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訂閱支持正版光榮
在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大炮才是主宰戰場的武器,口徑大就是真理,射程遠就是王道。(..tw)在開戰前,歐洲各個國家都在花費巨資拚命製造大口徑的大炮。比如德國,在重型火炮的基礎上,德國開戰前有5000門野戰炮,一萬二千門野戰榴彈炮。但是,無論是德國、法國還是英國、俄國,誰也沒有預料到戰爭會進入持久戰,沒有哪個國家預料到對炮彈的需求量到底有多大。
炮彈最先供應不足的是法國,在開戰3個月,就消耗掉了法國所有存儲的炮彈;而英國,也隻支持了六個月。俄國的尼古拉大公告訴沙皇政府,他每個月需要250萬發炮彈,後來又提高到每月350萬發,而俄國被中國拆遷後的工業基礎,每月能生產50萬發不到。到1909年,炮彈的訂單如雪花般飄向中國和美國,主要是中國,因為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和運輸成本相對美國較低。中國天龍機槍的出口也創了新高,每月的生產能力達到7000挺,出口4000挺。
對於軍火,宋驍飛要求歐洲國家都要預付款。這樣,中國的資本與日俱增,上海、哈爾冰、天津都成為了聞名亞洲的金融中心城市。而俄國到1909年初,政府就沒錢了,實際上已經破產,但是英國和法國不得不每月為如果提供2500萬英鎊的貸款。
但問題就來了,歐洲列強把所有青壯年男子、幾代人生產的財富和生產能力都投入到戰場,相互消耗,時間越長,各國實力拚得很厲害。據估計,大戰每年消耗的財富大約是500億美元。這還不算上各國的犧牲人數。當時一個成熟的技術工人的平均工資大約是60―100美元。
到1909年,德國的軍費支出達到了國民生產總值的76%,而英國是70%。法國更是達到了100%。這些錢從哪裏來?隻好找美國和中國人借,還要付高額的利息。這樣一來。各主要參戰國的負債運行。中國和美國又大賺了一筆。到了1910年,中國不管是軍事實力還是經濟實力,都大增,不用開金手指,都能和歐洲列強一戰。
不過,英國和法國主要是找美國人借錢,而德國人、奧匈帝國主要是找中國借錢。到了1910年,宋驍飛不得不考慮中國借出去的錢能否收回來的問題。如果不能幫助德國人打敗協約國。也至少不能讓德國徹底戰敗。對於中國來說,保留一個相對強大的德國,對於維持歐洲的均衡,製約俄國和英國,是必要的。而且,德國在海外殖民地不多,因為領土和人口的因素,發展後勁必然不如中國。
所以,在參戰之前,在海軍方麵。中國大力發展了各種先進潛艇,還在江南船舶集團設計製造了一種特別的戰艦:這種船排水量也就在1萬噸左右,安上305毫米口徑的炮。把裝甲搞得厚厚的,續航能力超強。它不是戰列艦,又不是重巡洋艦,被叫做“袖珍戰列艦”。它的設計思路很簡單――海戰之中,如果碰上敵人主炮200毫米口徑左右的重巡洋艦或戰列艦,它就上去用305毫米口徑的主炮胖揍人家;如果碰上300-381毫米主炮的戰列艦,就拍拍屁股走人。這種戰艦比較符合當時中國造船技術的發展水平,而且又一個顯而易見的好處,那就是巡洋艦打不過它。戰列艦又追不上它。在1907年到1910年,中國海軍一口氣開工了十艘這樣的怪艦。這些戰艦甲最厚,防空火力最強。小身子,粗胳膊,像動畫片裏吃過菠菜的“大力水手”。
