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日,吳宓照例到學校食堂吃飯,正吃著,崔懷信衝到楊蘊秋麵前,恭恭敬敬地行禮,直接就問道:“先生,我朝世家勢力龐大,且入朝為官者多為世家,不必納稅,隱戶越來越多,稅收越發稀少,軍費也漸漸開始供應不足,敢問先生,可有解決良策?”
吳宓瞬間抬頭。
楊蘊秋一挑眉,失笑:“先自己去想,我教你們讀書,是為了你們能敲開朝堂的大門,這種事,你們不自己想出來,老師又教有什麽用?”
吳宓頓時很失望。
崔懷信卻是個認真的,果然認認真真地把自己的分析,還有自己想的解決辦法,都列了出來,甚至還寫出了朝廷應該‘官紳一體納糧’的建議來,當然,叫法不一樣,反正就是削減朝廷官員特權的手段,雖然稚嫩,已經頗有想法。
楊蘊秋對這事兒也不能不管,直接把人叫到眼前,並不訓斥,反而肯定:“懷信,你的主意很不錯,的確管用,隻是,你要考慮考慮現實,我問你,如果真讓你在全國推行,你做得到嗎?這樣吧,從現在開始,活動課咱們玩個遊戲,你作為朝廷派遣的專門官員,推行你想出來的政策,你的其他同學,則是朝廷官員,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自由選擇反對你,或者支持你,看看你究竟能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來辦事。要考慮全麵。”
崔懷信皺了皺眉,卻還是咬牙,信心滿滿地去做。
小皇帝吳宓也很興奮。
楊蘊秋隻笑著看他們玩。
結果,理所當然,崔懷信發現他想做的事兒並非那麽容易,越推演,越覺得困難。
他們都養成習慣了,每次活動,都是先調查了真正的情況。按照真實的情況進行推演,這事兒,越琢磨,越不容易。
一個月後。崔懷信沮喪地跑到楊蘊秋麵前,把自己寫的東西給要了回去。
“先生,不行的,朝廷官員都是世家大族出身,自己的田產眾多,怎麽肯納稅?無論什麽政策,都是要他們執行,對他們不利的政策,又怎麽推行的開?”
事實上,吳宓比這孩子還失望。隻是他心裏更清楚,此事不可行。
楊蘊秋失笑:“行了,別耷拉著腦袋,其實隻要想做,也不是做不成。隻是要一步步地來,不可著急,你先把自己的想法記錄下來,以後有了能力,再慢慢想怎麽解決問題。”
伸手拍了拍自家學生的肩膀,“其實,你不是一直希望寒門子弟能有個公平的進入朝堂的機會?現在該最先做的。豈不應該是這個?你想想,選官考核其實就是一項德政,隻是範圍還是太窄了些,不夠公平,能不能讓它變得更公平些?要是你想解決這些問題,先得把自己的學問學踏實。步入朝堂之後,才能有機會。”
崔懷信重重點頭,老老實實回去讀書。
書院裏一派和諧,隨著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自家學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不少人拿到他們的文章拜讀,學生們的名聲,自然是逐漸大了,雖說規模還太小,卻頗有些和四大書院相提並論的意思在。
以前逼著自家孩子從書院退學的那些家長,一個個的也是萬分後悔。
一開始還有好些人抹不開臉,覺得自家孩子上別的書院也一樣,結果過了一陣子,眼看著書院的學生們名頭日盛,甚至連很多大儒名士都對其讚不絕口,更不用說,他們這才知道,原來皇帝竟時常在書院中出沒……
這事兒其實以前就是公開的秘密,不過學校裏校規森嚴,學生們在家也不會多說,家長們到不怎麽清楚此事。
能和皇帝關係親近些,這簡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奇遇。
