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晚,宋驍飛和袁克仁談完話,時間尚早,最近社會輿論對魯迅的鞭撻很厲害,他打電話給總統府衛隊隊長吳佩孚,讓他派了八個心腹,一起便裝去西三條21號拜訪魯迅。哈
魯迅畢業後在北京,實際上過的也是“北漂”生活,剛開始在中華帝國政fu教育部任職,隻是一個小職員,薪水不高。剛開始魯迅買不起房,住在菜市口南半截胡同西的紹興會館裏。會館因失修多年,桌椅陳舊,蚊蟲遍布,人員雜‘亂’。魯迅住的房子,是紹興會館內的藤‘花’館西房,為避免喧鬧,他後來移入補樹書屋。這小屋失修多年,‘床’板上滿是臭蟲,咬得魯迅夜夜不能好眠,沒辦法,便隻好在書桌上睡覺。他對這樣的住處十分不滿意,經常寫日記說自己因環境嘈雜,“輾轉不得眠,眠亦屢醒”。在這樣的環境下,他一個人住了三年。期間也兼職給各大報官寫文章賺取稿費,補貼家用。
直到當了教育部副部長,魯迅才搬出紹興會館,在新街口附近的八道灣11號院購置新宅,將紹興老家的母親及三弟周建人眷屬接到了此處,總算在此處一家團圓。到1910年,他的二弟周作人也從日本留學歸國,還帶回了日本妻子羽太信子,和他們同住。
後來,魯迅與周作人兄弟因家庭經濟糾紛和‘私’人原因失和,便搬出了八道灣,周母也遷出八道灣與其同住,魯迅便購置了在北京的第二套住宅――西三條21號。這是一個典型的四合院。南房三間是會客室兼藏書室;院內東西各一間雜房;北屋三間,中堂是餐廳,北麵接出去一小間平頂屋子。是魯迅的臥室兼書房。在後園,便可以看見牆外那兩株著名的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魯迅對宋驍飛的突然造訪,很是惶恐,行禮過後,拿出一疊手稿。解釋說:“大總統,我的文章,發給《申報》時有五千餘字。結果刊登出來,被編輯刪改到兩千餘字,惹出風‘波’,實在慚愧。”
宋驍飛笑著說:“現在並非工作時間。我來拜訪。主要是看看你的近況,並非來追究你的責任。聽說今天你都沒有去教育部上班。”
魯迅說:“今天心情煩悶,我和幾個朋友,一起去琉璃廠逛了逛,淘了幾本古籍。”
“聽戲、吃小館、逛琉璃廠”,是當時文人的三大愛好。(..tw好看的小說)琉璃廠作為北京文化一條街,至今已經有幾百年曆史。這裏原本是元明清三代燒製琉璃瓦的窯廠,到了清朝。便成了古籍、古玩店鋪的集中地,各地進京考試的學子也多住在附近。於是舉凡與文人墨客有關的南紙、筆墨、雕板、鐫碑各行業,也蜂擁而至,遂使這條街成為文化薈萃之地,並且久盛不衰。魯迅經常去琉璃廠采買圖書、碑帖。
那天逛完琉璃廠,魯迅還去附近楊梅竹斜街上的東升平浴池洗澡理發,沿著鐵樹斜街行至大柵欄西街,尋覓美食。
宋驍飛看了魯迅一眼,他的頭發也變成了“短寸”,胡子刮得幹淨,整個人看起來‘精’神了許多,笑道:“你這種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勇氣,十分難得。我看了你今天在《強國報》一篇文章《功利的道德》,中國社會的病根不是道德滑坡,而在於製度缺失,我比較認同。明天複興黨中央委員開會,我準備邀請你特別列席。”
