫離危險的計策,不能讓德妃在後宮遭毒手,吳公公,能否請您隨時關注宮裏的動向,一旦有異常情況,就迅速通知在下,以便采取行動,在下會盡快想好救德妃的辦法。”林平和說。
“好,就這麽說定,咱家會時刻關注皇太後的行動,注意皇後寢宮的動靜,一旦發現德妃處於危險之中,立即通知你,請林太醫放心,咱家的身份對於探察新的消息很有利,不會讓德妃遇到危險的。”吳德貴說。
林平和心理清楚,吳德貴是太後很信任的太監,他能從太後那裏了解到最新的消息,有他的幫忙,德妃一定能夠脫離險境的。
沈德義辦理何俊仁的案子有結果了,太後手頭有了沈德義對案件的判決書,她得不得了,她令太監傳下懿旨,召皇帝進宮。
待皇帝請安後,太後一臉嚴肅地把沈德義所寫的關於何俊英案子的判決書交給皇帝看,皇帝接過判決書,草草一看,他臉上的愉快表情很快被憂鬱的表情所取代,他很不喜歡沈德義的判案結論。
皇帝心裏很明白,太後給他看判決書上關於何俊英畏罪自盡的結論是有特別用意的,他想:“讓朕看這份判決書。母後並不是為了告訴朕之前捉捕何俊仁入獄是正確的,不用為那件事後悔,而是為了對朕暗示,德妃是何太醫的女兒,不適合當皇貴妃,按母後的想法,一個畏罪自盡的有罪禦醫,他的女兒在後宮是絕對不能升級的,她能以她的功勞抵消她父親的罪責就已經是受到特殊恩惠了,想升為皇貴妃是絕對不可能的。看來。母後是鐵了心不讓德妃升為皇貴妃了。”
其實。之前皇帝下旨將何太醫捉捕入獄,是因為當時他正在憤怒中,後來,皇帝感到這是他頭腦不冷靜時所做的荒唐事。他一直為此事後悔。但是。他是皇帝,金口玉言,話已說出。是不能輕易更改的,更不能承認是錯誤。
在冷靜地思考何太醫的一貫為人和他的行醫經曆之後,皇帝相信,何太醫絕對不會故意為皇後開猛藥處方的,同時,皇帝也相信,何太醫絕不可能在獄中自殺,皇帝一直想下旨讓刑部重新徹查何太醫的死因,但是,何太醫的案子涉及到當時皇後的病情加重的狀況,這案子一直是太後派人在查辦,太後是不會讓皇帝插手查案的,所以,皇帝也隻好暫時打消了重新徹查該案的念頭。
現在,皇帝手裏拿著沈德義辦案的判決書,太後正一臉嚴肅地看著他,此時,皇帝不知道該怎麽辦,他不相信沈德義對於案件的判決結果,但沈德義辦案是直接由太後授意的,皇帝不敢當著他的母後的麵質疑沈德義的判案結論,皇帝擔心,如果當麵頂撞皇後,太後一定會堅決反對德妃升為皇貴妃。可是,如果皇帝認可了沈德義的判決結果,就等於承認了德妃的父親畏罪自殺,他也就很難在太後麵前堅持讓德妃升為皇貴妃,皇帝不知道該如何對太後說才好。
皇太後見皇帝不吭聲,她故意追問皇帝:“皇兒,沈公公寫的這判決書你已經看完了,有什麽感想呢?說給母後聽聽!”
