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
今日三更,二更送到
宋驍飛帶領五千新軍把九百德軍擊潰後,京城很快穩定下來,宋驍飛的五萬陸軍完全控製北京城。
德國陸軍元帥瓦德西率領三千援軍到了大沽口,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代表英國政府從中斡旋,德國的海軍不如英軍,來中國的時間也比較晚,沒有勢力範圍,不得不給英國人麵子,於是提出停戰的四大要求:一是在德國公使克林德被殺之處建立牌坊紀念;二是釋放了魯瓦西德和三百名德軍俘虜;三、賠償德國戰爭賠款50萬兩白銀;四是同意德國獨資修膠濟鐵路,即東起青島,西止濟南的鐵路。德國人的想法是,膠濟鐵路通到濟南,整個山東就都是德國的勢力範圍了。
李鴻章也想借助德國人的資金和技術修建鐵路,而且1892年的中國,國力並沒某些曆史“磚家”想的那麽差,當時中國的年收約九千萬兩白銀,僅赫德掌管的海關收入,每年穩定地保持在二千二百萬兩白銀左右,收支基本能平衡,慈禧太後逃跑,留在宮裏的金銀財寶就價值過億兩,李鴻章急於穩定國內的局勢,這時並不想跟德國人開戰,賠償五十萬兩白銀也不算多,權衡再三,便答應德國人這四項要求。
此時,慈禧太後一死,光緒皇帝失蹤,滿清朝廷潰敗,失去人心,結合李鴻章以往的政治資曆和當時軍政商界的聲音,各國駐華公使發現,放眼海內,無論李鴻章的頭銜是北洋大臣,還是直隸總督,兩廣總督,還是文華殿大學士,李鴻章已經成為掌控中國時局第一人,中國“非李不可”!
此時的李鴻章既是著名的軍事將領。又是政治家、外交家,又是洋務運動的領袖,最重要的是,他出生於中國鄉村的耕讀農家,了解中國國情。又靠自己的奮鬥和能力身居高位。是多數漢人的“偶像”,具有開國君主的一切條件,又被西方認為是當代最傑出的中國人。沒有之一,有些國外的報紙已經迫不及待稱他“李首相或總統李”。
李鴻章還很謙卑,被同僚認為沒有什麽個人野心,在剿滅太平天國和撚軍時,他和曾國藩一樣,都坐擁半壁江山,卻從沒想過自立為王,並且處事果斷、馭人有方,務實妥協。所以兩江總督、南洋大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閩浙總督許應騤、浙江巡撫劉樹棠、安徽巡撫王之春等漢臣,紛紛電報舉薦李鴻章為大總統,主持中國的大局。
此時,李鴻章自己也心動了,他這一輩子,前半輩子忙於平長毛。剿撚賊,後半輩子又辦洋務,興水師,也知道中國虛有其表,如一間破屋。他隻是充當裱糊匠,東補西貼,雖明知為紙片糊裱,但不得不為。慈禧太後當政時,他隻好阿諛奉承,左右逢源於恭親王、醇親王等王公貴族,和翁同龢等權臣鬥來鬥去,裱糊匠當得累了,所以他才刻意培養宋驍飛,希望下一代人能奮發有為,有所突破,現在老天開眼,慈禧太後終於死了,光緒皇帝也失蹤了,滿清引此大亂,盡失人心,大勢已去,雖說“人生七十古來稀”,但李鴻章的身體還算健朗,是該他一展拳腳,留名青史的時候了,於是,他邀請兩江總督、南洋大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雲貴總督王文韶、閩浙總督許應騤、浙江巡撫劉樹棠、安徽巡撫王之春北上,到天津共商國是,劉銘傳、盛宣懷、容閎、嚴複等人也應邀參加。