魯迅說:“這篇文章的觀點,比如道德和功利的關係,倒不是我的首創。一般人總認為,道德就是不講功利。實際上這就錯了,功利恰恰是討論道德的基礎。功利主義的道德觀,有基於神學的,也有基於人天‘性’的、遺傳的,在邏輯上能成為一個係統。英國的大哲學家邊沁十八世紀就說,道德實際上是大家的利益。簡單地說,世上的事情分為利人利己、損人利己、損己利人、損人損己四種,最好的一種情況,從全社會來講是利人利己。雖然從道德來講損己利人是最好,但這也是最不現實的。這一點我深有領會。最近我和二弟之間鬧矛盾,這讓我徹底明白過來。道德問題,是每個社會的困擾。但所謂社會道德問題,都是偽問題,主要還是‘私’利問題,是資源分配問題。比如現在我看北京擠公‘交’車時,全拚了‘性’命,經常擠得‘婦’孺嚎淘大哭。這根本就不是個道德問題!而是公‘交’車的班次太少!人多車少,哪怕有一千個理由渴望道德,但還有一萬個理由不能誤了自己的生存大計。所以這公‘交’車,是非擠不可。雖然我們倡導道德,然而道德實在算不上什麽高大上之物。道德不過是自利的產物,在根本上,道德源於對於‘私’利的追求。因為追求‘私’利,工廠和個人才要講道德、講信譽。而如果沒有‘私’利,那麽我們又怎麽知道什麽是道德呢?我們兄弟尚且都有各自的‘私’利,何況社會。”
宋驍飛點點頭,說:“確實是這樣,我此前就多次在政治局的會議上說,民眾不講衛生是因為公用垃圾桶不夠,隨地大小便是因為公廁不足,官員貪汙**是因為權力約束機製不夠,一個社會如果從道德上做文章,就永遠難以進步。可惜,幾千年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還是原地踏步,經濟學的水平,老是停留在黑板報的水平。”
魯迅說:“現在年輕人走上街頭,也沒有哪一個人說過要像布爾什維克說的人人均等。他們要的並不是平均而是公平!公平,並不是說要拿的和每個人一樣,而是付出了,就應該拿到與自己付出差不多的所得。但現在的問題不是這樣。因為物質財富配置出了問題,比如同樣是養老,多‘交’錢的人享受不到,不‘交’錢的公務員反而多吃多占。年輕人到處想找工作,很多專家卻要求老頭老太太推遲退休,繼續占坑。國企享受著各種稅收優惠,賣油的年年虧,鐵路也虧,甚至公路收費的也出現虧損的怪事。當經濟資源配置出現凹陷,人們的道德水平就自然下降。一個社會的道德水平,跟國民素質關係非淺,更與經濟資源配置的公平度息息相關。一睜眼柴米油鹽醬醋茶,經濟才是人類的天然屬‘性’。道德不是決定人的行為的關鍵,相反,道德本身倒是需要給出解釋的。利己和利他行為都不過是特定製度約束下個人追求‘私’利的產物。製度、也隻有製度,才是決定人的行為。這樣看問題,就把重心置於製度建設上了,也才抓住了問題的根本。”
宋驍飛說:“是的,明天的中央委員會議,我會強調用製度建設來代替道德宣教。製度好了,使壞人改變惡行;製度不好,使好人做壞事。當前法律條款缺漏、監管力度不足、行政執法不嚴,這些問題都將在法治中國建設中解決。”
魯迅點點頭,說:“道德建設如中‘藥’溫補,製度完善才是救命之‘藥’!在岌岌可危的社會呼籲道德,如同為一命在旦夕的病人慢慢調養,身體經得起等待嗎?製度才是救命之根,我們需要法治的手術刀切除社會毒瘤。不過話說回來,說到中國人的道德,恐怕大家都不免要搖一搖頭,發出一番‘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感慨。許多人,包括以前的我,都有這麽一種想法:幾十年前的中國,還是一個民風淳樸的道德之邦,但工商立國之後,國家逐步轉型為市場經濟,自‘私’自利、見利忘義、為富不仁者不斷湧現,一次又一次地挑戰道德的底線。使得市場經濟和道德看似水火不容。”