陸軍方麵,宋驍飛努力發展了當時各國還不太重視坦克部隊。而且,能預知未來的宋驍飛還大力發展了各國沒有的飛機空軍部隊。這樣一來,中國就是當時世界上少有的能海陸空立體作戰的國家。
因為當時飛機的技術還很有限,經常發生事故,對於歐洲列強,協約國的總參謀部認為飛機隻有有限的作用。法國對航空的興趣,隻在少數民間運動員中持續下去,法國人認為飛行“對運動來說一切都很好,但對軍隊來說沒有什麽用處”。英國軍事當局對飛機作為一種武器的威力,也同樣抱懷疑態度。德國人對飛機的軍事用途有考慮,不過德國參謀長施利芬不過把飛機看作是個觀察哨,在通信兵中給予空軍一個無足輕重的地位。
歐洲進入戰爭時,德國有一百八十架適於執行觀測任務的飛機,再加三百架教練機和十三隻齊柏林飛艇。法國隻有一百架,英國是六十架,這些飛機不是為軍用而設計的,沒有武裝,全都用木料和金屬線製造,機翼和機身用塗上膠的布覆蓋。飛行員比飛機多,但即使如此,隻有不到一百個軍人懂得怎樣飛行。航空軍官提出支援地麵部隊,屢次遭到拒絕。當時偵察是騎兵的任務,他們抱怨說,低飛飛機發動機的喧聲,使他們的馬受驚了。
而且,空中觀測是當時一種前所未知的技術。大部分觀測員都是炮兵和騎兵的誌願軍官,但飛行員往往是應募入伍的士兵,他們在看到地上的模糊輪廓時,完全不熟悉行進中的部隊、大炮裝置、彈藥堆集等的形狀。(..tw好看的小說)由於飛機設計上的原因,要準確地看出敵軍集中或運動就更複雜了。觀測員從雙翼飛機上俯視的視線,常被下翼擋住。他向前看的視線,被發動機、排氣管和散熱器遮斷。從其他角度觀測,也被使雙翼牢固的支柱和金屬線的骨架構造弄模糊了。毫不奇怪,大戰最初幾周的航空報告幾乎都是一致不準確的,在已經抱有懷疑的指揮官眼中,這對缺乏經驗的空軍是有很大的不利影響的。
而德國的空戰任務,主要還是由齊柏林飛艇來執行的。當時空戰的效果很有限。德國齊柏林飛艇於1909年1月開始空襲倫敦,但隻取得零星的戰果。它們的任務是飛臨英國大城市和投彈。企圖迫使英國政府把部隊和武器撤離法國,以保衛英國。倫敦在5月31日夜間,還遭到林納茨上尉指揮的lz―38飛艇的第一次轟炸。探照燈不能照到飛很高的飛艇。德國炸彈使倫敦七人喪生和三十人受傷。還破壞了一些住宅區和商業區的建築物。林納茨在前一次進攻中,他沒有能夠飛到首都。襲擊者丟下了一張紙片警告說:“你們英國人。我們已經來過,而且還要再來。不投降就是死。德國人。”
這個時期被英國媒體稱為“齊柏林大恐慌”。可是,德國人所指望的這種恐懼,來使得英國人從法國退兵,那打錯算盤了。齊柏林飛艇的施虐能力,被它們固有的不利條件所抵消:齊柏林飛艇隻能在最有利的天氣飛行。而且,德國總參謀長施麗芬認為,他們的比飛機飛得高的齊柏林飛艇。是英國戰鬥機攻擊不到的。實際上,這些“超級武器”完全是沒有防禦能力的。追擊飛機不可能達到硬式飛艇的高度,但在巨大的飛艇能高飛到安全的高度之前,它們能夠輕易地用燃燒彈把它打得滿是窟窿。一點火星碰到了非常易燃的氫氣,就會使飛艇變成地獄,連鋁製框架都要熔化。