在利順德大飯店,雖然大家都同意李鴻章出來當“總統”,主持大局,但對未來國家的政體也認識不一。張之洞、劉坤一、宋驍飛、容閎等人建議采取美國的共和製,地方自治,成立鬆散的聯邦製國家,這樣南方各省相對獨立,朝鮮、越南、琉球等也就可以名正言順納入中國的版圖;盛宣懷則建議采用法國的共和製,組織責任內閣,中央適度集權,收回各省的鐵路、電報、教育等權力;嚴複覺得共和製不符合國民的文化特性,君主立憲比較適合當時的國情,但關鍵是立誰為君主;劉銘傳一拍桌子,提議幹脆建議李鴻章自立稱帝,開辟新朝,持這種想法的淮軍將領不在少數,李鴻章三十六歲的兒子李經方和女婿張佩綸對此特別積極。
李鴻章也左右為難,他認為在大多數中國人的腦子裏,沒有“總統”的概念,忠孝節義的四德和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的五倫是建立德政的基礎,一旦沒了君主,社會必定會大亂,他也想稱帝創立新朝,開萬世之太平,但對各省督撫,特別是張之洞、劉坤一、王文韶這樣的老臣,是否會擁立他當皇帝,沒有把握,一旦各省督撫獨立,中國陷入內戰,泰西各國就會趁機培養各自的代理人,瓜分中國。
就在李鴻章等人舉棋不定的時候,西安傳來消息,外號“鬼子六”的恭親王奕訢強勢複出了!他趕到西安,聞知慈禧太後的死訊後,光緒皇帝又失蹤後,立光緒帝同父異母弟的愛新覺羅.載濤為皇帝,載濤當時才五歲,恭親王便宣布擔任攝政王,恭親王奕訢上台執政後,第一件事就是流放了端王,廢黜了端王載漪子溥雋的大阿哥之位,斬殺了親近義和團的剛毅等大臣,向洋人示好,並承諾進行憲政改革,爭取泰西各國的承認。
加上載濤是醇親王奕譞的第七子,是過繼給鍾郡王奕詥的嗣子,皇族血統比較親近,陝西巡撫端方、四川總督奎俊、山西巡撫毓賢等旗人督撫,還有江南大營的六萬旗軍,紛紛宣布效忠新皇帝,滿洲,也就是包括現在吉林、遼寧、黑龍江等東北三省在內的滿族,還有蒙古王公等也宣布效忠清廷,中國大有分裂為滿漢兩個政權之勢。
恭親王還發電報給李鴻章,要李鴻章承認載濤為新皇帝,迎接新皇帝回北京,重整朝綱。是自立為總統或皇帝,還是重新做一個維新的滿清大臣?一個艱難的抉擇,擺在了李鴻章的麵前。
宋驍飛也開始琢磨著這風雲突變的時局,他原本以為解決了慈禧太後,李鴻章就能順利當上大總統,沒想到半路殺出一個病休了八九年的恭親王,而且看恭親王辦事雷厲風行,毫不含糊,還是寶刀未老,宋驍飛派家仆去送信,約徐世昌、容閎、譚嗣同、梁啟超、嚴複、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劉步蟾、鄧世昌等人半夜到府上商議對策。
家仆前腳剛出門,府邸管家阮忠樞就領著一人前來拜訪,來人身穿青衣,笑吟吟地上前抱拳行禮,此人正是張佩綸,他此時滿麵春風,—八字胡,體態偏肥,常見的官員顢頇模樣,完全跟剛戍邊回天津時胡子邋遢,臉上髒兮兮,目光呆滯的窮酸書生判若兩人。