這下子家長們哪裏還呆得住,沒多長時間,那些學生就個個要求返校,按照家長們的說法,提高學費沒問題,多出讚助沒問題,別管怎樣,隻要讓孩子回去,讓他們幹什麽都行。
另外兩個先生不怎麽高興,畢竟,如果讓學生們想來就來,想走就走,未免太掉價兒了。
楊蘊秋到沒覺得如何,他向來看得開,不會把小小的冒犯太過放在心上,家長愛惜自家孩子的心情,任誰都可以理解。
當然,學校的規矩不能壞,就像先生們說的,這個大門要是隨隨便便就能進來,學生們的感覺肯定和現在不同。
退學的學生想複學,可以,重新考,讀預科班,如果順利的話,讀一年預科,再考核通過,就能重新成為正式的弟子。
那幾個家長收到消息,也不免有點兒沮喪――這是瞎折騰什麽,把自家孩子從書院的正式弟子,愣是給折騰成預備弟子,以後讀書的進度要比別的同窗慢許多。
幾個學生也不大高興,他們比家長更清楚,學校裏的學習是如何緊張,哪怕落下幾天的課,想補回來也得花費大力氣,落到如今的地步,他們隻有自認倒黴。
不過,讀一年預科,再加深一下基礎,也不算什麽太大的壞事。
楊蘊秋如此作為,既全了學生的求學之心,也沒違背了學校的規章製度,到是有不少人覺得這個年輕的不像話的大師預備役,好像真有點兒樣子。
他現在在京城,已經算得上名副其實的準大師,以前他琴棋書畫皆通,很了不得,很讓人羨慕,但那也隻能說是一代名士。
現在真正把學生教導出來,讓大家看到成績,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大師。
看來這個時代對教書先生還真是很尊重,哪怕比起後世來,也要敬重得多,怪不得那麽多人願意開辦書院,教書育人。
如今,書院才算真正的步入正軌,在京城正式站腳跟。
等到第二批招生,來的學生的數量也更多了起來。
這也就罷了,最讓楊蘊秋高興的是,他總算看到書院盈利的希望,也總算知道書院到底是怎麽賺錢的,鬧了半天,朝廷會給大量的補貼。
通考前五百名的學生,每人每個月會給糧食一石,別說養活自己,養活一個小家庭也沒問題,而前一百名的學生,更是有糧食三石的補貼,算得上是小富。
吳宓瞬間抬頭。
楊蘊秋一挑眉,失笑:“先自己去想,我教你們讀書,是為了你們能敲開朝堂的大門,這種事,你們不自己想出來,老師又教有什麽用?”
吳宓頓時很失望。
崔懷信卻是個認真的,果然認認真真地把自己的分析,還有自己想的解決辦法,都列了出來,甚至還寫出了朝廷應該‘官紳一體納糧’的建議來,當然,叫法不一樣,反正就是削減朝廷官員特權的手段,雖然稚嫩,已經頗有想法。
楊蘊秋對這事兒也不能不管,直接把人叫到眼前,並不訓斥,反而肯定:“懷信,你的主意很不錯,的確管用,隻是,你要考慮考慮現實,我問你,如果真讓你在全國推行,你做得到嗎?這樣吧,從現在開始,活動課咱們玩個遊戲,你作為朝廷派遣的專門官員,推行你想出來的政策,你的其他同學,則是朝廷官員,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自由選擇反對你,或者支持你,看看你究竟能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來辦事。要考慮全麵。”
崔懷信皺了皺眉,卻還是咬牙,信心滿滿地去做。
小皇帝吳宓也很興奮。
楊蘊秋隻笑著看他們玩。
結果,理所當然,崔懷信發現他想做的事兒並非那麽容易,越推演,越覺得困難。
他們都養成習慣了,每次活動,都是先調查了真正的情況。按照真實的情況進行推演,這事兒,越琢磨,越不容易。
一個月後。崔懷信沮喪地跑到楊蘊秋麵前,把自己寫的東西給要了回去。
“先生,不行的,朝廷官員都是世家大族出身,自己的田產眾多,怎麽肯納稅?無論什麽政策,都是要他們執行,對他們不利的政策,又怎麽推行的開?”
