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鮑威和郭勿語睡下後,已經三更天了,這個下午真的太累了。


    兩個小子經曆了快樂、刺激、憤怒和計算後,躺下就睡著了。


    宋子強把他們兩個的事情對吳大鵬說了。


    吳大鵬想了一會兒說:


    “喜歡頭上戴鳥毛的印地安人,製造弓箭時隻有一個要求,他們認為一支箭,隻要箭杆是直的,其它的方麵都不重要了------這幫小子做人的基本盤還行,懶點,小氣點,都不算什麽了,張國安兩口子有運氣的。


    目前看,這個大宋的基本盤也行。


    這裏也有種種醜惡,但是,這裏的人有自由,大家還是信點規矩,媽的,還有個性呢。


    至少沒有大明、大清的戶籍製把人鎖死,走個路還要路條,也沒有工匠終身製,甚至閉關鎖國,做個生意都不讓你做,他們的權貴喜歡玩女人,至少也不管你老百姓的下半身------”


    宋子強不願意聽了,說:“存在就是有它的合理性------”


    “屁,你又聽人家篡改了名言!人家說的是存在就是有原因的,這裏麵有它的合理性,也有它的不合理性!


    但願張國安兩口子能發展起來,把那些不合理的存在都幹死,讓他們死得透透的!”


    吳大鵬眼睛透著惡狠。


    宋子強不在意地說:“拉倒吧,關你什麽事情,明天有的忙呢,睡吧。”


    兩個人也很快睡了,現在倒是不太在意外麵的吵鬧了。


    臨安城鹽橋東頭的沈家婆婆鹵味店現在還在營業。


    店裏還有十幾個船工在吃著鹵味,喝著淡如水的水酒,他們在大聲說笑著。


    他們是剛到這裏的船工。


    沈家婆婆上了年歲,滿臉的皺子,但是卻在花白的頭上戴著一大朵花,老相卻偏要扮個俏容,使逛夜市的臨安百姓們看了無不發出笑聲。


    她高門大嗓叫賣著各種鹵味,聲音有板有眼,錯落有致,完全可以稱得上是一種曲藝表演。


    這種吟唱,本是在勾欄瓦舍中唱令曲小調、縱弄宮調“嘌唱”的一種轉化,因為臨安市井裏的諸色歌吟賣物之聲,就是采合宮調而成的,和“嘌唱”有異曲同工之妙。


    況且,沈家婆婆,年輕時也是受過伎藝訓練的,但是最後不太成功罷了。


    “嘌唱”,隻敲盞者,謂之打拍,有些類似於大宋版的打擊樂配說唱。


    沈家婆婆,就是一麵唱,一麵敲盞,掇頭兒拍板,她對“嘌唱”的熟練,說她是為了賣鹵味,不如說她“嘌唱”招顧客來更合適,酒水更賺錢。


    在臨安市民的心目中,成為一名女伎藝人是很不簡單的事情。


    且不說稱得上女伎的,幾乎都要儀形秀美,光彩溢目,更難得的是女伎要具備多方麵的伎藝才能,她要會插科打諢,她可以和雅弦聲,她要會翩翻飛劍,她可以填詞作賦……


    話說那還是在東京的時候,金色的秋陽中,一層又一層的市民,密密排列在寬闊的禦街上,引頸翹望。


    他們是在等待一隊隊在皇宮為上壽活動而表演的女童出來,她們是四百餘個容豔超人的妙齡女童啊------


    一個個,十七八,尖尖的臉,細細的眼,彎彎的眉,薄薄的唇。頭戴花冠,或著紅黃生色銷金錦繡衣,或紮仙人髻,或卷曲花腳襆頭。


    她們像穿行春風的楊柳,搖擺著纖柔的腰,移動著細碎的步,紅黛相媚,顧盼生輝……


    日常裏,雖然東京慶典之時也有這樣的婦女聚會,髻鬟峨峨,服裝華煥……可多是諸王邸第、公侯戚裏、中貴人家的婦女,即使有歌姝舞姬,也都是飾珠翠,佩珠犀,頗有些今日時裝模特兒展覽之風味。


    那些豪門佳麗與大量的扮色俱佳的伎藝女童不可同日而語,百姓們當然不願放過這親睹伎藝女童鸞集鳳翔的良辰,看一看她們的儀容,以分享到一點情意的愉悅,或能從她們的發髻、服飾上得到一點借鑒,以使自家的女兒日後也能長成像她們那樣。


