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安接著又忙了幾天後,日子就鬆散下來了。


    去紅水溪工業區的仆人很快回來了,他帶回來了在那裏田地上種的煙草和辣椒。


    張國安看看那辣椒,果然都被曬幹了,看來那兩個村婦還是很聽話的。


    他又看了看那葉子,果然是黃綠色的,看來他很聽話,去的時候是坐四輪/大驢車,回來時,是坐了順流而下的河舟。


    大宋人真是聰明,很快那些在城外拉腳的人都學著用這個了。


    張國安問他:“你是如何采摘煙葉的?”


    那仆人說:“小的聽家主的話,先摘上層和中層中變黃綠的,采摘時小心,莫要傷了草莖,然後就快快回來了。”


    “那你告訴那兩個村婦煙草以後開花要人工授粉了?”


    “告訴了,讓她們拿著毛筆,每朵花都反複輕輕捅一下------”


    張國安想了想那場麵,這是簡單而粗暴的人工授粉------但是概率上,肯定能有效。


    隻要成功一次,一株煙授粉後可掛果160個左右,每個煙果內大概有3000粒種子,這樣每株煙可產種子320000粒以上,關鍵是他在流求大島那裏還有種植,煙草必會在這個大陸上提前出現。


    張國安又想起他的朋友了,心裏有些疼,你們在那麵的世界還好嗎?


    他讓那個仆人找來個炭盆,生上炭火,手把手的教他慢慢進行初烤。


    劉錢行首曾經苦苦追問張國安還有沒有那種香煙了,急得不行了,還有那個胡鐵匠,差不多天天都蹲在煙葉園子裏看一會兒。


    這一些烤完了,估計能有十幾斤原煙了,再複烤一次,就成了。


    那個牙郎也回來了,他還領著一個懷兜裏鼓鼓的老工匠來了。


    先不用說話。張國安看那個老工匠的雙手就知道,他一定是幹了一輩子粗活,雙手粗大,似乎全是繭子。那手指像是鬆樹根一樣了,他的臉上是如刀刻一樣的皺紋,眼睛裏布滿了血絲,


    那個牙郎說了一下這個老工匠的事情。


    原來,他的老家是山東密州人。在他的爺爺那一輩兒時,他們家族南下逃到了臨安城,開始開辦了一家小型造船廠,一直在維持中,後來變成了修船廠,接一些當地大船廠看不上的活計,替人家修修補補,聽聞有大商有意招募造船的大工匠,便來試一試。


    張國安聽了後,心裏有些皺眉。這個老工匠看來沒有實際造過船啊。


    他客氣地問道:“這位大工匠,造大海船可會嗎?”


    這個老工匠憨憨地說:“小老兒在那些大船廠人手缺的時候,時常被請去幫忙,會的,會的!”


    然後他慢慢說起來,原來,他爺爺那一輩時,根本沒有現在像現在這樣流行用圖紙或船模,一切造船的數據都要心中有數,一個造船的大工匠便能把一整條船的用料記下來。


    往往是等造好船後。事先準備的木料基本能用完,最多隻剩下幾塊大木板,幾根大木柱!


    張國安心裏感歎了一聲,這隻能是常年在造船一線工作中奮戰的人。才能積攢下的經驗!


    張國安問道:“一條十丈大海船------一般要用多少種材料?”


    這個老工匠憨憨地說:“不算木料和鐵釘種類的話,要有三百一十二種------”


    張國安點了點頭,這是自己需要的大工匠。


    他又問道:“現在你還不用圖紙和船模嗎?”


    這個老工匠憨憨地說:“用的。”


    他隨手從懷兜裏掏出了一個船模,遞給了張國安看。


    他介紹說:“這是現在明州最常用的船型。聽說有一次因船工降帆不及時,一艘這樣的船被卡在了幾處礁石間,幾個時辰後借著漲潮。方才退了出來。


    因其木料優良並且結構堅固,雖經海浪和暗湧長時間拍擊,但並未發現有漏水之現象,那船底上也僅是在兩側不緊要的幾處底板杪木讓礁石磨花了,其他構件全無損害,外板的拈縫也無裂縫漏水,由此這種船型揚名了。


    小老兒多次上了這種船上查看,便製成了這模型------”


    張國安反複擺弄著這個船模,一邊看一邊想。


    他看見它的船底是v字形,這是用利於遠洋航行;它的船頭為尖型,這樣的形狀可能有利於劈開海浪;船尾為方型,上麵還建了三層樓艙,這樣的船尾可以具有較大使用空間。


    而且方艉結構確保大多船板不變形,木板的使用壽命可能因此增長,因為大多弧線型船板經彎曲處理,木質變脆,造船大工匠雖然有辦法使木板不斷裂,但無法確保木質纖維不受損害,弧型船板抗力會大幅減弱。


    張國安又問道:“那你對使用的木料有什麽看法?”


    這個老工匠憨憨地說:


    “此船橫向內部兩側的抱梁肋骨材料全部要用樟木,船體其他木板用杉木和樟木,少數不緊要處可用鬆木。


    應粗則粗,應薄則薄,船體橫向邊縫全部用子母口榫合法連接,然後塗抹上桐油、石灰和麻絲等製成的撚料,如此便可防水了。”


    這是一個合格的造船大工匠!


    張國安當即給他開出了一年一千貫的高薪水。


    這個老工匠一下子呆住了,最好的工匠一年不過四百貫------


    張國安又說:“流求大島現在絕不是你想象的那樣艱苦,當然也遠遠比不上臨安城舒適,所以工錢高一些不算啥,你的那個小廠子也折錢賣我吧,跟我走,我保證你有田地,有大房,有錢鈔!”


    這個老工匠連連揖手道:“工錢太高了,小老承受不起!”


    那個牙郎紅著眼睛說:“張老實,主家的脾氣從來都是說一不二的,你就承受了吧。”


    這樣,他才忐忑地接受了。


    張國安現在讓他去著手準備購買造船所需要的料材,再多招募一些工匠。


    這個老工匠憨憨地說:“不知道主家要準備幾艘大海船的料材?一年要打造幾艘?”


    張國安想了一下,說:“先買夠五艘用的吧------”


    他覺得等到了流求大島也一定會找到一些替代品,不用什麽都靠著臨安城。


    張國安解決了這一個任務後,感覺輕鬆了。


    至於說弄些茶種子的事情就簡單了。


    大宋的名茶大多產於高山大川。


    “高山出好茶”的根據除了高山多雲霧外,因溫差大,漫射光多,日照時間短,濕度大,芽葉持嫩性較強,有利於提高茶葉香氣,有好的滋味和嫩度。


    流求大島的山區裏,坡度不大於三十度的山坡有的是,完全可以找到適合的地方。


    張國安有些意淫的想,弄不好,以後全大宋會流行起喝流求青茶呢。(未完待續。)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與南宋同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小樣有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小樣有型並收藏與南宋同行最新章節