宋驍飛說:“市場經濟並不是吞噬道德的惡魔。新時期的道德和傳統道德存在著一些衝突。傳統道德認為人應當克製自己的‘私’‘欲’,從‘存天理,滅人‘欲’’到‘毫不利己,專‘門’利人’,表達的都是這種觀點。這種觀點看起來理所當然,實際上卻會事與願違。人‘性’是難以改造的,壓製人‘性’是中國幾千來走錯的老路。我們必須承認人的自利‘性’,市場利用每個人的自利‘性’,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滿足了人們的需求,引導著人們辛勤工作,發揮出自己最大的潛能。傳統道德對金錢、商人、富人也存在認識的不足。在市場經濟的新時代,我們的道德觀也應當與時俱進,適時地揚棄一些不適應時代的舊道德,這樣中國人的道德,才能有個光明的前景。現在的年輕人,經濟學常識也很差,‘激’情有餘而理‘性’不足,希望你這個青年的導師,以後的文章,多點理‘性’的經濟分析。”
魯迅說:“好的,大總統。不過,明天的中央委員全會,主題除了法治的市場經濟,我還有一個建議,那就是要保障個人的人權。從前的封建皇帝,看到哪個‘女’孩子漂亮,就可以把她‘弄’到皇宮去,他有特權,‘女’孩子就沒有人權。中國以前幾千年,甚至一直到二十年以前,都沒有改變,多數人沒有人權。直到中華帝國出現了自由民主的思想,人民慢慢的才有了人權的觀念,曆史就起了變化。人權興起,每個人是自由的,市場經濟才快速發展。這個社會最大的改變,是人和人關係的變化。每個人的人權都不受侵犯,每個人的行動,才是利人利己的活動。”
宋驍飛說:“個人的產權和人權,是法治社會的核心和基礎。個人產權解決人們的生存問題,個人人權則讓人活得有尊嚴,缺一不可。我們會重點討論的。”
魯迅聽了宋驍飛的話,很高興,連聲說:“這就好,這樣就好。”,
魯迅畢業後在北京,實際上過的也是“北漂”生活,剛開始在中華帝國政fu教育部任職,隻是一個小職員,薪水不高。剛開始魯迅買不起房,住在菜市口南半截胡同西的紹興會館裏。會館因失修多年,桌椅陳舊,蚊蟲遍布,人員雜‘亂’。魯迅住的房子,是紹興會館內的藤‘花’館西房,為避免喧鬧,他後來移入補樹書屋。這小屋失修多年,‘床’板上滿是臭蟲,咬得魯迅夜夜不能好眠,沒辦法,便隻好在書桌上睡覺。他對這樣的住處十分不滿意,經常寫日記說自己因環境嘈雜,“輾轉不得眠,眠亦屢醒”。在這樣的環境下,他一個人住了三年。期間也兼職給各大報官寫文章賺取稿費,補貼家用。
直到當了教育部副部長,魯迅才搬出紹興會館,在新街口附近的八道灣11號院購置新宅,將紹興老家的母親及三弟周建人眷屬接到了此處,總算在此處一家團圓。到1910年,他的二弟周作人也從日本留學歸國,還帶回了日本妻子羽太信子,和他們同住。
後來,魯迅與周作人兄弟因家庭經濟糾紛和‘私’人原因失和,便搬出了八道灣,周母也遷出八道灣與其同住,魯迅便購置了在北京的第二套住宅――西三條21號。這是一個典型的四合院。南房三間是會客室兼藏書室;院內東西各一間雜房;北屋三間,中堂是餐廳,北麵接出去一小間平頂屋子。是魯迅的臥室兼書房。在後園,便可以看見牆外那兩株著名的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魯迅對宋驍飛的突然造訪,很是惶恐,行禮過後,拿出一疊手稿。解釋說:“大總統,我的文章,發給《申報》時有五千餘字。結果刊登出來,被編輯刪改到兩千餘字,惹出風‘波’,實在慚愧。”