皇帝想了想,說:“沈公公是母後很信任的都知監掌印中官,他所寫的判決書自然是可以相信的,而且,母後對沈公公辦案所得出的結論已經審核過,兒臣自然是沒有異議的,兒臣注意到,沈公公的這一次調查有新的發現,何太醫並沒有想害皇後,也不是故意開猛藥,他隻是為了使皇後的病情盡快好轉才使用猛藥的,這是一種過失,不是罪責。還有,何太醫在獄中讓人買了興奮藥,服用後神經紊亂,不幸身亡。據說,何太醫是明知自己有神經衰弱症,還故意服用興奮藥,是有意自殺,但是,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何太醫因為自己的過失而導致皇後病情加重,他難過、鬱悶、煩躁,心情難以承受,便讓人買了興奮藥,他服用興奮要是為了提振精神,但因為身體太虛弱,而藥物刺激太強,導致他意外死亡,如果是這種狀況,何太醫是有過而沒有罪,是意外死亡而不是服毒自盡,所以,兒臣聽說母後下旨令吳公公為何太醫辦葬禮,非常敬佩母後的英明之舉,母後的仁德之舉,一定會大受朝中大臣們的頌揚!。”
太後聽到皇帝說的話,她臉色變了,她沒有想到,她的這位親生皇兒,竟然敢當麵質疑她所認可的關於何俊仁案子的結論,太後想:“皇帝肆意為何俊仁開脫罪責,一定是因為他的心已經被德妃迷住了。”
太後越想越感到可怕,她繼續尋思著:“德妃在皇帝心中的分量已非常重,為了能將德妃升為皇貴妃,皇帝不僅不相信沈公公的判決結論,而且連哀家的話也不聽了,皇帝明裏公然改變沈德義對案件的判定性質,暗裏卻是在挑戰哀家在後宮的權威,皇帝心裏藏著德妃,鬼迷心竅了,在他的目中,早就沒有哀家這個母親了。”
“沈公公對案件的判決是經過周密調查和認真取證的,皇帝怎能隨意改變呢?何俊仁是畏罪自殺,這是確定無疑的,他擅自為皇後猛下補陽藥,這當然是有罪責的;他害怕朝廷追問他的罪責,利用自己對藥物的熟悉,巧妙地服用興奮藥自殺,他在獄中自盡,這是事實,你沒有必要為他開脫!哀家之所以令吳公公為何俊仁辦葬禮。是因為他的女兒為皇後治好病有功勞,哀家不想再責怪死去的人,也就是說,哀家認可德妃能以她的功勞來抵減他父親的罪責,但這並不等於說何俊仁就沒有罪責了。”
此時,皇帝能感覺到太後心裏充滿怒氣,他不敢當麵再與太後衝撞了,他以平和的口氣對太後說:“母後明察秋毫,對於案情了如指掌,兒臣隻是就事論事。兒臣的看法或許是錯誤的。兒臣沒有證據,剛才所說的隻是一種推測,兒臣並沒有想為何太醫開脫,既然母後認定何太醫是畏罪自殺。兒臣就聽從母後的。請母後不要生氣。聽說何太醫的葬禮已經辦了,他在九泉之下,也一定會感激太後的恩德的。咱們就沒有必要再議論死去的人了。”
太後聽了皇帝說的話,她不再吭聲了,或許是因為太後認為皇帝說得對,何俊仁已經死了,不要老是議論他了,應該讓死去的人好好安息。
皇帝也不說話,他越想越氣,太後不說話,他倒來氣了,他想:“太後太過分了,為了阻止德妃何芷菡升為皇貴妃,她與沈德義聯手,將何俊仁的死做成是畏罪自殺,這是製造冤案!沈德義那個狗奴才很可惡,他千方百計迎合太後,硬是從張蓮英手裏奪來辦案權,將案件辦理成太後所要的結論,朕懷疑,沈德義才是真正與何太醫的死有關聯的惡人,有機會,朕一定要將此事查個水落石出!”
太後見皇帝不說話,她忍不住了,耐心地對皇帝說:“皇兒,母後告訴你,你想讓何芷菡升為皇貴妃,這很不合適,她畢竟是罪臣之女,她父親的案子剛審查清楚,已經有了結論,朝中的大臣們都知道何俊仁是畏罪自殺的,你則要升何芷菡為皇貴妃,你讓母後如何去對大臣們解釋呢?還有,後宮的嬪妃們會因為這一件事而認為母後不守規則,是偏袒德妃,所以,這件事一定不能做!哀家是不會同意你的提議的!”
