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1265年的7月份,八道河地區迎來了雙搶任務,所有人都要參與搶收和搶種。
先前,他們從那麵的世界隻帶了一斤的優質的傳統水稻種子,育秧後隻能種上半畝左右的水田,但是,它卻是最早成熟的,因為這種六十日成熟的品種,要比大宋時空的品種早熟一些。
它的產量讓宋人們驚奇,這才半畝就有兩石多?!
張國安說:“這是殷地安國的良種,其實還有產量更高的,但是毫無味道------”
那個農民又指著遠處的玉米說:“那個玉---米也是殷地安國的?”
“對,還有一些你沒有見過的蔬菜都是!”
那個農民笑了,說:“小的最喜歡那西紅柿了,酸甜可口。”
他們帶的蔬菜種子,都在這麵的時空發育良好,經過一個輪次的種植,現在基本都可以上了食堂的飯桌。
大食堂是無奈之舉,但是,這種形式對大型集體活動是必須的。
在雙搶時期,這種形式有力的支持了工作。
由於一直堅持三餐製,所有人的體力都得到了增加,特別是在他們隻能以肉食為主菜的情況下,這是他們過去不曾有過的。
他們的身體由於攝於了大量的蛋白質,確實比過去要好很多。
或者說,不管是遊牧民族還是海洋民族,他們的身體基本上要比農業民族好一些。
他們一共開墾了三千多畝的水田,在這個時空裏,那些水稻成熟了,連續放水曬田,再重新泡田插秧,這可把大家都累壞了,但是人人都是開心的,這一次豐收表明,他們再也沒有關於糧食的擔憂了。
還有幾百畝的小麥,也一起收割了。
二十個半大小子還沒有從組織了大型圍獵的樂趣中走出來,就又一次輪回做以前的事情了。
他們不得不又在育秧基地裏忙碌起來。
王征相當不滿地小聲說:“我們是軍人啊,吳主家經常這樣說------”
鮑威連長也小聲說:“所以我們一切行動聽從指揮!”
王征一時無語,他們隻能聽從張國安主家的命令。
在這個炎熱的七月裏,所有的人都在揮汗如雨,這裏也包括張國安和安靜兩口子。
他們帶頭去勞動,卻沒有一點點做秀感覺。
因為這一切都是在為他們自己做事,不是為別人,沒有大量的糧食,就算手裏有大量的魚幹,他們也是總有一絲不安。
這也許就是農業型民族的常態吧。
但是,張國安也有辦法做一些防暑降溫的工作。
他利用硝酸/鉀溶於水時大量吸熱的原理來製冰。
他找了一個背陰的山洞,用羅馬式水泥建了幾個一個長兩米,寬一米,深二十厘米的池子。
他在池子底部鋪上硝酸/鉀,然後放上鐵鍋,先在鐵鍋裏加上水,蓋上蓋子,最後再讓人往池子裏注水,直到完全溶解硝酸/鉀。
大約三個小時後,鐵鍋內可成冰,取出即用。
硝酸/鉀可以再生,最後將溶液用手搖抽水機吸到反應釜內,反複用溫火蒸煮,然後再降溫結晶重新得到硝酸/鉀。
一日可產冰塊數百斤,後來人們把這裏叫製冰洞。
張國安的冰鎮生理鹽水也許真能幫助大家防暑降溫,整個雙搶工作結束後,也沒有出現幾例中暑的。
當然,他們也會早起幹活,中午避開陽光最足的時候。
黃祖副連長也回來了。
他找到了硫磺礦,一次就挖了幾十噸的硫磺回來,他說,那裏所見皆是也。
張國安非常高興,他知道,整個流求北部就能有幾千萬噸的礦藏。
硫磺礦他是不愁的,實在不行就去硫磺島,海上兩千公裏的距離不算啥。
那島上全是厚厚的一層,就像是鳥糞石一樣,隨便挖。
但是,張國安問過號稱去過波斯國的蔡二郞船長,他不知道東方有這樣一個始終冒著煙霧的島嶼。
當時張國安也不在意,算了,以後再說了。
更讓張國安高興的是,黃祖副連長還帶回來了一批人,有意思的是,他們竟然是大宋的人!