德國大飛艇還不能在大風中維持穩定。1909年10月20日夜間,德國十一艘齊柏林飛艇於飛往倫敦,有三艘一去不返。強風使它們毀滅了。一艘飛艇丟下炸彈未獲效果,被吹往法國,在那裏被高射兵器的火力打落。另一艘在皮卡迪利廣場丟了一顆炸彈後。也被吹得失去控製,在法國南部摔毀。第三艘被陣風刮過法國森林,切斷了前吊艙及其乘員。然後它被吹往高空。最後看到它在地中海上空失去了控製。
當時歐洲各國也有飛機,不過飛得也比較低,可以用手槍或者機關槍掃射的,有時甚至是拿磚頭砸。1908年9月的一天,一位法國駕駛員認識到戰爭是殘酷的遊戲,拔出他的手槍,向一架飛過去的德國飛機射擊,而不是像以前那樣招招手。此後不久,雙座飛機的法國觀測員開始攜帶步槍。但烈風和發動機的劇烈震動,大大地損害了它們的準確性。其他觀測員帶了磚塊去扔德國的螺旋槳――甚至去扔駕駛員。有些觀測員則用一筒筒的投箭――鉛筆形的小鋼箭――武裝起來。去投擲敵機飛行員。試用小炸彈和手榴彈獲得有限的成功。那時還沒有投彈瞄準器,駕駛員或觀測員是在飛機邊上拿著發射物用眼睛瞄準的。沒有考慮到速度或風力影響。
當時。氣球觀測員用降落傘,但飛機的飛行員和他們的觀測員沒有用過。飛機座艙太小,容納不了降落傘,也沒有人想到把飛機的座艙設計得大些,足以容納它們。如果一架損壞的飛機不能平安地滑行到地麵,駕駛員往往就死在飛機殘骸裏。為了保護飛行員不受低飛敵機或地麵部隊的子彈射擊,他們坐在鑄鐵的火爐蓋上。
但是,中國當時的飛機,因為有了馮如、萊特兄弟,還有羅朗.加羅斯、安東尼.福克等一批優秀工程師的加盟,基本上飛機形成了較強的戰鬥力。
曆史上,提起飛機的發明者和製造者,許多人都知道美國的萊特兄弟。但一位與萊特兄弟生活在同一個時代的中國留學生,也曾在美國設計、製造和駕駛了中國曆史上的第一架飛機,他就是馮如。他的成功僅比萊特兄弟晚5年。
1883年馮如出生於廣東省恩平市牛江鎮杏圃村一個貧農家庭。馮如的父親是一個樸實憨厚的莊稼人,靠耕耘一小塊土地養家糊口。他從小熱愛手工,經常用泥土、木棍等物製造成一些小車、小工具等模型。由於無錢求醫,馮如的四個哥哥相繼病逝,他也因家中無錢,中途輟學,幫助父親務農。馮如12歲那年,在美國舊金山做小生意的舅舅回家省親,見馮如一家生活困苦,想把馮如帶到美國去謀生。
馮如善於鑽研,在美國白天當勤雜工,晚上讀機械學,苦心鑽研數年,精通36種機械原理,發明了抽水機、打樁機,製成了性能優良的無線電收發報機。他在研製出一些機械的基礎上投入了飛機製造,成功後回國效力。
在1906年,宋驍飛就親自去天津碼頭接見了回國的馮如,馮如見了宋驍飛後,說:“製造一艘軍艦,要耗費數百萬金錢,不如造數百架飛機,價廉省工,用處更大。飛機已經成為軍事上不可缺少的裝備,如果中國能夠製造出千百萬架飛機,分別駐守在中國的各港口,足以使中國的國防強大起來!”
宋驍飛點點頭,說:“我知道空軍對未來戰爭的意義。我希望將來你能領導中國的空軍,有沒有信心?”
馮如大為感動,堅定地說:“我發誓把畢生的精力獻給中國的飛機事業。苟無成,毋寧死!”