宋驍飛笑著說:“現在並非工作時間。我來拜訪。主要是看看你的近況,並非來追究你的責任。聽說今天你都沒有去教育部上班。”
魯迅說:“今天心情煩悶,我和幾個朋友,一起去琉璃廠逛了逛,淘了幾本古籍。”
“聽戲、吃小館、逛琉璃廠”,是當時文人的三大愛好。(..tw好看的小說)琉璃廠作為北京文化一條街,至今已經有幾百年曆史。這裏原本是元明清三代燒製琉璃瓦的窯廠,到了清朝。便成了古籍、古玩店鋪的集中地,各地進京考試的學子也多住在附近。於是舉凡與文人墨客有關的南紙、筆墨、雕板、鐫碑各行業,也蜂擁而至,遂使這條街成為文化薈萃之地,並且久盛不衰。魯迅經常去琉璃廠采買圖書、碑帖。
那天逛完琉璃廠,魯迅還去附近楊梅竹斜街上的東升平浴池洗澡理發,沿著鐵樹斜街行至大柵欄西街,尋覓美食。
宋驍飛看了魯迅一眼,他的頭發也變成了“短寸”,胡子刮得幹淨,整個人看起來‘精’神了許多,笑道:“你這種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勇氣,十分難得。我看了你今天在《強國報》一篇文章《功利的道德》,中國社會的病根不是道德滑坡,而在於製度缺失,我比較認同。明天複興黨中央委員開會,我準備邀請你特別列席。”
魯迅說:“這篇文章的觀點,比如道德和功利的關係,倒不是我的首創。一般人總認為,道德就是不講功利。實際上這就錯了,功利恰恰是討論道德的基礎。功利主義的道德觀,有基於神學的,也有基於人天‘性’的、遺傳的,在邏輯上能成為一個係統。英國的大哲學家邊沁十八世紀就說,道德實際上是大家的利益。簡單地說,世上的事情分為利人利己、損人利己、損己利人、損人損己四種,最好的一種情況,從全社會來講是利人利己。雖然從道德來講損己利人是最好,但這也是最不現實的。這一點我深有領會。最近我和二弟之間鬧矛盾,這讓我徹底明白過來。道德問題,是每個社會的困擾。但所謂社會道德問題,都是偽問題,主要還是‘私’利問題,是資源分配問題。比如現在我看北京擠公‘交’車時,全拚了‘性’命,經常擠得‘婦’孺嚎淘大哭。這根本就不是個道德問題!而是公‘交’車的班次太少!人多車少,哪怕有一千個理由渴望道德,但還有一萬個理由不能誤了自己的生存大計。所以這公‘交’車,是非擠不可。雖然我們倡導道德,然而道德實在算不上什麽高大上之物。道德不過是自利的產物,在根本上,道德源於對於‘私’利的追求。因為追求‘私’利,工廠和個人才要講道德、講信譽。而如果沒有‘私’利,那麽我們又怎麽知道什麽是道德呢?我們兄弟尚且都有各自的‘私’利,何況社會。”
宋驍飛點點頭,說:“確實是這樣,我此前就多次在政治局的會議上說,民眾不講衛生是因為公用垃圾桶不夠,隨地大小便是因為公廁不足,官員貪汙**是因為權力約束機製不夠,一個社會如果從道德上做文章,就永遠難以進步。可惜,幾千年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還是原地踏步,經濟學的水平,老是停留在黑板報的水平。”