皇帝見太後很固執,他也忍不住了,倔強脾氣立刻被激發出來,他說:“就算何太醫是畏罪自殺,也不能將他的罪責栽到德妃的頭上,何太醫是何太醫,德妃是德妃,何太醫為皇後開了猛藥,使皇後病情加重,這是有罪過的;而德妃盡心盡力為皇後治病,她有功勞,沒有過失,她為什麽要替何太醫承擔罪責呢?先前,太後讓兒臣去問皇後、賢妃對於德妃升為皇貴妃的看法,她們都讚成和支持兒臣的建議,而太後嘴上說要好好考慮,心裏卻一直是反對的,太後執意反對兒臣升德妃為皇貴妃,是不是因為擔心德妃德才兼備、智勇雙全,將來會搶奪太後掌管後宮的權力?如果是有這樣的擔心,那完全沒有必要,德妃不是喜歡權力的女人,她隻是想能輕鬆、安全地在後宮過平凡的貴妃生活。”
皇帝的這一席話大大刺痛了皇太後,皇太後聽了氣壞了,她立即變得臉色蒼白,一時連話都說不出來,過了好一會兒,皇太後才把話說出來。
太後氣憤地說:“好!好!你當上皇帝了,長大了,有主見了,現在可以隻要德妃不要母親了,你終於說出真話了,原來,你升何芷菡為皇貴妃就是為了讓她來搶奪掌管後宮的權力,德妃當上皇貴妃,你就可以和她一起掌控一切了,到時,無論內庭還是外庭,都不用聽哀家的了,你們算計得很好!你現在長大了,可以忘恩負義了,那好,現在哀家問你,自打你登基以來,哀家幹預過你一件朝廷的事嗎?影響你做皇帝了嗎?你說!”
太後一凶,皇帝服軟了,他意識到自己剛才太不冷靜,他急忙改變態度,以溫和親切的口氣對太後說:“母後一直在支持兒臣,讓兒臣全權主持朝政,母後從來都沒有幹預過朝政,朝中文武大臣對母後的英明大度都十分敬佩,在兒臣心裏,母後是最偉大的太後,母後對兒臣恩重如山,兒臣對母後的恩情,一直銘記在心。”
“虧你還能明白哀家一直在支持你,那麽,哀家再問你,當時哀家極力扶持你當皇帝,在登基前,你對哀家說過什麽話?你是不是把當時的話忘了?”太後嚴厲地問。
“兒臣不敢忘記,當時母後要求兒臣一定要用心管理朝政,不能玩物喪誌,更不能沉溺於後宮的**之中,兒臣對母後說:‘後宮的事全由母後掌管,如果兒臣沉溺於與後宮嬪妃的情愛之中,母後可以責罰兒臣,處置嬪妃,兒臣當時請求母後,朝中的事全由兒臣處置,母後不得幹預,隻有當兒臣有重大失誤時,母後才可以過問。’”皇帝說出了他登基前與他母後的共同約定。
“很好,皇帝還沒有忘記當時的諾言,那麽,現在哀家問問你:在後宮選擇皇貴妃的人選,這是朝中的事還是後宮的事?何止菡是後宮的貴妃還是朝中的大臣?”太後嚴肅地問。
“選擇皇貴妃人選是後宮的事,何芷菡不是大臣,是後宮的貴妃。”皇帝回答。
“那好,升何芷菡為皇貴妃的事該由皇帝來決定,還是該由哀家來做出定奪?”
皇帝想了想,一時無言以對。(未完待續……)
p:有的讀者在長時間之後又回來閱讀和關心《江湖方圓》,鼓勵堅持創作下去,對此,作者表示感謝!
<i="b">
<rip>pa_4;</rip></pa>
<rip>pa_;</rip></pa>
<rip>pa_;</rip></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