原來,張佩綸入李鴻章的幕僚後,協辦李鴻章的文書,掌握機要文件,當了個心腹師爺。入幕半個月後,張佩綸在李家後院的槐樹下審讀自己流亡戍邊時的著作,搖頭晃腦,悼念妻亡,淚流滿麵,全然沒有主意到李鴻章的女兒李菊耦站了身後。俗話說,“文章憎命達”,戍邊時張佩綸生活淒苦,妻子也病亡,所以他的文章文采飛揚,飽含深情,打動大家閨秀的才女李菊耦。李菊耦漂亮溫婉,此時二十二歲了,這在古代已經是大齡剩女了,還沒有尋覓到配得上自己的夫婿,於是主動上前攀談。張佩綸時年過四十歲,兩人相差十九歲,李菊耦這個“大叔控”對張佩綸遭遇十分同情,後來請李鴻章聘張佩綸做了自己家庭教師,一來二去,日漸生情。李鴻章也很大度地把女兒許給了張佩綸,成全了一對佳偶。李小姐不隻拿出私房錢,給張佩綸買了一座舊宅,平時還和他讀書吟詩,收集善本古書,怡然自得,張佩綸此時自然春風得意,完全沒了亡妻之痛。
宋驍飛抱拳回禮,道:“幼樵兄大駕光臨,有失遠迎。”
張佩綸道:“我也是無事不登三寶殿。”
宋驍飛於是請他到客廳上座,張佩綸說明了來意,主要是想來說服宋驍飛支持李鴻章稱帝,他說:“共和政體並不適合中國的國情。”
宋驍飛此時不知道張佩綸是代表他自己還是代表李鴻章來做自己的說客,道:“我肯定站在恩師的一邊,不管是共和還是立憲,或者當皇帝,隻要他作了最後的決定,即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辭。不瞞幼樵兄,我也認為共和政體並不適合現在的中國國情,但是,還真找不出第二種政體來滿足現在的需要。你也知道,各省督撫沒有幾個再真心願意向同僚稱臣。中國現在最不能夠的事,就是內戰。”
張佩綸道:“那也總不能就此承認西安的滿清皇帝吧?”
宋驍飛道:“這個自然,如若此時恩師再向滿清皇帝稱臣,那麽肯定會遭到恭親王的報複,說不定他們一回北京,就會讓恩師告老還鄉!”
今日三更,二更送到
宋驍飛帶領五千新軍把九百德軍擊潰後,京城很快穩定下來,宋驍飛的五萬陸軍完全控製北京城。
德國陸軍元帥瓦德西率領三千援軍到了大沽口,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代表英國政府從中斡旋,德國的海軍不如英軍,來中國的時間也比較晚,沒有勢力範圍,不得不給英國人麵子,於是提出停戰的四大要求:一是在德國公使克林德被殺之處建立牌坊紀念;二是釋放了魯瓦西德和三百名德軍俘虜;三、賠償德國戰爭賠款50萬兩白銀;四是同意德國獨資修膠濟鐵路,即東起青島,西止濟南的鐵路。德國人的想法是,膠濟鐵路通到濟南,整個山東就都是德國的勢力範圍了。
李鴻章也想借助德國人的資金和技術修建鐵路,而且1892年的中國,國力並沒某些曆史“磚家”想的那麽差,當時中國的年收約九千萬兩白銀,僅赫德掌管的海關收入,每年穩定地保持在二千二百萬兩白銀左右,收支基本能平衡,慈禧太後逃跑,留在宮裏的金銀財寶就價值過億兩,李鴻章急於穩定國內的局勢,這時並不想跟德國人開戰,賠償五十萬兩白銀也不算多,權衡再三,便答應德國人這四項要求。
此時,慈禧太後一死,光緒皇帝失蹤,滿清朝廷潰敗,失去人心,結合李鴻章以往的政治資曆和當時軍政商界的聲音,各國駐華公使發現,放眼海內,無論李鴻章的頭銜是北洋大臣,還是直隸總督,兩廣總督,還是文華殿大學士,李鴻章已經成為掌控中國時局第一人,中國“非李不可”!