當年,宋驍飛給馮如特撥了100萬美元的科研啟動資金,辦起了中國人的第一家飛機製造公司。
羅朗.加羅斯之前以表演特技飛行的駕駛員聞名,被席慕嫣的國際公司高薪聘請到中國。他的主要貢獻,是將飛機裝備一挺霍奇基斯機槍裝在座艙前麵,徑直向木製螺旋槳瞄準,麵向著槍口的葉片,用楔形的鋼片保護著,使打在螺旋槳上的子彈轉向。
安東尼.福克,他當時被公認為那時歐洲最好的飛機設計師,席慕嫣的公司給的薪水是一年20萬美元,這在當時絕對是有誘惑力的年薪。安東尼.福克從來沒有處理過機槍,更不要說射擊了。然而在規定時間內,福克和他的機械士試製了同步機槍,能夠射過螺旋弧而不致擊中葉片。他的發明包含一個凸輪係統,容許武器隻在螺旋槳不和機槍成一直線時射擊。福克和他的助手都從未進過機械工程學校。每個問題都是靠高度的機械才智解決的。1909年3月,他製造和駕駛當時最快和最堅固的單翼飛機。這種飛機經過中國軍方的驗收後,宋驍飛承認他的能力,還單獨接見了他,在沈陽為他提供生產場地和設備。六個月後,福克e-1型單翼飛機及其同步機槍出現。
所以,中國在戰機方麵的領先,大部分歸功於福克,他在1907年和1910年間,設計了近六十種不同型式的飛機。英國人遲遲地認識了他的才能,向他書麵提出,如果他到英國來為皇家飛行隊設計飛機,就送他一千萬美元,但福克直到大戰結束後才知道這件事。中國情報機關截獲了這封信,理所當然把它扣留了。
到1910年中國準備參戰時,中國已經擁有了各種成熟的戰機200架,其中一百五十多架是能直接參加作戰任務。相比較以前較多事故的原始飛機,這些戰機的各項性能基本穩定了,宋驍飛將已經成熟的中國空軍單獨建了編製,編為飛鵬、飛鷹、飛虎等三個飛行大隊,實際都交由馮如指揮,當然,作為三軍統帥,宋驍飛自己掛著中國空軍司令一職。(未完待續)
在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大炮才是主宰戰場的武器,口徑大就是真理,射程遠就是王道。(..tw)在開戰前,歐洲各個國家都在花費巨資拚命製造大口徑的大炮。比如德國,在重型火炮的基礎上,德國開戰前有5000門野戰炮,一萬二千門野戰榴彈炮。但是,無論是德國、法國還是英國、俄國,誰也沒有預料到戰爭會進入持久戰,沒有哪個國家預料到對炮彈的需求量到底有多大。
炮彈最先供應不足的是法國,在開戰3個月,就消耗掉了法國所有存儲的炮彈;而英國,也隻支持了六個月。俄國的尼古拉大公告訴沙皇政府,他每個月需要250萬發炮彈,後來又提高到每月350萬發,而俄國被中國拆遷後的工業基礎,每月能生產50萬發不到。到1909年,炮彈的訂單如雪花般飄向中國和美國,主要是中國,因為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和運輸成本相對美國較低。中國天龍機槍的出口也創了新高,每月的生產能力達到7000挺,出口4000挺。
對於軍火,宋驍飛要求歐洲國家都要預付款。這樣,中國的資本與日俱增,上海、哈爾冰、天津都成為了聞名亞洲的金融中心城市。而俄國到1909年初,政府就沒錢了,實際上已經破產,但是英國和法國不得不每月為如果提供2500萬英鎊的貸款。