魯迅說:“現在年輕人走上街頭,也沒有哪一個人說過要像布爾什維克說的人人均等。他們要的並不是平均而是公平!公平,並不是說要拿的和每個人一樣,而是付出了,就應該拿到與自己付出差不多的所得。但現在的問題不是這樣。因為物質財富配置出了問題,比如同樣是養老,多‘交’錢的人享受不到,不‘交’錢的公務員反而多吃多占。年輕人到處想找工作,很多專家卻要求老頭老太太推遲退休,繼續占坑。國企享受著各種稅收優惠,賣油的年年虧,鐵路也虧,甚至公路收費的也出現虧損的怪事。當經濟資源配置出現凹陷,人們的道德水平就自然下降。一個社會的道德水平,跟國民素質關係非淺,更與經濟資源配置的公平度息息相關。一睜眼柴米油鹽醬醋茶,經濟才是人類的天然屬‘性’。道德不是決定人的行為的關鍵,相反,道德本身倒是需要給出解釋的。利己和利他行為都不過是特定製度約束下個人追求‘私’利的產物。製度、也隻有製度,才是決定人的行為。這樣看問題,就把重心置於製度建設上了,也才抓住了問題的根本。”
宋驍飛說:“是的,明天的中央委員會議,我會強調用製度建設來代替道德宣教。製度好了,使壞人改變惡行;製度不好,使好人做壞事。當前法律條款缺漏、監管力度不足、行政執法不嚴,這些問題都將在法治中國建設中解決。”
魯迅點點頭,說:“道德建設如中‘藥’溫補,製度完善才是救命之‘藥’!在岌岌可危的社會呼籲道德,如同為一命在旦夕的病人慢慢調養,身體經得起等待嗎?製度才是救命之根,我們需要法治的手術刀切除社會毒瘤。不過話說回來,說到中國人的道德,恐怕大家都不免要搖一搖頭,發出一番‘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感慨。許多人,包括以前的我,都有這麽一種想法:幾十年前的中國,還是一個民風淳樸的道德之邦,但工商立國之後,國家逐步轉型為市場經濟,自‘私’自利、見利忘義、為富不仁者不斷湧現,一次又一次地挑戰道德的底線。使得市場經濟和道德看似水火不容。”
宋驍飛說:“市場經濟並不是吞噬道德的惡魔。新時期的道德和傳統道德存在著一些衝突。傳統道德認為人應當克製自己的‘私’‘欲’,從‘存天理,滅人‘欲’’到‘毫不利己,專‘門’利人’,表達的都是這種觀點。這種觀點看起來理所當然,實際上卻會事與願違。人‘性’是難以改造的,壓製人‘性’是中國幾千來走錯的老路。我們必須承認人的自利‘性’,市場利用每個人的自利‘性’,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滿足了人們的需求,引導著人們辛勤工作,發揮出自己最大的潛能。傳統道德對金錢、商人、富人也存在認識的不足。在市場經濟的新時代,我們的道德觀也應當與時俱進,適時地揚棄一些不適應時代的舊道德,這樣中國人的道德,才能有個光明的前景。現在的年輕人,經濟學常識也很差,‘激’情有餘而理‘性’不足,希望你這個青年的導師,以後的文章,多點理‘性’的經濟分析。”
魯迅說:“好的,大總統。不過,明天的中央委員全會,主題除了法治的市場經濟,我還有一個建議,那就是要保障個人的人權。從前的封建皇帝,看到哪個‘女’孩子漂亮,就可以把她‘弄’到皇宮去,他有特權,‘女’孩子就沒有人權。中國以前幾千年,甚至一直到二十年以前,都沒有改變,多數人沒有人權。直到中華帝國出現了自由民主的思想,人民慢慢的才有了人權的觀念,曆史就起了變化。人權興起,每個人是自由的,市場經濟才快速發展。這個社會最大的改變,是人和人關係的變化。每個人的人權都不受侵犯,每個人的行動,才是利人利己的活動。”
宋驍飛說:“個人的產權和人權,是法治社會的核心和基礎。個人產權解決人們的生存問題,個人人權則讓人活得有尊嚴,缺一不可。我們會重點討論的。”
魯迅聽了宋驍飛的話,很高興,連聲說:“這就好,這樣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