    許多青春少年,豪俊小子,從以睹女童風采為快的市民行列裏躍出,如追逐花蜜的蜂兒,緊隨其後。這些平日桀傲不馴的後生,搶著向女童們送寶具,獻果酒……


    這種狂熱場麵,可謂“追星族”之濫觴。


    所以,這種以伎藝誘招顧客的女伎,和以調笑**為主的**是有區別的。


    不錯,在宋代典籍中,“伎”和“妓”是通用的,但在宋代城市中並不等於有伎藝的女子就是**。


    且不說那些專在瓦子裏、露台上獻藝的女伎,還有一些生活服務行業裏的女伎,比如女廚師或織繡師。


    沈家婆婆雖然大聲與客人們說笑著,倚老賣俏,讓客人發笑,還能唱點帶色的小曲而不怕被巡丁們抓了去,說她低俗。


    但是她的心裏有糾結,就是關於孫女兒沈千千的事情。


    沈千千是個命苦的孩子,出生不久,父母便在出海時,遇了海難,隻能和奶奶相依為命。


    沈家婆婆會鹵製吃食,房子也是自家的,所以收入還可以,帶著孫女也能活下去。


    但是,對臨安城裏女孩子來說,這不是最好的出路。


    所以以前說過,在臨安城裏的小戶人家,都重女輕男,倘若生下女孩則愛護得如捧珍珠,因為待女孩長大,可以隨著她的姿質,教給她一種藝業,以此待價而沽。


    當然,女伎之伎藝應培養至上乘才能出名,掙到大錢。


    沈家婆婆也學過,但是伎藝水平上,就差了些許,一般的小老百姓聽來不錯,但是上不了大台麵。


    她和孫女沈千千在從業學習方向上發生了爭執。


    沈千千不夠漂亮,還極為討厭填辭歌賦,因此在歌舞上沒有啥發展前途。


    但是,這個不要緊,生活技術性女伎之伎能,與歌舞女伎之歌舞相比,其境界絕不遜色。


    就以“針線人”來說,雖是縫補刺繡,但本事很高強的話,也有前途。


    臨安車橋下的“璩家裝裱古今書畫”鋪中,有個18歲的女兒,被郡王所賞識,其原因是郡王在轎中看見她身上係了一條繡腰巾,換言之,也就是此女的繡工被郡王看中,過上了好日子。


    即使女伎中最為“下色”的廚娘,隻要擁有的伎藝精湛,也同樣大受歡迎。


    像宋五嫂魚羹,原本就在東京飲食行業中就有名氣,南渡臨安後,仍然以獨特味道享譽京城。


    高宗官家就曾嚐過她的魚羹,僅這一次,宋五嫂就得了10枚金錢、100枚銀錢、10匹錦絹。


    由於曾經禦賞,百姓們便紛紛趨向,宋五嫂由賣魚羹遂成富媼。


    宋五嫂魚羹選料講究,烹調技術與眾不同,而且刀功獨一無二,故始終為市食中翹楚,否則身處左江右湖環境中的百姓,便去吃其他人家的魚羹了。


    但是,孫女沈千千都不願意去學這些呢。


    沈家婆婆曾經問她:“歌舞、針線、廚娘,你都不願意學,那麽你要學小說、棋詔、還是踢弄人?這些都是要上勾欄場裏出力,很難出名的------”


    沈千千當時回答說:“大媽媽,某想要去學小打!”


    沈家婆婆當時就手撫額頭,喊道:“我的天神啊,你何如想做這一行!”


    “可以天天騎驢!”


    “那你知道學藝要花費多少?!”


    “可以天天騎驢!”


    沈家婆婆看著這個小小的人兒,卻是滿臉的倔強,笑不出來了。


    小打,是一種驢球,和傳統的馬球有所區別。


    驢子小巧、耐力不足,所以乘驢擊球,隻能是用女伎


    乘驢擊球,應以女伎為宜,這和驢的小巧、耐力不足有關係。


    因此由女伎表演的驢球又稱為“小打”


    可以想象了,一百多個女伎,穿棉襖,著絲鞋,各跨雕鞍花韉驢子,“花裝”成男子模樣,分為兩隊,手拿塗金銀圍的彩畫球杖,直奔場地上立著的一個彩結小球門。


    一隊的“朋頭”即射手,要將隊員傳給她的球帶射進球門,喚作“入孟”,才算勝利。


    另一隊女伎,則向前爭占,不讓“入孟”,可搶球供本隊“朋頭”射門。


    兩隊為此互相追逐,展開搶奪。


    兩隊女伎無不拚命向前,一直到收到了足夠多的打賞,才停止這場比賽。


    一場女子驢球比賽,隊員多達百餘人,而且還有正式、替補隊員之分。


    驢軀體小,騎在上麵,周轉雖靈活,但重心低,長時間打球很累,必須頻繁換人。


    其他諸如球場、球門、旗幟、球杖、球質大小、乘騎、服飾、裝具、樂隊、唱籌的裁判、比賽的章程和“大打”的男子馬球相差大致不遠。


    這種驢球,無論在中國還是世界上,都是空前絕後的。


    當上小打隊員收入不低的,她們主要是以表演為主,本來勝負不重要,觀眾看爽了後,給的打賞不少的。


    不過,如果遇到有大戶們以她們隊的勝負或進球數為賭博時,那場麵就激烈了,而且更加精彩了。


    但是那製鈿驢鞍及諸服用,皆是裝飾侈靡,一隻小打球隊,日費數萬,一天沒有幾百貫錢維持不住的。


    所以,想從事這個行業,個人也是要花費巨大,特別是一個新隊員。


    最後,沈家婆婆感歎地說:“我的小千千啊,你想要騎驢可太貴了,你將來不想著找個好人家?”


    沈千千依然堅定地說:“可以天天騎驢!”


    兩個人的交流不歡而散。


    但是千千是一個好孩子,她天天幫助大媽媽賣鹵貨,而且還出去遊街賣,那樣賣得更多。


    賣完了,就回來再取一些。


    不過她從收入中十之取一,說是要自己攢出學小打的費用------


    沈家婆婆歎了一口氣,上百貫的費用呢,也不知道夠不夠,隨她去了。


    不過,今天晚上回來後,千千樂壞了,說是遇到了兩個運氣差到極點的傻小子,若是每天都能遇到的話,一個月內就攢出來了。


    千千笑起來像花兒一樣好看。


    她蹦蹦跳跳地去了後院,把明天要賣的鹵貨把備好,又投了一些料。


    然後自己上樓了,在這個熱鬧鬧的夜裏睡下了。


    月亮慢慢升起,明媚的月光透過縷空的窗棱照射進來,印到了她的臉上。


    沈千千在夢中露出甜美的微笑,這月光照亮了她的房間,但願也能照亮了她的夢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與南宋同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小樣有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小樣有型並收藏與南宋同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