黃祖副連長說:“我對他們說跟我走吧,明年給你們一人三百畝上好的水田,一家一頭牛,不比在這裏開墾幾十畝旱田強?還要防備土著的偷盜?結果他們一聽就來了------嗬嗬!”
來了能有一百多戶人家,張國安高興的是,他們是一百多戶!
除了自己,也就是說,這個基地開始有以家的形式存在的人口了,這才是真正的開始發展。
張國安細細地了解了一下,原來他們是從北方逃難時跑到這裏來的,大概位置是在一道河和二道河之間的山區,以種旱稻為生,平常也在河裏打魚。
他們也挖過硫磺,但是由於缺少大型海船,運回大宋有難度。
先前也安排過人送出去,但是沒有了下文,怕是遭了海難。
所以他們的日子過得很苦,但是也就是能吃上飯------還要抵抗土著們的偷搶!
張國安對著二十個半大小子們說:“現在我們看到了,沒有了集體的力量,個人在這個大自然麵前是多麽無力啊!”
鮑威隊長真誠地說:“張主家,若是沒有我們這些同伴們互相配合,哪裏能打到這樣多的水鹿?!”
張德培馬上插話,說:“就是,我們分成了幾個小隊,配合著槍殺,絕對比幾個人有用------最後連刀槍棍棒都用上了,一隻水鹿都沒有逃掉------”
他們的圍獵確實是一個大豐收,幾百隻水鹿到手了。
但是,沒有想到回來後,他們竟然還要幹農活!
好在那一百多戶人家的到來還是解決了一些勞動力的問題。
這一百多戶人家一看到那鹽田大棚子下堆得像房子一樣的鹽堆,當時就樂了,這要是運回大宋去,都是錢鈔啊!
他們早都看到了那些大海船,要是沒有這個,他們或許還不會相信黃祖副連長的話------他們實在是讓土著們欺負夠了!
在這裏,他們當時就不再擔心了,因為他們竟然看到還有土著人也在勞動。
張國安船首給他們安排了竹樓,男的去農田幹活,女的去安靜的育秧基地做事------至於報酬的事情,先前黃祖副連長的許諾有效,現在呢,一頓三餐也去食堂吃,每一個成年男人的工錢與別人同樣,女人減半。
就這樣,當他們的收獲進了這批次的糧食,又種下了新的秧苗後,這個雙搶時節算是告一段落。
他們的糧倉也都是竹樓式的,有利於保存。
張國安決定去一趟大宋了,各種金屬都要用光了。
關於鐵礦,宋子強作過計劃,他建議張國安直接用鐵礦砂。
在那麵的時空裏,大概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吧,流求北部溪河裏的河床鐵砂礦曾經非常有名氣。
日本人在北部地區的各條主要溪流的河床上采用磁選法,生生撈走了三百多萬噸的高品位鐵礦砂……
河床鐵礦砂經由溪流的衝刷作用,一般含量較天然鐵礦品位高。
最高的品位可以達百分之七十—!
這算是現在,一些土著就在河灘上撿集鐵礦砂,然後進行簡單的冶煉,當然那產品的品質可想而知。
但是,這也算是一種邁向文明的標誌了……在那麵世界裏的考古都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當地的土著現在也大都采用這種方法來得到鐵器,但是這個產量就不要提了。
此地的河床鐵礦砂一般有兩種顏色,黃色的一般是三氧化二鐵,黑紅色的一般是四氧化三鐵。
在河床、河灘上同河砂相比還是比較好認的。
撿集河床鐵礦砂最好的辦法是吸泵吸取,然後磁選,但是,他們沒有,隻能用木槽重力法。
用水衝吧,重一些的鐵砂自己就沉落下來,相對輕一些的河砂就被衝走了。
這樣的產量低了些,但是總好過沒有。
河床鐵礦砂一般都在河口、溪口地區,特別是流求北部的東部沿海。
這個事情,還是要交給黃祖副連長來解決。
這個木槽重力法還是需要人力往木槽的頂部來運送河砂,但是他們現在還缺少人力------黃祖副連長出去一趟,竟然沒有招到土著,那麽這個簡單的體力活兒隻能讓他靠著自己人解決了。
黃祖副連長聽了這個安排直咧嘴,他看著他要運用的高大木槽,說:“張船首,這個木槽一天能選出多少鐵礦砂來?!”