但問題就來了,歐洲列強把所有青壯年男子、幾代人生產的財富和生產能力都投入到戰場,相互消耗,時間越長,各國實力拚得很厲害。據估計,大戰每年消耗的財富大約是500億美元。這還不算上各國的犧牲人數。當時一個成熟的技術工人的平均工資大約是60―100美元。
到1909年,德國的軍費支出達到了國民生產總值的76%,而英國是70%。法國更是達到了100%。這些錢從哪裏來?隻好找美國和中國人借,還要付高額的利息。這樣一來。各主要參戰國的負債運行。中國和美國又大賺了一筆。到了1910年,中國不管是軍事實力還是經濟實力,都大增,不用開金手指,都能和歐洲列強一戰。
不過,英國和法國主要是找美國人借錢,而德國人、奧匈帝國主要是找中國借錢。到了1910年,宋驍飛不得不考慮中國借出去的錢能否收回來的問題。如果不能幫助德國人打敗協約國。也至少不能讓德國徹底戰敗。對於中國來說,保留一個相對強大的德國,對於維持歐洲的均衡,製約俄國和英國,是必要的。而且,德國在海外殖民地不多,因為領土和人口的因素,發展後勁必然不如中國。
所以,在參戰之前,在海軍方麵。中國大力發展了各種先進潛艇,還在江南船舶集團設計製造了一種特別的戰艦:這種船排水量也就在1萬噸左右,安上305毫米口徑的炮。把裝甲搞得厚厚的,續航能力超強。它不是戰列艦,又不是重巡洋艦,被叫做“袖珍戰列艦”。它的設計思路很簡單――海戰之中,如果碰上敵人主炮200毫米口徑左右的重巡洋艦或戰列艦,它就上去用305毫米口徑的主炮胖揍人家;如果碰上300-381毫米主炮的戰列艦,就拍拍屁股走人。這種戰艦比較符合當時中國造船技術的發展水平,而且又一個顯而易見的好處,那就是巡洋艦打不過它。戰列艦又追不上它。在1907年到1910年,中國海軍一口氣開工了十艘這樣的怪艦。這些戰艦甲最厚,防空火力最強。小身子,粗胳膊,像動畫片裏吃過菠菜的“大力水手”。
陸軍方麵,宋驍飛努力發展了當時各國還不太重視坦克部隊。而且,能預知未來的宋驍飛還大力發展了各國沒有的飛機空軍部隊。這樣一來,中國就是當時世界上少有的能海陸空立體作戰的國家。
因為當時飛機的技術還很有限,經常發生事故,對於歐洲列強,協約國的總參謀部認為飛機隻有有限的作用。法國對航空的興趣,隻在少數民間運動員中持續下去,法國人認為飛行“對運動來說一切都很好,但對軍隊來說沒有什麽用處”。英國軍事當局對飛機作為一種武器的威力,也同樣抱懷疑態度。德國人對飛機的軍事用途有考慮,不過德國參謀長施利芬不過把飛機看作是個觀察哨,在通信兵中給予空軍一個無足輕重的地位。
歐洲進入戰爭時,德國有一百八十架適於執行觀測任務的飛機,再加三百架教練機和十三隻齊柏林飛艇。法國隻有一百架,英國是六十架,這些飛機不是為軍用而設計的,沒有武裝,全都用木料和金屬線製造,機翼和機身用塗上膠的布覆蓋。飛行員比飛機多,但即使如此,隻有不到一百個軍人懂得怎樣飛行。航空軍官提出支援地麵部隊,屢次遭到拒絕。當時偵察是騎兵的任務,他們抱怨說,低飛飛機發動機的喧聲,使他們的馬受驚了。
而且,空中觀測是當時一種前所未知的技術。大部分觀測員都是炮兵和騎兵的誌願軍官,但飛行員往往是應募入伍的士兵,他們在看到地上的模糊輪廓時,完全不熟悉行進中的部隊、大炮裝置、彈藥堆集等的形狀。(..tw好看的小說)由於飛機設計上的原因,要準確地看出敵軍集中或運動就更複雜了。觀測員從雙翼飛機上俯視的視線,常被下翼擋住。他向前看的視線,被發動機、排氣管和散熱器遮斷。從其他角度觀測,也被使雙翼牢固的支柱和金屬線的骨架構造弄模糊了。毫不奇怪,大戰最初幾周的航空報告幾乎都是一致不準確的,在已經抱有懷疑的指揮官眼中,這對缺乏經驗的空軍是有很大的不利影響的。
