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什麽,沒怎麽”德芳歎了口氣“後來大軍就入了京城,百姓全無驚擾,太祖帶幾員大將進入了後周內宮,周恭帝和皇太後下詔禪位,如此,太祖皇帝便兵不血刃的開創了今日大宋。”
惟鈴抱著德芳說道“父王,這是不是就叫得民心者得天下?”
“對,得民心者得天下”德芳點點頭“太祖皇帝作戰勇猛,治軍嚴明,平日待人寬厚,公私分明,我大宋數名開國功臣又都是太祖皇帝的結義兄弟,因此得到臣民的擁戴,很快就奠定了大宋的社稷基業。”
狄妃也說道“鈴兒,你太祖爺爺是亂世真英雄,用自己的拳棍擊敗無數悍將,官拜節度使、殿前督檢點,後得兵將擁戴為帝,不費一兵一卒就創立了大宋,大軍入城,百姓全無驚擾,皆願誠心奉太祖為天子,不多年後就一統中原之地,徹底平息了數十年的五代之亂,這可是古來未有之事。”
惟鈴點點頭“父王,母後,太祖皇帝是鈴兒的爺爺,陛下也是鈴兒的爺爺,鈴兒的父王母後是八賢王和狄娘娘,鈴兒最有福了。”
“嗬嗬嗬”德芳抱著惟鈴親了她額頭一下“對,小公主最有福了。”
“父王”惟鈴看看德芳“然後呢?”
“然後?”德芳眨眨眼睛,顯然忘了自己要講什麽,惟鈴轉頭看著狄妃“母後,您看父王啊。”
“乖”狄妃摸摸惟鈴的頭“王爺,您怎麽講著講著就忘了呢。”
“忘了?忘了什麽?”
狄妃歎了口氣“鈴兒啊,母後回去讓國手開個方子,然後給你父王熬上湯,等喝了就好了。”
“夫人,什麽藥方什麽湯?我又沒生病。”
“喝湯不治病”狄妃伸手摸摸德芳的腦門“補補腦子。”
德芳抬眼看著狄妃的手“夫人,我到底忘什麽了?”
“王爺您要給鈴兒講什麽?”
“講什麽?講太祖皇帝。。。”德芳這才反應過來“對對對,還真是沒講呢。”
“父王,您忘得也太快了”
“是是是,父王回府以後真要喝你母後熬的湯才行了,嗬嗬嗬”
“父王,太祖爺爺帶著大軍回京和孩兒班有何相幹呢?”
“幹係可大了”德芳講道“太祖皇帝受了眾兵將擁立為帝領軍回京,大軍本是要從陳橋門而入,但職守此處的抵侯班卻在兩名軍官的帶領下關閉了城門,抵抗三軍進入。”
“為什麽啊?”
“因為他們是忠義之人,心中隻知有後周天子,守住城門是他們的職責所在,所以他們率領兵士抵住城門,先鋒部隊將此事通報了太祖皇帝,思慮之下,太祖決定由正北門入城,於是大軍繞過陳橋門,自城北而入,兩名軍官聽聞大軍已經入城,於是放棄抵抗,但卻一起上吊自殺了,太祖一直到了登基之後才得知這件事,相問之下才知這兩名軍官一個叫陸豐亮,一個叫喬左晨,當時就是他們率兵關閉陳橋門,放棄抵抗後便一起上吊自殺了,太祖皇帝十分感歎,稱他們是忠義孩兒,厚葬了他們,還厚賞了其家小,並命工部在城中為他們建了忠義廟,也將抵侯班更名為孩兒班。”
惟鈴抱著德芳說道“父王,這是不是就叫得民心者得天下?”
“對,得民心者得天下”德芳點點頭“太祖皇帝作戰勇猛,治軍嚴明,平日待人寬厚,公私分明,我大宋數名開國功臣又都是太祖皇帝的結義兄弟,因此得到臣民的擁戴,很快就奠定了大宋的社稷基業。”
狄妃也說道“鈴兒,你太祖爺爺是亂世真英雄,用自己的拳棍擊敗無數悍將,官拜節度使、殿前督檢點,後得兵將擁戴為帝,不費一兵一卒就創立了大宋,大軍入城,百姓全無驚擾,皆願誠心奉太祖為天子,不多年後就一統中原之地,徹底平息了數十年的五代之亂,這可是古來未有之事。”
惟鈴點點頭“父王,母後,太祖皇帝是鈴兒的爺爺,陛下也是鈴兒的爺爺,鈴兒的父王母後是八賢王和狄娘娘,鈴兒最有福了。”
“嗬嗬嗬”德芳抱著惟鈴親了她額頭一下“對,小公主最有福了。”
“父王”惟鈴看看德芳“然後呢?”
“然後?”德芳眨眨眼睛,顯然忘了自己要講什麽,惟鈴轉頭看著狄妃“母後,您看父王啊。”
“乖”狄妃摸摸惟鈴的頭“王爺,您怎麽講著講著就忘了呢。”
“忘了?忘了什麽?”
狄妃歎了口氣“鈴兒啊,母後回去讓國手開個方子,然後給你父王熬上湯,等喝了就好了。”
“夫人,什麽藥方什麽湯?我又沒生病。”
“喝湯不治病”狄妃伸手摸摸德芳的腦門“補補腦子。”
德芳抬眼看著狄妃的手“夫人,我到底忘什麽了?”
“王爺您要給鈴兒講什麽?”
“講什麽?講太祖皇帝。。。”德芳這才反應過來“對對對,還真是沒講呢。”
“父王,您忘得也太快了”
“是是是,父王回府以後真要喝你母後熬的湯才行了,嗬嗬嗬”
“父王,太祖爺爺帶著大軍回京和孩兒班有何相幹呢?”
“幹係可大了”德芳講道“太祖皇帝受了眾兵將擁立為帝領軍回京,大軍本是要從陳橋門而入,但職守此處的抵侯班卻在兩名軍官的帶領下關閉了城門,抵抗三軍進入。”
“為什麽啊?”
“因為他們是忠義之人,心中隻知有後周天子,守住城門是他們的職責所在,所以他們率領兵士抵住城門,先鋒部隊將此事通報了太祖皇帝,思慮之下,太祖決定由正北門入城,於是大軍繞過陳橋門,自城北而入,兩名軍官聽聞大軍已經入城,於是放棄抵抗,但卻一起上吊自殺了,太祖一直到了登基之後才得知這件事,相問之下才知這兩名軍官一個叫陸豐亮,一個叫喬左晨,當時就是他們率兵關閉陳橋門,放棄抵抗後便一起上吊自殺了,太祖皇帝十分感歎,稱他們是忠義孩兒,厚葬了他們,還厚賞了其家小,並命工部在城中為他們建了忠義廟,也將抵侯班更名為孩兒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