張國安估算了一下說:“最好的結果是一天選出四五噸來,這個得看你找沒有找到富礦區。”
黃祖副連長又咧了咧嘴說:“才這麽少啊?!”
張國安說:“不會的,等你開始幹了,我送補給給你時,多送一些木槽給你!”
黃祖副連長提要求了,說:“那我要用上小流求島上的俘虜了------”
“好吧,不能超過一百個------”
黃祖副連長高興地說:“當監工也比篩砂子強!”
小流求島上的俘虜工作也很重。
他們現在不停地燒石灰,還要不停地燒製硫酸。
隻有這樣,他們才能換回來他們的補給。
吳大鵬先前的判斷是正確的,他們沒有人敢跑,而且還是互相監督。
張國安還是按照吳大鵬先前的做法,明顯對姚麥那一群人的補給要好過其它人。
這樣做的好處是,姚麥更用心了。
他們這一群人裏,由於沒有了韃靼人,漢人成為了主體力量,那些阿拉伯水手又處於最低層了,什麽髒活兒、累活兒都是他們做。
張國安明顯看到了小流求島上形成了上中下三股勢力。
這種結構是最有利於被管理的結構,具有穩定性。
所以,他還會用提供不同的補給來加強這種結構的穩定性。
當然,他也可以從中間抽出一部分人,以防止某個層次的人員占絕大多數。
黃祖副連長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人手了,但是張國安還是認真地對他說,一定要想辦法讓土著們也來幹活,隻要給正常的報酬。
一個學會了用勞動來換回報酬的土著,可以帶動一個部落;一個部落帶動了,可以帶動一個地區。
這樣,一定會減少以後的殺戮!
張國安最終還是要再去一趟大宋------
先前,他們從那麵的世界隻帶了一斤的優質的傳統水稻種子,育秧後隻能種上半畝左右的水田,但是,它卻是最早成熟的,因為這種六十日成熟的品種,要比大宋時空的品種早熟一些。
它的產量讓宋人們驚奇,這才半畝就有兩石多?!
張國安說:“這是殷地安國的良種,其實還有產量更高的,但是毫無味道------”
那個農民又指著遠處的玉米說:“那個玉---米也是殷地安國的?”
“對,還有一些你沒有見過的蔬菜都是!”
那個農民笑了,說:“小的最喜歡那西紅柿了,酸甜可口。”
他們帶的蔬菜種子,都在這麵的時空發育良好,經過一個輪次的種植,現在基本都可以上了食堂的飯桌。
大食堂是無奈之舉,但是,這種形式對大型集體活動是必須的。
在雙搶時期,這種形式有力的支持了工作。
由於一直堅持三餐製,所有人的體力都得到了增加,特別是在他們隻能以肉食為主菜的情況下,這是他們過去不曾有過的。
他們的身體由於攝於了大量的蛋白質,確實比過去要好很多。
或者說,不管是遊牧民族還是海洋民族,他們的身體基本上要比農業民族好一些。
他們一共開墾了三千多畝的水田,在這個時空裏,那些水稻成熟了,連續放水曬田,再重新泡田插秧,這可把大家都累壞了,但是人人都是開心的,這一次豐收表明,他們再也沒有關於糧食的擔憂了。
還有幾百畝的小麥,也一起收割了。
二十個半大小子還沒有從組織了大型圍獵的樂趣中走出來,就又一次輪回做以前的事情了。
他們不得不又在育秧基地裏忙碌起來。
王征相當不滿地小聲說:“我們是軍人啊,吳主家經常這樣說------”
鮑威連長也小聲說:“所以我們一切行動聽從指揮!”