此時的李鴻章既是著名的軍事將領。又是政治家、外交家,又是洋務運動的領袖,最重要的是,他出生於中國鄉村的耕讀農家,了解中國國情。又靠自己的奮鬥和能力身居高位。是多數漢人的“偶像”,具有開國君主的一切條件,又被西方認為是當代最傑出的中國人。沒有之一,有些國外的報紙已經迫不及待稱他“李首相或總統李”。
李鴻章還很謙卑,被同僚認為沒有什麽個人野心,在剿滅太平天國和撚軍時,他和曾國藩一樣,都坐擁半壁江山,卻從沒想過自立為王,並且處事果斷、馭人有方,務實妥協。所以兩江總督、南洋大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閩浙總督許應騤、浙江巡撫劉樹棠、安徽巡撫王之春等漢臣,紛紛電報舉薦李鴻章為大總統,主持中國的大局。
此時,李鴻章自己也心動了,他這一輩子,前半輩子忙於平長毛。剿撚賊,後半輩子又辦洋務,興水師,也知道中國虛有其表,如一間破屋。他隻是充當裱糊匠,東補西貼,雖明知為紙片糊裱,但不得不為。慈禧太後當政時,他隻好阿諛奉承,左右逢源於恭親王、醇親王等王公貴族,和翁同龢等權臣鬥來鬥去,裱糊匠當得累了,所以他才刻意培養宋驍飛,希望下一代人能奮發有為,有所突破,現在老天開眼,慈禧太後終於死了,光緒皇帝也失蹤了,滿清引此大亂,盡失人心,大勢已去,雖說“人生七十古來稀”,但李鴻章的身體還算健朗,是該他一展拳腳,留名青史的時候了,於是,他邀請兩江總督、南洋大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雲貴總督王文韶、閩浙總督許應騤、浙江巡撫劉樹棠、安徽巡撫王之春北上,到天津共商國是,劉銘傳、盛宣懷、容閎、嚴複等人也應邀參加。
在利順德大飯店,雖然大家都同意李鴻章出來當“總統”,主持大局,但對未來國家的政體也認識不一。張之洞、劉坤一、宋驍飛、容閎等人建議采取美國的共和製,地方自治,成立鬆散的聯邦製國家,這樣南方各省相對獨立,朝鮮、越南、琉球等也就可以名正言順納入中國的版圖;盛宣懷則建議采用法國的共和製,組織責任內閣,中央適度集權,收回各省的鐵路、電報、教育等權力;嚴複覺得共和製不符合國民的文化特性,君主立憲比較適合當時的國情,但關鍵是立誰為君主;劉銘傳一拍桌子,提議幹脆建議李鴻章自立稱帝,開辟新朝,持這種想法的淮軍將領不在少數,李鴻章三十六歲的兒子李經方和女婿張佩綸對此特別積極。
李鴻章也左右為難,他認為在大多數中國人的腦子裏,沒有“總統”的概念,忠孝節義的四德和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的五倫是建立德政的基礎,一旦沒了君主,社會必定會大亂,他也想稱帝創立新朝,開萬世之太平,但對各省督撫,特別是張之洞、劉坤一、王文韶這樣的老臣,是否會擁立他當皇帝,沒有把握,一旦各省督撫獨立,中國陷入內戰,泰西各國就會趁機培養各自的代理人,瓜分中國。
就在李鴻章等人舉棋不定的時候,西安傳來消息,外號“鬼子六”的恭親王奕訢強勢複出了!他趕到西安,聞知慈禧太後的死訊後,光緒皇帝又失蹤後,立光緒帝同父異母弟的愛新覺羅.載濤為皇帝,載濤當時才五歲,恭親王便宣布擔任攝政王,恭親王奕訢上台執政後,第一件事就是流放了端王,廢黜了端王載漪子溥雋的大阿哥之位,斬殺了親近義和團的剛毅等大臣,向洋人示好,並承諾進行憲政改革,爭取泰西各國的承認。