而德國的空戰任務,主要還是由齊柏林飛艇來執行的。當時空戰的效果很有限。德國齊柏林飛艇於1909年1月開始空襲倫敦,但隻取得零星的戰果。它們的任務是飛臨英國大城市和投彈。企圖迫使英國政府把部隊和武器撤離法國,以保衛英國。倫敦在5月31日夜間,還遭到林納茨上尉指揮的lz―38飛艇的第一次轟炸。探照燈不能照到飛很高的飛艇。德國炸彈使倫敦七人喪生和三十人受傷。還破壞了一些住宅區和商業區的建築物。林納茨在前一次進攻中,他沒有能夠飛到首都。襲擊者丟下了一張紙片警告說:“你們英國人。我們已經來過,而且還要再來。不投降就是死。德國人。”
這個時期被英國媒體稱為“齊柏林大恐慌”。可是,德國人所指望的這種恐懼,來使得英國人從法國退兵,那打錯算盤了。齊柏林飛艇的施虐能力,被它們固有的不利條件所抵消:齊柏林飛艇隻能在最有利的天氣飛行。而且,德國總參謀長施麗芬認為,他們的比飛機飛得高的齊柏林飛艇。是英國戰鬥機攻擊不到的。實際上,這些“超級武器”完全是沒有防禦能力的。追擊飛機不可能達到硬式飛艇的高度,但在巨大的飛艇能高飛到安全的高度之前,它們能夠輕易地用燃燒彈把它打得滿是窟窿。一點火星碰到了非常易燃的氫氣,就會使飛艇變成地獄,連鋁製框架都要熔化。
德國大飛艇還不能在大風中維持穩定。1909年10月20日夜間,德國十一艘齊柏林飛艇於飛往倫敦,有三艘一去不返。強風使它們毀滅了。一艘飛艇丟下炸彈未獲效果,被吹往法國,在那裏被高射兵器的火力打落。另一艘在皮卡迪利廣場丟了一顆炸彈後。也被吹得失去控製,在法國南部摔毀。第三艘被陣風刮過法國森林,切斷了前吊艙及其乘員。然後它被吹往高空。最後看到它在地中海上空失去了控製。
當時歐洲各國也有飛機,不過飛得也比較低,可以用手槍或者機關槍掃射的,有時甚至是拿磚頭砸。1908年9月的一天,一位法國駕駛員認識到戰爭是殘酷的遊戲,拔出他的手槍,向一架飛過去的德國飛機射擊,而不是像以前那樣招招手。此後不久,雙座飛機的法國觀測員開始攜帶步槍。但烈風和發動機的劇烈震動,大大地損害了它們的準確性。其他觀測員帶了磚塊去扔德國的螺旋槳――甚至去扔駕駛員。有些觀測員則用一筒筒的投箭――鉛筆形的小鋼箭――武裝起來。去投擲敵機飛行員。試用小炸彈和手榴彈獲得有限的成功。那時還沒有投彈瞄準器,駕駛員或觀測員是在飛機邊上拿著發射物用眼睛瞄準的。沒有考慮到速度或風力影響。
當時。氣球觀測員用降落傘,但飛機的飛行員和他們的觀測員沒有用過。飛機座艙太小,容納不了降落傘,也沒有人想到把飛機的座艙設計得大些,足以容納它們。如果一架損壞的飛機不能平安地滑行到地麵,駕駛員往往就死在飛機殘骸裏。為了保護飛行員不受低飛敵機或地麵部隊的子彈射擊,他們坐在鑄鐵的火爐蓋上。
但是,中國當時的飛機,因為有了馮如、萊特兄弟,還有羅朗.加羅斯、安東尼.福克等一批優秀工程師的加盟,基本上飛機形成了較強的戰鬥力。