王征一時無語,他們隻能聽從張國安主家的命令。
在這個炎熱的七月裏,所有的人都在揮汗如雨,這裏也包括張國安和安靜兩口子。
他們帶頭去勞動,卻沒有一點點做秀感覺。
因為這一切都是在為他們自己做事,不是為別人,沒有大量的糧食,就算手裏有大量的魚幹,他們也是總有一絲不安。
這也許就是農業型民族的常態吧。
但是,張國安也有辦法做一些防暑降溫的工作。
他利用硝酸/鉀溶於水時大量吸熱的原理來製冰。
他找了一個背陰的山洞,用羅馬式水泥建了幾個一個長兩米,寬一米,深二十厘米的池子。
他在池子底部鋪上硝酸/鉀,然後放上鐵鍋,先在鐵鍋裏加上水,蓋上蓋子,最後再讓人往池子裏注水,直到完全溶解硝酸/鉀。
大約三個小時後,鐵鍋內可成冰,取出即用。
硝酸/鉀可以再生,最後將溶液用手搖抽水機吸到反應釜內,反複用溫火蒸煮,然後再降溫結晶重新得到硝酸/鉀。
一日可產冰塊數百斤,後來人們把這裏叫製冰洞。
張國安的冰鎮生理鹽水也許真能幫助大家防暑降溫,整個雙搶工作結束後,也沒有出現幾例中暑的。
當然,他們也會早起幹活,中午避開陽光最足的時候。
黃祖副連長也回來了。
他找到了硫磺礦,一次就挖了幾十噸的硫磺回來,他說,那裏所見皆是也。
張國安非常高興,他知道,整個流求北部就能有幾千萬噸的礦藏。
硫磺礦他是不愁的,實在不行就去硫磺島,海上兩千公裏的距離不算啥。
那島上全是厚厚的一層,就像是鳥糞石一樣,隨便挖。
但是,張國安問過號稱去過波斯國的蔡二郞船長,他不知道東方有這樣一個始終冒著煙霧的島嶼。
當時張國安也不在意,算了,以後再說了。
更讓張國安高興的是,黃祖副連長還帶回來了一批人,有意思的是,他們竟然是大宋的人!
黃祖副連長說:“我對他們說跟我走吧,明年給你們一人三百畝上好的水田,一家一頭牛,不比在這裏開墾幾十畝旱田強?還要防備土著的偷盜?結果他們一聽就來了------嗬嗬!”
來了能有一百多戶人家,張國安高興的是,他們是一百多戶!
除了自己,也就是說,這個基地開始有以家的形式存在的人口了,這才是真正的開始發展。
張國安細細地了解了一下,原來他們是從北方逃難時跑到這裏來的,大概位置是在一道河和二道河之間的山區,以種旱稻為生,平常也在河裏打魚。
他們也挖過硫磺,但是由於缺少大型海船,運回大宋有難度。
先前也安排過人送出去,但是沒有了下文,怕是遭了海難。
所以他們的日子過得很苦,但是也就是能吃上飯------還要抵抗土著們的偷搶!
張國安對著二十個半大小子們說:“現在我們看到了,沒有了集體的力量,個人在這個大自然麵前是多麽無力啊!”
鮑威隊長真誠地說:“張主家,若是沒有我們這些同伴們互相配合,哪裏能打到這樣多的水鹿?!”
張德培馬上插話,說:“就是,我們分成了幾個小隊,配合著槍殺,絕對比幾個人有用------最後連刀槍棍棒都用上了,一隻水鹿都沒有逃掉------”
他們的圍獵確實是一個大豐收,幾百隻水鹿到手了。
但是,沒有想到回來後,他們竟然還要幹農活!
好在那一百多戶人家的到來還是解決了一些勞動力的問題。
這一百多戶人家一看到那鹽田大棚子下堆得像房子一樣的鹽堆,當時就樂了,這要是運回大宋去,都是錢鈔啊!
他們早都看到了那些大海船,要是沒有這個,他們或許還不會相信黃祖副連長的話------他們實在是讓土著們欺負夠了!