加上載濤是醇親王奕譞的第七子,是過繼給鍾郡王奕詥的嗣子,皇族血統比較親近,陝西巡撫端方、四川總督奎俊、山西巡撫毓賢等旗人督撫,還有江南大營的六萬旗軍,紛紛宣布效忠新皇帝,滿洲,也就是包括現在吉林、遼寧、黑龍江等東北三省在內的滿族,還有蒙古王公等也宣布效忠清廷,中國大有分裂為滿漢兩個政權之勢。
恭親王還發電報給李鴻章,要李鴻章承認載濤為新皇帝,迎接新皇帝回北京,重整朝綱。是自立為總統或皇帝,還是重新做一個維新的滿清大臣?一個艱難的抉擇,擺在了李鴻章的麵前。
宋驍飛也開始琢磨著這風雲突變的時局,他原本以為解決了慈禧太後,李鴻章就能順利當上大總統,沒想到半路殺出一個病休了八九年的恭親王,而且看恭親王辦事雷厲風行,毫不含糊,還是寶刀未老,宋驍飛派家仆去送信,約徐世昌、容閎、譚嗣同、梁啟超、嚴複、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劉步蟾、鄧世昌等人半夜到府上商議對策。
家仆前腳剛出門,府邸管家阮忠樞就領著一人前來拜訪,來人身穿青衣,笑吟吟地上前抱拳行禮,此人正是張佩綸,他此時滿麵春風,—八字胡,體態偏肥,常見的官員顢頇模樣,完全跟剛戍邊回天津時胡子邋遢,臉上髒兮兮,目光呆滯的窮酸書生判若兩人。
原來,張佩綸入李鴻章的幕僚後,協辦李鴻章的文書,掌握機要文件,當了個心腹師爺。入幕半個月後,張佩綸在李家後院的槐樹下審讀自己流亡戍邊時的著作,搖頭晃腦,悼念妻亡,淚流滿麵,全然沒有主意到李鴻章的女兒李菊耦站了身後。俗話說,“文章憎命達”,戍邊時張佩綸生活淒苦,妻子也病亡,所以他的文章文采飛揚,飽含深情,打動大家閨秀的才女李菊耦。李菊耦漂亮溫婉,此時二十二歲了,這在古代已經是大齡剩女了,還沒有尋覓到配得上自己的夫婿,於是主動上前攀談。張佩綸時年過四十歲,兩人相差十九歲,李菊耦這個“大叔控”對張佩綸遭遇十分同情,後來請李鴻章聘張佩綸做了自己家庭教師,一來二去,日漸生情。李鴻章也很大度地把女兒許給了張佩綸,成全了一對佳偶。李小姐不隻拿出私房錢,給張佩綸買了一座舊宅,平時還和他讀書吟詩,收集善本古書,怡然自得,張佩綸此時自然春風得意,完全沒了亡妻之痛。
宋驍飛抱拳回禮,道:“幼樵兄大駕光臨,有失遠迎。”
張佩綸道:“我也是無事不登三寶殿。”
宋驍飛於是請他到客廳上座,張佩綸說明了來意,主要是想來說服宋驍飛支持李鴻章稱帝,他說:“共和政體並不適合中國的國情。”
宋驍飛此時不知道張佩綸是代表他自己還是代表李鴻章來做自己的說客,道:“我肯定站在恩師的一邊,不管是共和還是立憲,或者當皇帝,隻要他作了最後的決定,即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辭。不瞞幼樵兄,我也認為共和政體並不適合現在的中國國情,但是,還真找不出第二種政體來滿足現在的需要。你也知道,各省督撫沒有幾個再真心願意向同僚稱臣。中國現在最不能夠的事,就是內戰。”
張佩綸道:“那也總不能就此承認西安的滿清皇帝吧?”
宋驍飛道:“這個自然,如若此時恩師再向滿清皇帝稱臣,那麽肯定會遭到恭親王的報複,說不定他們一回北京,就會讓恩師告老還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