曆史上,提起飛機的發明者和製造者,許多人都知道美國的萊特兄弟。但一位與萊特兄弟生活在同一個時代的中國留學生,也曾在美國設計、製造和駕駛了中國曆史上的第一架飛機,他就是馮如。他的成功僅比萊特兄弟晚5年。
1883年馮如出生於廣東省恩平市牛江鎮杏圃村一個貧農家庭。馮如的父親是一個樸實憨厚的莊稼人,靠耕耘一小塊土地養家糊口。他從小熱愛手工,經常用泥土、木棍等物製造成一些小車、小工具等模型。由於無錢求醫,馮如的四個哥哥相繼病逝,他也因家中無錢,中途輟學,幫助父親務農。馮如12歲那年,在美國舊金山做小生意的舅舅回家省親,見馮如一家生活困苦,想把馮如帶到美國去謀生。
馮如善於鑽研,在美國白天當勤雜工,晚上讀機械學,苦心鑽研數年,精通36種機械原理,發明了抽水機、打樁機,製成了性能優良的無線電收發報機。他在研製出一些機械的基礎上投入了飛機製造,成功後回國效力。
在1906年,宋驍飛就親自去天津碼頭接見了回國的馮如,馮如見了宋驍飛後,說:“製造一艘軍艦,要耗費數百萬金錢,不如造數百架飛機,價廉省工,用處更大。飛機已經成為軍事上不可缺少的裝備,如果中國能夠製造出千百萬架飛機,分別駐守在中國的各港口,足以使中國的國防強大起來!”
宋驍飛點點頭,說:“我知道空軍對未來戰爭的意義。我希望將來你能領導中國的空軍,有沒有信心?”
馮如大為感動,堅定地說:“我發誓把畢生的精力獻給中國的飛機事業。苟無成,毋寧死!”
當年,宋驍飛給馮如特撥了100萬美元的科研啟動資金,辦起了中國人的第一家飛機製造公司。
羅朗.加羅斯之前以表演特技飛行的駕駛員聞名,被席慕嫣的國際公司高薪聘請到中國。他的主要貢獻,是將飛機裝備一挺霍奇基斯機槍裝在座艙前麵,徑直向木製螺旋槳瞄準,麵向著槍口的葉片,用楔形的鋼片保護著,使打在螺旋槳上的子彈轉向。
安東尼.福克,他當時被公認為那時歐洲最好的飛機設計師,席慕嫣的公司給的薪水是一年20萬美元,這在當時絕對是有誘惑力的年薪。安東尼.福克從來沒有處理過機槍,更不要說射擊了。然而在規定時間內,福克和他的機械士試製了同步機槍,能夠射過螺旋弧而不致擊中葉片。他的發明包含一個凸輪係統,容許武器隻在螺旋槳不和機槍成一直線時射擊。福克和他的助手都從未進過機械工程學校。每個問題都是靠高度的機械才智解決的。1909年3月,他製造和駕駛當時最快和最堅固的單翼飛機。這種飛機經過中國軍方的驗收後,宋驍飛承認他的能力,還單獨接見了他,在沈陽為他提供生產場地和設備。六個月後,福克e-1型單翼飛機及其同步機槍出現。
所以,中國在戰機方麵的領先,大部分歸功於福克,他在1907年和1910年間,設計了近六十種不同型式的飛機。英國人遲遲地認識了他的才能,向他書麵提出,如果他到英國來為皇家飛行隊設計飛機,就送他一千萬美元,但福克直到大戰結束後才知道這件事。中國情報機關截獲了這封信,理所當然把它扣留了。
到1910年中國準備參戰時,中國已經擁有了各種成熟的戰機200架,其中一百五十多架是能直接參加作戰任務。相比較以前較多事故的原始飛機,這些戰機的各項性能基本穩定了,宋驍飛將已經成熟的中國空軍單獨建了編製,編為飛鵬、飛鷹、飛虎等三個飛行大隊,實際都交由馮如指揮,當然,作為三軍統帥,宋驍飛自己掛著中國空軍司令一職。(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