在這裏,他們當時就不再擔心了,因為他們竟然看到還有土著人也在勞動。
張國安船首給他們安排了竹樓,男的去農田幹活,女的去安靜的育秧基地做事------至於報酬的事情,先前黃祖副連長的許諾有效,現在呢,一頓三餐也去食堂吃,每一個成年男人的工錢與別人同樣,女人減半。
就這樣,當他們的收獲進了這批次的糧食,又種下了新的秧苗後,這個雙搶時節算是告一段落。
他們的糧倉也都是竹樓式的,有利於保存。
張國安決定去一趟大宋了,各種金屬都要用光了。
關於鐵礦,宋子強作過計劃,他建議張國安直接用鐵礦砂。
在那麵的時空裏,大概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吧,流求北部溪河裏的河床鐵砂礦曾經非常有名氣。
日本人在北部地區的各條主要溪流的河床上采用磁選法,生生撈走了三百多萬噸的高品位鐵礦砂……
河床鐵礦砂經由溪流的衝刷作用,一般含量較天然鐵礦品位高。
最高的品位可以達百分之七十—!
這算是現在,一些土著就在河灘上撿集鐵礦砂,然後進行簡單的冶煉,當然那產品的品質可想而知。
但是,這也算是一種邁向文明的標誌了……在那麵世界裏的考古都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當地的土著現在也大都采用這種方法來得到鐵器,但是這個產量就不要提了。
此地的河床鐵礦砂一般有兩種顏色,黃色的一般是三氧化二鐵,黑紅色的一般是四氧化三鐵。
在河床、河灘上同河砂相比還是比較好認的。
撿集河床鐵礦砂最好的辦法是吸泵吸取,然後磁選,但是,他們沒有,隻能用木槽重力法。
用水衝吧,重一些的鐵砂自己就沉落下來,相對輕一些的河砂就被衝走了。
這樣的產量低了些,但是總好過沒有。
河床鐵礦砂一般都在河口、溪口地區,特別是流求北部的東部沿海。
這個事情,還是要交給黃祖副連長來解決。
這個木槽重力法還是需要人力往木槽的頂部來運送河砂,但是他們現在還缺少人力------黃祖副連長出去一趟,竟然沒有招到土著,那麽這個簡單的體力活兒隻能讓他靠著自己人解決了。
黃祖副連長聽了這個安排直咧嘴,他看著他要運用的高大木槽,說:“張船首,這個木槽一天能選出多少鐵礦砂來?!”
張國安估算了一下說:“最好的結果是一天選出四五噸來,這個得看你找沒有找到富礦區。”
黃祖副連長又咧了咧嘴說:“才這麽少啊?!”
張國安說:“不會的,等你開始幹了,我送補給給你時,多送一些木槽給你!”
黃祖副連長提要求了,說:“那我要用上小流求島上的俘虜了------”
“好吧,不能超過一百個------”
黃祖副連長高興地說:“當監工也比篩砂子強!”
小流求島上的俘虜工作也很重。
他們現在不停地燒石灰,還要不停地燒製硫酸。
隻有這樣,他們才能換回來他們的補給。
吳大鵬先前的判斷是正確的,他們沒有人敢跑,而且還是互相監督。
張國安還是按照吳大鵬先前的做法,明顯對姚麥那一群人的補給要好過其它人。
這樣做的好處是,姚麥更用心了。
他們這一群人裏,由於沒有了韃靼人,漢人成為了主體力量,那些阿拉伯水手又處於最低層了,什麽髒活兒、累活兒都是他們做。
張國安明顯看到了小流求島上形成了上中下三股勢力。
這種結構是最有利於被管理的結構,具有穩定性。
所以,他還會用提供不同的補給來加強這種結構的穩定性。
當然,他也可以從中間抽出一部分人,以防止某個層次的人員占絕大多數。
黃祖副連長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人手了,但是張國安還是認真地對他說,一定要想辦法讓土著們也來幹活,隻要給正常的報酬。
一個學會了用勞動來換回報酬的土著,可以帶動一個部落;一個部落帶動了,可以帶動一個地區。
這樣,一定會減少以後的殺戮!
張國安最終還是要再去一趟大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