事實上,吳宓比這孩子還失望。隻是他心裏更清楚,此事不可行。
楊蘊秋失笑:“行了,別耷拉著腦袋,其實隻要想做,也不是做不成。隻是要一步步地來,不可著急,你先把自己的想法記錄下來,以後有了能力,再慢慢想怎麽解決問題。”
伸手拍了拍自家學生的肩膀,“其實,你不是一直希望寒門子弟能有個公平的進入朝堂的機會?現在該最先做的。豈不應該是這個?你想想,選官考核其實就是一項德政,隻是範圍還是太窄了些,不夠公平,能不能讓它變得更公平些?要是你想解決這些問題,先得把自己的學問學踏實。步入朝堂之後,才能有機會。”
崔懷信重重點頭,老老實實回去讀書。
書院裏一派和諧,隨著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自家學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不少人拿到他們的文章拜讀,學生們的名聲,自然是逐漸大了,雖說規模還太小,卻頗有些和四大書院相提並論的意思在。
以前逼著自家孩子從書院退學的那些家長,一個個的也是萬分後悔。
一開始還有好些人抹不開臉,覺得自家孩子上別的書院也一樣,結果過了一陣子,眼看著書院的學生們名頭日盛,甚至連很多大儒名士都對其讚不絕口,更不用說,他們這才知道,原來皇帝竟時常在書院中出沒……
這事兒其實以前就是公開的秘密,不過學校裏校規森嚴,學生們在家也不會多說,家長們到不怎麽清楚此事。
能和皇帝關係親近些,這簡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奇遇。
這下子家長們哪裏還呆得住,沒多長時間,那些學生就個個要求返校,按照家長們的說法,提高學費沒問題,多出讚助沒問題,別管怎樣,隻要讓孩子回去,讓他們幹什麽都行。
另外兩個先生不怎麽高興,畢竟,如果讓學生們想來就來,想走就走,未免太掉價兒了。
楊蘊秋到沒覺得如何,他向來看得開,不會把小小的冒犯太過放在心上,家長愛惜自家孩子的心情,任誰都可以理解。
當然,學校的規矩不能壞,就像先生們說的,這個大門要是隨隨便便就能進來,學生們的感覺肯定和現在不同。
退學的學生想複學,可以,重新考,讀預科班,如果順利的話,讀一年預科,再考核通過,就能重新成為正式的弟子。
那幾個家長收到消息,也不免有點兒沮喪――這是瞎折騰什麽,把自家孩子從書院的正式弟子,愣是給折騰成預備弟子,以後讀書的進度要比別的同窗慢許多。
幾個學生也不大高興,他們比家長更清楚,學校裏的學習是如何緊張,哪怕落下幾天的課,想補回來也得花費大力氣,落到如今的地步,他們隻有自認倒黴。
不過,讀一年預科,再加深一下基礎,也不算什麽太大的壞事。
楊蘊秋如此作為,既全了學生的求學之心,也沒違背了學校的規章製度,到是有不少人覺得這個年輕的不像話的大師預備役,好像真有點兒樣子。
他現在在京城,已經算得上名副其實的準大師,以前他琴棋書畫皆通,很了不得,很讓人羨慕,但那也隻能說是一代名士。
現在真正把學生教導出來,讓大家看到成績,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大師。
看來這個時代對教書先生還真是很尊重,哪怕比起後世來,也要敬重得多,怪不得那麽多人願意開辦書院,教書育人。
如今,書院才算真正的步入正軌,在京城正式站腳跟。
等到第二批招生,來的學生的數量也更多了起來。
這也就罷了,最讓楊蘊秋高興的是,他總算看到書院盈利的希望,也總算知道書院到底是怎麽賺錢的,鬧了半天,朝廷會給大量的補貼。
通考前五百名的學生,每人每個月會給糧食一石,別說養活自己,養活一個小家庭也沒問題,而前一百名的學生,更是有糧食三石的補貼,算得上是小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